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章 清代诗词文

第1章 清代诗词文

举报
开通vip

第1章 清代诗词文null第一章 清代诗词文 第一章 清代诗词文 第一节 清代诗歌第一节 清代诗歌古典诗歌在唐已达高峰,在宋又另辟蹊径,形成唐诗、宋诗两大范型。元明诗歌紧随其后,缺少开拓,而清诗则把中国诗歌的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再次发扬光大。清代诗人不满于元诗的绮弱、明诗的复古和轻浅等弊病,在技巧上兼学唐宋诗的长处,刻意创新,并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使诗坛呈现繁荣景象。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null1.数量巨大。清代的诗人数量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仅据徐世昌1929年编的一部大型的清诗选集《晚晴簃诗汇》所收,就有6,16...

第1章 清代诗词文
null第一章 清代诗词文 第一章 清代诗词文 第一节 清代诗歌第一节 清代诗歌古典诗歌在唐已达高峰,在宋又另辟蹊径,形成唐诗、宋诗两大范型。元明诗歌紧随其后,缺少开拓,而清诗则把中国诗歌的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再次发扬光大。清代诗人不满于元诗的绮弱、明诗的复古和轻浅等弊病,在技巧上兼学唐宋诗的长处,刻意创新,并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使诗坛呈现繁荣景象。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null1.数量巨大。清代的诗人数量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仅据徐世昌1929年编的一部大型的清诗选集《晚晴簃诗汇》所收,就有6,168家诗人,27,669首诗,清代诗人之多、创作之富,是历朝所无法比拟的。 2.流派众多。清初有爱国派,尊唐派,宗宋派,神韵派;清中叶有格调派,肌理派,性灵派。各派主张不同,诗风各异。 3.诗体发展。清诗的叙事功能较前代有了较大的开拓。大量的新型乐府体、五七言体等长篇叙事诗的出现,弥补了我国长期以来诗歌偏尚抒情而叙事相对薄弱的缺陷。还出现了各种诗体的组诗,记事、抒情、写景,挥洒自如,规模宏大为“有诗以来所未有”。null4.形成了两大审美特色:一是重实;二是感伤。“重实”原于明清易代鼎革重创下的文人心态的被迫收敛;“感伤”原于民族耻辱和个人情怀的压抑。前者看重宋诗的淳实,后者崇尚唐诗的缠绵,但清诗的尊唐宗宋并不像明代那么绝对,而是显出包容的胸怀,二者往往相互渗透,并非水火不容。null一.清初诗歌 清初八十年,诗歌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各四十年左右。 清初前期诗人,按照他们的生活道路、政治态度,大致可分为遗民诗人和入仕诗人两类。遗民诗人保持民族气节,对明末清初的战乱和民生疾苦铭刻在心,诗中自然流露出关注现实的重实倾向,主要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等人,入仕诗人则多游移于个人出处的尴尬选择中,在诗中更多表现出伤感的情怀。主要有“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null清初后期诗人,随着清朝封建政权的日益巩固,在一些新起的诗人作品里,民族感情逐渐淡薄,他们论诗作诗多重形式技巧,喜立派别门户,诗歌内容开始以新的面貌来与现政权取得和谐相处。主要诗人有王士祯、朱彝尊、赵执信、查慎行等。其中以王士祯影响最大。null(一)  清初遗民诗人 据卓尔堪《遗民诗》统计,清除遗民诗人有400多人,作品近3000首。这些诗的共同特点是坚持民族气节,揭露清兵暴行,颂扬抗清英烈,寄托故国哀思。表现百姓在明清战乱中的流离之苦和故国之痛,诗风慷慨苍凉,激昂悲壮。表现出回归诗骚和汉魏风骨传统的趋向。主要诗人有黄宗羲、顾炎武、杜淆、阎尔梅、钱澄之、屈大均、吴嘉纪等,其中以顾炎武、屈大均、吴嘉纪成就最高。 1.顾炎武(1613—1682),有《亭林诗文集》传世,存诗四百多首。他主张“文须有益于天下”,认为“诗主性情,不贵奇巧”,并反对摹拟。其诗抚事感时,同情人民的悲惨遭遇,充满深厚的民族感情,格调慷慨悲壮,苍劲沉郁。如《秋山》、《海上》、《精卫》等,null抒写了诗人的亡国之痛和恢复故国的决心。他的诗对清初和晚清诗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屈大均(16 30--1696),有《道援堂诗集》。他的诗富于民族意识,多故国之悲(如《鲁连台》、《大同咏叹》);也有关心人民疾苦之作(如《民谣》)。