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问道武当

问道武当

举报
开通vip

问道武当 第一集:何出仙山 引言: 游走于高山之巅,千百年来,修道者们固守着一份别样的生活,究竟是什么吸引着芸芸众生,让这座绵延八百里的大山,成为了所有问道者心中的圣地? 是历经六百年风雨仍恢宏如初的建筑,是云雾掩映中如山峦般波澜壮阔的历史,还是穿越时空追寻了两千多年的梦想? 清晨,钟声敲醒了漫漫沉睡,武当山的道人们在紫霄大殿吟诵经咒,开始了一天的修行,这是一种因循了几千年的生活。 在道人们心中太阳...

问道武当
第一集:何出仙山 引言: 游走于高山之巅,千百年来,修道者们固守着一份别样的生活,究竟是什么吸引着芸芸众生,让这座绵延八百里的大山,成为了所有问道者心中的圣地? 是历经六百年风雨仍恢宏如初的建筑,是云雾掩映中如山峦般波澜壮阔的历史,还是穿越时空追寻了两千多年的梦想? 清晨,钟声敲醒了漫漫沉睡,武当山的道人们在紫霄大殿吟诵经咒,开始了一天的修行,这是一种因循了几千年的生活。 在道人们心中太阳升起的时候万物苏醒,静坐修炼可以保养精气神,摒弃一切凡尘杂念。在道教信徒的眼中,天高高在上神秘莫测,而高耸入云的山峰是人们能够看到的离天最近的地方。 武当山最重要的道场之一紫霄宫便坐落于群山之中,与山中其他道场不同的是紫霄宫是以女道长居多的道教宫观。早课结束后,紫霄宫开始了另一种生活。 对于世人来说这座大山处处充满传奇,武学宗师张三丰是如何创立了武当派,那些看似普通的道人们是否身怀绝技,与这座大山一同构成风景的他们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在这个幽静的院落,是道人们居住的地方,她们称这里为“丹房”。两年前,李道长从老家来到武当,从此不问出处年龄和姓名,因为出家便意味着与尘世了断。在这里,她和其他的女道长一起,有了一个特殊的名字“坤道”。它来源于《周易》中乾为阳、坤为阴的说法。所以男道士被称为“乾道”,女道士为“坤道”。 入道门前,李道长曾在北京学了两年的古筝,现在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进入诵经班,用琴声向神灵诉说自己内心的虔诚,清心寡欲修身问道。 从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修道人开始,这种生活在武当山已延续了两千五百年。 对于这座大山来说,两千五百年前的那个春天,春色似乎来的特别迟。在等待中,一个叫尹喜的中年男子,闯入了宁静的山林,他似乎走了很久很久,山路崎岖,无数次跌倒的他继续前行,这是武当日后被纳入史册的一年,就是这个孤独的来访者改变了这座大山的命运。 历史上应该说是实有其人的,因为老子《道德经》的遗传下来,就是因为有尹喜真人才有的《道德经》这个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呢。 中国有一个故事叫“紫气东来”,“紫气东来”说的就是尹喜真人在函谷关当关令的时候,他观星望气,看见东方有紫气飘来,今天武当太常观诠释了那一段传说。 那是一个秋天的清晨,紫气从函谷关山谷升起,尹喜在等候一个骑着青牛,须发皆白的老者,他因为这次等候而位列真人名垂青史。他等候的这个人叫李耳,人们更习惯他另一个名字“老子”。 所以不久呢,就有一个白胡子的白胡须的老者骑着青牛,从东方过来,他(尹喜)的手下赶紧报告他,他下到关口,亲自去迎拜老子。他以为老子要归隐了,所以他就要求老子能留下一点著作,老子就应尹喜真人的邀请留下了《道》《德》两篇五千言。 今天我们已经无法找到老子的手稿,武当山只遗留下这一本清代手刻本《道德经》,当年在昏暗的烛光下尹喜读完了全本经书。这是一个不眠之夜,他似乎在瞬间被拨亮了心灯,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顿悟后的尹喜决定弃官归隐,这一条漫长的问道之路究竟通向何方呢? 我们所谓的“仙”字,是上面一个人下面一个山,人在山中称之为仙。那么尹喜呢,当时在考虑我要去求仙学道,那我要选择一个适合隐居的地方;他在函谷关当关令时间比较长,他肯定知道函谷关周围哪些地方可以隐居,比如说函谷关的东北边是云台山,那么在函谷关的西南边是少华山、太华山,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华山;那时的华山早已是道家极为重视的洞天福地,而武当山还不为世人所熟知。 宋代《太平寰宇记》中,明确地记载着武当县治到各地的路途历程:东北至东京九百八十里,东北至西京八百八十五里,西北至长安九百里。不难看出武当山因为远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不为统治者所注意。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武当山比华山、云台山多了另一个机会。 他(尹喜)显然认为这两个地方可能离当时的统治中心太近,或者是离战乱的地方太近,不太适合他归隐。他继续向南走,越过秦岭,经过伏牛山,感觉这些地方也不太适合他,最终他继续向南走,从汉水北岸过汉水南岸,他遇到一个巍峨的大山,这座大山就是武当山。它的西北部是秦岭山脉支脉,西南部为神农架,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汉水谷地,从西向东延伸,武当山正好耸立于其出口处,正是道家梦寐以求的修道之地。 历尽艰辛,这一刻尹喜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武当呢?从函谷关一路奔波而来,尹喜终于找到了心灵的皈依,他成为了武当有记载的第一位修道者。 两千五百年前,就在这块岩壁下尹喜开始了寂寞的修行,这是一场一个人的精神盛宴。从此天为被地为床,青山为友流水知音,后世的人们向往这神仙般逍遥自在的生活,便将这儿称做“隐仙岩”。 当年的尹喜从岩洞仰望苍茫群山,他很容易看到一座直冲霄汉的山峰,那里常年云雾缭绕,若隐若现的大顶让尹喜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尹喜开始不由自主地留意这座山峰,他发现这是武当山最高的一座山峰,如同一根通天大柱屹立于群山之上,所以被称作“天柱峰”,这是怎样神奇的一种伟力使得周旁的山峰都向它聚拢? 