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跨文化视角下的世界海洋文化

跨文化视角下的世界海洋文化

举报
开通vip

跨文化视角下的世界海洋文化 收稿日期:2010 - 04 - 25 作者简介:刘玉梅(1965 -),女,汉族,河南开封人,心理学硕士,海南医学院人文社科部心理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社 会心理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 年海南省教育厅资助课题:海南民俗文化心理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 HJSK2010 —45。 2010 年第 2 期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No. 2 总第 39 期 Journal of Hainan Radio & TV University General Serial No. 39 跨文化视角下的...

跨文化视角下的世界海洋文化
收稿日期:2010 - 04 - 25 作者简介:刘玉梅(1965 -),女,汉族,河南开封人,心理学硕士,海南医学院人文社科部心理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社 会心理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 年海南省教育厅资助课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海南民俗文化心理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 HJSK2010 —45。 2010 年第 2 期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No. 2 总第 39 期 Journal of Hainan Radio & TV University General Serial No. 39 跨文化视角下的世界海洋文化 刘玉梅 (海南医学院 人文社科部,海南 海口 571101) 摘 要:海洋是一切生命之源,海洋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在开发和利用海洋以及与海洋接触的过程中所 产生的一切历史印记、物质遗产和观念意识组成了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既像大海一样博大精深, 也像人类自身一样源远流长。只有研究海洋文化,才能真正认识和了解海洋,并且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海洋。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将为世界海洋文化注入新的内容。 关键词:世界;海洋文化;中国;海南 中图分类号:G 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9743(2010)02 - 0020 - 04 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人类再一次走向海洋。 此时,我们已不再像过去一样简单地开发和利用 海洋,而是进一步深入和全面地认识海洋,亲近 海洋并融入海洋,创造新的海洋文化,走向真正 的蓝色文明。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不仅仅包含 发达的海洋经济,还应该包含先进的海洋科技、 健康的海洋环境和深厚的海洋文化。对于中华 民族来说,要从以内陆与黄河为基础的黄色文明 走向以蔚蓝色大海为基础的蓝色文明,尤其需要 高度重视研究和建设现代海洋文化。 一 世界海洋文化的形成 从全世界范围来说,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开 发和利用都经历了从以海为食到以海为路再到 以海为家这样三个阶段,海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与此密切相关。 (一)人类以海为食阶段起始于远古时期,并 一直延续到现在 一些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地区,人们与海洋的 关系依然停留在“靠海吃海”状态。这些沿海地 区的居民通过捕鱼拾贝,直接向海洋索取食物。 人们的活动区域局限在河海相交的河口、海边, 充其量也只到达近海。以海为食的阶段仅仅是 人类利用海洋的开始,人类对于海洋充满神往, 同时也充满畏惧。这种生产与生活方式产生的 海洋文化,其核心内容是对海洋自然力的崇拜和 恐惧,许多关于海洋的神话和传说就产生于这一 历史阶段。中国关于龙的图腾崇拜是这种原始 海洋文化的典型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 (二)人类以海为路阶段是 15—16 世纪的 “大航海”时代 在这一时期,东西方都出现了载入史册的数 次伟大的航海探险活动。它们分别是:公元 1405—1433 年,郑和率领中国由两万多人和二百 多艘舰船组成的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七下 西洋。1415 年,葡萄牙大军渡过直布罗陀海峡, 占领北非的休达,通常认为这是葡萄牙殖民扩张 的开端。1497 年,达·伽马率领葡萄牙船队绕过 ·02· 非洲的好望角到达印度。由此一系列的航海活 动建立起东西方商品贸易与文化交流通道。这 一时代的海洋是人类创造财富和扩张领土的重 要途径,由此产生的海洋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崇尚 武力征服。1519 年 9 月 20 日,航海家麦哲伦以 实践证明了地球是圆的这一科学假说。航海促 进了全球范围内商品流通与文化交流;航海促进 了文学艺术的繁荣。以海洋为背景的英雄史诗, 宗教信仰和科学技术产生于这一阶段。 (三)人类即将进入以海洋为新的生存与发 展空间,以海洋为“新家园”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海洋资源成为人类主要的经 济基础;开发海洋的实践活动成为人类社会高新 科技的摇篮;海洋权益成为国际关系新秩序的核 心;海洋环境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甚至,海洋自身也成为人类生活与居住的新空 间。“以海为家”是人类对海洋充满新希冀的时 代。当地球上人口压力越来越大、环境越来越恶 化、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陆地资源越来越贫乏 的时候,人们把目光重新投向海洋。在我们赖以 生存的地球上,70%以上的地表面积是海洋,海 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人类的祖先诞生于海洋, 海洋曾经伴随我们成长。但是,人类再一次走向 海洋不是远古时代人类利用海洋的简单重复,而 是在更高层次上、更高科技水平上开发和利用海 洋。 “以海为家”也是人类冷静反思与海洋关系 的时代。