首页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举报
开通vip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一、判断句、被动句和句法成分的省略 (一)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句式:1、用“者”、“也”表示判断。(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2)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3)主语+者+谓语:虎者,戾虫。(4)主语+谓语:农,天下之本。2、主语+副词+谓语+也: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3、用系词的判断句。(1)用“为”做系词的判断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用“是”的判断句韩是魏之县。(3)“惟”做系词的判断句:万邦黎献,共惟帝臣。4否定性系词“非”子非吾友也。 *判断句的表...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一、判断句、被动句和句法成分的省略 (一)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句式:1、用“者”、“也”表示判断。(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2)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3)主语+者+谓语:虎者,戾虫。(4)主语+谓语:农,天下之本。2、主语+副词+谓语+也: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3、用系词的判断句。(1)用“为”做系词的判断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用“是”的判断句韩是魏之县。(3)“惟”做系词的判断句:万邦黎献,共惟帝臣。4否定性系词“非”子非吾友也。 *判断句的表达功能:(1)表示类属关系:陈胜者,阳城人也。(2)表示等同关系:梁父即楚将项燕。(3)表示比喻:曹公,豺虎也。(4)表达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二)被动句:1、语义上表被动:谓语动词如果是表示人的动作,而主语是一个非指人的名词:蔓草犹不可除。2、谓语是及物动词:文王拘,屈原放逐。3、被动句的类型:(1)“于”字句: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乎”与于语法结构相同:志乎古,必遗乎今。(2)“为”字句:①为+动词:父母宗族,皆为被戮。②为+施事+动词: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着,何也?③为+施事+所+动词:先发制人,后发为人所制。 (3)“见”字句:①见+及物动词:人皆以见侮为辱。②见+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③见的用法:慈父见背:离我而去。见还:还我;见录:记挂我;见用:举荐我;见恕:恕我。(4)“被”字句:①被:遭受,蒙受,覆着:下施万民,万民被其利。②被后出现及物动词有虚化可能。③被+及物动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④被介绍实施者成了介词,被+施事+动词:弥衡被魏武谪为鼓吏。 (三)宾语前置(宾语放在动词前):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吾谁欺,欺天乎。2、疑问代词作介词也要宾语前置:谚曰:“谁为为之,孰念听之”3、“为、以、与”都是介词,它们的宾语都是疑问代词,宾语都要前置。只有:“子夏云何”一例后置。4、如何是如之何的紧缩,不是宾语后置。“妻如何?非媒不娶。”在否定句里(有否定词不、莫、未、无)的否定句中,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时一般前置:臣未之闻也。5、否定代词宾语前置要求不严格: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四)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动宾):1、常用复指的宾语代词有“之”和“是”:吾以子为异之同,曾由与求之问。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2、惟+宾语+是(之)+动词:惟余马首是瞻——惟瞻余马首。3、不需要语法条件的前置:(1)代词“是”作宾语时有时不用复指就可以至于动词之前。昭王南征而北复,寡人是问。(2)介词用代词之复指,也可以提到介词的前面: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五)谓语前置:1、表示疑问的句子:谁与,哭者? 2、表示感叹的句子:贤哉,回也! (六)定语后置:1、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爪牙之,强筋骨之。2、中心语+定语+者:求人可使报秦者。3、中心语+之(有而其)+定语+者:马之千里者。4、中心语+定语:吏二传一人旨王。 (七)句法成分的省略:主语的省略、主语中心语的省略、宾语省略。 1、主语的省略:(1)承上省略:在复句中第一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就可以省略。如: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 (2)蒙下省略:前几个分句的主语蒙最后一分句的主语而省。如: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2、宾语的省略:这在古代汉语里是常见的有:(1)宾语表达的事物在前文已经谈到,宾语就可以省略。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2)介词的宾语也可以省略。如:(项伯)欲呼张良与()俱去。  二、词类的活用 1、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如“从左右,皆肘之”。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2、动词的活用:(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如:“庄公寤生,惊姜氏。”“惊”意为“使……惊”。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4、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如:“益烈山泽而焚之。”“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使……饱”。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句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  5、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 (2)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腊”原义为“干肉”,动词。