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危机背景下如何实现失业减少、就业扩大(宁光杰)

经济危机背景下如何实现失业减少、就业扩大(宁光杰)

举报
开通vip

经济危机背景下如何实现失业减少、就业扩大(宁光杰)经济危机背景下如何实现失业减少、就业扩大? ——微观与宏观配合的视角 宁光杰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天津 300071) 摘要:本文分析在经济危机背景下如何实现失业减少、扩大就业。论文强调企业、劳动者和政府在面对危机时采取不同的调整措施会带来不同的就业影响。要扩大就业,需要进行制度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宏观政策需要微观主体的配合。 关键词:经济危机 失业 就业 经济发展方式 How to Realize Unemployment Reduction and Employment Expansi...

经济危机背景下如何实现失业减少、就业扩大(宁光杰)
经济危机背景下如何实现失业减少、就业扩大? ——微观与宏观配合的视角 宁光杰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天津 300071) 摘要:本文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在经济危机背景下如何实现失业减少、扩大就业。论文强调企业、劳动者和政府在面对危机时采取不同的调整措施会带来不同的就业影响。要扩大就业,需要进行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宏观政策需要微观主体的配合。 关键词:经济危机 失业 就业 经济发展方式 How to Realize Unemployment Reduction and Employment Expans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conomic Crisis NING Guang-jie (School of Economics,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how to realize unemployment reduction and employment expans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conomic crisis. The paper stresses that different adjustment measures taken by the firms, labors and government in the face of crisis will bring forth different employment impacts. To expand employment, institution innovation should be undertaken, economic development style should be reoriented, macro policy should be supported by micro agents. Key words:Economic Crisis Unemployment Employ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Style 就业问题是一个长期问题,但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和严峻。如何最大化地减少失业、扩大就业既是经济危机治理的一项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又需要相对独立的就业政策和措施。本文探讨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减少失业、扩大就业。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与经济危机给就业带来巨大的冲击,由于需求下降导致企业大幅裁员、劳动者失业数量增加。2009年3月美国失业率达到8.5%,创25年来最高。自危机发生以来已新增510万失业者,工时也缩短至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3月份申请失业津贴的人数增至创纪录的556万人。德国、法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失业率创新世纪以来最高。其中,德国、法国、加拿大失业率分别达到8.6%、8.3%和8%。印度、巴西、墨西哥、埃及、南非等发展中国家的就业也普遍受到冲击[1]。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如何减少失业、扩大就业成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因而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要发挥制度优势,降低经济危机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减少失业,这需要广大研究人员给出好的政策建议。 又因为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研究危机下的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的理论任务。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能从根本上克服、从而周期性失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但是通过制度的局部调整却可以起到减少失业、扩大就业的作用。本文希望在理论上进行创新,丰富和发展经济危机和失业的相关理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已有文献关于经济危机、失业产生的原因、失业治理等都有较多的研究。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指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从而出现相对过剩人口。而由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引起的经济危机也会导致失业人口的增加。美国经济学家谢尔曼将失业的原因归结为危机的原因。