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水懺◆摘251-300(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

水懺◆摘251-300(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

举报
开通vip

水懺◆摘251-300(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 - 1 - 251. 251. 251. 251. 十六知見十六知見十六知見十六知見((((六六六六))))養育見養育見養育見養育見 十六知見(養育見),90 歲老榮民.70 歲老榮民.王副 ◇六「養育見」,天地之間我們真的是受養受育,誰不是如此?父母生下我們,每天所有的食衣住行,無不是由 眾生所提供:「感恩」。有人:「哪是!是我拿錢買衣,是我用錢買米.上館子吃飯,有什恩?」其實,錢只是 代名詞,只想掙更多。財產,只是數字的貪著,很多人為了數字而...

水懺◆摘251-300(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
- 1 - 251. 251. 251. 251. 十六知見十六知見十六知見十六知見((((六六六六))))養育見養育見養育見養育見 十六知見(養育見),90 歲老榮民.70 歲老榮民.王副 ◇六「養育見」,天地之間我們真的是受養受育,誰不是如此?父母生下我們,每天所有的食衣住行,無不是由 眾生所提供:「感恩」。有人:「哪是!是我拿錢買衣,是我用錢買米.上館子吃飯,有什恩?」其實,錢只是 代名詞,只想掙更多。財產,只是數字的貪著,很多人為了數字而辛苦,庸庸碌碌更多要更多,土地大還要更大, 豪宅要更豪華,這都是人心的欲。欲欲欲欲是煩惱的起源。 ◇早會志工:居家關懷,90 歲孤老無依老榮民,身健,眼明,耳利。聽到有人要來探望,快回來,拿著柺杖,但走 路還是很快。看到一群人已在他家前面,很歡喜,請大家入坐:「你等一下」,拿包東西出來給志工:「知道 你們要來,等你們很多天了」,原來是包錢。志工:「伯伯,我們是來看您是否健康?不是來收錢,錢你自己留 著」「夠用就好,節儉點,要懂得用錢」,90 幾歲老榮民,多有智慧。錢放身邊,什用?慢慢累積,可救人,是最 高興的。在人間 90 多年,他知道要回報眾生恩。愛心累積,為那些苦難人,以多餘數字幫助有欠缺的人。 ◇人養我,我養人;人讓我有教育,我也要讓人有教育;人讓我吃飽穿暖,我也要讓人吃飽穿暖;人讓我有堅固 房子住,我也該讓人有遮風避雨地方住。慈濟,同心協力為苦難人,沒房住或房破爛的,就可以看到慈濟人快去 幫他們換屋頂.修牆壁或拆除新建。那些人和慈濟人有關係?不認識!那為什我們一直付出給他們?我們也 要去想,為我們蓋房子的工人,和我們認識?那些織布做衣服的人,和我們認識?但,他們付出我們在受用。看 到那些,也走到身邊,他在受苦難,我們怎會不想去付出?人生要恩恩回報恩恩回報恩恩回報恩恩回報,接受別人給的物資,我們也該提 供給欠缺的人,這樣的人生是最有智慧.最富有的,這是養育之恩。養育不僅指父母。佛法養育我慧命;父母生 育我生命;天下眾生供我生活的活命;風調雨順讓我過得幸福,天地萬物,不離四恩養育,要很感恩要很感恩要很感恩要很感恩,,,,要回報要回報要回報要回報! ◇對這些養育的恩情,要時時放在心中要時時放在心中要時時放在心中要時時放在心中。凡夫,就是在色受想行識,五蘊中執著,執著「我是能養育別人的人, 我是能佈施的人;那些人都是被我佈施,被我養育的」,這不對!不是有錢就能做什麼,只要有物質讓我們受用, 就要感恩要感恩要感恩要感恩了。哪個人不是受人養育?士農工商會合起來,提供給我們。不要有:「我是養育人的人」的心態。 ◇花蓮老榮民 70 多歲,照顧女兒(40 歲.弱智.發育不良),每天抱她,抱了 40 年。累不累?夫妻倆都很歡喜: 「不會!我們要感恩她,感恩她像我們的大玩偶」,對她說話,她若能笑一下,就很高興了,全身清理.排泄物清 潔都要靠他們,父母絕不奢望從孩子身上得到什麼,反而「感恩她可以和我們作伴」。這種包容.父母心,絕不 會討回什麼養育.回報恩。但我們的本份,應該回報養育恩,所以不要在日常感受中做出違逆的事。多少年輕 人不孝,不念父母恩不打緊,還嫌父母很嘮叨,做很多忤逆事,這都在五蘊中隨自己感受去反彈,去反感父母, 無法體會父母的養育恩。沒有報恩的心,只知父母老了「我在養你」,對貧困人「我在救濟你」,對他的工人 「你是依附著我吃穿」,我在付出,我在養育別人…,這都不對!不能感恩別人,有點不順心,就會很痛苦。 ◇「志為人醫」,我們很多醫師,人在花蓮為病患付出,像王志鴻副院長,畫面上看到他母親.父親:「爸爸媽 媽,對不起,我沒時間回去看你們」,母親看到兒子在畫面:「沒關係啦!只要你平安就好,我們很光榮,你能 在那救人,大家誇讚你,我們很歡喜。老人你不必煩惱,我們能照顧自己」,像這種兒子對父母:「感恩您,我 無法回去看您們」,父母就知道兒子在忙.在救人:「我很滿足.很歡喜,你不必煩惱我」。其實,父母不是希 望「你用物質奉養我,每天來看我」。要做好我們的本份,身體是父母生,用身體發揮人間大愛,父母就最歡喜 了。你看好幾對父母現身,鼓勵孩子,這種親情。即使孩子是醫師:「你身體要照顧好」這就是父母心。慈母 不畏任何苦難,就是要把孩子養大。母親像大地,父親好比天,我們都生活在天蓋地載中,天地遼闊,受的恩情 有多少?有能力有能力有能力有能力,,,,要去付出要去付出要去付出要去付出,才是人生真正的目標。要有菩薩心.要有佛心.要有菩薩行.要有父母心.要有廣 大的愛心,我們在人間,要去付出,要去養育別人.付出給人.要感恩。絕不要「我在付出,我在幫助別人」的心 態。養育=施=佈施=佈施而無所求,不要只想著「我已佈施給你,所以你該感恩我」,要想「很多人佈施給我們, 他們也是無所求」,像房子蓋好,他不會來:「這房子是我蓋的,你知道?」或「電燈是我裝的,你知道?」當 房子蓋好,他覺得作品完成,提供給什麼人他不計較。若想著:「我是付出的人,你應該還我這份恩情」,那就 很痛苦了!見就是固執,雖付出,但依然有固執,叫「養育見」。