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体生理解剖备考

人体生理解剖备考

举报
开通vip

人体生理解剖备考 绪 论 1、 研究方法: 解剖生理学的知识主要是来自对生命现象的客观观察和通过实验获得。其基本实验方法是动物实验方法,归纳起来可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两类。 急性实验是:以失去知觉的动物作为研究对象,又可分为在体(活体解剖实验法)和离体(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法)两类实验。 慢性实验是:以清醒、完整和健康的动物作为研究对象,一般需在无菌、麻醉条件下手术,待动物清醒和恢复健康后再进行实验。 二、基本生理特征 1.新陈代谢 是指机体主动地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同...

人体生理解剖备考
绪 论 1、 研究方法: 解剖生理学的知识主要是来自对生命现象的客观观察和通过实验获得。其基本实验方法是动物实验方法,归纳起来可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两类。 急性实验是:以失去知觉的动物作为研究对象,又可分为在体(活体解剖实验法)和离体(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法)两类实验。 慢性实验是:以清醒、完整和健康的动物作为研究对象,一般需在无菌、麻醉条件下手术,待动物清醒和恢复健康后再进行实验。 二、基本生理特征 1.新陈代谢 是指机体主动地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同时体内物质和能量也在进行转变。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同化作用(或合成代谢)异化作用(或分解代谢) 2.兴奋性 一切活组织或细胞当其周围环境条件迅速改变时,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或应激性(感应性)。 这种引起反应的环境条件的迅速变化称为刺激。 3. 适应性 当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机体或其部分组织的机能与结构也将在某种限度内随着发生相应的改变,以求与所在环境保持动力平衡,这种现象称为适应。 动物越高等,适应性越强。 到了人类,不仅能适应环境,还能改造环境。 长期适应的结果是进化。 4.生长与繁殖 生长与繁殖是新陈代谢的具体表现。 三、稳态调节方式 1. 内环境 把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2. 稳态 (1)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 (2)稳态是由内环境稳态拓展而来的重要概念。是指机体通过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状态,它不仅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而且扩展到机体的各级水平,凡某一生物化学反应,某一细胞、器官、系统的活动乃至整个机体通过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状态都称为稳态或自稳态。 四、机体功能的调节 1. 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所实现的一种调节方式。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1) 非条件反射——通过遗传、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反射。例如防御反射、食物反射和性反射等。非条件反射由非条件刺激所引起,具有固定的神经联系,反射中枢位于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是动物在种族进化过程中形成,而相继遗传给后代的。 (2) 条件反射——动物出生后,通过训练而建立起来的反射。由条件刺激(无关动因)所引起,具有暂时性的神经联系,反射的高级中枢主要位于大脑皮质,是个体通过后天训练而获得的。 2. 体液调节:机体的某些细胞能产生某些特异性化学物质,如激素,可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机能活动。这种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3. 自身调节:自身调节是指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组织、器官不依赖于外来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根据自身的生理特性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第一章 人体基本结构概述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 1. 物质跨膜运输 (1) 被动运输: 指物质顺浓度梯度转运过程而言,此过程不消耗能量,其交换方式有两种。 (2)主动运输: 质膜上的载体蛋白将离子、营养物和代谢物等逆电化学梯度从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耗能运输。所耗能量由具ATP酶活性的膜蛋白分解ATP提供。 (3)大分子与颗粒物质的运输: 1)胞吞作用分为两类:胞饮作用: 由质膜包裹液态物质形成吞饮小泡或吞饮体的过程;吞噬作用: 为各种变形的、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所特有,吞噬的物质多为颗粒性的,如微生物、组织碎片和异物等。 2)胞吐作用: 旨把细胞内分泌物、突触小泡等有膜结构内的物质排出细胞。当它们与细胞膜接触后,与细胞膜相融合,封闭的膜结构开放,内容物排入细胞外。 第二节 基本组织 一、上皮组织,简称上皮 特点: 细胞多、排列紧密、间质少 有极性 无血管 膜、团、索、泡状 类型: 被覆上皮 腺上皮 特殊上皮(肌上皮、感觉上皮、生精上皮等) (一)被覆上皮 (2) 腺上皮 概念: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构成腺上皮细胞为腺细胞;以腺上皮为主构成的结构称为腺。 二、结缔组织 (一)疏松结缔组织 (二)致密结缔组织 (三)脂肪组织:大量脂肪细胞聚集而成。 三、肌肉组织 心肌 骨骼肌 平滑肌 四、神经组织 1.胞体 尼氏体:强嗜碱性,发达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 2.树突 树枝状突起,多级分支。 分支上有大量树突棘。 3.