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_摩诃兜勒_曲名含义及其相关问题

_摩诃兜勒_曲名含义及其相关问题

举报
开通vip

_摩诃兜勒_曲名含义及其相关问题 �专题研究 � �摩诃兜勒� 曲名含义及其相关问题 王 福 利 � � 摘 � 要: 张骞出使西域得 �摩诃兜勒� 一曲, 李延年因之更进二十八解, 乘 舆以为武乐, 对后世军乐有很大影响。然从后唐马缟 �中华古今注� 及宋郑樵 �通志略� 将其视为两曲的记载看, 其时人们已不明该曲名之本意, 后世学者亦有 不少歧义。�摩诃兜勒� 为一由 �摩诃� 和 �兜勒� 组成的梵语词, 合为 �大吐火 罗� ( �大夏�) 之意。该曲或同西夏王朝 �也葛倘兀� 曲 ( �大夏�) 一脉相承, 其 工尺谱在明清宫廷中可...

_摩诃兜勒_曲名含义及其相关问题
�专题研究 � �摩诃兜勒� 曲名含义及其相关问题 王 福 利 � � 摘 � 要: 张骞出使西域得 �摩诃兜勒� 一曲, 李延年因之更进二十八解, 乘 舆以为武乐, 对后世军乐有很大影响。然从后唐马缟 �中华古今注� 及宋郑樵 �通志略� 将其视为两曲的记载看, 其时人们已不明该曲名之本意, 后世学者亦有 不少歧义。�摩诃兜勒� 为一由 �摩诃� 和 �兜勒� 组成的梵语词, 合为 �大吐火 罗� ( �大夏�) 之意。该曲或同西夏王朝 �也葛倘兀� 曲 ( �大夏�) 一脉相承, 其 工尺谱在明清宫廷中可能依然流传。 关键词: 摩诃 � 兜勒 � 摩诃兜勒 � 大夏 一、有关 �摩诃兜勒� 曲的文献记载及问题的提出 在 �史记�、�汉书� 有关李延年的几处传记中, 无一例外地都提到这位曾任 � 狗监� 之职 的早期倡人, 因 �善歌舞�、�性知音�, 又善 �为新声变曲� 而招武帝喜爱 ( 当然更有李夫人的 原因) , 被任命为协律都尉。� 此处之 �为新声变曲�, 有学者明确指出其含义是 � 因胡曲更造, 音声曲度, 迥异周秦, 所谓新声乐也�。� 然李延年因胡曲更造之新声乐并不见于 �史记�、�汉 书� 等史籍, 却载于晋崔豹的 �古今注�: �横吹�, 胡乐也。博望侯张骞入西域, 传其法于西京, 唯得 �摩诃兜勒� 一曲。李延 年因胡曲更进新声二十八解, 乘舆以为武乐。后汉以给边将军, 和帝时万人将军得用之。 魏晋以来二十八解不复俱存。见世用 �黄鹄�、 �陇头�、�出关�、 �入关�、 �出塞�、 �入 塞�、�折杨柳�、�覃子�、�赤之阳�、�望行人� 十曲。� �89� � � � �史记� 卷 125 �李延年列传� , 北京: 中华书局, 1959 年, 第 3195 页。�汉书� 卷 93 �李延年传�, 北 京: 中华书局, 1962 年, 第 3725 页; 卷 97 �外戚传� , 第 3951 � 3952 页。亦请参见王福利: �汉武帝 � 始立乐府� 的真正含义及其礼乐问题�, 吴相洲主编: �乐府学� 第 1 辑,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6 年, 第 108 � 139页。 刘永济: �十四朝文学要略�,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4年, 第 93 页。 崔豹: �古今注� ,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年, 第 9 页。该本据商务印书馆 �四部丛刊三编� 影 印明正德嘉靖年间芝秀堂覆宋刻本校点整理, 其注曰 � 一� ( 曲) , 三本 ( 明正德嘉靖间 �顾氏文房小 说� 本, 万历时吴管 �古今逸史� 本, 明末何允中刻 �广汉魏丛书� 本) 作 � 二� ( 曲) 。概沿宋郑樵 之误, 参见本文后面的论述。 �后汉书� 卷 47 �班超传� 注引南朝陈释智匠 �古今乐录� 及 �晋书 �乐志� 所记略同, 唯曲名 �覃子� 作 �黄覃子�、�赤之阳� 作 �赤之杨�。� 除上云横吹二十八解外, 又有铙歌二十二曲, 汉时通名鼓吹曲, 其名虽不见于 �汉书�礼乐志�, 但见诸 �宋书 �乐志� 者有十八曲, � 或亦 为武帝时所造新声。 从上可知, 李延年所为之 �新声变曲�, 是在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西京的 �摩诃兜勒� 一曲的 基础上演变而成的, 且曲目较多。虽然这些新声曲未能留传下来, 但它们在当时及其后的巨大 影响, 却是从以上诸多记载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的。正因如此, 它会在众多的文献中被反复提及。 �旧五代史�乐志�、� �唐六典� 均引用崔豹的那段文字。� �通典 �乐典� 所载与 �晋书 �乐 志� 全同, � 其 �边防�北狄七� �盐漠念� 部载: 大唐贞观中, 刘起居贶奏语中曾引曰, �张骞 使西域, 得 �摩诃兜勒� 曲, 汉武采之以为鼓吹。东汉魏晋, 乐则胡笛、箜篌, 御则胡床, 食 则羌炙、貊炙, 器则蛮盘, 祠则胡天。晋末五胡递居中夏, 岂无天道, 亦人事使之然也�。� �文 献通考 �四裔考� 所载基本相同。�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 小序在引用 �晋书�乐志� 后又云: �其辞后亡。又有 �关山月� 等八曲, 后世之所加也。后魏之世, 有 �簸逻回歌�, 其曲多可汗 之辞, 皆燕魏之际鲜卑歌, 歌辞虏音, 不可晓解, 盖大角曲也。�� 如果说 �通典� 的那段文字, 从整体上强调东汉魏晋时, 包括音乐在内的各种胡文化对中原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话, 那么, �乐府诗集� 的这段文字则更突出李延年在 �摩诃兜勒� 曲基础上所变的新声曲影响的波及 程度。 可关于 �摩诃兜勒� 曲的记载, 在后唐马缟所著 �中华古今注� 及宋代郑樵的 �通志二十 略� 中发生变化。前者将 �摩诃兜勒� 称作 �二曲�, � 后者在备列 �胡角十曲� 名下云: �右胡 角者, 本以应胡笳之声, 后渐用之, 故横吹有双角, 即胡乐也。汉博望侯张骞入西域, 传其法, 惟得 �摩诃�、 �兜勒� 二曲, 是为胡曲之本。摩诃、兜勒, 皆胡语也��鼓角之本, 出于胡 角。���� 不难看出, 这类文字与以上几处记录最大的不同, 在于它们将原为一曲的 �摩诃兜勒� 写成 �摩诃� 和 �兜勒� 二曲。与较早的文献对照, 所谓二曲之说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故也不 曾为后人沿用。