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维特根斯坦的_哥白尼式革命_

维特根斯坦的_哥白尼式革命_

举报
开通vip

维特根斯坦的_哥白尼式革命_ 收稿日期: 2009- 09 - 22 作者简介: 韩林合, 男, 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¹ 本文引用维特根斯坦的著述时均采用缩略字母代替, 后跟节码或页码。MS: Manuscript. TS: Typescrip t. CV: Cu ltu re and Valu e, ed. G. H. vonW right in Collaborationw ithH. Nymann, tr. P. W in ch, rev.i 3 rd edn ( th eT ext ed i2 ...

维特根斯坦的_哥白尼式革命_
收稿日期: 2009- 09 - 22 作者简介: 韩林合, 男, 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¹ 本文引用维特根斯坦的著述时均采用缩略字母代替, 后跟节码或页码。MS: Manuscript. TS: Typescrip t. CV: Cu ltu re and Valu e, ed. G. H. vonW right in Collaborationw ithH. Nymann, tr. P. W in ch, rev.i 3 rd edn ( th eT ext ed i2 ted by A. P ich ler), Oxford: Blackwel,l 1998. German- E nglish parallel text. F irst pub lished in 1977. PU: Ph ilosoph ische Un tersu chungen, inW erkau sgabe, Band 1, h rsg. von G. E. M. Anscombe and R. Rh ees, Frank fu rt: Suh rk amp, 1984. BlB: Th e Blu e Book, in The Blue and Brown Book s, ed. R. Rhees, Oxford: B lackwel,l 1958. Z: Zette,l inW erk ausgabe, Band 8, G. E. M. Anscombe und G. H. vonW right, Frankfurt: Suhrk amp, 1984. F irst pub2 lish ed in 1967. DB: Denkbewungen: Tageb™ch er 1930- 1931 /1936- 1937, hrsg. von Ilse Somavilla, Innsbru ck: H aymon - Verlag, 1997. MWL: -W ittgenstein. s Lectures in 1930- 33, notes byG. E. Moore, in Ph ilosoph icalOccas ions: 1912- 1951. Firs tpub2 lish ed inM ind 63 ( 1954) and 64 ( 1955 ). 维特根斯坦的 /哥白尼式革命 0 韩林合 [北京大学, 北京 100871] 关键词: 哥白尼式革命; 积极的哲学; 消极的哲学; 语法研究; 概念研究 摘 要: 从 20世纪 30年代初开始, 维特根斯坦对其前期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传统进行了一次 猛烈无比的 /哥白尼式革命0。这种革命体现在: 世界被理解成生活形式, 哲学被理解成独特的表现 体系和概念框架的提供或者哲学误解和混淆的诊断与清除。 中图分类号: B5611 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7511 ( 2010) 02- 0025- 05 在 1931年 11月 22日撰写的一则笔记 中, 维特根斯坦写道: 一个像哥白尼或达尔文一样的人物的 真正的功绩 (Das e igentliche Verdienst e ines Kopern ikus oder Darw in) 不是一个真的理论 的发现, 而是一个富有成果的新的角度的 发 现 ( d ie Entdeckung e ines fruchtbaren neuen Aspekts)。 (MS 112: 117v/CV 26)¹ 值得注意的是, 这段话夹在一些刻画 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观的评论之间。因此, 毫无疑问, 维特根斯坦在此是将自己比作 哲学领域中的哥白尼或达尔文: 他认为自 己此时提出了一些哲学领域中具有革命性 的观点) ) ) 首先是相对于自己此前的哲学 观来说, 其次也是相对于整个哲学史来说。 这样看来, 如果说康德完成了哲学史上的 一次 /哥白尼式革命0 ( kopernikan ische Revolution) 的话, 那么维特根斯坦则完成 了又一次更为猛烈的 /哥白尼式革命0。 按照康德的思想, [ 1] ( P25~ 26)他的 /哥白尼 式革命0 的要点在于: 以前的哲学家们一 般都认为我们的认识要符合于对象, 要视 对象而定, 而他则反其道而行之, 认为对 象要符合于我们的先天的认识形式, 要视 我们的认识能力而定。后期维特根斯坦也 提出了一种与康德相类似但又有所不同的 革命性观点: 事物的本质表达于语法之中, 或者说, 一个事物是什么种类的事物这点 是由语法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的; 而语法规定了语言游戏, 语言游戏又植根于生活形式之中, 甚至就 等同于生活形式, 因而我们可以说, 世界 就是生活形式。 #25# 外国哲学 本质表达在语法之中。 ( PU 371) 请思考如下之点: /一种本质的必然性 (Naturnotwend igke it) 在语言中的惟一的对 应物是一条任意的规则。它是人们能够从 这种本质的必然性中抽取出来放进一个命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之中的惟一的东西。0 ( PU 372) ¹ 语法说出某种东西是哪一种对象 (W elche A rt von Gegenstand etwas is,t sagt die G rammat ik)。 (作为语法的神学。) ( PU 373)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如是世界观又是与 其关于哲学本性的革命性理解密切地联系 在一起的。我们知道, 整个西方哲学传统 所要做的事情, 一言以蔽之, 就是追求所 有事物的终极本质, 或者说追求必定为所 有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最为普遍的东西, 追 求所有事物的终极统一性。在后期维特根 斯坦看来, 这样的追求其实是完全建立在 一种严重的混淆基础之上的, 即科学研究 与哲学研究的混淆。我们知道, 科学研究 的对象是或大或小的特殊领域的事物, 其 目的是发现制约着其的特殊规律, 以便为 相关的现象提供因果解释。与此相应, 传 统哲学家们 (包括前期维特根斯坦 ) 都认 为, 他们的研究对象是世间的所有事物, 其目的是发现制约着其的最为普遍的规律, 以及其本质, 以便为世间万象提供终极的 本质解释。这样, 与科学研究一样, 哲学 所要做的也是提供关于事物的真理体系。 因此, 就如同科学家们之间的争论是有关 实际事情的争论一样, 哲学家们亦认为, 他们之间的争论也是有关实际事情的争论。 综观整个西方哲学史, 不难发现, 几乎每 个大哲学家 (包括前期维特根斯坦 ) 都言 之凿凿地声称, 自己已发现了关乎整个世 界的终极的真理体系, 而其他的哲学家所 提供的理论则仅仅是谎言和谬误。不过, 也有人断言, 关于实在的本性, 两千多年 来的哲学家们并没有获得比柏拉图更为深 入的理解。整个西方哲学史似乎都不过是 /由对于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构成的0。这 与科学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我们知 道, 科学是进步性的, 今天, 科学已取得 了长足的进展。没有人会否认这点。如果 哲学研究的也是实际的事情, 那为什么哲 学迄今却显得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呢? 是哲 学家们所要解决的问题过于困难了吗? 是 人类的大脑相对于这些问题来说过于愚钝 了吗? 如果说在柏拉图之后哲学并无实质 性的进展, 那么这说明与他相比后来的人 太愚笨了吗? 请看维特根斯坦的如下评论: 人们总是一再地听到这样的评论: 哲 学真正说来没有取得任何进步, 我们还在 研究希腊人就已经研究的那些同样的问题。 ( TS 213: 424 /MS 111: 133 [ 24. 8. 31] ) 我读到如下段落: / , , 对于 -实在 . 的意义, 哲学家们并非具有比柏拉图更进 一步的理解 , , 。0 多么令人惊奇的事情。 柏拉图竟然能够走那么远, 这是多么不同 寻常啊! 或者, 我们不能走得更远! 这是 因为柏拉图过于聪明了吗? (TS 213: 424 / MS 111: 134 [ 24. 8. 31] ) 对上述问题, 惟一合理的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显然是: 哲学家们完全误解了他们的研究的性质。 他们的研究根本就不是有关事物的本质的 研究, 更不是有关世间一切事物的本质的 研究, 而是有关如何看待世界的问题的研 究, 有关选择什么样的表现方式和概念框 架的研究。哲学家们大多不满意于日常的 和科学的表现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同时, #26# 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第九卷 #第二期 外国哲学 ¹ 2009年 9月 11日, 在清华大学召开的 /西方哲学的问题、方法与方式 0 学术研讨会上, 李秋零教授向我提出 过一个有关 / Natu rwend igk eit0 的翻译问题, 问我是否应当将其翻译为 /自然的必然性 0。我当时回答说字典上没有这样 的意思。实际上, 我自己以前曾经按照构词法将其这样译过, 后来考虑到上下文, 觉得这样译不妥, 遂将其译作 /本质 的必然性0。英译本将其译作 / in trins ic necessity0。一本德德字典的解释是: / von Natu r aus notwend ig0, 有的德英字典将 其译作 / ab solute necess ity0。另外, 我还注意到康德在 5道德形而上学基础6 和 5实践理性批判 6 中使用过这个词, 其 意义为与意志自由相对的来自于自然规律的规定性 (这可能也是促使李秋零教授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 )。显然, 在康德 那里, 这个词的确应当译作 /自然的必然性 0。不过, 这显然是他的专门用法。在维特根斯坦那里, 它并不具有这样的 意思, 而是指由相关事物的本质或本性所决定的必然性。 (在我即将出版的关于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中包含有相关的 详细解释。) 他们更不满意于别的哲学家所提出的表现 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因此他们各自提出了 自己的表现和理解世界的方式。由于表现 形式和概念框架的建议和选择并不关乎进 步, 因此, 哲学研究根本无所谓进步与否 的问题。