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匈奴西迁问题研究综述(上)

匈奴西迁问题研究综述(上)

举报
开通vip

匈奴西迁问题研究综述(上) 匈奴西迁问题研究综述(上) 匈奴西迁问题研究综述(上) 贾衣肯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北京 100732) 匈奴西迁以及是否曾抵欧洲,长期以来受到中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8世纪,西方学者 在探讨匈人起源时首先涉及到这个问题,提出了公元 4世纪后期出现于罗马边境的匈人即为 西迁的匈奴的观点。此后,西方学术界围绕匈人与匈奴关系的问题展开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 讨论,并把寻求匈奴西迁史迹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线索之一。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 究起步较晚,且深受当时西方流行的匈人、匈奴同族论及匈...

匈奴西迁问题研究综述(上)
匈奴西迁问题研究综述(上) 匈奴西迁问题研究综述(上) 贾衣肯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北京 100732) 匈奴西迁以及是否曾抵欧洲,长期以来受到中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8世纪,西方学者 在探讨匈人起源时首先涉及到这个问题,提出了公元 4世纪后期出现于罗马边境的匈人即为 西迁的匈奴的观点。此后,西方学术界围绕匈人与匈奴关系的问题展开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 讨论,并把寻求匈奴西迁史迹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线索之一。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 究起步较晚,且深受当时西方流行的匈人、匈奴同族论及匈奴西迁欧洲说的影响,这种局面在 20世纪 90年代才略有所转变。 本文主要根据个人所掌握的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对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匈奴与匈人关系及匈奴西迁问题 的历史过程和主要观点作一简要回顾。受个人条件所限,介绍过程中难免挂一漏万,谬误在所 难免,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公元前 3世纪开始活跃于蒙古高原的匈奴,至 1世纪40年代,由于连年遭受 自然灾害,加 上统治阶级层内部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经济脆弱,国内局势动荡。公元 48年,匈奴分裂为 南、北两部。南匈奴居东汉缘边八郡,助汉戍边,受到东汉的保护和优待。北匈奴在漠北惧怕 南匈奴附汉于己不利,多次遣使东汉,贡献宝物,以求和亲、互市。东汉既已接纳南匈奴投诚, 则对北匈奴欲与东汉建交的努力持谨慎态度。1世纪后叶,北匈奴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其部落 首领不断率众南下投附东汉,加入南匈奴。与此同时,南匈奴不断攻击北匈奴,原役属于北匈 奴的乌桓、鲜卑、丁零等部也纷纷叛离倒戈。公元 88年,北匈奴统治阶层因争立单于而矛盾重 重,加之蝗灾,国内纷乱,投降东汉者接踵而至。就在北匈奴处于分崩离析之际,东汉采纳南单 于关于剿灭北匈奴的建议,于公元 89—91年三次出兵,大举攻伐北匈奴,摧毁了北匈奴在漠北 的统治。其间,北匈奴节节西退。公元91年后西退的北匈奴残部除少数人随北单于“逃亡不 知所在”∞外,其余多数停留西域北部今之新疆哈密西北至淮噶尔盆地一带0,与原先屯住这里 的匈奴部落汇合,继续与东汉争夺西域的控制权。2世纪中叶以后,史籍中不复见有关这一带 匈奴活动的记载,后人亦无从考知他们此后的下落。 直至 18世纪,法国著名东方学家、法兰西学院教授德经(1715—1800)在其所撰《匈人、突 厥、蒙古人及其他西方鞑靼人的通史》(1756—1758)0五卷巨著中,首次推断欧洲中世纪匈人 (Huns)即汉文史籍所载匈奴,并描述了匈奴不断西迁入侵多瑙河流域的历程后,人们才将视线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2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6年第 9期 聚焦于迟至2世纪中叶仍活动于今新疆北部的匈奴与 4世纪后期出现于罗马边境的匈人之间 的关系。匈人的出现曾引起欧洲民族大迁徙,最终导致罗马帝国灭亡,因而历来为欧洲学术界 重视。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匈人的起源及其早期历史(尤其是公元 375年前)知之甚少 。德经 之说无疑给处于混沌状态的匈人早期历史问题研究打开一扇天窗,使不少学者对 2世纪中叶 活动于今新疆北部的匈奴下落产生极大兴趣。 此后,东西方学者就匈人与匈奴关系问题,展开了旷 日持久的讨论,与此密切相关的匈奴 西迁问题,随之成为学术界备受关注而存有争议的焦点。主张匈人、匈奴同族者自然将北匈奴 与公元4~5世纪横扫欧洲大陆的匈人联系起来,描绘出北匈奴退出漠北草原后西迁中亚地 区,继而逼临多瑙河流域,侵入罗马帝国的波澜壮阔的画面。