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丹功法真传

内丹功法真传

举报
开通vip

内丹功法真传内丹功法真传 内丹功法真传——《道乡集》丹法纂要 编者的话 道家气功源远流长,影响既广,功效亦宏,而内丹修炼,乃其主流。其旨本 于有无相生、动静互用、性命双修,以虚静为基,以神气和合为用,以“自然”、“无为”为则,不但是祛病健身、益寿延年的妙法,而且是开发人体智能,使生命 力得到充分发挥的有效途径。然而,丹法玄机,奥蕴难明,万卷丹经,类多隐语借喻,或言龙虎龟蛇,或论铅汞婴姹,罗列卦爻,牵扯干支,竟使简易之理法,堕入 五里雾中,难以得其真谛。以致今日之言丹道者,竟有误认龙虎婴姹之幻影为真境,而落入魔障者,亦有不知...

内丹功法真传
内丹功法真传 内丹功法真传——《道乡集》丹法纂要 编者的话 道家气功源远流长,影响既广,功效亦宏,而内丹修炼,乃其主流。其旨本 于有无相生、动静互用、性命双修,以虚静为基,以神气和合为用,以“自然”、“无为”为则,不但是祛病健身、益寿延年的妙法,而且是开发人体智能,使生命 力得到充分发挥的有效途径。然而,丹法玄机,奥蕴难明,万卷丹经,类多隐语借喻,或言龙虎龟蛇,或论铅汞婴姹,罗列卦爻,牵扯干支,竟使简易之理法,堕入 五里雾中,难以得其真谛。以致今日之言丹道者,竟有误认龙虎婴姹之幻影为真境,而落入魔障者,亦有不知周天运转乃自然而然之妙机,反而妄行搬运,烈火空 铛,自误误人者。若此等常识中事尚属梦梦,其它就更难言及了。 《按摩与导引》于去岁今春连续刊出了崂山史从龙氏在民国初年编著之《道 乡集》,剖析阴阳、阐发神气、分别层次、开示火候、详陈练法、指点窍妙,诚能深入浅出,发微钩玄,虽非灵犀烛照,实属正宗法门,非着相顽空之术所可比。其 云“行一步,自有一步效验”,当非虚语。只可惜其书假借“仙佛”,依托“乩降”,宗教迷信色彩颇浓;而且叙述零乱,又无章目可寻,非前后互参则不能明其理 法,非分类综合则难以握其枢要。因而不得不重为编纂,删其繁芜,去其浮词,特别是将封建迷信部份去掉。同时,前后会通,撮其精要,分类整理,以便研读。然 而丹法虽简,其奥难明,为便于从不同角度琢磨,以期融会贯通,用以指导练功实践,因而章节间内容上仍有重复之处。 重纂《道乡集》,原是为了自己研习方便。稿成,求教于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内蒙古自治区气功科学研究会理事长沈老湘汉同志。承蒙抽暇审阅并亲为拟定书名,推荐印行,以公诸同好,亦且求教于博雅,谨此致谢。 杜子敬 1 9 8 8年5月于塞北青城 目录 一、丹法要旨 1、阴阳 2、动静 3、恍惚 4、混成 5、中和 6、至德 二、丹法要则 l、道法自然 2、动静互用 3、性命双修 4、致中和 5、潜龙勿用 6、持之以恒 潜心自悟 三、丹法要诀 1、炼己 2、止观凝神 3、谨固牢藏 4、调息 5、伏气 6、配合阴阳 7、火候运用 四、炼丹步骤与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一)炼精化气 1、调药 2、采药 3、封炉 4、炼药(小周天) 5、止火 (二)炼气化神 1、采大药 2、大药过关服食 3、养胎 4、万脉归源 (三)炼神还虚 1、全神 2、出神与收神 3、还虚 五、丹法常用名词术语 明堂 黄庭 土釜 玄关 天心 六尘 橐龠 活子时 筑基 胎息 火与药小药与大药 文火与武火 封炉 进阳火 退阴符 日月合璧 降龙伏虎 攒簇五行 五龙捧圣 芦芽穿膝 折芦过江 六、其他 1、炼养生活 2、炼养环境 3、法财侣地 4、断阴魔法 5、制睡魔法 一、丹法要旨1、阴阳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一语劈破旁门。盖造化生乎阴阳,阴阳成乎造化, 举凡昆虫草木,无一不赖阴阳而生,抛劫阴阳,将何以尽天地之妙哉!如牝鸡生卵,无雄者不育雏,此即孤阴不生之明征。若虫蚊尚有阴阳,况我先天大道,至精至 微,至大至刚,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离乎阴阳,更不能一朝立也。是以舍劫阴阳,别无他道;隐显莫测,神通广奥,皆从阴阳 造化中得其玄妙。 吾人一身皆属阴,只有先天一点祖气属阳。未生身前,只此一点乾金,叻地一声落地,先天胎息间断,后天呼吸随生,从此一点乾金流入坤腹,变成坎象,故曰水中金。此一点真气受之父母,故曰祖气。能将此一点祖气还归本源,即是抽坎填离,又谓之还丹。离 得此乾金,遂成乾健之体;坎失中爻,亦成坤柔之象。坎中真金抽尽,即成马阴藏象。人无慧命,如灯无油,不灭何待!老年人尤当奋勉,先将慧命坚固,即是延年 的根本。道不离乎阴阳,丹不外乎神气。神气混合,即是阴阳匹配:天人会萃,即是理气和合。讲什么龙虎,说什么汞铅,只要认得何为元神,何为祖气,常使抱元 守一,便是造化真功。祖气非以神光煦照不生,元神非以祖气合之不聚,万勿流于枯寂,终自误耳。 唯配合阴阳,为不传之秘。初下手凝神气穴,祖气受神光煦煦,蠕蠕欲动, 融融自旋,此正关玄呈象,配合阴阳之真时也。亦不必问其何处是玄关,能将虚灵不昧之神,凝于气机动处,即是配合阴阳。阴阳既合,两不相离,我之真息,亦随 之伏矣。凝取既久,神气充足,真种发生,冲关荡窍,皆是自然之机。 2、动静 夫道,不过动静二字。其实只一静字;静时固静,动时亦静也。如 北极坐镇中央,众星环拱,静者固静,动者仍自静耳。“静为动之基”,盖以动自静里生出,不静则不动。动非常动,有时仍归于静。动静循环不已,如二气往来于 天地之间,自成造化。人不能法天,所以不能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乃不能守此一静耳。故人自为人,天自为天。若能与天地合体,与日月并明,我亦天也。人能坐 到虚至极,静至笃,阴阳也自旋动。天人一理,道无二致。而旁门左道,节外生枝,背生生不已之道,作不伦不类之事,以为捷径,终自误耳。 3、恍惚 太上曰:“恍恍惚惚,其中有物”。倘若无物,恍惚者谁耶?修丹者修此恍惚,学道者学此惚恍。“知君夙植英灵骨,所以教君学恍惚,含元殿上水晶官,分明指出神仙窟”。