天下四恩,一定要報。要想我們是被養育的人, 是在受施的人,如此我們會充滿感恩心;不要一天到晚只想著我們是去養育別人的人,那是固執的見解。天天 付出是當然。「養育見」,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固執,是「色受想行識」中的計較。做每件事情,都要有感 恩心,是別人先給我們,我們才能幫助別人。人間本就是互助,要彼此感恩彼此感恩彼此感恩彼此感恩。要時時多用心啊!100522.100529 - 2 - 252. 252. 252. 252. 十六知見十六知見十六知見十六知見((((七七七七))))眾數見眾數見眾數見眾數見 十六知見(眾數見),民前 4 年人瑞.137 歲人瑞 ◇七「眾數見」,眾=很多很多,數=數字,人人的「眾數」累積了我們累生累世,天下一切環境。眾數,就是五 蘊.十二入.十八界…這些數字所累積。五數,光十六見,每項都和五蘊有關,日常生活.人事物.善惡…都不離 五蘊這個法。十二入,六根眼耳鼻舌身…面對六塵外面境界那種感觸。十八界,都不離這些東西。分析下去, 變很多;匯集起來,只有一個東西。日常生活,所有的感觸都是在計較,計較多.少,計較是我愛.是我不愛,計較 很多的東西…。不只數字多---->>>>煩惱更多---->>>>造業就無量無數。計較「數」,執著想要多還要更多。一二三四… 也是數,只是我們無法了解,數字的累積,都是從很簡單的一二三開始。 ◇佛經:「人都喜歡計較,往往因計較,賠上更多的數字」。有一位,被人欠半錢:「有欠就有還,怎可以不還?」 人住江對面,雇船要兩錢,去時已搬走,很生氣。回來要兩錢。半錢討不到,花掉四個錢,滿心煩惱,記恨。佛陀: 「因為小事,動瞋怒,計較。花那麼多錢,浪費時間.生命,還滿心煩惱!身體健健康康,精神歡歡喜喜,用那些 時間來賺錢,何必去討錢?」這都是在數字上的執著。 ◇平常我們都疏忽了,生命不斷消逝,日子到底有多久?數字,可累積一切,若累積善,就是功德;若累積惡,那 就是罪業了。「眾數」不離我們日常生活,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這些法數,其實將之匯集,就是一件事,「見解」。 就是有很多見解見解見解見解在驅使我們,日常生活非常普遍地造作煩惱,「十一遍使」不是嗎?遍使=普遍驅使我們,這 麼多的見解,這在日常生活中,實在很辛苦。但我們應該要知道,既然累積,我們可以心念一轉,好事多點日子 來累積,如此,人生也可以活得很有意義。相反地,人生愈長.日子愈多,煩惱愈大,造的業就愈廣闊.積愈多。 ◇老榮民,民前四年生,人生幾萬個日子。聽這位老人家說話,雖有點重聽,但腦筋很清楚。開口就是好話,他 發的心願很大。不只關心生,也關心死的人。在台灣孤單一人,對自己生活很惜福.節儉,但樂善好施,對別人 很願意發心造福。因政府每月都有給他敬老金,他就靠這份敬老金生活。每當敬老金領到,他很克勤.克儉, 很捨不得用,儲蓄起來,有點數字,他就會去捐。他覺得這世間苦難的人很多,應把這身外物拿去救濟其他苦難 人。只要自己身健,政府每月讓他生活安定,台灣氣候好,更難得有群慈濟人在陪伴,他很滿足。很滿足的老人, 自然就會事事為他人設想。因他在慈濟中,所以消息很靈通,那個國家有災難,他有點積錢:「去!快去救濟 喔!」看,這樣的人生,離鄉背井,年輕來台灣住一輩子,現在孤老無依,不過他的心很簡單,腦筋很清楚,很滿 足,不會和其他人般,對數字要計較更多.還更多。隨著每天日子過去,他每天都在植福,人生百歲是人瑞,這種 數字對這位老人而言,實在是很有價值的人生 ◇06 年,印度發現一位 137 歲的人瑞,可能是世界最老的老人。身體很健康,常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上帝 遺忘我了」,137 年間,他在英國看盡世代牽變。他最期待的就是有人能陪他,聽他說過去的事,他覺得他這一 生活得夠久,看到的事也夠多,很希望可以將他所看到的世界輪替.國家變遷,讓更多人知道。他很感慨,老朋 友,老朋友的子女.子孫,自己的子女.子孫,一個個都往生了。「看遍數代,連上帝都把我忘記了」,不只上帝 遺忘他,大家也沒注意到他的存在了。他真有那麼多歲?老人每月都要去領老人補助金,有位銀行年輕行員有 疑問,137 歲!可能嗎?就去翻過去的資料,一本本塵封的舊資料,果然是 137 歲!所以他向媒體宣告。年紀 那麼大,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一百卅七年,到底有多少日子?要計算出來不難。但經過這些在他生命中消逝的 日子,這麼多的世事,存留在他腦中,實在很了不起,人生「活寶庫」。不過他自己也說,現在很多人都遺忘他, 忘記他的存在,可能日子過得很寂寞。我們台灣這位百歲人瑞,林義炎老爺爺,就幸福多了,有群慈濟人常常在 他身邊,他常常說:「這些都是我的子孫,我的子孫很多呢!」看,幸福啊!那位遠在印度的老人家,到底如何 生活過來的?假使他在台灣不知道有多好!他的子孫會更多,不會有人遺忘他,因為在他的腦海中,有無數無 數計的寶庫存在。 ◇人生就是在這個數字中計較,到底長或短,有什數字可計較?在日子裡好好累積,好好在那個善的日子中, 不計較,平安度過。人若總是在數字中計較,那就苦不堪言了。佛陀告訴我們:「眾數的計較眾數的計較眾數的計較眾數的計較,,,,苦了苦了苦了苦了我們的人我們的人我們的人我們的人 生生生生」,「數」=數字,就是指「五蘊」=色受想行識,「十二入」=六根六塵,透過六識去感受,所以有「十八界」, 我們的日常生活都不離開這些。各位,不要只計較這些數字數字數字數字,,,,驅使我們的心去造煩惱驅使我們的心去造煩惱驅使我們的心去造煩惱驅使我們的心去造煩惱。請時時多用心啊! 100522.100529 - 3 - 253. 253. 253. 253. 十六知見十六知見十六知見十六知見((((八八八八))))人見人見人見人見 十六知見(人見),母虎生子 ◇學佛不離人生,這「人」字,聽來好像很簡單,也才兩劃。人就是如此簡單,加上有情,那是一個很溫柔且很 溫暖的感覺,但偏偏這麼簡單溫暖的境界,就是最複雜.險惡的人生。