天柱峰仿佛是君临万方的天帝,其他群峰都是朝拜的臣民,直到这时尹喜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一次问道之旅才刚刚开始,他还要穿过逍遥谷,越过展旗峰,登上海拔1613米的天柱峰顶;在他的心中那座最高的巅峰或许意味着宗教的高远至境,在与天相接的绝顶修身问道才是最终的理想。 又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尹喜再次启程朝着自己的梦想出发。 然而,这趟旅程却远比他想象中的更加艰难。尹喜当年到武当山的这个过程当中,在朝拜大顶的过程当中,我认为是非常艰难的一次旅行,这个旅行并不是一天完成的,可能会经过若干年。因为武当山深山密林当中人没有 办法 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 通过去;除了高大的乔木之外,还有密密麻麻的灌木,在灌木中间还有藤萝密布。那么在这样一种状况下,人要通过去非常的困难;尤其是在夏天、秋天那种季节没有办法通过去,可能只有在冬天草木凋零的时候可能向前推进三华里、两华里,慢慢地接近大顶。 冬天的时候尹喜终于来到了,位于半山间的展旗峰朝拜的路已被白雪覆盖,绵延八百里的武当披上了白色的盛装,这里海拔七百多米,距离大顶还有一段最艰苦的路程。 走在冰雪覆盖的山路上,尹喜需要格外的小心,稍有不慎就会跌入万丈深渊。大雪让动物们早早冬眠,宁静的大山带给尹喜一个迫在眉睫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充饥怎样取暖,这恐怕是尹喜度过的最漫长的一个冬天。未知的前程使他一度想要放弃,然而被白雪包裹的金顶显得神圣而又高贵,它似乎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 最艰难的就是我们从现在的榔梅祠然后到黄龙洞,再走朝天宫、一天门、二天门这条路。我真没有办法想像,当年尹喜在没有人帮助的条件下怎么上去的。如果说当时他可能利用了一些当地的像棉(葛)藤,就是我们所说的那种藤条,利用山上倒的自然树木攀爬着树木上去;我想尹喜一定是个攀岩高手,要不然这些地方真是没有办法设想怎么能上去。 尹喜当年走过的路成为了如今的古神道,即便是后来人们精心设计后劈山搭路,一段段台阶仍沿着山崖笔直而上,从山底直达金顶的石阶多达上万阶。当年尹喜一定无心欣赏风景,因为他要面对的不仅是自然的险恶,还有动物们或警惕或贪婪的目光;这是一次常人无法完成的旅途,对于已经人到中年的尹喜来说,被考验的不仅是体力还有坚强的神经,而朝拜路上的每一次叩拜都是向着那神圣的追求。 又迈进了一步,我们无法得知尹喜究竟跋涉了多久,身体的伤痛和心灵的愉悦伴随着他的整个旅途。在神道越来越接近大顶的地方,后人修建了一座名为“朝天宫”的宫殿,传说中朝天宫是人界与仙界之间的分界线,从这里再往前行,便是到人们心中的仙境了。当年的尹喜是否曾在此稍作停留,沐浴更衣,焚香祈祷,在他心中即将踏入的仙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那是无数道教信徒冥想中的完美世界。 道教信仰天神,认为天界分为若干重,各路神仙居住其中逍遥自在。从最初的欲界六天到元始天尊居住的最高天大罗天,仙界里由低到高共有“三十六天”,这是一个神秘而又奇特的数字,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呢?仔细观察人们会发现它恰好是九的倍数,你看中国人讲九五至尊,皇帝是九五至尊,我们的玉皇大帝,道教供奉的这些玉皇大帝,包括玄武、真武大帝,因为他是天帝最高的,所以你看他戴的那个冠,冠上面有九条(冕)旒,为什么有九个?就象征着他们极尊的一个地位。 或许正是源于如此富有道家意蕴的解释,后来的人们看到众多的山峰都俯身朝拜天柱峰时,为彰显大顶在修道人心中至尊无上的地位,将这一罕见的奇观命名为“七十二峰朝大顶”。 几千年来,通往大顶的神路上,来来往往着络绎不绝的朝拜者,他们在追寻前人的足迹去往心中的圣地;古代的设计者仿照天宫在人间设立了三重天门,游走于天门之间,方能体会到登峰的艰难和大顶的神圣,也更能明了修仙是一个从低到高不断进取的过程。 两千五百年前,尹喜跋涉了千山万水,沿着这长长的神道穿过层层天门,他是否按捺着心中的狂喜,一步一步梦想几乎触手可及,在跨入最后一道门的刹那来自大顶的阳光让他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和幸福,登高远眺梦境与现实完美结合,没有人知道尹喜平静的外表下是如何暗流汹涌,这一刻尹喜究竟看到了什么呢? 几千年后人们在航拍时,终于了解了当年的尹喜究竟看到了怎样奇妙的景观。 那是公元1994年的春天,摄影师在武当山金顶周围航拍时,无意间拍到了这张从太和宫南面空中俯视天柱峰的照片,当我看到这个照片时候我就突然想到早在宋朝的武当。 《道经》里面就说武当山山势徘徊,如天关地轴之象,那么所谓天关古人就是指的是蛇,地轴指的是龟,因为武当山的山势从大巴山蜿蜒曲折过来像一条蛇,而整个天柱峰和腹顶就组成一只龟,所以说古人对这个东西有认识。 我们现在不能理解的是古人没有航拍技术,他怎么知道武当山的金顶就是一只龟的形状?或许当年的尹喜在无数次的攀爬中发现了这个惊人的秘密,他被大自然强烈的震慑了,因为他清楚的知道龟蛇合体在很久以前就被古人称为“玄武”;在经过历朝历代不断地演变后,玄武成为传说中镇守武当的水神,武当山金顶上的山峰就是一只神龟,因为武当山是位于南方,南方五行叫火方,然后它又像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焰,中间非常高火苗非常高,周围山峰都朝向大顶,加上上对着天上的火星,武当山地区火太盛,在这个火非常盛的地方有一个水神镇压在山顶,这样武当山就有了这种“非玄武不足以当之”的这样一个说法;水神镇压着火,水火既济阴阳协调,所以名字为“武当”。 如今的大顶之上屹立着一座朝向东方的金殿,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刻道人们都会来此敬香朝拜,在他们心中金殿正是水神玄武在人间的居所,他端坐于群山之上守护着连绵不断的八百里大山。明朝的帝王为表达对玄武神的敬仰之心,特意为他修建了这座铜铸鎏金仿木式宫殿建筑,这座金殿屋顶采用的是皇家专用的重檐庑殿式,与北京紫禁城太和殿形制相同,如此高规格的建筑全国仅此一座,体现了“万乘独尊”的皇权与神权思想。 两千五百年前尹喜并没有看见今日大顶的辉煌,但是,今日大顶的辉煌面对天地神奇造化他是否感到了自己的渺小?这恐怕是尹喜一生中最不舍、最难以决断的时刻,将要转身的刹那,过往的一切清晰地浮现于脑海。 元代《武当福地总真记》中这样记载,尹喜归栖“于武当三天门石壁之下、石门、石窟喜之所居”。