反对者则认为匈人即匈奴的观点 及匈奴西迁欧洲之说缺乏可靠的依据,以致学术界至今对匈奴西迁是否曾至欧洲的问题难以 下结论。以下略述这两种观点的形成及其在学术界的影响。 18世纪以降,德经关于匈奴即匈人的观点得到一些权威人士的赞同,在学术界产生了广 泛而深远的影响。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1737—1794)首先将德氏观点写入个人巨 著《罗马帝国衰亡史》⑤,客观上促进了这一观点的传播。近代西方著名汉学家、德国慕尼黑大 学博士夏德(1845~1927)@认同德氏之说,撰写《伏尔加河匈人与匈奴》(1899年)∞、《匈人研 究》(1901年)@等文,对德氏所依据的汉文史料加以补证,进一步从文献上证明匈奴即匈人 。 此外,柏林大学第一任汉学教授、荷兰人底格柔特(1854--1921)汇译中国古史中有关匈奴的史 料,冠以《纪元前的匈人》(1921年)凹,对德经、夏德之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颇具影响力 的英国作家韦尔斯(1866--1946)的《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1921年) ,也在此时 问世(下文简称《世界史纲》)。该书将迟至4世纪末活动于南俄地区和中亚草原一带,以游牧 经济为主的诸部落泛称为匈人(Huns),其中包括公元前后退出蒙古高原而西迁中亚的匈奴与 当地人融合而形成的后代。作者虽坦言:“就在使用‘Hun’这个词作为匈奴人的普通对应词 上”,“已经踏上了有争议的领域”0,但仍将匈奴纳入这一涵盖宽泛的匈人(HUllS)名下,以匈人 (Hum)指称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的匈奴。认为东方中国的压力和西方罗马帝国的腐败,以及 畅通无阻的道路是促成匈人不断西迁的原动力。该书通俗易懂,出版后风靡一时,匈人即匈奴 的观点广为人知。其间,虽有学者反对匈奴即匈人的观点,但以德经、夏德为代表的匈人、匈奴 同族论在学术界仍居主导地位。 20世纪的匈人与匈奴关系研究即在这种氛围中展开。学术界在挖掘汉文史料的同时,开 始注重从西方文献及考古、人种、语言学等多方面寻求论证匈人、匈奴关系的依据0。例如,内 田吟风《匈奴西迁年表》(1936年) 一文详列北匈奴从公元48年至 375年的活动年表,在探讨 北匈奴经营西域的基础上,试图勾勒出北匈奴西迁欧洲的经过。年表中,所列公元48年至 156 年间的北匈奴活动均据汉文史籍 ,158年左右至 375年的内容则为作者根据个人研究附加,旨 在“增加一些关于匈人匈奴同族说情况判断的证明资料”@,充实夏德之说。又如,K·内密提 《匈奴即匈人的历史地理证据》(1910年)@、夏尔潘提尔《吐火罗的民族学位置》(1917年) 、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匈奴西迁问题研究综述(上) 龙《关于月氏问题》(1937年)0等文直接或间接论述了西方文献中匈人与中文史籍所载匈奴在 名称上存在某种密切关系的可能性。德国学者阿尔特海姆(1951年)认同匈人与匈奴在称谓 上有关的同时,又据贝利。、亨宁∞对斯坦因1907年在敦煌汉代烽燧遗址发现的粟特文书信的 研究,提出当时粟特人对匈奴的称谓 XWN,与西史所载匈人的读音一致的观点@。其结论被视 为匈人、匈奴同族的一个依据。0另外,塔卡茨《匈人的中国艺术》(1916年)、《伊朗一希腊的艺 术形式与中国一匈人的艺术形式》(1926年)、《欧亚大陆民族迁徙时代的艺术中间的一致性》 (1935年)等论著@利用考古资料,通过分析匈人文化中的中国文化因素,试图证明匈奴曾西迁 欧洲。但真正从考古学角度为匈奴西迁欧洲之说提供重要支持的,是前苏联考古兼历史学家 伯恩施坦(1910--1956)有关中亚塔拉斯河谷上游 Kenkol河流域墓地调查的结果国。伯氏亲自 参加了该地墓葬的挖掘工作,对发现的四具尸骨做出两具为蒙古利亚种的主人,以及两具为帕 米尔一费尔干纳本地具欧洲人种特质的奴隶的判断,从而得出公元前最后一个世纪匈奴迁移 到中亚东部,并由这里向西方扩展的结论∞。而江上波夫《匈奴匈人同族论》(1944年)∞,试图 通过分析伏尔加河流域、北高加索、克里米亚半岛和匈牙利等古代匈人活动区域出土的汉代器 物以及匈奴式铜镘,来证明匈奴自蒙古西迁后,作为匈人出现于伏尔加河流域,以进一步强化 匈人、匈奴同族论。 由于匈人和匈奴在人种体质方面表现出一定差异0,故有人主张二者为欧罗巴种,但均混 入蒙古利亚种血液∞,有人则认为两者都是蒙古利亚种0。两说虽有分歧,但均认同匈奴西迁 欧洲说。还有人采取变通说法,提出匈奴统治阶层为欧罗巴种,被统治阶层是蒙古利亚种,西 迁者仅为被统治阶层∞,以附和欧洲匈人具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特征和匈奴部落中存有欧罗巴 人种因素的情况,弥合匈人、匈奴同族,以及匈奴西迁欧洲之说的漏洞。 对匈人、匈奴语言归属问题的探讨较为复杂。自19世纪以来,学者们就此问题展开了激 烈的争论。由于可供后人研究的匈奴语汇非常有限,加之各人研究的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结论 也就不尽相同,大致有蒙古语说0、突厥语说@和蒙古一通古斯语族说0等。但总的来说,关于 匈奴语属阿尔泰语系这一点,似乎已为多数学者所接受。而对匈人语言归属问题的讨论也由 早期的乌拉尔语系的芬一乌戈尔语说,逐渐趋向并统一为突厥语族说。这被看作是匈人、匈奴 同族的语言学上的依据。 上述关于匈人、匈奴同族的论证,似乎说明匈奴西迁曾抵欧洲。美国西北大学教授麦高文 (1897--1964)《中亚古帝国——斯基泰人与匈人及其在世界历史地位的研究》(1939年)0一书, 则更为系统地论述了匈奴西迁欧洲的历史。