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国古代的荒政_上_

我国古代的荒政_上_

举报
开通vip

我国古代的荒政_上_ 中国减灾·2009 年第 2期 史 话 赫治清/文 我国古代的荒政(上) ▲历史上大地震的分布图告诉我们,中国历史不乏破坏性大地震 这是古代的一份诉灾伤状▲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之一。 自秦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为了巩 固政权,维持社会稳定,保证再生产的正 常进行,始终把救灾防灾政策,也就是史 书上说的“荒政”,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加以 实施。 报灾勘灾 报灾,指向官府报告灾情 ,宋代称作 “诉灾”。 勘灾,宋代称为“检视”或“检放”, 指地方官吏或同上级乃至朝廷派遣的官 员共...

我国古代的荒政_上_
中国减灾·2009 年第 2期 史 话 赫治清/文 我国古代的荒政(上) ▲历史上大地震的分布图告诉我们,中国历史不乏破坏性大地震 这是古代的一份诉灾伤状▲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之一。 自秦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为了巩 固政权,维持社会稳定,保证再生产的正 常进行,始终把救灾防灾政策,也就是史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上说的“荒政”,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加以 实施。 报灾勘灾 报灾,指向官府报告灾情 ,宋代称作 “诉灾”。 勘灾,宋代称为“检视”或“检放”, 指地方官吏或同上级乃至朝廷派遣的官 员共同勘查核实受灾范围、程度。 秦汉以来,地方发生灾荒 ,都要及时 逐级向上直至朝廷如实报告。 官员在复查 核实时,往往把轻重灾情分十分定级。 宋代报灾最初没有时间限制 , 往往 “秋诉夏旱”,或者“冬诉秋旱”,也就是在 收割之后再报。 北宋淳化二年(991 年)正 月,朝廷出台了报灾时限:凡荆湖、江淮、 二浙、四川、岭南百姓向官府报告水旱灾 害,夏灾四月三十日,秋灾八月三十日为 最后期限。 明初报灾不拘时限,随时申报。 万历 九年 (1581 年 )还规定 ,地方凡遇重大灾 伤,州县官亲赴现场勘明,申呈抚、按。 巡 抚立即将勘实分数具奏,作为复请赈恤的 根据。 清朝明确要求地方有灾必须及时上 报。清朝勘灾有一套严格程序,比起明朝还 要完备,受灾人户要填写简明申报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经核 对后,申报表作为勘灾底册,交勘灾人员一 一核查。 然后,州县官将结果汇总造册,然 后上报。户部接到各地报灾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请后,要派员 复勘, 查证属实, 勘灾结果可作为蠲 (音 “juan”,意为免除。编者加注)免的依据。如 果有需要赈济的人户,还要增加审户程序, 把灾民划分极贫、次贫等各个等级。 报灾、勘灾 ,是中国传统救灾体制运 行中的重要环节,是朝廷救灾的前提和依 据。 正如朱熹所说,“救荒之务, 检放为 先”。 明清两朝对此要求尤其严格,若迟报 逾限或报灾不实, 各级官吏都将受到处 罚。 严重匿灾不报,更要严惩,直至杀头。 临灾救助政策与措施 灾情发生后,灾民最需要救助。 朝廷 的救灾政策措施,主要包括赈济、减免赋 税、调粟平粜(音 tiao 跳,意为卖出。编者加 注)、转移灾民、抚恤安置、劝奖社会助赈 等。 52 中国减灾·2009 年第 2期 史 话 赈济 严重灾情发生后,为了及时帮助灾民 渡过难关,国家往往首先向灾民无偿发放 救济钱物,叫做赈济。 元代,凡有水旱灾,例行赈济,验口发 放,赈期多为两三月。 明朝建国初,一般每户给米 1 石。 洪 武二十七年(1394 年)规定,大口 6 斗,小 口减半。 永乐二年(1404 年),降为大口 1 斗,6—14 岁 6 升,5 岁以下不给。 