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郭店楚简_老子_看老子与孔子思想的某些会通

从郭店楚简_老子_看老子与孔子思想的某些会通

举报
开通vip

从郭店楚简_老子_看老子与孔子思想的某些会通 [收稿日期 ]  2005 - 03 - 06 [个人简历 ]  王敏光 (1978 - ) ,男 ,河南虞城人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在读研究生 ,从事先秦道家哲学研究。 ○王敏光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哲学系 ,  湖北  武汉  430074) 从郭店楚简《老子》看老子与孔子思想的某些会通 [摘   要 ]  从出土的竹简《老子》,我们可以看出老子与孔子有诸多思想会通之处。其一 ,从道论中可看出二者对 人世的共同关切 ;其二 ,从德论中二者都认为至德之人是他们所追求的圣人 ;其三 ,从无为上...

从郭店楚简_老子_看老子与孔子思想的某些会通
[收稿日期 ]  2005 - 03 - 06 [个人简历 ]  王敏光 (1978 - ) ,男 ,河南虞城人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在读研究生 ,从事先秦道家哲学研究。 ○王敏光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哲学系 ,  湖北  武汉  430074) 从郭店楚简《老子》看老子与孔子思想的某些会通 [摘   要 ]  从出土的竹简《老子》,我们可以看出老子与孔子有诸多思想会通之处。其一 ,从道论中可看出二者对 人世的共同关切 ;其二 ,从德论中二者都认为至德之人是他们所追求的圣人 ;其三 ,从无为上两人认为 无为而治是人类修身、治国的最高境界 ;其四 ,从仁范畴上看 ,孔老对仁本身的看法是相同的 ;其五 ,从 治国方略上两人都主张以正治国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综合以上 ,说明道与儒在早期思想发展上相 通性占有主导地位。 [关 键 词 ]  老子 ;孔子 ;郭店楚简《老子》;早期道家思想 ;早期儒家思想 [文章编号 ]  1672 - 2035(2005) 04 - 0005 - 04    [中图分类号 ]  B22311 ;B22212    [文献标识码 ]  A   一直以来 ,对于老子与孔子关系的理解 ,学界有 着不同的看法。大体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 ,一 派学者认为不仅孔老对立 ,而且儒道两家截然对立、 水火不相容 ;另一派学者则认为老子与孔子以及各 自所代表的道、儒两家不仅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相通 之处 ,而且孔老两者的思想统一是主要的和第一位 的。近代以来 ,两派的论争日益激烈 ,但随着一批批 珍贵文物的出土 ,不同的声音渐趋归于一处。 帛书老子的出土 ,曾给学界以震动 ,启示人们重 新看待老子、看待儒道关系 ,而竹简《老子》的出土 , 更是在学界激起千层浪 ,这对于重新研究老子的思 想 ,重新界定老子与孔子的关系提供了更多新的契 机。竹简《老子》的出土使我们更清晰地看到 :老子、 孔子两人的思想并非截然对立、水火不相容。作为 中国两大文化主干的创始人 ,两人的思想存在着许 多会通之处。本文试以楚简《老子》为依托 ,择取两 人思想大端相通之处 ,试作论述。 一、“道”论上的会通 老子对“道”的描述 ,无论是哪一个版本的《老 子》,我们都可以看出老子的哲学是以“道”为中心 , “道”是老子学说的核心概念。“道”字在《老子》中出 现的次数是最多的 ,竹简本《老子》与通行本相比 ,虽 然没有明显对“道”形而上的描述 ,但通过对“道”多 角度的描写而彰显出了“道”与人们生存的密切关 系。在竹简本《老子》中这样的描述是很多的 ,如 : “又 (有)状混成 ,先天地生 , (夺) 穆、蜀 (独) 立而不亥 (垓) ,可以为天下母。未智 (知) 其名 ,字之曰道 ,吾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曰远 ,远曰返。天大 ,地 大 ,道大 ,王亦大 ,国中有四大安 ,王居一安。人法 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1 ]从中我们可以明 确地看出先秦时期一种原始朴素的宇宙本体论。但 我们仔细玩味后 ,会发现老子从谈宇宙本体论问题 自然转到了如何治国上 ,将王与天、地相提并论。但 我们亦可看出 ,老子在提高“王”地位的同时 ,也意味 着这个“王”必须以道、天、地、自然为榜样。只有这 样才可称得上是真正的“王”。可见 ,老子从宇宙本 体论转到政治治国 ,实为尊“道”、崇“道”,一切顺从 自然。 