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漂泊_小说_接骨师之女_中的母亲形象解读

漂泊_小说_接骨师之女_中的母亲形象解读

举报
开通vip

漂泊_小说_接骨师之女_中的母亲形象解读 漂 泊 盛周丽,刘娟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 12 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12 2009 在小说《接骨师之女》中,谭恩美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具有 复杂文化特性的华人移民母亲的形象: 一位在中国生活了前 半生又飘洋过海到美国寻求生存的妇女———刘茹灵。 作家通 过对刘茹灵在美国的生存体验和文化命运的记述, 我们不难 体味出生活在中美文化冲...

漂泊_小说_接骨师之女_中的母亲形象解读
漂 泊 盛周丽,刘娟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 12 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12 2009 在小说《接骨师之女》中,谭恩美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具有 复杂文化特性的华人移民母亲的形象: 一位在中国生活了前 半生又飘洋过海到美国寻求生存的妇女———刘茹灵。 作家通 过对刘茹灵在美国的生存体验和文化命运的记述, 我们不难 体味出生活在中美文化冲突之中的华人移民彷徨在东西两个 世界之间的艰辛和痛楚, 以及他们在异国他乡对中国文化的 眷念与渴望。 本文从刘茹灵的生活经历入手,用文化的视角对 刘茹灵及其所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一代华人移民的生存处境进行梳理,探 寻造成他们漂泊无家的原因。 20 世纪 40 年代,为了躲避国内的战乱,刘茹灵毅然决然 地离家出国,逃亡到世界的另一边。 随即,在隐瞒了自己真实 的年龄和婚姻状况的情况下, 她与一位杨姓的华裔美国人结 婚,从而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 虽然,由于丈夫的早逝,杨茹灵 只能独自一人抚养女儿———杨露丝, 日子过得十分不易;但 是,在美国的生活是安定的,物质也算丰富。 然而,除了物质生 活的满足,人更渴求的却是精神上的皈依。 对于刘茹灵,一位 在“北京人”遗址附近的仙心村中出生、成长的女性来说,中国 北方村庄里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不仅造就了她的性 格,也将传统文化的因子沁入了她的血液之中,成为她整个生 命的负载和本质的内涵。 因为人是文化的,他从一生下来就与 自己的民族建立了一种血缘的亲情纽带, 民族和种族的文化 印记将始终是其自我意识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1]。然而,刘茹灵 移居美国这一举动却将自己置于一个与自身母体文化完全迥异 的社会环境中, 彻底打破了她内心业已形成的、 稳定的文化架 构。 时空的断裂、文化的错置令刘茹灵陷入了两难的困境。 一般来说, 一个有着独立的民族和国家归属的人就有着 相应的文化身份, 他自然也就对本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产生认 同。 那么,离开故土、远走他乡就意味着原有文化身份的丧失 和民族文化根基的瓦解。 毕竟,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社会就 是具有不同特性的两个世界。 因此,从客观现实看,自离开中 国踏上美国领土的那天起,刘茹灵就失去了她的家园,自己的 身份也发生了变化: 在中国人的眼中, 她变成了一位 “美国 人”。 家园,在众多移民的心中,指的不仅仅是一个身体可以回 归的具体场所, 更是一个灵魂可以停歇的港湾。 在更多的时 候,“家园”被用来喻指移民们特定的文化归属。 而在刘茹灵这 样的华人移民看来,能为他们提供身份定位的“家园”似乎包 涵得更多。 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悠久而独特的文化 结构,那就是“家”和“国”这两个概念是紧密相连、无法分割 的。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在儒家文化约束之下,以血脉家族 为基本单位,以家天下为统治模式,以忠、孝为主要载体的社 会。 其中,“忠”的对象是国家,而“孝”的对象则是家,二者相辅 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中最基本的伦理道德思想。 因而, 刘茹灵所丧失的是她的故国、家园。 由于是私生子的缘故,刘 茹灵小时候并不曾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家”,等到她明白过来 时,生母宝姨已经因为她执意要嫁给仇家而绝望地自杀了,为 此她愧疚一生;成年之后,她的丈夫———考古工作者潘开京, 又惨死在日本侵略者的枪口之下, 刚刚建立的小家庭也毁于 一旦。