可知恍惚者,真阳发动也。第三句分明指出真阳之气即水中金一物,成道由此,得丹由此,非神仙窟而何!但先天不能与后天相抱,虽恍惚而总非恍惚。果能先后天打成一片,虽不欲恍惚,亦不可也。道是自然,非旁门外道所能知也。 何为先天?虚极静笃,无人无我之时也。因其混混沌沌,不分阴阳,故曰无 极。及至静极生动,一阳发生之时,始有天地、人我之分;因其已分阴阳,故曰太极。总而言之,曰无极亦可,曰先天亦可;曰太极亦可,曰后天亦可。“气”也有 先天后天之分。静极生动,无中生有,此动气即先天气也。呼吸之气,息息归根,即后天气也。先天气为子气,后天气为母气,以呼吸养育先天气,为子生母。盖先 天之气原无形象,非虚极静笃不生;后天之气本有形象,然非至无形无象则不能用。夫恍惚者,乃先天气生,后天气接,二气旋转而生者也。先天气非后天气温暖不生,亦非后天气相恋而不住。故先天气之行止,唯听命于后天也。后天气为何?若以口鼻呼吸为后天气,试问口鼻与气穴相隔甚远,何以能相恋而不相离耶?唯真息不在口鼻而在气穴。息息归根即是气穴呼吸,而不着于口鼻也。此是天机,切记。 4、混成 《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则知此道虽然是可道的,但却非寻常 之道。“名可名,非常名”,则知可以名道者,诚足以天地参矣。又曰:“有名,天地之始;无名,万物之母。“盖有名乃太极成形,阴阳已判时也;无名乃阴阳未 分,鸿蒙时代也。由鸿蒙而生天地,故曰“万物之母”;有阴阳而后天地始分,故曰“有名天地之始”。此外讲也。静坐到屏除念虑,凝神于气穴,虚而又虚,静而 又静,外不着声色,内不起私欲,灵明一点,照育中央,即无极时代也。因其时无形影可见,无征兆可言,故无所命名。及至静笃虚极,一阳初动,丹田暖气渐达于 四肢百骸,融融然大地皆春,一身经络血脉流畅无滞,竟体愉快,心花亦开,故以万物之母名之。其实,于此时以神凝合此阳气,即是匹配阴阳也。《道德经》 云:“有物混成”,即指此也。夫混成者,即阴阳和合之谓。独修一物,万无混成之理。既阴阳成象始有太极,指为天地之始,诚不谬也。然而,不第为天地之始, 亦可为结丹之始。 5、中和 《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之变,失于中和;人事之扰,失于中和。夫中者,不偏不倚;和者,无燥无湿。一有偏倚则失于中,一有燥湿则失于和。故静坐时,执其中,用其和,而大道之全功毕矣。 6、至德 《易》曰:“诚性存存,道义之门”。孔子亦曰:“苟无至德,至道不凝 焉。”盖以道为浩然之气,欲使直养无害,必先全其天理。理全则欲静,欲静则喜怒哀乐合于中节,不至害道也。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芸芸,吾以观其 复”。虚极静笃,非私欲尽乎。“未炼还丹先炼己”,亦此意耳。圣人千言万语,不过说明理气二字。后世真仙亦不敢明言窍妙,此言动静,彼说有无,比龙虎以言 其性情,喻水火以言其虚实;日月合璧即理气之混融,坎离抽填即理气之运行,千比万喻,总不出此二字。 二、丹法要则1、道法自然 金丹之道无他,“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天行无为之化而万物生,人行无为之功而一身健。天地之旋转,是谁使之旋 转耶?日月之运行,是谁使之运行耶?均出乎自然。不劳其心,不居其力,是以天地日月得其长久。人之所以不得其寿者,不能法天也。日月舒光,孕育万物,出于 无心也。我能静观,心目之光亦自下施,是以观至虚极静笃,造化亦生。《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之神与气,即我之阴阳也。气生有时,即虚极静笃之时也;气行有路,即云梯漕溪路也。气之外耗,因情欲外诱也。天无情欲,故天得长久;人为情欲诱尽此气,故不得其寿也。人能去尽情欲,常以神光静观此气,则气不为外诱所耗,自然渐积渐旺,阳气日增,阴气日消,欲净理存,内药有象矣。 《易》日:“物极必反”。静到极处,自然生动;动到极处,自然复归于静。困久必亨,否极泰来,皆是自然而然者。得其自然之机,顺其自然之势,听其自然之运,任其自然之止,总教合乎自然,顺其机缄,无一点强制勉强。静时固静,动时任其自动,我但凝神气穴而矣,此清静无为之大道也。待 其机动颇大,我方将元神凝入气根,神与气结合一团,渐渐归于定静,而呼吸之气亦自与神气相依,渐渐入定,而不为外物所诱也。机发则任其发,机息则任其息, 我但凝我之神使不外驰,朗我之神使其内照,则机来自然为神吸收而返,机息则受神寂照而安,正所谓“无功功里施功”也。明明无为而实有为,虽有以为而实无 为,故曰:“道向无为为处为”。学人不知天机活泼,一味枯禅,是以终落空亡。夫禅,无形无色,无声无臭,只空空洞洞一太虚境界;及静极生动,乃曰“机” 矣。只信习禅而不信有“机”,是以流入顽空,仍不免生老病死之患。禅与机相互为用,故能以道全形。禅定机来,机患禅静。《道德经》谓“有无相生”,丹经谓 “动静互用”,自初功以至结果,总是二字往一来为用,无他道也。 吾身以心肾比天地,以神气为日月。故修丹之士,以天地为鼎炉,以日月为金丹。其下手妙诀,只将心中之神凝于肾气之中。正 如天道三十日,日月合璧,月受日之阳光,渐有阳气,故三日现于庚,犹是蛾眉。渐渐阳气充足,由半轮而成团圆,正《悟真》所谓“药遇癸生须急采,金逢望远不 堪尝”之义。夫“望远”者,距望日稍远也。如十五日是望,十六日即望远也。一到望远,月即亏损,故丹家不用,必待日月再合壁,阳气再发生。如此周而复始, 以至采无可采,舍利成矣。从此步步脚踏实地,并非难行。古仙云:得道不难,行道难。行道不难,守道唯难。”但能行能守,孰谓仙道不成?吾不信也。 夫孙道人采四方气以助大道,此犹未焉者耳。吾道片刻用功以夺天地一年气候,较之采四方气不啻霄壤。《道德经》云:“归根复命”,由复至坤,正一年气候。是以吾能运一周,即如日行三百六十五度,片刻峻功,一年气候在我矣,岂不胜采四方气为更妙乎。 道法天地,以静观为主体,以调和阴阳为作用,只是个凝神入气穴,便如日 映月窟,造化由是而生,舍利由是而结,总是个自然而然,毫无勉强掺杂其间,行之既易,收功亦巨。而世人或视为难途,或以平淡忽之。