清前期到乾隆初年,对赈济有了统一 的政策。赈期,水旱灾一律 1 月。另外按受 灾分数及户等极贫、次贫的区别,各加赈 3—4 个月,甚至半年。 从顺治元年(1644 年)至道光十九年 (1839 年),清政府用于赈济的救灾银子约 4.5 亿两。 清代京师每年十月初一至次年 三月二十,五城按城设厂煮粥赈济,每城 日给米 2 石,柴薪银 1 两。 各省会也照此 办法,在年冬月份煮粥赈济饥民。 当时民 间也多有此举。 以工代赈 官府让灾民参与公益事业,特别是兴 修水利工程,获得相应的赈济钱物,叫以 工代赈。 这种赈济形式,唐代已有,清朝实 施最普遍。 乾隆皇帝即位不久,就让各省 督抚分别缓急,预作估计,一旦发生水旱 之时, 迅速举办以工代赈。 嘉庆皇帝说, “救荒之策,莫善于以工代赈”。 因为这既 可以解救灾民于困顿, 又为国家治理河 患、 修筑河塘等防灾工程提供了劳动力, 一举两得。 移粟就民 调运粮食、平抑粮价、转移灾民,及时 从外地调运粮食支援灾区,史称“移粟就 民”。 清代运用比较多,调运的粮食来源, 一是国库仓米,二是截留漕粮,三是采购。 清代,调粟往往与平粜联系在一起。 所谓 “平粜”,指政府运用行政手段调运粮食平 抑粮价。 雍正二年,特大风暴潮灾袭击江 苏、浙江,死亡约 10 万人。 政府除及时给 予赈济外, 雍正帝还命令山东、 河南、湖 广、江西四省迅速动用司库银,共买 26 万 石粮食,运交苏州和浙江巡抚平粜,抑制 灾区粮价上涨。 移民就食 由于古代粮食储备和运输条件差,一 旦发生严重灾荒,如果国家无力赈济和就 地安置灾民,势必出现大批灾民四处逃荒 求食现象。 灾民逃荒,盲目性大,难免沿途 抢劫,滋生事端,甚至引发动乱。 为此,国 家颁布相关政策法令,组织引导灾民有序 流动,到丰裕地区就食糊口,这就是所谓 的“移民就食”。 如《汉书·高帝纪》载,高祖 二年(前 205 年),关中大饥,米每斛涨到 1 万钱,出现人互相食的惨状,国家就把灾 民转移到蜀汉地区, 并发给他们口粮、路 费、安家费等。 蠲免与减征缓征 凡遇灾年,国家都对灾区实行不同程 度的蠲免、减征及缓征赋役。 汉代除免征田租外,还免征耕地附加 税、戍边代役钱、人头税。 唐代有免赋税、徭役、户调,免积欠和 缓征的措施。 元朝规定,受灾十分之八以上 ,赋税 全免;受灾十分之七、六、五,分别免原征 额的十分之七、六和二分之一。 明朝弘治三年(1490 年)规定,十分全 灾免七分,九分灾及以下依次递减,直至 四分灾免一分。 清朝沿袭“十分计灾法”。 道光二十年 (1840 年)前的 196 年中,清朝蠲免地丁银 共 1 亿 2 千余万两。 如果加上蠲免积欠中 的灾欠, 灾蠲总数约 1.5 亿—2 亿两。 另 外,清代蠲免还涉及芦课、盐课等杂税。 缓 征虽和蠲免、减征不同,只是延缓征收年 限,但毕竟可以缓解民生压力。 抚恤安置 突发性严重自然灾害,往往造成家破 人亡,大批灾民流亡四方,伤病无钱医治, 死者没法安葬,卖儿鬻(音 yu 玉 ,意为卖 出。 编者加注)女的凄凉景象。 为此,国家 同时采取了诸如赐葬、给医药、发放抚恤 金、居养、赎子等抚恤政策。 西汉元始二年 (公元 2 年),郡国大旱蝗灾,又并发疫灾, 青州尤其严重。 官府腾出官邸,设置医药 救治。 一家死亡 6 人以上的,赐葬钱五千; 死亡 4 人、2 至 33 人之家,各赐葬钱三千、 二千。 清乾隆间,对各省分别制订了详细 的抚恤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凡是贫而不能自存的灾民, 地方政府大多设临时收容所,并把平时常 设的慈善救济机构如居养院、普济院等动 员起来收容灾民。 中国历来重视天伦亲 情,官府有时出资代贫民赎回因饥荒而被 迫鬻卖的子女,使其骨肉团聚。 灾民大量流亡,土地荒芜,不仅影响国 家的徭役和赋税收入, 更危及封建统治秩 序的稳定。 因此,安置流民回归故里,成为 古代救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发给盘 缠和粮食,遣送回籍外,还分给闲置公田, 提供或贷给种子、耕牛;有的甚至为他们搭 盖草房,并免除 5 年赋税和徭役,帮助他们 重建家园。 不过,由于政策不配套,许多流 民担心回到原籍遭官府追讨积欠租税或地 主逼还昔日租欠债务,不敢返乡,因而安置 流民政策的成效大大打了折扣。 