尹喜是在武当山继续修道,他并没有达到最高境界,所以他还要继续在三天门下修道;那么既然是在三天门离大顶非常近,所以他修道到了他自己认为是最高境界的时候,他就更容易到大顶去,然后羽化而登仙。 今天在三天门石壁之下,依然保留着一个长宽不足三米的岩洞,当地人称它为“尹喜岩”,从这里仰望金顶几乎是咫尺之遥;当年的尹喜就这样停留在仙宫门外,守望着他心中的那一份神圣,史书记载,悟道后的尹喜与老子在武当山青羊桥相见,随后一同仙去不知所踪。 正是两千多年前尹喜、老子与武当山的结缘使《道德经》从这里流传,这一切为这座看似普通的大山平添了几分不同凡响的仙气,也注定了武当山与中国道教相交相融的历史宿命。 此后,老子称为道教最高神“太上老君”,尹喜被尊奉为道教护法神“玉清上相”,《道德经》也成为道士们课诵的经典;绵延八百里的武当山为无数香客所信奉。大明王朝三百年间,武当山被帝王将相顶礼膜拜,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皇家道场。 除了每天必须的早晚功课,李道长还会帮助料理一些老道长的生活,这也是观里年轻道长的另一种修行。道教的教义以清静无欲为主旨,他们的许多生活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对我们来说充满神秘感,但大多数时候这些人与我们没有什么不同,这个隐于深山中的道教圣地,使李道长从多年前侠影仙踪的想象进入晨钟暮鼓的现实;李道长说她希望在道的世界中获得一种平和的心境和看待世界的智慧。 如果尹喜此时来到山中,眼前的一切并不会让他感到陌生,今天,在武当山的宫观中数百名道人,严格的保持古老的道教仪式和传统生活方式。据记载,在明代的鼎盛时期山中的道人曾经超过万人。 夕阳西落鼓声渐起,武当的道人们开始诵习晚课。道教信徒们认为,长夜即将来临,此时应反省自己一天的对错方能平静身心,修成正果。落日的余晖中玄武神倾听着众生的祈祷,他微笑着俯瞰苍茫群山,这座大山有着太多的神奇,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本集完) 第二集:上善若水 引言: 清晨,武当从沉睡中醒来,阳光点亮最高峰顶的金殿,这是供奉武当山主神玄武神的宫殿。在神灵的注视下仿佛有一只巨大的神龟悠然穿行于云海之中,道教信徒认为,神龟正是玄武神的化身,这是一个偶然的巧合还是大山向世人宣告,八百里武当正是道教天人合一境界的完美诠释地。 每年春天,武当山五龙宫村的村民都会上五龙峰举行祈雨仪式。村里的老人们都说,五龙峰是武当山龙脉所在,村民们祈雨的灵应岩里居住着五气龙君,人们更习惯称他为龙神;今天的人们已经不会把雨水的降临寄托在神灵身上,但这种仪式已成了五龙宫的民俗被保留下来。 被继承的仪式是认真的,可关于传统的解释却充满了调侃;早上(祈雨)好给玉帝打个报告上去,玉帝知道的早,好下圣旨知道要下雨;神和人是相通的,神也有一种上下一种关系,民间来我这儿要雨,我要向领导反映,反映以后领导要批下来给你好些雨,下好些雨。 似乎从一开始这座道教名山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事实上,它日后的辉煌正是源于一千多年前的一次祈雨。 那是唐太宗李世民继位的第八年,老百姓终于从隋末的战乱中休养生息过来,然而不巧的是,这一年天下大旱,飞蝗遍地,朝廷早已下旨前往名山大川祈雨求福,但仍滴雨未下;最后的时刻,唐太宗把目光投向了千里之外的武当山。 他派一个叫姚简的人来此求雨,姚简此行开始了水神玄武与玉帝们延续数千年不可分割的缘分。史书记载,姚简在五龙峰遇见了五个儒生,自称“五气龙君”,他们说此山是玄武神守护,我们看你为人正直特尊玄武之命前来相访,随后,大雨倾盆而下,这是从一滴水开始的传奇。 此起彼落的水滴在一瞬间团聚,又在下一瞬间簇拥成涓涓细流,然后,默默地滋润万物,却不求回报。《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认为最美好的品格如同水,滋养万物而不与其争。 正是一场期盼已久的大雨,让武当山威名传天下,唐太宗下旨在五龙峰修建五龙祠,武当山出现了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座皇家庙宇。这座沉寂千年的大山将渐为世人所知,并且终将后来居上被冠以“大岳”之名,凌云于五岳之上,成为令人神往的宗教圣地。 唐代帝王都喜欢吃丹药,希望于世长生;武当呢,炼丹的人在当时整个全中国他们是最出名的、最优秀的,所以在唐太宗心目中武当山是仙山,很灵。唐初,为抬高自己统治天下的正统性,李世民利用道教祖师老子姓李的巧合尊奉老子为唐王室的祖先,宣称自己是神仙后裔,于是道教成为了国教,其地位超越了儒教和佛教,居三教之首。 所以唐朝初年的这些贬官呐,包括皇太子没有势力了,被废掉了,都发配到武当山这一带;那么这个开发地区它建立一个宗教中心,又对这个地方起一种什么作用呢,起一种文化上加以充实的作用。 然而,当时的武当山还未跻身道教圣地之列,唐太宗为什么会派人前往此处求雨呢,因为武当山有武当、武当,“非真(玄)武不足以当之”,就是真(玄)武神是武当山的主神,求雨那肯定要在主神这地方求啊,也就是从这时起武当山与帝王有了牵连,而玄武神也由此进入帝王的视线。 那么玄武究竟是一个什么神呢?这是今天我们在武当山文物部门见到的一组玄武像,“玄武”之称最早见于《楚辞.远游》,书中记载“玄武”为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远古时期,人们把春天黄昏时南方的若干星星想象成一只大鸟的形状,称为“朱雀”,把东方的若干星星想象为一条龙的形状,称为“青龙”,把西方的若干星星想象成一只老虎的形状,称为“白虎”,把位于北方的若干星星则被想象成龟蛇相撞的形象,称为“玄武”。 后来,玄武由远古人类崇拜的动物神、星辰神演变为守护北方的将军,脱离动物神的形象而人格化,这是一个质的转变;然而,历史赋予玄武神的使命还远远没有结束,在此后的数百年间,它将从“将军”一跃成为“真君”,最终贵为“天帝”;八百里武当将它奉为主神,历代帝王向它虔诚膜拜,武当山也因此成为了皇家道场。 现在祈雨结束后,龚书记开始忙活自家的农活,他担任五龙宫村的村书记已经十多年了;离他家不远的地方就是五龙宫遗址;从贞观八年敕建五龙祠,历朝历代对它加封扩建,一千四百多年过去了,虽然宫殿已残破不堪,但我们仍然不难想象当年的盛况。因为在这个地方求雨非常灵验,所以历代皇帝都很重视,由唐而宋,由宋而元一直到明朝,宋朝叫“五龙观”“五龙灵验观”,到了元朝开始改名为“五龙宫”,后来叫“五龙灵应宫”,再后来叫“大五龙灵应宫”;到明朝叫“兴圣五龙宫”,所以说它名字里包含的这种灵应的色彩是非常明显的。 