而郑樵所云 �摩诃� �兜勒� 皆为胡语倒是事实, 但它们各自的意思是什么? 他 并未予以交待。从他们都将 �摩诃兜勒� 分作二曲的情况看, 马缟及郑樵对其语义已并不知晓。 马端临 �文献通考 �乐考� 基本上引用 �晋书 �乐志�, ��� �乐考十� �胡弄� 条引宋陈旸 �乐书� �90� 历 � 史 � 研 � 究 2010年第 3期 � � � � � � � � � � ��� ��� �后汉书� 卷 47 �班超传�, 北京: 中华书局, 1965 年, 第 1578 页; �晋书� 卷 23 �乐志� , 北京: 中 华书局, 1974 年, 第 715 � 716 页。 �宋书� 卷 22 �乐志�,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年, 第 640 � 644页。 �旧五代史� 卷 144 �乐志� , 北京: 中华书局, 1976 年, 第 1928 页。 李林甫等: �唐六典� 卷 14, 陈仲夫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1992 年, 第 406 页。 杜佑: �通典� 卷 141 �乐典� ,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 年, 典 735 下栏。 杜佑: �通典� 卷 200 �边防� 北狄七� , 典 1087 中栏。 马端临: �文献通考� 卷 348 �四裔考� ,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 年, 考 2727 下栏。 郭茂倩: �乐府诗集� 卷 21 �横吹曲辞�, 北京: 中华书局, 1979年, 第 309 页。 马缟: �中华古今注� ,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年, 第 32� 33 页。该本据民国陶湘刻 �百川学 海� 本为底本, �百川学海� 本又据宋本覆刻。 郑樵: �通志二十略� , 北京: 中华书局, 1992 年, 第 895 页。 马端临: �文献通考� 卷129 �乐考二� 历代乐制� (考 1149 上栏) 、卷138 �乐考十一� �大横吹、小横 吹� 条 (考 1226上中栏) 、卷 142 �乐考十五� 乐歌� ( 考 1250 上栏) , 前两者均将曲名 �黄鹄� 写作 �黄鹤�。 曰: � �摩诃兜勒�, 张骞入西域所得者也。� 该条记载说明 �胡弄� 中亦有此舞曲, 可资参看。 又据 �乐考十一� �大胡笳 (大箛)� 条云: �又有胡笳, 汉 �旧筝笛录� 有其曲, 不记所出本 末, 大胡笳似觱栗而无孔, 后世卤部用之, 岂张博望所传 �摩诃兜勒� 之曲邪? 晋有大箛、小 箛, 盖其遗志也。� � 可见, 马端临倾向于认为汉 �旧筝笛录� 之胡笳曲乃至晋卤部所用之大胡 笳曲等, 即张博望所传之 �摩诃兜勒� 曲, 抑或为其曲之变异。 以上记载表明, �摩诃兜勒� 曲在汉及其后曾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 人们在研究汉魏六朝 音乐史、文学史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时, 对李延年因张博望所传 �摩诃兜勒� 改制新声曲这一 现象相当关注, 对崔豹 �古今注� 及 �晋书�乐志� 相关记载的引用非常多。但早在五代及宋, 马缟、郑樵已不知 �摩诃� �兜勒� 为何意何物。尽管人们在研究中多次引用 �摩诃兜勒�, 但 就该曲名的真正含义及其引发的诸多问题, 许多学者或认为 �摩诃� 是梵文 �大� ( Mah�) 的意 思, 而 �兜勒� 系人名; � 或当做歌名, 或当做大月氏乐、印度大伎乐, 或当做汉时大夏的 �马 其顿�, � 堪称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本文拟从语言学、民族学及其与历史地理学相结合的角度, 对该曲名的含义及相关问题进 行考索, 以期有助于问题的澄清, 并望得到高明指点。 二、�摩诃兜勒� 曲名的字面含义 作为传自西域的 �摩诃兜勒� 曲, 其名称实际上是一由 �摩诃� 和 � 兜勒� 两个梵语词共 同组成的偏正词组。那么, 其各自含义为何? 作为词组, 其曲名含义又为何? 先说 �摩诃�。如田青所言, �摩诃� 乃梵语 �大� 的意思。就此, 田青虽未曾论析, 实有 很多材料足资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 �水经注� 卷 1 有 �摩诃剌诸国�、�摩诃菩提树�, 卷 1、卷 10 均记有 �摩诃河�, 赵一清辨 析曰: 梵语谓 �大� 为摩诃, 摩诃河盖言大河也。杨守敬、熊会贞皆赞同此说。� �大唐西域记� 卷 3 �八国� 之 �摩诃伐那伽蓝�, 原注 �摩诃伐那� 曰 �唐言大林�。季羡林等注云: �摩诃伐 那是梵文 mah�vana的音译, 意即大森林。� � 同卷载有迦湿弥罗国 �五百罗汉僧传说�, 原注凡 夫僧 �摩诃提婆� 云 �唐言大天�。� �摩诃提婆� 一词又见该书卷 7 �吠舍厘国� 七 �故城及大 天王本生故事�, 其书原注同前。按摩诃意为 �大�, 提婆 ( Deva) , 意为 �神�、 �天界者�。� 季羡林等于卷 7之 �摩诃提婆� 注曰: �梵文 Mah�deva 音译, 意译大天。� 同书卷 4 �十五国� 之 �磔迦国�, 其于王号 �摩醯逻矩罗� 原注云 �唐言大族�。季羡林等认为 �摩醯逻矩罗� 乃 梵文 Mahirakula的对音, 全名应当意译 �日族�。原书注曰 �大族�, 是由于将梵文的 mah� (摩 �91� �摩诃兜勒6 曲名含义及其相关问题 ¹ º » ¼ ½ ¾ ¿ 马端临: 5文献通考6 卷 137 5乐考十6 , 考 1214 下栏; 卷 138 5乐考十一6 , 考 1225下栏。 参见田青主编: 5中国宗教音乐6,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7年, 第 6页。 参见杨共乐: 5张骞与马其顿音乐的传入6 , 5 华学6 第 3 辑,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1998 年, 第 262 页。 郦道元注, 杨守敬、熊会贞疏, 段熙仲等点校, 陈桥驿复校: 5水经注疏6 ,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9 年, 第 993 页。 