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意义的探究_克里斯蒂安_诺伯格_舒尔茨建筑理论评述

意义的探究_克里斯蒂安_诺伯格_舒尔茨建筑理论评述

举报
开通vip

意义的探究_克里斯蒂安_诺伯格_舒尔茨建筑理论评述 73 意义的探究 ———克里斯蒂安·诺 伯格—舒尔茨建筑理 论评述 王 群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收稿日期 :1997 年 4 月 文摘 : 60 年代初期以来 , 挪威建筑历史和理论学家克里斯蒂安 ·诺伯格 - 舒尔茨以其大量 的著作 , 为战后建筑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无论是以格式塔心理学和符号学概念 为框架的早期著说 ,还是后来转向更为哲学化的、以存在主义和现象学思维为基础的理论构 造 ,他孜孜以求的都是建筑的意义。他所探讨的建筑现象学以及与之相关的“场所”、“场所 精神”、“生活...

意义的探究_克里斯蒂安_诺伯格_舒尔茨建筑理论评述
73 意义的探究 ———克里斯蒂安·诺 伯格—舒尔茨建筑理 论评述 王 群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收稿日期 :1997 年 4 月 文摘 : 60 年代初期以来 , 挪威建筑历史和理论学家克里斯蒂安 ·诺伯格 - 舒尔茨以其大量 的著作 , 为战后建筑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无论是以 格式 pdf格式笔记格式下载页码格式下载公文格式下载简报格式下载 塔心理学和符号学概念 为框架的早期著说 ,还是后来转向更为哲学化的、以存在主义和现象学思维为基础的理论构 造 ,他孜孜以求的都是建筑的意义。他所探讨的建筑现象学以及与之相关的“场所”、“场所 精神”、“生活世界”,“特征”、“认同”等概念均包含了发人深思的理论课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与此同时 ,面对 诺伯格 - 舒尔茨呼吁建筑之生活世界的理论大厦 , 不可避免的问题正在于如何涉及和理解 所谓的“生活世界”以及自上而下进行理论构造的可质疑性 ,在我们这样一个发生巨变的世 界里 ,理论不能将建筑的意义仅与过去的物质环境相联系 ,更重要的是与当今人的现实生活 世界相联系。 Abstract : Since t he early 1960’ s ,t he t heoretical work of Christian Norber g - Schulz ,t he Norwegian architect ural historian and t heorist ,ha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t he post2war develop ment of architect ural t heory. His unremit ting effort is to find t he meaning of ar2 chitect ure ,whet her t his is done in form of his earlier st udies inspired by Gestalt p sychol2 ogy and semiotics , or t he p hilosop hically oriented writings based on existential and p he2 nomenological t hinking later on. The p 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 ure t hat heinitiated touches upon many t hought - p rovoking issuse , such as “place”, “genius loci”, “life - world”, “character”, “identity”and t he like . Meanwhile , however , in face of his t heo2 retical edifice calling for t he lifeworld of architect ure , t he question t hat can be raised is p recisely how to app roach and understand t he so - called “life - world”, which in t urn brings into question t he validit y of constit uting t heory f rom above . Given t he world like ours , which has undergone p rofound changes , t heory must p rovide possibilities to ground t he meaning of architect ure in relation to t he p resent realit y of our existence , here and now ,rat her t han to t he p hysical environment of t he past . 