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比较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比较

举报
开通vip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比较 第 19 卷第 4 期 1 9 9 5 年 s 月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O U R N AL O F WE N Z HO U T 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 V o l . 1 9 N o . 4 A u g. · 戊戌变法 10 0 周年纪念 ·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比较 王 戎 摘 要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是中日两国近代史上重大事件 , 它们都是以西方为榜样 . 以改革为手段 , 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为 目的的爱国政治运动 , 但其最终结局及其...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比较
第 19 卷第 4 期 1 9 9 5 年 s 月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O U R N AL O F WE N Z HO U T 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 V o l . 1 9 N o . 4 A u g. · 戊戌变法 10 0 周年纪念 ·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比较 王 戎 摘 要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是中日两国近代史上重大事件 , 它们都是以西方为榜样 . 以改革为手段 , 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为 目的的爱国政治运动 , 但其最终结局及其对 两国历史的影响却大相径庭 。 本文分析比较了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 着重探讨了它 们的主要区别 , 以期加深人们对两国历史的认识 , 引出必要的经验教训 。 关键词 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 维新派 百 日维新 , 百年沧桑 。 百年前发生于中华大地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有着许 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 然而 , 它们的结局却迥然不同 。 后者通过维新 , 走上迅速发展资本 主义的道路 , 跃入世界五强之列 , 被誉为 “世界上的奇迹 ” , 东方的 “彗星 ’,¹ , 而前者在 《辛丑条约》签定后 , 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化深渊 。 今夭研究比较中日两国改革的成败 , 不 仅可以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两国历史 , 而且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 一 、 中 日两国维新变法的相似之处 戊戌变法与 日本明治维新就其基本面有许多相似之处 , 这些相似之处不是历史的偶 然巧合 , 而是当时的世界大势 、 两国的社会性质以及两国人民面临的历史抉择等诸多因 素造成 。 (一 ) 维新前夕 , 两国处于相似的历史背景 , 面 临同样的时代课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维新变法前夕 , 两国同处于封建社会末期 , 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 农民起义不断 , 封 建统治危机四伏 。 更为严重的是 , 两国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 , 社会性质面临着 向殖民地半殖民地演化的严重危机 。 此时的西方国家 , 凭借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强大动力 , 掀起席卷全球的殖民主义浪潮 , 强制性地把一些非资本主义的落后 国家和地区卷入世界 经济的旋涡 。 