请参见如下段落: 让我们回到我们的问题: /什么是思想 的对象?0 (比如当我们说 /我思维国王学 院着火了0 时 )。 就我们给出的表述形式来说, 这个问 题就已经是几种混淆的表达了。这点仅由 如下事实便可看出: 它听起来几乎像是一 个物理学的问题; 像是在问: /什么是物质 的终极成分?0 (它是一个典型的形而上学 问题; 一个形而上学问题的刻画性特征是 我们以一个科学问题的形式来表达一种有 关语词的语法的含糊不清。) ( BlB 35) , , 形而上学的本质之处: 它抹掉了 事实的研究和概念的研究的区别。 ( Z 458) 我能知道另一个人在想什么, 不能知 道我在想什么。 说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0 是正确的, 而说 /我知道我在想什么0 是错误的。 (一整片哲学之云凝结成一小滴语言理 论之雨。) ( PU II 565) 如果人们不愿做这样的哲学工作, 那 么维特根斯坦还向他们提供了另一种革命 性的哲学工作: 通过提供相关的表达式的 用法的综览式表现的方式, 来澄清传统哲 学家们的语法误解和混淆, 治疗他们因此 而产生的理智上的疾患和精神上的不适。 前一种意义上的工作可以称为 /积极的哲 学0, 后一种意义上的工作可以称为 /消极 的哲学0。这两种意义上的工作都可以称为 /语法研究0, 也可以称为 /概念研究0。 (因为相关的语言表达式多数都表示了相应 的概念框架中的概念, 因此, 对于这样的 语言表达式的用法或语法的研究, 实质上 也是对于其所表示的概念用法的研究。) 因 此, 按照这样的理解, 哲学研究就是语法 研究或概念研究。为了叙述的方便, 不妨 将这种意义上的哲学研究称为 /新哲学0。 当维特根斯坦自比于哲学领域中的哥白尼 时, 他主要是指他所做的这种意义上的哲 学革命。 哲学, 照我们使用这个词的方式, 是 一场反对表达形式施加给我们的那种着迷 状态的战斗。 (BlB 27) 哲学研究: 概念研究。 ( Z 458) , , 哲学是一场反对我们的语言介质 给我们的理智所造成的着魔状态的战斗 (D ie Ph ilosoph ie ist e in Kampf gegen d ie Ver2 hexung unsres Verstandes durch dieM itte l un2 serer Sprache)。 ( PU 109) 后期维特根斯坦自己所从事的哲学工 作主要是 /消极的哲学0。这种哲学研究的 首要任务是以清晰、透明的方式去描述相 关的语言表达式的复杂的用法, 指出其所 涉及到的诸要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进而, 在有必要时, 还要发明和补充一些缺失的 中间环节, 甚至还要发明一些新的、更为 适当的表达形式和新的语言游戏。一句话, 就是给出相关的语言表达式的用法的综览 式表现。但是, 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要解 释什么现象, 而是要清除相关的语法误解 和混淆, 以使人们摆脱相关的语法的着魔 状态和哲学困惑, 获得心灵的平静。这与 传统哲学家和经验科学家们的做法形成了 鲜明的对照。后期维特根斯坦反反复复地 强调了这种区别。传统哲学家, 包括前期 和中期的维特根斯坦, 都力图发现前人未 曾发现过的所谓世界的本质, 给出有关世 间万象的终极的本质解释; 经验科学家则 努力发现前人未曾发现过的新的事实, 揭 示前人未曾揭示过的新的因果关联, 以提 出有关相关现象的因果解释。这两种意义 上的发现和解释均不是后期维特根斯坦所 要追求的。而且, 在他看来, 这两种意义 上的发现对于他所从事的哲学工作来说根 本就是不必要的, 因为其所需要的绝大部 分材料 ) ) ) 语言表达式的日常用法 ) ) ) 均 已经公开地摆在了众人面前, 只是由于其 过于简单和平常, 人们对于它们已经熟视 无睹了而已。他所要做的, 就是要提醒人 们注意到它们或者回想起它们, 特别是要 注意到或者回想起构成它们的诸要素之间 的联系, 尤其是其区别。在这种意义上, 可以说后期维特根斯坦所从事的哲学的主 #27# 外国哲学 维特根斯坦的 /哥白尼式革命0 要工作就是为了澄清特定的语法误解和混 淆的目的) ) ) 进而为了解除传统哲学家们 的着魔状态、困惑、不安或精神疾患和心 理不适的目的 ) ) ) 而收集并向人们提供特 定意义上的 /纪念品0, 即相关的语言使用 规则。 维特根斯坦在此所批评的 /解释0 是 指这样的解释: 从描述前提条件的命题和 描述一般规律的命题 (二者合称 /解释者0 [ exp lanans] ) 推导出描述某个个别的事件 (或事实 ) 的命题或者描述较为特殊的规律 的命题 (所谓 /被解释者 0 [ explanan2 dum] )。这样的解释后来在科学哲学中被 称为 /关于解释的覆盖律模型0 ( the cover2 ing lawmode l of exp lana tion)。如果被解释者 是某个特殊的规律, 那么通过这样的方式 而给出的解释也被称为 /还原0 ( reduc2 tion): 相关的特殊规律在此被还原为相关 的普遍规律了。在这样的意义上, 说哲学 不解释什么就意味着: 哲学不从什么推导 出什么 (不做出结论 ) 或不企图将什么还 原为什么。 我们知道, 在日常语言的用法中, /解 释0 一词还有其他的涵义, 比如它可以指 符号解释, 还可以指后期维特根斯坦所做 的那种描述语言用法以澄清语法误解的工 作。在这两种意义 (乃至其他更为宽泛的 意义 ) 上, 维特根斯坦当然不排斥解释。 类似地, 在 /推导0 一语在日常生活中所 具有的那种更为宽泛的意义上, 维特根斯 坦当然也不会一味地排斥推导 (进而以这 样的推导为基础而进行的论证 )。因此, 简 单地断言后期维特根斯坦倡导一种排斥任 何形式的解释与推导 (和论证 ) 的哲学是 信守一种肤浅、偷懒的解释策略的结果。 我们知道, 通常所谓的理论是指以新 的事实和新的本质的发现以及以因果解释 和本质解释为基础而给出的关于一个或一 类问题) ) ) 进而关于所涉及的事物的本质 的) ) ) 的系统的看法或命题系统。