经过工业革命和全球化的急风暴雨,如 今的海洋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众多海湾变 成了“死海”。许多海洋生物携带有害病菌或病 毒,海面油污狼藉,甚至在不少海区,有的海洋生 物行将灭绝!近年来大面积的海面或沿海地区 发生“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异常现象、台风和 海啸袭击,众多的沿海国家和地区,甚至内陆国 家和地区都深受其害。因此,人们不得不对过去 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和检查:人类和大自然的 关系应该怎样相处,才更加合乎自然规律,也更 符合人文精神?这是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也是 一个重要的文化命题。 二 世界海洋文化的共性 第一是开放性 海洋文明有别于大陆文明 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前者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 航海所带来的人口高度流动性,从异质文化中不 断汲取新的营养是其必然的结果;而后者则受交 通的阻隔,表现出较强的封闭性。在经济活动方 面,海洋文明是商业和贸易的同义语。重视发展 海外市场,成为海洋文明最重要的经济要求。 第二是多元性 容忍异质文化和多种文化 的共存和竞争成了海洋文明开放性的补充。例 如:由于海洋的分隔,希腊文化的各个实体保持 了它的多样性。多样性促进了竞争,而竞争又促 进了发展。同时由于海洋的保护,每一个城邦都 有可能保持自己的文化特点而又可以有选择地 吸收他人的优点。希腊的活力就在于文化的多 元性。古希腊相互独立的城邦国家并存共处是 这种文化得以产生的现实基础。 第三是原创性和进取精神 对于人类来说, 从陆地进入海洋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挑战,征服海 洋会培养和激发人的创新和进取精神。例如:古 希腊人较少有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束缚。从希腊 神话中可以看出,在希腊人的眼中,没有谁具有 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神也是如此。古希腊人能 够在各种文明聚集的地中海中崛起,很大程度是 靠了这种精神,而海洋似乎是这一精神的试金 石。 三 先进海洋文化主导的海洋文明 从地图上看,作为欧亚大陆一部分的欧洲大 陆像一只巨兽,把头伸向茫茫大海。它三面临 海,大西洋挡在它的西面,北冰洋和地中海分别 环绕它的北部和南部,欧洲任何一个国家,即使 是内陆国家离大海都不太远。海在欧洲人生活 中,自古就有着重要地位。他们靠海而生,出海 打鱼,航海从事贸易,到更远的地方去安家落户, 拓展新的家园。地中海是欧洲人最早开展活动 的区域。 尽管东方国家的沿海地区也有与欧洲国家 相似的海洋文化,却有着迥然不同的文明进程。 这是因为从文化到文明存在着从量变到质变的 区别。如果海洋文化只是这个国家或民族中的 一部分人,或者一个局部地区的物质和精神特 征,它在整个国家和民族并未成为占据主流地位 的强势文化,也无法形成海洋文明。 ·12· 中国和印度都是临海国家,都有相似的海洋 文化,但是,却没有具有开拓和冒险精神的海洋 文明。因为中国和印度都有着幅员辽阔的大陆 腹地,居民主要以农耕为生,海洋文化在整个民 族文化中没有占据主流地位。印度人主要生活 在内陆的恒河流域,热带气候和丰富的物产导致 印度人悠闲和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印度人是 佛教的创造者。他们的智慧与兴趣远离了一般 民族所关注的现实社会领域,他们重视生命的永 恒价值,消极地对待今生。他们倡导自制与自我 牺牲,向往在虚幻的彼岸世界中找到永生。中国 人则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后来拓展到长江流 域,但基本上仍以农耕为主要经济活动。诗书礼 乐是士大夫最高的人生理想。重义轻利,安土重 迁,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及对社会,包括家 庭、亲友、国家的历史责任,是他们共同的性格特 征和价值取向。 东西方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价值取向与海洋 密切相关。以希腊人为代表的西方民族热衷于 个人的英雄事业,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和探索自然 的奥秘,他们在海洋的冒险中表现出最大的热情 与勇敢。然而,在东方文明中,海洋文化只是一 种边缘文化,或者亚文化。大陆的内河流域有着 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物产,也有着成熟的内部商 品循环体系,当然也就有了相对稳固的政治构架 和思想意识。在这样的文化体系中对外拓展的 需求并不急切,人们没有必要去冒航海的风险, 付出迁移的代价。在这样的背景下,海洋文化只 是大陆文化的一种补充或点缀,无法成为主流文 化,这就是东西方文明差异所在。 四 中华民族的海洋文化特征 中国是一个有着 960 万平方千米内陆疆土 的大陆国家;同时又是一个有着近 1. 8 万千米大 陆沿海海岸线,5000 多个岛屿和 300 万平方千米 管辖海域的海洋国家,是环太平洋沿岸的海洋大 国。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内陆疆土,利用 陆地资源,创造灿烂农耕文明的民族;同时,也是 世界上最早开发沿海疆土、利用海洋资源和发展 海上贸易,开创过灿烂海洋文化的优秀民族。中 华民族的祖先勇敢而智慧的实践,为人类海洋事 业、海洋科学和海洋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 献。在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体系中,既有属于内 陆型的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也有属于边缘地带 的海洋文化。在世界海洋文化宝库中,包含有大 量中华海洋文化的瑰丽宝藏。但是,在历史的漫 漫长河中,海洋文化并没有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 文化,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缺憾。然 而,这也是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使然。 (一)中国的海洋文化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 中国历史上的海洋文化具有强烈的悲天悯 人、救苦救难的道德取向,缺乏向大海寻求旷世 伟业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中国传统文化中“精 卫填海”的神话、徐福蹈海求仙的传说等,可以说 是一个典型的悲剧。至于中国人最信仰的南海 观世音和东南沿海一带所信奉的妈祖女神,也是 以救苦救难为基本教义的海洋文化。视海洋为 畏途,视渡海为凶险的观念,已经深深地烙印在 中国人的海洋意识中,沉淀在中国的海洋文化之 中。