季羡林等: 5大唐西域记校注6, 北京: 中华书局, 2004年, 上册, 第 280 页。按 /摩诃伐那伽蓝0, 道 宣 5释迦方志6 卷上亦载, 作 /摩诃伐那寺0 , 原注曰: / 此云大林。0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年, 第 30页) 季羡林等: 5大唐西域记校注6, 上册, 第 327 页。 魏庆征: 5古代印度神话6, 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9年, 第 804 页。 诃, 义云 /大0) 与 mahira两字的意义弄混所致。同书卷 5 5六国6 /羯若鞠阇国0 三载 /玄奘 会见戒日王0 时, 戒日王问玄奘 /大唐国在何方0? 玄奘对曰: / 当此东北数万余里, 印度所谓 摩诃至那国是也。0 季羡林等注曰: / 摩诃至那是梵文 Mahc‰na的对音, , -摩诃. 义云 -大.。 -至那. ( C‰na) , 又作 -脂那.、 -支那. 等, 是古代印度人对中国 ( 人) 的称呼 , , -至那. ( C‰na) 一词的原音来源于 -秦. 字, 秦是从公元前 7 世纪起在我国西北的秦国的称号, 经过古 代中亚细亚地区传入印度, 自古以来外国对中国的称呼多源于此。因而, 摩诃至那国全名的意 译应是 -大秦国., 即指中国。0¹ 相关例子亦见诸 5大唐西域记6 其他卷次及唐义净 5大慈恩寺 三藏法师传6 等。º 5大唐西域记6 卷 6 5四国6 中释 /摩诃摩耶0 曰 /唐言大术0。» 同书卷 7 5五国6 /战主国0 载 /摩诃娑罗邑及诸遗迹0, 季羡林等注曰: / 摩诃娑罗, 梵文 Mahs'  la, 意 为 -大宅主, 大家居者.。0 同书卷 9 5一国6 /摩揭陁国下0 二十 /鸡足山及大迦叶故事0 中又 称 /大迦叶0 作 /摩诃迦叶波0。¼ 5徐霞客游记6 卷 10上 5滇游日记十三6 云: / 又知迦叶亦有 三, 惟迦叶波名为摩诃迦叶。-摩诃., 大也, 余皆小迦叶耳。0½ 5大唐西域记6 卷 11 5二十三 国6 /僧伽罗国0 三 /佛教二部0: / 一曰摩诃毗诃罗住部, 斥大乘, 习小乘。0 季羡林等注 /摩 诃毗诃罗住部0 曰: / 摩诃毗诃罗, 梵文 Mahvihra 音译, 意译大寺。大寺住部, 梵文名 Mahvihravsin。0 卷 12 5二十二国6 /记赞0 云: / 小乘学徒, 号木叉提婆 ( 唐言解脱天) , , 大乘法众, 号摩诃耶那提婆。0 其原注释 /摩诃耶那提婆0 曰 /唐言大乘天0。¾ 5大慈恩寺 三藏法师传6 卷 4 中 /大乘0 僧徒便称自己是 /摩诃耶那提婆奴0, 卷5 亦有释语曰: /大乘众号 曰 -摩诃耶那提婆., 此云 -大乘天.。0 唐李吉甫 5元和郡县志6、宋王存等 5元丰九域志6 均 言及 /成都府0 有 /摩诃池0, ¿ 就其由来及含义, 5读史方舆纪要6 卷 67 注云: / 隋开皇中, 欲 代陈, 凿大池以教水战 , , 有胡僧见之, 曰: -摩诃宫毗罗。. 胡语谓摩诃为大, 宫毗罗为龙。 言此池广大有龙也。0À /摩诃0 又有 /至尊0 /至大0 的美称, 如 5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6 卷 8 云: / 摩诃之号, 乃 罗卫之所共称, 名实之际, 何可称道。0 Á 因而, 首脑、大汗一类人物多称曰 /摩诃0。5读史方 #92# 历 史 研 究 2010年第 3期 ¹ º » ¼ ½ ¾ ¿ À Á 季羡林等: 5大唐西域记校注6, 上册, 第 601、355、359、436、438) 439 页。 5大唐西域记6 载摩罗王曰: / 今印度诸国多有歌颂摩诃至那国 5秦王破阵乐6 者, 闻之久矣, 岂大德 之乡国耶!0 (季羡林等: 5大唐西域记校注6 卷 10 5十七国6 , 北京: 中华书局, 2004 年, 下册 数学七年级下册拔高题下载二年级下册除法运算下载七年级下册数学试卷免费下载二年级下册语文生字表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 第 797 ) 798 页) 5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6 卷 2: / 其夜众僧皆梦神人告曰: -此客僧从摩诃脂那来, 欲学经 印度, 观礼圣迹, , .0 同书卷 7 载: / 夏五月乙卯, , 致书摩诃支那国于无量经律论妙尽精微木叉阿 遮利耶。0 ( 慧立等著, 孙毓棠、谢方点校: 5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6 ,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第 43、162 页) 季羡林等校勘曰: / 5翻译集6 引术下有 -或云大幻. 四字。0 ( 季羡林等: 5大唐西域记校注6, 下册, 第 509 页) 季羡林等: 5大唐西域记校注6 卷 9 5一国6 , 下册, 第 584、705 页。 徐弘祖: 5徐霞客游记6 卷 10 上 5滇游日记十三6, 上海: 上 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 下册, 第 1117 页。 季羡林等: 5大唐西域记校注6 卷 11 5二十三国6 , 下册, 第 878、879 页; 卷 12 5二十二国6, 下册, 第 1040 页。 李吉甫: 5元和郡县志6 卷 32 5成都府6 ,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 468 册, 第 513 页下; 王存等: 5元丰九域志6 , 附录 /新定九域志 ( 古迹)0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年 , 下册, 第 659 页。 顾祖禹: 5读史方舆纪要6 卷 67 5四川二# 成都府6,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 1998 年, 第 458页上。 慧立等著, 孙毓棠、谢方点校: 5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6 卷 8 5起永徽六年夏五月译 3理门论4 终显庆 舆纪要6 卷 65 载, 宋元嘉五年 ( 428) 师子国 (亦天竺旁国, 居西南海中) 王剎利摩诃入贡。 