经验科 学理论和传统哲学理论都是这样的。由于 后期维特根斯坦所从事的哲学即所谓新哲 学不追求发现什么闻所未闻的新的信息, 不企图给出有关世间现象的因果解释和本 质解释, 所以其结果不可能是理论。我们 看到, 它实际上是一种澄清活动, 其结果 是语法误解和混淆的清除, 哲学困惑和精 神疾患的解除, 胡说的指明。 通常所谓的论题是指以因果解释和本 质解释为基础而做出的关于一个或一类问 题 ) ) ) 进而关于所涉及的事物的本质的 ) ) ) 的独断的看法或结论。在这种意义上, 新哲学也不可能提供任何论题 (即不做出 任何结论 )。它所提供的是关于语言表达式 用法的描述, 是对于相关的用法的综览式 表现。而且, 这样的描述和表现中的主要 内容当是大家本来就已经熟悉的东西, 只 是因为某种原因可能已经记得不是十分清 楚了。既然如此, 一经被人提醒而记起并 弄清楚了这些描述和表现的人, 应当都会 立即承认它们, 而不会质疑它们。 (就所谓 积极的哲学来说, 由于它只是在提出新的 表现体系, 所以它的命题也不是论题, 它 的体系也不是理论体系。就此而言, 在积 极的哲学中也不应当发生有意义的争论。) 当然, 如果我们仅仅用 /论题0 或 /理论0 来指人们关于某类问题的这样一种 /观点0 (甚或系统的 /观点0 ), 它们并非 是建立在因果解释和本质解释的基础之上, 而是建立在对日常语言的相关用法的察看 和整理基础之上的, 那么后期维特根斯坦 所从事的哲学活动也可以说正好提供了这 种最低限度上的 /论题0 和 /理论0。 我们看到, 后期维特根斯坦所理解的 积极的哲学显然不同于科学研究。同样, 他所理解的消极的哲学显然也不同于科学 研究, 因为两者无论是从对象和方法上看, 还是从结果上看, 都是完全不同的。科学 的对象是世界中的事实或者空间形式和数 量关系; 而消极的哲学的对象是传统的哲 学理论; 科学的方法主要是实验、计算和 证明, 但消极的哲学不需要做实验, 也不 需要做计算和给出证明; 科学的结果是理 论, 而消极的哲学的结果则是语法误解与 混淆的澄清和哲学困惑的解除; 科学的结 果与科学活动一样复杂, 而消极的哲学的 结果则是简单的, 而其活动则是复杂的。 但是, 传统哲学家们 ) ) ) 包括现代从事所 #28# 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第九卷 #第二期 外国哲学 谓心理学哲学和数学哲学研究的哲学家们 ) ) ) 却几乎总是不能认识到, 他们所遇到 的问题实际上是需要通过语法描述来解除 的困惑, 因而总是认为它们是真正的问题, 而且是类似于自然科学问题那样的有关实 在的问题, 或者类似于数学问题那样的有 关计算和证明的问题, 因而他们常常去求 助于自然科学的实验发现、数学的计算和 证明。这样, 他们有如一个总是喜欢包揽 下属的工作, 而不干自己的工作的经理一 样。当然, 维特根斯坦也并非绝对地否认 科学的发现和进步对于他所从事的哲学活 动的重要性。比如, 这样的发现和进步能 够减轻像他那样的哲学家在虚构可能的情 形时所遇到的困难。 后期维特根斯坦对于其哲学的历史地 位也做出了恰如其分的自我评估。他认为, 他做哲学的方式扭转了整个西方哲学的方 向, 使其从有关世界的真理的追问转变成 有关语言表达式的意义或用法的追问。正 是在这种意义上, 可以说它终结了整个西 方哲学传统。 我做哲学的方式对于我自己来说还总 是, 一再地是, 新鲜的, 因此我必须如此 经常地重复自己。对于另一代人来说它将 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他们将发现这些重 复是枯燥的。) ) ) 这个方法本质上就是从 真理的追问到意义的追问的转变。 ( CV 3) 如果我的名字继续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那么它只是作为伟大的西方哲学的终结日 ( derTerm inus ad quem) 而被记住的。像那 个焚烧了亚历山大图书馆的人的名字那样。 (DB 39) 后期维特根斯坦所从事的哲学显然与 传统哲学家关于哲学的理解大相径庭。对 此, 维特根斯坦自己是有着充分的自觉的。 他曾将自己所从事的这种哲学称为一个 /新科目0 ( new subject), 认为它是人类思 想发展中的一个 /怪念头0 ( kink), 而并 非仅仅是其连续发展中的一个阶段。除了 将自己的哲学观的革命性与哥白尼理论的 革命性相比之外, 后期维特根斯坦还曾经 将其比之于伽利略所发明的力学在他的时 代所引发的科学革命, 并说他的新哲学之 于旧哲学就如同化学之于炼金术一样。但 是, 他并不认为因此我们就不能将他所从 事的研究活动称为哲学了。他自己将其称 为 /现代哲学0 (modern ph ilosophy)。维特 根斯坦认为, 这样做有如下根据: 首先, 由于这种活动旨在祛除折磨着旧哲学家们 的困惑, 因而它和旧哲学还是有着某种 /亲缘关系0。我们可以说, 它取代了旧哲 学。其次, 他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活动与旧 哲学的活动也不是毫无共同之处, 至少在 以下三个方面它们是类似的: 它们都是一 般性的; 无论是对于日常生活还是对于科 学而言, 它们都是基础性的; 它们都独立 于科学的任何具体的结果。因而, 维特根 斯坦认为, 用 /哲学0 一语来称谓他所从 事的活动并不是纯粹任意性的, 而是有相 当的根据的。但是, 这无疑会引起人们的 疑惑, 甚至误解。因而, 我们最好还是这 样来看待他所处理的这个 /新科目0: 它是 通常被称为 /哲学0 这个科目的一个后嗣。 我对他 [维特根斯坦 ] 就这种意义上 的 /哲学0 ) ) ) 在他所做的事情可以被称 为 /哲学0 (他称其为 /现代哲学0 ) 这种 意义上 ) ) ) 和传统上被称为 /哲学0 的东 西之间的区别所说出的话感到非常吃惊。 