屈诗悲歌慷慨,气势纵横,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长于五律。 3.吴嘉纪(1618-1684),著有《陋轩集》。其诗内容充实,反映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绝句》、 《挽船行》、《过兵行》,继承了乐府歌辞和杜甫、白居易诗歌的优良传统,而以深厚的工力,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遵劲的风格,创造出自己诗歌的艺术特色。null(二)  清初入仕诗人 清初真正主宰诗坛的是入清后又入仕的诗人,他们常常为自己的政治选择而懊悔,显出思想的内在矛盾;艺术上能对前代诗歌兼容并蓄,创作上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这类诗人以钱谦益、吴伟业为最有声望,其次是被称为“南施北宋”的施润章和汪琬。 1、钱谦益(1582—1664),江苏长熟人。明末官至礼部侍郎,后来降清,仍任原职。其丧失大节,深为士林诟病。方苞诋之为“其秽在骨”。但谦钱益仕清后很快就告病辞归,并又与抗清活动有过联系。还写过一些怀念故国、悔恨平生的诗歌佳作,多收在后期的《投笔集》中。 谦钱益是清初最早的诗人,诗名很高,被推为一代宗匠,主盟诗坛几十年。著有《初学集》、《有学集》、null《投笔集》等。论诗主张“转益多师”,写性情、学问兼备的“有本”、“有物”之作,是宗宋派的领袖,对清代诗歌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诗作词藻华美,才气纵横,尤工七律,颇得老杜精髓。其《后秋兴》是一组大型的七律组诗。特意叠杜甫《秋兴》八首原韵,8首一组,分13组,共104首。如此步韵的大型组诗,在古今诗集中可谓空前绝后,其精熟的艺术造诣,更使时人难以望其项背。 2、吴伟业(1609 — 1671),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明末复社成员,官至少詹事(掌皇后、太子家事),因与马、阮不合,辞归。明亡后被清世祖强逼入京,任宏文院侍讲,迁国子监祭酒。后借口母病,还乡归隐。 吴伟业和钱谦益不同的是,他政治上并无很强的用世null心,入清后出于保全家族,不得已违心仕清,但又感受到传统名节观念的沉重负担,自悔愧负平生之志,内心十分痛苦。为表示对违心仕清的忏悔自赎,吴伟业把《梅村家藏稿》以仕清分为前后两集,“立意截然分明”,表示不回避和掩饰自己的污点,临终时要求家人殓以僧装,在墓碑上只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诗人吴梅村之墓”,用以摆脱社会所加的政治身份,表示身仕二姓的悔恨和自赎的真心。 吴伟业作为清初诗坛大家,其《梅村集》中存诗1000多首。其诗的主要内容,除了感慨兴亡,便是悲叹失节。所谓“千古哀怨托骚人,一代兴亡入诗史”(陈文述《读吴梅村诗集,因题长句》)。  吴伟业诗歌中,有不少悲叹自己出仕清朝、失节辱志的作品。如《自叹》:null误尽平生是一官,弃家容易变名难。松筠敢厌风霜苦,鱼鸟犹思天地宽。 《过淮阴有感》: 浮生所欠只一死,尘世无由识九还。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 甚至临死仍不忘反省: 忍辱偷生廿余载,而今罪虐怎消除?受恩欠债应填补,总比鸿毛也不如。 当然,吴伟业诗歌最有价值的还是那些感慨兴亡、誉满当时的“梅村体”的作品。  “梅村体”指的是清初吴伟业的一种诗体风格。内容上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null艺术上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的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以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代表作是脍炙人口的《圆圆曲》、《永和宫词》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吴伟业诗“其中歌行一体,尤所擅长。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韵协宫商,感均顽艳,一时尤称绝调。” 读《圆圆曲》 这是描写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这一重大政治事件的长诗:以陈圆圆与吴三桂的悲欢离合故事为线索,展现明末清初的广阔历史画卷,寄托兴亡之感。 陈圆圆是明末清初苏州的一位名妓。崇祯末年,田贵妃的父亲田畹以重金购买了圆圆欲把她献给皇帝,null不料崇祯不要,田畹就自己把圆圆留下来,后来又转给吴三桂作妾。吴三桂作为明朝大将镇守山海关,将圆圆留在北京。李自成农民军进京后,圆圆被刘宗敏抢走。吴三桂为夺回圆圆,就引清兵入关,镇压了农民军,不仅使圆圆复归于自己,而且自己又摇身一变,成了清朝的开国功臣。