轴突 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长轴突外包胶质细胞所组成。 1.有髓神经纤维 2.无髓神经纤维 第二章 运动系统 1.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骨骼肌组成,在系统中骨骼肌是主动部分,骨和关节是被动部分。 2.全身各骨借关节相连形成骨骼。 3.在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关节是运动的枢纽,骨骼肌则是动力器官。 4.运动系统的功能主要是支持、保护和运动作用。 第一节 骨骼 骨是一种器官,主要由骨组织等构成,并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具有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及修复、再生和改建的能力。 一、骨 (一)骨的分类 成人骨206块,按部位分为中轴骨(颅骨、躯干骨)和附肢骨(上、下肢骨;按形态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1.长骨 呈长管状,分布于四肢,分一体两端,如肱骨、股骨等。 体:骨干,髓腔,骨髓,滋养孔; 两端:骺,表面有光滑的关节面; 干骺端:为骨干与骺相邻的部分,幼年时为骺软骨(使骨不断加长),成人遗留为一骺线(骺软骨骨化)。 2.短骨 呈立方体,多成群分布,如腕骨、跗骨。 3.扁骨 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胸腔和盆腔的壁,如顶、胸骨等。 4.不规则骨 形状不规则,如椎骨,有的内有腔洞称含气 骨。 关节的基本结构 关节面:每一关节至少两个关节面 凹面和凸面 关节面上有关节软骨 关节囊:分外层(纤维膜) 内层(滑膜) 关节腔:负压、有滑液 关节的辅助结构 韧带 关节盘 关节唇 滑膜襞 滑膜囊 关节的运动 移动、屈 、伸收 、展 旋转(旋内、旋外、旋前 、旋后)环转 关节的分类 (三)骨的理化性质 骨主要由有机质和无机质组成。 有机质:成人占骨重量的1/3,具有弹性和韧性; 无机质:成人占骨重量的2/3,使骨坚硬挺实。 第三章 神经系统 一、组成 脑神经: 1嗅神经 2视神经 3动眼神经 4滑车神经 5三叉神经 6展神经 7面神经 8前庭蜗神经 9舌咽神经组成10迷走神经11副神经 12舌下神经 脊神经: 组成: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汇合而成 共31对:颈神经8对 胸神经12对 腰神经5对 骶神经5对 尾神经1对 2、 相关名词 生物电现象:细胞在静息或活动状态下所伴随的各种电现象(离子电流、溶液导电、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等)总称为生物电现象。 极化: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的状态,称为极化。 去极化:生物膜受到刺激或损伤后,膜内外的电位差逐渐减小,极化状态逐步消徐,此种过程称为去极化。 超极化:原有极化程度增强,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兴奋性降低的状态。 复极化:由去极化状态恢复到静息时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的过程,称复极化。 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细胞膜受到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两侧电位所发生的快速、可逆的倒转和复原。 3、 神经元之间的结构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3部分组成。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支膨大成小球状,称为突触小体,与另外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 4、 神经系统的功能 神经系统在维持稳态,调节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功能平衡中所起的作用. 1、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2、 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 3、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4、 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条件反射、大脑皮层的电活动、觉醒与睡眠、学习与记忆等) 5、 动作电位向肌肉的传递过程 兴奋由神经传向肌肉并引起肌肉的收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中间涉及电—化学—电的相互转换,同时伴随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其全过程的主要事件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如下: (1)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到达轴突终末,引起突触前膜去极化,Ca2+从细胞外进入突触前膜中。 (2)在Ca2+的促发作用下,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并与前膜融合,乙酰胆碱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完成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换。 (3)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启动肌膜上钠离子和钾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和钾离子沿肌膜离子通道流动,产生终板电位,完成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换。 (4)当终极点位达到肌细胞膜的阈电位时,引发肌膜产生肌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并沿肌膜迅速向个肌细胞扩步。 (5)肌动作电位传入肌内膜系统,引起肌内膜系统终池中的 Ca2+进入肌丝处 (6)Ca2+与肌钙蛋白复合体结合,使横桥与肌动蛋白的作用点结合,粗细肌丝相对滑动,肌小节缩短,肌肉收缩。肌膜上的电信号,转换成肌肉的机械收缩。 