傍门小道,非吞津咽液, 即吐故纳新,或强行闭气为伏气,或硬自搬运为周天愈行愈远,愈悟愈迷,行将累及一身,仍不自觉,良可悲悯。 2、动静互用 静悟果是达人,指破玄机,恍然大悟。方知高以下为基,有从无中生也。夫“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此中妙义,颇能识乎? 静乃动之基,不静则不能生动。不静而动,便非真动。因其水源不清,不足 以结丹,故虽动亦不用。必至虚极静笃之时,忽然一动,方是真动。要识动静原是一物,静时为体,动时为用。静而生动,正玄关辟发时也。倘不从动中认宗祖,静 时无声无色,何以辨别。动既从静中得来。乃知动是宗祖,静亦祖宗也。何谓宗祖?因此动机乃生人生物之根本耳。然而,动时因知宗祖所在,而静时则一片真空, 虽欲强动,亦不可也。 “无事更寻谁”,乃对有事而言。动时凝神于气根,乃有事也。然而,有事 几同无事。设惑于有事,妄自搬运,反碍活泼之机,非清静无为之大道也。有事若行无事,无事但观其妙,更有何物之可寻哉。此二句包括天机,慎勿轻视。总而言 之,动时可觅宗祖,静时无物可寻,但守其静,以待再动可也。动则观窍,静则观妙,金丹之全旨备矣。 3、性命双修 大道有本有末,有体有用。初下手凝神于气根,本也;了手时粉碎虚空,末也。以性为之体,以命为之用。 初时以性就命,如日蒸海水,久而云气上升,此炼精化气之正功也;中间以命合性,名曰抽坎填离。离得坎中一点真金,转成乾健之体,坎失中爻,化为坤象,仍归乾南坤北先天方位,纯是天道。 性命混合,还丹可结;独修一物,万无混成之理。若偏重于性,而不知命应 速修者,是以难见效验。要知先命后性,三教一理。不将此命还归本源,更无修性之必要。故达摩面壁,是命功以后之事。能先从命功上讲求,自能步步脚踏实地。 古人云:“欲教灯不灭,须识添油法”。夫油者,精也;灯光,性也。以精合性,即是添油之法。或曰“精是后天渣滓之物,保之何益?”岂知保后天即所以固先天 也。老年人尤以救护命宝为第一要着。因老年人此宝最少,生发也迟,再加生而不知采,采而不知炼,炼而不知归炉,生气日耗,死机不远矣。丹经云:“竹破须竹 补”,精若消耗,非精不能补也。人年过十六,阳精外耗之后,必须以精补精。精能补足,而后方可练精化气。补之之法,总在“和合凝集”。此种功夫虽系炼命, 然亦不可顷刻离性。盖以命居深宫,倘无求之之法,则不能自出。故丹经云:“有人识破我家风,太阳移在月明中。”须知月本无光,必借太阳温煦之力始有光彩。 人能将此灵性返照于命宫,即是日照月宫;照之既久,先天一气始从虚无中来。盖以神栖于目,而目又为心之先锋,目到何处则心到何处,此和合凝集之妙法也。故必先澄清心地,轻轻回光返照,凝神降心于气穴,不可使心外驰,驰则心火不聚;亦不可思虑,虑则水源不清。灵光常常朗照,静到极处,自有动机。此动机乃吾身之生机也。此 机非静极不发,非虚极不生,非回光返照、凝神气穴不动也。此机一动,万勿妄动,须将我之真意寻气根旋动处,放此心在气根。动气亦自旋回。此时我之呼吸亦渐 渐归到此处,息息归根,绵绵不绝,口鼻之呼吸可无用矣。此息既与神气留恋,自然三家结合成团,心不必定而自定,息不必调而自调,融融然一身轻暖,真“三十 六宫都是春”也。今之学佛者轻视双修,独重性道,未闻可以延年者。瞑目而逝,便谓超升天界,欺人而终自欺耳。 4、致中和 元气,水也;气穴,炉也;内窍,釜也;元神,火也;真息,风也。心息相依,即以风吹火。心急则火燥,火燥则水沸;性孤则火微,火微则水寒,必冲而用之,方为合宜。《中庸》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神虽凝于水乡,更须用这“和”字。神不可燥,燥则水枯;火不可寒,寒则炉冷。必须不燥不寒,一团和气,方生造化。 5、潜龙勿用 初下手凝神于气穴,神凝则气生,气生则机发。要知此动乃微阳耳。《易》曰:“初九,潜龙勿用。”学人不明此理,往往一遇动机,便去运行周天,徒戕真机。更有稍觉下部发热,便去强行搬运周天,宁不太可笑乎!微阳发生,只可以神逆归原处,以涵养之。时来时凝,适至阳气充足,自然有药产之景。见此景象,正好将药采归玉炉。采药归炉后,移时炉中火发,此乃升降之真机耳。倘 若神气不足,药未归炉,万勿先行搬运。盖欲养其精,蓄其锐,待时而动也。若一遇机来,便运周天,失之于嫩,难结丹也。此间不容毫发,非有心人不能明晰也。 道本自然,冬至阳升,不期升而自升;夏至阴降([注]这里所说的阴阳,是就升为阳,降为阴来说的,而不是指阴气与阳气本身。),不期降而自降。此乃天然之 机。我能升降一任天机,方为法天也。昧者妄自搬运,乃违天也,以致有虚火上升,双目失明者,真可叹也。 刻下旁门,皆以运行周天为拿手好戏,不明次序,一味胡乱搬运,言之津津,听之怡怡,害人真不浅也。 6、持之以恒潜心自悟 修道一事,非大英雄、大豪杰,具百折不回之志,有闻一知十之慧,方可不 为次序所紊,歧途所误。否则,一见效验,便自矜夸,未肯低心下气,问难晰疑,行致歧途,反以为是,其不为群魔所噬者几希。道虽简易而悟有深浅。悟之深者, 不为境限,不为幻诱,性命混合,还丹可结;悟之浅者,不能降伏尘劳,偏去无味摸索,捱时耐坐,反有之损。求益反损,何如不求! 道在自悟,亦须师传,一有不合,即当请教,明辨笃行,道无不成之理。 三、丹法要诀1、炼己 古仙云:“未炼还丹先炼己”。凡坐必须放下心身,去除凡相,推开妄念,勿为六贼所扰,莫任七情放纵,居尘出世,住世超世,事来则接,事去仍静;过去事莫追忆,未来者莫远虑,现在者须放下。虽处纷扰广众之中,如入无人无我之境,始为炼己熟也。慎 勿常与人谈,《道德经》云:“闭门塞兑”。闭门者,闭目静观也;塞兑者,忘言守中也。门常闭则神不外驰,兑常塞则气不外耗。故慈氏以清静六根为入手第一 步。况年老人精神原不甚畅,非善养之则不能充足,非充足则不能结丹。故须爱惜精神。而爱惜精神,则必须外有闭塞之功,内加凝合之妙,自入不可思议之境界 矣。 总要牺牲一切,专心调养,静坐禅榻,不假一点思索,而证无为大道。一陟 较量,便是有心;一有心便失于自然。不能常静,则流于声色货利之中;不能常寂,则迷于贪嗔痴爱之属;不从死里求生,究难由枯返荣。果是真豪杰,一刀斩断葛 藤,两目静观窍妙,观到是处,心定息调,念止身轻。观不到是处,非入于沉迷,即败于执着。譬如我心看水,此念即在水上;我心看月,此念即在月上。