这条蜿蜒的朝拜路两侧曾矗立着高大的宫墙,因水而生的五龙宫却被元末、清末的战火侵扰,公元1927年民国土匪的一把火让五龙宫成为了一片废墟。如今,正殿仅剩一堵高墙,高墙之下为今人重修正殿内,供奉武当山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玄帝坐像,历经千余年风雨,五龙宫留下了许多和水有关的传说。 五龙宫青石海墁大院内的五口古井,井水清澈,甘甜可口,倘若一井打水,五井皆动,当地人相传,当年帮助姚简祈雨成功的五气龙君常神游于此,所以名为五龙井。井边是天地二池,一圆一方正合天圆地方之意,天代表阳地代表阴,地池是阴的体现,天池那个圆形的池子是天的体现,那么这种观念是古人的阴阳观念的体现,而五井我们说的叫五龙井,五龙井代表五种颜色五种方位,金木水火土五行,所以说呢五井又是中国古代五行思想的体现。 事实上一井打水五井皆动,并非“五气龙君”的神助,而是古代的道人们精妙的设计直通地下五井,不仅沟通了地下水,设计师们还将五井连接为一个整体,如此,既解决了水的来源,还让彼此间互通有无;而天地日月四池是古人为土木结构的宫殿免受火灾准备的消防池。 五龙宫的五井四池它本身从宗教上来讲,它有一个特别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一个水的一个象征,因为在中国古人居住的地方都离不开水,那么这个五井四池它是对水的一种崇拜的体现。古代的工匠们用智慧筑成了一个完整的供水系统,这一切对于道人们来说,还有着另一种独特的寓意,尤其是水对万事万物都能滋润,同时又不和其他的事情争高下,它总是水往低处流,这种特性非常像道,另外水它是可以清洗污浊的东西,但是只要安静下来它又很快澄清自己,这种特性也非常像道,所以在道教宫观里就会特别的修一些水池、水井,来代表这种道的意境。 去年底,公路已经那个通到了五龙宫村口,五龙宫的修复工程眼看就要开始,村支书龚书记招呼着道士们一起除去宫观内的杂草,清理日池月池里的淤泥,而就在这些断壁残垣之下,隐藏着一个更大的与水有关的秘密。 这是水帘洞的出口,下面进去以后从这儿估计是最大的一个出口,这有多长这个水帘洞这就有两百多米吧;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下迷宫,供奉水神玄武的宫殿,汇集着多少与水相关的传奇? 为解开这个谜龚书记带领着我们从五龙宫东端照壁而下,去探索那些未知的奥秘。你看,就是这个水帘洞;这是一项极具匠心的地下排水工程,宋、元时武当道士为了扩大五龙宫建筑规模,利用其五万平方米的山沟,用整方青石砌成纵横交错的暗渠,形成系统的排水网络,让各种水汇集后,从主干石渠排出,石渠完成后再填平沟壑,构建了一个绝对避风藏气的五龙宫。 那个里头,人要(从)那里进来那是不可能的,它那个缝很小,都是石头都是一条缝,水可以走,人不可以走,这个在中国筑城的这个技术里面用,有些地方的城门有水门,那有水门人要偷偷地从水门里游泳游出去;敌人如果要偷偷地从水门进来呢那怎么办呢?就用石头就是武当山这个技术。 从设计精妙的供水系统到完善的排水工程,汇集智慧和财力的五龙宫用另一种形式表达了道家对水、对神灵的虔诚之心。 那为什么里面有井,四面山上的水汇聚都流洼洼里面来了,所以它每一个井都有水,用水没问题,那用了水以后要排出去,下去以后要变成个水塘呢这不就堵死了吗?它就得出水,出出去,所以这个地方在我们中国建筑上,它是一个绝妙的东西,丛唐到宋,历经元、明,一代代武当的道人们共同打造了一个如仙境般的五龙宫,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人能用文字描绘出它鼎盛时期的灿烂辉煌。然而,对于武当来说,这一切仅仅只是开始,在水神玄武的注视下,另一个神奇即将上演。 每天,紫霄宫祖师殿东侧的池水旁,都会有很多外国人习武打坐,他们是武当武术学校的外籍学员,与这池碧水朝夕相伴的他们也许并不知道,这个看似普通的池子却蕴涵了道家的最高理想。 七百年前,在经历了无数个严寒酷暑之后,元代道人革道谨终于将水池完工,现在该给它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呢?望着被白雪润泽着的宫殿,他想到了《道德经》中的一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大殿之上所供奉的正是这座大山的主神,水神玄天上帝,革道谨顿时有了一个绝妙的名字“上善池”。水用另一种形式装扮了古老的紫霄宫,这里是继唐太宗建五龙祠之后武当山又一处由帝王敕建的宫殿。 公元1018年宋朝的皇帝将目光投向了武当山,事情的起因是皇城汴京的玄武祠旁涌出了一股泉水,泉水带有甜味,人们喝了以后感觉到非常甘甜,后来生病的人喝了以后也能治病,当时是这样传言的,正史里都这样记载,这种情况引起了宋真宗的重视,宋真宗正在推崇这个真(玄)武神,把它推崇成为一个宋朝的保护神。这是武当山又一次因为水而得到了帝王的关注。 宋真宗为表达对神灵的感激之心,将玄武由“将军”升格为“真君”,封号为“灵应真君”。一百年后,宋真宗的重孙徽宗即位,宋徽宗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即位第二年徽宗就给水神玄武的“灵应真君”封号前加上“佑圣”二字,他希望武当山的主神保佑自己平安无忧;同时,徽宗还令人在武当山寻得又一处背山面水的风水宝地,于是,东神道上建起了紫霄宫。 今天的紫霄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它毁于战火,又数次重建;明永乐十年敕建时,改称“太玄紫霄宫”,是武当山现存最完整的宫殿之一。它坐北朝南背依展旗峰,层叠起伏的山势如宝椅状,紫霄宫就坐落正中,它完美体现了中国古代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原则。 宫殿落成后,宋徽宗称其为国家祈福之廷。宋朝始终感觉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先是北方的辽后来是西夏,都对宋朝的边境构成了军事上的威胁,那么宋朝作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打仗,军事上尤其骑兵,处于劣势,希望有一个神能保佑农耕社会的安定,那么后来他们找到了北方之神,水神、战神,就是我们所说的玄武神,后来改称为真武神。 