他认为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利润率下降,而后者又是投资过度和消费不足共同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通过宏观调控可以缓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失业,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西方经济学认为失业问题是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的暂时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在失业对策方面,新古典学派强调市场的有效和工资、价格的灵活性。凯恩斯强调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和需求管理来解决失业问题。实际商业周期学派用真实的技术冲击来解释经济波动,认为只有生产技术的冲击会增加就业和产出。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以工资粘性、价格粘性、市场非出清、理性预期为前提,来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和失业的原因。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降低经济系统中的摩擦和不完美,以解决失业问题。 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失业主要表现为周期性失业,而其他类型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古典型失业)也都有所表现,甚至由于经济危机而加剧。Brainard和Cutler分析了危机背景下部门变动对失业的影响[2]。 面对危机应采取合理的调整措施来减少失业,但企业出于自身利益会增加解雇数量。在需求下降的条件下,调整成本的非线性放大了总冲击的影响[3],企业的调整方式构成了周期性失业波动的微观基础。在实证分析方面,Haskel等(1997)对英国企业在需求下降时的调整策略进行分析,包括减产、缩短工时、降低工资、解雇等[4]。Nickell和Ours(2000)对英国和荷兰的失业率大幅度下降给出了解释,认为供给导向的政策降低了自然失业率,如工会和企业的工资谈判、失业保险制度改革[5]。Kenworthy(2002)认为合作主义(Corporatism)有利于降低失业率[6]。胡永刚、刘方(2007)认为由于制度或传统原因,中国的企业很难或不能在经济不景气时解雇职工,因而从业人员波动基本是弱顺周期或非周期的[7]。在劳动者调整方面,寻找模型认为要提高劳动者寻找工作的努力程度,合理的失业保险有利于降低失业率。 在就业扩大方面,Jensen(1989)将就业和失业政策分为四类:预防型、补偿型、限制型和重新分配型,并对欧洲四国就业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价[8]。McBride(1988)比较了瑞典和英国在应对1970年代经济危机时不同的就业政策和效果,认为由工会运动推动的扩张政策是瑞典在危机时保证低失业的重要原因[9]。刘旭东(2007)认为我国失业治理对策之间存在悖论和矛盾,提出通过提高购买力来推动最终消费,进而增加就业是重要的措施[10]。王言炉(2008)提出要改革失业和失业治理的现状,关键是要不断完善经济发展模式和逐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11]。 以上研究大多针对前几次经济危机,对这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背景下如何进行失业治理还没有形成一致结论。不同理论流派大多在特定理论前提下从某一角度对失业进行分析,或者注重经济危机本身的分析而没有考虑失业在危机背景下的变化,或者注重失业的治理而忽视危机的大环境,其政策建议也具有局限性。此外,已有研究没有对经济危机背景下失业减少与就业扩大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缺乏长期的动态研究,实证分析方法也显不足。 弥补这些不足是本文的努力方向。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在理论上尝试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综合分析如何减少失业、扩大就业,并考虑到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完善、经济全球化等方面,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视角开阔。二、通过国际比较,分析经济危机背景下各国的失业治理对策,并针对中国的制度特征,寻找实现扩大就业的发展路径,强调通过制度调整解决就业问题。 二、基本思路和方法 基本思路是从经济危机对就业的影响出发,分析在此背景下微观主体(企业、劳动者)和政府如何采取措施减少失业、扩大就业。要联系危机和失业的原因,也要联系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而制度调整是核心。论文的分析框架图如下。 图1: 研究框架图 从理论方法看,需要运用政治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比较经济学以及发展经济学关于经济危机与就业的基本理论。采用微观和宏观综合分析的方法,分析视野更加开阔。运用制度分析方法克服西方主流经济学分析的不足,强调制度调整是解决就业的根本。 三、经济危机条件下如何减少失业 (一)企业调整 在需求下降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多种调整措施来减少失业,如降低产品价格、降低工资、缩短工时、向关系企业派遣多余的劳动力等。在这些调整措施不能奏效或调整成本过高时,企业会倾向于解雇工人。而不同国家、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的解雇成本(解雇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决定了解雇数量和解雇速度的大小。工时管制及解雇补偿等保护性法规提高了企业的雇佣调整成本。 从调整速度看,有学者对美国、日本、英国、法国1980-91年的就业、工时和工资变化进行计量分析。1980年代是西方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并伴有经济危机。研究表明,小时工资调整速度美国为0.534,英国为0.501,日本为0.322 。这说明日本受制度因素影响,工资向下粘性相对较大。而从工时(劳动时间)调整速度来看,美国为1.0,英国为0.829,日本为0.704。从雇佣数量调整速度来看,美国为0.954,日本为0.623,英国为0.417[12]。