矛盾的事很多,原那麼簡單,後來變成那 麼複雜,所以有這種矛盾險惡。佛陀大覺者,不得不倒駕慈航,不斷來人間,不斷現身度眾生,無論是精神教育, 或物質幫助…無始以來,不斷回入娑婆,不斷在人群中,經三大阿僧祇劫後才現身成佛。從這樣的經文看來, 二千多年前的以前,大覺聖人不斷來人間,到因緣成熟,只是現個相說這樣就是成佛。成佛的大覺者所說的教 法,後來的人應該依教奉行。佛典,釋迦牟尼佛說娑婆世界是祂的世界,阿彌陀佛在西方的極樂世界,藥師佛在 東方的琉璃世界,各尊佛都有祂所化度的世界。娑婆世界,眾生共住。佛.菩薩.辟支佛.緣覺,天.人,地獄.餓 鬼.畜生,阿修羅,「十法界」都共住在這娑婆世界=五趣雜居地=所有有情(有生命.有感覺)共住的地方。假使 有情情情情「「「「迷迷迷迷」」」」了,那就很複雜了;有情情情情「「「「覺覺覺覺」」」」了,那就很簡單了!只在那分覺和迷的分界。佛陀將娑婆穢土列入 祂的世界,祂不怕娑婆堪忍的穢土,不斷來人間。該現相時,那就是成佛,留下來的經典,就是要讓眾生依教奉 行。是不是這樣祂就不再來人間?不!不斷來回不斷來回不斷來回不斷來回,,,,應那世代所需應那世代所需應那世代所需應那世代所需的的的的型態型態型態型態,,,,應那世界需要的因和緣應那世界需要的因和緣應那世界需要的因和緣應那世界需要的因和緣,不斷來人間 教育。但眾生業障垢重,人人的業不斷障礙,什麼來障礙?煩惱!各人不斷一直造業,加重煩惱。煩惱業力不 斷牽引,製造複雜,人愈多,環境愈差,相信佛陀對現在的眾生也很無奈。 ◇身為佛弟子,定要發心立志,依照佛陀的教法,這軌道就教奉行.實地履行。不只自己行,還教人行。佛陀將 教法分為大.中.小乘。腳踏車一個人騎,機車兩個人,計程車四.五人,巴士,火車,飛機,都是載人的工具,要快. 慢?要多人.少人前往?同樣從這地方到那境界,佛陀要我們行於大乘,只一.兩個人,太少!少數人奉行佛法, 多數人業力.煩惱不斷一直造,衍生煩惱,人口增加,脫序的社會愈來愈多了。若能發心立願,既來做人,用人的 教法,奉行佛陀的道理,人與人間互相引導。一人.十人.百人.千人.萬人,同時互相將這教法傳出去,不只口說 法,應該要身行道,口說口說口說口說++++身行身行身行身行,就能影響更多人,讓人人的複雜煩惱,回歸簡單的本性,這叫「覺有情人」=「覺 悟」的「有情」=「人間菩薩」。「有情」就是心中有感覺,做好事之後感到很歡喜,認為這是我的使命,我付 出無所求,看到人得救我很歡喜。同理心了解眾生的苦難,所以我們不忍心,我們去付出。現在我們常看到. 常聽到很多感動人的事,很多了?比較天之大,眾生芸芸,人口不斷增加,還不曾聽說過有佛教或不曾接觸佛 法的人,比例實在太多了!即使已聽聞佛法或接觸到好的事,能身體力行?說的人很多,但要真正能身體力行 的人,實在不容易,「人都是一個見解觀念見解觀念見解觀念見解觀念」。 ◇八「人見」,《金剛經》: 「人見.我見.眾生見.壽者見」,很多的「見」。人見,無論經文說多少的見解都 不離人,人就不離開周圍的環境。日常生活,看到的,感到的,感受後的行動…都不離開人。人就是心中的煩惱 不覺,日常都在迷的生活中。一迷就不斷擴大自己,自我膨脹,妄計自大:「我是能修行的人,其他人都不能; 我有很特殊的因緣可聽聞佛法,更難得的還能修行,還能說」,就這樣起了傲慢.貢高。驕傲的以為「因為我有 修行,所以你們看到我,都要尊重.恭敬」,對嗎?修行就是要修得懂得如何縮小?如何服務人群?走入人心, 引導人人心靈的方向能正確。我們若無法縮小自我,如何走入別人的人生?若修行很自大,這叫不自愛。懂得 自愛,就要知道如何讓自己謙虛,自謙是「功」,「虛」就是擴大我們的心胸,心包太虛,包容一切!若自我膨 脹,自然心就狹窄,不要有「人見」:「分別我是可以修行的人,別人不懂;我會說法,你們都不會」,那麼自大. 我慢,自己製造複雜.煩惱,走在這條路上很危險,「人間險道,陷阱偏多」,一不小心,踏入陷阱,想自拔,已經 沒機會了。一切都在一念心。「計我見,我生人道」,自覺了不起,對其它動物就欺侮。 ◇佛陀修行期間,有段時間,草木都乾枯,很多動物死去。一天,母虎生子,因動物都死,身體無力,虎子吸不到 奶,母虎飢餓難耐+虎子要吃奶,虎性發作,回過頭來要吃虎子。修行者,看了不忍心,一直想找些東西讓母虎吃, 但都找沒有:「虎是肉食動物,水.草.果類…不是牠所要。人生終歸有一死,一切動物平等,生命平等。我該 救牠們,決定捨身救虎母決定捨身救虎母決定捨身救虎母決定捨身救虎母子子子子」,這時,天神感動了,降下大雨滋潤整座山。要以最簡單的人,回歸佛的本性,能 這樣,人人都成為覺有情人,人間就可很溫馨,人與人相處就可和睦,這難道不是最好的人生?好吧!各位,要 時時時時時時時時都把心照顧好,心能照顧好,片片是淨土。請大家要時時時時時時時時多用心啊!100522.100529 - 4 - 254.254.254.254.十六知見十六知見十六知見十六知見((((九九九九))))作者見作者見作者見作者見....使作者見使作者見使作者見使作者見 十六知見(作者見.使作者見),蔡天勝+洪崧元 ◇九「作者見」,作善.作惡?多數凡夫就是生妄念,行的路,通常是偏差的多。人與人間若心不平衡,和人結 怨或恨,他就會去動作,做損人不利己的事。而「作者」定要受罪。 ◇有的和我明明毫不相干,我卻會去做損害他的事,這到底從何而起?因為十「使作者」,我生恨.怨,我不做, 我叫別人做。對這人不歡喜,我不直接說他不好,我對別人說,讓別人生起對對方的憎恨。唆使他人作惡,搶. 殺…,以為「我叫別人做,我都沒責任」,其實不然。人間法律,叫人作,一樣有事。出世因果觀一樣。 ◇如何脫離人間苦難<<<<----要超越這種虛妄橫計,彼此得失<<<<----先消滅彼此計較的心---->>>>才不會和人計較,或分別這 是我愛.那個我不愛---->>>>自然不會去做哪種損人不利己,或己不做叫人做的事。這都是造業.橫計,都不對。佛 陀來人間---->>>>就一直要教育我們心諦觀,「菩薩諦觀」,要發菩薩心,就會貼近真理---->>>>人人要將菩薩諦觀的道理 常常用在我們的「行」中。有菩薩心有菩薩心有菩薩心有菩薩心---->>>>色受想行識,就都能和道理會合---->>>>不論看什色或接觸什樣人,,,,心中自 有道理---->>>>根不去攝受外境根不去攝受外境根不去攝受外境根不去攝受外境---->>>>意(受想行識)自然可以很平靜。