诗中对吴三桂为了个人淫欲和私利,不惜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丑恶行径表示极端愤慨,并加以辛辣讽刺。 诗歌结构布局独具匠心。开篇写:“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是全诗的“絮领"。指出吴三桂表面打着复明旗号,实际上却是为陈圆圆这个歌妓而投降清朝。这就给读者造成一个悬念,使人迫切希望知道故事的前前后后。诗人先回顾吴三桂当年初见陈圆圆“侯门歌舞出如花”;接着掉转笔锋,以时间先后null为序,依次描述陈圆圆的籍贯、家世、身分及半生遭遇,如何结识吴三桂,怎样成为农民军的俘虏,吴降清后如何重获陈圆圆。以“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颜照汗青”——即吴三桂不惜全家38口死掉,倒使陈圆圆名垂史册,作为整个故事的收束。通过强烈的对比,揭穿吴三桂“忠臣”、“孝子”的真面目。最后,诗歌宕开一笔,用“君不见”展现古代吴国灭亡的历史镜头,暗示吴三桂的可耻下场,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本诗为七言歌行,转韵自由,又格律严谨,熔古近体诗特点为一炉。风格沉郁苍凉,气势奔放。语言生动形象,色彩鲜明。可谓是一首清代的《长恨歌》。缺点是情绪较低沉,用典过多。null(三)王士祯与其他诗人 清初诗坛影响较大的是王士祯及其“神韵说”。 1.王士祯(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晚号渔阳山人,山东新城人。康熙时官至刑部尚书。有《带经堂集》、《渔洋诗文集》、《渔洋诗话》等书传世。 王士祯是钱谦益之后的一代诗坛盟主,左右诗坛数十年,论诗提倡“神韵”。 “神韵说”是王士祯提出的论诗主张。“神韵”,即风神韵味。他十分欣赏唐司空图《诗品》里说的“冲淡”、“自然”、“清奇"和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妙悟”、“兴趣”之说,认为作诗只取灵感到来的那一瞬间所获得的“超妙”来构成意境,不必在篇章结构上下功夫,提倡“兴会”“神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其实,他说的“神韵”,就是要求诗歌有一种淡远的null境界和含蓄隽永的语言。这对纠正当时只从腔调上模仿唐诗而流于空泛的诗风,有一定意义。但过分强调诗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追求虚无缥缈的艺术形式,忽略思想内容,其局限性是很明显的。 王士祯擅长七言近体诗,善于融情入景,创造出一种幽静闲远的境界,引人入胜,如《江山》、《真州绝句》等。在艺术上有新的特色。但内容多属模山范水、吊古抒情之类,是清诗进入康乾盛世后反映社会矛盾的精神趋于淡漠的表现。 《真州绝句》: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null真州即今江苏仪征县。此题下为一组七绝,共5首,此为第4首。小诗仅仅28字,却把江岸风光,渔家生活,水乡风俗,描绘得色彩鲜明,静中有动,充满浓郁的江乡水村生活气息,寄寓了诗人对此境界的心向神往。既有诗情,又富画意。大有唐代王孟韦柳山水田园诗的情味。 2、清初后期,著名诗人还有查慎行、赵执信等。查诗以白描见长,不尚藻饰。赵诗清新峭拔,思路峻刻,重视思想内容,写过不少现实性很强的诗。null二.清中叶诗歌 清中叶,在残酷的政治高压和文化专制下,汉学之风兴盛,大批知识分子一头钻进故纸堆,使顾炎武等提倡的经世致用文风发生了转变,诗歌开始离开现实主义道路,向着拟古主义、形式主义方向发展。乾隆年间,诗坛大体沿着清初尊唐、宗宋的路子,出现了尊唐的“格调派”、宗宋的“肌理派”。当然,与以上两个强调“道统”的诗派截然相对,还出现了继承晚明以来主情传统的“性灵派”。 沈德潜沈德潜(一)宗法唐宋的格调、肌理派 1. 沈德潜及其“格调说” 沈德潜(1673一1769),著有《归愚诗文集》。作诗注重“格调”,效法汉魏盛唐。早年少数篇章能反映现实,后期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作,具有浓厚的封建卫道气息,缺乏新鲜活泼的情致。他的选诗和诗歌评论影响颇大。选诗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国朝诗别裁集》等,诗话有《说诗啐语》。 null“格调说”,是沈德潜提出来的论诗主张。他强调写诗必须讨究格律声调:“诗贵性情,亦须论法”。所谓“性情”,是指符合封建正统观念的思想感情——“温柔敦厚”,要写得含蓄、蕴藉、委婉.“怨而不怒”。所谓“论法”,就是讲究格律、声韵,重视体式,提倡学古,但反对完全摹拟古人。“格调说”对“神韵说”空疏浅陋的弊病有所补救,可是它维护儒家“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其基本倾向属于封建正统派的诗论。 2.