老子在竹简本《老子》中论及“道”之处 ,均是以 “道”佐人主 ,不欲以兵强于天下 ,从而进一步主张保 此“道”不欲尚盈 ,无论治国还是为人处世都必须依 “道”而行。老子在此基础上又具体提出了以下的主 张 :“道恒亡为也 ,侯王能守之 ,而万勿 (物) 自化。化 而欲作 ,将贞 (镇) 之以亡 (忘) 名之朴。夫亦将智 (知)足 ,智 (知) 足 ,智 (知) 足以束 ,万勿 (物) 将自 第 4 卷  第 4 期  太 原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Vol. 4  No. 4  2005 年 12 月  JOURNAL OF TAIYUAN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 Dec.  2005 定。”[1 :199 ]从这段话中 ,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在此处所 言之“道”,包含着自然无为的思想。侯王若想把国 家治理好 ,必须保持此“道”,这样人民将知足常乐 , 天下归于太平。老子身处春秋乱世 ,他深知治国的 关键在于侯王 ,为此老子不断地对侯王提出要求 ,要 求他们真正地了解“道”,保持它 ,把“道”之内含进行 实践 ,天下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归于太平。因此 ,他 说 :“道恒亡 (无) 名 ,仆唯妻 ( ) ,天地弗敢臣 ,侯王 女 (如)能兽 (守) 之 ,万勿 (物) 将自化。”[1 :219 ]从中我 们可以看出老子是通过对“道”的无名质朴来规范侯 王 ,再次体现了老子对人世的生存关切。 “道”的作用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现的呢 ? 正 言若反的话语方式的运用是老子看待人世、自然等 方面的一个独特手法。来看老子下面的论述 :“返 (反)也者 ,道僮 (动) 也 ;溺 (弱) 也者 ,道之甬 (用) 也。 天下之勿 (物) 生于又 (有) ,生于亡。”[1 :264 ]这句话说 明了“道”是永恒变动的 ,而“道”发生作用的环节总 是体现在柔弱的地方。老子通过描述自然界的变 化 ,而引申到关注社会政治的变化 ,反映出老子哲学 的特点 ,总是以弱者的面目出现 ,而后不断地向反面 转化 ,最终会表现出强大的力量。在竹简本中老子 言“道”的地方很多 ,但总括起来 ,我们可以看出老子 最关注的还是社会现实 ,因此 ,“道”往往表现为君 道、政道、人道、规律之道。 孔子与老子同时而稍晚于老子 ,《史记》记载 ,孔 子曾问礼于老子 ,可见老子对孔子的影响。我们可 以肯定的是 ,孔子必然非常了解老子的学说 ,深谙老 子之“道”。我们从《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中 ,可以 看出儒家的“道”论是由孔子所开创 ,孔子非常推崇 “道”,仅《论语》中道字就出现大约一百次 ,从孔子关 于“道”的言论中 ,可以体会到这一点。下面我们将 通过儒家经典中对“道”的论述来证明这一点。 大多数人认为孔子学说的核心概念是“仁”的学 说 ,一切的言论、学说、治国、为人都是围绕“仁”而展 开。其实 ,由于竹简本《老子》的出土 ,我们可以重新 审视孔子的学说 ,可以看出孔子身受老子“道”论的 影响。下面我们来看孔子关于“道”的论述。孔子在 《论语·学而》篇中说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这表 明孔子认为“道”在于基础性的工作中 ,只有从最根 基处做起才能把握住“道”,与老子讲“弱也者 ,道之 用也”[1 :264 ]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最能体现孔子对 “道”的强烈感悟的莫过于以下两句 :“吾道一以贯 之。”[2 ]“朝闻道 ,夕死可矣。”[2 :37 ] 可见孔子对老子 “道”的学说是有所继承并给予了发展 ,这主要体现 在以下的儒家经典著作中。如 :“率性之谓道”(《大 学》) ,“道不远人”(《中庸》) ,“以道事君”(《论语》) ,“修 身以道 ,修道以仁”、“修身立道”(《中庸》) ,“人能弘 道”(《论语》) 。孟子说 :“孔子曰 :道二 ,仁与不仁而已 矣。”(《孟子·离娄上》)从以上孔子关于“道”的论述 ,我 们可以看出孔子“道”论的特点 ,“道”在孔子的思想 体系中不是处于最高的地位 ,不是本体意义上的 ,孔 子更多的是从政治与伦理的角度来论述“道”。也就 是说 ,孔子之道更多的是人道 ,但也不乏天道的内 容。无论从天道还是从人道来论述 ,孔老两者的落 脚点都是关注人 ,关注人的生存方式 ,引导人民应该 如何更好地生活。总之 ,从这些与人切身相关的 “道”论中可以看出孔老思想的会通之处。 二、“德”论上的会通 竹简本《老子》中关于“德”的言论虽只有八处 , 但这八处却处处体现了老子的思想主张。“德”在老 子思想中是仅次于“道”的概念 ,它是在社会活动中 的品德和操守 ,在竹简本《老子》中“德”是得之于 “道”的人生准则 ,是“道”之内含在人世的体现。 