卷 112 载 /占城国0: / 七年, 麟死, 子浚立, 遣兵攻占城, 虏其王摩诃贲该以归 , , 贞观中, 其王头黎献方物, 死, 子真龙嗣, 为其下摩诃慢多伽独所弑。0¹明张燮 5东西洋考6 卷 2 5占 城6、严从简 5殊域周咨录6 卷 7 5南蛮 # 占城6 均称当时的占城王曰 /摩诃贵0 /摩诃贵由0。º 兴众起事者亦自称 /摩诃0, 5殊域周咨录6 卷 7 5南蛮6 载: / 先是 , , 有称摩诃支麻 冰者, 有称麻诃左皮罗拨者, 二党驱象弄兵。0»清魏源 5海国图志6: / 有摩诃末者, 勇而智, 众立为 主, 辟地三千里, 克夏腊城, 传十四世, , 0¼ 从以上所引文献及古今众多学者的研究看, / 摩诃0 即梵语 ( 或曰胡语) / mah0, 是汉语 /大0 的意思, 作为形容词, 它常和一些名词共同构成偏正词组。 再说 /兜勒0。/兜勒0 乃古族名、古国名。单从这一称呼的汉文译写而言, 最早见于 5后 汉书6 的两处记载。该书卷 4 5孝和帝纪6 载, 永元十二年 /冬十一月, 西域蒙奇、兜勒二国遣 使内附0。卷 88 5西域传6 载: / 武帝时, 西域内属, 有三十六国 , , ( 和帝永元三年) 班超遂 定西域, 因以超为都护, 居龟兹 , , 六年班超复击破焉耆, 于是五十余国悉纳质内属。其条支、 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 皆重译贡献。九年, 班超遣掾甘英穷临西海而还 , , 莫不备其风 土, 传其珍怪焉。于是远国蒙奇、兜勒皆来归服, 遣使贡献。0½ 那么 /蒙奇0、/兜勒0 到底是哪两个民族和国家? 其地理方位又是怎样的? 它们和张骞出 使又有什么关系呢? 上引文字表明, 至后汉和帝九年时, 西域纳质内属者达 50 多个小国, 比武帝朝多出近 20 个, 而张骞出使的西域大夏国, 当在 36国以外的更西边或曰更远处。至 /班超遣掾甘英穷临西 海 (地中海) 而还0 的情况下, 蒙奇、兜勒仍被称为 /远国0, 可以想见其路途之遥。但在我们 的研究视域中, 其目标范围因此也缩小许多。 目前, 学术界对 5后汉书6 这两处记载中所提到的 /兜勒0 在解读上还有较大分歧。张星 烺曾云: / 蒙奇、兜勒究何在 , , 今波斯里海以东诸地, 居古何国, 考据家皆已证明, 了如指 掌。蒙奇、兜勒必在更西, 方符 5后汉书6 原文 -于是远国. 之义也。余意蒙奇即马其顿 ( M acedonia) 之译音, 而兜勒则吐火罗 ( T uhara) 之译音。0¾莫任南认为兜勒指的应是色雷斯 ( T hrace)。¿林梅村不同意前两者对 /兜勒0 一词的比附, 他认为应是地中海东岸城巿推罗 ( T yre) 的音译。À余太山明确表示赞同张星烺的观点, Á王欣将其与佛教文献结合起来考察 元年春三月百官谢示御制寺碑文6 , 第 173 页。 ¹ 顾祖禹: 5读史方舆纪要6 卷 112 5广西七# 安南等国6 , 第 447 页下、710) 711 页。 º 张燮: 5东西洋考6 卷 2 5占城6 ,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第 23 页; 严从简: 5殊域周咨录6 卷 7 5南蛮# 占城6 , 余思黎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1993 年, 第 255 页。 » 严从简: 5殊域周咨录6 卷 7 5南蛮# 占城6 , 第 258 页。 ¼ 魏源: 5海国图志6 卷 23, 光绪二年平庆泾固道署重刊本, 第 6 册, 第 180 页。 ½ 5后汉书6 卷 4 5孝和帝纪6 , 第 188 页; 卷 88 5西域传6, 第 2910 页。 ¾ 张星烺: 5中西交通史料汇编6, 北京: 中华书局, 2003 年, 第 1 册, 第 126 页。关于后者, 亦请参见 余太山: 5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研究6 卷 2 5汉晋正史 /西域传0 所见西域诸国地望6, 北京: 中 华书局, 2003 年, 第 241 ) 242 页。 ¿ 莫任南: 5中国和欧洲的交往始于何时6, 载中外关系史学会编: 5中外关系史论丛6 第 1 辑, 北京: 世 界知识出版社, 1985 年, 第 30) 31 页。 À 林梅村: 5西域文明: 考古、民族、语言和宗教新论6, 北京: 东方出版社, 1995 年, 第 12) 13 页。 Á 余太山: 5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6 , 5甘英西使小考6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年, 下编, 第 218 页。 #93# 5摩诃兜勒6 曲名含义及其相关问题 (岑仲勉、李文实先生前此已有论析, 请参后文) , 使张星烺先生的观点得到进一步证实。他认 为 /兜勒0 一词与汉文佛教文献中的 /兜佉0 ( 5正法念处经6)、/兜沙罗0 ( 5杂阿含经6) 和 /兜佉勒0 ( 5高僧传6) 在译写形式上似乎是一脉相承的, 均源自古印度梵语中的 T usr a。¹ 所 指均当是活动在原巴克特里亚一带的吐火罗人。并认为, 兜勒和蒙奇是共同遣使的, 两国自应 相距不远且关系密切。据考证, / 蒙奇0 所指的就是与吐火罗斯坦西邻的马尔吉亚那 ( M argiana) 地区, / 蒙奇0 或即 Marg iana 之音译。º 岑仲勉先生认为, 蒙奇, 上古 mung g - jia, 与 manga吻合, 盖即西汉之乌秅。» 此不详论。 /兜勒0 人 ( 即吐火罗人) 与早期生活在中国北部, 后又部分迁徙出去的 /大夏0 有渊源关 系 (详参后文)。经众多学者探讨可知, 早在先秦时期, 吐火罗人就曾活动于中国北部及河西走 廊一带, 同月氏关系十分密切, 二者多次同时出现在当时的汉文文献中。可能在公元前 3 世纪 后半叶, 受乌孙、月氏战争的影响, 河西一带的吐火罗人大部分西迁伊犁河、楚河流域的塞地, 亦有一部分留下来。¼ 那些为数不多留下来的吐火罗人, 主要活动于敦煌以南的祁连山中, 在后 世影响不大。有迹象表明, 残余吐火罗人在 8 ) 10 世纪时仍活动于这一地区。高居诲 5使于阗 记6 中所记 /胡卢碛0 之 /胡卢0, 即 /吐火罗0 的别译。½ 因而, 王欣进一步认为, / 要之, 则 于阗文中的 Gara、吐蕃文中的* Gar 和汉文中的 -胡卢. 所指的均是仍活动于敦煌至罗布泊一带 的吐火罗人后裔。所以, 与其将于阗文和吐蕃文中的 Gar a、 ( * Gar) 比拟为月氏, 倒不如将之 视为吐火罗余众似更接近事实。