翁方纲及其“肌理说” 翁方纲(1733一1818),精金石考据之学。倡“肌理说”,诗作无成就。 2.翁方纲及其“肌理说” 翁方纲(1733一1818),精金石考据之学。倡“肌理说”,诗作无成就。 “肌理说”是翁方纲提出的论诗主张。他认为“为诗必以肌理为准"。所谓“肌理”,就是“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志言集序》)。他把思想意义(义理)与组织结构(文理)、学问材料(肌理)统一起来,认为作诗不在力求神韵,不在死守格调,也不在空谈性情,而在读书,有学问,有方法。他要求作诗必须以学问为根底,做到内容质实而形式雅丽。这样,他把诗歌创作引向“考据入诗”的故纸堆,使诗成了令人生厌的学问诗。 袁枚袁枚(二)推崇晚明的性灵诗派 1.袁枚(1716一1797),是乾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他活跃诗坛六十余年,存诗4000多首。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等。他的诗直抒感兴,清丽灵巧,流转自如,如《沙沟》、《马嵬》、《湖上杂诗》,都是传世名篇。但多数诗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时嫌浮滑。 null2.“性灵说”:袁枚的论诗主张。他提倡“提笔先须问性情”,认为“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又说:“作诗不可以无我”,也就是说,作诗应当抒写个人的“性情遭际”,写个人的“灵感”,直抒胸臆,有真性情,辞贵自然,强调独创。他反对脱离“真性情”而作“假诗”的“神韵派”,批评维护儒家诗教和囿于诗歌“定格”的“格调派”,抨击以学问为诗的“肌理派”。这种文学思想对封建正统的文学观念无疑是一个冲击,体现了一种革新精神,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它本身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谓“性灵”,实质上是士大夫的情致,过分注意个人生活琐事和对风花雪月的咏唱,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 null3.乾嘉间,不为种种诗论所囿而取得成就的诗人有郑燮、蒋士铨、黄景仁、舒位等。郑燮(板桥)的诗多暴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富有现实主义精神,如《私刑怨》、《逃荒行》等。蒋士铨的《京师乐府词》反映当时北京的都市生活,也有现实意义。黄景仁是个终生穷困郁郁不得志的诗人。他的诗多写凄凉的身世之感(名篇有《都门秋思》、《杂感》等),透露出“乾嘉盛世”知识分子的苦闷。舒位有冲破藩篱的精神,关心时政,注重现实,诗风自由奔放,成为龚自珍诗歌创作的先驱。 第二节 清代词第二节 清代词何事秋风悲画扇null词的黄金时代是两宋,元明两代冷落萧条(实际是散曲取代了词的结果),入清开始中兴。具体表现是:首先,清词数量不仅超过元明两代,而且也超过宋代,叶恭绰编选《全清词钞》共录词人3196人,是宋代词人的两倍有余。其次,词学理论得到很大发展,从朱彝尊的《词综》到张惠言的《词选》、万树的《词律》,出现了一大批立论精审的词学专著。第三,清代的词作整理和编辑成就巨大。重要的有王鹏运辑《四印斋所刻词》、朱孝臧辑《强村丛书》、江标辑《宋元名家词》等。null词经历元、明的衰落,到清代重又繁荣,这种变化与时代风气的变化密切相关。在传统习惯上,词和散曲相比于诗而言都较为轻松自由,贴近日常生活和鲜活的情感。而词与散曲相比,又要显得“雅”一些,散曲的语言以尖新、浅俗、活泼为胜,接近于口语。对于性情收敛、爱好雅致趣味的清代文人来说,散曲的语言风格又显得不合适了。另一方面,清诗虽然多种风格并存,但从清初开始,重学问和理智化的趋势是明显的。这也造成诗在抒情功能上的缺陷,而需要从其他文体中得到弥补。纳兰性德说:“诗亡词乃盛,比兴此焉托。”(《填词》诗)就是指出了词对于诗的弥补作用。可以说,清词的“中兴”,和起初宋词的兴起,具有很相似的背景。一.清初词一.清初词清初词坛,流派纷纭,迭现高潮,出现了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和独树一帜的著名满族词人纳兰性德,后者又与曹贞吉、顾贞观合称“京华三绝”。null1.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jiā)陵,江苏宜兴人,是“阳羡词派”的领袖。其父陈贞慧为明末著名复社文人。他少负才名,性豪迈,明末为诸生,入清周游四方,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不中,晚年始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能诗,工骈文,尤以词著称,有《陈迦陵文集》、《湖海楼诗集》、《迦陵词》(或称《湖海楼词》)等。