作者阐述了北匈奴西迁的必然性及其由中亚侵入 欧洲,促成日耳曼民族大迁徙,加速罗马帝国崩溃的历程。尽管作者本人承认日耳曼各部落的 迁徙与匈奴之间的这种关联是由间接的证据推寻而得,但仍坚信匈奴人是推动 日耳曼诸部落 入侵罗马帝国的原动力∞。在整个论述中,作者将见诸中文史籍的匈奴与西方文献所载匈人 加以联系,推演出公元 2世纪至4世纪后期匈奴自蒙古高原不断西迁而冲击罗马世界的这一 中西史籍阙如的历史片段,使自18世纪以来匈人、匈奴同族及匈奴西迁欧洲之说愈益完善,自 成体系。 可以说,匈人、匈奴同族论经东、西方几代学者的不断充实,至20世纪上半叶已成为“没有 挑战”的观点@,相关的研究及成果集中体现于内田吟风《匈人、匈奴同族论研究小史》(195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4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6年第9期 年)@一文中。该文通过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20世纪以来东、西方学者有关匈人与匈奴关系的研究,认为学术 界已从东西方文献、语言学、考古学和人种学等方面取得了足已证明匈人、匈奴同族的依据。 上述从不同角度对匈人、匈奴进行的同族论证并非无懈可击。上个世纪 40年代始,原苏 联学者首先对伯恩施坦有关 Kenkol河流域墓地调查的结论提出疑问固,认为伯氏关于塔拉斯 河谷蒙古人种与北匈奴郅支单于短暂留居此地有关的说法存有疑窦∞,指出伯氏对墓葬时代 分期的判断有误鲫,并强调,该地发现的四具尸骨在人种上并无太大差异,均为混有蒙古利亚 血统的欧洲人种凹。这一观点被当时苏联和西方学者普遍接受时,伯氏北匈奴西迁欧洲之说随 之失去依据。继之,奥地利人曼辰·海尔芬(1894--1969)发表《匈人与匈奴》(1945年)一文,阐 述了匈人与匈奴之间在人种、文化上的差异,认为以往匈人即匈奴的假设缺乏文献和考古学的 支持眇。作者在语言学、考古学和亚洲艺术史等方面所具备的良好素养,使之能够较为充分地 利用东、西方古典文献,并结合考古发现,从多角度考虑并分析问题,得出较他人更具说服力的 结论。英国历史学家汤普森即认为曼辰·海尔芬有关匈人与匈奴关系问题的研究已削弱并动 摇了匈人即匈奴这一传统观点的根基0,在其论著《阿提拉与匈人的历史》(1948年)∞中,汤普 森对匈人起源及其在公元4世纪末前的历史采取较为谨慎态度,认为这是“一个深奥的秘密” 而不予展开讨论。此书后由彼德·希思勒修订,以《匈人》(1996年)盱之名再版。 续汤普森之后,又有三部有关匈人历史研究的专著问世,即阿尔特海姆的《阿提拉和匈人》 (1951年)0,由阿尔特海姆主编,多人合著的五卷本《匈人史》(1959--1962) 和曼辰·海尔芬的 《匈人世界——历史与文化研究》(1973年)∞。阿尔特海姆的个人论著是一本小册子,共有八 章,其中两章内容涉及匈人早期历史,约占全书内容的三分之一。他后来主编的五卷本《匈人 史》即以此为框架,增补相关内容而成。其中,第一卷的头两章为阿尔特海姆有关匈人起源及 其与罗马世界接触前历史的研究。与前者不同的是,作者已放弃匈人即匈奴的观点 。曼辰· 海尔芬《匈人世界》是作者多年从事匈人历史问题研究的成果结集。该书出版时,作者已去世。 从书中不同章节内容的衔接、一些脚注和许多段落的论断看,它是一部远未完成的著作固,但 这丝毫无损于作者有关匈人、匈奴关系极有价值的探讨,即当人们普遍认为匈人为蒙古人种 时,曼辰·海尔芬提出匈人为混种人,匈奴人种亦非单纯的蒙古人种,它亦具有印欧人种特征的 观点。同时指出 匈人的语言、艺术和匈奴不同。 曼辰·海尔芬对匈人、匈奴关系的研究具划时代意义。此后,西方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认 识逐渐发生变化。例如,法国科学院士、中亚史研究专家韩百诗(1906--1978)《匈人和匈奴人》 一 文(1969年)∞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出如下结论:1.难以从历史的角度证明匈人、匈奴 两个集团的统一性;2.匈奴语或匈人语中没有任何可以使我们在语言学领域中得出某种结论 的可靠成分;3.匈人、匈奴人种体质存有差异,从考古学研究来看,二者仅以混合于其中的蒙古 人种而保持着较疏远的关系。与此同时,美国印地安那大! 乌拉尔 一阿尔泰学系主任丹尼斯· 西诺尔(19l6一)教授主编的《内陆亚洲——历史、文明、语言概览》(1969年)认为,在没有关于 蒙古高原北匈奴衰亡至匈人出现于欧洲地平线之间这两百年历史的任何记载的情况下,“暂时 放弃草率而无意义的匈人、匈奴同族论似乎更为妥当”,并称德经关于匈人即匈奴之说是“被广 泛接受而未被证实的理论”@。在其编著的《剑桥早期内陆亚洲史》(1990年)中,作者进一步指 出“没有证据表明,匈人社会的主体成分与匈奴有历史渊源关系”。。丹尼斯·西诺尔对匈人、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匈奴西迁问题研究综述(上) 匈奴同族论的批判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人们对匈人、匈奴历史问题的研究较之以往似更趋 客观和冷静。例如,彼德·戈尔登(1941一)《突厥民族历史入门:中世纪及近代欧亚和中东民族 文化及国家的形成》(1992年)0一书,在论及早期欧亚草原东部的匈奴和西部的匈人时,既认 为“我们不占有将匈奴和匈人直接联系起来的完好而连续的证据”,而主张匈奴于匈人的出现 可能存在间接关系,二者人种构成成分多种多样,但都不同程度地包含一些内陆亚洲(Inner Asia)因素。匈奴对于欧洲民族大迁徙起了催化的作用@。