如果以上推论不误, 那么 Gara、 ( * Gar) 很可能就相当于汉文 -大夏. 中的 -夏.。0¾ 他还将汉文非佛教文献中所见吐火罗一名的各种译写形式, 大致按其所 出现时代的先后顺序列有一表, 据该表看, 黄帝时代、高辛氏时代、春秋战国以至秦、西汉皆 有称 /大夏0 者, 战国及北魏时期又称 /敦薨0, 西汉亦称 /敦煌0 和 /去胡来0, 东汉称为 /兜勒0 ( ?) , 北魏又名 /吐呼罗0, 唐代作 /吐豁罗0, 五代名 /胡卢0。¿ #94# 历 史 研 究 2010年第 3期 ¹ º » ¼ ½ ¾ ¿ 列维: / 吾人之 Tokhar es, 梵语作 T ukhra, 希腊语作 T okhar oi, 华语作吐火罗, , 吐火罗地方, 无论 为阿剌壁人之吐火罗斯单, 抑为玄奘之睹货逻, 要在乌浒 ( Oxus) 水上流, 南抵印度库什山, 北接乌 浒水之阿富汗地带。在玄奘时代, 我们所得文籍亦多属此时代, 睹货逻故国尚役属突厥; 境内诸国皆 由突厥治之。0 (列维、伯希和: 5吐火罗语考6 , 冯承钧译, 北京: 中华书局, 2004 年, 第 83) 84 页) 余太山: 5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6 下编, 5甘英西使小考6 , 第 218 页; 5两汉魏晋南北朝 正史西域传研究6 卷 2 5汉晋正史 /西域传0 所见西域诸国地望6 , 第 241 ) 242 页。王欣: 5吐火罗史 研究6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年, 第 8) 9 页。5辞海# 地理分册 # 历史地理6 , 上海: 上 海辞书出版社, 1982年, 第 424 页。 岑仲勉: 5汉书西域传地里校释6,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年, 第 230 页。 参见王欣: 5吐火罗史研究6 , 第 3 ) 4 页; 余太山: 5塞种史研究6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年, 第 28 页。 或认为 /胡卢碛0 在今罗布泊西南, 参见钱伯泉: 5仲云族始末考述6 , 5西北民族研究6 1989 年第 1 期。 王欣: 5吐火罗史研究6, 第 4 页。又, 列维: 5吐火罗语6 云: Sten Konow 君 5大夏与吐火罗人6、5月 氏与吐火罗人6 认为甲种方言 (指哈喇沙尔即中国之焉耆、吐鲁番等地的方言 ) 为大夏西部吐火罗地 方的方言, 似应推测此 " r s'i或 Asio i或 Asiani 应为月氏, 吐火罗人应为大夏。其理由则在: / 吾人结论 以为统治吐火罗人之 Asiani 既已考订与其臣民同种, 则恰合月氏、大夏之情形矣。0 当然, 此处列维对 其认为 /甲种方言为吐火罗人之文言0 之说尚持不确定态度。 ( 列维、伯希和: 5吐火罗语考6 , 第 85页) 参见王欣: 5吐火罗史研究6, 第 5 页。 此外, 在汉文佛教文献中, 有关吐火罗的译写形式也较多, 在 5梁高僧传 # 昙摩难提传6 和 5鞞婆沙论6 中均作 /兜佉勒0, 5大智度论6 中作 /兜佉罗0 (还有作 /兜呿罗0 者) , 5杂阿 含经6 作 /兜沙罗0。5大唐西域记6 中作 /睹货逻0, 5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6、5大唐西域求法 高僧传6、5南海寄归内法传6 均基本沿袭玄奘译法, 作 /睹货逻0 (或 /睹货罗0) , 唐道宣 5释 迦方志6 卷上亦作 /睹货逻0, 注曰: / 古云吐火罗也。0¹ 唯慧超之 5往五天竺国传6 中作 /吐 火罗0。º /兜佉勒0、 /兜佉0 和 5后汉书6 中的 /兜勒0, 有可能均源自佛教梵语 ( Buddhist Sanskrit) 中的 /T okhari0。» /兜佉罗0、/兜呿罗0、/兜沙罗0 等则可能源自梵文中吐火罗的另 一种写法 /Tusra0。¼ 由此看来, 张星烺对 /兜勒0 一词所作的推断, 已被该领域学者的新近 研究成果不断证实, 并得到相当程度的拓展。/兜勒0 即 /吐火罗0。而在东汉时被译作 /兜勒0 的 /吐火罗0, 实际上又是先秦汉文典籍之 /大夏0, 亦即张骞出使西域时所云的迁徙至巴克特 里亚一带的 /大夏0。½ 那么, / 兜勒0 (吐火罗) 这个部族的情况又是怎样的? 为什么说它就是 汉文典籍以及张骞出使的 /大夏0 呢? 前文已及, / 吐火罗0 佛经旧译又作 /兜佉勒0、/兜呿罗0、/都佉兜沙罗0。5大唐西域记6 译作 /睹货逻0, 并注说: / 旧曰吐火罗, 讹也。0 ¾ 西方据 5希腊古地志6 作 T dchar, 古今东西 音译差别甚大, 但就中国古音论, 实即 /大夏0 一音之转。大夏最后迁今阿姆河流域, 建立贵 霜王朝, 欧洲称巴克特利亚, 当是其国号名。¿ 作为一古老民族的称谓, 在古代东西方的各种文 献中, / 包括那些流行于古代中亚地区而现在早已消亡的各种所谓 -死文字. 里, 有许多都曾提 到过 -吐火罗. 之名。这些文献包括汉文、古希腊文 ( Greek)、于阗文 ( Kho tanese)、粟特文 ( Sogdianese)、吐蕃文 ( T ibetanese)、回鹘文 ( U ygurese) 、梵文 ( Sanskrit ) 和阿拉伯) 波斯 ( Ar ab2Persia) 文等, 几乎涵盖曾使用这些文字、在古代中亚地区活动的所有民族留下的文献, 时间延续长达一千年。仅此一点就可以反映出历史上吐火罗人在这一地区影响的广泛性与深远 性, 及其在东西方民族关系和文化交流史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0。À 从历史语言学、民族学等方面看, 虽然关于 /吐火罗0 的解读相当多, 但学界更倾向于认 为, 汉文文献中的 /大夏0 是迄今所知中外各种文献中关于吐火罗的最早记载。早在 1901 年, 马迦特 ( J. M arkw art ) 在其名著 5伊兰考6 ( Er ansahr, Berlin, 1901) 中首次提出 /大夏即吐 火罗0, 中国学者王国维、黄文弼等进一步探讨大夏 ( 即吐火罗) 人在中国北部地区的活动情 况, 近年来, 不少国内学者赞成这一观点并在各自的研究中有新的推进。Á 岑仲勉的有关论述很 #95# 5摩诃兜勒6 曲名含义及其相关问题 ¹ º » ¼ ½ ¾ ¿ À Á 道宣: 5释迦方志6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年, 第 23 页。 