菩薩心與道理會合---->>>>就不會受「五蘊」「十六 根塵」驅使。學佛,就是當面對面對面對面對日常生活很多的塵塵塵塵---->>>>只要能將將將將道理道理道理道理與心心心心與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人事物人事物人事物人事物會合會合會合會合---->>>>自然就可知 道這人很辛苦---->>>>我要想辦法幫助他,這就是「菩薩諦觀」。面對眾生的苦難---->>>>自然就發心想去救拔他。人間 不是很多這樣的事?尤其在慈濟團體中。 ◇「大愛人物誌」,06 年,台中,授證前一天,委員帶著要授證的蔡天勝居士,很莊嚴.很斯文,來虔誠懺悔。十 幾歲就打架.吸毒.販毒,屢次被捕…,判無期徒刑。因緣成熟,獄中看到了凡四訓,知道因果可怕,自己反省, 知道過去做的都是錯,還害很多人,所以徹底要悔改!這時有人送他一本慈濟月刊,裡面很多好人,做很多好 事,台灣.國際:「我這生都在做什?」看別人.想自己。月刊每期都有靜思語,要瞭解很簡單,背起來運用在 生活也不難。後來有人送靜思語,他把靜思語當成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的標準。在監獄裡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現很好,無期徒刑 減到八年。八年間,靜思語,讓他很精進.認真,在監獄裡助人,立定了他的道心。出獄,心願投入慈濟,自卑, 到分會徘徊在外,楊秋霞委員看到,主動打招呼:「怎不進來?」「我可以進去?我做過這麼多錯誤事,我剛 從監獄出來」「那不算什麼,我剛從酒國過來,酒家經理,帶很多女孩,賭博.喝酒…,什事我都做過。我沒比你 差,你沒比我壞。我是委員,今天已在慈濟,慈濟開遍蓮花,師父:『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 界』,只要你想改.徹底改,你心中的蓮花就已浮現」,就這樣把他帶進來。進來後,非常精進.用心,品性也好, 任勞任怨,什麼都做,和師兄跟得緊。幾年了,培訓.授證,所以在這時候來說很多故事給我聽。現身說法,很多 迷失的人被叫喚回來。像洪崧元,30 幾歲,獨子,家境很好,媽媽全心期待兒子。17 歲,在外認識些人,吸毒…, 媽媽光供他吸毒就花了三千多萬。期待他娶個太太來管他,結果太太娶.孩子生,但吸毒習慣無法改。媽媽想 盡辦法,他也覺得:「我該改,老婆娶.孩子生,不能做不好的模範」,但好幾次都改不掉。有回,他也同意,毒 癮發作,門鎖起來,不要讓他跑到外面,看毒癮能否戒掉。鎖起來,毒癮發作,受不了,樓上跳下去,跌斷腿骨, 送到中國醫學院。開刀,傷口一直無法癒合,住了好幾個月,苦到媽媽。社區委員看到,媽媽可憐,毒癮發作社 區擔心,有太太.孩子,就利用這機會,去看顧他,陪他媽媽。同時將這個案介紹給蔡居士,蔡居士每天都去陪伴. 開導,兩人分享心路歷程,慢慢在醫院中戒掉了。腳遲遲沒康復,慈濟人常去看他,一天,他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媽媽:「妳去 慈濟求菩薩,如果讓我康復,我發願做志工」,媽媽很歡喜,跟著委員來到台中分會祈求。一段時間後,果然可 以出院。出院後,洪居士真的很乖,投入做環保.助念.社區打掃.洗廁所…什麼工作都做。這群慈濟人這樣陪 伴他,他很感動,繼續發願要做位很好的慈濟人,要做師父的好弟子。每次台中分會共修,他的媽媽妻兒都會陪 伴他,重新做人了。媽媽很歡喜,環保志工受証,培訓社區志工,發願出任委員,她現在是蔡居士的幕後,如此來 回報蔡居士。兒子也發願加入培訓。到這時,連孩子都覺爸爸很好。過去毒癮發作,孩子:「阿嬤!叫警察叔 叔把爸爸抓走」;現在:「阿嬤,菩薩幫我們找回好爸爸」,這是人生的轉變。看,這家庭得救了。 ◇菩薩就要有那分道理,人難免有錯,若可和道理重新會合,走在道理的路上,自然生活會轉變。除自己轉變, 也能感化別人轉變。做好事,自己做,叫人做,一樣有功德。自己做,還帶領人做,就是「自作.使人作」。若離 開道理,對人不好,惡念一起,自己去損他人或叫人去損別人,叫人的人或自己作的人,都有因果,就是造惡。說 來說去都在一念間,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心要和道理會合,才不會迷失.錯誤。要時時多用心!100522.100529 - 5 - 255.255.255.255.十六知見十六知見十六知見十六知見((((十十十十))))起者見起者見起者見起者見、、、、使起者見使起者見使起者見使起者見 十六知見(起者見.使起者見),寡母稚子 ◇十一「起者」=發起的人(「作者」已去做)。平常若有不好的念頭,這種法起動作,無論對於人群或社會, 都會有很大的影響。「起」=發起,實在很可怕。 ◇凡夫只知起動做錯誤的事,那個發起人是有罪過的。不知道,十二「使起者」=用計謀集合群眾的人=促使別 人發起動作的人,同樣有罪。戰爭,只是一個動作,就變成好幾年的戰爭,是英雄?使社會民不聊生?動念影響 所及,不只自己,還有所有人民的心念,這個業很重。但他不知,以為只是帶領那個人不對;其實跟他一起做錯 的人,業是同等的;呼籲更多人一同加入的人,業則更重。世間法律如此,從因緣果報來看也是這樣。 ◇佛經「寡母稚子」,媽媽很用心且非常有智慧。覺得孩子長大,要讓他有智慧.有愛,要為人群去利益;不要 傷害社會。以禮教育孩子,去寺院聽經瞭解古人的道德行為,希望孩子不要起妄念.邪思.邪行。看到修行者, 很恭敬禮拜。教孩子要尊重真如-每人內心中的真如本性,也就是要「自愛」,真正徹底的自愛,才能去愛人。 沙門為他講經,早上聽完,回家還不斷薰習:「今天沙門說的道理是什?」媽媽把道裡重複一次,也讓孩子再 背一次,母子的道德.慧命彼此成長。「稟佛神化」,採用佛陀大覺.不思議智慧的教育方式教化孩子。 ◇這之間,這國家的國王卻是貪財無道,不以德政,不懂疼惜國民,對賢人也非常輕視,人民苦不堪言。國王心 想:「我對人民刻薄,我自己享受,死後會墮入地獄,會受苦無量?」