关键词 :建筑理论 ,意义 ,现象学 ,生活世界 Key words :architect ural t heory ,meaning ,p henomenology ,life - world 说到北欧现代建筑 , 人们就不能不提及 挪威当代建筑历史和理论学家克里斯蒂安 ·诺伯格 - 舒尔茨 (Christian Norberg - Schulz)和他的建筑理论。事实上 ,由丹麦学 者尼尔斯 - 乌勒 ·隆德 (Nils - Ole L und) 撰写 , 现已成为有关北欧现代建筑方面经典 著作的《北欧建筑》(Nordisk arkitekt ur) 一 书就为论述诺伯格 - 舒尔茨的建筑理论专 辟一章。隆德这样做不是没有道理的。自从 1949 年在瑞士苏黎世高工 ( E TH) 修完建筑 学科之后 , 诺伯格 - 舒尔茨就以各种形式活 跃在挪威、北欧以及世界建筑界。他先是从 事建筑实践 , 并组建和积极参与世界建筑师 协会挪威分会的活动。其后于 1963 年出任 挪威建筑杂志《建筑艺术》(Byggekunst ) 主 编 15 年 ,是该杂志任期最长的一位主编。这 期间 , 他为该杂志撰写了大量专题文章 , 对 挪威建筑界影响甚大。此外 ,从 50 年代初开 始 , 诺伯格 - 舒尔茨就担任部分建筑教学工 作。70 年代中旬被任命为奥斯陆建筑学院 教授之后 , 更以著书育人为己任 , 至今锲而 不舍。当然 , 在诺伯格 - 舒尔茨多样化的建 筑生涯之中 , 最具影响并给他带来广泛国际 声誉的还是他大量的历史和理论著作。在这 一点上 , 诺伯格 - 舒尔茨最象他在苏黎世高 工的老师吉提翁 (Sigf ried Giedion) :对巴洛 克的热爱和对 20 世纪的关注兼而有之 ; 历 史研究和理论著说齐头并进 ,相辅相成。 不过 , 被普遍视为诺伯格 - 舒尔茨理论 生涯成名之作的《建筑的意向》( Intentions in Architect ure ,以下简称《意向》) 一书却不 是一部吉提翁式的著作。因为如果说吉提翁 的著作主要是以传统艺术史的观点和方法 写成的话 ,那么《意向》一书要做的正是摆脱 传统艺术史的范畴和概念而另辟新路。早在 50 年代初期获美国福布莱特 ( Fulbright ) 基 建筑理论 世 界 建 筑 4/ 1997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74 金会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进修期间 ,诺氏就 深受同宿舍的挪威老乡、心理学家乌拉夫 ·斯高道尔 (Olav Skardal) 的影响而对格 式塔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他广 泛接触社会学、符号学等学科的内容。此 后正是对这些学科的应用构成了《意向》 一书的理论框架。这是一本雄心勃勃的著 作 , 它试图从整体上把握建筑的多重维 度。它不仅涉及了建筑历史、美学、技术、 教育等传统问题 , 更涉及了与社会学、语 言学、感知心理学等学科相关的新问题。 它试图建立一套科学、客观的语言以使描 述和评价与既定建筑任务相应的形式成 为可能。 《意向》一书于 1963 年以英文出版 后 ,以其综合严谨的特点给当时正处于无 所适从的国际建筑界带来了一阵清风 ,并 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然而 ,就是这样一 部雄心勃勃的著作 ,并没有能够如其作者 的初衷 , 真正排除主观性 , 而使建筑成为 “客观”和“科学”的。相反 ,它从一开始就 以其书题道出了一个充满主观性的概念 : 意向。许多年以后 ,诺伯格 - 舒尔茨自己 这样写道 :“在《建筑的意向》一书中 ,建筑 和艺术是以从自然科学中借鉴的方法来 ‘科学’地分析的。我现在并不认为这样的 做法完全有误 ,但我觉得其他的方法更富 有启发性。”①诺氏这里说的其他方法就是 他后期著作中所谓的“现象学”方法。 20 世纪的现象学多是与胡塞尔 ( Edmund Husserl) 、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 、梅劳一庞蒂 (Maurice Mer2 leau - Pont y) 等大师的名字以及他们的 学说联在一起的。