慧超著, 张毅笺释: 5往五天竺国传6,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第 96 页。 参见王欣: 5吐火罗史研究6, 第 10 页。 列维、伯希和: 5吐火罗语考6 , 第 107 页; 林梅村: 5西域文明: 考古、民族、语言和宗教新论6, 第 4 页。 大夏曾为波斯帝国一行省, 后属亚历山大帝国及塞琉西王国。公元前 3 世纪中叶, 狄奥多德建国; 公 元前 3 世纪末至前 2 世纪初, 国势强盛。领有北起阿姆河上游南达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后国土分 裂, 势衰, 遂为大月氏所臣服。参见钮仲勋: 5我国古代对中亚的地理考察和认识6 , 北京: 测绘出版 社, 1990 年, 第 19 页注 16。 伯希和: 5吐火罗语与库车语6, 参见列维、伯希和: 5吐火罗语考6, 第 146 页注 31。 参见李文实: 5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6, 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 第 85 ) 86 页。 王欣: 5吐火罗史研究6, 第 1 ) 2 页。 参见杨建新: 5吐火罗论6, 5西北史地6 1986 年第 2 期; 王宗维: 5 / 敦煌0 释名))) 兼论中国吐火罗 人6 , 5新疆社会科学6 1987 年第 1 期; 林梅村: 5开拓丝绸之路的先驱))) 吐火罗人6, 5文物6 1989 能说明问题, 他说: / -大夏. 之名, 最初从何种语言转译, 现在已无法查考, 但大夏 5切韵6 d -½ $ iCa,徐仙民读 -大. 如他佐反 ( t -½Ý) , 则其原音未始不与 to kha 相近, 故琼斯密主张大夏 为 T okhra。0¹复引 5后汉书6 中两次关于 /兜勒0 的记载, 加按语说: / 罗什译 5大智度论6 有兜呿勒, 又道安 5增一阿含序6 云: -有外国门昙摩难提者, 兜佉勒国人也。. ( 5高僧传6 一 同) 兜呿勒是 Tukhra之译音, 兜勒又兜呿勒之略译。0º 实际上, 有关 /大夏0 的早期文献记载, 除见于王欣文中所列外, 较重要的还有不少, 如 5管子# 封禅6: / 桓公曰: -寡人北伐山戎, 过孤竹。西伐大夏, 涉流沙 , , .0» 5吕氏春秋# 本 味篇6: / 和之美者 , , 大夏之盐。0¼贾谊 5新书6 卷 9 5修政语上6: / 是故尧教化及雕题蜀越, 抚交趾, 身涉流沙, 地封独山, 西见王母, 训及大夏渠叟。0½ 5淮南子 # 坠形训6: / 九州之外, 乃有八殥, 亦方千里, , 西北方曰大夏、曰海泽。0¾可见, 此大夏早在春秋前已与内地有交通往 来。高诱 5吕氏春秋 # 古乐篇6 注云 /大夏, 西方之山0, 又 5本味篇6 注云: / 大夏, 泽名, 或曰山名, 在西北。0¿ 5汉书6 卷 21 上应劭注: / 大夏, 西戎之国也。0À 5周书# 王会篇6 孔晁 注: / 大夏, 西北戎。0Á而 5左传6 杜注: / 大夏, 今晋阳县。0Â则是后世地理层面上的解释, 视 高注更当焉。唯郭璞 5山海经6 注云: / 大夏国城方二三百里, 分为数十国, 地和温, 宜五 谷。0lv取与 5大唐西域记6 卷 1 / 睹货逻国0 /故地南北千余里, 东西三千余里, 东阨葱岭, 西接 波剌斯, 南大雪山, 北据铁门, , 分为二十七国0 的记载相比, lw无疑是一个缩影。但如果前者 所叙主要在都城而后者意在强调其国土的话, 倒也并不矛盾, 况且又有历史演变等因素的影响。 岑仲勉由此得出结论曰: / 然晋以前除大夏及兜勒外, 别无叙述同一情状之别个国家, 是知郭璞 当年已稔知睹货逻情形, 亦知其即古之大夏, 故作此注; 换言之, 吐火罗并不如一般所说, 至 北魏始传于汉人耳鼓。lx再上推五百多年, 则 5吕氏春秋6 言和美者大夏之盐, 故盐以大夏知 名。0 岑氏进一步强调说: / 因此之故, 我敢说当日张骞称妫水以南为大夏, 必有其古来根据。0ly 从余太山和王欣等人的研究可知, 先秦时期, 大夏 (即吐火罗) 人的主要活动地域是晋南 及晋北或河套以北地区。lz这一带可视为迄今所知吐火罗人迁徙发展的最东端。西汉张骞通西 年第 1 期; 余太山: 5塞种史研究6 ; 季羡林: 5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6 , 台北: 新文丰出版公 司, 1993 年; 王欣: 5吐火罗史研究6 等。 ¹ 岑仲勉: 5汉书西域传地里校释6, 第 229 ) 230 页以及第 235页注 3。 º 岑仲勉: 5汉书西域传地里校释6, 第 229 ) 230 页。 » 5管子6 卷 16 5封禅6,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年, 第 142 页。 ¼ 陈奇猷校释: 5吕氏春秋校释6 卷 14 5本味6,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84年, 第 741 页。 ½ 贾谊著, 阎振益、钟夏校注: 5新书校注6 卷 9 5修政语上6 ,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年, 第 360 页。 ¾ 何宁: 5淮南子集释6 卷 4 5坠形训6 , 北京: 中华书局, 1998 年, 第 330) 332 页。 ¿ 陈奇猷校释: 5吕氏春秋校释6 卷 5 5古乐6 , 第 291 页; 卷 14 5本味6, 第 760 页。 À 5汉书6 卷 21 上 5律历志第一上6 , 第 960页。 Á 袁珂: 5山海经校注# 海经新释卷八6 注释 1 引, 成都: 巴蜀书社, 1993 年, 第 380 页。  杜预注, 孔颖达等正义: 5春秋左传正义6, 十三经注疏本,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 年, 第 2023 页下栏。 lv 袁珂: 5山海经校注# 海经新释卷八6 注释 1 引, 第 380 页。 lw 季羡林等: 5大唐西域记校注6 卷 1, 第 100 页。 lx 张星烺以为我国虽有大夏之名, 而梵文 Tukhra之音 , 则为后魏时始传入中国。参见岑仲勉: 5汉书西 域传地里校释6 , 第 229 页引。 ly 参见岑仲勉: 5汉书西域传地里校释6, 第 228 ) 229 页。 