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间文学概论》教学提要_修改

《民间文学概论》教学提要_修改

举报
开通vip

《民间文学概论》教学提要_修改《民间文学概论》教学提要 关于本课程的教学 民间文学,是由广大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和传播的一种语言艺术。 文艺理论(文艺学)是研究各种文艺现象并阐明其基本原理的学科。 民间文艺理论(民间文艺学)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就文学领域而言,有作家文学理论和民间文学理论两大体系,这两个体系,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前者主要是研究作家书面文学的创作规律,以具体的作家作品为对象;后者主要是研究民间口头文学的创作规律,以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及其有关诸种事象为对象。 由于属“选修课”,成绩是“考查”。除平时了解到课、听课、讨论发言、提...

《民间文学概论》教学提要_修改
《民间文学概论》教学提要 关于本课程的教学 民间文学,是由广大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和传播的一种语言艺术。 文艺理论(文艺学)是研究各种文艺现象并阐明其基本原理的学科。 民间文艺理论(民间文艺学)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就文学领域而言,有作家文学理论和民间文学理论两大体系,这两个体系,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前者主要是研究作家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面文学的创作规律,以具体的作家作品为对象;后者主要是研究民间口头文学的创作规律,以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及其有关诸种事象为对象。 由于属“选修课”,成绩是“考查”。除平时了解到课、听课、讨论发言、提问回答等情况外,就课堂讲授的内容做一次作业;学期末交一篇搜集整理自己家乡的传说故事或民俗风情,或一篇评论指定的民间作品,篇幅2千字左右。 第一章 绪 论 一、什么是民间文学? 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 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和传播,反映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一种语言艺术。 高尔基指出:民间文学“主要是劳动群众的口头创作”(《给莫琳娜的信》)。是“从他们自己的劳动经验中抽取出来的知识的总汇。”(《高尔基文献集》)过去前苏联一直称民间文学为“人民口头创作”。 鲁迅也说:“既有消费者,必有生产者,所以一面有消费者的艺术,一面也有生产者的艺术。”(《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民间文学具备一般文学的重要特质,固然是文学,但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其特殊在于,它以人民大众的生活方式而存在,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民族民众传承的生活文化之一。 国际上,对民间文学的研究,从一开始就纳入民俗学的范畴。 威廉。汤姆斯:民俗是“在普通人们中流传的传统信仰、传说及风俗”,包括了“古时候的举止、风俗、仪式、迷信、民曲、谚语等等。”(《人类学辞典》,台湾版)这显然是统指所有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民众文化现象,民间文学自然也不例外。民间文学与民俗密不可分,是直接从民众生活中来,是民众的一种生活文化。 在此,还须明确一个概念:民族民间文学。 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当今,除主体民族——汉族外,还有55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为了区分和表述这个情况,凡特意加上“民族”的,一般就是专指“少数民族”,如“民族历史”、“民族经济”、“民族医药”“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研究”等,这是约定俗成。 二、民间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民间文学是文学的源头,文学史的开篇。 艺术起源于劳动。文学创作起始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号,第一篇作品就是“杭育杭育”: “人类是在没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文学史的开篇:原始时代的文学。这个时代是无阶级社会(夏朝以前),历时十分漫长。其文学是全民的,是地道的民间文学。它的口头创作,无论是古歌谣或是神话传说,流传至今的尽管不多,但都是弥足珍贵的。 如:古歌谣: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传说:《女娲补天》、《夏禹治水》、《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黄帝与蚩尤之战》等。 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我国古代神话传说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很大。它是浪漫主义的源头。马克思说:“在野蛮期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想象,这一作用于人类发展如此之大的功能,开始于此时产生的神话、传奇和传说等未记载的文学,而业已给予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 我国后来不少浪漫主义诗人如屈原、李白等,都从古代神话传说吸取很多养料。我国的小说也是导源于神话传说,魏晋的志怪小说中那些神话式的故事,一直到明清时那许多写狐鬼变化的作品,也都是与古代神话传说一脉相承的。 文学史是要寻找来龙去脉,探求发展规律的,要是没有这段原始时代的文学,我们的文学史就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 2、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母亲、乳娘。 任何一部文学史,都是主要由一系列的作家作品所构成的,没有作家作品,就没有文学史。作家作品虽然也包括民间的,但中国文学史主要还是以精英的文人作家及其作品为主流。而这些精英的文人作家在其成长历程中,几乎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和影响。这方面,我们往后还有专章来谈,这里暂时不表,而仅就文学体裁的发展问题,看看民间文学是如何影响作家文学,从而推动整个文学向前发展的。 今天我们看到文学史上的各种体裁,大多是从民间衍生、发展而来的。鲁迅说:“歌、诗、词、曲,我以为是民间物,文人取为己有,越做越难懂,弄得变成僵局,他们又去取一样,又来慢慢地绞死它。例如楚辞吧,《离骚》虽有方言,倒不难懂。到了扬雄,就特地古奥,令人莫名其妙,这就离断气不远矣。”(《1934年给姚克信》) 四言诗,主要成于《诗经》,在《诗经》之前的《易经。