又如,法国学者杰勒德·查理安德 (1934一)《游牧帝国——从蒙古到多瑙河》(1995年)0一书在讨论匈奴历史时不提匈奴西迁欧 洲之说,同时把公元 4—5世纪侵入罗马的匈人称为黑匈人(black Huns),另加叙述,而对一贯 被认为是不可回避的匈人与匈奴关系问题搁置阙如。埃里克·希尔丁格尔《草原骑士——公元 前500年至公元 1700年的中亚军事史》(1997年)则明确表示“当今历史学家很少相信匈人实 际上就是匈奴”。0可见,20世纪中叶至末期,西方学者对匈人与匈奴关系问题的认识已逐渐走 出传统观点的藩篱。 最近,法国学者艾蒂娜·德拉·微茜叶发表《匈人和匈奴))(2005年)0一文,就学术界长期以 来存有争议的匈人与匈奴关系及匈奴西迁问题进行了探讨。 该文分两大部分: 一 、匈人、Xwn和匈奴 1.近期史书中的Xwn 2.匈人是一个泛伊朗血统民族之称 3.竺法护(公元3世纪末至 4世纪初的于阗僧人)提到的大入侵之前的匈奴人 二、有关中亚匈人的新史料 1.穆斯林资料 2.考古资料(锡尔河流域和粟特地区的瓷器残片) 3.中文史料 作者认为,匈奴人是北方草原民族联合体,而非单一民族。在公元 350—360年间,阿尔泰 附近的北匈奴后裔的一部分来到锡尔河流域,另一部分来到伏尔加河流域。370年匈奴部族 出现在伏尔加河、顿河流域。西迁匈奴人应是匈人先祖的一部分,但其中也包括其它民族,尤 其是噘哒人。二者在宗教礼仪、语言和血统上表现出的相似性似有利于支持上述推测。同时, 作者提醒读者在使用该结论时要小心。微茜叶一文与上个世纪前半叶匈人、匈奴同族论颇有 共同之处,但在匈人与匈奴关系问题上似退了一大步。即作者持匈人中有古匈奴后裔的一部 分,而非早期同族论者所主张的匈奴即匈人的观点。该文是近年来西方有关匈人与匈奴关系 及匈奴西迁问题研究不多见的专题论文之一,它的问世是否预示着这一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 问题会再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我们将拭 目以待。总之,西方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探讨 虽经历了漫长的研究阶段,但迄今未达成共识。 ①关于永元三年(91年)北匈奴单于的下落,《后汉书·耿夔传》言:“单于与数骑脱亡”,同书《窦宪传》日:“北单 于逃走,不知所在”,《袁安传》记:“遁走乌孙”,《南匈奴传》载:“逃亡不知所在”,但该传末尾的论赞日:“单于 震摄屏气,蒙毡遁走于乌孙之地”。故今人亦持不同看法 ,多数人认为北单于遁走乌孙之地,但也有人反对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6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6年第 9期 这一观点。因窦宪、耿夔为永元三年之役的当事人,在此暂取二人之传的说法。 ②参阅余大钧《公元 91年后居留新疆北部一带的北匈奴》,载《中华:艾史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版 ,第 l5l—l68页;马雍《新疆巴里坤、哈密汉唐石刻丛考》,载《西域史地文物丛考》,文物出版社 1990年版,第 l6—23页;余太山《匈奴、Hum 同族论质疑》,《文史》第 33辑,中华书局 1990年版,第 57—74页。 ③德经:《匈人、突厥、蒙古人及其他西方鞑靼人的通史 自耶稣纪元前后到近代》,巴黎,l756一l758年。Joseph de guignes,Histoire g6n6rale des Hum,des Turcs,des Mogols et des autres Tartares occidentaux,&c.avant et depuis J6sus-Christ jusqu’a present,Paris,Desaint&Saillant,l756一 l758. ④E·A·汤普森著,彼德·希思勒修订:《匈人》,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第 244页。E.A.Thompson;revised and with an afterword by Peter Heather,The Hum,Oxford UK;Cambridge,Mass,USA;Black weU,1996,P.244. ⑤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伦敦:梅修因,1897年。Edward.Gibbon,J.B.Bury ed., history of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London:Methuen,1897. ⑥夏氏自 1902年起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执教。 ⑦载《慕尼黑皇家巴伐利亚科学院哲学语文历史学科通报》第 2卷第 2册,1899年,第 245—278页。Fr.Hirth, “tn)er Wolga Hunune und Hsiung-nu”。Sitzungsberichte der Munclmer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Phil,-hist. Kl~se),II,1899,PP.245—278. ⑧载[匈牙利]《东方评论》第 2卷,1901年,第 8l一9l页。Fr.Hirth,“Hunnenforschungen”,Keleti Szemh,vo1.Ⅱ. 1901.PP.8l一 91. ⑨参阅姚从吾《欧洲学者对于匈奴的研究》,《国学季刊》第 2卷第 3号,1930年,第 47l一494页。 ⑩底格柔特 :《纪元前的匈人》,[德]瓦尔特·德·格鲁特 出版公 司,1921年。