明知罪惡,但不會想要立即改過:「死後 我若墮入地獄怎辦?」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是獻貢給閻羅王:「地獄是閻羅王在主張,他若能放過我,我就不 用受地獄的苦難」。他再一次向人民徵稅,收刮人民,甚至發出重令:「人民如果私藏一厘.一錢的金子,罪同 死刑」,這命令使全國人民苦不堪言,且非常厭惡這樣的國王。但無奈啊,就是要依著這個國王生活,敢怒不敢 言。經過三年,還是一樣,童子覺得應該想辦法制止國王對人民的虐待。他問母親說:「小時候,父親往生, 是不是在父親口中放了一個金錢(當時的風俗)?」母親:「有啊」「含著的錢,是不是還在口中」「應該是 吧」「媽媽!我們將父親含著的錢獻給國王」媽媽知道孩子的智慧:「好啊!隨你意」。打開棺材,將父親 口中的金錢拿出來。童子去到宮外,向侍衛:「我要獻金給國王」,侍衛向國王稟報,國王:「只是孩子,他從 那得到這金的錢?」很好奇,就叫侍衛將孩子帶入宮。(這段時間,所有民眾,已身無寸鐵.寸金)國王看了孩子 獻出的金錢,好奇問:「你錢從那來?」「是我父親往生時含的」「你的父親口含金錢,作用是什?」「想巴 結閻羅王」「你現在把錢拿起來,難道你父親沒有賄賂閻羅王?」「人,身體是四大假合,一息不來,靈魂離開, 什都沒有,哪有什麼閻羅王可讓他賄賂.巴結?你看,錢不是還含在我父親口中?」 ◇童子向國王:「佛經:『為善福追為善福追為善福追為善福追,,,,作惡禍隨作惡禍隨作惡禍隨作惡禍隨』,我們若造善,福自然增長;你若做壞事,禍永遠跟著你。『善善善善 福惡福惡福惡福惡禍禍禍禍,,,,猶影響猶影響猶影響猶影響焉焉焉焉』,像影隨形.聲隨響。『走身避影走身避影走身避影走身避影,,,,豈可得乎豈可得乎豈可得乎豈可得乎????』身體行走,若想避開影子,絕對是不可能 的。『靈逝變化靈逝變化靈逝變化靈逝變化』,死後,靈魂離身,隨業而去,隨我們所造的業去變形,你怎樣巴結閻羅王都沒用。大王,為 什麼你今日可成為一國之王?因為你過去曾經造福,所以你來享受一世的福業,你應該要英明對待人民。以你 現在的身份造更多的福業,你可幫助很多貧窮困苦的人,若如此,你的福就增加,你就不必去巴結閻羅王!」國 王聽後,心智大開,不只心開,智慧也增長。趕緊解開那些禁令,且對於過去有錢但沒交出來而被抓去關或受刑 的,全部釋放,讓士農工商大家安居樂業,甚至開啟國庫去佈施貧困。 ◇一個孩子的智慧,可以影響一個國家,那個思想觀念錯誤的國王。看,這種發起動作,福多大?真是功德無量 啊!總之,無論是自作.使他作;自起.使他起…都是善惡善惡善惡善惡一線間一線間一線間一線間,就看我們觀念向哪邊觀念向哪邊觀念向哪邊觀念向哪邊????往好的方面,功德無 量!向壞的方面,罪業深重!不只今生,到了來世還是同樣業隨身到了來世還是同樣業隨身到了來世還是同樣業隨身到了來世還是同樣業隨身!諸位.修行,實在是很簡單的事,只講究只講究只講究只講究 一念心一念心一念心一念心。這念心如果照顧得好,遍使一切好的事;一念心盲.壞了,自然遍使一切壞事。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 100523.100529 - 6 - 256. 256. 256. 256. 十六知見十六知見十六知見十六知見((((十一十一十一十一))))受者見受者見受者見受者見、、、、使受者見使受者見使受者見使受者見 十六知見(受者見.使受者見),百喻經的好道人 ◇十三「受者見」.十四「使受者見」,每刻,我們的身心都有都有都有都有感受,感受離不開人與人和自己之間:「我很苦. 很苦!受苦的怎會是我?」別人受苦時,我們都沒感覺;輪到自己受苦,就感覺苦不堪言,這都叫感受。不只這 生感受到苦,如果繼續做惡,來生會更苦。「我已受苦,我不去做;但我促使人去做」,殊不知促使別人去做, 別人也會受苦。其實,使他去做.使他受苦的人,苦更大!無論自作.使人作,自受.使人受,都一樣。 ◇感冒很苦,要預防。預防自己不要感冒;若感冒趕緊戴口罩,預防傳染到別人。SARS 期間的常識,病菌咳出 去比颱風的秒數更快,很快就可傳染給別人。衛=防衛,「衛生」=維護.保護我們的生活。首先周圍環境衛生 要顧好。再來個人衛生要顧好.飲食要注意。接著,氣候轉變,感冒或病毒感染,症狀出現,要趕快預防,不要再 傳染到別人身上。呼吸氣息.打噴嚏.咳嗽都很容易傳播病毒,自己有受,就不要傳染給別人。同樣,我們若做 了什麼舉止動作,就會有個結果,有個感受。不好的,不要讓人有感受,自受.使人受,就是同理心。要培養這分 慈悲,以因果觀自我警惕,不然自己受苦,還讓人受苦,累積起來的業就更重了。業,和我們息息相關。 ◇百喻經,佛世,佛法已很普遍。有位好道愛修行的人,修行心很堅切,離開家庭到山林去自修,希望可以得到 解脫。十二年在山裡修行,山裡有湖,湖邊樹林茂盛,環境清淨,雖然他也有修行的心,但自己的起心動念總是 無法降服,只知道:「我定要在這個地方修行」,無論如何都無法把雜念降服,他很苦惱。佛陀知道了,故意來 到這個修行者的地方。修行者在樹下坐,佛陀化身為普通比丘,靜靜的和這位修行者坐在那裡,互不打擾。 ◇剛好有隻龜從湖面爬上岸,走啊走的;一隻水狗也上來,肚子很餓,看到龜在那邊走,水狗張嘴咬龜;龜很快 警覺到,就將腳.頭.尾通通縮起來,剩下殼。無論水狗如何翻,都無法咬到龜,水狗累了就在那邊休息,靜靜的 站在旁邊,眼睜睜的看著。龜等了很久,知道已經靜下來,頭.腳.尾巴伸出來,開始向前行。狗看到龜的頭.腳 伸出來,又靠近要去咬牠。龜又趕緊把頭,腳,尾收起來。三番兩次,水狗很累很無奈,離開了。龜探出頭看看, 周圍沒有水狗,牠安心向前走去。 ◇兩位修行人,看到龜已經走得很遠,佛出聲:「有身不久,皆當歸土」,生命無常,我們有這身體,時間到底能 多久?每人都有最終歸土那一天。「形壞神去,寄住何貪寄住何貪寄住何貪寄住何貪」,這個身形壞了之後,心識就離開這身,身體不過 是神識.精神.靈覺寄住的地方,就像人的住所,一旦房子壞,人也要離開,貪什?「心欲造處,往來無端」,心自 己在那猶疑---->>>>造作的都是想要這個.想要那個,貪著外面的六塵+回顧過去的環境,「過去的是雜念,未來的是 妄想」---->>>>心除了緣著現在的境,六根對六塵+還一直回顧過去,心放不下+還有很多妄想在未來---->>>>心一直緣著 外境,從何時開始?