爻辞》中就有了其雏型: “屯(dùn)如,邅(zhān)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kòu)。” (注:屯,停顿;邅,难走;班,众多;如,语气词。) “贲(bì)如,皤(pó)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注:贲,装饰得漂亮;皤,素白;翰,素白。) 《诗经》的“十五国风”全是民歌,“小雅”亦有部分是民歌。 五言诗,现存最早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东汉班固的《咏史》:“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而早在西汉就有了五言的民谣: “邪径败良田,谗口害善人。桂树华不实,黄雀巢其颠。古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 七言诗,产生第一首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是建安时曹丕的《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难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而汉乐府民歌中已有不少七言诗,如东汉时的民谣《小麦童谣》:“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 词,过去一般认为是文人创造的,自敦煌千首曲子词被发现以后,人们才知道,唐代(大约在7世纪中叶)民间早有“菩萨蛮”、“长相思”、“渔歌子”、“望江南”等许多词牌的作品。如:“望江南”:“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 另一首:“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这)人折去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曲,在元代是韵文的新兴样式。“它主要是在金代的‘俗谣俚曲’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它的成长一方面由于以诗词为代表的传统韵文在上层知识分子手里,逐渐僵化,不得不寻求革新的道路;一方面则是‘俗谣俚曲’一直在继承并发展宋代以来民间歌曲的优良传统,这时期正好条件成熟,便一跃而跻列于与诗词分庭抗礼的地位。”(中科院文学所《中国文学史》) 白话小说的诞生,与宋元明民间说唱文学的兴盛分不开。 3、民间文学是少数民族文学的主流,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原因,绝大多数都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的传统文学都是世代口耳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学在他们的文学发展史中居于主流地位,即使有自己文字的几个民族,其情况也大致如此。民族民间文学,由于民族众多,作品浩如烟海,内容极其丰富多彩,形式别致多样,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可大大地充实中国文学的宝库。特别是有许多方面诸如神话谱系、创世史诗、英雄史诗、各种歌会歌节等,都将给中国文学史填补空白。 中国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中国文学就应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学,中国文学史也就少不了少数民族文学这一席位。 三、我们如何学好民间文学? 1、端正立场态度,树立群众观点。 毛泽东在谈到向群众作调查工作时说:“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欲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我们学习劳动群众的文艺创造,同样应该持这种态度。古往今来,许多文人作家都曾向民间文艺学习、借鉴,但是在过去,只有那些对待人民的态度比较正确,比较关心人民疾苦的作家,才能真正从民间文学中获得营养,创作出具有人民性的优秀作品。这就告诉我们,我们要自觉地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拜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这才能真正从从民间文学中获得思想和艺术的教益。 2、要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反过来又指导实践。我们在学理论的同时,要多接触有关作品,因为要理解和把握这些理论,必须要有懂得有关作品作为基础,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空对空”。为此,我们在堂上可适当多举些作品实例,同学们课后也要尽可能多阅读一些有关民间的作品。 3、到民间去,进行“田野作业”。 民间是民间文学丰富的宝藏。要深入实地调查采风,进行发掘、搜集、整理,力求掌握最丰富、最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占有资料,是学习、研究民间文学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我们尚在学校学习,暂受条件限制,难以如愿。但要明白,走出书斋去呼吸田野空气是很必要的。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直接人民性和民族性 人民性:“文艺作品中对人民大众的生活、思想、情感、愿望的反映。”(见《现代汉语词典》) 直接人民性:是指文学与广大劳动人民的血肉般的直接联系,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在文学上的直接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在文学上的直接表现。 作家文学的作者是文人作家,是非从事生产劳动者,其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可能会有人民性(有的甚至很强烈),但那是间接的,是要经过文人作家的体验和感受,并由他们反映出来的。如:杜甫、李白、陆游等和现当代作家的作品。 民间文学的作者是从事劳动生产的人民大众,他们在自己的生活环境里,在生产和斗争的实践中,情不自禁地表白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诉说自己的痛苦和欢乐,毫不掩饰地表明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态度,表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个人民性是直接的,是从人民大众心底直接发出的。 人民大众的创作也会有糟粕。这是因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2页)这种糟粕是极少数,应以历史唯物主义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加以正确对待。 民族性:是指在其作品中从内容到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各自民族的民族特点。内容上肯定是反映本民族的,而作家文学则不一定是反映本民族的。