J.J.M.de Greot,Die Hunnen der vorehristlichen Zeit,Vereingung wissenschaftlicher vedeger Waiter de Gruyter C.Co.,1921. ①韦尔斯:《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类 的简 明史》,纽约:麦克米伦公司,1921年。H·G·Weels,The Outline of Hist0ry— — Being a Plain History of Life and Mankind,New Y0rk,rI11e Macmillan Company,1921. ⑩韦尔斯 :《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第 1卷 ,第 543页。H·G·Weels,The Outline of Hi咖ry—— Being a Plain History of Life and Mankind,vohmI,P.543. ⑩内田吟风:《匈人、匈奴同族论研究小史》,载《北亚史研究·匈奴篇》,1975年,第 l67—200页。内田吟风:《7 ’/匈奴同族论研究小史》,载《北7, 7,史研究·匈奴篇》,1975,PP.167—20o.中译文见内田吟风等著、余大 钧译《北方民族史与蒙古史译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第 l85—204页。 ⑩内田吟风:《匈奴西移年表 附7二/丰’/=匈奴I=阴亨否再考察》,载《柬洋史研究》第2卷第 1号,1936,PP. 15—35.后作《匈奴西迁考》,载内田吟风:《北亚史研究·匈奴篇》,同朋舍 1975年版,第 1l5一l4l页。中译文 见内田吟风等著、余大钧译:《北方民族史与蒙古史译文集》,第 2l3—237页。 ⑩参阅内田吟风等著、余大钧译 :《北方民族史与蒙古史译文集》,第 214页。 ⑩载《亚洲评论季刊》第 29卷第 3集,1910年,第 325--369页。K~hnan.Nemati,“The Historic-geographical Proofs ofthe Hiung-nu=Hun Identity”,Asiatic Quarterly Review,3rd.Ser.29,1910,PP.325--369. ⑩载《德 国东方学会学报》第 7l卷,1917年 ,第 347--388页。J.Charpantier,“Die ethnographische Stelhng der Tocharen”。Zeitschrift der Deutschen Morgenlandischen Gesellschaft,LXXI,1917,PP.347— 388. ⑩载《德国东方学会学报》第 9l卷,1937年,第 243--318页。G·Haloun,Zur tte-tsY-frage,Zeitschrift der Deutschen Morgenlandischen Gesellschaft,XCI,1937,PP.243— 3l8. ④载《大亚洲学 报》第 1卷,1949年,第 28—52页。H.W.Barley,“A Khotanese Text concerning the TUrks in Kant,sou”,Asia Major,1,1949,PP.28—52. ①载《东方学院通报》第 l2卷 ,1948年,第 60l一6l5页。W.B.Henning,“The Date ofthe Sogdian Ancient Letters”, Bulletin ofthe School ofOriental Studies,Ⅻ,l947一l948,PP.6ol一6l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匈奴西迁问题研究综述(上) 17 ③阿尔特海姆 :《阿提拉和匈人》,[德]符腾堡州巴登 一巴登,1951年。Franz·Ahheim,Attila und die Hunnen, Baden-Baden,195 1. ⑦参阅内田吟风:《匈人、匈奴 同族论研究小史》,内田吟风著、余大钧译:《北方民族史与蒙古史译文集》,第 189— 190页 。 ④载《东亚学报》第4卷,1916年,第 174—188页;《东亚学报》第 15卷,1929年,第 142—148页;《亚洲艺术和考 古杂志》第 5卷,1935年,第 177—202页。Z·yon Takacs,“Chinesische Kunst bei den Hunnen”,Ostasiatische Zeitschrift,IV,1916,PP.174— 188 ;Z·de Takes,“Some Irano-Hellenistic and sino-Hunnish Art Forms”,Ostasiatische Zeitschrifl,VX,1929,PP.142— 148;“Congruencies between the Arts of Eurasiatic Migrations Periods”,Artibus Asiae, V,1935,PP.177— 202. ⑦曼辰·海尔芬著:《匈人世界——历史与文化研究》,[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出版社 1973年版,第 367页 。J·Otto Maenchen-Helfen,The wodd ofthe Huns—— Studies in eir History and Cultur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3,P.367. ④伯恩施坦:《坎库勒墓葬》,列宁格勒,1940年初版。另见《伯恩施坦关于吉尔吉斯与吉尔吉斯坦考古、历史 选集》,[吉尔 吉斯共和国]比什凯 克,1997年版,第 9—39页。