老子身处春秋大动荡时期 ,战争的连绵不断导 致生灵涂炭 ,所以使老子深感建立一个稳固国家政 权的重要性。为此 ,老子说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 (兑)脱 ,子孙以其祭祀不屯 (顿) 。攸 (修) 之身 ,其德 乃贞 (真) ;攸 (修) 之家 ,其德又 (有) 舍 ;攸 (修) 之向 (乡) ,其德乃长 ;攸 (修) 之邦 ,其德乃奉 (丰) ;攸 (修) 之天[下 ,其德乃博。以家观 ]家 ,以向 (乡) 观 (乡) , 以邦观邦 ,以天下观天下。吾可 (何) 以智 (知) [天下 之然 ,以此 ]。”[1 :313 ]老子在这里讲述了“德”之重要 性 ,以及修“德”始于个体 ,把个体作为其“德”论的出 发点 ,给予个人以充分的肯定 ,然后推及家庭、社会。 反之 ,家庭、社会治理好了 ,又影响到个人 ,使个人的 全面素养再次升华。而与之相比较 ,孔子讲“修齐治 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 者 ,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3 ]“身修而后 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3 :33 ]这些都 说明 ,自天子以至庶人 ,皆是以修身为本。可见 ,这 与老子思想相契合。 对于道德高尚之人 ,老子与孔子也均有论述 ,如 老子曰 :“含德之厚者 ,比于赤子。”[1 :257 ]老子通过初 生之婴儿的一尘不染来比喻德厚者 ,在老子看来初 生的婴儿处于无知无欲的状态 ,没有任何杂念 ,可以 做到“精之至”,“和之至”。作为洞察世事的智者 ,对 于春秋时期那种虚情假意、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现 ·6· 太 原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第 4 卷 实了解非常透彻 ,通过“赤子”作比喻 ,来昭示世人真 正的德者淳朴、无私念、无权欲 ,是一种理想的人格。 而孔子也曾征引《康诰》中 :“如保赤子”(《大学》) 之 语 ,又提出“率性之谓道”(《中庸》) ,从中可以看出老 子在这方面对孔子的影响 ,也就是说 ,在对于“至德” 这一点上 ,老子与孔子的看法是一致的。 对于如何在现实中实践“德”,竹简本《老子》中 这样说 :“绐 (治) 人事天莫若啬 (穑) 。夫唯啬 (穑) , 是以早 (备) 。是以早备是谓 [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 克 ,无 ]不克则莫智 (知) 其极恒。莫知其 (恒) 可以又 (有)国 ,又 (有) 国之母 ,可以长 [久。是谓深槿、固 氐 ]长生归 (久)视之道也。”[1 :273 ]这段话 ,说明无论为 政还是治民 ,都是一个不断重视修德的过程 ;只有重 视修德之人 ,才能攻无不克 ;只有至德之人治理国 家 ,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而孔子在《论语·泰伯》中 这样说道 :“泰伯 ,其可谓至德世已矣 ,三以天下让 , 民无得而称焉。”这段话说明了在孔子眼中 ,至德之 人 ,对名利、权力等各方面是无意于而得之 ,是无心 而为之。只有这样的人人们认为他才是最有德性之 人。再如孔子曰 :“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中 庸》)把任何事情都处理得很恰当的人 ,乃为至德之 人。总之 ,从老子与孔子对“德”的各方面的描述来 看 ,孔老在看待德的问题上 ,并不是截然对立 ;相反 , 在这一点上 ,两者的相通性还是占主导地位的。 三、“无为”上的会通 无论是从通行本、帛书本 ,还是从竹简本 ,对于 老子的“无为”思想都形成了一致的观点。都认为 “无为而治”的方法是各种治理方法的最高境界。老 子对此讲道 :“圣人居亡 (为 ) 之事 , 行不言之 教。”[1 :213 ]主张以“无为”而治 ,而这里的“无为”并非 无所事事 ,无所作为 ,而是指反对虚假造作、违逆自 然的胡乱作为。同时这里也包含着反对主体的狂妄 自大 ,不要任何限制的天马行空式的任意而为 ;相 反 ,他是要求主体在与本源、大自然的统一协调中去 做 ,去争取个体的自由。可见老子在这里论述的“无 为”的境界是一种充分调动每一个个体的主观性 ,充 分利用每一个个体的优点 ,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 在老子看来 ,达到这一境界的只有圣人 ,圣人深谙各 种治世之道 ,但各种治世之本源 ,并非通过强制手段 而获得 ,而是行“不言之教”,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去 感化每一个主体 ,从而达到天下大治。孔子在看待 “无为而治”上我们可以在儒家经典中去寻找。