形式风格是由各民族的社会历史、生活条件、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心理气质和审美意识等诸种因素所形成的。如: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稻作民族的民歌风格就大不相同。 二、集体性和口头性 集体性:是指作品既属于人民大众集体创作,又在人民大众中流传,并不断为人民大众所修改补充,以臻完善。 作家文学,一般是个人创作,作品属于作者本人,别人不得剽窃、抄袭或篡改,而其作者也要文责自负。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与作家文学的个人创作相区别,主要表现在创作和流传两个方面: 民间文学的创作,一般有三种情况:① 从开始创作直至完成,均为集体进行。② 劳动人民中的某些成员,把现有流传的口头作品加以综合、修改或改编,成为再创作的作品在群众中流传。这些成员对作品不落名,不计较得失,也不负文责。③ 由民间歌手、故事家或其他民间艺人,先独自创作,并进行演唱、讲述或表演,而后作品在群众中流传。这些民间创作者,都是来自劳动群众,其创作也融在群众集体创作之中(如群众参与修改),作品虽显示出某些个人独创性(有些作品还署有作者名),但也不过成为民间集体创作的一种补充和发展而已。 在流传方面,作品无“定本”,传播者往往又是它的再创作者,他们常常会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思想情绪和艺术趣味,对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不断地进行增删改动和加工潤色。谁都可以改动,既无人追究什么责任,也无人计较功过得失。作品经过如此一次又一次的再创作,集中众多智慧,千锤百炼,自然在内容上和艺术上都更加臻于完美。正如斯大林说的:“人民把自己的歌曲在几个世纪中琢磨着并使它达到艺术的最高阶段。”(见《民间文学论丛》1981年版)例如:音乐上的古曲《春江花月夜》,文学上的《敕勒歌》、《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都是千古绝唱,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 当然,民间文学的这种集体性也有它一定的局限或缺陷。主要是,不同思想和不同艺术趣味的创作者的共同创作,不同时代和不同阶层的传播者的修改加工,都容易使作品内容杂芜,艺术格调也会不甚协调。作家的个人创作,虽囿于个人之见,但作为精神生产一般都多有优于集体创作的地方。许多伟大作品都是出于个人之手的。而且在艺术创作史上,从集体创作到个人创作是历史的进步。 口头性:是指其作品既是人民大众口头创作,又在人民大众中间口头流传。它与作家文学的书面创作和书面流传相区别。 作家文学以文字为表达方式,又以文字的方式进行传播,是提供视觉形象。 民间文学以口头的方式进行创作和传播,所提供的是听觉形象。 民间文学的口头创作,在我国少数民族当中尤为发达,这是有其社会和历史根源的。其中绝大部分民族只有本民族的语言,而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民间文学全靠口头传承下来。 民间文学的口头创作,由于口头语言本身的存在和发展,它是最为灵便的表达工具,人民大众即使将来个个都掌握了文字,他们也还会有口头创作的活动,口头创作始终与口头语言相依存,民间口头文学永远不会消亡。 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但不是所有的口头创作都是民间文学。因为反动统治阶级也会有口头创作的东西。 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并非与文字无缘。有不少民间作品有手抄本,也有被载入宗教的经书或其他古籍文献里,它们都以书面的形式流传着。但是,它们本来就是民间口头创作,又是在民间口头流传的,后来才被文人或其他掌握文字的人所采录和记述。如:《诗经》的《国风》、纳西族的《东巴经》、藏族的《格萨尔王传》、壮族的《刘三姐传说》等等。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些民间歌手、故事家或民间艺人,已经基本掌握了文字,其创作究竟是属于作家文学还是属于民间文学,这不可一概而论,需要“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看其作品是否主要是书面创作和书面流传,影响如何。例如:傣族的老歌手康朗英、康朗甩,其分别创作并出版了诗集《流沙河之歌》和《傣家人之歌》等,故《傣族文学史》将其划归作家文学。 三、 变异性和传承性 变异性:所谓“变异”,就是变化成异样。民间文学创作出来一经流传,便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在语言、表现手法、内容情节、人物形象甚至主题思想等方面,都会发生衍化,从而形成各种同一母题的“异文”,这就是它的变异性。例如: 彝族撒尼人的《阿诗玛》原传说材料就有20多份“异文”(综合整理成现有的长诗《阿诗玛》);汉族的民间传说《孟姜女》和《牛郎织女》也发生很多演变。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与作家文学的稳定性相区别。作家文学是书面作品,发表或出版后,有文字固定着,白纸黑字,永久不变。有的虽有不同的版本,但每个版本都有其固定的原文。 民间文学变异性产生的原因: ① 作品是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只靠记忆保存,又凭记忆讲述或演唱,因记忆的有限和讲述的需要,讲述者可对作品随意地增减、发挥。 ② 作品是属于集体的,不存在作者“版权所有”的问题。即使是那些已经采录有文字固定了的作品,人们在传播时也不会去“尊重原作”,而总是根据当时讲述者和观众的需要,有意无意地对作品进行“再创作”。 ③ 作品是直接来自人民生活,与人民群众保持最紧密的联系。它会随着当地的地理环境、生活条件、风俗习尚和人们艺术趣味等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异。汉族许多传说故事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后,从内容到形式,被少数民族所改造、改编,成为具有这个民族和这个地方特色的作品,这对原故事来说就是一种变异。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④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促使传统作品与之相适应。例如壮族神话《布伯的故事》等。 变异性是口头性和集体性派生出来的。在记录、整理民间作品时,不能以变异性为借口,对作品任意篡改,塞进私货以冒充。 传承性:所谓“传承”,就是世代相传继承。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主要是传承如下内容: 1 作品思想内容方面的直接人民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 别林斯基说:“人民性已经成为一切诗歌作品及诗的荣誉的试金石和最高的准绳。”民间文学从神话到传说、故事、歌谣等,一直在沿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道路发展。 2 作品艺术形式方面的形式体制、表现方法和语言风格。 鲁迅在《致姚克》中说:“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文人取为己有,越做越难懂,弄得变成僵石,他们就又去取一样,又来慢慢的绞死它。” 《诗经·国风》等民歌的赋、比、兴表现手法。 高尔基说:“接近民间语言吧!寻求朴素,简洁,健康的力量,这力量用两三个字就造出一个形象。” 