在中国 , 鸦片战争后 ,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定 , 尤其是甲午战争的惨败 , 使主权丧失 , 领土四分五裂 , 古老的中国发生亘古未有之 巨变 , 亡国之祸已迫在眉睫 。 日 本 , 在美国炮舰的威逼下 , 18 5 3 年后被迫开关 , 西方列强蜂涌而至 , 在日本建租界 , 驻 军队 , 掠夺黄金 、 原料 , 打击民族工业 , 日本面临着被肢解 、 沦为半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爆发 , 它们都是被严酷的民族危机呼唤出 来 , 同样肩负着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 。 (二 ) 运动的性质都是变封建专制主义为资本主义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爱国政治运动 戊戌时期的中国与明治维新前的日本 , 政治上仍然是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 经济上 , 资 本主义经济成分虽有所增长 , 但在整个社会经济中 , 未能占到主导地位 ; 西方列强的侵 略 , 又给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日两国打上半殖民地的烙印 。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 , 都 · 2 1 ·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 9 8 年第 1 9 卷 是在带有半殖民地色彩的封建社会里 , 希望通过变法走向近代资本主义道路的爱国政治 运动 。 变法的内容涉及政治 、 经济 、 军事 、 文化等方面 。 在中国 , 是要改官制 , 裁冗员 , 开言路 , 兴实业 , 奖发明 , 保护农工商 , 练新军 , 废八股 , 兴学堂 , 改革社会陋习等 。 戊 戌变法 已不同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炼石补天 , 也不是洋务派 “枝枝节节 ” 的改革 , 而是 “全变 ” “大变 ” 。 日本 明治维新运动提 出 : 尊王攘夷 、 尊王倒幕 、 版籍奉还 、 地税改革 , 废藩置县 , 四民平等 , 殖产兴业以及 “以欧洲文 明为目标 ” 大量输入西洋文化的措施 , 也 都是社会政治经济 、 军事文化的重大改革 , 可见 ,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实质涉及到政 治制度 、 社会体制的重大变革 。 ( 三 ) 运动实行的方式都是围绕一 个变法前并无实权的皇帝 , 借助皇权的威望来组织 施行 , 自上而下地颁布变法措施 中 日两国改革者利用皇权的威望来组织实施变法 , 企图在保存封建特权的前提下 , 全 面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 。 在中国 , 康 、 梁为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维新派 , 拥簇着光绪帝颁布 变法诏书 , 以期达到运动的 目的 ; 在 日本 , 倒幕派 、 维新志士拥立天皇以实现 自己的抱 负 。 然而 , 两国相似的改革运动 , 最终却是迥然不同的结果 。 日本由维新走向近代化 , 挣 脱了半殖民地化命运的枷锁 , 与欧美列强并驾齐驱 ; 中国 , 百 日维新 , 昙花一现 , 变法 失败后 , 中国更深地陷入半殖民地化深渊 , 甚至后起的日本也乘势侵略 。 历史仿佛对中 国过于残酷 。 为什么同样自上而下的改革 , 日本成功 , 中国却失败 ? 二 、 中日两国改革运动的主要区别 中 日两国以西方为榜样 , 以改革为手段 , 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为 目的的政 治运动 , 除了相似之处外 , 还有若干不同之处 , 这些区别也正是导致两个运动不同结局 的主要原因 。 (一 ) 中 日两国改革力童及其对立面的势力有很大的不 同 日本明治维新前夕 , 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 封建营垒急剧分化 。 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 分化出一批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下级武士 , 约 2 00 万人 。 他们原来也是依附于 “将军 ” , 后因封建领主削减或停发其傣禄 , 迫使他们向商人借贷或自行经营 , 在经济上他们逐渐 与新兴资产阶级建立起联系进而结为联盟 。 维新前夕 , “最热心的兰学家往往是浪人和下 级武士 ” , 他们成为维新骨干 ,这使得 日本维新派拥有 自己的武装力量与封建势力相抗衡 。 德川幕府是一个畸形的封建政权 , 上有天皇驾凌 , 下有强藩割据 , 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 已摇摇欲坠 。 