设将此眼 光专看气穴,我心即在气穴矣。目光一散乱,心亦随之外驰。故《大学》谓“知止而后有定”,诚知本之学也。能将此心目止于此穴,心目有所归依,自然定于气穴。心目定于气穴。而后始归大静。此入手最要紧之诀也。初坐无有不昏沉者,但昏沉任其昏沉,待昏沉过去,自然清醒,再行寂照,自能得其所也。能于不即不离。不粘不脱之间得其微奥,自有一番妙处焉。 要知人生如寄,转瞬乌有。总要得失不累清心,荣辱不夺高操,襟怀洒脱, 勿为尘浊沾濡。行径似白云出岫,来去无心;养心如泉水在山,清澄可爱。机来则凝神,勿令当面错过;息定则伏气,且须听其自然。但悟我玄理,自然妙义环生; 莫问他运数,定能福缘凑集。学痴愚便是大道,露峰芒便失天机。人生于世,焉能事事如意。处顺境固能适然,处逆境尤当如是。得之不足喜,失之不足忧,放下心 作事,立定足徐行,但学个行云流水,野鹤闲禽,自然合乎天机,处得人事矣。否则,坐破蒲团,亦无是处。 2、凝神气穴 初步功夫在于凝神,入手要诀唯属观照。白 玉蟾云:“昔逢师传真口诀,只教凝神入气穴”,明明说破天机,惜乎学人轻轻看过。倘不知凝神,虽坐到老死,亦丝毫无益也。夫凝者,聚也;神者,心中之正念 也;气者,先天之真气也,无形无象,生于虚极静笃之时;穴即先天气之本根。所谓凝神气穴者,即将我心中之正念凝聚于气穴,不令神往外驰,所谓太阳移在明月 中也。神凝则火聚;火聚于下则水自上升,此水火既济之要诀,亦凝神气穴之妙谛也。故 曰:保精要道惟在常常煦照,化气奥旨全赖息息归根。夫息者,呼吸也;息息者,绵绵不绝之义也;归者,返回也;根者,基本也。息息归根,即呼吸不离生气之根 本,若存若忘,似有似无,所谓胎息者是也。盖朗照下田,神自凝集,神既凝于气穴,与气混合一处,息也定于根本,神凝气伏,大似口鼻无息;非无息,乃息归于 气根矣。元气发生于气根,呼吸之气亦根于气根。元气动时,原拟外出,然神一凝于气根,元气自不向外,仍与神融合一处,神恋气,气抱神,息为神气所吸收,亦 同神气相依相抱,三家相见,五行攒簇,此结丹之正功,亦和合凝集之要道也。 “凝神须识窍“。故凝神气穴,首要得着玄关。此窍平时原无形迹,非坐到静极生动时,此关不开。此关不开,无以炼精化气,不能见本来面目。故欲识此窍,须于入坐时放下身心,闭目先视眉间。稍静,再将两目从眉间缓缓下移,朗照脐下,不必定其地处,但以下田作一虚空境界即可。要紧识这个“朗”字。朗则神清,如月映秋潭,虽有而实无,虽无而实有;朗则气爽,而不至渐入昏耗。清空明月,无云翳遮蔽则朗,凝神也应如是。学人不识朗字之妙,一入蒲团,神即驰去;初坐禅床,念竞纷来,此无他,失朗照力也。要知目光朗彻下田,性光也随之聚于气穴,如宝镜高悬,一切阴魔无不顿化为无有。能朗彻其光,静坐不过半点钟,丹田自生暖气,此即春讯。朗照到至虚至静,忽然一动,心中为之一觉,正玄关开辟时也。乘机以目光下照气机动处,便是得着玄窍,自觉恍恍惚惚、似醉如痴,丹田发暖,耳后生风,虚室生白,皆一阳初动之征机也。一 切玄妙,皆基于此。然亦须俟精力充足时去坐,方为有益。否则,群魔用事,慧剑无所用其力,足以授魔以柄矣。故高哲之士每于睡足之际一神清之候,正襟危坐, 先令神蛰于内,不使光泄于外,自然一片清虚之气细缊于两间。如此凝神,自得其妙。若目光未能凝入,虽日坐数次,亦无益也。 夫天机在目,目到心亦随之,心目所在,息也大定;心息相依,息定心亦定也。《胎息经》云:“服气不长生,长生须伏气。”息定于中,即伏气也。然息定乃自然而定,非勉强使定也。《大 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夫知止者,心有所归也。初坐时心不能定,念不易止。必有所归依,而后始臻于定。譬如写字,则心必定于字;读书,则心必专于书。 倘无所止,犹如逐风柳絮,将见飘无定所矣。故若入坐时任其无为,则流于枯寂,孤阴独处,安望造化生乎!是以古之学道者虽重无为,而无为中尚知有为。譬如妙 心澄彻而有时念生,必从无为中寻其空洞洞天,光灼灼地而止之,即止于至善之地也。既止于至善之地,则心有专向而不外驰也。《道德经》中“有欲观窍“、“无 欲观妙”之说,已将修身要道和托出。有欲观窍,即回风混合,有作之时也;无欲观妙,即无人无我,无山川草木,混然不知不觉之时也。有 欲观窍为无心观妙之用,无欲观妙为有心观窍之体。经云:“致虚极,守静笃”,即无欲观妙也,无为也;又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此即有欲观窍,有为 也。然有为者,非有所为,不过使目光常顾至善之地,不令其昏沉,不任其驰骤,如一轮皓月印于澄泉之间,便得之矣。性光凝于真气之中,即如皓月印于澄泉之 间。万物并作以观其复,即言阳气发生,万物皆借以生;观其复,即是遇此阳生,以神光紧对玄窍,神返气亦自回,此有欲观窍之神功也。亦不必问其何处是玄关,能将虚灵不昧之神凝于气机动处,即是配合阴阳。阴阳既合,两不相离,我之真息亦随之伏矣。凝聚既久,真种发生,冲关荡窍,皆是自然之机。太上曰:“金玉满堂,莫能守之”,盖言后天精足,最易露泄,必常常观照,时时凝神,精受神光吸收,不第无漏泄之虞,久而反化成气,与神合为一体也。神不凝则元气不生,故我道以凝神止观为唯一无二之妙旨。一离了观,火即散矣;火散,炉则寒矣;炉寒,丹则耗矣。故曰:“保精要道惟在常常煦照,化气奥旨全赖息息归根。知此则丹无不成。 道之始终,全在静观。非观不静,非静莫观。只 观不静,观亦无用;只静不观,静也徒然。一部玄功,观为主体。一离乎观,即遇魔矣;一经正观,万魔即退。不静观则神不朗,而观一著迹,又生燥也。止者何? 将我之真意止于至善之地也;观者何?将我之目光温煦至善之地也。目光与真意常止于斯。观而后止,其止也固宜;止而后观,其观也合道,自然真息得定,身心得 静耳。否则,终是水底捞月而矣。 静观时,心要虚,神要明,光必朗彻。神光明朗,则无昏沉之虞;心虚念 止,则有天然之乐。倘念不能止,则观不能正;神不能收,则止不得所,是以不入昏沉,即生烦燥。入昏沉则神无所依,颠倒梦想,无所不至矣;生烦燥则性不耐 久,旋坐旋起,不得真定矣。神朗则光彻,如皓月印寒潭,一片清光令人心畅神怡;神一不朗,光也散乱,心即他逝,即入昏沉,睡魇缠绕,主人降伏,六贼乘机打 劫,七宝尽为所掠矣。故学道无他求,只在凝神寂照,须臾莫离,自然命基坚固。