事实上 ,诺伯格 —舒尔 茨自己就在其著作中频繁提及胡塞尔“面 向事物本身”( Zu den Sachenselbst ) 的口 号和“生活世界”(Lebenswelt ) 的概念 ,也 不止一次地引用梅劳一庞蒂感知现象学 的观点 ,更把海德格尔的学说视为自己建 筑理论的基准。但是正如有些学者指出 的 ,诺伯格 - 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实际上 是远离了从胡塞尔到梅劳一庞蒂意义上 的现象学的。充其量它是一种以视觉形式 主义为准对建筑和自然景观及其相互关 系的“现象学”②。我个人认为 ,这一批评是 有一定中肯性的。诚然 ,诺伯格 - 舒尔茨 谈的是建筑的现象学 ,他不可能也没必要 象胡塞尔那样 ,为澄清世界和意识的本质 结构而进行“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或 者象梅劳一庞蒂那样 ,为把“肉体”从被近 代形而上学遗忘的角落中拯救出来 ,并使 其重获全新的、不同于“思我”(Cogito) 的 主体性意义而在客观和主观之间走钢 丝。③但是 ,从一开始现象学与其说是一种 方法毋宁说是一种精神。它力排不加反省 偶然拾来的概念框架 ,这些框架原为探索 事物本质而设 ,后来却导致了浮夸的结构 和空洞的话语而阻碍人们探入事物本 质。它唾弃体系哲学 ,以便自下而上 ,而不 是自上而下地进行“生活世界”之反思和 解释 ,无论这一“生活世界”在不同学科中 的具体内容多么不一样。④诺氏以“现象 学”为基础的建筑理论是否具有这样的精 神 ,这不是没有疑问的。 有一点却是肯定的 : 诺伯格 - 舒尔茨 通过他的“现象学”转向至少从字面上 ,认 同了西方本世纪以来在“理性的批判”向 “文化的批判”的过渡中 , 超越“逻各斯中 心主义”而意欲深究“逻辑背后”事物真正 本原的思想。⑤要证明这一点 ,人们只需看 一看诺氏放在他建筑现象学著作最首要 部分的卡夫卡 ( Franz Kaf ka) 的这段话 : “逻辑无疑是不可动摇的 , 但它却无法阻 挡人对生活的向往”。⑥其实 , 还是在《意 向》之后不久发表的一篇题为《建筑的意 义》一文中 , 诺伯格 - 舒尔茨就一再强调 建筑应属于“生活的世界”而非“逻辑的世 界”。因此他批评西方文化自文艺复兴以 后对现实理解日趋数量化和抽象化的倾 向。这种倾向也浸漫到建筑中来 ,其结果 据诺伯格 - 舒尔茨看就是 20 世纪功能主 义建筑。他指出 :一方面 ,功能主义将建筑 的功能数量化、物质化 ;另一方面 ,技术理 性的进步虽然使自由流通空间成为可能 , 但并没有重温巴洛克空间的“超自然 性”。相反 ,它使建筑本身沦为统一性和逻 辑性的牺牲品 , 而无法成为“富有意义的 形式”。⑦ 诺伯格 - 舒尔茨的以上说法在他后 来的历史著作《西方建筑的意义》中得到 了部分修正。因为在这部意欲重写西方建 筑史的著作中 ,西方历史上不同文化时期 的建筑 ,无论是古希腊的还是中世纪的或 文艺复兴的 ,均被视为那个特定时期宗教 和哲学主导思想的物质表现 ,并因此成为 表达和传载人对世界和自己的存在意义 之理解的象征形式。就这一点来说 ,功能 主义也不例外。诺氏强调指出 :“如果以为 功能主义仅仅对效率感兴趣的话 ,那就错 了。与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运动一样 ,功 能主义关注的首先是意义 ,即为人提供存 在立足点的问题。”⑧ 从这较后的观点来看 ,诺伯格 - 舒尔 茨对功能主义的不满与其说是指向功能 主义建筑优秀作品中理性世界观的偏差 , 毋宁说是针对 20 世纪 , 尤其是二战之后 以功能主义为名而粗制滥造 ,缺少个性的 大量性建筑的问题。一向主张整体环境 (total environment ) 的诺氏自然是不能 仅仅满足于少数优秀作品的。也正是在整 体环境的意义上诺氏提出了他后期著作 中一再使用的“环境危机”(environmental crisis)的说法。所谓“环境危机”首先是他 早在《意向》一书中提出的现代环境视觉 混乱 (visual chaos)的问题。在诺氏看来 , 意义就是关系 ,它只能在和谐的视觉关系 中存在。视觉混乱中不具意义。继《意向》 之后 ,诺氏又提出诸如传统围合空间的失 落 , 文化个性的丧失 , 单调雷同的城市环 境等问题。不消说 ,诺氏并不是注意到这 些问题的第一个人 ,也不是针对这些问题 而提出“场所”(place)概念的唯一学者。⑨ 但是他由此建立的建筑理论 , 亦称“场所 精神”(genius loci) ,却可以说是与众不同 的。 也许 ,对于素有“风水”概念的中国人 来说 ,诺氏的“场所精神”说并不难理解。 与“风水”理论相似 ,“场所精神”也是一个 古老的概念。据诺氏说 ,它源自古罗马人 对场所守护神的信仰。按照这一信仰 ,场 所不分大小 ,均有自己的守护神。