银杏树落完最后一片叶子,又一个冬天来到,大雪中的紫霄宫肃穆庄严,飞扬的白雪覆盖了岁月的留痕。公元1257年2月,蒙古军从北、西、南三面包围南宋之时宋理宗为真武献上长达十六字的封号乞其庇佑,诰词情真意切,诚惶诚恐;三年后,宋理宗重病身亡。不久,武当山许多宫观遂无道士看管荒废凋敝。 大雪仍旧在下,武当开始了漫长的冬眠。屋檐下的角兽盖上雪被后熟睡,昔日青烟寥寥的香炉披上了白色的盛装,紫霄宫迎来了难得的清静。 八百多年过去以后,宋代紫霄宫只留下这个幽静的院落,道人们称它为“东宫”,这个四合院式的两层小楼,完整的保留了宋代宫观建筑特征,历经数百年风雨,曾经被宋王朝视为洞天福地的它显得古朴又典雅;雨水清洗掉岁月的尘埃,这座供奉水神的宫观,在一场春雨过后,继续上演着武当与水的故事。 水浸润了整个紫霄,道人们有了难得的闲适。这一刻,紫霄远离了尘世的喧哗回归于宁静。伴随着雨点的此起彼落,这座古老的宫观仿佛在与水共舞;雨过天晴后,不断有道人来上善池取水。而祖师殿后的龙王井则是道人们心中的圣地,他们坚信这个供奉水神的宫殿后居住着一条小白龙,所以,只要抱有虔诚之心就能取得延年益寿的圣水,紫霄宫祖师殿后还设有“天一池”,这个名字来源于《易经》中的“天一生水”,意思是万物中最宝贵的物质是水,有水才有了生命。 每当雨季来临,不断涌出的山泉水通过天一池流向上善池和日池,纵横交错的水从高处流往低处,润泽了整个紫霄宫后流入金水池,随后通过禹迹池去往四面八方滋养万物生长。 因为水,紫霄宫有了许多美丽的传说。人们游览着古迹倾听着这些流传已久的故事,他们相信古老宫观里的圣水能给自己带来好运,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日复一日地流动于紫霄。然而,这些生命之水究竟来自哪里又将去往何处呢? 每个月,太极湖的湖面上都会有水文站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她们精心守护的这一江清水位于武当山脚下,它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1958年兴建时,汉水边的一个恢弘的宫殿净乐宫,被淹没在了水底,它是明朝武当山道教宫观建筑的起始点。关于它的建造源于一个古老的道经的故事,玄武本是天上的神灵,被太上老君点化脱胎于净乐宫皇后,入武当修道四十二年,功成飞升;为彰显父母养育之功,武当山建造了供奉净乐国国王和皇后的净乐宫。 如今的净乐宫,静静地屹立在一江清水之下,它熟悉这水的味道,因为这清冽的山泉水就来自于武当山的最高峰天柱峰。 武当山是一个非常有灵气的山,所以它在天柱峰它的水就从天柱峰那么高处就有水了,一直往下流,实际在下面它还有水,不断汇集大,汇大、汇大,体现这么一个水往低处流的这样一个法自然的规则。 水柔弱无争却能滴水穿石,水也让天柱峰顶的太和宫变得生动而神秘,这座古老的宫殿屹立在最高峰顶,常年被云雾润泽,在道教故事中,这里是天宫和人间的分界处,常有仙人神游于此,所以风、云、雨、雪在道人心中人与万物原来都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因此崇拜山川,珍惜草木,更景仰着与他们祸福相依的水,那是大自然的赐予是武当的魂。于是,武当各宫观之间因为水而日夜相连、互通有无,守望相助了千百个寒暑。 因水而生,与水相伴,在水神玄武的注视下,穿行于武当山脉间的四条水系,从天柱峰发源,流经五龙宫和紫霄宫,最终汇入了丹江口水库,而武当山净乐宫--武当山道教宫观建筑的起始点也是当年武当山连接北京紫禁城的起始点,已在水中默默守候了整整半个世纪。 武当山供奉的水神玄武当时是北方的玄武坐镇武当,天下风调雨顺,那么历史非常巧合,那么六百年后呢,武当山下的太极湖的水又要通过一个渠道运到北京去,所以,北京武当有着天然的联系,六百年前是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六百年后是南水北调润泽京津。 这是一个奇妙的轮回,当年,明成祖为感谢镇守武当的水神玄武,从紫禁城下令调集全国三十万工匠打造了一个如仙境般的武当山;今天,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启动太极湖内的一江清水又将流向北京,仅一字之差,修建于同一时期的两座宫殿,武当紫金城和北京紫禁城也在芸芸众生一代一代的守护中遥遥相望。 六百年,十个甲子,武当这座有着厚重历史的仙山又将开启一个新的轮回。(本集完 第三集:神功初显 引言 因水扬名走出沉寂的武当山,即将呈现出更为耀眼的光芒。这一切都要回溯到七百年前的元朝初年,一个地方上的小吏突然辞官归隐来到了武当山,这座大山并没有因为他的突然造访而显现瑞兆。 然而,正是这是名叫张守清的人,用二十七年的时间在悬崖峭壁上,打造了一座恢弘的宫殿;武当山因为这座宫殿第一次成为了皇帝告天祝寿的道场,神宫初显,这是八百里武当即将辉煌前的一段传奇的序曲。 这是武当三十六岩中最美的一岩,因岩向南而名“南岩”。山体的断层成就了险峻,南岩宫就构筑在这绝壁之上;在那个遥远的只能从史书中去解读的年代,究竟是谁在岩壁上构建出这样一座人间天宫呢?这是一个吸引无数人探询的谜团。 范学峰是现在武当地方志办主任,修建者的故事引发了他强烈的好奇;在现存的志书中只简单的写道,修建者为元代道人张守清,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来到武当,又在什么情况下修建了南岩宫? 元仁宗封张守清为“体玄妙应太和真人”,“那个碑在后头,是不是躺在那比较大的碑?”“就是那个啊,碑比较大,那个字体比较清晰,”“行,等一会儿我们一起去看看。”“那行啊。”范学峰寻找的石碑,是元朝仁宗皇帝所赐,皇帝赐予张守清“体玄妙应太和真人”的封号,他也是第一个被皇帝赐为真人的武当道士。 那时南岩石殿完工,皇太后为刚刚建好的石殿赐名“天乙真庆万寿宫”,这座悬崖上的宫殿从此成为专门为皇帝祈福祈寿的道宫。历经七百年,仍保存完整的南岩石殿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它南向天柱峰,北靠紫霄峰,东连乌鸦岭,西望飞身台,是武当现存最大的石殿。公元1313年,南岩石殿被赐名的这一年,张守清五十九岁,从三十二岁修建南岩石殿到大殿终于落成,整整二十七年过去了。 南岩这个地方修殿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现在看到它靠南边是悬崖绝壁,非常难建,所以宋朝就有人想在那个地方修宫,但是没有完成。道经故事中武当山主神玄武神是在南岩得道升仙的,所以,为玄武神在南岩修建一座道宫是武当修行之人心中的梦想。 