四、立体性 立体性:是指它不但是文学,还包含有哲学、历史、宗教、民俗、民族等因素,具有多种价值和功能,是人民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文化。它的创作和流传同人民的生产劳动、生活习俗、宗教仪式和娱乐活动等结合在一起,因而是多层面、多侧面和活动多样化的。它与作家文学的平面性、单一性相区别。 作家文学由于是个人创作,故只限于个人的体验和感受;由于是书面创作和书面流传,故必然是比较简约、单纯。 民间文学的立体性,既表现在创作上,又表现在流传上。例如: 广西之所以成为“歌海”,主要因为有壮族这个歌唱的民族,有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壮族自古以来,“遇事即歌,以歌代言”,蔚成风气。“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郊村落,祭祀婚嫁喜葬,无不用乐,虽耕田亦必扣乐相之。”(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壮乡“无论男女,皆认唱歌为其人生观上之主要问题,人之不能唱歌,在社会上即枯寂寡欢,即缺乏恋爱求偶之可能性,即不能通今博古,而为一蠢然如豕之顽民。”(清刘锡蕃《岭表纪蛮》)壮人“迭歌相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壮族以至广西各民族的民歌一般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云南白族的“打歌”(即踏歌,边歌边舞),是一种诗、歌、舞三结合的文学形式,最初是白族先民用来“传古”和“敬鬼神”,至今民间仍在盛行。其演唱形式:在婚丧嫁娶或社火集会时,“人们在地上一塘熊熊的大火,歌者分为甲乙两方,人数少则五六人,多则二三十人,每人手里端起一碗酒,或一碗烤茶,围着火塘成一圆圈,一边唱一边走动。甲乙两方都有‘歌头’,领唱,其他人随之齐唱,两方一问一答,一直唱下去。” 传说故事的创作和流传,也往往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有听众交流,有情景氛围。例如:壮族神话《妈勒访天边》的产生,大概是先民们在纷纷议论天边的有无,以及如何去探索的问题。过后能流传下来,是因为人们对这个问题尚感到困惑而不断忆起和讲述。 以上所述的民间文学7个基本特征,直接人民性和民族性主要体现在内容上,属内部特征;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主要体现在创作方式和流传方式上,属外部特征;立体性则是外部和内部兼有,属综合性特征。集体性和口头性是核心和关键,对民间文学创作与流传起着主导和支配作用。 第三章 原始宗教与神话 一、原始宗教 (一)原始宗教的产生 原始宗教:是指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最初的宗教历史形态,它是宗教史上最原始的结构形式。由于这种宗教形态是以非人为的自然方式产生和存在的,故也称之为“自然宗教”。 原始宗教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伴随原始人类的产生而逐渐产生的。它产生的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1、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生产力极度低下,使得原始人的自身力量远远无法与大自然抗衡。原始人们在力图征服自然的同时,只能更多地屈从于自然的压力,对它产生畏惧和依赖。这是原始宗教产生的最根本的历史条件。 原始人一方面依赖大自然的恩赐而获得食物,同时又为生存的需要而不甘束手待毙,总是充满征服的愿望。但宗教现象之所以在古人阶段(进入母系氏族社会)方才出现,而没有在生产力更为低下的时代产生,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同时又依赖于达到一定水平的社会生产力。只有当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才会产生出超自然环境的需要、行为和感受。也只有经过生产活动的长期发展,才能促进人的大脑的发达和社会联系的复杂多样,才能积累出产生宗教意识所必需的智力和相应的社会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野蛮时期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个人的尊严、雄辩、宗教的情感、正直、刚毅、勇敢,此时已成为品格的一般特质……在宗教领域中发生了自然崇拜和关于人格化的神灵以及大主宰的模糊概念。”(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 2、社会政治条件。马克思指出:“古代一切宗教都是自发的部落宗教和后来的民族宗教,它们从各民族的社会和政治条件中产生,并和它们一起生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33页)原始政治的基本内容,是处理社会群体中人与人的关系,组织和协调集体行动,维持和巩固群体组织。人类在其形成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处于自然组合状态,以游荡的原始群居为生活方式,谈不上稳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也没有确立相关意识和行为准则的必要。进入古人阶段,定居式的共同谋生方式和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最早的血缘纽带,把人们结成了一个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即血缘家庭,结束了无组织的原始群居生活。 血缘家庭是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它不仅从生产生活上、而且从思想意识上增强了人们的社会性。社会组织形式的产生,既促进了群体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也密切了群体内部的思想交流,并产生了协调统一群体行动这种最原始的政治现象,从而为宗教这种社会意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随着血缘家庭向氏族社会的发展,这个情况就越显得重要和明显。可见,原始宗教就是这样地随同社会组织的形成而产生的,在一定意义上可说它是原始政治观念和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存在形式。 3、社会心理条件。在人类进化的初期阶段,原始初民主要是本能地适应自然,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极低,无法对事物进行认识和幻想。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原始政治的形成,人类的经验和知识得到积累,人们的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所谓“思维”,即思想或思考,亦即理性认识的过程。思维有形象思维(又称“艺术思维”)和抽象思维(又称“逻辑思维”)两种类型。抽象思维是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是用科学的抽象概念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认识现实的结果。