孔子 在《中庸》中曰 :“无为而成”,在《论语》中曰 :“无为而 治”,“予欲无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无为” 是比较赞同的。孔子深知在他所处的时代 ,人们常 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广大人民都渴望有一个比较 合理的民主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孔子正是结合自己所处的时 代 ,吸收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提出了自己对“无 为”的看法。我们通过对比可以发现 ,孔老在这方面 的确有明显的相通之处。 四、“仁”上的会通 老子与孔子对“仁”的看法 ,是历来学者争论的 焦点。但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老子是反对“仁”,反对 “义”。他们多根据通行本《老子》去评定孔老关系 , 强调老子对儒家的批判 ,如王弼本《老子》中有“绝圣 弃智 ,民利百倍。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绝巧弃利 , 盗贼无有。”[4 ]鲜明地认为老子否定和摒弃儒家的 “仁义”等概念 ,并且根据这一方面得出孔老截然对 立的结论 ,但这多是根据通行本而得出的结论。但 在竹简《老子》中却不见这样的文字。竹简《老子》中 这样描述为 :“绝智弃卞 (辨) ,民利百 (倍) ,绝巧弃 利 ,盗恻 (贼 ) 亡又 (有 ) ; 绝伪弃虑 , 民复季 (稚 ) 子 ?”[1 :169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并不是后来人们认 为的那样。这就动摇了多年孔老对立的结论。相 反 ,我们从竹简本《老子》中看到的多是儒道两家的 会通。也就是说 ,在儒道两家的源头上 ,差异可能是 次要的 ,而他们之间的统一是占主导地位的。 让我们来看竹简本《老子》对“仁义”的描述 ,老 子曰 :“古 (故) 大道废 ,安有首先仁义。”[1 :321 ]从中我 们可以看出老子在当时对“仁义”并不是持强烈批判 态度 ,而是修道、达道的一个辅助手段 ,与道具有和 谐统一的性质。后来《老子》通行本中对“仁义”、“圣 智”的批判 ,实为后人结合自身时代对原版本的篡 改。其次 ,孔子在其言语中论及“仁”有上百次之多 , 可见“仁”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无 论孔子的“为仁由己”,还是“克己复礼为仁”都说明 了这一点。孔子在《中庸》中曰 :“天下之无道也久 矣”,亦云 :“修道以仁。”从这几段言语中 ,我们可以 看出 ,老子、孔子在对“仁义”、“圣智”的看法上 ,有着 明显的会通之处。 五、“治国”上的会通 老子身逢乱世 ,目睹各国君王不顾人民生死之 苦 ,为一己之利而互相拼杀 ,有的君王胡乱治国 ,有 的君王任人不当 ,以致奸人胡作非为 ,致使广大人民 苦不堪言。老子在观察这一些社会现象之后 ,深感 ·7·第 4 期 王敏光 :从郭店楚简《老子》看老子与孔子思想的某些会通 治国方略的重要性。老子正是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 提出了“以正之邦 , 以奇甬 (用 ) 兵 , 以亡事取天 下”[1 :249 ]的治国、用兵的总纲领和总方略。老子为何 会有这样的言论呢 ? 紧接上句 ,老子这样说道 :“吾 可 (何) 以智 (知) 其然也 ? 夫天 [下 ] 多期 (忌) 韦 (讳) ,而民尔 (弥)畔 ;民多利器 ,而邦 (家) 慈 (滋) 昏 ; 人多智 ,天 (而) 奇勿 (物) 慈 (滋) 起。法勿 (物) 慈 (滋)彰 ,盗贼多又 (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 :我无事而 民自富 ,我亡为而民自化 ,我好青 (静) 而民正 ,我谷 (欲)不谷 (欲)而民自朴。”[1 :249 ]正是由于老子深谙春 秋世道之艰辛 ,所以他力抨时弊 ,处处击中要害 ,为 世人寻找治世良方。他的这一主张多为后人所继 承 ,时时敲响治国者的警钟。 而作为稍晚于老子的孔子 ,自然也目睹了春秋 乱世的情景 ,治国的方略势必也成为孔子思想体系 的重中之重。面对治国者季康子的为政之道 ,孔子 在《论语·颜渊》中这样说道 :“政者 ,正也。子帅从 正 ,孰敢不正。”孔子认为为政治国之道 ,首先在走正 道 ,只有治国方略顺民心、顺民意 ,得到广大人民的 积极拥护 ,这样 ,为政者自己以身作则 ,走的正 ,行的 端 ,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乃是顺理成章之事。可见 ,孔 子在治国方略上 ,亦是主张以正治国 ,同老子在这方 面具有一致性。 从以上几点的对照中 ,我们可以看出 :竹简《老 子》的出土 ,对中国思想史的各个方面势必产生重大 影响。