他说他所做的事情是一个 /新的科目0, 而 不仅仅是一个 /连续的发展0 中的一个阶 段; 在哲学中现在有了一个 /人类思想发 展0 中的 /怪念头0, 可以比之于当伽利略 及其同时代的人发明了动力学时所发生的 事情; 一种 /新的方法0 已经被发现了, 正如当 /化学从炼金术中发展出来0 时所 发生的事情一样; 现在, 第一次有可能出 现 /有技巧的0 ( sk ilful) 哲学家, 尽管在 过去当然曾经出现过 /伟大的0 哲学家。 (MWL 113) 参考文献: [ 1] Kan t. K ritik der reinen Vernun ft [M ]. hrsg. von W. W eischede,l Frank fu rt am Ma in: Suh rkamp, 1995. u 责任编辑 /袁亚军 #29# 外国哲学 维特根斯坦的 /哥白尼式革命0 ABSTRACTS H egel. s D ia lectics a s th e Founda tion of Forma l Logic DENG Xiao2mang The paper gives a review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ristotleps "Organon" ( instrument) of forma l logic to Kan t. s transcendenta l log ic and interpre tsH ege l. s d ia lectica l logic. s re form of forma l log ic. The paper holds that H egel. s logic aims to re form forma l logic ra ther than abandon or deconstruc t it. H ege l. s logic describes forma l logic in aw i2 der scope at another leve l of deve lopment and interprets the implications of formal logic in the ontologica l perspec2 tive. H ege l adop ts dia lectics as the founda tion of forma l log ic and focuses on Se in andW ide rspruch wh ich are the keys to such ph ilosoph ica l studies. H egel. s incisive ontological inte rpre tation of the two concepts in forma l logic re2 veals tha t the ep istemologica l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forma l logic re lies on the inte rpre tation of its contents, that is, its s ignificance relies on d ia lec tica l log ic. ThreeR epr esen tat ives of th eM a in T rend s of Ancien t Philosophica l Spir it in theW est WANG Xiao2chao P lato, C icero and Augustine best represent the three ma in trends of ancient philosophical sp ir it in theW est. Essen2 tialism is a betterword than logos to expound the basic cha racter of the th ink ingmode in ancientW estern philosophy. It believes and a ffirms that there is an essencewh ich is deeply concea led in the externa l body of a ll things, and it is the purpose ofph ilosoph ica l investiga tion to revea l the essence, the know ledge wh ich reflec ts the essence is true and real and a ll others are fa lse or not rea .l P lato is the founder of essentialism. C icero has accepted P la to. s theory and applied it to every branch of learn ing. H e has a lso successfully transformed theG reek essen tia lism into Latin cu lture, made it popular and expanded in the Roman wor ld. Augustine puts emphasis on the ce rtainty of inner consc iousness, which he lps in ternalize the th ink ingmode of essentialism and forete ll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W estern philosophy. The Ana lyt ica lM ethods of the V ienna School: A Ca se Study of Sch lick listen and Ca rnap JIANG Yi The previous stud ies of the ana lytica lme