这说明美国由于劳动力市场健全、对企业的雇佣管制较小,其三种调整速度都较快。英国和日本因制度限制调整速度较慢。日本工资调整和工时调整相对缓慢,要求其雇佣数量尽快调整,因而其雇佣数量调整相对较快。但由于雇佣调整采取了关系企业内部调整,所以没有产生像英国那样高的失业率。 由包含劳动调整成本的实际经济周期模型,通过动态最优求解和数值模拟,可以说明企业就业和产出等的波动。在涉及到需求下降时的雇佣调整选择时,则意味着单位解雇成本、解雇成本随解雇数量递增程度都会影响企业的最佳调整路径。 在解雇成本方面,小企业解雇成本较低(受法律限制较少,能逃脱法律规制的视线),也促使其产生一定量的失业,但这种失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连续的,且不易被发现(因为它的固定成本和声誉成本)。大量非正规雇佣主要在小企业范围内采用,这样做虽然提高了企业多雇佣的意愿,但非正规雇佣的就业不稳定。 宁光杰(2008)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国有企业的雇佣调整速度慢于集体企业。这是因为集体企业更加注重自负盈亏,对解雇的限制也相对较少。在需求下降时,会做出更快的雇佣调整。集体企业的规模一般小于国有企业规模,由此可以推论,规模更小的其他所有制企业的调整速度会更快,从而产生更大的就业冲击[13]。王智勇(2008)的研究发现,按企业的就业规模来衡量,规模越小的企业,负的就业净增长,或者就业净减员的效果就越显著。相反,规模较大的企业呈现出较快的就业净增长趋势,这种趋势无论是从所有行业还是单从制造业来看,都是如此。以2004年的调查数据为例,就业量在32人以下的企业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实际上净减员了6.56%,而就业量在167.2人~358人之间的企业则实际净增员了2.16%,而且随着就业量的递增,企业的实际就业增长由负转正,即由净减员变成净增员。如果按企业总产值来加以五等分的话,也有类似的现象,即规模较小的企业,净减员效果越显著,但规模较大的企业减员效果并不显著[14]。王智勇将原因归结为我国小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较差,因而,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小企业更倾向于解雇工人。 总之,要使企业能够根据需要自主灵活地调整工资、调整工时,降低企业在经济危机时的雇佣成本,以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减少失业。需要看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消除工资粘性可以缓解失业问题,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甚至低工资和失业人口的扩大是经常可以同时出现的。至于解雇,既要消除对企业解雇的各种消极限制,减轻企业的负担,为以后的经济复苏、扩大就业做准备;又要防止企业任意解雇工人,向工人转嫁危机的风险,要限制就业减少的数量。 (二)劳动者调整 通过分析经济危机时期劳动者与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寻找行为来说明摩擦性失业。首先是劳动力市场的动态流量分析,劳动者在不同的就业状态间转换,由于信息、制度等原因,会产生摩擦[15]。然后分析寻找工作的理论模型,最后引入企业的寻找行为以及寻找过程中的外部性,说明企业积极寻找有利于减少失业[16]。 在经济危机时期,由于市场上的工作机会较少,劳动者寻找工作的积极性下降,在有失业保险的情况下,尤其如此。另一方面,家庭收入因危机而受损又要求一部分劳动者参与到劳动力市场上,以弥补家庭收入的下降,尤其是家庭妇女、年轻人等。而此时企业的投资意愿下降,对新雇佣员工的热情也不高。当然,也有少量企业利用危机招聘平时很难获得的人才,进行人才储备。 运用时间序列分析经济危机对失业的后续影响。我们需要从当期失业对厂商、劳动者预期的影响来进行动态分析。对失业如何随经济周期变动、失业者如何从失业中走出以及失业期间长短的分析也是一种后续或动态分析。 (三)政府调整 政府要对企业进行救助,降低企业破产风险,以减少失业。美国2009年3月推出一项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通过提高联邦贷款担保额度和为银行提供流动资金援助的方式,为陷入困境中的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奥巴马表示,小型企业是创造就业岗位的“发动机”,对于美国经济复苏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应采取尽可能多的措施,如加大投入,实行临时就业补贴等来鼓励企业在对劳动力需求减少的情况下保持雇佣和生产能力。实行灵活工作安排,减少工时,分享工作岗位,尽量避免裁员。新西兰总理约翰•基2009年3月宣布,政府将实施“两周9天工作计划”,以抵御金融危机的影响,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使约2万雇员避免失业。日本劳动研究机构认为,如果日企业严守有关劳动规定,缩短工时,则可增加453万个就业机会[1]。 四、如何扩大就业、走出危机 减少失业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失业减少和就业扩大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但在危机时期需要有所侧重。在经济不景气时期,首先的应对措施是要尽量减少失业的产生数量。其次,要通过各种政策推动经济走出衰退,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制度创新 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要运用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加快技术革新,政策向就业弹性较大的领域倾斜,通过公共投资项目带动就业。例如日本政府2009年4月公布一项开支15万亿日元(约1500亿美元)的新财政刺激计划。这项计划以就业、绿色科技和医疗为重点,拟于未来三年内创造140万至200万个就业机会[1]。通过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扩大内需。消费需求对就业的创造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广大劳动者的消费需求。 技术创新、固定资本更新成为摆脱危机、实现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起点。要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技术,使企业的技术选择以市场要素稀缺状况为依据,不要过快提高技术水平、用资本代替劳动。