七百多年前的宋末元初,一个名叫鲁洞云的道人来到了南岩,他自幼入武当学道,四十多年来精通道医道术,能够预知祸福;在众多的道徒的期盼中,鲁洞云并没有开始南岩宫的修建,他在等待一个人,只有这个人才能完成自己乃至整个武当的心愿。 在两个王朝更替的时代,这座绵延八百里的大山同样也在这样安静地等待。 兵荒马乱之中武当各宫观早已荒芜,就在这时四处流散的道众听到一件与武当山关系密切的事情,在京西高粱河,冬天十二月份,我们现在说腊月,出现了这个龟蛇,冬天为什么会出现龟蛇?然后一个太监就报告了忽必烈和他的皇后,那么后来忽必烈就在朝廷当中问汉族的大臣,说这个龟蛇出现象征着什么? 这是武当山现存最早的玄武像,龟蛇正是武当山的主神北方玄武神的化身,从造型上看宋代的玄武像被塑造成温顺的文官形象;与之相反,元代玄武像则显得气宇轩昂,这正是宋元交战时双方的写照。 麾师南下的忽必烈意识到要统治被征服的民族,不能单靠武力镇压,还必须以宗教笼络人心。汉族大臣就告诉他,我们元朝是兴起于北方,北方之气将王,所以北方的龟蛇就显灵了,这是一个预兆,预示着我们元朝很快就会打败南宋,取得全国的统一。 忽必烈对这种解释非常高兴,所以就在北京高粱河附近修了一个真(玄)武祠真(玄)武庙,这修建了以后就意味着元朝皇帝认可了真(玄)武神是元朝保护神的这种说法。帝王的认可和推崇让鲁洞云和众多的武当道人看到了希望,他们开始清除杂草,修整宫观,然而,他们苦苦等待中的那个人又在哪里呢? 一切似乎都是偶然,又仿佛冥冥中早已安排。 现在,春耕时节武当山脚下的村民们忙活着地里的庄稼,这是一个播种的季节,农人们都期盼着秋天时能有一个好的收成。 七百年前的元朝初年,一个叫张守清的人也在播种着自己的希望;他出生在今天的湖北宜昌都县,一个与武当山相隔千里的小村子里;张守清自幼读经书,习儒术,长大后做了吏员,这是一个四方邻里都羡慕的好差事,不仅衣食无忧而且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声望;没料到三十而立这年,张守清突然辞了官,执意要去武当山当道人,史书上寥寥数语没有提及他弃世修道的缘由;然而正是他人生中的这次抉择,成就了武当日后的一段辉煌。 银杏树微微泛黄时,张守清终于来到了武当山,几乎没有迟疑,一入山便拜洞云为师,鲁洞云欣然接受,他感慨地说我等你很久了。在听完师傅对南岩宫的构想后,张守清许下了自己的承诺。 第二年,心愿已了的鲁洞云羽化登仙,在送别完师父后,张守清回首仰望南岩,他没有料到自己的这一承诺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力。 张守清到武当山的时候只有三十来岁,是一个年轻人,用现在的观点来看他也没有多少的资源可用,比如说,他也没有多少徒弟,他也没有多少的钱财,也没有与朝廷给他的资助;在这种情况下,要在武当山悬崖峭壁上修一个宫殿谈何容易。 一场春雨过后,张守清开始着手南岩宫的修建;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武当,张守清的勇气和胆识吸引了一个人的目光,这个人就是清微派道人刘道明,他擅长清微雷法,能呼风唤雨去疾免灾;忽必烈曾下旨召他入宫,任御前承应法师。 元朝的很多皇帝,从忽必烈开始就对道教一直给与比较高的政治地位,而且让道士们经常参与宫廷里边的一些治病啊、宫廷里边甚至皇位的祭祀这些问题都让他们参与;武当山道士也是他请的之一,而且他们元朝的书里面经常记载道士们这个祈求就灵验了。 农历三月初三是玄武大帝诞生之日,每年的这个时候,武当山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事,为玄武神祝寿。公元1285年的这一天,刚到武当山才一年的张守清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奠基仪式,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居然有了开始,张守清令贵为皇帝御前承应法师的刘道明刮目相看;他决定将其收为门下弟子,对于张守清来说,这一次的拜师修建南岩宫有了人力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清微雷法之秘传,为了更好的修习清微雷法,张守清在紫霄宫展旗峰的半山腰开凿了雷神洞;只是刚刚修习祈雨之术的张守清并不知道,自己无意间学会的一门法术会在日后光耀了这座大山。 武当地方志办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搜集整理从古至今的武当史志。“这个《武当福地总真集》,我们也要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把它扫描一下,因为它这个书我看了一下,它属于线装书,线装的呢,所以它这个厚度要压一下。”范学峰和同事们正在商讨复制的这本书是武当山现存最早的山志,当年,在张守清的协助下刘道明编成了《武当福地总真集》,直到今天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对武当的了解正是来自于这样的书。 当年的张守清希望借此吸引来更多的游客,因为南岩宫的修建除了道众的支持,还需要大量的财力,他必须有一个长期化缘的过程,他可能派他的徒弟到全国各地区募缘;可能在各地、在武当山进香的人当中来劝别人为武当山南岩宫施舍一点钱财。这个化缘的过程,肯定不是一天两天,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功夫。 为了方便朝山香客前来武当进香,张守清率道众打通了两条朝拜之路,东边一条是由山下绞口经元和观过紫霄宫到南岩,西边的一条是从蒿口越系马峰经五龙宫到南岩。元末明初,这两条道路成为武当山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今天的人们称它为东神道、西神道。 (元代)关于真(玄)武的崇拜的一整套神话都已经形成了,在武当山已经形成了专门奉祀玄帝的这样一个比较大的教派了,道团组织了,并且在全国各地都有崇拜的,特别在北京和其他各地重要的都市啊,都已经有了崇拜玄帝的这个宫观了。 武当山兴盛的香火又一次吸引了帝王的目光,到了忽必烈去世以后,元成宗好像是大德七年,就正式加封玄武神为“玄天元圣任威上帝”,后来我们称“玄天上帝”;正式的官方的称呼是从元成宗大德七年开始的,这意味着元朝皇帝把玄武神推崇到了帝的地位,同时也意味着武当山进一步受到皇帝的重视。 