稍放空则入于荒渺,稍著迹则败于凝滞。非如秋月印澄泉,不足以朗彻其妙性;非 如旭日映红梅,不足以融和其祖气。苟能神光鉴察维严,六贼不得入,七宝自永固,一旦牟尼发生,乘机采取,还归固有,命补性固。诚心行之,不但精神日进,智 慧日圆,常有乐境,而且不过二年,即证六通。 3、谨固牢藏 坐时心放下,背当直,莫昏睡,要清醒,凝神于神室,伏气于气根。照时心 中湛然,虽照也忘;忘时性光朗彻,虽忘亦照。如此用功,玄机未有不动者。动机初来,我以元神就合动机,呼吸亦自移至动处,这就是“呼吸元气以求仙“的要 诀。即使平时不坐,也不可离了这个,事来则接,事去仍如此用功,这就是谨固牢藏之法则。须知火原无所谓火,真意凝聚而团结不散之谓也;药也无所谓药,一点 生机积累成团,与真意合而为一,谨固牢藏,使不外驰之谓也。一不封固牢藏,则火散丹飞,可不慎哉!但封固牢藏之法,只有神不离舍,守之于内,目射慧光,防 之于外。是以能慧观,即紧箍咒也。诚能临机不误,得一点凝一点,凝之日久,神气转旺,天机自然频来。若阳生不知凝集,或知凝集,而不知保守,一曝十寒,不 唯前功尽弃,更是虚度岁月。 4、调息 炼精最紧要,调息也急切。精不炼不固,息不调不定。息息归根为炼精之妙 诀。绵绵不绝乃调息之要道。息息归根,非强制也,神凝气穴,息自归根;绵绵不绝,非有意也,心息相依,息自绵绵。但能将吾心目隐藏气穴,息自调也。心目所 在,须不粘不脱。粘则执著,执著则气不顺;脱则顽空,顽空则气无依。惟能不粘不脱,方入佳境。倘若心胸狭窄,不能对境无心,此即一大障碍也。总要平心静 气,不可存速成之心。静坐时心目凝于气穴,无思无虑,顺其自然,息自调匀。息调则药生,此即不传之秘诀。 5、伏气 “服气不长生,长生须伏气”。人知服气为妙,安知伏气为更妙。服气虽不 采而采,伏气乃无为而为。不采而采,其采耶无深旨奥义;无为而为,其为耶有妙用玄功。盖服气乃吐故纳新之流,故不能长生。夫伏者,藏也;气者,呼吸也,非 先天祖气也。常人呼吸以口鼻,真人呼吸以胎息。但此胎息非勉强使然,乃自然而然者也。常人不知静观,未能凝神,故此气从口鼻出入。知道之士,静观窍妙,神 亦随之定于此处。神为一身之主宰,神定于此,息也随之定于此,所谓心息相依者此也。神不依息必外驰,息不依神难自伏。是以神以息而定,息依神而安,互相依 附,始归大定。但能静观凝神,即能得此效验,决非有奇法也。神息依恋,腹自温暖,先天祖气受此煦育而后始发生也。此气一生,气机先动;机一动,神即觉,丹 经所谓“时至神知”,即此时也。此机既动,气也随之外涌,我以元神寻其动处,即得着气根矣。便以此处为安乐窝可也。神即以此为家,息也相伴不去。神息既 合,元气受息之吸收,亦自返回根本,二气相接,常自絪缊恍惚,故《入药境》曰:“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神者火也,火生于木;气者水也,水生 于金;意者土也,神为之体,意为之用。其实,神与意,一也。三家相见,即是五行攒簇之义也。五行既合而为一,真息也相依而不离,此即伏气之真功。丹经 云:“息息归根”,亦即伏藏之义。《胎息经》云:“胎从伏气中结”。气不伏而欲结胎,未之有也。 总之,伏气之伏,非勉强降伏,乃自然服帖也。学人不明此理,或以数息为 伏,或以闭气为伏。闭气以伏气,急则杀人;数息以伏气,滞则碍道,均有百损而无一益。果能凝神入妙,神与气自相团结。息之定止,随乎心之定止;定不住心, 即定不住息,亦即伏不住气。总要从根本上讲求,切勿向邪路上行去。丹经云:“心息相依”,旨哉斯言! 6、配合阴阳 配合阴阳乃不传之秘。初以目光煦育气穴,即以神就气也。观照既久,其机发现,我又以神寻觅气根,使动气返回本穴,与神相依,即阴阳配合之妙法也。阴阳不合则真种不生,如夫妇不合则不生婴儿,同一理也。是以下手必先观照下田,如月印秋潭,虽有而实无,虽无而实有,照到虚极静笃,忽然一动,恍惚似有征兆,玄关开辟,乘机缓缓以目光下照气机动处;我之神凝于气机动处,动气为神吸收,亦自返回玄窍,与神融合一处。神气相抱,二物细缊,即是真阴真阳配合。 夫天地合而后雨泽降,夫妇合而后家道昌,神气合而后真种产,同是一理, 即天道也。如阳光下照而生育万物。设云常蔽日而阳光不能下舒,万物即不能生。是以雨乃阳光蒸腾使水气上升而化者。我能常常温照,精气亦自上升,变为甘露。 又如月本无光,须借日光以为光。犹如人之祖气,原不自生,必借神光煦照而后气机发动,同此一理。 真气动时不以觉应,即当面错过。必须时至神知,遂动遂以觉应,方为感而遂通。能以觉合动,动觉融化一处,即是水火既济,金木交并。动而后静,有归于无,必待再动,而后凝合之。凝之既久,精神备足,不第智慧丛生,而且一切旧疾恍然若失,真是三十六官都是春也。 得着玄关,常常凝神于此,自然命基坚固;以此作为丹基,行住不离这个,便是真诀。若闭目枯坐,不辨阴阳,安识造化!无怪乎徒劳精神也。 6、火候运用 何为文火?初坐寂照丹田,不离而守,不有而存,此文火也。 遇有动机,凝神寻着动处,将动气逆归玄关,息息归根,即鼓动巽风也。 神光煦照,即以火烹炼。精不经火炼,不能化气。故必以武火锻炼。此一段 乃武火作用。少时机息。仍然寂照,此又文火也。俟其再动,仍用武火。一熏一炼,少时机息,仍以文火寂照。似此悟入,少年不过数日,壮年不过两旬,四五十岁 不过二月,六七十岁大约三月之久,准见真种。真种产后,摄入玄关,仍以息息归根之法炼之,此武火也。少时机息,寂然而照,以待发火之机。吾之元神与之同行 同止,而以吸机缓缓吹之,使之上升;吹之之法,但用吸机,稍加以意;吸机虽向下,而先天火受其逼,自上升耳。此亦武火也。行到中间火炽,故有息火沐浴之 事。然而,息火者,非神离气也,不过不用吸力耳。不第此间为之沐浴,用吸吹火时,呼任其自然,则呼亦为沐浴耳。迨升至绝顶,缓缓而下,此时当用呼机,吸机 大可不用矣。然有呼则不能无吸,但稍着意于呼机,吸则听其自然,吸亦谓之沐浴。及降至中间,稍梢休息,而后方降入玄窍,又归根矣。总而言之,静则为文,动 则为武,一周如是,周周如是。能炼到外阴自缩,自然得阳光三现之景,方可止火,即不行周天火候也。此时宜静观七日,以待来复之机,方是过关服食之正功。 总之,药升药降,沐浴归根,均有自然之机。吾当顺其机而行,金丹之道毕实。 四、炼丹步骤与方法(一)炼精化气(1)调药 调药是最初一步,药不调则真种不生。