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寿祺.六庵易话:二.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01)

黄寿祺.六庵易话:二.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01)

举报
开通vip

黄寿祺.六庵易话:二.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01) 《福 建 师 人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卜 · 彩 期 六 庵 易 话 二 黄 寿 棋 《 周易正义 》日 “ 其《 周易 》系辞 , 凡有二说 一说所以卦辞义辞并是 文王所作 , 知 者 , 案《 系辞 》云 ‘《 易 》之兴 也 , 其于 中 古 乎 作《 易 》者 其 有 忧 患 乎 ’ 又 曰 ‘ 《 易 》之兴 也 , 其当殷之末世 , 周之盛德邪 当文王与 封 之 事 邪 ’ 又 《 乾凿度 》云 ‘垂皇策者徽 , 卦道演德者文 , 成命者孔 。 ’ 《 通卦验 》又云 ‘...

黄寿祺.六庵易话:二.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01)
《福 建 师 人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卜 · 彩 期 六 庵 易 话 二 黄 寿 棋 《 周易正义 》日 “ 其《 周易 》系辞 , 凡有二说 一说所以卦辞义辞并是 文王所作 , 知 者 , 案《 系辞 》云 ‘《 易 》之兴 也 , 其于 中 古 乎 作《 易 》者 其 有 忧 患 乎 ’ 又 曰 ‘ 《 易 》之兴 也 , 其当殷之末世 , 周之盛德邪 当文王与 封 之 事 邪 ’ 又 《 乾凿度 》云 ‘垂皇策者徽 , 卦道演德者文 , 成命者孔 。 ’ 《 通卦验 》又云 ‘苍牙通 灵昌之 成 , 孔演命 , 明道经 。 ’ 准此诸文 , 伏羲制卦 , 文王系辞 , 孔子作《 十翼 》 , 《 易 》历三圣 , 只谓此 也。 故史迁云 ‘文王囚而演《 易 》 ’ , 即是 ‘作 《 易 》者其有忧患乎 ’ 郑学之徒 , 并依此说 也 。 二以为验艾辞多是文王后事 。 案 《 升 》卦六四 , ‘王 川亨于岐山 ’ , 武王克殷之后 , 始追号文王为王 , 若艾辞是文王所制 , 不应云 ‘王用亨于岐山 ’ 。 又《 明夷 》六五 ‘箕子之 明夷 , , 武王观兵之后 , 箕子始被囚奴 , 文王不宜预言 ‘箕子 之 明 夷 ’ 。 又 《 既济 》九 五 ‘东邻杀牛 , 不如西邻之渝祭 , , 说者皆云 ‘西邻 , 谓文王 , ‘东邻 ’ 谓封 。 文工之时 , 封 尚南面 , 岂容自言己德 , 受福胜殷 又欲抗君之国 , 遂言东西相邻而已 。 又 《 左传 》韩宣子 适鲁 , 见《 易象 》云 ‘吾乃知周公之德 , ’ 周公被流言之谤 , 亦得为忧患也 。 验此诸说 , 以为卦辞周公 。 马融 、 陆绩等并同此说 , 今依而用之 。 所以只言三圣不数周公者 , 以父统子 业故也 。 ” 《 左传正义 》曰 “ 《 易系辞 》云 ‘《 易 》之兴也 , 其当殷之末世 , 周之盛德 邪 当文王与封之事邪 ’ 郑玄云 ‘据此言以 《 易 》是文王所作 , 断可知矣 。 ’ 且史传截 纬 , 皆言文王演《 易 》 , 演谓为其辞以演说之 , 《 易经 》必是文王作 一 也。 但《 易 》之艾辞 , 有 ‘箕子之明夷 , 利贞 , ’ 又云 ‘王用亨于岐山 , ’ 又云 ‘东邻杀牛 , 不如西邻之偷祭 实受其福 , ’ 二者之意 , 皆斥文王 , 若是文王作经 , 无容自伐其德 。 故先代大儒郑众 、 贾速 , 或以为卦下之象辞 , 文王所作 , 丈下之象辞 , 周公所作 。 虽复纷竟太久 , 无能决当是非 。 ” 善化皮锡瑞因谓 “ 据 《 孔疏 》之说 , 文王作卦艾辞 , 及文王作卦辞 、 周公作艾辞 , 皆无明文 可据 , 是非亦莫能决 。 今据西汉古义以断 , 则二说皆非是 , 当以卦艾之辞并属孔子所作 。 ” 祺按 《 周易 》卦辞 、 艾辞究竟作于何时与何人 , 近人多有新说 , 尚待详论 。但《 周易正义 》 及 《 左传正义 》怀疑丈辞非文王作 , 所举均不外 “ 王用亨于岐山 ” 、 “ 箕子之明夷 ” 、 “ 东 邻杀牛 , 不如西邻之袖祭 ” 三事 。 李过 《 西溪易说 》云 “ 凡 《 易 》言王 、 言后 , 皆因卦象 , 无一言文王者 ” 。 吾师行唐尚先生尤力赞其说 。 故 “ 王用亨于岐山 ” 与《 比 》卦九五 “ 王 用 三驱 ” 、 《 随 》卦上六 “ 王用亨于西山 ” 、 《 离 》卦上九 “ 王用 出 征 ” 、 《 家人 》卦 九 五 “ 王假有家 ” 、 《 萃 》卦卦辞及《 涣 》卦卦辞之 “ 王假有庙 ” 、 《 益 》卦六 二 “ 工 用 亨 于 帝 ” 、 《 井 》卦九三 “ 王 明并受其福 ” 、 《 丰 》卦卦辞 “ 王假之 ” 等卦艾辞相 同 , 皆泛言 , 非实指 , 不得以此为疑 , 此其一 。 “ 箕子 ”二字 , 惟马融释为 “ 封之诸父 ” , 先佑不同其说者 甚多 , 如赵宾作 “ 爹兹 ” , 刘向 、 荀爽作 “ 萤滋 ” , 蜀才作 “ 其子 ” , 王弼作 “ 具兹 ” , 焦 循亦解为 “ 其兹 ” , 尚先生又解为 “ 孩子 ” , 各家之说既如此不同 , 即不得执一 说以为疑 , 此其二 。 东邻 、 西邻 , 尚先生亦主张系就卦象言之 , 斥汉人往往以时与文工之事说此二丈之 为非 , 则亦不得以此为疑 , 此其三 。 观此 , 则两部《 孔疏 》怀疑艾辞非文王作之事皆非确证 也 。 又技 , 京君明即有西伯父子演《 易 》系辞之说 , 则戈辞周公 , 盖亦西汉经师所尝言 , 实 不 自郑众 、 贾逸 、 马融 、 陆绩等人始 。 至皮氏以卦艾之辞并属孔子所作 , 尤不足置信 , 余杭 章先生尝驳之矣 。 《 周易正义 》云 “ 然重卦之人 , 诸儒不同 , 凡有四说 王辅 嗣等以为伙羲重卦 , 郑玄 之徒以为神农重卦 , 孙盛以为夏禹重卦 , 史迁等以为文王重卦 。 又云 “ 故今依土辅嗣以伏 羲既画八卦即自重为六十四 , 为得其实 。 ” 祺按 陆元朗《经典释义序叙录 》之意 , 盖与孔同 。 欲吴先生云 “ 案 《 淮南 · 要略 》云 ‘八卦所以识吉凶 , 知祸福 , 然而伏羲 为 之 六十 四 变 。 ’ 虞翻说同 。 王氏亦因成旧义耳 。 ” 祺按 吴先生之说是也 。 欧阳永叔谓 “ 《 十翼 》之说 , 不知起于何人 自秦汉 以来 , 大孺君子 不 论 。 ” 皮 鹿 门 云 “ 后人 以为欧阳不应疑经 , 然 《 十翼 》之说 , 实不知起于何人也 。 ” 歇吴先生云 “ 《史 记 · 孔子世家 》曰 ‘孔 子 晚 而 喜《 易 》 , 序《 象 》 、 《 系 》 、 《 象 》 、 《 说卦 》 、 《 文 言 》 。 ’ 《 艺文志 》 日 ‘孔氏为之 《 象 》 、 《 象 》 、 《 系辞 》 、 《 文 言 》 、 《 序卦 》之属 十篇 。 ’ 汉人通谓之 《 传 》 , 晋以来谓之 《 十翼 》 。 释道安《 二教论 》日 ‘伏羲作八卦 , 文王重六艾 , 孔子弘 《 十翼 》 。 ’ 《 十翼 》之称 , 始见于此 。 谓之翼 者 , 《 左 传 正 义 》日 ‘《 易 》有六十四卦 , 分为上下篇 , 及孔子又作 《 易传 》十篇以翼成之 , , 是也 。 ” 行唐尚 先生不同意欧阳公及吴先生之说 , 驳之日 “ 《 汉书 · 费直传 》云 ‘徒以 《 象 》 、 《 象 》 、 《 系辞 》十篇 《 文言 》解说上下经 , , 十篇即《 十翼 》 , 岂能以改篇字为翼字 , 疑为另一说 哉 又 《 汉志 》亦明言 ‘孔氏为之 《 象 》 、 《 象 》 、 《 系辞 》 、 《 文言 》 、 《 序卦 》之属十 篇 , , 六一公偶失检耳 ” 又云 “ 《 易通卦验 》云 ‘孔子作 《 上象 》 、 《 下象 》 、 《 上 象 》 、 《 下象 》 、 《 上系 》 、 《 下系 、 《 文言 》 、 《 说卦 》 、 《 序卦 》 、 《 杂卦 》为《 十 其 》 。 ’ 是汉人即有 《 十翼 》之称 , 不始于道安 。 ” 又云 “ 又 《 乾凿 度 》 日 ‘五 十 究 《 易 》 , 《 十翼 》明也 。 ’ 见孙星衍《 孔子集语 》引 , 《 乾凿度 》先儒谓为秦书 , 据是 , 则 又不始于汉矣 。 ” 祺按 十篇当即指 《 十翼 》 , 实无疑义 。 《 十翼 》之 名 , 始见于《 易纬 》, 虽未必起于先秦 , 要当出于汉代 。 欧阳公谓不知起于何人 , 实为失误 歇吴先生谓始于晋道 安 , 亦嫌太晚也 。 象字之义有三 。 《 系辞 》上云 “ 象者言乎象者也 。 ” 韩康伯注 “ 象总一卦之义也 。 ” 孔颖达疏 “ 象谓卦下之辞 , 言说乎一卦之象也 。 ” 祺按 韩 、 孔之说均原于土弼 《 周易略 例 》 。 《 略例 · 明象 》云 “ 象者何也 统论一卦之体 , 明其所由之 主 者 也 ” 是也 。 王 谓 “ 统论一卦之体 ” , 韩谓 “ 总一卦之义 ” , 即孔所谓 “ 言说乎一卦之象 也 ” , 此 一 义 也 。 《 系辞下 》云 “ 象者材也 ” 。 韩注 “材 , 才德也 。 象言成卦之材以统卦义也 。 ” 孔疏 “ 象者材也者 , 谓卦下象辞者 , 论此卦之材德也 。 ” 韩 、 孔又 以象为论一卦之材德 , 此二义 也 。 《 乾 》象传《 正义 》云 “ 案褚氏 、 庄氏并云 ‘象 , 断也 , 断定一卦之义 , 所以名为 象也 , 。 ” 《 集解 》引刘 献亦云 ‘象 , 断也 , 断一卦之才也 。 ” 此又一义也 。 祺扶 “ 言说 乎一卦之象 ” , “ 论一卦之材德 ” , “断一卦之才 ” , 三义虽微有分别 , 而大本实相 同 。 行 唐尚先生云 “ 《 系辞 》云 ‘象者材也 , , 材 、 财通 , 《 孟子 》 ‘有达财者 ’ 。 