A.H.BepHmTaM,KSHKOJIbCKHI~I MOrHJIbHHK (JIeHltHra~,1940);A.H.BepHmTaM I~I36paHHMe Tpy~,bI HO apxeo~ortm H HCT0pHH KblprbI30B H KMpⅢ蛐 眦(I), Bm.UKeK 1997.crp.19— 39. ④江上波夫:《匈奴·7’/同族论》,载《民族研究所纪要》第 1册,1944年,pp.71一l17(+5);又载《欧亚大陆古 代北方文化》,1954年,第 115—141。 ⑦参阅余太山:《匈奴、Huns同族论质疑》,《文史》第33辑,第 57—74页。 ⑦[美]w·M·麦高文著,章巽译:《中亚古 国史》,中华书局 2004年版,第 107一l12页;第 195—196页。Mc Govern ,Willian Montgowery,Th e Early Empires of Central Asia:a Study of the Soythians and the Huns and the party they Played in World History,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Chinese Sources;Chapel Hill :Th 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an Press,1939 . ④此观点在 20世纪40年代前 的西方学术界较普遍,参阅 J.Otto Maenchen--Helfen,The world ofthe Huns—— Studies in Th eir History and Culture,P.367. ④内田吟风:《关于匈奴的人种体型》,载欧亚大陆学会编《进牧民族的社会与文化》(欧亚大陆学会研究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 1952年,第 49—66(+2)页。内田吟风:《匈奴 人棰体型c二一) 》,载工一 7,学会(编)《避牧民族 社 会 文化》(工一 7,学会研究鞭告)1952,PP.49—66(+2). ①施密特 :《中亚各民族古代宗教 、政治、文学形成史领域的研究》(圣彼得堡 ,1824年,第 39—67页)被认为最 先具体提倡匈奴语为蒙古 语说。J.J.Schmidt,Forschungen im Gebieto der tllteren religit~sen,politischen und literarischen Bildungsgeschichte der Vtflker Mittel-- Asiens,St.Petersburg,1824,PP.39— 67. ⑦雷穆塞:《鞑靼语言研究》,巴黎 ,1820年;克拉普罗特:《突厥 、匈奴、Turc同族论》,载《亚洲学报》第 7卷,1825 年 ,第257—268页;O.弗郎克:《根据中国史料对突厥和斯基泰人的了解》,载《柏林皇家普鲁士科学院论文 集》,1904年,第 4—13页;L.巴津:《一段原突厥语原文》,载《东方》第 1卷,1948年,第 3o9—314页。上述论 著均主匈奴语为突厥语说。A.Rrmusat,Recherches 8111"les langues Tartares,Paris,1820,PP.242--330;J. Klaproth,“Sur I’identit6 des Tou-kiue et des Hiougnou avec les Turcs”,Journal Asiatique,Ⅶ,1825,PP.257—268; O.Franke,Beitrage aus chinesischen Qunellen zlir Kentniss der Tilrkv~lker mad Skythen,Abhandlmagen der konigliehen Preussischen Akadamie der Wissenschaft Zu,Berlin,1904,PP.4— 13;L.Bazin,Un texte Proto-Ture de 1V Siecle:Le Distique Hiong-nou du,Tsin-chou,Orients I(1948),PP.309—314. ④白鸟库吉:《西域史上 新研究·大月氏考》,《柬洋学报》1:3,2:1,3:1—2柬京柬洋文庳 ,1911/10/12,1912/1/ 31,1913/2/13.7/28.PP.307—349,1—27,78—120,171—241.载《西域史研究》上(1941),PP.12O一288,以及《蒙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8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6年第 9期 古民族 起源》,《东胡民族考》,载《白鸟库吉全集·塞外民族史研究》(1970),PP.1—61,63—320。 ④参阅内田吟风:《匈人、匈奴同族论研究小史》,内田吟风等著、余大钧译:《北方民族史与蒙古史译文集》,第 194— 198页。 ④w·M·麦高文:《中亚古帝国——斯基泰人与匈人及其在世界历史地位的研究》,北卡罗来纳大学出版社 1939年版。Mc Oovem,Willian Montgowery,The Eady Empires of Central Asia:a Study of the Scythians and the Huns and the party they Played in World History,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Chinese sources;Chapel Hill:Th e Universi~ 0f N0rth carolian Press.1939. 