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 (3)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友风而子雨”意为“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儿子”。(4)名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相当普遍,本不属于活用范畴,只是为了叙述方便,在此介绍。  6、名词作状语的类型:(1)表示处所。如“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道”意为“在道路上”作“苦”的状语。又如“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廷”意为“在朝廷”。 (2)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如“失期,法皆斩”,“法”意为“依照法律”。 (3)表示对人的态度。如“秦军降诸侯,诸侯多奴虏使之。”“奴虏”译为“象对奴虏一样”。 (4)表示比喻。如“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句中,“蛇”译为“象蛇一样”。再如“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句中“云”“响”“景”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象云一样(聚集)”“象回声一样(应和)”“象影子一样(跟从)”。  三、代词、副词 (一)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人称代词、无定代词、辅助性代词 1、常用的疑问代词有:(指人:谁、孰;指事物:何(哪里)、奚、曷(什么时候)、胡、;盍(为什么不);指处所,作状语,在哪里:恶、焉、安。 2、指示代词:近指:此、足、斯、之、兹、然、尔(这);远指:彼、夫、其(那) 有人称的特殊指示代词:焉(于之、于此)、诸(之于、各位) 3、人称代词:人称代词三个特点:没有性的区别、男女通用;没有尊卑上下的区别;没有数的区别,单复数同形。春秋战国才有表示复数的人称代词:侪、辈:这班人、这辈人。 (1)第一人称:自称代词:吾、余、朕、我、予、台、;自称其名、自称低贱的身份、自称不德卑贱之词; (2)第二人称代词:又叫对称代词:汝、女、尔、乃、若。对人尊敬多用尊称:称人之字;称人以官衔、爵位、身份;称人以其所在,这类多尊称帝王、君主:殿下、阁下、足下、左右、执手。 (3)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厥。上古汉语中他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只表“其他、别的”是指示代词。 3、无定代词:这是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代词,它们只能作主语。(1)“或”:表肯定。a意“有的人”、“某人”、“有的(东西)”。b前有先行词,“或”指代其中一个人或一些人。如“宋人或得玉”。c句中连续出现几个“或”,构成排比。如“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指“有的人”,不能表示选择。 (2)“莫”:表广泛的否定。a 若没有先行词,表示一种不强调范围的否定,一般都指人。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b、若有先行词,表强调范围的否定,指人又指物。如“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c、汉以后,“莫”发展出了否定副词的用法,表示禁止性的否定,相当于“不要”。d、也可以表示一般性否定,相当于“不”。  5、辅助性代词:这类代词有“所、者”,它们有一定的指代作用,但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1)“所”:基本语法功能是加在谓词性成分前,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组成所字结构,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名词、形容词出现在“所”后也变成动词了。可分三类:a“所+ 动词”。如“所载”“所画”,意思为“载的东西”“画的事物”。中心语在语义上都是动词的宾语,即受事者。 b“所+ 介词+谓词性成分”,如“是吾剑之所从坠。”中心语在语义上是介词的宾语。译为“坠下去的地方。” c“所+ (介词)+ 谓词性成分”表达的语义同第二种结构。其中心语实际上是介词的宾语。如“所杀大臣,多吕后力。”可以认为“所”后省略了介词“以”,是指“杀大臣凭借的力量”。  (2)“者”:基本语法功能是位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可分两类 a“谓词性成分+ 者”,如“赦之,以劝事君者”。代词“者”加在谓词性成分后,可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 b“名词性成分(名词、所字结构)+ 者”起复指名词性成分的作用,使这个名词性成分得到强调。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字结构表示施事者。  (二)副词: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否定副词、语气副词、谦敬副词、指代性副词 1、程度副词:(1)表示强度:殊、良、甚、颇表示很、非常、特别(2)表示低程度:略、微、颇、稍(逐渐)(3)表示程度在原有基础上加重:愈、益、加、弥、兹、尤 2、范围副词:(1)表总括:毕、举、悉、咸、章、共、凡、尽、并(2)表限止:第、特、直、唯、止、独、紧翻译为:仅仅、只 3、时间副词:(1)表现在时:方适会,译为:正当、正在;(2)表示过去:已、既、尝、曾。向、素(3)表将来时:将、且、行、方(4)表究竟;率、竟、终,译为终于最终等5表短暂:姑、旋、立、即译为不久、姑且、马上(6)表渐进,表动作行为渐渐发生:稍、渐译为逐渐、慢慢7表连续:隧、乃、即、使、随译为:随即、于是。(7)表示反复:仍、数、频、亟、复表示多次。(8)表经常:常、永、久、 4、情态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1几个实施者一起做某事:俱、并,一起2表示秘密暗中的做“间微窃”偷偷的3表示故意特意做某事:故4表示坚决的做某事;固。否定副词:不、弗、毋、莫、未、否等译为:没有,还没有、尚未、不曾 5、语气副词:(1)确认语气:乃、即、必、诚、信、果;(2)推测语气:盖、殆、岂、真;(3)祈使语气:其、遮译为请、一定。(4)反问语气:宁、独(5)表意外惊异:曾译为竟然(6)表示侥幸:幸译为幸亏 6、谦敬副词:(1)表敬副词:请、敬、辜、谨、忠、厚、辱、蒙(2)表谦副词:窃、敢、伏、伏惟、猥译为冒昧 7、指代性的副词“相”和“见”。它们用在及物动词前面作状语,指代动词后面的宾语。 (1)“相”,a 表互指,意为“相互”。如“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b 表偏指,即指代动作受事者的一方,不包括动作施事者。如“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意是“莫忘我”。  (2)“见”a 原是助动词,用在动词前表示主语是动作的受事者;b 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演变为副词,用 在及物动词前,表示对他人所发动作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的作用。可译作“自己”或“我”。  