虽然技术进步能扩大需求,进一步提高就业水平。但宁光杰(2007)对技术进步与就业补偿的分析发现,几种就业补偿机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不可能同时实现。因此,技术进步对失业的补偿是不充分的。其中根本的矛盾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收益在资本与劳动之间分割的矛盾,它影响着社会需求和产业结构的变动。 论文在分析就业的补偿机制时,强调了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关联、伴随技术变动保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顺利转移的重要性、劳动生产率与实际工资增长的关系、以及开放环境下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这些都对就业与失业产生影响。论文认为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与就业增加同时并存,要实现这一最优结果,需要具备一些前提: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改善价格体系、扩大国内需求或者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加出口,而需求的扩大要带动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就业结构的转移。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还要以实际工资的下降为代价。 这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我国的经济发展应主要依靠需求的扩大和需求的结构转换,提高劳动生产率也要有助于扩大需求,以实现就业的较充分补偿。目前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劳动生产率较低使得其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由于垄断经营又使第三产业某些行业工资相对偏高,这些对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治理失业问题,要从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变动、需求扩张等几个方面来综合权衡,以求得恰当的解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17]。 宁光杰(2008)运用中国转型期1998-2004年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技术应用对行业就业数量及技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应用对就业数量基本上有正的影响,同时也要求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但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不同,与理论预期不同,过程创新一般对就业数量有正的影响,而产品创新对就业数量的影响为负或不显著。这说明我国工业还主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以获得竞争力来取胜,在产品创新方面的作为不大,也不能带动就业的扩张。加强行业技术进步、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与扩大行业就业同时实现,但要保证在继续加强过程创新的同时,进行真正意义的产品创新,以扩大产品创新的就业效果[18]。 在产业结构与扩大就业方面,要挖掘第一产业的就业潜力,保持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全面提升服务业的就业空间[19]。对受经济危机影响但仍有发展前景的产业的适当扶植,实施产业振兴计划。我国的具体政策是振兴钢铁、汽车、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纺织业、石化产业、有色金属、造船业、轻工业、物流业等十大产业,其影响的直接城镇就业人员占30%以上。要减少地方政府对投资活动的干预,避免产业结构的重复和同构,以减少不必要的产业结构调整给就业带来的冲击。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通过实体经济产业多样化带动就业。黄乾(2009)利用1997-200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产业结构变动和多样化对失业率的影响,发现工业部门的结构变动导致失业率上升,并与失业率波动显著正相关;服务业部门的结构变动与失业率及失业率波动显著负相关。产业多样化能显著降低失业率及波动[20]。 要鼓励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和非正规部门就业,发展民间资本、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提高失业人员的经营管理素质和创业技能,引导其进行积极创业。要将积极的劳动政策与市场机制很好地结合,要形成以市场调节就业为基础、政府促进就业为动力的就业机制。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需要进行劳动重组,使每个有劳动能力并希望就业的人都有就业机会,例如发展第三部类就业。这需要建立共同参与、人人劳动、反对剥削的社会价值,需要为全体公民提供社会保障。 (二)宏观政策与微观主体的配合 失业作为宏观经济中的主要问题,应该有其微观基础。微观分析可以是寻找失业的微观原因;也可以是宏观原因的微观基础;更可以是微观主体对宏观变量变化的反应。解决失业问题需要微观主体和宏观政策互相配合。失业的治理是一项综合工程,政策建议要更多地面向微观层面,如对企业技术选择的引导,加强劳动者的技能培训,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宏观的财政、货币政策必须取得微观主体的积极配合。 五、总结 本文认为,需要从经济危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完善、经济全球化等不同视角来综合分析如何实现充分就业。