而财与裁 通 , 《 泰 》传 ‘后 以财成天地之道 , 。 汉人上书 , 伏惟裁察 , 每作财察 。 然则材即断 也 , 即 裁度也 。 ” 祺按 尚先生此说甚是 。 元和朱丰艺先生 《 六十四卦经解 》云 “ 象之义出于苏 , 茅犀也 , 稀神也 , 一角 。 ” 淇 按 朱先生释象字之本义为茅犀 、 稀神 , 为能详人之所略 , 而象之所以为断 , 与材之所 以为 裁 , 实皆由声近义同 、 同音互训也 。 桐城姚二先生仲实著 《 史学研究法 》 , 谓 “ 《 书序 》为 目录之祖 ” , 余谓《 序卦 》亦 目 录之祖也 。 陈睽 《 文则 》谓 “ 韩退之《 贺册 尊 号 表 》用 ‘之谓 , 字 , 盖 取 《 易 · 系辞 》 ” 。 吴氏 《 林下偶谈 》谓 “ 欧公作滁州 《 醉翁亭记 》 , 自首至尾 , 多用 ‘ 也 , 字 钱公辅作越州 《 并 仪堂记 》 , 亦是此体 盖出于 《 周易 · 杂卦 》一篇 。 ” 祺案 二说均是 。 桐城吴北江先生抄撮其父挚甫先生所著 《 易说 》而为《 周易大义 》 , 其例 一 言斥象数之学 为淫警 。 吾乡先正建宁范秋帆先生毓桂贻书净之 , 文长至数千言 , 余尝载之《 六 庵 读 易 随 笔 》中 , 迭遭丧乱 , 惜乎今亡之矣 。 瑞安林先生公铎 , 天资英迈 , 读书过 目不忘 , 传其舅氏陈介石先生之学 , 继承浙东永嘉 学派 。 故其讲 《 易 》 , 好以史事参证 。 余少时读 《 诚斋易传 》颇熟 , 实自林先生启之 。 桐城马站庭先生振彪 , 传其叔通伯先生之学 , 余于文章略知义法 , 于《 易 》学知 习费氏 者 , 皆站庭先生之教也 。 长沙杨遇夫先生树达 , 学问淹博 , 余尝从受《 汉书 》及《 高等国文法 》 。 先 生 不 以 治 《 易 》名 , 然所著 《 周易古义 》 , 辑录甚备 , 亦足征其功力之深 。 先君子少从同里林鹊友先生鸿飞学 《 易 》 , 于邵子《 皇极经世 》 、 蔡氏《 洪范皇极 》诸 书 , 用力颇深 , 余于宋人象数之学 , 粗解一二者 , 实得自庭训也 。 余从学 《 易 》最久 , 而于《 易 》学造诣亦最深者 , 则为行唐尚先生 。先生家于滋溪之上 , 尝自号滋滨老人 , 学者称槐轩先生 。 先生少从桐城吴挚父先生 习古文 , 壮岁以进士官部曹 , 宣统之际 , 教授京师大学堂 , 著《 古文讲授谈 》 , 以著其渊源 。 革命起 , 遂为《 辛壬春秋 》, 以发其文章 。 五十而后 , 乃专精学《 易 》 , 所著 《 周易尚氏学 》 、 《 焦氏易话 》 、 《 焦氏易 林注 》 、 《 周易导略论 》 、 《 周易古笙考 》 、 《 左传 、 国语易象释 》 、 《 易说评议 》 、 《 学 易偶得录 》 、 《 连山归藏卦名卦象考 》 、 《 时训卦气图易象考 》 、 《 太玄经笙法正误 》等十 余种 , 蔚成一家之言 。 先生尝诲寿祺云 “ 《 易 》理甚明白 , 其 大纲 专科护士培训大纲语法等级大纲网络小说大纲模版专职安全员生产检查释经讲道讲章大纲 , 即阳遇阳则塞 , 阳遇 阴则通 。 先儒坐不知此 , 以阳遇阳为朋 , 阴遇阴为类 , 于是全《 易 》之朋友及类字皆失话 。 岂知 《 复 》曰 ‘朋采无咎 , , 阴遇阳为朋也 。 《 颐 》六二日 , ‘行失类也 , , 阴以 阳为类 , 六二应亦阴 , 比亦阴 , 不能遇阳 , 故云失类 。 