何時才能結束?「念多邪僻,自為招患自為招患自為招患自為招患」---->>>>我們只是只是只是只是培養一些雜念培養一些雜念培養一些雜念培養一些雜念....妄念的心妄念的心妄念的心妄念的心,而這些雜 念.妄念都是邪.都不正確---->>>>累積成壞習氣.壞性僻---->>>>所做的一切.行為---->>>>招惹來招惹來招惹來招惹來的就是一些禍端。 ◇「是意自造自造自造自造,非父母為」,這些念頭,只會培養邪念.習氣,做的一切,又都惹未來罪業的受報,這些意都是自 己造的,不是父母給的;父母能給我們的,只有這個身體;雜念.妄想.習氣是我們從過去帶來過去帶來過去帶來過去帶來,,,,和現在的無明和現在的無明和現在的無明和現在的無明 又再牽扯又再牽扯又再牽扯又再牽扯,,,,層層疊疊層層疊疊層層疊疊層層疊疊。「可勉向正可勉向正可勉向正可勉向正,,,,為福勿回為福勿回為福勿回為福勿回」,要自我勉勵.要自愛.要自我鞭策,讓我們的心念向前端正,去 造福,而不要後悔.不要停下來。造福就是去為人,若只知道要修行要修行,雖環境很靜,但雜念還是不斷來. 妄想不斷生。不要只為自己,要去為福,有一念生就要向前進,不要回頭走。「藏六如龜藏六如龜藏六如龜藏六如龜,,,,防意如城防意如城防意如城防意如城」,六根不六根不六根不六根不 要一直緣著外要一直緣著外要一直緣著外要一直緣著外六塵六塵六塵六塵,,,,要要要要收攝起來收攝起來收攝起來收攝起來,如同龜把六肢收藏起來(龜有一頭.兩腳.兩手.一尾=六,如同人的六根),而 龜殼就如同戰士的鎧甲,預防刀槍的傷害。我們的意像城牆,要造得堅固,外面要侵犯就比較困難。「慧慧慧慧與魔 戰,勝則無患」,人修行,要像龜,要像國家有城牆防範,外境來挑戰,不要戰敗。要興起智慧和我們的心魔對立, 不要讓心魔擾亂了道心。要戰勝心魔,誰都幫不了,唯有智慧。就像習氣,不是父母給,要自己修,習氣若可降習氣若可降習氣若可降習氣若可降 伏伏伏伏,就沒什好憂慮的了。要開闊我們的心胸,不要只為自己。佛陀慈悲,為了這位修行者不能得道,所以化身 如普通比丘。修行者聽到比丘說的這些話,恍然大悟,「貪斷妄止」,貪欲的心全部斷除,心念.雜念完全止住。 ◇修行本來就很簡單,十二年不得道,但現在「一念通.萬理徹」,已經得道了。修行修行修行修行簡單簡單簡單簡單,,,,只要你下個決心只要你下個決心只要你下個決心只要你下個決心,,,, 世間無難事世間無難事世間無難事世間無難事。學佛,就要這樣。六根和外面的塵境會合,要懂得選擇,要為福,不要想倒退,不要想後悔。發一發一發一發一 念心念心念心念心,,,,要勇猛直前要勇猛直前要勇猛直前要勇猛直前。時時要用心!只要用心,一切苦.一切困難都可以克服。要時時多用心啊!100523.100529 - 7 - 257.257.257.257.十六知見十六知見十六知見十六知見((((十二十二十二十二))))知者見知者見知者見知者見....見者見見者見見者見見者見 十六知見(知者見.見者見), ◇日子和空間.時間不斷循環,每天就是從早晨到晚上,從昏暗到天亮,晝夜輪轉,我們就是生存在這樣的空 間。有人覺得生活單調,其實生活可以多采多姿。若每天心跑得很遠,遍及五塵,心收回來的就是無限煩惱, 這樣的人生是醜陋的人生,真的很單調,還充滿人我是非的複雜,也只是在煩惱中度過。不如把這些複雜的煩 惱去除,打開心胸,讓它很寬大,過著精緻且簡單的生活,這是我們修行者想要的。聽來,複雜?其實很簡單, 一句話:「心開闊心開闊心開闊心開闊,就沒煩惱」,這是有福的人生。 ◇十六知見十六知見十六知見十六知見,,,,不離不離不離不離五蘊五蘊五蘊五蘊。眼睛睜開,我們就和色相對,房間裡.室友…,眼一睜「色」已和我們接觸---->>>>觸後感受, 修行者的感「受」很簡單,和時間配合,這時間大家行動很整齊,一心上大殿,整理好身和心,上大殿的過程中過程中過程中過程中 都是感受都是感受都是感受都是感受,無論時間.空間,都在我們的感受中進行---->>>>有了色.受就有想,「想想想想」」」」法會不斷會合法會不斷會合法會不斷會合法會不斷會合---->>>>而進而進而進而進「「「「行行行行」」」」, 進行中---->>>>如果你的心很虔誠---->>>>早上就有所得有所得有所得有所得。法譬如水,滴水可滋潤我心地,這樣就有所得了。。。。「識識識識」就是 我們的所得---->>>>聽後放放放放心裡心裡心裡心裡,今天開始,將法利用將法利用將法利用將法利用在在在在生活中生活中生活中生活中。這就是我們大家每天.每天的生活。 ◇若世俗人,有另外世俗人的五蘊,早上,說不定從昨晚睡前就開始規劃明天:「明天我有什事」,早上起來, 匆匆忙忙他的生活,進行規劃。過程中,一樣不離五蘊。他的規劃,利於人群?貪念工作?這要看他的行動。 無論規劃那樣,都有感受,「今天要去哪辦活動?」「今天要訪視那位孤老?」山上.鄉下.都市,「這家很貧 困,有病人身體很髒,計畫要去做這些事」,這些共同的心念.規劃.動作,動作完成後的感受,就是利益人群。 當然社會各行各業各有計畫,各有行動,各有感受。感受的是歡喜?是失落?這都在我們人間。 ◇十五「知者見」,知屬於意根。知者,就要常常啟發悲憫心。佛陀弟子,定要有四種無量定要有四種無量定要有四種無量定要有四種無量-慈無量.悲無量. 喜無量.捨無量,必要常常好好規劃我們的心.量,擴大心量就是無量。為社會人群如何計畫?如何淨化人心. 人間菩薩招生?計畫人人發廣大心.接近佛法.接近正法的宗教?啟發他人生正確的方向,創造一個祥和的社 會,叫「慈無量」,「慈」就是期待人間社會都能平安祥和,心量打開,非常精而純,這不困難。「悲無量」就 是不忍眾生受苦難,知道天下苦難偏多,無論天災.人禍,長年累月的貧窮.孤老無依.孤兒寡母…,無不都是人 間的苦難人,我們要不忍心,要發揮這分悲憫心,「人苦我悲」。要擴大我們的心量,將天下眾生視為己親,這 也很簡單。天載之下.地載之上,同一家,何必分種族.彼此?不用!很簡單,都是人。要有這份悲憫,叫「同體 大悲」。看到眾生成就.得到快樂,我們就會很歡喜。法華經.地藏經:「眾生已度.當度.得度」,法華經:「已 受記.當受記.未受記」,已(當.未)受記=(當.未)已度=(當.未)已受記的慈濟人。