四、连词和介词 1、“而”:(1)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两项之间的意义是并列关系,“而”可译为“又”,也可不译。有时连接名词性词语,那是因为谓语具有说明事理或描写情况的性质。  (2)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状况在时间上是先后紧相承接或事理上有进层、原因、条件和方式等关系,“而”字有时可随文译为“又”“而且”“因而”“就”。  (3)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在事理上是不一致的,构成了转接的关系。可译为“却”“可是”。  (4)连接主语和谓语,有时表示谓语的情况是设想的,有时表示主语不应出现谓语的情况。从意义关系来看,属于逆接,可译为“如果”或“却”。(5 )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在语义上属顺接,“而”字一般不译出。  2、“之”原是动词,意思是“到……去”;又借作指示代词,常用来表示复指;逐步虚化为连词,(1)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组成偏正结构,相当于“的”。这是它的主要用法。(2)连接主语和谓语,使主谓结构变为定中关系的名词性词组,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判断句的谓语和时间状语。(即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3)用在主谓间,使它变成一个分句用在另一个分句的前面。第(2)(3)类的“之”一般不译。  五、古音、韵部、古音通假及古书注解 1、韵部就是指押韵字的归类,互相押韵的字原则上就属同一个韵部。 2、合韵,就是邻近的韵互相通押。大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非入声韵和入声韵通押;第二种是韵母近似通押。 3、在古韵分部方面,清代的古音学家作了许多工作,代表作品有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浩的《诗经韵读》,王念孙的《诗经群经楚辞韵谱》。从顾炎武开始把古韵分为十部,到段玉裁分为十七部,江有浩分为二十一部,黄侃分为二十八部等等。 4、双声叠韵:双声,指的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指的是两个字的韵相同。 (1)双声:珍珠、参差(关雎)、踟蹰(静女)、栗烈(七月)、触发、缤纷、侘傺、容与、憔悴、突梯、滑稽、犹豫、便嬖/蟋蟀、蝃蝀、伊威/玄黄、说怡、璣羁、饥谨、亲戚、妻妾、肯綮 (2)叠韵:光芒、窈窕、虺尵、窈纠、忧受、夭绍、顑颔、须臾、婵媛/崔嵬、芣苢、仓庚、蟏蛸、薜荔、镃基/涕泗、经营、贪婪、刚强 (3)双声叠韵:辗转 5、古音通假:人们在使用汉字时,由于各种情况,应该使用甲字,却使用了同音或近音的乙字,发生了张冠李戴的现象,这就是用了通假字。从语音的角度来看,就叫做古音通假。严格说来,通假实质上是汉字使用了别字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后来得到了公认,被称做通假。  6、按借字和本字语音关系的不同情况,分类列举如下:(1)同音通假:即借字和本字的声韵都相同而构成的通假。如:蚤——早,畔——叛,无——毋等。(2)音近通假:双声通假: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还须韵母相近)。如:惠~ 慧。叠韵通假:借字和本字的韵部相同(还须声母的发音部位相同),如:信——伸,详——佯。声韵相邻通假:借字和本字的声母和韵母都不相同,但都相近。如归——馈,阙——掘。  7、古汉语的修辞:稽古、引经、代称、倒置、迂回、隐喻、委婉、夸饰 8、古书的注解: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汉代。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于是有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像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到了唐代,距离汉代又有六七百年了,许多汉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起来,又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于是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例如现在最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毛亨傳,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思提出,使可识别。 9、古书的基本体例: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解﹑集释等。大致类型有:(1 )传注体:用以解释古书正文,(2 )义疏体: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3 )集解(集注﹑集释)体:在同一本古书下洪各家注释。  10、《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又叫《释文》),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11 、古书注解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 )解释词义(2 )串讲文意(3 )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句读(4 )提示语法(5 )说明修辞表达方式(6 )诠释典故成语(7 )校勘文字。  12、(1)注解常见得情况有下列四种:释词、串讲、释词并串讲、通释文章大意。(2)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3)“章指”是通释全章正文的大意的。 13、、古注的常用术语:  (1)“曰﹑为﹑谓之”: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间的细微差别。用法是“解释语+ ‘曰﹑为﹑谓之’→被解释语”。如“豕一岁曰豵”,“豵”是被解释语。  (2)“谓”: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偶尔有用“谓”辨析相关相 类的词语的意义差别。如“有谓富也,亡谓贫也”。  (3)“貌,之貌”:都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如“莞尔,小笑貌”。  (4)“犹”: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使用这个术语大致有四种性质:用同义(包括近义)词来解释。如“同犹俱也。”用远引申义来解释。如“老犹敬也,幼犹爱也”。以今语释古语。“谁为,犹为谁也。”以常用字释非常用字。如“直犹但也。”  (5)“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声训,即用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义或同源词,并不是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表达义。如《礼记》:“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之言借也。”