是守护 神赋予场所以及生活在该场所的人们生 命和活力 ,伴随他们从生到死并决定他们 的特征和本质。λυ但是 ,如果说全部“风水” 理论最终只沦为一种为诸如去邪避祸 ,招 财进宝之目的的功利性手段的话 ,诺氏对 “场所精神”概念的重新挖掘则更注重西 方自古以来人对自然理解的神化或者说 世 界 建 筑 4/ 1997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75 隐喻思维。他因此追溯诸如山峰作为天地 联姻表现的说法、基督教将光视为知识和 爱之象征的概念、以及文艺复兴时期浪漫 和象征主义绘画所表达的自然主题。诺氏 强调 ,通过这些追溯他无意重复远古的神 话。他要重温的是 ,以往根据具体的现象 特征所理解的“活生生现实”。因为他所谓 的“场所精神”实际上就是这些具体现象 特征的总和或“气氛”。在诺氏看来 ,如果 说建筑的任务就是场所 (即空间加形式特 征) 的创造的话 ,λϖ 那么任何场所都是“世 界中的世界”。既然意义就是关系 ,那么人 造场所的存在意义最终就得在与自然场 所的关系之中寻找。 因此 ,“场所精神”一书不仅试图用 光 ,质理 ,围合的程度 ,地面起伏的状态等 具体的现象特征范畴来分析和描述自然 和人造场所 ,更致力于二者的关系。首先 , 诺氏将西方南至地中海地区 ,北到斯堪的 纳维亚半岛的自然环境分为宇穹性的 (cosmic) 、古典性的 (classic) 和浪漫性的 (romantic) 等原型。此外 ,鉴于原型和原 型之间不能截然分开而必有过渡 ,他也提 出复杂性的 (complex) 原型说。诺氏坚持 认为在西方建筑史漫长的演变发展中产 生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和风格 ,在很大程度 上与既定的自然场所之精神有关。于是 , 他根据以上自然环境的原型 ,也归纳了相 应的几种建筑原型 ,称阿拉伯地区的建筑 为“宇穹型”的 , 古希腊建筑为“古典型” 的 ,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最初的木质建筑为 “浪漫型”的 ,而诸如哥特教堂和巴洛克花 园宫廷建筑则为“复杂型”的。当然 ,诺氏 并没有止步于这种原型性的理论。为了进 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 ,他还重点考察了布 拉格、喀土穆 ( Khartoum ,苏丹首都) 和罗 马这三个城市 ,及其与所在自然环境的关 系。诺氏力图说明的是 ,即使城市这样更 为高级和复杂的人造场所 ,其组织结构和 建筑总体也表现了“人对自然以及自己总 的生存状态的理解”, 因而是富有存在意 义的。λω 如此简要地概括“场所精神”说 ,诺氏 一定会忿忿然。确实 ,《场所精神》一书图 文并茂。这里 ,无论是诺氏对远古神思的 追溯 , 还是他对特定环境的分析描述 , 其 丰富性和生动性均不是几个条条杠杠所 能替代的。更具诱惑力的是诺氏对海德格 尔哲学 ,尤其是晚期哲学的解释和应用。 一般接触过海德格尔哲学的人恐怕很少 有不为其晦涩朦胧而望而却步的。那些生 僻的字眼、拗口的 句子 关于阅读的唯美句子关于古风的唯美句子执行力的经典句子鼓励人努力奋斗的句子用沉默代替一切的句子 、闪闪烁烁时隐时 现的思路 ,常叫你大有不堪卒读之感。然 而 ,经过诺氏栩栩如生 ,化繁为简的注说 , 似即柳暗花明 ,另有一番天地展现。这包 括海氏早期关于“此在”(Dasein) 在世界 中的存在结构及其空间性的理论 ,晚期对 物之物性 , 艺术品的起源和本质 , 语言作 为存在之家园 , 思、居、筑三者的内在关 系 ,以及人的诗性栖居等问题的思考。据 此 , 诺氏不仅为他所关切的建筑的“存在 意义”找到了哲学基础 , 也使人们看到他 似乎更多的是在海德格尔现象学的意义 上来展开他的“建筑现象学”的。须知 ,海 德格尔与胡塞尔在现象学观念上的分歧 之深 ,以至他后来为避免同一名称引起的 混乱而放弃了“现象学”这个术语。λξ 但是 ,诺氏这样做不是没有问题的。 一方面 ,建筑的“通俗”注说对一种哲学理 论常常只见大树不见森林而导致误解 ,这 一点在诺氏那里似未能免。例如 ,挪威学 者安芬 ·波一芮格 (Arnfinn B Ÿ - Rygg) 曾经指出 ,诺氏将海德格尔早期对 存在结构的分析与其晚期对语言的思考 混为一谈 ,而海德格尔自己则在他所谓的 “转变”(die Kehre) 之后 , 曾表示这样的 结构是传统形而上学的问题而应予克服 (巨著《存在与时间》的第二卷因此从未完 成) 。λψ诸如此类的问题也许过于哲学性而 非本文篇幅所能讨论。笔者以为 ,倒是一 些诺氏建筑理论中与海德格尔思想较为 一致的地方更有必要多谈几句。 一般认为 ,晚期的海德格尔不再试图 勾画“此在”的整体结果 ,而将守护存在的 状态视为思的任务。为此 ,他的方法依然 是现象学的 (当然是他所理解的现象学) , 即通过寻找存在显现的住所来去除遮 蔽。在海德格尔看来 ,艺术作品 ,语言都是 这样的住所。