lz 余太山: 5允姓之戎考6,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 5华夏文明与传世藏书: 中国国际汉学研究会 论文集6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年, 第 690 页。 #96# 历 史 研 究 2010年第 3期 域, 于公元前 128 年前后到达阿姆河流域, 将西迁后灭亡并占领希腊 ) 巴克特里亚王国 ( Graeco2Bactr ia Kingdom) 的吐火罗人所建立的国家径呼为大夏。5史记 # 大宛列传6、5汉书 # 西域传6 均采用这一称呼。¹ 余太山认为, 张骞在记载巴克特里亚的吐火罗人时采用 /大夏0 这 一古代名称, 绝非偶然。这表明他已敏锐地发现这里的吐火罗人与曾出现在古代文献中的、原 活动于中国北部的 /大夏0 的某种联系, 而并未仅仅从二者在对音上的相似之处考虑。º 5新唐 书 # 西域传6 所云 /大夏即吐火罗也0, 似乎是后人对这一历史事实的确认。东汉以降的汉文古 籍中大致上相继用兜勒、吐呼罗、吐火罗、吐豁罗、胡卢等名指称吐火罗人。此时, 吐火罗人 的主体早已在阿姆河上游一带, 亦即后来玄奘所称的 /睹货逻国故地0 或穆斯林文献中的吐火 罗斯坦 ( T‘khristn) 定居下来。汉文这些译写形式可能均源于东汉至唐当地或周边民族对吐 火罗人的称谓。» 如粟特语中的ctCwÂrÂk, 回鹘语的 twCry、tw x ry、tw qry 等, 而这些称谓无疑 又均源自希腊人对吐火罗人最早的几种称谓形式, 如 TŽVQOI ( T ocharoi) 、(OC‚QA ( T hogara)、 TAJ oQAI ^ OI ( Takaraio i) 等。王欣认为东汉以后的汉文文献, 基本上将中亚吐火罗人与过去曾活 动在中国北部及河西一带的吐火罗人 ( 即大夏人、敦薨人) 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渊源关系割裂 开来, 并试图解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或为早期有关记载语焉不详, 或为东汉以后中原战乱, 无暇西顾等。¼ 实际上, 恐非尽然。张骞初使西域, 被困 10 年, 后找到大月氏时, 大月氏已征 服原居住在阿姆河流域的大夏国, 设王庭于河北, 统治着跨阿姆河两岸的原大夏国领土。可以 想见, 其时生活在这些土地上的人民依然以吐火罗人为主, 其风俗习尚同月氏无大区别, 从这 一点来讲, 也并不影响张骞回来时称其为 /大夏0。张骞在西域历时较长, 仅在 /大夏0 就逗留 一年有余, 且 5史记6、5汉书6 多有记载, 不至于东汉及其以后已不为史家所知。 笔者以为, 其译为 /兜勒0 的主要原因, 概与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人们对梵语的了解程度 及当时的用语时尚等有很大关系。后汉包括三国时代对梵文的翻译活动, 并 /不是直接根据梵 文或巴利文, 而是经过中亚和新疆一带今天已经不存在的许多古代语言转译过来的, 比如焉耆 语 (吐火罗语 A) 和龟兹语 ( 吐火罗语 B) 等等都是0。因为汉文和梵文以及中亚这些古代语言 都很难掌握, 因此这个时期的翻译, 主要方法是 /弃文存质0, 也即以直译为主。½ 王欣所举佛 教文献中的诸多译语例子, 便是较好的说明。当时将吐火罗或称 /大夏0, 或称 /兜勒0, 尽管 书面语言的称谓不尽相同, 但时人都很清楚, 只是后人不甚明白。所以, 5三国志 # 魏书# 西戎 传6 中又有 /罽宾国、大夏国、高附国、天竺国皆并属大月氏0 的记载, ¾ 此处再称吐火罗人在 中亚建立的国家为 /大夏0 国, 与张骞所云之 /大夏0 及 5史记6、 5汉书6 的记载复又相同。 又如, 鸠摩罗什在他所译 5大智度论6 中的兜呿罗 (即吐火罗) 下注云: / 小月氏。0 法人列维 引 5史记6 卷 123 云: / 其余小众不能去者, 保南山羌, 号小月氏。0 并云: / 此羌业经佛兰克君 说明, 为西藏种, 游牧于甘肃至西藏之间; 据 5后汉书6 之记录, 当时虽颇与羌同化, 然尚能 #97# 5摩诃兜勒6 曲名含义及其相关问题 ¹ º » ¼ ½ ¾ 王欣: 5吐火罗史研究6, 第 6 页。 参见余太山: 5允姓之戎考6, 5华夏文明与传世藏书6。 参见王欣: 5吐火罗史研究6, 第 8 页。 参见王欣: 5吐火罗史研究6, 第 8 页。 季羡林: 5大唐西域记校注# 玄奘与 3大唐西域记46 , 第 2、3 页。亦请参见列维: 5所谓乙种吐火罗语 即龟兹语考6、5吐火罗语6 , 伯希和: 5吐火罗语与库车语6、5说吐火罗语6 , 列维、伯希和: 5吐火罗 语考6。 5三国志6 卷 30 5魏书 # 西戎传6 注引 5魏略西戎传6 , 北京: 中华书局, 1959 年, 第 3 册, 第 859 页。 保存一种自治能力。5三国志# 魏书6 引 5西戎传6: -燉煌西域之南山中, 从婼羌西至葱岭数千 里, 有月氏余种。. 5前汉书6 卷九六上: -婼羌去阳关千八百里 , , 辟在西南, 不当孔道。. 葱 岭指帕米尔及诸附属山系。玄奘归途历瞿萨旦那 ( 和阗) 至尼壤 ( 尼雅) , 谓为 -东境之关防 , , 行四百余里至睹货逻故国, 国久空旷, 城皆荒芜 ( 5西域记6 卷十二)。. 小月氏同吐火罗在 此相合, 与大月氏同吐火罗在乌浒水上流相合, 情形正同。0¹ 即如笔者所讨论的 5摩诃兜勒6 曲名, 汉魏六朝, 时人都知道其含义; 唐宋时人亦知 /大夏即吐火罗0, 而宋以降, 对于一些学 者而言, 业已不辨。º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 / 摩诃兜勒0 作为曲名、作为一梵语词组, 合在一起即为汉语之 /大 吐火罗0 或 /大夏0 的意思。 三、5摩诃兜勒6 曲溯源及其在后世的流传 据 5史记 # 大宛列传6, 西汉时的大夏 /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南0, / 其东南有身毒 国0。» 这便是被后来大月氏所征服的大夏国, 该国的吐火罗人来自伊犁河、楚河流域; ¼ 而伊 犁河、楚河流域的大夏即吐火罗人, 来自河西乃至河套地区; 河西及临夏的大夏即吐火罗人迁 自晋南; 晋南的大夏可溯源于陶唐氏, 即以尧部落为宗主的部落联合体。½ 所以, 尽管在后来的 文献如 5通典6 卷 192、卷 193 5边防6, 5文献通考6 卷 348 5四夷考6 中将大夏、吐火罗等归 入西戎, 而将被刘贶引用张骞使西域得 5摩诃兜勒6 曲的 /盐漠念0 归入北狄, 但这些都是后 来民族迁徙、历史演变的结果, 古戎杂处的现象当属正常。 