是以佛经有“和合凝集,决定成就”之语。和合者,合神气二者为一也。神栖于心,气寓于肾,不能自相和合;必神入气穴,始能神气相抱为一,而后始有真种发生。故一忌念动,念动则神驰;一忌昏睡,昏睡则气散。神驰气散,虽坐七日,不如静观一时。故 初坐时须放下心身,大静一场,即先以两目视鼻端,如木匠之标线,总要不偏不倚。然后返照两眉中间,俟眉间稍热,即用意从眉间运两道金光上至绝顶,再由绝顶 双分左右,从耳后绕至喉间,下重楼、入气穴。此穴在脐下一寸三分。目照于斯,神凝于斯,心目不离这个,行住莫忘此间,一念不起,万虑俱寂,念止神凝,神凝 气回,既不着相,又不落空,坦坦然然守我真如,融融和和调我神气,不即不离,不粘不脱,神气相抱,心息相依,而后入得大定,自有真动,以正所谓“冬至子之 半,一阳来复时”也。此机虽动,我仍主静,仍凝神于气穴,呼吸也移到此处。我主于静,彼必愈动;彼愈动,我愈静,动气为神吸收,自与神混合,久而阳气充 足,自有真种发现,产药景至。但年老精气衰残,必须二六时中常常回光返照,药始发生;一有间断,即不可得矣。 (2)采药 药产景至,如光透帘帷,火球上驰,耳后生风,暖溢四肢,恍恍惚惚,外肾 勃然而举,此即采药归炉时也。当以神宰之,使不外驰;以息摄之,使归炉内。宰是以神探其动处,坐镇丹田,不沉昏,不散乱,主宰其间,动气自转而相依。摄是 用呼气之法([注]按采药当用吸机摄之归炉。此言“摄是用呼气之法”,疑属排印错误。因为,呼气时内气是下降的,而吸气时内气却是上升的。真种产出时,真 气下冲阳关,外肾勃起,理当用吸气之法使其“逆归玉炉”。《大成捷要.采小药天机口诀》说:“先天真一之气以动,且不可出静,速凝神气穴,目光照定,心力 提起,一意不敞,万虑俱宁,用吸字往上提,用舐字舌舐上腭,用撮字紧撮谷道,用闭字闭住三关,耳目口是也……用吸不用呼,呼乃后随之而已”,可供参 考。),即稍用意于呼,吸则仅随之而已。当此之时,呼吸绵绵,因用意于呼,元气亦随呼气转入穴内,此即摄之之法,亦名武火。 (3)封炉 如觉气已归炉,即当停止武火,正当沐浴;以目寂照,以意守护,以息吹 嘘,以神熏蒸,不照而照,不守而守,以文火慢慢养之,亦曰封炉。达摩谓二候采牟尼者是也。封固少时,又有动机,一股阳火从中发出,方是周天机到,行阳火之 时也。真意仍坐镇丹田,分意于阳火,使到尾闾,自然冲关荡窍,妙转*矣。运一周天后,归根复命,牢牢封固;静则朗照,动则如是,神行则气行,气住则神住,行住相依,始得其妙。此万古不传之秘,吾今露之矣。 4、炼药(小周夭) 真种摄归炉内,以目寂照,以意守护,封固少时,忽然一动,一股阳火从中 发出,即《入药镜》所谓“鼓巽风,运坤火”之时也。当阳气动时,以神煦照,即以火炼药也;以息逆吹,使之上行,即以风助火也。火借风势,风助火威,风火同 用,精自化气;气受神息引吹,自然上升。升之机来则顺其机以升之,降之机至则顺其机以降之。总要明合辟之机,机动则随其机而行,机止则随其机而止,总是动 而后引,静而后定,自然而然,虽有神引而不着,虽以息吹而不滞。当升机发动时,元神仍凝玄关,稍分其神以引之上升,息之吹逼,不过着意于吸机,呼则听其自 然。吸机虽向下,而气受真息吹逼,反转而上升也。用升用息,不过如是,余则听其自升自降而矣。 吾道法天,故以神为日,以精为海水。以神火炼精,即能化精为气,上升绝顶也。气从尾闾上通脑海,非由夹脊上升,别无径路。此即仙人之周天,佛家之转*也。不知行几许周天,精始尽化为气。到此火足丹成,马阴藏相,正宜温养。若再行火,必有伤丹之虞。倘若见几次机动,便谓周天功效,火候未足,外肾不缩,便妄自止火,则内丹未结。 总之,造至虚极静笃,忽然一动,即是真机。能于二六时中“行住不离这个 ”,气动则用真息摄归本炉,用武火锻炼;一动一炼,气满则真种自见。此中有二候:气动一候,积气产真种一候。又有六候:药产一候,封炉一候,升一候,降一 候,沐浴二候。由阳生而采,采而归炉,此是调外药,不在六候之中。由药产而采,采而归炉,运行周天,升降沐浴,至于归根温养,余无事矣。 至于小周天纳甲、卦象之喻,子时起火,自尾闾向上,即是丑时,再上为寅 时,再上为卯时,神气不行,沐浴也。如自鸣钟,内针转一周,子丑寅卯均在其中矣。药升之时,亦如此说,乃谓子丑均是微阳,至寅始三阳足备。此是借子丑二时 明一阳,二阳之数,以喻药嫩之不可采,必待阳足始可采摄之义,非以子丑二时为生药之时也。即如月之三十日晦,初一日一阳生于坤,至初八日上弦,阴中阳半, 又谓之二阳生,此皆指药嫩不可以采,必待十五日三阳备足,始可采取。若此时不知采取,至十六日望(按:当为“过望”或“望远”)。一阴生于乾,二十三日下 弦,二阴生焉,至三十日只纯阴,药老不可采矣。 总而言之,曰一阳、曰二阳,曰震、曰兑。皆是借卦爻以明药嫩之不可采;曰一阴,曰二阴,曰巽、曰艮,亦是借卦爻以明药老之不可用耳。 丹经谓周天必数三百六十息,方足一周之数。余谓但行一周,即足三百六十 之之数。譬如自鸣钟指针,能统一周,即是十二点钟,何必再数分秒,徒劳神思乎!至于三十六、二十四等说,均是设词,并非令学者遇阳升时真数三十六,遇阴降 时真数二十四也。气至尾闾上升绝顶。因其升,故曰阳;自绝顶下降坤腹,因其降,故曰阴,其实只一物耳。换卦抽爻,亦是此义,不过虚比,安有爻象可言哉!因 一阳初动,气到尾阎,即曰复卦,又曰子时;再升为二阳,在时为丑,在卦属临;再升为三阳,在时为寅,在卦属泰;再升为四阳,在时为卯,在卦属大壮;因其阳 气已盛,故此时有沐浴之说,不过停而不行之谓。稍停即有动机,复上升为五阳,在时为辰,在卦为夬;再升而至玉枕,在时为巳,在卦属乾,六阳足备,故有变 也。由乾而变为姤,在时属午也;由斯渐渐下降,而遁、而否、而观、而剥、而坤,又归根矣。其实,十二时与十二卦均属虚比,不过气到何处,即为何时,何卦, 并非真有时,有卦也。譬如太阳在北为子时,到正南又为午时,在太阳乃莫明其妙,不过世人借言为子午,以分昼夜耳。 5、止火 止火乃大丹已成,不行周天火候也。老子曰:“知止不殆”,盖言丹成当应 时止火也。向之所以用火者,为炼精化气耳。精尽化气,无精可炼,则火亦无所施矣。然止火者,非不行火,不过不行呼吸之火。若此时再用呼吸,再鼓橐龠,再行 周天,则是丹已成熟,复加烹炼,未有不伤丹者。古仙云:“还丹未炼急宜炼,炼了还须知止足。”盖精尽化气,阳关已闭,即当停止呼吸,以待天机。