λζ其中尤其重要的是语言 ,而 语言又和诗紧密相连。这不仅因为诗的活 动领域是语言 ,更因为语言作为存在的显 现首先表现为诗。“诗是给存在的第一次 命名 ,是给一切存在物的第一次命名。”这 并不是说诗把语言当作手边的原始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来运用 ,毋宁说正是诗使语言成为可能。 “命名不是贴标签 ,不是使用语词 ,而是唤 入言词。命名呼唤。”呼唤需要敞开和接 纳 , 而诗作为敞开者就“意味着某些无阻 碍的东西。它之所以无阻碍 ,因为它不设 置界限 , 它之所以不设置界限 , 是因为它 本身无任何界限 ,它是一切无界限的东西 的整体。”这一点使诗在贫瘠时代的重要 性更为突出。“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的 贫瘠就是人的存在的贫瘠。克服贫瘠的时 代还需诗的呼唤。当然 ,海德格尔这里所 谓的诗并不完全指文字性的。“一切艺 术本质上都是诗”。又曰 : “人诗意地 栖居。”λ{ 这样看来 ,海德格尔的晚期哲学不仅 呼吁诗化 ,而且也颂扬开敞的艺术了。值 得注意的是 , 无论说诗、谈艺术还是讨论 物性或栖居 ,海氏的观点都是有一定内涵 的。首先 ,受诗人荷尔德林 ( Holderlin) 对 神话的领会的启发 ,“四大”, 亦即天、地、 人、神 ,是海氏晚期反复使用的字眼。物之 物性就在于聚集“四大”,而诗人则在诸神 循走的贫瘠时代截取神的声音并揭示存 在。其次 ,虽然“四大”合为世界 ,海德格尔 却赋予土地特别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 , 土地概念可以说是他早期著作《存在与时 间》中自然概念的具体化。不过 ,海德格尔 对土地的厚爱另有一番曾被部分学者称 为“农耕保守主义”(conservativ ; sme a2 graire)的原因。λ|出于这一原因 ,海氏不仅 把荷尔德林《还乡》一诗解释为家园与天 命二者的联系及其根本性 , 更把黑贝尔 (Johann Peter Hebel) 视为家乡诗人的典 范。至于海德格尔之所以用凡高画的一双 鞋来说明艺术作品起源 ,倒是因为那是一 双农妇的鞋。从农妇到土地 ,从土地到“四 大”, 似乎画一双别的什么鞋就无法成为 真正的艺术作品。正如波 - 芮格指出的那 样 , 海氏的“农耕保守主义”不仅使他将 本世纪的艺术 (尤其是抽象艺术) 多视为 堕落的甚至具有破坏性的 ,也使他的许多 思想失去与我们时代文化景观 ,尤其是城 市景观的相关性。在海德格尔的眼里 ,现 代城市正是人无根基存在的典型。λ}“哲学 世 界 建 筑 4/ 1997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76 是本真的思乡病”, λ∼遵循海氏的思想 ,人 的本真存在唯有通过返归类似他的“黑森 林”(Schwarzwald) 这样的家园才能思考 和获得。 诺氏倒没有走这么远 ,他并不鄙视现 代艺术。相反 ,他用现代抽象艺术作品来 阐述海氏的“物”之概念µυ 。此外 ,如我们前 面已经看到的 ,他也不拒斥城市。相反 ,他 把布拉格、罗马和喀土穆这样的城市视为 “人诗意地栖居”的优秀范例。然而 ,且不 说这一观点中人工场所与自然场所一对 一关系的可疑性 ,即便诺氏的分析本身完 全正确 ,现代城市的发展也离这些范例远 去。纽约、东京、上海 ,我们如何再能看到 这些城市的结构和形象具有与它们所在 自然所相一致的整体意义和精神 ?大量性 建造的住宅区、机场、工业区、高速公路 , 我们如何再能以“物”的概念去聚集“四 大”?不奇怪的是 ,诺氏对现代环境多有批 评 , 批评之一就是我们前面已经提过的 “环境危机”说。对于这一学说 ,如果是从 现代生态学的角度来看 ,我倒能同意诺氏 的观点。需要指出的是 ,他理论的重点并 不是生态问题 , 而是建筑、城市的空间和 形式以及它们的“存在意义”。在这个问题 上 ,诺氏一方面极端强调所谓建筑的自主 性 ,似乎建筑的存在意义是一个独立不变 的整体 ,过去这一整体来自文化的集体意 识 ,今天却唯有建筑师肩负此重任 ; µϖ另一 方面他又把物质意义上的问题等同于现 代社会人之“异化”而持一种类似物质形 态决定论的观点。诺氏曾断言 :“我们有理 由相信人类的异化今天如此普遍 ,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现代环境提供了太少定向 和认同的可能性。”µω要说明这一观点的谬 误 ,我们只需看一看诺氏称之为优秀环境 范例的布拉格。因为如果事情真如诺氏所 说 , 那么如何解释正是在布拉格这座“为 人的存在提供立足点”的典范性城市里 , 卡夫卡写下了大量表达他异化感情的文 学著作这一事实呢 ?反之 ,在所谓“视觉混 乱”或被诺氏等学者称为 “非场所” (placeless 或 non - place) 的现代环境里 , 认同感和根基感是否便不可能 ?