若夫阳遇阳 , 阴遇阴 , 则 《 易 》以为敌 。 《 同 人 》九三 曰 ‘敌刚也 , , 以九三所应所比皆阳 , 故日 ‘敌刚 ’ 。 《 良 》象传日 ‘上下敌应 , 不相与也 , , 谓九三 、 上九为敌 , 初六 、 六二与六四 、 六五 为 敌 。 故《 中孚 》六 三 曰 ‘得 敌 , , 以所比亦阴艾也 。 《 子夏传 》 ‘三与四为敌 , 。 荀爽注 ‘三四俱阴 , 故称敌 , 。 此三卦及《 颐 》之 ‘行失类 , , 乃 《 易 》之原理 。 之六识此 , 则《 易 》之全部吉凶 , 一 可观象 而知 。 ” 先生又云 “ 之六试数粪卦在外卦者 , 其六四无一不吉 , 则以前承重阳 也。 《无妄 》 象曰 ‘不利有枚往 , , 乃初九则曰 ‘往吉 , 、 曰 ‘得志 , , 初九无应 , 何以往 占 则以二 三皆阴 , 阳遇阴则通 , 遇重阴尤通 。 乃二干年 ‘往吉 , 二字 , 话者皆莫知其故 。 以及《大有 》 初九曰 ‘无交害 , , 以初九应比皆阳 。 《 大畜 》初九曰 ‘有 厉 , 利 已 , , 曰 ‘不 犯 灾 , , 《 大畜 》初九有应 , 乃二三得敌 , 故日 ‘有厉 , 利巳 , 者 , 言不可往应四而犯灾 , 灾仍谓二 三也 。 《 大畜 》九三 曰 ‘利有故往 , 上合志也 , , 以九三遇重阴 , 上即谓六四 、 六五也 , 阳 遇阴则通 , 故曰 ‘合志 , 。 《 趣 》九三 ‘有疾厉 , , 以 比应皆得敌也 。 《 大壮 》初九 ‘壮 趾 , 征凶 ’ , 以初九比应得敌 , 故趾伤 ‘征凶 , 也 。 《 夫 》初九 ‘壮于前趾 , 往不胜 , , 以 比应得敌也 。 《 垢 》九三 ‘其行次且 , , 承乘皆敌 , 故行未牵 , 牵 , 速也 。 旧解误 。 《 升 》 初六 ‘允升 , 大吉 , 上合志也 , , 以初六前承重阳 , 阴遇阳得主 , 故曰 ‘ 合志 , , 上指二 三 。 旧解误 。 《 鼎 》九二云 ‘慎所之也 , , 以三四遇敌 , 故 曰 ‘慎 所 之 , 。 《 节 》初 九 云 ‘不出户庭 , 无咎 , , 以二亦阳 , 故不出 , 无咎 。 九二云 ‘不 出户庭 , 凶 ’ , 九二前 临重阴 , 利于出 , 而不 出 , 故象曰 ‘失时 , 。 ” 先生又云 “ 以上所举 , 若知 《 易 》之原理 者 , 一望则知 , 甚为明白 若原理不明 , 则不知所谓 , 自汉 以来旧解是也 , 故吾谓 《 易 》理 失传也 。 若夫覆象 , 荀 、 虞常用之 , 而不能推行彻底 。 如 《 困 》象之 ‘有言不信 ’ , 则以三 至上正渡兑相反也 , 兑为言也 。 《 震 》上六 ‘婚蜡有言 , , 则以二至上正覆震相反 , 故 ‘有 言 , , 卦无女象 , 故 ‘婚婿有言 , 。 《 夫 》九四 ‘闻言不信 , , 兑为耳 , 故 曰闻 , 为口 , 故 日言 , 而乾亦为言 , 兑言向外 , 与乾言相背 , 故不信 。 《 中孚 》九二 ‘鸣鹤 在 阴 , 其 子 和 之 , , 震为鸣 、 为鹤 , 乃三至五覆震 , 震为子 , 如声而反 , 故日和 。 旧解皆以震鹤 自鸣白和 , 其子无着 , 此用正反震也 。 而三至五互 民 , 二至四 良覆 , 良纳丙 , 为山阳 , 良反则山阴矣 , 而震鹤正 当其地 , 故曰 ‘鸣鹤在阴 , 。 