thods of the V ienna School have some m isunderstand ings. As a matter of fact, Schlick listen. s analyticalme thod is amode of ph ilosoph ica l argument, tha t is, it sta rts from the ana lys is of 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and all the possib ilities as we ll as the ir concrete con tents and finally points out a better inte r2 preta tion than others. Carnap. sme thod is 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logical syntax for ana lyzing the propositiona l structure for express ing the ideas. Carnap. s c riticism ofH e idegger a ims at H e idegger. s ways of expression rather than his ideas. In the ir argumen ts, it isH e idegger tha tm isunderstands Carnap rather than vice ver sa. The ana lytica l methods of the V ienna School or iginated from Gottlob F rege and Bertrand A rthurW illiam Russel,l bu t they have the ir new understand ings of the nature of ph ilosophy. Ludw igW ittgenstein . s / Copern ican R evolution0 HAN L in2h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930s, Ludw igW ittgenste in began to carry out a drama tic / Copern ican Revolution0 by cr iti2 #94# 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第九卷# 第二期 c izing the previous philosoph ica l stud ies and even the entire trad ition ofW estern ph ilosophy. This / Copern ican Rev2 olution0 finds expression in the follow ing: Thewor ld is understood as a form of life, philosophy is unde rstood as a u2 n ique expressive system and a conceptua l framework or an ana lysis and c lar ification of ph ilosoph ica lm isunderstand2 ings and confusion. An E th ica lAna lysis of the Ru ling Sub ject GAO L i The ru ling subject has the duality, un ity and separab ility of the power subject and the eth ica l subject. A study of the mutua l re lations between power and right as we ll as the combination ofmora l educa tion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uc tion has grea t sign ificance to our self2d isc iplined and honest adm in istration and political c ivilization. Th e Snowba llTheory ofHan Stud ies XU Jie2shun What does theH an nationa lity refer to? Is theH an nationa lity a / snowba ll0? The paper focuses on a study of the def2 inition, system and academ ic imp lications concerning the snowball theory ofH an stud ies and expects to offer a me th2 odologica l perspective to theH an stud ies with a soc iological/ anthropologica l or ientation. Thr ee Logica l Prem ises of th e Lega lM ethods in Ch ina GE Hong2y,i L iX iao2hu i In Ch ina, the issue of the legalme thods has rece ived new concerns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 because it is re la ted