维新前夕 , 以长州藩为首的革新派就以 “开港倒幕” “强藩割据 ” 为口号 , 展 开 了反封建的倒幕运动 。 长州 、 萨摩等西南强藩 , 不仅有 “船 中八策 ” “王政复古 ” “辞官纳地 ” 的方案纲领 , 还有王政造成的以天皇为核心的政治权威 。 维新派正是在这样 一个政治权威的统帅下开辟 自己的天地 。 不仅如此 , 维新派还与富农豪商 、 手工业者密 切联系 。 日本资产阶级的前身—商业高利贷阶级是维新的社会基础和经济支柱 , 农村中的富农也支持维新派 , 他们组成 “农兵队” “草莽队” 与维新军队一同作战 。 总之 , 19 世纪中叶 , 日本国内阶级矛盾 日益激化 , 农民 、 城市平民 、 新兴地主资产 阶级 、 大商业高利贷主和下级武士 , 他们从不同的社会集团利益出发 , 强烈要求改革旧 的封建制度 。 维新派与他们相结合相联系 , 使自己的社会力量远较中国维新派强大 。 反观中国 , 自秦代以来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到清代 已高度完善 。 中国维新派不 可能有 日本那样的强藩及其军队作后盾 , 统治集团内部并没有出现深刻的裂痕 。 虽然晚 一 2 2 . 第 4 期 王戎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比较 清政治舞台上曾出现过各种地方实力派 , 但关键时刻都效忠朝廷 。 清廷的实权仍牢牢掌 握在太后手中 , 维新派从未真正夺到过政权 , 这是中 日两国改革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 。 中 国的维新派长于书斋 , 缺乏政治实践锻炼 , 不可能去独立地创建训练 自己的军队 , 也没 有象日本那样与富农豪商相结合 。 双重压力下诞生的中国资产阶级 , 无论政治上还是经 济上都十分软弱 , 不具备 日本资产阶级那样敢于抗争的独立性格 , 去支持保护 自己的代 言人维新派 , 变法失败后 , 连张誊这样的人也急忙声明划清界限 , 以避株连 。 国内新旧 力量对比极为悬殊 。 据严复估计维新党与守旧党是一与千之 比 , “且此党之中 , 实能见西 法所 以然之故 , 而无所为而为者 , 不过数人 ’,º , 至于广大群众 , “知时事之危急者万无一 焉 , 知其危急而欲思所以图维之者 , 亿兆无一焉 ” 曾即使号称全国 “最有朝气 ” 的湖南省 , 顽固势力也相当强大 , 更何况其他各省 。 可见 , 中国的维新派既没有日本维新派那样强 大的政治后盾 , 也没有他们那样雄厚的经济实力 , 有的只是一个连 自身地位都难保的光 绪帝 。 这一切使他们在与封建顽 固势力作短刀 相向的决战中 , 必然势单力薄 。 谭嗣同牺 牲之前发出 “有心杀贼 , 无力回天 ” 的呐喊 , 也为这场运动的失败作了准确的注释 。 (二 ) 中日两国改革的前提和 手段 不 同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根本前提是以暴力夺取政权 , 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 维新之际 , 农民暴动、 市民运动已进入高潮 , 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 。 倒幕派与人民群众 汇合起来 , 发动了一场历时一年半之久的国内战争 。 政权更替通过战争这种最高斗争形 式才得以实现 。 新建立的明治政府中 , 资产阶级维新派参与并掌握了政权 , 这为资本主 义性质的改革提供了根本的政权保障 。 中国的维新派对光绪帝的作用估计过高 , 对改革的复杂性 、 长期性和艰巨性缺乏清 醒的认识 , 对顽固势力破坏变法的严重形势估计不足 , 幻想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 自上 而下地颁布变法措施 , 就能改革成功 。 另一方面 , 维新派虽对清政府横征暴敛的反动措 施不满 , 但并不支持人民起来推翻这个政权 。 除谭嗣同外 , 他们都仇视太平天国 , 对此 起彼伏的反洋教斗争视而不见 , 所有变法措施没有一个字涉及封建土地制度 , 使运动仅 限于士大夫 、 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 , 维新派的阶级力量 、 社会基础极其薄弱 。 他们手中 没有一兵一卒 , 根本不可能对顽固势力进行武力讨伐 , 封建统治的根基没有触动 , 在此 前提下 , 企图推行资本主义性质的变法是根本不可能的 。 ( 三 ) 中 日两国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 西方文化在两 国传播的程度也不 同 人类历史上 , 任何社会变革 , 都有进步理论为指导 。 在当时 , 能否认真学 习西方先 进文化 。 成为两国资产阶级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 日本民族具有开放性吸收外来文 化的传统 。 