然停息非不 呼吸也,唯不以呼吸催逼运行周天而已。 止火有时,不到其时而先止之,则漏尽未证;至时而不止,则火燥丹老。不前不后,适当其时,即阳光三现,乃止火景也。从阳光二现止,至阳光三现,正其时也。若到四现,则丹老矣。 止火之至,自应自应寂然定静,呼吸似有似无,神气似守非守。古仙云:“定里见丹成”,至言也。因不加温养,则大药不生。 (二)炼气化神1、采大药 采大药时,有采之不得者,有一采即得者。设小周天不足三百六十之数,火候不足,大药难成,故采之不得。其一采即得者,亦小周天足,止火景至,六根震动齐来,百日筑基之事已完。 筑基已成,漏尽已证,内丹已结,当凝两目之光,沉于气穴,静观七日,不 可少离。以俟来复之机。一离静观,则火散神驰,大药不能出炉矣。寂照时不可执着,执着则大药失于玄妙;不可顽空,顽空则大药失于活泼。总要不粘不脱,始得 其妙;不即不离,方握其枢。虽以七日为限,但身体健、功夫纯者,或二三日,或四五日得之者,亦有之。大药出炉,上冲下撞,其势汹汹,六景先现,如丹田火 炽,两肾汤煎,耳后生风,鼻搐身涌,脑后鹫鸣,更有一道白光自下田上至明堂。此时太阳流珠与金华结合成团,方是真阴阳交媾。 2、大药过关服食 大药不能自行,必真意宰之,呼吸吹之,始能过得三关。然大药上升时虽用意领,但勿着于意,宜顺其自然之机;机动则随之动,机静则随之静,不粘不脱,斯为其诀。 过关服食有两处危险,上下鹊桥是也。盖气穴间有四条歧路,上通心窍,前 彻阳关,后通尾闾,下连谷道。四窍中唯谷道最危险。大药由气穴发出,上冲于心不受,前至阳关不受,后至尾闾不通,即欲下奔谷道。此时当“紧撮谷道内中提 ”,勿令外泄,势必转向尾闾;若仍不能过,不必强行,但以意静守,俟其动而后引,自然冲开尾闾,升至夹脊,又不动矣。仍须俟其自动之机而后引之,自然冲过 夹脊,而升至玉枕,又不动矣。亦如上法,引过玉枕,升至绝顶,下至印堂,又不动矣。须俟其自动之机,而后引之,自然冲过印堂,下入重楼,点化阴质,而以中 下田为一境界,作十月温养之基矣。丹经云:“乾坤交媾罢,一点落黄庭,”此“一点”,即胞胎也。然大药过关时既有“紧撮谷道内中提”之诀,印堂亦须用夹鼻 牵牛之法脱过此危险。古之学人过此关时有玉柱下垂者,人以为坐化,不知正是走丹也。外丹遗漏,可以再炼;大药走失,最能伤人,可不慎乎!过关时更须以神主 宰于中,以意引药上升,丹经所谓“两相知”之微意耳。此处有微妙天机,知此天机则三关可过,九窍易通。不知此机者,徒劳而已。天机者何?动机也。动则随之 动,住则随之住。然尤恐其不周密也,更须谨闭六根,使无外驰之虞,庶几其可矣。何谓六根,眼、耳、鼻、舌、身、心是也。内视返听则眼耳无漏,夹鼻抵腭则鼻 舌无漏,撮谷道、却念虑则身心无漏。六根既固,大药无漏,机动则随之动,机住则随之住,顺其机而已。顺其机而升则无间隔之虞,顺其机而降则无停滞之弊。应 静之时不可强动,听其静而已;应动之时不可强静,顺其动而已。 总而言之,尾闾、夹脊、玉枕三关,每关有三窍,于过关冲窍时皆应静以待之,动而后引,既不着于意,亦不驰于意,自然而然,无为而为,过关服食之道毕矣。 3、养胎 大药入中宫后,仍以寂照为主。但此时之寂照,不同于下丹田有作有为;必 寂而照,照而寂,不寂不照,不照不寂,寂照到极处,自有天然之火候,自然之运动,不须神驭,不须息吹,如天地之气,自行运用而不息。足见十月功夫纯是沐浴 温养,无为而守,似有似无,既不着相,又不落空,总要活活泼泼,潇潇洒洒,始为得法。唯寂照时,神虽居于中田,但必合下田为一虚空境界,始成一大园镜矣。 若仅滞于中田,而不能连合下田,则二气不能随时生发,涵养我之元神,亦不合玄妙天机。故服食后,胎神大定,若失于寂照,则二气不畅旺;二气不畅旺,则不能 资养元神。是以寂照为养胎之本。初入定三月,二气仅动于脐轮之虚境。迨定照到四五月,二气受元神之寂照,服食已尽,而归于灭定,元神得二气之资养,圆明不 昧,而得证真空。气息既定,食性已绝,光灼灼,圆陀陀,只存一寂照之元神而己。至于胎息之诀,到时自明。寂照至六七月,元神独明,昏沉全无。寂照至八九 月,万脉归源。寂照至十月,阳神已足,智慧丛生,六通俱见,一镜独明。唯慧而不用,始成胎圆之果。否则,用其慧则累其圆明,非所宜也。 古仙云:“一年沐浴防危险。”盖防其十月之中沐浴有所失宜,寂照有所疏 漏。沐浴失宜,则气息难以尽灭;寂照疏漏,则昏沉不能尽绝。是以气息有丝毫未灭,不能纯其阳明之神;昏沉有丝毫未绝,不能证其胎圆之果。必须寂而又寂,照 而复照,待食脉两绝,昏散全无,而后可以脱其胞胎矣。沐浴即温养之意,温养即寂照合宜也。十月养胎,全凭寂照,其天机总在两目之光与一点真意耳。但将昭昭 之神与中下二田化一虚空境界,浑浑融融,无人我之相;熙熙嗥嗥,无散乱之机,愈寂而愈妙,益定而益微。此十月沐浴之真功,防危虑险之妙道也。存养十月,气 化神全,六脉不见,呼吸亦绝,由此还于神室,丹书喻为五龙捧圣者,此也。 此十月功用,全属自然,但静观而已。其天机总在两目之光与一点真意。万不可离了静观,离则阴魔顿生,作种种障碍。 4、万脉归源 大药服食之后,静中忽而生动,只有顺其动机用意引之上升,如大药服食 状,由明堂下降中宫,与我之道胎合而为一,使不外驰,此即收而藏之之法。不但此也,静到极处,尚有两道动气从涌泉穴同时上升,至尾闾合而为一,上升至绝 顶,复从明堂降下,入于中宫,亦与道胎合而为一。但收服食后之动气,须稍用呼吸,顺其合辟之机,鼓荡浑身之阴气(按:此“阴气”当是就以神气分阴阳来说 的。不然,若以精与气分阴阳,则非服食以后之事。)但不可过于用意,以免伤丹之虞。 以上所言结胎后初次之动机,乃是炼形之本;静之又静,又有二气由丹田先 后而上升;静之日久,又有二气从涌泉穴而上升,此皆万脉归源时也。见此诸境之后,必然息无脉绝,永归大定。此皆自然而然之动机。当此机来,不过顺其机自然 引入中宫。凡所谓收者,皆收之中宫,又必用意而收。是以金丹始终,不能离意。直到还虚功成,我与虚空打成一片,而后再由泥丸宫入于性海,养至金光万道,直 冲斗牛。我即与虚空合体,有意即有碍,有碍即非虚空矣,出胎之后,只此事也。 (三)炼神还虚1、全神 十月胎功,炼气化神,神足迁之上田,以尽乳养之道。夫乳养者,使神全还 虚,如小儿乍离母胎,非善护持,不足以成强健身躯也。但神未完全时,必须时时照顾,念念护持。