父母、至亲的惨死使她彻底地失去了“家”。当时,中国的 羸弱和中国军队的弱小以及日本军队凶残地进一步入侵让她 根本看不见胜利的希望。 于是,随着战事的吃紧,她离开北京、 辗转于香港。 最终,在家、国尽失的万般无奈之下,杨茹灵选择 了逃离,并将自己放逐于异乡。 自此,她的生命将注定要承受 无尽的思乡之苦。 既然故国家园已经失去,重新回头已然不可能。 那么,刘 茹灵是否可以在美国重新拥有一个家园呢? 作家的描述让我 们对此持怀疑的态度。 尽管,谭恩美在小说的结尾为读者展示 了一种美好的未来, 但很明显那更多的只是作家本人的美好 愿望而已。 移民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生存空间或地理环境的改 变。 作为一种越界行为,移民打乱了传统的地域、种族、语言和 文化身份的分界线,在完成空间的越界行为之后,移民者势必 要面临与移入国的文化相杂糅、 种族或部族间的血缘混合问 题,个人的身份定位、文化归属、语言转换等问题。 如拉什迪所 说:“传统上,一位充分意义上的移民要遭受三重分裂:他丧失 他的地方,他进入一种陌生的语言,他发现自己处身于社会行 为和准则与自身不同甚至构成伤害的人群之中。 ”[2]即移民是 要经历时间、空间和语言上的三重错位的。 那么,不论是迫于 生存的压力还是为了适应移居地社会同化的要求, 在成为了 一个“美国人”之后,刘茹灵都理应根据美国社会的文化背景 ———小说《接骨师之女》中的母亲形象解读 摘要:以谭恩美小说《接骨师之女》中的移民母亲刘茹灵为例,从她自身对故土的眷念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不舍,以及在 美国的生存环境等方面探寻这一代华人移民在海外漂泊无家的原因。 他们身在异国他乡,对异域文化的不适应和对中 华母体文化的依恋,使他们倍受煎熬。 关键词:《接骨师之女》;刘茹灵;移民;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09)12-0153-02 作者简介:盛周丽(1980-),女,安徽安庆人,安徽大学外语学院 2007级研究生,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外部讲师,研 究方向为圣经文学与西方文化;刘娟(1981-),女,安徽宿州人,硕士,安徽淮南师范学院(安徽淮南 232001)外语系教师。 收稿日期:2009-07-10 — 153 — 调整或重构自己的文化身份, 并认同社会中居于主流地位的 以盎格鲁—撒克逊为代表的白人文化。 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 学 英语 关于好奇心的名言警句英语高中英语词汇下载高中英语词汇 下载英语衡水体下载小学英语关于形容词和副词的题 、说英语。 在美国,移民是否使用英语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虽 然在美国宪法中并未明确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英语为美国的官方语言, 但长 期以来,英语是美国政府机构和学校使用的正式语言 [1]。 只有 学英语、讲英语,移民才有机会被主流社会接受并进入到以盎 格鲁—撒克逊为代表的白人文化之中。 只是,强化英语这一主 要交流工具的地位就等于完全否定了其它的语言, 也就否定 和抹杀了其它民族的文化、历史和文明的价值,随之一并被抹 杀的还有这些民族的自我与身份。 众所周知,语言并非仅仅是 一些作为交流工具使用的简单符号。 作为一种载体,语言承载 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记忆, 而人是通过分享语言这一 存在才称其为人的。 美国的主流社会一直用“说英语”之一手 段来融和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移民, 试图消除这些人所带来 的各自文化传统的痕迹,让他们接受美国人的心态、信仰和行 为方式,最终成为真正的美国人。 然而,刘茹灵的英语却一直十分糟糕。 在女儿的眼中,自 己的母亲讲英语时的言谈是没有逻辑、缺乏理性甚至有些“疯 癫”。但是,使用中文时,情况则截然相反。尤其是“作中文书画 时,就像是换了个人。 那时候的她很平静、果断、有条不紊。 ”[3] 如此巨大的反差, 全只因刘茹灵始终无法割舍萦绕在自己心 头的中华文化。 文化在这里变成了对一种特殊身份的肯定而 不是超越。 虽然时空的转换使刘茹灵成为一个散居在外的人, 但现实生活的压力却始终不能改变她心中早已形成的中国人 的意识。 显然, 蕴藏在刘茹灵身上的厚重的中华文化背景使得她 与周围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 文化的差异形成了一种障碍,它 令刘茹灵很难认同美国主流的白人文化, 而美国社会则将中 华传统文化和固守这种文化的华人移民无情地边缘化。 美国 并不是刘茹灵梦想中的“天堂”。 虽然,美国在 1943 年废除了 实施 61 年之久的 《排华法案》, 也放宽了华人移民美国的条 件。 但是,华人移民在美国的境遇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 一 直以来,美国社会中流行的刻板化、概念化的华人形象不仅包 含了主流社会对华人移民及其后裔的种族歧视, 更是强化了 白人对华人移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异己化的想象。 