六、反射弧结构 反射活动的形态学基础是反射弧,其包括: 感受器→传入神经元(感觉神经元)→ 中枢→传出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效应器(肌肉、腺体)等五个部分。只有在反射弧完整的情况下,反射才能完成。 七、名词解释 灰 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在一起,在新鲜标本上色泽呈灰暗,称灰质。 皮 质:大、小脑表面的灰质。 神经核:中枢内,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的团或柱。 白 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颜色苍白,称为白质。 髓 质:大、小脑内的位于皮质深层的白质。 纤维束:中枢内,起止、行程和功能相似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 神经节:周围部,神经元胞体聚集处。 神 经:周围部,神经纤维聚集形成的条状物。 8、 脑干 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 2.去大脑僵直 十、运动单位 运动单位是骨骼肌的基本机能单位。一般的运动单位约有100条肌纤维,而较大的运动单位则有1000-2000条肌纤维,运动单位愈大、收缩力愈强。大块肌肉由大运动单位构成。 十一、牵张反射、肌紧张 牵张反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张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此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牵张反射分两种类型:一为肌紧张,另一为腱反射。 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所发生的牵张反射。 十二、学习、记忆、慢波睡眠、异相睡眠 慢波睡眠:脑电图特征呈高振幅同步化慢波(δ波)。 异相睡眠:为睡眠过程中周期出现的一种激动状态,脑电图与觉醒时相似,呈低振幅去同步化快波(β波)。 第四章 感觉器官 一、视锥细胞、视杆细胞 感光细胞分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他们都含有特殊的感光色素,是光感受器细胞。分外段、内段、胞体和终足。两者主要区别为,视杆细胞外段呈长杆状,视锥细胞外段呈圆锥状。视杆细胞含大量是视紫红质,视锥细胞中含视红、视蓝和视绿三种视锥色素。 二、听觉器官--耳的构造 听觉的外周器官是耳。 外耳还包括鼓膜。 骨迷路:耳蜗、前庭、半规管。 膜迷路:球囊、椭圆囊、耳蜗内的蜗管和骨性半规管内的膜性半规管所组成。 前庭器官:由椭圆囊、球囊和半规管合称。 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为外淋巴液,膜迷路内为内淋巴液。 三、名词解释 1、 视野:当一眼凝视正前方一点,此眼所能感觉到的空间范围就是该眼的视野。 2、 盲点:视神经乳头处无感光细胞,所以落在此处的光线不能引起视觉冲动,在生理学上叫做盲点。 3、 近视: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轴性近视),使来自远方物体的平行光线在视网膜前聚焦,到视网膜时光线发散,以致物象模糊。近视也可由于眼的折光能力过强,使物体成像于视网膜之前(屈光近视)。 4、 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以致主焦点的位置在视网膜之后,使入眼的平行光线在到达视网膜时还未聚焦,而形成一个模糊的物象。 第五章 血 液 一、体液与内环境(复习) 体液:体内水及其中的溶质, 细胞内液40-45% ,占体重60-70% 组织间液10-15% 细胞外液20-25% 血浆 5% 二、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 1. 运输功能 2. 缓冲功能 3. 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4. 参与生理性止血 5. 机体的防御功能 三、血浆晶体、血浆胶体渗透压(p162) 血浆的渗透压主要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决定,称为血浆晶体渗透压,如各种电解质的离子,非电解质的小分子化合物等。 另一小部分渗透压由血浆蛋白产生,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白蛋白是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最主要的物质。 4、 怎样确定血型?(p170详细看书) ABO血型的检测方法是,在双凹载玻片上分别滴上一滴A型(抗B)血清、B型血清,然后在每种血清中分别滴上一滴受检者稀释的血液,使红细胞和血清混匀并静置几分钟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有无凝集现象发生。166 5、 输血的注意事项(p172) 1、必须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符; 2、对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和受血者的Rh血型相符。 3、交叉配血实验; 4、成份输血。 6、 什么叫红细胞比容? 红细胞占全血的体积分数叫做红细胞比容。 13—18g/ml(男)11—14g/ml(女) 第六章 循环系统 一、概念和走向(P174)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周而复始地、不间断地沿着一个方向流动。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管时血液循环的管道,瓣膜是保证血液按一个方向流动的特有结构。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微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小动脉→身体各部微血管→ 小静脉→大静脉→右心房→右心室 肺循环:右心室搏出的血液经肺动脉及其分支流到肺泡毛细血管,在此进行气体交换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微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体循环:左心室搏出的血液经主动脉及其分支流到全身毛细血管(肺泡毛细血管除外),进行物质交换后,再经各级静脉汇入上下腔静脉及冠状窦流回右心房。 左心室→主动脉→小动脉→身体各部微血管→ 小静脉→大静脉→右心房 2、 心脏结构(176) 心脏为一中空的肌性器官,由中隔分为互不相通的左、右两半。后上部为左心房和右心房,两者间以房中隔分开;前下部为左心室和右心室,两者以室中隔分开。