他们既无条件服从 、 忍耐 、 宽容 , 又顽强 、 坚毅 、 勇于抗争的民族心理 , 使 他们总是以积极 、 进取 、 紧迫的态度正视与他国的差距 , 以极小的代价来缩小这一差距 。 历史上 , 日本一直以中国为师 ,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 日益沉沦 , 引起 日太 巨大震惊 。 中国 这个学习偶像必然要为更强大的西方国家所取代 。 随着体现西方文化的 “兰学 ” 在 日本 的传播 , 他们开始从盲目崇拜中华旧文化的传统中解脱出来 。 开国后 , 日益严重的民族 危机 , 加剧了 日本民族向西方学习的紧迫感 , 他们提出 “脱亚入欧 ” “和魂洋才 ” 的 口号 。 西学的传播从自然科学扩展到社会科学 , 受影响的人从知识分子扩大到政治活动家 、 下 级武士 , 形成一股巨大的改革力量 。 西学的传播为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 是明治维新成 功的重要条件 。 日本民族精神加西洋技术的 “和魂洋才” 促使 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 。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 , 在历史上创造出灿烂辉煌 的古代文明 。 延续几千年 . 2 3 ·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 9 9 5 年第 1 9 卷 的农业文明在塑造人们勤劳勇敢 、 质朴无华 、 厚重笃实的传统美德的同时 , 周而复始的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 也养成了人们崇拜传统 , 尊从权威 , 安分守己 , 求稳怕乱 , 因循 守旧 的社会心态 。 历代统治者施行愚民政策 、 压制个性 , 更给国人套上难以挣脱的精神 枷锁 。 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 , 使封建统治者对西学一直持抵制拒绝的态度 , 认为西学将 “以夷变夏 ” 。 闭关政策使中国没能在鸦片战争前形成一个新的知识分子群体 。 一直到 90 年代新知识分子群体才逐渐形成革新势力 , 但其力量极其脆弱 。 同时 , 中国的科举制度 , 把知识阶层纳入官僚体制 , 使其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后备军 , 儒学理论成为他们的进身 阶和金饭碗 , 这一状况也大大加深 了中国知识分子学习西学的困难 , 严重影响着他们学 习的质量和成效 。维新派在大刀阔斧推行变革的同时 , 又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借助传统 。 连 梁启超也鼓吹 “西学中源 ” 说 , 更何况处处以圣人自居的康有为 。 维新派遇到的旧思想 旧 习惯要 比日本大得多 。 (四 ) 两 国改革采取的策略不 同 改革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 会遇到旧势力+ 方百计的反对和阻挠 。 因 此 , 改革者不仅需要有理想 、 热情 、 勇气 , 有献身精神 , 更需要有智慧 、 能力 , 有谋略 , 能明察社会各种力量 、 关系 , 因势利导 , 统筹安排 , 循序渐进 , 最大限度地争取同盟者 , 减小改革阻力 。 日本的改革运动较为有理有序 , 其维新派精明强干 , 长于韬略 , 以夺取政权为首要 目标 , 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纲领 , 在策略上 , 善于利用形势 , 调动各方面力量 , 打击最主 要敌人 。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 , 他们首先提出 “尊王攘夷” , 这一口号符合当时高涨的爱 国主义民族主义情绪 , 符合千百年来形成的奉王政为正宗的传统道德 , 有极强的号召力 鼓动性 ; 以后为了利用英法间的矛盾 , 避免列强武装干涉 , 又实行 “开港倒幕 ” , 把矛头 直指幕府 , 建立倒幕武装力量 ; 为了发动农 民 , 他们提出 “四 民平等” “救万民于涂炭之 苦 ” 和 “年贡减半 ” 等反封建口号 , 因此得到人民拥护 。 日本维新派把一切实质性的改 革都放在夺取政权后 。 在改革的步骤上 , 他们则十分谨慎 , 稳扎稳打 , 逐步前进 。 维新 政府颁布的五条誓文 , 初步改革了封建政体 , 在维新派稳固掌握大权的前提下 , 最终实 现了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全面开化 。 对废除藩主统治 、 取消士族傣禄等问题 , 他们周密部署 , 采取强制与赎买相结合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 用 10 年时间 , 坚决而又慎重稳妥地解决 了这些复杂的历史遗 留问题 。 明治政府采用赎买政策 , 从而大大减少了封建势力反抗的 激烈程度 , 保证了改革必需的政治安定局面 , 当然 , 这同时又带有很大的妥协性 。 