其弟宗石在《湖海楼词序》称其“中年始学为诗余”,又同里蒋景祁序云:“向者诗与词并行,迨倦游广陵归,遂弃诗弗作。”可见他的词基本都作于入清以后。这种情况,或与清诗风气的变化同他的个性不合、难以满足他的抒情需要有关。所作存约一千八百首,为古今词人所罕见。 他尊词体,以词并肩“经”“史”,摈弃“小道”和“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继承《诗经》和白居易“新乐府”精神,敢拈大题目,写出大意义,反映明末清初的国事,无愧“词史”之称。null其风格导源于辛弃疾,但开疆辟远,比辛词抑郁悲哀更重。他也学苏轼逸怀浩气,却因生活沉重,没有苏词的洒脱旷达。词作多写身世之感和感旧怀古之情。有一些抒泄不平、同情人民疾苦的篇章最有现实意义。 贺新郎·纤夫词 战舰排江口。正天边、真王拜印,蛟螭蟠钮。征发櫂船郎十万,列郡风驰雨骤。叹闾左、骚然鸡狗。里正前团催后保,尽垒垒锁系空仓后。捽头去,敢摇手? 稻花恰称霜天秀。有丁男、临歧诀绝,草间病妇。此去三江牵百丈,雪浪排樯夜吼。背耐得、土牛鞭否?好倚后园枫树下,向丛祠亟倩巫浇酒。神佑我,归田亩。 《纤夫词》是陈维崧词的代表作。这首词反映了清兵强征十万民侠为战船拉纤,给百姓造成灾难的社会null现实。上阕描写清兵征发“擢船郎”使乡下鸡犬不宁的景象(“列郡风驰雨骤”“闾左骚然鸡狗”)和被抓者受虐待的惨状(“尽累累,锁系空仓后”),展现了巨大的社会画面,概括地揭露和抨击清廷进行战争骚扰乡民的暴行。下阕具体地记叙丰收在望时节“丁男”被抓与“草间病妇”忍痛“决绝”的对话和向神祈祷再“归田亩”的悲痛之情,字字血,声声泪,令人不忍卒读。这首词,取景壮阔,气魄雄伟,风格豪放,语言率直俊爽,激烈陈情。这词堪称“史诗”,是词中的现实主义杰作。 后世崇尚蕴藉词风的人于陈作或有不满,如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批评他“发扬蹈厉而无余蕴”,这实不足为迦陵词之病。要说到缺陷,他的词一是追仿辛弃疾的痕迹过重,未免缺乏独创的力量;二是写作过多过速,甚至有“一日得数十首”(陈宗石《湖海楼词序》)的,这样难免会出现粗率的作品。 null当时在陈维崧周围还会聚了一些与之风格相近的词人,如任绳隗、曹亮武、蒋景祁、陈维岳等。他们相互唱和,并编有《今词苑》(陈维崧主编)、《瑶华集》(蒋景祁编)等词选,一时也颇有声势,以宜兴古名称“阳羡派”。但他们对于建立宗派并不积极,其风格在正宗词人看来也只是一种“别调”,故影响不大。随着清朝统一全国,走向鼎盛,阳羡派悲慨健举、萧骚凄怨之声,渐成难合形势要求的别调异响,以朱彝尊等为代表的浙西词派顺应太平,以醇正高雅的盛世之音,播扬上下,绵亘康、雍、乾三朝。 null2.朱彝尊(1629~1709),是浙西词派的领袖。他认为明词因专学《花间集》、《草堂诗余》,有气格卑弱、语言浮薄之弊,乃标举“清空”、“醇雅”(其说源于张炎)以矫之。他主张宗法南宋词,尤尊崇其时格律派词人姜夔、张炎,提出:“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姜尧章氏最为杰出。”(《词综·发凡》)他还选辑唐至元人词为《词综》,借以推衍其主张。这一主张被不少人尤其是浙西词家所接受而翕然风从,“数十年来,浙西填词者,家白石而户玉田”(《静惕堂词序》)。后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皞(hào)日、沈岸登及本人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其势力笼罩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余年的词坛。null朱彝尊在清朝步入盛世时,提出词的功能“宜于宴嬉逸乐,以歌咏太平”(《紫云词序》),投合文人学子由悲凉意绪转入安于逸乐的心态,也适应统治者歌颂升平的需要,故天下向风,席卷南北。朱彝尊词集里“宴嬉逸乐”的欢愉之辞,有《静志居琴趣》写男女爱情,《茶烟阁体物集》和《蕃锦集》的咏物集句。其中情词为世称颂,独具风韵。读《眼儿媚》: 那年私语小窗边,明月未曾圆。含羞几度,几抛人远,忽近人前。 无情最是寒江水,催送渡头船。一声归去,临行又坐,乍起翻眠。 把初恋时的欲罢还休,热恋后离别之际的坐立不安,表现得淋漓尽致。文字平易清新,却又可以领略到孤诣锤炼的功力。null洞仙歌·吴江晓发 澄湖淡月,响渔榔无数。一霎通波拨柔橹,过垂虹亭畔,语鸭桥边,篱根绽、点点牵牛花吐。 红楼思此际,谢女檀郎,几处残灯在窗户。随分且欹眠,枕上吴歌,声未了、梦轻重作。也尽胜、鞭丝乱山中,听风铎郎当,马头冲雾。 静谧的江南水乡的清晨,乘舟出发的风情,被描摹得十分细腻。一路月淡水柔,篱边花发,楼头灯残,舟中人在吴歌声中若梦若醒,写出一种清幽的情趣。 因他身逢易代,故国沧桑,也提出词中十之一“言愁苦者”,要“假闺房儿女之言,通之于《离骚》、变雅之义”,织进时代的悲哀与亡国的感慨,将磊落不平之气和吊古伤今之情,化为歌儿檀板。所以《江湖载酒集》中的词作,时见愤激,哀婉沉郁,如《长亭怨慢·雁》、null《风蝶令·石城怀古》、《百字令·度居庸关》、《金明池·燕台怀古和申随叔翰林》等。