消息传到武当时,南岩石殿正修建到第十个年头;十年来,为了完成师父的遗愿,张守清几乎没有一个晚上入睡,漫漫长夜都是在打坐修行中度过。史书记载营建宫观期间张守清率众开垦粮田达数百顷之多,这是一件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的事情,究竟是什么让张守清为这座宫观倾注了全部的热情? 石殿主体工程接近完工时张守清新收了两名弟子,米道兴和王道一,他们入道不久便从今天的江西吉安募到了一尊玄武神像,请回南岩石殿安奉;徒弟们尽心侍神张守清甚感欣慰,他不会想到自己的这两名爱徒会在几年后干一件连他都吃惊不已的大事。 在道教信徒的眼里,山岳天地之间的连接点是通天之路,海拔1613米的武当山天柱峰就是玄武大帝神游之所。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圣地元以前都没有供奉玄武的宫观,最主要的原因当时的天柱峰很不容易攀登,有古代的人讲就是当时攀登一天门、二天门,都必须用竹子做的那个竹索,攀着那个竹索慢慢地攀上去,空手上去都非常困难,那么带上建筑材料再上去更困难;所以在元朝之前,武当山这个天柱峰上面没有大型的道教建筑,只有很简单的一些神坛。 公元1307年,武当山金顶有了一座高宽都不足三米的古铜殿,它外观呈方形,造型古朴而凝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铜铸建筑物,堪称绝世珍品。古铜殿内设有玄帝圣父圣母太安皇崖天帝显定极风天帝,侍卫从神铜像九尊。历经七百年岁月磨砺,铜像表情各异仍栩栩如生。 明代大修武当时因为该殿规制不高,体量太小,就把它搬迁到海拔1556.5米的小莲峰上,外设砖墙围护;因转移,至今故俗称“转运殿”。相传环绕古铜殿转一圈可转运得福,数百年来,游人都要到此寻乐慕趣。 大顶天柱峰风很大,要是一般的木头建筑很容易被风吹走,所以金属的重量可以压住它,另外一个就是山上经常风吹日晒,尤其是下雨,雨淋木制的结构也比较容易损坏,所以他修铜建筑,可以保持长久这种完整的宫殿的造型。这个构思非常巧妙,所以我们说元代铜殿使中国目前现存的最早的古代殿堂,具有特别重要的建筑意义。 这是一座铜铸仿木结构建筑(古铜殿),瓦鳞、檐牙、栋柱,门框,窗棂等诸形毕具;殿体构件上铸有铭文,从铭文可知该殿的铸造工匠为“武昌路梅亭山炉主万王大”,铸造时间为元.正德十一年。 该殿是武当道士米道兴、王道一去各地化缘,由众多的信士捐资铸造而成。“他们就在全国各地,像常德,长沙,杭州,包括我们说的河南地区,武昌这一带化缘;然后让一家一户贡献一个瓦或者是一个隔扇、一个柱子,用这些东西组成一个铜殿的形状;就是组合的最重的建筑构件也不过是数百斤,有两个、三个人抬上去就可以。这种构思非常巧妙,就是他把一个一个建筑,构件铸造好了以后,然后放到金顶上去安装。” 时至今日,我们依旧无法得知米道兴、王道一用了什么样的方式,用了多久的时间募得了善款,又是何人设计了宫殿,山高路远一路经历了怎么样的辛苦? 七百年前这座小小的铜殿,映亮了武当的天空;这时的武当已是道众数千人,张守清师从鲁洞云、叶运莱,刘道明和张道贵,集众多道派道法于一身,人到中年的张守清,已是独冠武当,名播四海的高道了。 这里是武当道教协会网站的办公室,每天工作人员忙于上传新的图片和文章,从2002年创办网站至今已有六年时间;不断攀升的点击量,在让工作人员欣慰的同时也让他们思索,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武当呢? 七百年前的张守清也在想着同样的一个问题,当年他对恩师的承诺如今即将实现,然而,放眼望去,武当山还没有跻身道教圣地的前列,难道自己千里迢迢追寻而来只是为这座美丽的大山增添一座道宫吗?再三思量后,张守清决定为武当绘制一部道经。 道教,特别是在宋代南宋到元代,特别喜欢用图册的形式来宣扬一些神灵。这个图就是关于武当山这个玄帝降临,我们以前就说所谓这个显灵了;宣扬所谓这个属于武当山的胜景跟玄帝崇拜有关的一些景象,把它都画进去。 今天我们已经无法找到张守清的手稿,但他精心绘制的道经却已各种形式流传下来。当年的张守清还特意在书中附加上武当山及七十二峰的介绍,将这部经书取名为《启圣嘉庆图》,这是一部能给武当带来机遇的道经。 现在,摆在张守清面前的是另一个让他困惑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它流传开来呢?就在这时,张守清接到了一道圣旨,元武宗.海山命他火速赶赴大都京城,张守清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海山呢,当时大概汉族人给他算命,说他寿命不长,他母亲答己皇后就希望有人给他祈禳,去掉他生命中的灾难,让他能活得时间更长。因为武当山供奉的玄天上帝他是一个主皇帝寿命的一个神,所以说呢,就特别请武当山的道士张守清到北京去为海天祈祷;但不巧的是张守清到北京以后,海天已经去世了。 刚刚来到大都北京张守清就听到了这个不幸的消息,所有的希望都在瞬间破灭。京都耀眼的阳光让他感觉有些眩晕,这一年早春二月,京师干旱无雨,所有郊祭山川都祈祷一遍,仍滴雨未下;孤独一掷的张守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对太后承诺,自己不仅能够开坛祈雨,还能预报下雨的日期和时辰。 元朝,我们知道在水利建设方面,应该说是历代最差的一个朝代,所以它的水旱之灾是比较频繁的。在组织这个水利来防灾减灾,减轻这个水旱之灾无效的情况下,那它只有乞灵于这种宗教的、让道士们做法事,这注定是张守清名扬四海的一次京师之旅。 深得清微雷法的张守清,圆满递交了自己的答卷。史书记载“第二年春干旱又无雨,诏张守清祷而有雨,夏又不雨,又祷又雨。”如期而至的雨水让张守清感受到武当的灵气,他看到这座大山的未来。 连续三次旱灾,张守清求雨都取得了成功。皇帝也好、皇太后也好赐给他了很多银钱,那么他都把这些钱给了和他一起做法事的道士,也就是说他自己并不贪这个钱财;这样也特别受到皇太后的重视,所以皇太后就让她的第二个儿子就是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让他赐给张守清“太和妙应真人”之号。 这一年是公元1313年,在经历了二十七个春去冬来后,南岩石殿终于全部完工。皇太后赐宫名“天乙真庆宫”;这个名字正是来源于张守清精心绘制的《启圣嘉庆图》,在道经故事中,玄武升天后他在天上的行宫就是“天乙真庆宫”。 皇室的认可使得玄武神的故事广为流传,武当各宫观被帝王们一再加封。第二年,元朝皇帝再次加赐南岩宫为“天乙真庆万寿宫”,加赐“五龙灵应宫”为“大五龙灵应万寿宫”;至此以后,玄武神被奉为皇家保护神,武当宫观成为了为皇帝告天祝寿的专门道场。 