欧洲城市 的郊区多有移民和低收入者的集居区。这 些居住区多是二次大战后大量性住房建 造的产物。建筑形象单调 ,缺少个性 ,也没 有传统城市的格局 ,是典型的“非场所”。 常有新闻媒介对此作报道 , 把它们作为 “问题成堆地区”来讨论。然而 ,正如瑞典 学者本格松 (J an Bengt sson)指出的 ,每有 这样的报道 ,每有当地居民倍感对自己的 侮辱。原因是 ,这些居民已经认同于自己 的“生活世界”,以致对后者的攻击便被视 为对前者的攻击。µξ不是说这些地区环境 质量没有缺陷 , 也不是说没有改善的必 要。问题在于 ,“场所感”,“认同感”或“根 基感”与物质环境本身的关系远不是诺氏 所认为的那么简单。 在诺氏那里 ,“生活世界”是“物”的世 界。这一点也许最集中地表现于他继《场 所精神》后大力倡导 “具象建筑” (figurative architect ure)的有关论点里。 顾名思义 , 所谓“具象建筑”以具象为特 征。它一反被诺氏视为“脱离了现实”的现 代建筑的抽象性。那么 , 诺氏自己问道 : “这里所说的‘现实’究竟是何意呢 ?显然 , (现代建筑的) 表现的手段也是与现实有 关的。色彩、材料、点、线和质地被从我们 既有的世界之中抽象出来了 ,各自以自己 的方式反映这个世界。因此 ,建立在这些 元素基础之上的非具象构图也许可以表 现某种‘真实’的东西。然而 ,胡塞尔称之 的‘日常生活世界’却丧失了。日常生活世 界不是由抽象元素 , 而是由整体 , 由具体 物组成的。⋯组成世界的是树木和花草 , 石块和山丘 ,河流和湖泊 ,动物和人类 ,房 屋和制品。我们知道 ,认识并且记得这些 物。语言就证实这一点 , 因为是物则具 名。我们称名为实体性的 ,因为世界的实 体就是物。”µψ这样说来 ,“具象建筑”如何 面向事物本身来寻回丧失了的日常生活 世界呢 ?诺氏继续道 :“总的说来 , 一个建 筑形象的特征取决于它如何站立、延伸、 升起、敞开和关闭。这当然有无数多的方 式 ,不过其中一些是原型性的。⋯基本原 型已有名称。我们因而说‘塔楼’、‘边翼’、 ‘圆厅’、‘穹顶’、‘山花’、‘拱廊’、‘柱式’、 ‘窗户’、‘大门’、‘巷子’、‘街道’、‘大道’ 和‘广场’。”µζ“具象建筑”说由此意欲为后 现代历史主义建筑语言提供理论基础姑 且不论 , µ{如此理解“现实”和“生活世界”, 诺氏建筑理论的不足之处多滥觞于此。 鉴于诺氏建筑理论的以上不足 ,我们 应该如何看待建筑的意义呢 ?如果这一问 题还具有意义的话。西方建筑自意大利文 艺复兴之后 , 随着以伽利略、笛卡尔思想 为基础的现代科学的兴起 ,就逐渐丧失了 其形而上学的意义。这是原籍墨西哥 ,现 在加拿大麦吉尔 (Mc Gill) 大学建筑学院 主执建筑历史和理论教鞭的佩雷斯 - 高 梅士 (Alberto P’ erez - G’ omez) 在他的 《建筑与现代科学的危机》一书中 ,经过仔 细考察西方建筑中数学几何比例体系性 质的变化之后提出的观点。据佩雷斯 - 高 梅士说 , 从 18 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到 20 世纪现代主义 ,传统的比例体系虽反复延 用 , 却只具工具性 , 而不具从古希腊文艺 复兴所含的表达宇宙和谐数学几何关系 的形而上学意义。意义的丧失是现代以技 术理性和消费文化为主导的“贫瘠时代” 的表征。然而 ,意义是人性的基本需求 ,克 服“贫瘠时代”且有待意义的重新探究。诚 然 ,要让食过自然科学之果的现代人再去 相信“一切皆为数”,或以为宇宙是一个完 美对称的几何形体而津津乐道 ,就如让失 去贞操者重新找回贞操一样不可能。但 是 , 按照佩雷斯 - 高梅士的理解 , 源自古 希腊的比例体系其本质并不在数学几何 关系本身 ,而在于它是古希腊人诗性实践 (poesis , not merely p raxis) 的结果。µ|换 言之 ,意义的重新探究不能通过模仿已成 为空洞形式的体系 ,而必须通过在新的历 史条件下重新寻索人之诗性实践方能实 现。 据我看 ,如果佩雷斯 - 高梅士这一多 少具有海德格尔意味的观点对我们当今 的工作有什么启示的话 ,我们对生活世界 的理解就不能见物不见人 ,而我们对人之 诗性实践的理解也不能以过去的建筑环 境为准来回避现实。确实 ,不仅不回避 ,相 反视现实生活世界 (t he world - as - lived) 为意义的第一来源 , 并力反历史主 义建筑语言的空洞性 ,这正是佩雷斯 - 高 梅士反复强调的主张。尤其值得注意的 是 ,在佩雷斯 - 高梅士那里 ,通向“生活世 界”诗性实践的正是以人的身体性为中介 的个体的内在经验。并且 ,这种“诗”的自 世 界 建 筑 4/ 1997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77世 界 建 筑 4/ 1997 由本质使然也必定是批判性的。