《卖花声·雨花台》抚今追昔,感慨物是人非,写得视野开阔,精警有力,最能体现他的才情和风格: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此词句琢字炼,清醇高雅。浙西派在其影响下,标举清空醇雅风格,蕴藉空灵,无轻薄浮秽之弊,也不落浓艳媚俗。即使艳情咏物,也力除陈词滥调,独具机抒,音律和谐。但他重在字句声律上用功夫,限制了创造的天地,也给浙西派带来堆填弄巧的风气。 “浙西词派”名词解释见综合练习。null3.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至一等侍卫。纳兰性德于词崇尚南唐后主李煜。李煜之词出语天然,其感人处全在性情之真和感悟之深,原无从摹拟,而纳兰词也完全是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从表面上看,他作为一个贵族公子,生活的经历很平静,没有多少挫折;但身为皇帝侍卫,深知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激烈复杂,他厌恶这种斗争,又很难摆脱,这就不免陷入矛盾痛苦之中;他虽为贵公子,但个人生活并不幸福,爱妻卢氏早逝,使他郁郁寡欢,哀思缠绵;他作为侍卫官,终日扈驾,言行恭谨,与狂放不羁的自由性格十分矛盾;他生活的年代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表面上繁荣平静,实际是没落、腐朽、窒息、扼杀个性的时代,他以艺术家的敏感、察觉到时代气息,null尽管富贵荣华仍不免发出无可奈何的人生空幻的喟叹。纳兰词虽写的是个人的哀怨愁苦,却反映了深刻的社会内容。 纳兰性德深于情,后来有人认为《红楼梦》中宝玉写的就是他,大约与人们从其词中感受到的气质有关吧。他的许多表现男女之爱和悼念亡妻的词,写得十分感人。如《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牺蝶。 此词一字一咽,颡泪泣血,不仅极哀怨之致,也显示了纯正的情操,可与苏轼《江城子·记梦》比肩。纳兰词标出悼亡的有七阕,未标题目而词近追恋亡妇、null怀念旧情的有三四十首。既有“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蝶恋花》)的倾诉,也有《山花子》的梦见亡妻,醒来惟见遗物的无限哀伤: 欲话心情梦已阑,镜中依约见春山。方悔从前真草草,等闲看。 环佩只应归月下,钿钗何意寄人间。多少滴残红蜡泪,几时干。 纳兰词真挚自然,婉丽清新,善用白描,不事雕琢,运笔如行云流水,纯任感情在笔端倾泻。他还吸收李清照、秦观的婉约特色,铸造出个人的独特风格。《惠风词话》的作者况周颐甚至把他推到“国初第一词人”的位置。二.清中叶词 二.清中叶词 乾隆年间,浙派词盛极一时,一味拟古,堆砌词藻,内容空虚,少有佳作。嘉庆初年,张惠言(176l—1802)开创常州词派,词风为之一变。他论词主张取法《风》、《骚》强调比兴寄托。其词作俊逸深沉,但有时流于晦涩。 周济(1781—18 39),也是常州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被认为是 “意内言外”的典范,大抵写景咏物,有所寄托。常州词派影响直到清末,但后起的常州词派词人的作品往往艰涩迷离,不知所云。 第三节 清代散文和骈文 第三节 清代散文和骈文 清代散文数量也远超前代,近年柯愈春编《清集簿录》收清人诗文集近16000家,《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收清人文集4575种。清文的质量虽不能同唐宋相比,但它具有鲜明的特征和不容忽视的价值。最为突出者是骈文、散文争奇斗艳,制约二者消长变化的则是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与强调文学独立价值及抒情功能的观念的交锋和对峙。 一.清初散文 一.清初散文 清初散文可分两类:一是以启蒙主义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主要从文章内容上抨击晚明散文空疏,强调文章经世致用社会功能的“学人之文”;一是以侯方域、魏禧、汪婉为代表,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纤佻,倡导恢复唐宋散文传统的“文人之文”。 “学人之文”强调文章“须有益于天下”(顾炎武《日知录》),反对“徒欲激昂于篇章字句之间”而内容“空无一物”的文章(黄宗羲《陈葵献偶刻诗文序》),形成清初散文质实和致用的文风。这类散文以黄宗羲成就为最高。 null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南雷,余姚(属浙江)人。明末参加复社反对阉党,明亡积极抗清,晚年隐居讲学,潜心著述,为清代著名史学家。著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定》及《明夷待访录》等,编纂《明文海》500卷。