正常情况下,心脏左、右两半不直接相通,但同侧的心房可经房室口通向心室。房室口的边缘附有瓣膜,称为房室瓣。左房室之间为二尖瓣,右房室之间为三尖瓣。右心房有上下腔静脉口及冠状窦口。右心室发出肺动脉。左心房有四个静脉口与肺静脉相连。左心室发出主动脉。在肺动脉和主动脉起始部的内面,都有3个袋状瓣膜半月瓣,分别称为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 3、 传导系统(P177)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是由特殊心肌细胞组成的,其功能是引起心脏自动节律性兴奋,并将冲动传导到整个心脏,以协调心房和心室按一定的节律进行收缩。这个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房室束在室间隔两侧的左右分支。左右分支分别在左右两侧心内膜深部下降,逐渐分为细小的分支,传到浦肯野纤维,再和心室肌细胞相连。除窦房结位于右心房的心外膜下之外,这个系统的其余大部分分布在心内膜下层。 窦房结是正常起搏点。 四、心肌的生理特性 1.兴奋性 (1)兴奋性的特点——有效不应期 特别长,不发生强直收缩。 (2)影响兴奋性的因素——静息电位水平 阈电位水平 钠通道的状态 2.自律性 (1)自律细胞的电位特点 (2)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舒张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 最大舒张期电位水平 阈电位水平(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3.传导性 (1)传导性的特点 (2)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 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 4.收缩性 心肌收缩性的特点: (1)对细胞外液的Ca2+浓度有明显的依赖 (2)不发生强直收缩——期前收缩或额外收缩 代偿间歇 5、 心动周期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心脏射血功能的评价 1. 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 (1)每搏输出量:心脏每搏动一次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2)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舒期的容积百分比。 2.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1)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即每分输出量 (2)心指数:空腹和安静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 六、全面掌握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动脉血压形成的原因 (1)血液充盈血管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 (2)心室射血量是产生动脉血压的动力 (3)外周阻力是构成动脉血压的必要条件 2、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①心搏出量(心搏出量对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影响,但主要是影响收缩压) ②心率(心率对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影响,但对舒张压影响更显著。) ③外周阻力(外周阻力是指整个血管对血液循环构成的阻力,它主要取于小动脉口径的变化。) ④大动脉弹性(主要是主动脉的管壁具有显著的弹性,可以扩张,也可回缩。) ⑤循环血量(足够的血量充盈血管系统,是形成血压的基础。循环血量的减少,会使动脉血压降低。) 七、微循环 (一)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主要由毛细血管组成,它是血液与组织液之间进行气体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血液循环的一个功能单位。 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和微静脉组成。 (二)微循环的通路: 1.直捷通路 2.营养通路 3.动-静脉短路 八、组织液 1.组织液的生成 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取决于毛细血管的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 =组织液生成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回流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静水压) 第七章 呼吸系统 1、 呼吸及过程 上呼吸道:鼻咽喉 下呼吸道:气管和各级支气管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呼吸的过程:呼吸过程包括3个互相联系的环节: (外呼吸,又称肺呼吸,包括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内呼吸,又称组织呼吸,指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通过这3个环节,氧气被运输到细胞内,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则被排出体外。 2、 名词 肺容量:肺容纳气体的量称为肺容量。 肺活量:一次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三者总和为肺活量。肺活量有相当大的个体差异,与年龄、性别、呼吸肌强弱等有关。 (潮气量:为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一般成人平均约为500毫升 (补吸气量:为平静吸气之末再尽力吸入的最大气量。一般成人平均约为2000毫升 (补呼气量:指平静呼气之末再尽最大力量呼出的气体量。一般成人平均约为900毫升。 残气量:即尽最大努力呼气之后,肺内尚遗留的不能呼出的气体量。 肺通气量:单位时间内入肺或出肺的气量。 每分通气量:指肺在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量,即每分钟呼吸频率与潮气量的乘积。 