原始人显然是不可能具有这种抽象思维的;就是形象思维方面,也不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形象思维,因为真正的形象思维是要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通过实践由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阶段,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原始人不过是沾到了其表面的东西,即不脱离具体的形象。 原始人的思维是一种原始思维(也叫“神话思维”),带有强烈的主观臆想性,而且只限于感性的、表象的。他们用联想和幻想的方式,比照对于自身的认识结果去解释自然,解释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虚实不分,物我混同,这就必然导致对于世界的虚幻反映和愚昧观念,而不可能有任何科学的认识。 正因为如此,原始宗教成为原始社会的基本意识形态,它不仅是原始人的世界观,指导着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而且也是原始人的人生观,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基本看法。(时光等《宗教学引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二、原始宗教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原始宗教具有哪些基本内容和形式呢?从考古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材料概括起来,大致包括: ① 拜物教。英国19世纪进化派人类学家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中提出的“万物有灵论”,是一切宗教信仰的发端。原始拜物教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人相信与自己的生活相关的自然物(如树木、石头、弓箭等)具有超自然的灵力(或灵性),视之为神秘,一方面加以膜拜,求其施惠和庇佑,另一方面又采用各种手段去影响和控制它们。由此便形式了法术活动,这是在神灵观念产生之前出现的最初的巫术活动。 英国19世纪另一位进化派人类学家弗雷泽在其《金枝》的“巫术论”里,认为人类智力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巫术——宗教——科学,巫术阶段是前宗教或前万物有灵论阶段,这种原始巫术的两个基本规律和形式:一是模仿巫术(或顺势巫术),这建立在相似的联想上,即“相似律”;一是接触巫术(或感染巫术),这建立在接触的联想上,即“接触律”。前面说的“拜物教”就是指这种原始巫术。不过,我不赞成把这种原始巫术排除在“万物有灵论”之外,因为它毕竟也被视为(不论其有意或无意)有“灵”,若没有“灵”(哪怕很隐蔽),就不被认为通过作法能如愿以偿。 ② 自然崇拜。当原始人的宗教意识从“万物有灵论”发展到神灵观念时,他们便根据这种神灵观念去解释自然,说明自然事物。这种神灵是人格化的,是具有人的意志、情感和欲望,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自然事物的一切活动都是由这些神灵主宰。自然崇拜就是对这些自然事物的神灵的崇拜。它是原始拜物教的直接发展形式,它与原始拜物教的区别在于,它是由对具有灵力(或灵性)的自然事物的信奉变成了对自然事物的神灵的崇拜。而这种人格化了的神灵就与单有灵力(或灵性)的自然物不同,它对待人类既可行善,也可行恶。于是,原始初民便开始把它神化(如太阳神、山神、水神、火神、树神、雷神……)对它产生依赖感和畏惧感,从而对它顶礼膜拜。 ③ 图腾崇拜。当血缘家庭发展到氏族(母系)社会阶段,氏族的统一和血缘纽带反映在原始人的意识中,形成了他们各自氏族的同源观念。如何去辨认同源和非同源的呢?由于他们完全不了解人类生殖繁衍的秘密(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而且对人与自然混然不分,这就使他们会想到精灵可以在不同的自然形体中易位转化,然后往人类之外的自然事物中去寻找答案。这样,就很自然地选择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或具有非凡本领和力量的自然物(主要是动物,也有些是植物和无生物)作为对象。图腾崇拜便由此产生。 “图腾”一词源于美洲印第安奥吉布瓦人的方言,意为“他的亲族”。 图腾崇拜是氏族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或称“图腾主义”),而且都是以各自的图腾崇拜对象来命名氏族的(即氏族的徽记)。图腾崇拜是氏族宗教的主要形式。图腾的观念一般经历三个阶段:亲属——祖先——保护神。这三种观念往往不是简单的更替,而是累积的,在保存旧观念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观念,形成产生时间不同的多种观念并存的局面。 所谓图腾亲属观念,就是把图腾当作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父母或兄弟姐妹,当作本氏族或本家族的成员。 所谓图腾祖先观念,就是把图腾当作自己的始祖,自己就是它的子孙后代。这比图腾亲属观念进了一步,是原始人逐渐增长抽象思维(从个别到一般)、逐步产生灵魂观念和祖先观念的结果。崇拜图腾祖先是最早的祖先崇拜。 所谓图腾神观念,就是把图腾当作氏族、部落、家庭和个人的保护神,相信它具有超自然的力量,既能降福于人,又能为人排忧解难。图腾神是人们心目中的偶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且有图腾禁忌。图腾神观念是在图腾祖先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时原始人的思维又有了进一步发展,认识到人和兽之间有很大差别,不再相信兽能生人或人起源于兽。(这时大概是处于母系向父系过渡时期)但图腾祖先观念在他们的意识中根深蒂固,同时他们也希望图腾继续护佑自己,于是便产生图腾神观念。有些民族两种观念并存,把图腾既当祖先又当保护神。 在各民族的历史上,图腾神普遍存在,有动物形、植物形,也有半人半兽形等。例如: 龙,这是中华民族共同崇奉的图腾神。龙的形象:“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宋·罗愿《尔雅翼》卷二十八)龙有多种:“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qiú)龙,无角曰螭(chī)龙。”(三国魏·张揖《广雅》)龙是由蛇(蟒蛇)演化,并综合其他许多部落图腾而成的。 凤,这也是中华民族共同崇奉的图腾神,是由鸟图腾演化而来的。其形象,《山海经·南次三经》:“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说文》:“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鹿后,蛇颈鱼尾,鸛颡鸳思,龙文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注:①天老:黄帝之臣。②鸛颡:huan sǎng:额像鸛鹤。③思:同“腮”。④ 喙huì:嘴。)⑤弱水:不通舟船之水流。) 蛇、鸟是古越人的图腾,后演化为神。 虎是巴人(土家族等)、纳西、彝、哈尼等族的图腾,后演化为神。 牛是壮、布衣、苗等族的图腾,后演化为神。 牦牛是藏族的图腾,后演化为神。 狗是瑶、畲等族的图腾,后演化为神。 狼是古代突厥的图腾祖先,后演化为神。 熊是鄂伦春、鄂温克等族的图腾,后演化为神。 蜜蜂是怒族的图腾祖先。 枫树是苗族的图腾祖先。 竹是古代夜郎人的图腾祖先。《后汉书》:“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遁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今夜郎县有竹王三郎神是也。”