劝奖 社会助赈,国家财力毕竟有限 ,单靠 政府救济灾民是不够的。 采取多种方式动 员社会力量助赈,便成了朝廷救灾的重要 选择。 输纳钱谷、授官赐爵便是其中之一。 宋代除继续推行劝奖民间纳粟助赈 外,还采用纳粟赎罪、散给僧道度牒等方 式筹措赈灾钱粮。 元 、明 、清时 ,有入粟补官及捐纳制 度。 清代除鼓励出赀(音 zi,意同“资”。 编 者加注)安插灾民另加优赏外,劝捐助赈 格外突出。 仅在嘉庆六、七两年的工赈中, 通过捐输收取的银子就达 759 万余两。 当 然,捐纳助赈也为卖官鬻爵、官吏贪污开 启了方便之门。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 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历代 自然灾害与对策研究》主持人) 相关链接 为防灾减灾提供历史借鉴 ———“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对策研究”重大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灾害高发的国家,对我国历史上的灾害与应对之策进行科学总结,借古鉴今,有益于我国现实的防灾减灾救 灾工作的开展。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于 2000 年申请立项的院重大课题《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对策研究》,即将推出最终成果 6 卷本的 《中国灾害通史》。该书详细记录我国从先秦到晚清这一漫长历史时期中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灾害产生的严重后果、灾害发生演变的 规律和特征,及当时政府和民间防灾、救灾、减灾的对策和总结的经验教训。 它将是至今学界第一部资料翔实、理论体系完整的《中国 灾害通史》。 课题主持人、历史所研究员赫治清介绍说,改革开放后,中国灾害史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但更多的是自然科学工作者对水、旱、地 震等灾害进行资料搜集,并加以整理,力求探索灾害发生的规律。可以说,在本世纪之前,大规模搜集整理中国历代主要自然灾害与对 策的资料,并着重从总结防灾救灾对策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著作却几乎没有。 因此,“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对策 研究”课题的研究和最终成果的问世,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课题组集中了历史所一大批学科带头人、研究骨干和院内外兄弟单位的专家学者,包括学部委员陈高华研究员等。突破昔日中国 灾害史研究的旧格局,拓宽灾害史研究领域,构筑中国灾害史理论体系,是课题研究的一大特色。该课题的另一特色是,突出研究的对 策性、战略性、前瞻性及人文精神。 在对策研究上,课题组从灾害对政治、经济、社会稳定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等方面加以总 结,从而为国家相关部门制定防灾、减灾对策提供历史依据和借鉴,以提高人们的灾害忧患意识,继续发扬我国世代相传的伟大抗灾 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国家认同感、自豪感。 (何馨) 53
本文档为【我国古代的荒政_上_】,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242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6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
分类:生产制造
上传时间:2011-12-04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