茹敦和 以 良之反为兑 , 为山阴 , 与吾义同也 。 至 」二象 良为龟 , 兑为月 , 坤为水 , 失传之象尚多 。 凡 《 易 》言大川 , 皆谓坤 。 《 颐 》六五 ‘不 可涉 大川 ’ , 言顺上阳吉 , 下涉坤水则不吉 。 上九云 ‘利涉大川 ’ 言以 阳涉坤水则古 也。 此二 艾旧解尤多误 , 象理皆失传故也 。 ” 寿祺自辛已冬南旋 , 拜另先生 , 至庚寅春而 先 生 归 遨 山 , 十载之间 , 先生前后贻书凡数十百通 , 无一纸不以进德修业为督课 。 临危之前夕 , 犹力 疾倚枕作书易励 , 时写时辍 , 断断续续 , 八行之笺 , 写至七行半 , 以腹泻而止 , 遂未及终篇 而段 。 寿祺每读末命之辞 , 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 。 先生各手书原均什袭珍藏 , 不意文革之 寸 , 悉被抄家毁灭 , 此之所记 , 所谓存十一于千百而已 昊门弟子通《 易 》者 , 余所知 , 凡三人 。 尚先生而外 , 马通伯先生著 《 周易费氏学 》 , 姚仲实先生著《 蜕私轩易说 》 。 通伯先生初著《 周易费氏学 》 , 颇引泰西科学家之说 , 以相发明 。 光绪之际 , 合肥李国 松刊入 《 集虚草堂丛书 》中 。 其后十余年 , 先生重订 , 再版于北平 , 自言于科学夙未研求 , 惧涉傅会 , 乃悉艾除 。 其为学之矜慎如此 。 近世 习《 费氏易 》者 , 余所知 , 凡两家 , 在南方为马通伯先生 , 在北方为王 恶卿先生 。 王先生著 《 费氏易订文 》 , 载《 陶庐丛刊 》中 。 王先生尚有 《 周易释贞 》一卷 , 凡《 易 》中之贞字 , 皆释为占 卜之 占 , 亦 载 引甸 庐 丛 刊 》中 。 囊在北平中国大学任教之时 , 闽县方策六丈兆鳌屡为余言 , 其老友陈君激宇名慰鼎者 , 《 易 》学功深 , 介余往见 。 及余见陈 , 陈巳病甚 。 自言于《 易 》用力历四十余年 , 欲撰 《 易 谱 》 , 稿凡六易 , 犹未写定 。 谆谆告余 “ 学《 易 》须 明象数 , 《 系辞 》 ‘参伍以变 , 错综其 数 , 二语 , 最可深长思 。 ” 又言 “ 《 易 》止有 ‘帝出乎震 , 一图 , 并无他图 。 宋儒之 《 易 》 理 , 乃义理 , 非《 易 》理 。 清儒惟焦里堂《 易 》学最深 , 然犹未尽 。 明儒《 易 》学 , 则以吾 乡漳浦黄先生为最可贵 。 ” 余颇欲与之商兑 , 未及再见 , 而陈即段 。 段后 , 方丈就其家取其 手稿以示余 , 整本者计九十九册 , 零篇者尚有一大快 , 然已不能辨其孰为初稿 , 孰为再稿 、 三稿 , 孰为最后之稿 。 方丈欲余细为校理 , 余以亚欲南旋 , 无暇从事 , 谢之 。 今更历世变 , 不知遗稿尚得保全否也 。 梁任公 《 清代学术概论 》 , 谓焦循著《 周易郑氏义 》 、 《 荀氏九家义 》 、 《 易义别录 》 。 祺技 此之诸书 , 皆张惠言所著 , 任公盖偶未之详考也 。 余所知历代《 易 》家 , 寿最永者 , 无过邵宝华 , 命最短者 , 无过江承之 。 宝华 , 清嘉庆 间人 , 西平布衣 , 著《 周易引端 》 , 卒时年一百又三岁。 承之 , 欺人 , 从学 于 张 惠 言 , 著 《 虞氏易变表 》 , 疡时年仅十七 。 然承之书 , 奥衍阴深 , 非专门者不能通其意 。 