《明夷待访录》为政论集,共分《原君》《原臣》《原法》等13篇,其锋芒所向,直指封建专制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具有鲜明民主主义思想。散文朴实无华,笔锋犀利。 null“文人之文”的三位作家侯、魏、汪被称为“清初三大家”。其中侯方域的散文较为突出。 1.侯方域(16 18一16 54),长于古文,尊唐宋八大家,有《壮悔堂集》。 其散文往往能将班、马传记,韩、欧古文和传奇小说手法熔为一炉,形成一种清新奇峭的风格,而尤以传记散文见长。《李姬传》》歌颂了明末秦淮名妓李香君明大义、辨是非,不阿附权贵的高尚品德。写品行高洁、侠义美慧的李香君,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同时也写反面人物阮大铖及其他人,均有声有色,形象生动。文字简练,叙事分明,情节曲折,具有短篇小说的特点。null2.魏禧(1624—1680),有《魏叔子文集》。文章有凌厉雄杰、刚劲 慷慨之气,叙事简洁,又善于议论。内容多表彰抗敌殉节的有志之士,显示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大铁椎传》就是传世名篇之一。文章塑造了一个大侠客、大力士的英雄形象,通过奇特的外貌,奇异的行动,奇怪的战法,描写大铁椎的才能、品格的不同凡响,以感慨人材的不为世用。他把这位江湖异人比之为椎击秦始皇于博浪沙中的力士,借以寄托民族感情。 3.汪琬(1624—1690),著有《尧峰文钞》。散文也以传记见长,叙事有法,朴实流畅。他反对“以小说为古文辞”,这种观点偏于正统。《江天一传》》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以抗清救国为重心,围绕着“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这条思想主线,选取典型事例来刻画江天一的形象,重点突出,内容充实。全文叙事实,不加评论,让感情隐于字里行间,文字朴实无华,爱憎分明。 二、“桐城派”及清中叶散文 二、“桐城派”及清中叶散文 1.“桐城派” 是清代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 “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建立,是从方苞开始的。 方苞(1668一一1749)首先提出“义法”的主张。所谓“义”,即“言物”,所谓“法”,即“言有序”。“义”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法”指文章的形式技巧。他要求文章的形式服从于内容,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章语言要做到“清真雅正”和“雅洁”,去掉“冗辞”,直到“一字不可增减”。方苞提倡“义法”,是要求用畅达的散文来宣扬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适合清朝巩固思想统治的需要,显然不足取。但“义法”说,涉及文章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诸问题,对形成有益的文学理论,有积极的意义。null刘大櫆(1698一1779),提倡古文,是由事方苞。论文以“法”为主,主张写文章要模仿古人的“神(指文法高妙)气(文章气势)”、“音节”和“字句”,把方苞的“义法”的内容具体化,在桐城派古文理论系统里起最前启后的作用。 姚鼐(1732—1815),是刘大櫆的学生,桐城派集大成者。他提倡文章要“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所谓“义理”就是程朱理学;“考证”就是对古代文献、文义、字句的考据;“辞章”就是写文章要讲求文采。这些主张充实了散文的写作内容,是对方苞“义法”,说的补充和发展。在美学上,提出用 “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阳刚”僦是豪放,“阴柔"就 是婉约。两大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剂,就产生出多样的风格。 同时,又发展了刘大樾的“拟古”主张,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八要。null学习古人,初步是掌握形式(格、 律、声、色),进而是重视精神(神、理、气、味),才能达到高的境界。桐城派古文到了姚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姚鼐著有《惜抱轩全集》,所编《古文辞类纂》风行一时,有力地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 《登泰山记》是姚鼐的代表作,主要描绘泰山风雪初霁的壮丽景色。