0[美]w·M·麦高文著,章巽译:《中亚古国史》,中华书局 2004年版,第 13—14页。 ⑦安德鲁 ·贝尔·菲亚尔考夫编著:《迁徙在欧亚草原历史上的作用——定居文明与“蛮族”和游牧民》,伦敦, 麦克米伦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第 215页。edited by Andrew Bell-Fialkoff,The Role of Migra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Eurasian Steppe Sedentary Civilization vs.“Barbarian”and Nomad:first published by Macmillan press LTD Houndmills,Basingstoke,Hampshire RG21 6XS and London,2000 ,P.215. ⑦内田吟风:《7’/匈奴同族输研究小史》,载《匈奴史研究》,1953年;又载《北7, 7,史研究·匈奴篇》,1975, PP.167— 2o0. ④E·B·基洛夫:《关于头骨的人工变形》,《苏联科学院文物历史研究所新成果简报》第 8卷,1940年,第 81—88 页 。E.B.~HpOB“06 HCKyCCTBeHHO~ ~eOpopMauxx FO21OBbl” Kp~TKHe COO~IKeHHA O JIOK.1mJl~tX. H HOB~X Hcc~eKOBaHHAX HHCTHTyTa HcTOpHH MaTepaaJIbHOl~KyJIbTypbl AH CCCP,8,1940,crp.81— 88. ④C·C·索罗金:《对坎库勒墓葬的时代分期与探讨》,《苏联科学院文物历史研究所新成果简报》第 64卷,1956 年,第 8—14页。C.C.COpOKHH,“0~ITHpOBKe H TOJ1KOBaHHH K3HKOJIIaCKO I"O MOFHJTbHHKa”,KpaTKHe COO~IKeHHA O JIOK.1mJl~tX H HOBblX HCCJIeB.OBaHHAX HHCTHTyTa HCTOpHH MaTepHaJIbHO~l KyJlbTypbl AH CCCP 64(1956),crp.8— 14; 涅格马托夫:《上古与中世纪的乌斯鲁沙那》,[原苏联塔吉克加盟共和国]杜尚别 ,1957年。Her~TOB.H. “YcpymaHa B~peBHOCTH H p~HHeM Cp~HeBeKOBhe”,且ymaH6e,1957. ⑧M .H.Fp~anoa,Kp~TKHe CO(~IKeHHA O JIOK.UajtaX H HOB~X HCCJIeB.OBaHHAX HHCTHTyTa HcTOpHH MaTepaa.n.bHOfi yJ'IbTypbl AH CCCP,II,1945,CTp.148.M·H·格里亚孜诺夫,《苏联科学院文物历史研究所新成果简报》第 11卷, 1945年 ,第 148页。 @G·F·德贝斯:《从人类学发现看吉尔吉斯人的起源》,载《西伯利亚人种起源学研究》,[加拿大]多伦多,1962 年,第 135—136页。G.F.Debets,“On the origin ofthe Kirgiz people in the light of anthmpelogical findings”,Studies in Siberian Ethnogenesis,Toronto,1962.PP.135— 136. @曼辰·海尔芬著:《匈人世界——历史 与文化研究》,第 368页。Otto J·Maenchen.Helfen,The world of the Huns— — Stu出es in Th eir Himory and Culture.P.368. @载《拜占庭》第 17卷,1944—1945年,第 222--243页。J·Otto Maenchen.Helfen,“Huns and Hsiung-nu”,Byzantion, 17(1944--1945),PP.222--243. ④E·A·汤普森著,彼德·希思勒修订:《匈人》,第 244 页。E.A.Thompson;revised and with an afterword by Peter Heather,The Huns,P.244. 0E·A·汤普森 :《阿提拉与匈人的历史》,牛津大学出版社 1948年版。E.A.Thompson,A History of Attila and the Huns,Oxford,UK,1948. ⑥E·A·汤普森著,彼德·希思勒修订 :《匈人》,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阿尔特海姆:《阿提拉和匈人》,[德]符腾堡州巴登 一巴登,1951年。Franz·Altheim:Attila und die Hunnen, Baden-Baden,195 1. ④阿尔特海姆主编:《匈人史》(5卷),柏林:瓦尔特·德 ·格鲁特出版公司,1959--1962年。Franz·Altheim ed., Gesehichte der Hunnen,5 vols,Berlin:Waiter de Gruyter& Co.1959— 196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匈奴西迁问题研究综述(上) 19 ⑦曼辰·海尔芬著:《匈人世界——历史与文化研究》,[美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出版社 1973年版。J· Otto Maenchen-Helfen ,The world of the Huns— — studies in Their History and Culture,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3. ⑦(书评)曼辰·海尔芬:《阿尔特海姆著(匈人史)第一卷》,载《美 国东方学杂志》第 79卷,第 4期,1959年,第 295—298页。