而中国文化两位奠基人 ———老子与孔子的关 系将得到进一步的澄清 ,将使儒道两家对立占主导 的定论发生改变。通过这几点对比 ,当然不能把老 子与孔子的相通之处一一列出。但我们据此可知 : 老子学说早于孔子 ,孔子非常熟悉老子的学说 ,从老 子思想体系中吸收了许多对自己学说有益的论述。 通过对竹简《老子》与孔子的相通论述中 ,我们会初 步发现竹简《老子》所展示的老子 ———不摒弃“仁 义”,不直倡愚民、权术、“小国寡民”,不谈论鬼神。 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并无明显抵牾之处。以上 均启示我们 ,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断出土 ,有越来越多 的证据证明早期儒与道、孔子与老子是相通相近、紧 密联系的 ,这都有利于我们更深、更宽地研究早期道 与儒的关系。● [参考文献 ] [1 ]  尹振环. 楚简老子辨析·释析部分 [ M] . 北京 :中华书局 ,2001. 227. [2 ]  杨伯峻. 论语译注·里仁篇[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39. [3 ]  赵顺孙. 中庸纂疏[M]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29. [4 ]  朱谦之老子校释[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74. 【责任编辑  张进峰】 Ideological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hinking of Lao Tsu and That of Confucius from "Lao Tsu" Carved On Bamboo Slips Excavated from GuodianÄs Ancient Chu Graveyard WANG Min2gua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 Huazhong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Wuhan Hubei , 430074 , China) Abstract : The bamboo slips of "Lao Tsu" unearthed in Guodian show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hinking of Lao Tsu and that of Confucius. First , the theory of Tao reflects the common concern about the world. Second , as seen from the theory of Te , both regard a person with complete virtue as the sage they pursue. Third , both Lao and Confucius think that it reaches the super realm of morality cultivation and state management if people let things take their own course. Forth , they have similar attitudes toward benevolence. Fifth , both advocate justice as the fundamental for governing a state. To sum up ,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have a dominate position in the early thinking development . Key words : Lao Tsu ; Confucius ; The bamboo slips (Chu state) of "Lao Tsu" unearthed in Guodian ; early Taoism ; early Confucianism ·8· 太 原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第 4 卷
本文档为【从郭店楚简_老子_看老子与孔子思想的某些会通】,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3902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4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11-30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