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次/min) 肺泡通气量: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每分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次/min) 3、 负压 胸膜腔内的压力简称为胸内压,胸内压比大气压低,所以称为胸内负压。 胸内压=肺内压(或大气压)—肺回缩力 第八章 消化系统 一、器官的组成 消化管:是一条从口腔至肛门的迂曲的长管。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结肠、直肠)。 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的腺体,可分大、小两种。大消化腺是独立存在的器官,有唾液腺、胰和肝,它们以导管与消化管相通。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管壁内,如食管腺、胃腺、肠腺等,它们直接开口于消化管管腔内。 唾液腺:人的口腔除有若干小唾液腺(如唇腺、颊腺、舌腺等)外,还有3对大唾液腺,即位于耳前下方的腮腺、位于下颌骨体内面的下颌下腺和位于口底黏膜深面的舌下腺。大唾液腺为管泡状腺,腺泡分泌的唾液,由导管排入口腔。 胰:为一带状腺体,横位于腹后壁。胰腺分头、体、尾3部。胰头被十二指肠环绕,中部为胰体,胰尾伸向左下方,与脾相接触。 肝: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肝质柔软,呈赤褐色。 二、消化管一般的组织结构(P222) 消化管壁由内到外一般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4层。 黏膜位于腔面,由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组成,是消化管各段结构差异最大、功能最重要的部分。 黏膜下层有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黏膜下神经丛。 肌层一般分为内环行、外纵行两层。两层之间有肠肌神经丛,支配平滑肌的活动。 外膜由薄层结缔组织构成者称为纤维膜,分布于食管和大肠末段,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主要起连接作用。 三、胃的运动(P235) 胃运动的功能主要有:①容纳进食时摄入的食物;②对食物进行机械性消化;③以适当的速率向十二指肠排出食糜。胃底和胃体的前部(也称头区)运动较弱,主要是容纳食物。胃体的远端和胃窦(也称尾区)则运动明显。 (一)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和食道处感受器的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的引起胃头区肌肉舒张,胃腔容量增加,称为容受性舒张。 (二)紧张性收缩:胃壁平滑肌经常保持一定程度的持续性收缩,称为紧张性收缩。这种紧张性收缩有助于保持胃的正常位置和形态,并使胃腔内有一定的压力,有利于消化液渗入食物,以及协助运送食物入十二指肠。 (三)蠕动:食物入胃后5min左右,胃蠕动开始。胃蠕动是朝幽门方向推进的环形收缩波,约每分钟3次。胃的反复蠕动可将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并推送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 四、消化、吸收(P234-P239) 吸收:消化管内的吸收是指食物的成分或其消化后的产物通过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消化:是指食物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 五、胃的排空(P236) 胃内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胃排空。 第九章 营养、代谢和体温调节 一、能量主要有哪几种? 1、糖类 2、脂肪 3、蛋白质 能量代谢概念 生物体新陈代谢活动中伴随物质代谢所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等过程。 二、直接、间接(名词)(P251) 能量代谢可根据释放的热量来测定 直接测热法:是测定整个机体在单位时间内向外界环境发散的总热量。 间接测热法:根据每种营养物质氧化分解产生的能量以及3种营养物质各自氧化的数量,然后根据公式可求出单位时间内机体的产热量。 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与摄入的氧的比值称呼吸商。 热价: 1g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该食物的热价。 非蛋白呼吸商:去除蛋白质后得到的呼吸商为非蛋白呼吸商。 氧热价:营养物质氧化时消化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称氧热价。 三、基础代谢(P253) 基础代谢:指动物在清晨、清醒、静卧、空腹,未作肌肉活动,无神经紧张等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单位体表面积的产热量。 六、物理散热(P255) 散热机制:物理过程,也有生理过程。 物理散热包括: 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 生理散热主要通过调节皮肤血管的运动散热。 第十章 泌尿系统 一、组成 组成:肾、输尿管、膀胱、尿道。 功能:体内代谢产物排出的主要途径 二、肾单位组成(3个特殊细胞) 肾单位是肾的基本功能单位。 在肾单位中,有三种特殊类型的细胞群,即: 1、近球细胞(或肾小球旁细胞)肾素 2、致密斑离子 3、球外系膜细胞 组成了近球小体(或肾小球旁器) 三、尿的形成(三个步骤) A.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B.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C.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排泄作用 四、球管平衡 近端小管对溶质和水的重吸收量,随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动而发生变化。不论肾小球过滤率增大或减小,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为肾小球滤过率的65%~75%左右,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五、尿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影响肾小球的过滤作用的是滤过膜及其通透性以及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尿生成的调节: 1、肾内自身调节:如果小管液溶质浓度高,渗透压高,会影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增多。