写作特点: 首先是以时间为顺序,以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了作者游泰山的历程和所见到的景色,剪裁得体,详略分明。如,作者从京师到泰安,文章并没有一句提到旅途中的食宿情况;又如,作者与友人观赏泰山晚照后,夜宿山顶,文章也没一句提到他们在泰山过夜的情况。桐城派主张的“雅洁"和反对“冗辞”,从这里可见一斑。null其次,在描写泰山景色时,做到重点突出。泰山晚照和日出是泰山景色中最有特征的动人奇景,所以作者精选了这两个有代表性的场面,前者为辅,后者为主,互相衬托,相映成趣。 第三、全篇描写处处显示了时令特色。因为作者是在深冬岁暮“乘风雪”游泰山的,所以写登山“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到山顶,则见“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在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末尾一段,写出“冰雪,无瀑水”,“雪与人膝齐”,都显示出泰山冬季的森严。而日出前后“白若樗蒲”的峰颠,“绛皜驳色”的群峰,都是由于蒙着一层雪的缘故,才显现出这样的形象和色调。经过处处有意点染,给文章带来一种明丽的格调,显示了作者所提倡的“阴柔”之美。null第四、本文虽然不以抒情为重点,但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游山的豪兴。作者不远千里从京师“乘风雪”来泰安,奋步登山,“迷雾冰滑"在所不顾;拾级而上“几不可登"的石磴“七千有余”。“大风扬积雪击面”,豪兴不减。作者这种不辞辛劳去寻幽探胜的高雅情趣的自然流露,会给读者热爱祖国山川之情以强烈感染。 “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时间从康熙时一直绵延到清末;地域超越桐城,遍及国内。桐城派的“载道”思想和“义法”理论,适应了清朝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的需要,故得以常盛不衰。他们在矫正明末清初“辞繁而芜,句佻且稚”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方面也起了一定作用。 “阳湖派”名词解释见“综合练习”。三、汪中及其他骈文作家 三、汪中及其他骈文作家 骈体文在清代也颇盛行,出现了“中兴”局面。清初骈文作家有陈维崧、吴绮、章藻、毛奇龄等。清中叶乾嘉年间骈文作家有胡天游、汪中、阮元、孔广森、洪亮吉等;在理论上,他们主张骈散并重,人称“汉魏派”。其中以汪中成就最高。 汪中(1745—1794),骈文不模仿古人,不堆砌辞藻,“长于讽谕”,气势浑厚,感情真挚,独具一格。《哀盐船文》、《广陵对》等为传世名篇。 《哀盐船文》是汪中27岁时写的一篇骈文,生动地叙述了乾隆35年底仪征沙漫盐船失火的经过,抒发了对遇难者的深切同情。当时,著名学者杭世骏主持扬州安定书院,对此文颇为推崇,并作序,称许此文“可谓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者矣”。 读《哀盐船文》。null本文的艺术特色: 一是,写景状物,形象逼真。能“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如描写盐船上罹难者在火中无处逃生,拼命地狂奔呼叫,终于葬身烈焰之中的惨状:“跳踯火中,明见毛发。病晷田田,狂呼气竭。转侧张皇,生涂未绝。倏阳焰之腾高,鼓腥风而一映。洎埃雾之重开,遂声销而形灭。”这段文字着墨不多,却绘形绘声,凄婉动人,读来使人触目惊心,惨不忍睹。 二是,用词精当,长于抒情。全文文字简练而鲜明生动,继承了汉赋善于夸饰和六朝骈文长于抒情的特点。在描写中绝不使用一些感叹之辞,而是用形象敲动读者的心弦。 三是,词语典雅,骈体散化。本文和其它骈文一样讲求句式整齐和词藻雅丽,但毫不雕琢,也不追求对偶、声律,冲破了僵化的“四六”文体,是唐代以来,文学史上不多见的骈文名篇。null思考题 1.清代诗坛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2.简述清初遗民诗人和入仕诗人诗歌内容的特点。 3.试析“梅村体”的特点。 4.简述清代词中兴的表现。 5.简析陈维崧和朱彝尊词风的差异。 6.试析纳兰性德的词风。 7.简述清初“学人之文”和“学人之文”的差异。 8.简述桐城派的散文主张。 9.试析《哀盐船文》的艺术特色。
本文档为【第1章 清代诗词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26327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555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1-11-28
浏览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