布依族有此习俗:独子之家,需在宅旁种竹子一丛,用以保佑独子健康成长。此竹在独子长大成人之前不准砍伐,独子成人之后,若需用此竹,也得举行一定仪式,且必须由独子砍第一棵方可。(孟慧英《布依族的神话与宗教》,《贵州民族研究》1987年第4期) “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chū、虎为前驱,雕、hú、鸢为旗帜。”(《列子。黄帝》) ④ 祖先崇拜。随着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原始人开始从自然中区别出来,在图腾崇拜的基础上产生祖先崇拜。这一方面是有赖于灵魂观念的形成,认为它是一种可独立存在、永恒不灭的精神实体,它可以对现实的存在发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是对已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氏族制度的反映,说明年长者和氏族首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增长。这种祖先崇拜剔除了图腾崇拜中的自然成分,是血缘关系和氏族制度的社会性强化形式。 原始人认为,人死之后,虽然肉体不存在了,但其灵魂却不会死亡,它可以单独过另一种隐秘的生活,或借助其他自然形体继续存在。它能够与活人交往,或为活人造福,或对活人施加惩罚。因此,人们对死去的祖先产生了敬畏和依赖,将其视为本氏族的保护者,并代替图腾而成为崇拜对象。这种祖先崇拜,在母系氏族社会的对象是女性祖先,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对象便以男性祖先为主了。这是根据氏族社会的组成方式而定的。 此外,在原始社会里,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原始宗教还有生殖崇拜(女性生殖器崇拜、男性生殖器崇拜)、鬼魂崇拜和英雄崇拜等。 人为宗教(又称“一神宗教”、“神学宗教”)是从原始宗教演变而来的。其产生取决于四个主要因素或基本条件,即阶级的出现、民族——国家的形成、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神话是什么?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是希腊艺术的素材。不是随便一种神话,就是说,不是对自然(这里指一切对象,包括社会在内)的随便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据此,我们可概括神话的含义为:神话是人类初民通过幻想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反映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口头故事。 在我国,关于神话的界定,20世纪80年代曾进行热烈讨论。袁珂在1983年发表《从狭义的神话到广义的神话》一文,认为古代神话属狭义神话,后来产生的传说、仙话和神化了的历史属于广义神话,“神话无下限”。在另一篇文章《再论广义神话》中,他说“自然界发展的无限和一定时期人们认识能力和支配自然能力的有限构成尖锐的矛盾。这种由生产力不发达决定的认识方面的矛盾,是一定时期人们必然要产生幻想(神话)的基础。”这种观点对不对呢?大家可讨论一下。 四、神话与原始宗教的关系 神话和宗教是密不可分的,“一但出现了宗教,同时也必然会出现与之有关的神话。”(杨堃《论神话的起源与发展》,《民间文学论坛》1985年第1期) “神话”一词,意思就是神的故事,也就是讲神的事情。“话”作故事解。日本的“物语”就是故事的意思(如《源氏物语》)。有“神”就有神话,这是肯定的、必然的。 有论者认为神话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必须出现神,而神的出现又应该在灵魂观念之后。神并不与原始宗教观念同时产生,但却是原始宗教观念的产物。② 语言必须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③ 有巫师,他们是原始神话当之无愧的作者。没有他们的再创造,神话顶多只是初民口头的片言只语而不能成其为一种“作品”。(黄惠焜《论神话——神话的产生及其分期与分类》,《神话新探》,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转引自潜明兹《中国神话学》P47)这个观点基本是对的,先有神,后有神话,但它们是几乎同时产生的,是一对孪生兄弟。正因为如此,它们产生的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社会心理条件是一致的。 既然神话与神俱来,什么神话最早产生的呢?是自然神话还是图腾神话,得取决于其原始崇拜究竟谁先谁后,这存在两种不同意见。一般是认为图腾崇拜和图腾神话先于自然崇拜和自然神话,理由是:“其一,神话本是宗教的组成部分,与图腾崇拜相关的自然是图腾神话。其二,神话是一种解释系统,‘人们最初解释的必然是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某种物象。’当时与他们关系最密切的便是图腾。”(引自潜明兹《中国神话学》P29) 据载,“在尚处于中石器时代的澳大利亚人中,其神话主要是图腾神话,而关于‘宇宙神话,即关于世界起源的故事,在澳大利亚人中间只有萌芽。’这是因为‘在这样的发展阶段,人们尚未向自己提出 关于整个世界起源的一般的和抽象的问题。’”(引自何星亮《中国图腾神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因此,曾认为自然崇拜早于图腾崇拜的观点是缺乏根据的。最早出现的不是关于开天辟地、日月星辰、山川湖海等神话,而是那些图腾神话(如族源神话、感生神话)。 《三皇本纪》:“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女,少典之妃,感神龙而生炎帝。” 《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喾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这些感生神话与炎帝氏族的龙图腾崇拜,与殷氏族的鸟图腾崇拜,都有密切关系。而后,图腾徽记的诸民族在发展中不断联合与融合,因而就产生了像龙、凤这样神奇的图腾物。 皇甫谧《帝王世纪》:“太暤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大人迹出于雷泽之中,华胥履之,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注:①太暤:亦作太皓,传说中东夷族首领,风姓。一说即伏羲氏,为远古“三皇”(还有燧人、神农)之一。 ②华胥:人名,伏羲的母亲。 ③ 燧人:即燧人氏。传说中远古时代人工取火的发明者。 ④大人迹:因伏羲是“蛇身人首”,其图腾当为蛇,华胥感蛇而孕。因图腾氏族部落忌讳直呼图腾名称,而称之为“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兄弟”、“老人等,故这里称 “蛇迹”为“大人迹”。⑤ 雷泽:此为蛇图腾群体的图腾圣地。) 《史记·夏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父鲧,妻修己,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注:①鲧gǔn:传说中远古部落首领,禹的父亲。奉尧命治水,用筑堤防水的方法,九年未平,被舜处死于羽山。 ②昴mǎo: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③薏苡yi yi:俗称“药玉米”、“回回米”。