但亦不可着于意,一着于意则不能还虚矣;亦不可失于意,一经 失意,神亦弛散。是以善护持者,必将此一点真神寂照于泥丸,与下二田化一虚空境界,存之似有,守之似无,虚之又虚,空之又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空无所 空,始为真空,始成妙道。 神全自有神光照顶,或金光,或白光。此光一现,便知神全。此时莫教光散,须用收念之法凝神光中,引入性中,仍归定境。 2、出神与收神 十月满足,存养功纯,六通已证,满天飞雪,即是出神景矣。然出神非自能 出,乃以意引而后出也。然出胎之时,亦不能离于母也。母者何?心中之性灵也。出神时非本性尽灭也。不然,一出一收者谁耶?吾之化身,岂但化一身;千百亿 化,总在一意之作用耳。出时即存想泥丸,使阳神暂为依据,与中田成一虚空境界。俟顶现一明光如轮,我即用意稍稍引之,使神凝光中,久而劈雳一声,身外始有 身也。此时最为紧要,必须随出随收,万不可任意流连。出时要少,出路须近,一出一收。仙经云: “一步二步,且宜回顾”,即此意也。少出而多存养,方合玄妙天机。出则 存神光轮之中,入则存神上田,始出始收,不可离此光轮。稍纵即逝,最宜留心者,此也。但收神之法,乃万古不传之秘。初脱胎时所现之金光,本我原有之灵光, 亦必用法收回。若不收回此光,何以造到形神俱妙之境。但收此光时,必须将我法相注于光中,我之法身定于光中,由法身将此光收入法身之内,再由本性收回法 身,定于泥丸。宜用意缓缓收之,使目观心,神亦缓缓归缩于内,再行入定之法,一定七日而后再出,由近而远,缓缓熟习,然总不可离我五尺以外。再定七日再 出。以后则定十四日一出,或一定廿一日一出,或一定四十九日一出,或一定九十八日一,定日愈久愈妙。三年而后,慧力乃定,神亦坚固,飞腾变化,任意所为。 若于三年以内矜奇好怪,任意化身,反减慧力。故慧而不用,方成大慧。今之学者,初下手即学上乘,命不归性,性光到底不圆。 3、还虚 还虚者,乃因未生之前原属无相,亦无天地山河之形,只昭昭一灵耳。还到此种境界,自与太虚合体,虚空即我,我即虚空。但若着意于虚空,则又有一虚空矣。如此,则虚空为虚空,我仍是我,不能与虚空合体。 五、丹法常用名词术语明堂 明堂者,即两眉之间,俗曰山根,乃下手收念之处。此窍乃后三关之门户。 坐时二目先守此窍少时,念止,即可由门户而入,轻轻下沉海底。《阴符经》曰:“机在目”。知目乃心之先锋,目至而心随焉。一部玄功,只在慧照,二目既至, 神亦随之,片时不起妄念,自然心定息调。故曰:“大道在眼前,盲者总不知”。然亦有以此“在眼前”三字而妄为解说,逐指明堂为玄关。殊不知明堂乃道之门 户,金丹服食必由此处。既为门户,则不能指为玄关明矣。 黄庭 黄庭一穴,在心肾中间。不必定按八寸四分言;言八寸四分者,乃暗合天地相距之数耳。认定脐上、心下正中间即是。所以名黄庭者,以中官色黄故也。 土釜 何谓土釜?以坎纳戊,谓之阳土,坎象中陷如釜,故曰土釜。 玄关(玄窍) 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以无生有,以静生动,非玄之又玄乎! 此窍一开,百脉流通,非众妙之门乎!此窍道曰“玄牝”,孔曰:“密户”,释曰“玄关”。识破此门,便是真玄。否则,胡乱摸索,虽坐破蒲团,亦难与道合真。 无知庸流,或指眉间为玄关,或指心窍为黄房,不知玄关与黄房正是一物耳。尚有以脐下一寸三分为玄关者,指鹿为马,更无是处。玄关乃虚无一窍,用之则有,舍 之则藏。《头陀碑》云:“玄关幽键,感而遂通”。盖未用功之先,无形象可求,难觅此窍。必凝神于下田,使性光目光常常观照;观至无人无我之境,祖气受神光 煦照;蠕蠕欲动,融融自旋,即玄关露象时也。少时风生耳际,阳气大动,丹田温暖,众妙已开。此初步功夫,孔曰“退藏于密”,释曰“北斗里藏身”,道曰:“ 真人潜深渊”,皆凝神气穴一事耳。《悟真》云:“若教谷神常不死,须凭玄牝立根基”,正指此也。老子曰:“知白守黑”,此即求之之法也。夫黑乃壬水之色, 属阴,故曰坎水。坎中一点真金纯白,乃西方之本色也。知白守黑,即守其坎水,而待其真金发动。但此真金非坐到虚至极、静至笃则不生,又必借目光煦照始露形 色。能得着真动,动处即是玄关。 道之妙在窍,窍之要在道。不知“道”,不足以识窍;不识窍,不足以明 道。故千经万典,无不注重玄关。而庸人不知道之玄,妄拟道之妙,不第无益于身,而且有碍性命,求长生而反速死,何异饮鸩酒而止渴也。自古英雄豪杰,居尘不 为尘扰,处俗不为俗累,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无欲观妙,不以妙为妙,有欲观窍,不以窍为窍。不必问其窍与妙,识得动静,即识得窍妙也。不必执 于动与静,能识得窍妙,即识得动静也。动出于静,不静则不动;窍生于妙,无妙则无窍。“识得其中颠倒诀,冷冷妙性明如月,杏冥恍惚觅真种,遍地黄芽飞白雪 ”。仔细参详,无穷妙道尽寓其中。 天心 何谓天心?即天地之正中也。太上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即守此 也。太上又谓:“天地之根,玄牝之门”,即此处也。如悟空,人皆以为心,然非血肉之心,乃天心也。否则,认肉血之心为道,岂有不愤事者。如水帘洞外面,以 水作帘,即坎水也。中有洞天福地,现成家当,即玄窍也。悟空树旗称王,居然主人翁矣。悟空得水帘洞后先盗武库之金,所以固后天也。人欲得其玄窍,亦必如悟 空,溯流以寻其源,方有着落。 六尘 色香声味触法,谓之六尘。六尘不尽,则妙性难见;妙性难见,则慧命易失。 橐龠 橐龠者,呼吸也。即如吹火之风箱,一来一往,使火愈炽。此指内呼吸而言,非口鼻呼吸也。坐至神凝息定,口鼻之气自断,而内呼吸生焉
本文档为【内丹功法真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4850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5KB
软件:Word
页数:21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1-11-30
浏览量: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