佩雷斯 - 高梅士继《建筑与现代科学的危机》之后 的理论工作 , 无论是他自己的思想笔记 , 还是对海丢克 (John Hejduk) 等建筑师作 品的分析都说明了这一点。µ}不过 ,既然这 篇文章是为中国读者写的 ,不妨让我举一 个我们自己的例子 , 那就是李巨川等 1994 年为日本《新建筑》杂志“城市居住” 为题的设计竞赛所作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看上去 ,它 既没有从空间上也没有从形式上提供任 何具体的建筑方案 ,有的只是方案的作者 以一块方砖为伴 ,在城市中的一组生活照 片和这样一段文字 : “我和一块方砖生活在一起 在城市里。 与此方砖 , 我的身体和精神得以栖居。” 然而 ,通过这一看似简单的例子我想 说明的是 ,如果我们意欲探究建筑的本真 意义 ,我们必须从当今的现实生活以及人 对这一生活的诗性体验和诗性实践入手 , 而不是自上而下从某个既有的意义或形 式入手。如此而来的意义不再是整体和永 恒性质上的意义。相反 ,它可能只来自生 活的某一片断 ,某一偶然事件。它可能只 与环境中的一小部分发生关系 ;它也可能 是暂时性的、易变的、含糊不清的。城市再 不能作为整体的艺术看待 ,环境的形成也 远非建筑师能左右。整体破裂之后 ,意义 只在碎片上漂流。在一个变化的世界 ,意 义也随之而变。但是 ,在这样的基础上来 创造空间和形式却还是我们的任务。就此 而言 ,我同意诺氏的观点 :“光有理论是不 足以达到我们的目标的 , ⋯⋯艺术教育比 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需要。”µ∼这最后一点 对于当今的中国来说也许尤为重要。□ 注释 : ①Christian Norberg - Schulz , Genius Loci -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2 t ure . Rizzoli ,New York ,1984. 5 页。 ②见 Roderick J . Lawrence , “Architect ure of t he City Reintevpreted : a Critical View”, 载 Design St udies ,Vol . 6 No . 3 J uly 1985 ③关于胡塞尔和梅劳 - 庞蒂对现象学的贡献请 参见 Herbert Spielberg , The Phenomenological Movement .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 The Hague/ Boston/ London ,1982. ④倪梁康 . 现象学精神 : 为何 ? 何为 ? . 读书 , 1995. 10 ⑤甘阳 . 从‘理性的批判’到‘文化的批判’. 读 书 ,1987. 7 ⑥Genius Loci ,5 页 ⑦Noberg - Schulz , “Meaning in Architec2 t ure”, 载 Meaning in Architect ure , ed . George Baird and Charles J encks , The Cresset Press , London ,1969 ⑧Norberg - Schulz , Meaning in Western Ar2 chitect ure ,St udio Vista ,London ,1980 ,202页 ⑨关于这个问题请见 Edward Relp h , Place and Placenessless ,Pion Limited ,London ,1976.λυ Genius Loci ,18 页λϖ熟悉现代建筑理论的人都知道 ,20 世纪对建筑空 间之重要性的认识曾经导致意大利学者赛维 (Bruno Zevi) 将建筑定义为“空间的艺术”。诺伯 格 - 舒尔茨对此提出质疑。他认为空间艺术对 建筑来说固然重要 , 但这一艺术的最终效果并 不完全取决于空间本身。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因 素是围合空间的形式特征。通过形式特征 ,空间 转化为场所 , 建筑也从空间的艺术变成了场所 的艺术 。见 Norberg - Schulz , Intentions in Architect ure ,95 页λωGenius Loci ,50 页λξ关于这个问题请参见 Spielberg , Phenemeno2 logical Movement 有关海德格尔的章节 , 也可 见陈嘉映 :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 ,三联 ·哈佛燕京 学术丛书 ,三联书店 ,北京 ,1995 ,第二章第四节λψArnfinn B Ÿ - Rygg ,Arkitekt ur og filosofi . Om Christian Norberg - Schulz’ bruk av Hei2 deggers senfilosofi , 载 Norsk filosofisk tidsskrif t ,1986. 