日本 维新派在策略上选择一种阻力最小的的做法 , 这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 中国维新派的急于求成 、 盲 目冒进 , 策略失当 、 操之过急则是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 维新运动很大程度上是 由甲午惨败所唤起的炽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 经康 、 梁等热血志士 的奔走呼号而兴起 , 运动的理论准备 、 组织准备并不充分 。 康有为的 《孔子改制考》《新 学伪经考》其本意是为减小变法阻力 , 但此理论对正统学说的全面挑战 、 引起太多的争 论 、 疑惧 , 顽 固派自然视之为洪水猛兽 , 就是大多数士大夫对此也持否定态度 。 康有为 等维新派缺乏运筹帷握的雄才大略 , 对改革的深刻性 、 复杂性认识不足 , 把严酷的政治 斗争简单地看成是 “在皇上一转移间耳 ” 。 在理论准备组织准备不充分又末掌握实权的情 况下 , 只求 “全变 ” “速变 ” , 短短 10 3 天的时间 , 雪片般地颁布了 1 10 多条诏书谕令 , 企 图在一夜之间把中国变成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国家 , 这种愿望尽管是进步的 , 但其结果 却适得其反 。 维新派把变官制 、 废等制 、 开议院作为变法的核心 , 要求立即实行 , 这是 · 2 4 · 第 4 期 王戎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比较 一种不顾国情脱离实际的超前行为 。 日本设议院也是在维新派掌权的 20 多年以后 , 而 当 时的中国 , “议院 ” 一词传入仅 10 来年时间 , 根本无法实现 。 民主政治的实现必然是一 个艰难的过程 。 维新派不切实际的纲领 , 不仅不能团结更多的力量 , 反而孤立了自己 。 他 们急于求成 , 不讲策略 , 对统治阶级的各派别阶层不加区别 , 全面打击 , 大裁大撤 , 废 八股 , 改官制 , 断了百万兵弃旗人 、 数十万儒生的生计 。 康有为甚至还提出改国号 、 断 发易服的主张 , 轻率地侵犯主流社会的符号 , 对所裁人员未给予适当出路 , 造成 “连带 关系因之失职业者将及万人 , 朝野震骇 , 颇有民不聊生之感 。 ”@急风暴雨式的改革措施 , 已超越了当时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 这就使原来相互矛盾 、 存在分化的各阶层各派别结 成一体 , 群起而反对变法 。 变法的失败再次说明 : 欲速则不达 。 (五 ) 两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也 不同 日本明治维新时有许多有利的国际条件 。 首先明治维新发生于 19 世纪 60 年代 , 此 时欧美各国尚处于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 且忙于 自己的内务 , 无余力在东亚扩大侵略 。 西 方列强入侵 日本的时间不长 , 还未与幕府紧密勾结 。 加之 日本是岛国 , 资源缺乏 , 远离 欧美 , 是资本主义建立世界市场的最后一个环节 , 对西方列强来说 , 其战略地位远不如 中国重要 。 他们对 日本是各有打算 , 在入侵 日本时 , 常彼此相牵制 。 美国刚结束南北战 争 , 法国与普鲁士关系 日趋紧张 , 双方都忙于备战 , 英国企图利用 日本作为牵制沙俄 、 侵 略中国的先锋 , 它不但没有压制维新派 , 反而给予支持和援助 ; 法国原来本想支持幕府 , 但 由于英国支持倒幕 , 迫使法国不敢阻挠维新 , 在戊辰战争中 “严守中立 ” , 沙俄虽对 日 本领土有野心 , 但要受制于英法的态度 , 又要忙于内部的农奴制改革 , 暂时无力干涉 日 本 。 这一切使日本改革的外部压力大大减轻 。 其次维新前夕 , 亚洲不断高涨的民族解放 运动的风暴 , 迫使他们对 日本的侵略不得不有所收敛 。 印度民族大起义 、 第二次鸦片战 争期间中国军 民的顽强抵抗 , 尤其是太平天 国运动沉重打击了西方侵略势力 。 日本倒幕 领袖久坂玄瑞曾指出 : “英法之所以未能随心所欲地对皇国大动干戈 , 就是因为中国的太 平军声威雷振所致 ”À 。 美国驻 日公使哈里斯害怕 日本人民效法太平军 , 英国驻 日公使不 得不承认 : “我们对 日本的纲领必须慎重行事…我们在中国已从太平天国人民革命中吃过 苦头… …这一切必须铭刻在心 。 ’, ¿中印人民的起义迫使西方列强不得不吸取教训 , 改变 对 日本的侵略方针 。 这是英美最终确定支持日本维新派及其政治改革的重要原因 。 总之 , 日本维新 , 西方列强没有采取联合一致的干涉行动 , 日本的维新派正是抓住这一有利时 机 , 一举成功 。 中国戊戌变法时面临的国际环境要比日本严峻得多 。 中国作为地广人众 、 资源丰富 的东方大国 , 一直是列强争夺的主要 目标 。 此时 , 列强入侵中国已半个多世纪 , 他们对 中国的控制远远强于当年的 日本 , 列强同清政府的勾结也大大超过法国同幕府之间的关 系 。 