位于金顶西南面的“清微宫”是武当老道人颐养天年之所,“清微”取自于道教中的清微天,是仙界中层次较高的圣地。八十三岁时张守清退隐于清微宫旁的“妙化岩”,并率众创建了清微宫;当年的张守清和如今生活在这里的道人一样,相守着一份清贫和寂寞。当武当被帝王日益关注后,他在这里默默编纂道书和经典,因为他,“清微派”成为了道教中一个重要的派别。 张守清实际上是武当道教承前启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实际上关于真(玄)武大帝的许多的故事实际上也是在他开始传播,对于武当信仰的传播真正贡献最大的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就是说明朝以前是张守清,明初开始影响最大的那当然是张三丰了。 从三十一岁来到武当五十多年过去,张守清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当年恩师的遗愿早已实现,武当宫观达到了九宫八观的规模,成为了声名显赫的道教圣地。 然而,从清微宫遥望着武当最高峰,那里一片荒芜,这是张守清未了的心愿;此时,他并不知道,若干年后,也有一位道人站在同样的地方遥望峰顶,而那位道人离去时的一句预言让帝王震惊,武当将被再次关注。 这个道人是谁?他究竟预言了什么呢? (本集完) 第四集:寻访仙人 引言 公元1412年,一个叫孙碧云的道士,匆匆赶往武当山,他要给自己的师父送一封信,这封信是当今明永乐皇帝的亲笔信,在信中皇帝言辞恳切地写道:我仰慕仙人已经很久了,已经好几次派人给您送信,不知您收到没有?您道德崇高,神妙莫测,我虽然才智疏庸,但非常渴望能见您一面,不知是否能如愿? 送出这封信的同时,永乐皇帝令孙碧云在武当山为仙人修一处道场,并亲自为它赐名为“遇真宫”;这个仙人到底是谁,永乐皇帝为什么如此渴望相见呢? 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一名道士,但时人称之“活神仙”,他是一代武学宗师,传说练就不死之身,有人说他生于元朝中期卒于明初,有人说他活了四百多岁。这是一个不老的传说,故事的主人公叫“全一”又名“君宝”,外号“邋遢”,但更多的人称他为“张三丰”。 关于他的传说太多了,有说他是宋朝人,有说他是金时候的人,明史上没说他是什么时候的人,就给他做一个传,传上说他是明朝人。他行踪莫测,但有关他的故事却从未间断。 说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说这个人长的个子很大,胡子很硬像戟一样刺出去;饭量很大一次可以吃数升,或者说几天就不吃了;行踪诡秘。关于他的外貌,传记的作者们兴致勃勃地描述道,龟形鹤骨大耳圆目,不论寒暑都只穿一身道袍,一件蓑衣,有时数月不食,人人皆以为他是神仙中人。 越演义张三丰这个人就越没有定形了,而且各地都说出现张三丰了。四川有记载,陕西有记载,湖北有记载,大概有七、八个省市的这些地区有记载过张三丰。但是呢,据考证,实际上这都是在明初大家寻找张三丰以后,因为这个影响非常大,所以大家都在觉得张三丰可能跟我这儿有关系。 扑朔迷离的各种传说中,只有《明史》严肃而肯定的记载张三丰曾去过的地方,那就是湖北西北部的武当山。 当时,武当山五龙宫、南岩宫和紫霄宫都因战火焚毁,张三丰带领徒弟将各宫观修葺一新后悄然离去;书中也同时指出,明太祖朱元璋久仰其大名,遣人去找,不知所踪。 明太祖自己写过一个书叫《大诰》,这个《大诰》里面专门有一篇叫“士不为君用”,就是说你有本事的人你如果不被皇帝所用,那是个罪。所以有些隐逸之士,他不知道的那么他就要去找寻,所以这个(明)太祖的时候是曾有过找寻张三丰的这种做法。 帝王们究竟有没有找到张三丰,他到底是传说中的人物还是确有其人?捕风捉影七百年,似乎关于这位神仙的秘密都深藏在武当群山之中,而对他的苦苦寻觅,也就一次次将这座充满仙人之气的神山推到了人们的视线内。 今天的武当习武者,大多奉“三丰派”衣钵,这位袁师父已经是“三丰派”第十五代传人了。他二十岁来到这里,十多年来从学徒成为师父,在他的眼中这座大山处处可见与张三丰祖师有关的传奇;如今的张三丰被供奉在紫霄宫朝拜殿内,经过无数追随者的粉饰雕刻,他从人成为了神。 人们津津乐道于这位武学宗师的武功究竟是怎么炼成的,在众多的版本中流传最为广泛的就是来源于神龛旁的这幅壁画,它讲述了一个蛇鹊相斗的故事。 蛇嘛,就是伏在地上,很静的,在以静来制动,那鹊嘛,它在树上,它是要不断地发起进攻。由此呢说,张三丰祖师发明的“内家拳”,所谓的内家拳最根本的一种就是动静跟刚柔的关系。 每天武当山逍遥谷内都有道人修习武功,在道教信徒的眼里,这座大山蕴涵着无穷生机,故修真学道之人于此山修炼能将太和之精气通贯天人,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与自然融为一体;因此在武当功夫中以动物命名的拳派和招式也最多,譬如,象形拳中,鹰拳、蛇拳、猴拳、虎拳、熊拳,这大概也算是中国最早的仿生学了吧。 或许正是感慨“太极拳”融万物精华于一体,清代历史学家黄宗羲给了太极拳一个更为神秘的出处,他在《王征南墓志铭》中写道,张三丰本是武当道士,有一次,皇帝下旨召见他,这个张三丰去召见的过程呢,在路上呢,就说“道梗”,被堵,道不通,被堵住了,没说什么原因;他晚上睡觉的时候做了个梦,在黄宗羲的描述中正是这个梦让张三丰得到武当山主神的点化,从此扬名江湖。 梦到什么了呢?梦到这个玄帝,就是玄武,就是武当山的这个神教他的拳,他在梦里头学的拳;然后第二天,他就碰到了强盗了,遇到强盗了这时候他一个人杀了一百多个强盗,就说明这个拳很厉害了。 种种传说筑成神坛,一步步把张三丰推至神坛之上。 这些演绎实际上都不是在正史里记载的,都是在一些笔记小说里记载的,也就是,都是在任自垣的这个他记载之后才出现的;所以学者们考证就是说任自垣记载的张三丰应该是比较确切的,因为他见过,因为他也是明朝初期时候的人,应该说他见过孙碧
本文档为【问道武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8104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11KB
软件:Word
页数:47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1-14
浏览量: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