既然吐火罗 (大夏) 民族可上溯到以尧部落为主的部落联盟, 陇西北的河西走廊一带是其 文明的发祥地。那么, 我们可以认为, 后来由党项羌人建立的西夏与早期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大 夏 (吐火罗) 人, 在诸多文化方面应有某种渊源关系。杨树文指出: / 在秦汉以前的我国史籍记 载中, 把活动在青藏高原以及边缘地区的部落、部族, 一律称为 -西羌.。稍后, 虽有戎、氐、 羌或更具体一些的名称之分, 但都认为是 -羌之别种. , , -姜. 部落是羌人中最早转向农业 的一支, 传说农业始祖炎帝神农氏即为姜姓羌人。5史记# 六国年表6 说 -禹兴于西羌.。5吴越 春秋# 越王无余外传6 更一步说: 夏禹 -家于西羌, 地曰石纽, 在蜀西川也.。史传, 周朝的史 祖姜原也是羌人 , , 所以民族学家认为, 羌族在我国民族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汉、藏、 彝、白、哈尼、纳西、傈傈、拉祜、基诺、普米、景颇、独龙、怒、土家等族的历史, 都与羌 族有着一定的联系。0¾ 上引法人列维关于吐火罗与大、小月氏及羌人之关系, 也有助于问题的 理解和说明。 可见, 研究这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很难割裂古羌族文化的传统线索。羌族历史 悠久, 除上引诸如炎帝神农氏即为姜姓羌人的传说及 /禹兴于羌0 等资料外, 有关羌族最早的 文献记载则见于甲骨卜辞, 羌族在殷周时即曾杂居中原。5诗经 # 商颂 # 殷武6、5尚书 # 周书 # #98# 历 史 研 究 2010年第 3期 ¹ º » ¼ ½ ¾ 列维、伯希和: 5吐火罗语考6 , 第 94 页。 参见王欣: 5吐火罗史研究6, 第 44) 45 页。 5史记6 卷 123 5大宛列传6 , 第 3164 页。按 /身毒国0 即 /印度0。 参见余太山: 5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6 , 第 206页。 参见余太山: 5古族新考# 大夏溯源6,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年, 第 1 ) 23 页。 杨树文主编: 5藏族器物艺术6,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8年, 第 5 ) 6 页。 牧誓6 都说到羌。¹ 据 5后汉书# 西羌传6 载: / 西羌之本, 出自三苗, 羌姓之别也。其国近南 岳。及舜流四凶, 徙之三危, 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滨于赐支, 至乎河首, 绵地千里。0º 一般 认为, 三苗原居住地在江、淮一带, 即今河南南部至湖南洞庭、江西鄱阳一带。三危, 一般认 为在今青海省河曲。» 从大量考古发掘及地望看, 辛店文化、卡约文化、四坝文化分布在黄河流 域、湟水流域及其支流的广大地区和河西地区。据 5后汉书 # 西羌传6 记载, 在公元前 1000 年 左右, 河湟区域的主要居民只能是羌人, 基本上没有其他民族。5汉书# 地理志6 也证实羌人在 先秦时已在河西地区居住。¼ 李延年在 5摩诃兜勒6 曲基础上所变之新声曲, 仍有 5陇头6、5出 关6、5入关6、 5出塞6、5入塞6, 也是较好的说明。东汉时, 羌有 150 多个部落, 过着 /无文 字, 但候草木以记岁时0 的原始游牧部落生活。½ 余太山认为: / 5史记 # 大宛列传6 和 5汉书 # 西域传6 所见 -大夏. 的故地, 至少可以追 溯至河西地区。0 他对 5左传6 昭公元年载子产与叔向的一段对话分析说: / 此处大夏之地望, 后世注家说法不一, 或曰在 -晋阳. (杜预说) , 或曰在 -汾浍之间. ( 服虔说) ; 然皆不出今山 西西部。果然, 则大夏故地本在山西西部, 后迁至河西, 故大夏又被称为西夏 ( 西虞、西 吴)。0 ¾ 5汉书 # 地理志6 载陇西郡有县名 /大夏0, 乃古西羌之地。¿ 约公元前 7 世纪 20 年代 末, 大夏人的绝大部分自河西迁至伊犁河、楚河流域。约公元前 177/ 176 年, Asii, T ochari 等 四部被西迁的大月氏人逐出伊犁河、楚河流域, 除一部分经帕米尔南下外, 其余生活于锡尔河 北岸原 Massagetae 人的居地, 复于公元前 140 年左右, 越过锡尔河, 经由 Sogdiana, 侵入 Bactria, 推翻该地的希腊人政权。约 10 年后, 在 Bactr ia 的 Asii, T ochari 等四部, 又被来自伊 犁河、楚河流域的大月氏人征服。À 除 5史记 # 大宛列传6、 5汉书 # 西域传6 的相关记载外, 5新唐书 # 西域传6 的一段记载也是很好的说明: 吐火罗, 或曰土豁罗, 曰睹货逻, 元魏谓吐呼罗者。居葱岭西, 乌浒河之南, 古大夏 地。与挹怛杂处, , 挹怛国, 汉大月氏之种。大月氏为乌孙所夺, 西过大宛, 击大夏臣之。 治蓝氏城。大夏即吐火罗也。嚈哒, 王姓也, 后裔以姓为国, 讹为挹怛, 亦曰挹阗。俗类 #99# 5摩诃兜勒6 曲名含义及其相关问题 ¹ º » ¼ ½ ¾ ¿ À 5诗经# 商颂# 殷武6 : / 昔有成汤, 自彼氐羌。0 方玉润: 5诗经原始6 卷 18, 李先耕点校, 北京: 中华 书局, 1986 年, 下册, 第 653 页。该书 5集释6 引孔颖达注 /氐、羌0 语曰: / 氐、羌之种, 汉世仍 存, 其居在秦、陇之西。0 (参见同书第 654 页) 5尚书# 周书# 牧誓6: / 千夫长、百夫长, 及庸、蜀、 羌、髳、微、卢、彭、濮人。0 (孙星衍: 5尚书今古文注疏6 卷 11, 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年, 第 284 ) 285 页) 5后汉书6 卷 87 5西羌传6, 第 2869 页。 李吉和: 5先秦至隋唐时期西北少数
本文档为【_摩诃兜勒_曲名含义及其相关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2932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7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1-16
浏览量: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