芸芸眾生還很多,已受證回 過頭來再接引未受證的,叫人間菩薩,叫大慈大悲的心量。有人為人群的幸福而來無量法門,那就是慈濟。做 人間的慈濟菩薩,當然希望人人能祥和快樂。人人可有這種感受.這種法,這種為人群付出而無所求的開闊心 量,那人人都很幸福。慈悲喜捨,甘願付出,歡喜看到人人得到快樂,這就是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四捨四無量心, 就是在「知見」上,知道眾生這麼多苦難,知道我們的使命感。人人都是佛的弟子,要以佛心為己心,知道苦難 的地方,就有我應該要去付出的,不分宗教.種族.國界,天地之間如己親。知道這些親人在受苦,怎忍心?所以 定要發起悲憫心。「知」道人在受苦,不肯去付出叫慳吝叫煩惱,只知「我要擁有很多,這些東西是我的。很 辛苦.得來不易,要我給別人,哪可能?」這叫貪念煩惱,這種人不少。 ◇十六「見者見」,就是分別心,很辛苦!分別你.我…很多,無論時間或空間的距離,人與人間互相的對立…, 都來自「見」,所以離不開五蘊.五陰,都在色受想行識,離不開眼耳鼻舌身意,離不開色聲香味觸法,都離不開 這些。這些都在日常生活中,如影隨形,每天走到那,就跟到那,是大家每天所接觸到的境界。有了境界也要看 我們的見解,若見解單純,就能開闊天下宇宙萬物,物理.生理.心理,都可透徹,很精.很單純。「物理」,就是 天地間的四大「成住壞空」,地球萬物的生.成.敗.滅,以很開闊的心去瞭解。「生理」,人的身體,如何生? 帶什麼業來?透徹「生老病死」都是大自然的法則。為什人生這麼多煩惱?「生住異滅」都是「心理」在作 怪。這些事我們若可很透徹,應該也很簡單。不過我們就是無法簡單我們就是無法簡單我們就是無法簡單我們就是無法簡單,,,,總是隨五蘊總是隨五蘊總是隨五蘊總是隨五蘊,,,,隨塵境起分別隨塵境起分別隨塵境起分別隨塵境起分別。十六知見, 每天起床都和這些事會合在一起,所以大家感覺勞勞碌碌,產生許多煩惱事,還覺得「又是這樣喔!很無聊」, 一切事,要簡單可以很簡單。只要把事情簡單化,精和純,一切見解都可很單純,什麼知見都可產生無量的功 德。若覺很無聊,那就很複雜了。「見者見」都離不開眼根,眼睛看到的一切,思想的一切…,若起邪見就造惡, 若回歸正見就造福。福就是幸,幸福要在正見中才能建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100525.100529 - 8 - 258. 258. 258. 258. 十六知見十六知見十六知見十六知見((((十三十三十三十三)))) 十纏.十一遍使.十二入.十六知見,池中金像.濁池蓮子 ◇「十纏」=無慚纏.無愧纏.嫉纏.慳纏。悔纏.眠纏.掉舉纏.昏沈纏。瞋忿纏.覆纏。十種煩惱纏縛纏縛纏縛纏縛....縛住縛住縛住縛住了 我們的心而無法解脫。 ◇「十一遍使」=邪見.我見.常見.斷見。戒盜見.果盜見.疑見。二疑.二無明。很嚴重,日常生活,我們不斷不斷不斷不斷 被被被被十一遍使所驅使驅使驅使驅使,不論過.現.未。 ◇「十二入」=根.塵擾亂我們的心,就像眼睛看到外界,外境跑進我心中。一切都是心沒守好,是造罪的根源。 內心的煩惱或外面的境界…都在擾亂擾亂擾亂擾亂我們的心,這都是凡夫。 ◇「十六知見」=我見.眾生見.壽者見.命者見。生者見.養育見.眾數見.人見。作者見.使作者見.起者見. 使起者見。受者見.使受者見.知者見.見者見。為什外界和我的心念會一直纏縛我?一直驅使我?很簡單, 根和塵。根根根根....境境境境結合結合結合結合,,,,內心有內心有內心有內心有「「「「知知知知....見見見見」」」」。當根和外境接觸,「知」產生很多產生很多產生很多產生很多分別分別分別分別;「見」=見解見解見解見解,你知這些事, 你選擇好的.不好的?你要說句好話.狠毒的話?這都是我們的見解。這些事若可以很清楚,我想人生沒什複 雜的。可惜,凡夫知道歸知道,當付諸實行,根與塵間交互作用的道理,能整理得很清楚,就比較困難。 ◇佛陀:癡愚人,有天在水邊走著。因為水靜,自然影現,他看到有塊金像在水池裡,機不可失,跳進水裡,一直 摸.一直找,水都濁了,卻什都沒。全身又濕又髒,很累,休息一下,水慢慢靜下來,泥土沈下去,水清了。他再看, 有啊!明明就一個金像在水裡,又跳下去。跳下去,水動,雙手一直摸.一直找,泥土又被水流捲起來,水又混濁, 什都沒。全身泥土,人累,爬上來坐著。來回幾次。父親出來找,看到狼狽的孩子:「怎麼了,這麼累?全身這 麼髒?發生什事?」孩子用手指池子:「你看,池裡明明有金像,我下去摸,但什都沒」,父親探頭,果然有個 金像:「有啦!我看到水裡有金像,但這是影子,金像應該在樹上」,抬頭,果然,金牌用繩子綁著,掛在樹梢上。 「對啊,到樹上一拿就下來;我怎一直在水裡摸?為什我會這樣!」 ◇凡夫難道不是這樣?你要到那裡找金像?污泥中?人一到污泥中,水定會混濁,能得到什?「人生,一切幻 化如水泡影,但我們就是要如此執著名.利…,為這些事辛苦勞碌,如此癡迷.無智。因為缺乏智慧的薰習。看 看憨直孩子,弄得全身疲勞.骯髒;父親告訴他水影而已。這就像有智慧的人,來告訴我們:「世間一切都是幻 化無常」,而儘管我們知道儘管我們知道儘管我們知道儘管我們知道,,,,卻還是卻還是卻還是卻還是耽著在五蘊中耽著在五蘊中耽著在五蘊中耽著在五蘊中。五蘊有沒有「我」?十六知見,一個個的見解,這些思想, 都離不開五蘊。這些東西,這麼這麼這麼這麼辛苦的見解辛苦的見解辛苦的見解辛苦的見解....計較計較計較計較,,,,得到得到得到得到的結果是什的結果是什的結果是什的結果是什????不過是不過是不過是不過是五五五五蘊中造作的一切蘊中造作的一切蘊中造作的一切蘊中造作的一切,,,,只只只只是是是是業的種業的種業的種業的種 子子子子。人的愚癡.無明,差不多都來自根本就「無我」的五蘊所覆蓋的「陰中」罷!那裡有個不變的我?幾點 幾分有「我」?現在有我?未來有我?我的念頭,一直覺得有我.有我,這種我的見解.我的想法,「有我見」 造成我們很多的煩惱。「橫生有我想橫生有我想橫生有我想橫生有我想,,,,如比見金影如比見金影如比見金影如比見金影」。明知沒有明知沒有明知沒有明知沒有,,,,但還是不甘願但還是不甘願但還是不甘願但還是不甘願,這不就和這位憨直人一樣? 