在真实的历史上,中国除了郑和之外,鲜有 举世闻名的航海英雄。 (二)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安土重迁观念,使 其与西方以殖民为目标的海洋活动得出完全不 同的结果 西方人航海的目的除了聚敛财富,就是为了 殖民。东方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的强烈扩张性 形成了鲜明对照。当时的中国大陆有数十倍于 欧洲的人口,但是在整个大航海时代,中国没有 向海外主动进行过任何形式的殖民活动。对于 在外漂泊的航海者来说,“叶落归根”是他们坚定 不移的信念;对于最高统治者来说,“万邦来朝” 是他们最高的理想。 (三)中国的海洋文化具有强烈的自然主义 色彩,与西方海洋文化中浓厚的人文主义有着本 质的区别 在中国关于海洋的传统文化中,所表现的主 要是人与自然的抗争,无论是精卫填海,还是妈 祖救难,虽然其中也歌颂了主人翁的美好品德, 但更多反映的是人们希望战胜自然的心理。而 西方的海洋文化与此有很大不同,他们将神祗拟 人化,然后叙述光明如何战胜黑暗、正义如何战 胜邪恶;歌颂他们之间的美好亲情和爱情,赞美 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创造的丰功伟业。在中国的 传统文化中,在自然面前,人类显得脆弱和渺小, ·22· 从而使人们对自然力充满恐惧与敬畏;而在西方 的文化中,海洋不过是人类活动的背景和舞台。 东西方海洋文化在表现形式和价值取向上的差 异,导致世界上两大文明板块不同的发展模式和 发展路径。 (四)海洋文化没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 流 中华民族对海洋的早期认识和探索并没有 把整个国家和民族带入真正的海洋文明,不仅受 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并且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尽管海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但是中国 文化的主体部分却诞生于东亚大陆的黄河流域, 然后在长江流域获得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海洋 文化没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地理环境 是生产方式和居民心理特征的主要决定因素。 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华文化具有与其他文化 不同的特性,不仅在表层文化方面,更主要的是 文化的中层和深层结构,这些特征在中华民族发 展的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并且至今仍在发挥着巨 大的影响。 五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将为世界 海洋文化注入新内容 海南是我国最南部的热带岛屿省,海洋、江 河、沙滩、雨林、温泉、岩洞……应有尽有,形成了 中国唯一的、稀缺的、不可复制的环海密集型热 带旅游资源。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思路将给 海南发展创造新的机遇。建设国际旅游岛是海 南转变发展方式,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 保护而选择的最佳的产业形态,是海南深化改 革、扩大开放的新一轮发展的切入点和制高点, 是符合国家战略需要又切合海南自身发展特点 的重大抉择。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有助于强 化我国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影响力。温家宝总理 专门对国际旅游岛提出了要求,即达到“国际化 程度高、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化 祥和”的现代旅游标准。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味着中华民族从封 闭、守旧的内陆文明进入了开放、创新的海洋文 明,由此必然面临主流文化的一次重大转折和提 升。主流文化的形成必然经历一个选择、培育和 发展过程。通观中华民族的兴衰史,可以梳理出 其“因海而兴”或“因海而退”的历史规律。如果 我们能够将这些历史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加以发 扬光大,并且引入现代海洋文化的新元素,将之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必然能够培育出具有中国 特色的海洋文化。 国家“十五”规划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提出“没有强大的海洋 科学事业,没有强大的海洋经济,中国就永远不 可能成为真正的强国。”国际旅游岛建设是海南 发展的新起点,是国家发展赋予海南的神圣使 命,这是一项无先例可循、没有成熟模式借鉴的 重大任务,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追求。中国是一 个重要的临海国家,海洋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中的 重要元素。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将为世界海洋 文化注入新的内容。 中国新卫星发射基地在海南的落户,海南国 际旅游岛以及自由贸易区建设思想的确立,既是 中国现代化和亚洲和平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海 南腾飞的历史性机遇。在这个千载难逢的全球 化框架历史背景下,探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问题,对于促进海南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实用 价值。挖掘积淀千年的海南岛屿文化,探讨中国 古老的海洋文明历史,建构属于自己民族的海洋 文化,才能打破海洋文化唯西方论的片面论断, 从而为世界海洋文化的本土化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曲金良. 海洋文化与社会[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2]周作明. 民俗心理窥探[J]. 广西民族研究. 1990(4). [3]李应济,张本.海洋开发与管理读本[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7. 12 (责任编辑:张玉秀) ·32·
本文档为【跨文化视角下的世界海洋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9673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1-10
浏览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