而宝华竞不 识《 乾凿度 》为何物 , 书中屡称 “乾氏日 ” 。 余尝谓以宝华较之承之 , 则宝华真枉活百岁 , 白吃了许多馒头 , 诸生为之哑然 。 世之欲以年资骄人者 , 观于承之 , 宜知所愧也 。 代备 嗯 合二 甲 , 孟含 , 李 念二 只产 孟 ‘ 气甲 、 ‘奋 忿忿、 二导 代吮 言盖 气月‘端吕 代思 , ‘丢 月份、端二 侧巴卜 自‘ 月之卜砚二备碑巴卜召奋代日卜 右奋碑 召合尸 , 卜呜奋 弓民卜魂奋 目气巴卜 备 目 , , 叼卜 , 移 、口 尸 上接第 页 黄安见楚住 , 并睹天台 。 ” 《 焚书 》卷四 这段话告诉我们 在万历五年以前 , 李蛰尚未和耿定向见过面 。 而据耿定向《 观生纪 》载 “ 万历三年乙亥 , 我生五十二岁 ⋯ ⋯五月 , 闻砒秦淑人讣 , 奔丧归里 。 ” “万历四年丙子 , 我生五十三岁 , 宅忧在里 。 ” 《 耿天台先生全书 》卷八 直到万历六年七 月 , 耿 定 向 才 “ 服闽起 , 以原职提督军务巡抚福建地方 。 ⋯ ⋯十月中 , 入闽受事 ” 见同上 。 试问 , 如 果李蛰入黄安天中山是在万历四年 , 他又如何能不到耿门行吊礼 又如何能不与守制在家的 耿定向相见呢 由此可知 , 无论是万历三年还是四年 , 李赞都不 曾入黄安的天中山 。 而万历 二年春 , 耿定向奉命册封鲁府 , 虽曾顺便返里 , 但八月即升任尚宝司少卿赴京就任去了 , 故 李蛰于是年冬入黄安天中山能不与他相值 。 这点也是我们确定李赞初入黄安天中山是在万历 二年冬的一点重要理由。 说到这里 , 可能有人要提出这样一个疑问 既然李蛰刻苏子由《 老子解 》于金陵是在万 历二年 , 而其《 子 由解老序 》又是写于 “ 万历二年冬十二月二十 日” , 试问李费又如何能在 这迫岁的短短几天之内赶到离南京千里之遥的黄安天中山呢 我们认为 , 付刻和写序可以先 后 , 在南京付刻在南京写序固然可以 , 在南京付刻在黄安写序亦未尝不可以 , 况且 “万历二 年冬十二月二十 日宏甫题 ” 这一题署并没有说明这序是在南京写的 , 故不能以此怀疑和否定 李蛰于万历二年冬有入黄安天中山的可能 。 〔注 〕李赞自云南辞官后寓居黄安天中山时曾寄焦兹一信 , 说 穷山 , 足音不闻 , 欲无病 , 得乎 兄幸拨冗一来 , 尚有许多商订也 。 ,’卜初夏到此 , 中伏即卧病。 ⋯ ⋯独坐 许君与偕 , 能忽然乎 并约定林随从 , 至望 。 盖定林初与仆会于此 , 时仆未有止息 , 望乞决行 , 以慰渴饥 。 行时乞拉 故不敢留 。 今仆寂寥如此 , 定林 ⋯ 。 ‘ , , 《 与焦弱侯 二 》, 《李氏遗书 》卷一 “ 盖定林初与仆会于此 ” , 这就是李赞从前曾 到过黄安天中山的证据 。
本文档为【黄寿祺.六庵易话:二.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0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7654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1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1-20
浏览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