Reviews of Books,Geschichte der Hunnen,Erster Band.By Franz Altheim .PP.viii+463.Bedin: Walter de Gruyter&Co.,1959.by Otto J‘Maenchen-Helfen,Journal ofthe America Oriental society,79‘4(1959),PP. 295— 298. ⑦E·A·汤普森著,彼德 ·希思勒修订:《匈人》,第 248页。E.A.Thompson;revised and with an afterword by Peter Heather,The Huns,P.248. ⑦[法]韩百诗著,耿升译:《匈人和匈奴人》,载《民族译丛》1984年第 2期,第 44—52页,原文载法国《史学杂 志》第 200卷,1969年。 ⑦丹尼斯 ·西诺尔:《内陆亚洲——历史、文明、语言概览》,印地安那大学出版社 1969年版,第 134—135页。 Sinor.Denis,Inner Asia:History-Civilization-Languages,A Syllabus,Indiana University,Bloomington Mouton &. C0.,Th e Hague,Th e Netherlands,U.S.A.1969,PP.134— 135. ⑦丹尼斯·西诺尔主编:《剑桥早期 内陆亚洲史——从早期到蒙古兴起时期》,剑桥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第 177—178页 。Sinor·Denis ed.,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arly Inner Asi『一 Fmm earliest times t0 the rise of the Mongols。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PP.177— 178. ⑦彼德·戈尔登:《突厥民族历史入门:中世纪及近代欧亚和中东民族文化及国家的形成》,[德]奥特 一哈拉索 威茨,威斯巴登,1992年。Peter·B Golden,An Introduction t0 the History ofthe Turkic Peoples Ethnogenesis and State.Formation in Medieval and Early Modem Eurasia and the Middle East,Otto Harrassowitz,Wiesbaden,1992. ⑦彼德·戈尔登 :《突厥民族历史入门:中世纪及近代欧亚和中东民族文化及国家的形成》,第 57—67页。Peter ·B Go lden,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the Turkic Peoples Ethnogenesis and State—Form ation in Medieval and Early Modem Eurasia and the Middle East.PP.57— 67. ⑦杰勒德·查理安德:《游牧帝国——从蒙古到多瑙河》,巴黎:佩林,1995年。参阅 A·M·贝雷特英译版,[美] 新泽西,新伯伦瑞克,2004年,第 121页。G4rard·Chaliand,Empires nomads de la Mongolie an Danube,Paris: Perrin,1995;Gtrard·Chaliand,Nomadic empires from Mongolia to the Danube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A‘M· Berrett,Transaction Publishers,New Brunswick,New Jersey,P.121. ④埃里克·希尔丁格尔:《草原骑士——公元前 500年至公元 1700年的中亚军事史》,[美]达卡普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59页。Erik Hildinger,Warriors ofthe steppe——A Military History of Central Asia,500B.C.t0 1700 A. D.,DA CAPO PRESS,U.S.A.,1997,P.59. 0艾蒂娜·德拉·微茜叶(法国高等实验学院):《匈人和匈奴》,载《中亚杂志》第 49卷第 1期,2005年,第 1—26 页。6tienne De La Vaissi~re(EPHE,Paris),Huns et xiongnu,Cen~al Asiatic Journal 49(1)2005,PP.1—2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本文档为【匈奴西迁问题研究综述(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9849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1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9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11-19
浏览量: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