9 0 年代 ,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 他们对中国的争夺日趋 白热化 , 中 国政局的任何变动都会触动他们的利益 , 引起他们的反应 。 这种险恶的国际形势 , 给中 国的改革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 , 正如梁启超在流亡 日本期间所说 : “贵邦 30 年前 , 外患 未函 , 其大优仅在内江 , 故专恃国内之力 , 而即可以底定 。 敝邦今日如一羊处于群虎之 间 , 情形之险 , 百倍贵国 。 ’,À维新派与顽固派的斗争 , 隐藏着列强各国在华争夺权益的角 逐 。 维新派希望得到英国 日本的支持 , 可是 , 英日支持光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 是想以 此遏止沙俄在中国东北的扩张 , 他们只是为捍卫 自己的在华利益 。 一旦他们从维新派手 中得不到实在利益时 , 便不再支持同情 。 英国公使窦纳乐在变法失败后说 : “我认为中国 。 2 5 ·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 9 9 5 年第 2 9 卷 正当的变法 已大大被康有为和他朋友们的不明智行为搞坏了 。 ’,Á可见他们需要的只是一 个高效能的 、 可以控制局面的奴才政府 , 决不是要让中国真正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 道路 。 当变法超过他们规定的限度时 , 他们宁可抛弃维新派而选择虽然腐败却已驯服了 的顽固势力 , 历史的演变过程已证实了这一点 。 (六 ) 中 日两国空问背景不 同 , 也是影响两国改革不 同结局的一个因素 一般说来 , 小国革命 (改革 ) 成功易 , 彻底被扑灭也易 ; 而大国革命 (改革 ) 成功 难 , 彻底扑灭也难 。 日本是一个相对狭小的岛国 , 维新派登高一呼 , 便可众山齐应 , 甚 至震动大部分国土 。 中国是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 , 幅员的辽阔 , 既为革 命提供 了东方不亮西方亮 , 黑了南方有北方的有利条件 , 同时也增加了革命成功的难度 。 面对苍茫大地 , 层层叠叠的官僚机构 , 京城发生的一切 , 无论是光绪帝的诏书还是康 、 梁 的狮吼 , 在许多地方 , 最终都变得渺无踪迹 , 消失在重重的封建迷雾之中。 即使到辛亥 革命后 , 广大农村仍然处在对政治茫然无知的状况 。 综上所述 , 19 世纪中日两国的变法维新是历史的必然 , 而两国改革的不同结局则是 多方面因素造成 。 从两国改革的经验教训中 , 我们可以获得有益的启示 : ( l) 改革必须 抓住历史机遇 , 采取正确的策略 。 日本明治维新时的国内外条件虽然 比中国戊戌变法时 有利 , 但这只是一种客观条件 , 日本维新派的主观能动性则起着主导作用 。 如果中国的 戊戌志士拥有一支支持改革的武装力量 , 或者袁世凯扮演长州 、 萨摩强藩的角色 , 如果 维新派和光绪帝掌握了实权 , 采取正确的策略 , 分清主次 , 最大限度地争取同盟者 , 减 小改革的阻力 , 那么戊戌变法也可能是另一种结局 。 (2 ) 改革必须发挥国家政权的重要 作用 。 日本维新派掌握政权后 , 充分发挥政权在推行资产阶级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 使 日 本以最快速度走上近代化道路 。 而中国军政大权仍在顽固派手中 , 维新派和光绪帝始终 没有能掌握实权 , 在此前提下推行资本主义的变法 , 是不可能成功的 。 注释 ¹ 旧 ) 井上清 . 日本历史 (下册 ) . 天津人民出版杜 , 1 97 6 . 9 16 º»戊戌变法 . (三 ) 上海 : 神州国光社 , 1 953 . 76 , 13 6 ~ 13 7 ¼吕万力. 简明日本近代史. 28 ½戊戌变法 . (一 ) 上海 : 神州国光社 , 1 9 5 3 . 4 85 ¾转引 自: 伊文成等主编 . 明治维新史 . 6 78 ¿万峰 . 日本近代史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 7 8 . 64 À戊戌变法 (二 ) . 上海 : 神州国光社 , 1 9 53 . 6 07 Á戊戌变法 (三 ) . 上海 : 神州国光社 . 1 9 53 , 5 32
本文档为【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比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9019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0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1-16
浏览量: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