关于 这一点,仅从刘茹灵母女的关系中我们便可窥见一斑。 尽管, 作家谭恩美曾多次提及, 她一直致力于描述母女之间的那种 人类所共有的普遍情感;但是,在《接骨师之女》这部“描写母 女关系最为细腻和精致”的小说中,读者仍然可以看到在华人 移民家庭中美两种文化间的冲突给这对母女间的关系所带来 的伤害。 女儿杨露丝生在美国,长在美国,在美国接受的教育。 受 美国文化熏陶的她自然而然地就将美国视作自己的家园,并 以主流的白人文化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 自始至终,自 认为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人”的杨露丝都在用强势文化的眼光 去解读处于弱势文化群体的中国母亲的行为。 年少时,杨露丝 嘲笑、厌恶母亲蹩脚的英语和粗俗的中国式的生活习惯,对中 华文化和受其支配的母亲表现出十足的蔑视和不屑; 人到中 年后,她虽然能够理解和接受母亲中国式的母爱,也会对日益 老去的母亲心怀怜悯、为她感到心痛,但是对母亲的偏执行为 和古怪的性格仍会感到不解和无奈。 文化的隔阂与摩擦使得 刘茹灵与自己最亲的女儿之间都无法进行畅通而有效的交 流,更何况其他人。 面对着一个从来都不曾属于自己的世界, 刘茹灵的心中感到了孤立和绝望。 无奈之下,她召唤出埋藏在 心底的故国的点滴记忆,为自己的生命寻求依托:沉浸在对过 去的回忆中,她就能够找回真切的自我;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 中,她才能够将自己与凄凉、孤寂的现实相隔离。 身在美国却 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滋润自己的精神之根,这显然是一个悖论。 中国性格与美国环境的纠缠决定了刘茹灵一生的命运。 从原乡到新乡,刘茹灵既无法摆脱自己的中国文化根,也不能 与异质的美国白人主流文化合流, 一直在东西两个世界之间 痛苦地徘徊,无以为家。 此外,鉴于现实生活中的中美文化的 强弱对比情况,她只能选择长期地压抑自己的中国性,郁郁不 欢,最终患上了老年痴呆症。 唯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慢慢 丧失记忆之后,刘茹灵似乎真的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历程:心 平气和向女儿和女儿的白人男友讲述中国的往事,重新记起了 自己母亲的姓氏,拥有了一份甜蜜的爱情,整个人也随着明朗起 来,以一种轻松而自信的姿态去面对每天的生活,在病中,她反 而能恣意地展示着对故土的眷恋、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对于刘茹灵这一代华人移民而言, 客居异乡是自己主动 选择的结果。 离开祖国,他们只能放弃原来的生活,在他乡承 受着孤独、隔膜跟无尽的思乡之痛。 他们永远摆脱不了对故国 的思念,和对中华母体文化的依恋。 即便因为移民这样的跨界 行为,他们将自己从故土上连根拔起、悬置在东西两个世界之 间,他们的心灵不曾移植过。 在异质文化的巨大冲击之下,他 们更多地体会到的是不适、困惑与沧桑,固守原有的中华传统 文化就成了很多人的唯一选择。 故土难离, 但现实却十分残 酷:由于战争、政治变动等原因,实际上他们已经无法再回到 那个令他们魂牵梦绕的故国家园,此生注定漂泊无着。 此外, 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在 20 世纪上半期因中国 局势动荡而走出国门的移民也不会像萨义德那样, 认为家乡 可以泛指世界,家乡是异乡,异乡也是家乡,世界就是一个大 家园。 不能超越因文化差异而徒然挣扎的悲伤,注定了他们要 生活在中国文化与异国生活之间, 物质求新与精神恋旧之间 的尖锐冲突中,使生存的异化,转化为灵魂的异化 [4],承受人格 分裂的命运。 如同杰弗里·哈特曼在《重大的文化问题》中写 道:“无家可归永远是一种诅咒”。 参考文献: [1]朱全红.论美国族裔群体的双重文化认同[J].学海,2006(1). [2]萨·拉什迪.论君特·格拉斯[J].黄灿然 译.世界文学,1998(2). [3] 谭恩美 .接骨师之女[M].张坤 译 .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43. [4] 赵毅衡.流散文学的回归[EB/OL]// 赵毅衡文集. http://www. scuphilosophy.org/bbs/boke.asp?zhaoyiheng.showtopic.1749. html. — 154 —
本文档为【漂泊_小说_接骨师之女_中的母亲形象解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3739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8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11-12-01
浏览量: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