1/ 2 期 λζ陈嘉映 :同上 ,55 页λ{Heidegger ,What Are Poet s For ?,Language , The Origin of t he Work of Art 及“⋯Poetically Man Dwells ⋯”载 Martin Heidegger , Potery , Language , Thought , Harper & Row , New York ,1971λ|见 B Ÿ - Rygg ,同注释λ{。λ} B Ÿ - Rygg ,同注释λ{λ∼Mark Wigley , Heidegger’ s House : t he Vio2 lence of t he Domestic , 载 Columbia Docu2 ment s1992. 1 期µυ见 Norberg - Schulz , The New Tradition Today , 载 International Laboratory of Archi2 tect ure and Urban Design , Year Book , 1982 以 及 The Concept of Dwelling , Electa/ Rizzoli , New York ,1985µϖ反对建筑的政治化 , 强调它的自主性 , 这是诺 伯格 - 舒尔茨的一贯主张。见 Nils - Ole L und , Nordisk arkitekt ur , Arkitektens Forlag , K Ÿ benhavn ,1991 ,201~209 页µωNorberg - Schulz , Genius Loci ,180 页µξJ an Bengt sson , Arkitekt ur och fenomenolo2 gi . Om Norberg - Schulz’ plat sfenomenologi , 载 Nordisk Arkitekt urforskning ,1994 ,1 期µψNorberg - Schulz , On t he Way to Figurative Architect ure , 载 International Laboratory of Architecrt ure and Urban Design , Year Book , 1984/ 1985. 括号中的内容为引者所加µζ同上µ{关于诺伯格 - 舒尔茨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论 述 , 请见 Norberg - Schulz , The Two Faces of Post - Modernism , 载 Architect ural Design , 1988 ,7/ 8 期µ|Alberto P’ erez - G’ omez , Architect ure and t he Crisis of Modern Science , The M I T Press , Cambridge ,Mass and London ,1983. 10 页µ}见 P’ erez - G’ omez , Polyphilo ,or The Dark Forest Revisited . An Erotic Epiphany of Ar2 chitect ure , The M I T Press , Cambridge , Mass and London , 1992 或 The Renovation of t he Body. John Hejduk and t he Cult ural Relevance of Theoretical Project s 载 AA Files ,13 期。关于 海丢克作品作的批判意义 , 也见 Vagabond Ar2 chitect ure 载 Ant hony Vidler , The Architec2 t ural Uncanny , The M I T Press ,1992.µ∼Norberg - Schulz , Genius Loci ,201~202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本文档为【意义的探究_克里斯蒂安_诺伯格_舒尔茨建筑理论评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2776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0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1-12-01
浏览量: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