古注中也有用“之言”来解释用字通假现象的。如《诗经》:“既敬既戒,惠此南国。”郑笺:“敬之言警也。” (7)“读若﹑读如”:主要用于注音,起标明音读的作用。如“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14、《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汉朝人和魏晋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书的注疏人如下:《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榖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论语》魏.何晏注、宋.邢昺疏 六、近体诗 1、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指在唐初形成一种研究平仄.时伏为特点的格律诗近体诗是“永明”体基础上形成的,是我国的诗体正宗。 2、近体诗的特点: 近体诗的形式特点:在句数﹑押韵﹑平仄和对仗四个方面都有许多讲究。 (1)句数:是固定的,规定律诗是八句,绝句是四句。还一种长律,又称“排律”,以五言为常,一般限制在十二句,也有超出此数的。这种排律是律诗的重复扩展,只能看作是律诗的变体。 (2)押韵:近体诗对押韵的要求非常严格。A 位置:a 每联对句的尾字;b 第一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偶句一定要用韵。B 特点:a 用“平水韵”的106 部为用韵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b 一般押平声韵;c 韵脚只能取同一韵部的字,即不能出韵;d 不能转韵。 (3)讲究平仄:是近体诗的最主要的特点。平仄是对四声的分类,“平”指平声(阴平、阳平):“仄”即不平,指的是上、去、入三声。对现代汉语来说,“平”也是指阴平﹑阳平:“仄”指上声﹑去声。古代的入声字已经分到现代汉语的“四声”里去了。 (4)讲究对仗:诗词创作中的对偶叫对仗。a 律诗的首尾联可对可不对,颔、颈二联必须对仗。b词义的对待是对仗的形式要求。c 绝句不要求对仗,使用对仗时,大多数在前面一联。d 对仗原则:平仄相对;词性相同;词义(内容)相对。  3、的四种平仄格式:  (1)五言诗的句式:  A仄仄-仄-平平;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b平平-平-仄仄 ①仄起式:(甲)首句不入韵:杜甫《春望》aB,bA,aB,bA;(乙)首句入韵:王维《终南山》AB,bA,aB,bA。 ②平起式:(甲)首句不入韵:李白《送友人》bA,aB,bA,aB;(乙)首句入韵:李商隐《晚晴》BA,aB,bA,aB。 (2)七言诗的句式:  A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b仄仄-平平平-仄仄 ①平起式:(甲)首句入韵: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AB,bA,aB,bA;(乙)首句不入韵:杜甫《客至》aB,bA,aB,bA。 ②仄起式:(甲)首句入韵:杜甫《登高》BA,aB,bA,aB;(乙)首句不入韵:杜甫《咏怀古迹》(其五)bA,aB,bA,aB。 4、(1)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是正轨,而且以仄起式为较常见。首句入韵仄起式也有一些;至于首句入韵的平起式,非常罕见。首句不入韵的是其两种基本格式。 (2)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是正轨。首句入韵的是为其两种基本格式。 (3)律诗一共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 5、律诗讲究黏对、孤平、拗救。 (1)黏对:①所谓“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型,下联出句是a型;上联对句是B型,下联出句是b型。也就是说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必须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②所谓“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型,对句是B型;出句是b型,对句是A型。③不合乎黏的 规则 编码规则下载淘宝规则下载天猫规则下载麻将竞赛规则pdf麻将竞赛规则pdf 的,叫“失黏”;不合乎对的规则的,叫“失对”。 (2)孤平:是就B型句说的。B型句七律第三字,五律第一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叫做犯孤平。具体的说来,(七律)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五律)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这样是不能的。 (3)拗救: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诗人对于坳句往往用“救”。具体的说,就是一个句子改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就做拗救。①b型句的拗救:(五言)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七律)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即是五律的第三字拗,第四字救;七律的第五字拗,第六字救。诗人们最喜欢把这种拗句用在尾联的出句,即第七句。注意:这样的拗救句子,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②B型句的拗救:(五言)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七律)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由于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现在用了仄声,就必须在五律的第三字、七律的第五字补充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③a型句的拗救:五律的仄仄平平仄,第三字用了仄声。诗人往往在对句第三句改用个平声来补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七律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五字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救,也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种拗救常与B型句拗救结合起来,也可以拗而不救。但是,如果这种句型五律的第四字或七律的第六字用了仄声(有时是三四或五六两字用了仄声),那就必须在对句相救。 PAGE 5
本文档为【《古代汉语》复习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7190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4KB
软件:Word
页数:5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12-04
浏览量: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