这种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 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为肾小球率过滤的65%~75%,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2、体液调节 (1)肾交感神经的作用:肾交感神经兴奋可使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收缩,因此影响肾小球率过滤。 (2)抗利尿素:作用是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 第十一章 内分泌 固有内分泌系统是由无导管腺组成的固有内分泌器官构成,包括: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松果体、胸腺和性腺等。它们的体积都较小,但其分泌物(激素)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一、相关概念 激素:激素指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传递调节信息的生物活性物质。这类物质随血液循环于全身,并诱导靶器官或靶细胞产生特殊的生理效应。 二、激素的种类 激素按化学性质可分为三类: (一)含氮激素:人和哺乳动物体内大部分激素属于含氮激素。 (二)类固醇(甾体)激素:数量不多,主要由肾上腺皮质和生殖腺等细胞所分泌。 (三)固醇类激素:此类激素很少,由皮肤合成,或由肝、肾内分泌细胞所分泌。 四、激素的作用机制(看书,很重要P268) 激素作用的机制是指激素作为信息物质是怎样“识别”靶细胞并影响其功能活动,最终产生细胞生物效应的。 1. 含氮类激素作用的机理(第二信使学说) 通过第二信使传递机制 2. 类固醇激素作用的机理(基因表达学说) 通过调控基因表达 五、腺垂体的激素 腺垂体本身是独立的内分泌腺体,可以分泌激素,但受下丘脑所分泌的调节性多肽的控制和影响。 腺垂体分泌的激素 (1) 生长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催乳素 (3)促黑激素 (4)促甲状腺激素 (5)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6)促卵泡激素 (7)黄体生成素 (8)促脂解素 腺垂体分泌的调节 (1)下丘脑调节性多肽对腺垂体的调节作用 (2)靶腺激素对下丘脑—垂体系统的负反馈作用 (3)神经系统对腺垂体的调控作用 六、甲状腺的主要功能 甲状腺激素:四碘甲腺原氨酸、三碘甲腺原氨酸 甲状腺的主要生理功能: 1.对代谢的影响:促进能量和物质代谢。 2.促进生长和发育:促进组织分化、生长和发育成熟的作用。儿童如缺乏会表现为智力迟钝和身材矮小为特征的“呆小症”。3.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碘对甲状腺功能影响:必需原料。功能不足和甲亢 甲状旁腺:贴附于甲状腺左、右叶的后面,也有埋入甲状腺组织内 甲状腺切除如把甲状旁腺切除就会有生命危险。因为甲状旁腺素是调节血钙水平的,血钙浓度下降,导致死亡。 甲状腺C细胞分泌降钙素是使钙浓度下降的。甲状旁腺激素和维生素D (一)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对骨的作用 2.对肾脏的作用 3.维生素D2的生理作用 (二)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调节:血钙浓度 七、胰岛的各类素:(P278)胰岛素 高血糖素 生长抑素 胰多肽(看一下作用) 八、肾上腺激素 1、肾上腺皮质激素 球状带细胞分泌盐皮质激素,主要是醛固酮; 束状带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主要是皮质醇; 网状带分泌性激素,如脱氢异雄酮和雌二醇 2、肾上腺髓质激素: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3、肾上腺激素的作用(一)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二)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三)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在应急和应激中的作用。 第十二章 生殖系统 1、 主性器官 睾丸的功能:精细管→产生精子(外分泌);质细胞→分泌雄性激素(内分泌);支持细胞→分泌抑制素 雄性附性器官包括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尿道球腺和阴茎等。 雌性生殖系统的主性器官是卵巢。 卵巢具有双重功能:(1)产生和排放卵子;(2)合成和分泌雌性激素。 呼吸的意义 第1, 呼吸作用能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转变为热能而散失,另一部分储存在ATP中。当ATP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时,就把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用于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的分裂,植株的生长,矿质元素的吸收,肌肉的收缩,神经冲动的传导等。 第二,呼吸过程能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在呼吸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中间产物,可以成为合成体内一些重要化合物的原料。例如,葡萄糖分解时的中间产物丙酮酸是合成氨基酸的原料。 � EMBED \* MERGEFORMAT ��� PAGE 2 _1234567890.unknown
本文档为【人体生理解剖备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0457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50KB
软件:Word
页数:27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1-11-10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