有人考证薏苡即芣苜fóu mù。《说文》:“芣苜,其实大如李,令人宜子。”因此薏苡为一种植物果实,认为吞食此果便能怀孕。 ④坼chè:裂开。⑤禹:即夏禹,夏朝帝王。)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高辛帝时,犬戎犯边,帝出榜招贤,谓“天下有能得吴将军头者,赠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彩,名曰盘瓠。下令之后,盘瓠遂衔人头造闕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后高辛公主与盘瓠婚配,生六男六女。盘瓠死后,自相婚配,繁衍成一族。“(转引自何星亮《中国图腾神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注:①该故事一直在瑶、畲族民间流传,即《盘王的传说》,属族源神话。②镒yì:古代重量单位,合古代20两。) 五、神话与宗教的区别(请看教材P98) 周扬在《改革和发展民族戏曲艺术》(《文艺报》1952年第24期)中说: “无论是神话或迷信,本来都是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世界的一种幼稚的认识,一种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信仰;但两者的意义却有不同。因为并不是凡涉及超自然的力量的,都是应该唾弃的迷信;许多神话往往对于世界采取积极的态度,往往富于人民性;而迷信则总是消极的,往往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这种区别最突出地表现在对待命运的态度上面。神话往往表现人们不肯屈服于命运。相反地,迷信则恰恰是宣传宿命论,宣传因果报应,让人们相信一切都由命定,只好在命运面前低头。由于对命运的看法不同,因而对作为命运的主宰者的神就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神话往往是敢于反抗神的权威的,如孙悟空的反抗玉皇大帝,牛郎织女的反抗王母;迷信则是宣传人对神的无力,必须做神的奴隶和牺牲品。因此,神话往往是鼓励人摆脱自己所处的奴隶的地位而追求一种真正的人的生活,迷信则是使人心甘情愿地做奴隶,并把奴隶的锁链加以美化。为什么我们反对迷信而赞成神话,其理由就在这里。”(转引自袁珂《中国古代神话》,中华书局1960年版P25`26) 六、解答有关问题 (一)神话和传说有何区别? “神话传说”常常连起来说,这表明它们之间关系密切,内容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尤其是那些晚出的神话和早生的传说,常有交叉现象,故事中人神混杂或半神半人,有时不易辩别和区分,因为它们毕竟有承继关系,传说是由神话演变发展而来的,亲生子女长得像父母是不奇怪的,富有“传奇性”就是传说的一大特点。但是,从民间文学的文体分类来说,它们是有各自的属性和特点,是有区别的: ①产生的时代不同。神话产生在无阶级的原始时代,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神话就消亡了;传说则大多产生在阶级出现以后,而且无时间限制,直至现当代甚至未来,仍会有新的传说产生。例如,现代传说《邓斌骑虎》、《拔哥变龙》等。 ②神话是 “不自觉的艺术加工”的反映;传说却是有意识的集体创作。 ③神话以神为中心,弥漫着神的意志和神的活动迷雾,距离现实生活较远;传说则以人为中心,它的内容和人物多与历史人物事象和地方风物习俗有某种关联,即使是神也渐近于人性,是被神化了的人,被奉为神的人。 因此,我们的教材(P109)给传说下的定义是:传说是描述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解释一定地方风物、社会习俗的口述传奇性故事。 关于神话与传说的问题,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有一段话值得我们很好地去体会:“因为原始民族,穴居野处,见天地万物,变化不常——如风,雨,地震等——有非人力所可捉摸抵抗,很为惊怪,以为必有个主宰万物者在,因之拟名为神;并想像神的生活,动作,如中国有盘古氏开天辟地之说,这便成功了‘神话’。从神话演进,故事渐近于人性,出现的大抵是‘半神’,如说古来建大功的英雄,其才能在凡人以上,由于天授的就是。例如简狄吞燕卵而生商,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之的话,都是和凡人不同的。这些口传,令人谓之‘传说’。由此再演进,则正事归为史;逸史即变为小说了。”(《鲁迅全集》第9卷P302) 鲁迅所举例的这些传说,实际上原本是一种氏族图腾祖先神话,被用在帝王身上,而这些传说中的帝王,又与历史上的人物、事件有所关联(如唐、虞、夏、商、周等朝代之说),故既可称为族源神话,也可称为帝王传说。类似这种“两栖”性作品还有很多,如“女登感神龙而生炎帝”、 “黄帝战蚩尤”等等。 中国被称为“四大传说”的《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后三者说是传说较为明显,《牛郎织女》则有些特别。牛郎和织女,原是星名(牵牛星、织女星),后被衍化为神话人物,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嫁给河西牛郎后,织乃中断。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离,只准每年七夕相会一次。至南朝梁宗懔撰《荆楚岁时记》,故事有所发展。《风俗通》佚文又记织女会牛郎时,乌鹊于天河上为之搭桥,名为“鹊桥”。(据《辞海》P1443) 据宋·李昉等辑《太平御览》卷31,有说是西王母以银簪划河为界,分开牛郎和织女的。《牛郎织女》这个传说,不仅是神话演化而来,而且保留神话的成份较多。 《西游记》是作者有意识地使用浪漫主义手法进行创作,孙悟空大闹天宫等一系列情节,都充满着神奇瑰丽的幻想,这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艺术的折光反映。不能说是神话,只能说是传奇色彩或神话色彩。 (二)神话和仙话是一样吗? 仙话是讲述仙人的活动的,是以追求长生不老、自由平等为中心主题的民间文学作品。它跟宗教信仰的关系也很密切,也多采用幻想的手段,来表现人们那种超越人生、超越自然、超越社会的生活理想。它神话和传说都有相类似的地方。它与神话不同的在于: ①神话产生于野蛮时期的低级阶段(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仙话则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②神话的创作是无意识的,而仙话却是有意识的创作。 ③神话中的神大多是不死的,这是自然而然的,无需外加任何手段(“灵魂不灭”的观念在支配);而仙话中的仙则要吃仙丹之类的不死药才能长生不死。神话中神性是与生俱来的,而仙则是在凡人的基础上修炼而成,他们虽有超人的本领,但本质还是人。 例如,“黄帝战蚩尤”,这是神话。民间流传的仙话中,有说黄帝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已经两鬓斑白,为此非常苦恼。听说仙人可以长生不死,便带领臣仆来到黄山,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把丹炼成,服丹后便飘然成仙。(陈晓勤等编《中国仙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又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八位修炼成仙的人:吕洞宾、汉钟离、铁拐李、张果老、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他们各有各的超人本领。