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例如从经济危机的产生原因——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缺乏协同互动的角度来寻找解决失业的对策,强调实体经济的基础作用和保持合理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技术创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危机对就业的冲击是否会更大?这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 降低信息与制度摩擦是减少失业、扩大就业的有力途径,而制度调整是根本。体制变革影响经济发展方式,制度约束企业技术选择,从而会影响就业需求。企业所有制、劳动法规等制度变量会影响企业的调整成本和雇佣数量波动。 失业具有微观基础。在需求下降和制度约束下,企业选择的调整方式对微观企业是最优的,却导致对宏观失业的不利影响。从微观角度塑造劳动者和企业等市场经济主体,和谐其关系,才能有效地扩大就业。 参考文献 [1] 刘燕斌、陈玉萍. 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及各国的应对措施[J]. 中国就业杂志, 2009, (6) . [2] Brainard S. L, D. M. Cutler. Sectorial Shifts and Cyclical Unemployment Reconsidered[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 (1). [3] R. J. Caballero, E. Engel, J. Haltiwanger. Aggregate Employment Dynamics: building from microeconomic evidenc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7, (1). [4] J. Haskel, B. Kersley, C. Martin. Labor Market Flexibility and Employment Adjustment: micro evidence from UK establishments[J]. Oxford Economics Papers, 1997, (3). [5] Nickell S, J. van Ours. Why has Unemployment in the Netherlands and the United Kingdom Fallen so Much[J]. Canadian Public Policy, 2000, July, S201-220. [6] Kenworthy L. Corporatism and Unemployment in the 1980s and 1990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002, (3). [7]胡永刚、刘方.劳动调整成本、流动性约束与中国经济波动[J].经济研究, 2007,(10) . [8] H. Jensen. Employment and Unemployment Policies and the Functioning of the Labour Market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 Acta Sociologica, 1989, (4). [9] McBride S. The Comparative Politics of Unemployment: Swedish and British Responses to Economic Crisis[J]. Comparative Politics, 1988, (3). [10]刘旭东.我国失业治理对策中的悖论及反思[J] . 经济体制改革,2007,(1). [11] 王言炉. 失业治理的制度突破[J] . 北方经济,2008,(9). [12] 樋口美雄.『労働経済学』[M]. 日本:東洋経済新報社,1996,第133-138页。 [13] 宁光杰. 需求下降、企业调整成本与雇佣波动[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8,(4). [14] 王智勇.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态势及促进就业的政策研究[J]. 国际经济评论,2008,(4). [15] 宁光杰. 寻找工作模型[J]. 南开经济研究, 1999,(6). [16] 宁光杰. 企业寻找劳动力的行为与失业问题的解决[J]. 南开经济研究, 2005,(2). [17] 宁光杰. 技术进步与就业的补偿机制[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7,(4). [18] 宁光杰. 中国转型期技术应用对就业的影响研究—来自工业行业的考察[J]. 中国人口科学, 2008,(6). [19]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就业的影响研究[J]. 经济学动态, 2008,(10). [20] 黄乾. 中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多样化与失业[J]. 中国人口科学, 2009, (1). �作者简介:宁光杰(1972— ),男,山东蓬莱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E-mail:� HYPERLINK "mailto:gjning@nankai.edu.cn" ��gjning@nankai.edu.cn� ,seanning@163.com � 数值越接近1,说明调整速度越快,劳动力市场越灵活。 PAGE 7 _1297109893.doc 经济危机 企业调整价格、工资、工时 企业雇佣调整、失业 固定资本更新、技术、产业调整 扩大消费需求(工资调整) 扩大投资需求、出口、公共部门就业 宏观调控政策、制度调整(劳动重组等) 危机原因(制度、 技术、需求) 自主创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 微观基础(企业、劳动者) 劳动者、企业的寻找行为 应对危机、失业减少 走出危机、就业扩大 经济全球化(危机的传导) 对企业政策扶植、就业保护 就业服务与管理、技能培训 失业保险、就业援助
本文档为【经济危机背景下如何实现失业减少、就业扩大(宁光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9745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5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1-11-11
浏览量: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