to three logica l prem ises, that is, the legalization of the socia,l politica ,l econom ic and cu ltura l problems, the spec ia li2 zation of lega l prob lems and the related education, and the institutiona lization of the prob lem2solving approaches. The first prem ise of the existence of legalmethods is the existence of laws; the second prem ise is the existence of law as a spec ia l doma in ofknow ledge, whose symbols are the estab lishment of the JM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profes2 siona lization of law as we ll as the nationa l jud ic ia l exam ina tion system. The th ird prem ise finds express ion in the le2 gal work based on some spec ia l system and technology, and the good institutiona l conditions for solving spec ial lega l problems by lega l professionals. Jud icia lActivism in Ch ina : Th e Futur eO r ien ta tion of Jud icia l Ph ilosophy FAN Jin2xue, FENG Jing Through an ana lysis of the origin of / judic ia l activism0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rre la tive lega l institution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 t the presupposition of judic ia l ac tivism is ga ined through the jud ic ia l review power.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revea ls that the re are a t least three aspects ofb ias orm isunderstand ing in its transm ission in the con2 text ofCh ina. Thus, the philosoph ica l concep t of judic ia l activism in the true sense of the term w ill not become the philosophical concept ofCh ina. s jud ic ia l institutions because the sub ject of legal interpreta tion, the democratic polit2 ica l system and the interpreta tion of law in Ch inaw ill not a llow the Chinese judges or courts to follow the ph ilosoph i2 cal concept of jud ic ia l activism. The paper conc ludes that the future orienta tion of jud icia l ph ilosophy in China is to ab ide by the c lear2cut legal regu lations and the ir app lication. An Ana lysis of the Jud icia lActivism ofAm er ica SH I Song The defin ition of judicia l ac tivism is re la ted to a core issue, that is, the prope r role of judic ia l power in the constitu2 tiona l government system. Advoca tes of jud ic ia l activism insist on the notion of the living Constitution, wh ich means that constitutiona l interpre tation cou ld not effectuate the or iginal intent, and so judges shou ld ba lance political inte r2 #95# ABSTRACTS
本文档为【维特根斯坦的_哥白尼式革命_】,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1450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5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2-01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