如铁拐李用的龙头拐杖,抛进大海踩上去,就像坐着龙舟乘风破浪;张果老倒骑的瘸腿毛驴,一扬鞭,立刻踩波踏浪,如履平地,飞奔向前;吕洞宾的宝葫芦,想要什么有什么;……他们应邀赴王母娘娘(西王母)的蟠桃盛会,大醉而归,腾云驾雾来到瀛洲,然后大家去大闹东海龙王,充分地表现了他们的无所顾忌的狂放性格和非凡本领。 关于民间文学的体裁分类,一般不把仙话作为一种独立的体裁,原因是它与神话和传说相比较,主要只是其所写的内容有些不同而已,故有的把它划归神话,有的划归传说。 (三)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比较如何? 希腊神话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成长于古代人民集体生活之中。它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个部分。神的故事是讲关于宇宙人类的起源、神的产生及其谱系等内容。希腊神话的英雄传说也是起源于祖先崇拜,它是古希腊人对远古历史和对自然界斗争的回顾。希腊神话的人物形象非常之多,大大小小,有名有性,成千上万,其中最主要的有奥林匹斯(神山)十二大神:众神之主宙斯、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他们掌管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组成以宙斯为中心的奥林匹斯神统体系。 希腊神话的神与人同形同性,既有人的体态美,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懂得喜怒哀乐,参与人的活动。神和人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永生,无死亡期;后者生命有限,有生老病死。希腊神话的神个性鲜明,没有禁欲主义因素,也很少有神秘主义色彩。因此,希腊神话是十分丰富和辉煌的。所以,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本来也应该有非常丰富的、足以惊世的古代神话流传下来,与古希腊、印度等相比不会逊色的。但是,事实上却是大大地逊色了。我们的古代神话流传下来的,不但数量少,而且零零星星,只言片语,构不成完整的体系。现有的神的形象、面貌,大都也很模糊。这种情况,与世界文明古国的称号是很不相称的。 为什么这样呢?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列举了三点原因,其中之一是:“孔子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实用为教,不欲言鬼神,太古荒唐之说,俱为儒者所不道,故其后不特无所光大,而又有散亡。”(《鲁迅全集》第9卷P22) 下面是袁珂对鲁迅的这个原因的阐释和补充:“神话转化做历史,大多出于‘有心人’的施为,儒家之流要算是这种工作的主力军。他们为了要适应他们的主张学说,很费了一点苦心地把神来加以人化,把神话传说来加一理性的诠释。这样,神话就变做了历史。一经写入简册,本来的面目全非,人们渐渐就只相信记载在简册上的历史,传说的神话就日渐消亡了。 “例子要举起来是多的,如像黄帝,传说中他本来有四张脸,却被孔子巧妙地解释做黄帝派遣四个人去分治四方。又如‘夔’(kuí),在《山海经》里本是一只足的怪兽,到《书·尧典》里,却变做了舜的乐官。鲁哀公对关于夔的传说还有点不明白,便问孔子道:‘听说“夔一足”, 夔果然只有一只足吗?’孔子马上回答道:‘所谓“夔一足”,并不是说夔只有一只足,意思是说,‘像夔这样的人,一个也就足够了。’孔子的解释虽然不一定真有其事,但从这里也就可以见到儒家把神话来历史化的高妙。历史固然是拉长了,神话却因此而遭了厄运,经这么改变转化,委实恐怕会丧失不少宝贵的东西,而从神话转化出来的确历史也不能算是历史的幸事。”“神话转化做历史,一直到宋代罗泌作《路史》都还继续着。”(《中国古代神话》中华书局1960年版P17、18) 孔子及其儒家为何要这样做呢?《论语·述而》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是极力维护周礼的,反对谈论怪异、勇力、动乱、鬼神的事情。孔子他们把神话转话成历史,既是从其主张学说出发,又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要美化帝王,把帝王抬到天上去,就得把帝王的祖宗和帝王的身份来历加以神化;要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就得把那些“反抗神的神”修改成野心家、坏家伙,并以历史的面目出现。前者如对“夏禹治水”(见《楚辞·天问》洪兴祖补注《淮南子》),后者如对羿、鲧、蚩尤、刑天等。这样,神话就散亡了。 《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又有神衔蛇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疆良。 《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山海经·海外南经》:“欢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 《山海经·海外北经》:“北方禺疆,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 《山海经·大荒经》:“有夏州之国,……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 《山内经》:“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注:①辕:车辕。商周时车上正中压轴的木杠。②旃(zhān):同“毡”。③人主:君主。④飨(xiǐng)食:这里指奉飨祭祀。⑤伯(bà):同“霸”。”) 《山海经·海外北经》:“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冲向南方。(注:①共(gōng)工:古代神话人物,传为人面蛇身赤发,身乘二龙。②厥:掘。③仞:填充。④沮(jì):坍陷。⑤众帝:指帝尧、帝喾、帝丹朱(传说中尧之子,名朱,因居丹水,故名。傲慢荒淫,尧因禅位于舜)、帝舜等。⑥隅:指四方台的每个转角处。⑦冲向:指蛇头所向。) 第四章 民族民间文学与社会生活 第一节 民族民间文学直接反映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和斗争 从两个方面去看:一是文学起源;一是作品。 关于文学起源的几种说法: ①“模仿说”(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亚里斯多德)。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人类对外界事物模仿的本能。 ②“游戏说”(德国古典哲学家、美学家康德)。认为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以过剩精力为原动力的游戏。 ③“魔法说”(又称“巫术说”。法国考古学家雷纳克)。认为原始人的一切创作活动都是交
本文档为【《民间文学概论》教学提要_修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612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60KB
软件:Word
页数:26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11-17
浏览量: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