世間名利幻化世間名利幻化世間名利幻化世間名利幻化,,,,像像像像水上影水上影水上影水上影,,,,我們我們我們我們都在勤苦覓求都在勤苦覓求都在勤苦覓求都在勤苦覓求後後後後,,,,徒勞無所得徒勞無所得徒勞無所得徒勞無所得,這就是世間人。 ◇凡夫很辛苦,都在愚迷不覺中,這麼辛苦的人間,要用什方法,才能在這庸碌污濁的池中不被污染?不受幻 化的影像所迷惑?這是學佛所要追求的。學佛若不是為讓我們「覺悟」,何必學佛?我們都只是聽,很快就把 賢人.覺者所留下來的法忘失。難得發這念心,要離塵要離塵要離塵要離塵,,,,要歸要歸要歸要歸「「「「覺覺覺覺」」」」,就是要求得一個「覺悟」。儘管出家儘管出家儘管出家儘管出家,,,,儘儘儘儘 管管管管佛法我們琅琅上口佛法我們琅琅上口佛法我們琅琅上口佛法我們琅琅上口,,,,但偏偏就是有但偏偏就是有但偏偏就是有但偏偏就是有這麼多這麼多這麼多這麼多的的的的「「「「見解見解見解見解」」」」「「「「遍使遍使遍使遍使」」」」,,,,一天到晚一天到晚一天到晚一天到晚受受受受「「「「煩惱使煩惱使煩惱使煩惱使」」」」所驅使所驅使所驅使所驅使,,,,把我們把我們把我們把我們「「「「繫繫繫繫 縛縛縛縛」」」」住住住住。。。。凡夫雖想求凡夫雖想求凡夫雖想求凡夫雖想求「「「「覺覺覺覺」」」」,,,,但但但但很快又回歸很快又回歸很快又回歸很快又回歸愚癡愚癡愚癡愚癡,,,,這是這是這是這是應該應該應該應該時時提高警覺時時提高警覺時時提高警覺時時提高警覺的的的的。 ◇佛陀,兩千多年已那麼久,若想真心追隨覺若想真心追隨覺若想真心追隨覺若想真心追隨覺,,,,佛在我心中佛在我心中佛在我心中佛在我心中。要讓這位覺者留下來的法.佛法常駐我心中,我們 就該時時自我警覺。「佛者,覺也」,心中本有覺,為什被迷去?娑婆世界,凡夫群中,難道不能在污濁的蓮池 中,化成一朵蓮花?蓮花出污泥而不染!「蓮花也要有種子」,對!人人都有種子,只是我們忘記了忘記了忘記了忘記了。如來本 覺,本覺清淨,靈明覺性,人人有本覺;只是「在纏如來」,轉了念頭變「十纏」,纏住我們。蓮有蓮花.蓮藕. 蓮子。根就是蓮藕。看到蓮花就有蓮藕,看到花開就有蓮子。污濁池中,我們有顆很清明的蓮(的種)子,藉污藉污藉污藉污 泥讓我們成長泥讓我們成長泥讓我們成長泥讓我們成長的蓮子。蓮花很漂亮,開起來蓮子就成。處在污濁惡世中,處在癡而無明的凡夫群中,自己要能 發覺本有清明的佛性。學佛,要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同那位憨直人,看到水裡有金像,就搞得自己那麼辛苦,身 心疲勞,全身污染,實在不值得。我們都有清明的覺性.莊嚴的法身,要時時多用心啊!100527.100529 - 9 - 259. 259. 259. 259. 十八界十八界十八界十八界 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 ◇「或因十八界造一切罪」,《無量義經》若可體會,若可在我們的心境,若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此,就是 最美.最真.最妙的心境。學佛就要學得心的清淨,清淨的心的境界=「法身」=人人清淨的本性=我們的思想行 為那分純潔.無染。「大士」=菩薩。菩薩資格?要有「四無量心」=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四大寬 闊的大心=大慈悲心。若人人有這種大慈悲心,自然我們的心就能回歸純潔清淨,那就是「法身大士」。正念 沒紛亂=「禪寂」,禪在日常生活中,禪宗:「挑柴運水無不是禪」。平時生活心能寂靜自然就「常在三昧」, 三昧=正念=心不受外境雜染.擾亂;外境雜念不來擾亂我心。若能把心顧得如此,自然「恬安澹泊,無為無欲」, 不再有什麼追求。心少欲,很知足,自然「顛倒亂想,不復得入」,只要心到達這樣的境界,無論外面什紛亂或 生活周圍有什煩惱,都不會動搖我心,這是種心境。人人本具純潔,純真淨潔的心,本來就是如此恬安.沒什好 計較。為什會變成現在的社會人群,凡夫煩惱如此多?都在我們的心,所以叫「心法」。多少煩惱驅使我?多 少知見令我紛擾?離不開心。 ◇十八界=根.塵.識=六根+六塵+六識。心境會去延續,根.塵.識。我們「內」心的意「識」;「根」在「中」; 「外」面的「塵」境。你們看,現在我前面,你們前面,這張桌,這是外面的境界,叫「塵」,離開我們的心,我 們的根的外面。因為它擺在這,假如我沒走到這,它和我一點關係都沒有,這是外面。我來到這地方,眼睛若沒 和它接觸,這東西和我沒關係。眼根不在這和它接觸,我的意識哪有辦法去分別,上面的這盆花,有幾朵黃,幾 朵白,還有一片綠。我會去分別,根只是中間接觸的緣。分別的是我們的腦,腦識去分別它。過去都叫「心識 分別」,現在就比較能了解,分別的是腦,腦神經去分別這些外面的境界。心和腦連在一起,所以腦的養分,也 要心的血液去輸送…這都是我們的「「「「內內內內」」」」,,,,藉藉藉藉「「「「中中中中」」」」間的根間的根間的根間的根,,,,去看去看去看去看「「「「外外外外」」」」面的境面的境面的境面的境。外外外外「「「「塵塵塵塵」」」」,,,,「「「「根根根根」」」」去緣境去緣境去緣境去緣境,,,, 用用用用「「「「識識識識」」」」分別分別分別分別,構成十八界。 ◇「塵是罪之所緣緣所緣緣所緣緣所緣緣」。為什人間這麼多紛亂?眾生造這麼多業?就是由外塵.外境.外面的物資…所以人 起貪心。看看國與國爭,要佔
本文档为【水懺◆摘251-300(靜思晨語.法譬如水-慈悲三昧水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7580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75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0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1-28
浏览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