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明清文学复习提纲

明清文学复习提纲

举报
开通vip

明清文学复习提纲第七编 明代文学 第一章 《三国演义》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它的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章回小说是在宋元长篇讲史平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与讲史有直接的关系:章回小说作为相对独立的单元的“回”来自于讲史的次或段;章回小说的回目来自于讲史开宗明义的题旨;章回小说由“话说”、“看官”等构成的虚拟的说书场景来自于讲史的叙述方式。我国章回小说的内容十分丰富,至少包括五种类型:讲史型、神魔型、公案型、世情型、武侠型等。《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明清文学复习提纲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第一章 《三国演义》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它的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章回小说是在宋元长篇讲史平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与讲史有直接的关系:章回小说作为相对独立的单元的“回”来自于讲史的次或段;章回小说的回目来自于讲史开宗明义的题旨;章回小说由“话说”、“看官”等构成的虚拟的说书场景来自于讲史的叙述方式。我国章回小说的内容十分丰富,至少包括五种类型:讲史型、神魔型、公案型、世情型、武侠型等。《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第一节 《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第二节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三种思想倾向: 第一,极力突出拥刘反曹倾向。 第二,强调建立在“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基础上的“义”。 第三,十分崇尚智慧。 第三节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首先,“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史料处理原则,使小说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其次,在人物塑造方面,采用类型化的写法,专门突出人物的某一个特点,并通过夸张、对比、烘托等手法,把这一特点发展到极端。这是《三国演义》最突出的成就。毛宗岗整理校订《三国演义》,有“三绝”之说,他在《读三国志法》中说:“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即诸葛亮为“智绝”,关羽为“义绝”,曹操为“奸绝”。被毛宗岗誉为“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的诸葛亮,最突出的特点是超群出众的智慧。鲁迅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壮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他料事如神,谋划精心,长于用兵,善于治国,真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此前,刘备虽得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鼎力相助,但仍无力对抗曹军。先是被迫撤出中原,继而在江汉之间亦无法立足。当此生死存亡之际,诸葛亮毅然加入刘备军中。他在著名的“隆中对”中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就凸现出他作为战略家的高瞻远瞩,寥寥数语,就把刘备从连续失败的困境中引导出来,为其勾画出西取巴蜀作为根据地,东联孙吴作为呼应,北据曹魏号召天下的战略布局。博望坡出奇制胜。赤壁之战,他孤身入吴,舌战群儒,三气周瑜,拦截曹操。庞统死后,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刘备征吴失败,病死白帝城,均是不听诸葛亮劝告所致。刘备死后,他独立支撑残破局面,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稳定局势,打击敌人。在他的智慧面前,无论是曹魏还是孙吴方面的术士谋臣,都不得不甘拜下风。诸葛亮性格中最核心的部分,是 “忠”,对刘备的忠心不二,对蜀汉众将的豁达大度,以及对蜀汉集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使得诸葛亮不仅在智慧上超出了对手,在人格道德上也超出了徐庶、庞统等人,以人品的迥异流俗达到了一种理想化的境界。他是德才兼备、操守智谋交相辉映的理想人物。他的行为达到了古代贤相的最高境界,成为了超过周公、管仲、魏征等人的古今贤相中第一人。 “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义绝”关羽的形象也包括了两个层次,一是他作为武将超群的武艺,而是他义薄云天的道德品质。前一个层次,通过“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等情节表现得很充分。关羽为后人称道的最根本的原因却在于他的义薄云天。所谓义薄云天,简而言之,是忠和义的统一,忠既讲究政治原则,也有浓厚的个人情感,是原则与情感的统一。前者决定了忠的取向,后者使忠具体化。关羽的忠首先表现在与刘备的关系上。他对刘备的赤胆忠心既有君臣之分,又情同手足。他在战场上与刘、张失散之后,自觉担负起侍卫嫂子的重任,在不知刘备下落的情况下,暂时归顺曹操,其实只不过是借曹营安顿嫂子,等待消息而已。曹操想尽种种办法拉拢关羽,金银收买、女色诱惑、官爵封赠、赠以锦袍、纱锦囊、赤兔马等等,都没能打动关羽。在得之刘备消息后,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到古城与刘张会合。小说第五十回写了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情节,表现出关羽的义气中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内涵。这个情节正是关羽以牺牲自己来体现“忠义”二字的博大精深。关羽的声誉也因此而越来越高。其实,义是封建时代小私有者道德观念的反映。义一方面表现了小私有者在剥削压迫下救困扶危、互相支援、见义勇为、自发反抗的积极品德。历代游侠之士讲义气、重然诺、感恩遇、报知己的言行都是如此。而农民起义也往往以义为号召。另一方面,义气以个人恩怨作为行动的根据,常把个人恩怨凌驾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之上,势必因小失大,给集体和国家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关羽被害之后,张飞不听诸葛亮劝阻要为关羽报仇,结果激怒手下,自己也被杀害。关张死后,刘备亦不顾劝阻一意报仇,终于导致蜀国一蹶不振。这些都是义气的局限。 “古今来奸雄第一奇人”“奸绝”曹操是《三国演义》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曹操的性格一场丰满丰厚,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他将奸与雄这两个在道德的层面上来说似乎是对立的性格因素,极为和谐自然地集于一身。他既是一个少有的大奸臣,身上又的确有着难得的豪侠英武之气,这是《三国演义》和其他同类人物身上都未曾有的。例如小说第三回“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卓孟德献刀”结尾写道曹操杀吕伯奢全家的情节,历来都认为则会是表现曹操奸诈狠毒的最有代表性的段落,其中曹操所说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更被认为是集中地反映了曹操的性格。但是,在此之前,作者还写了曹操谋刺董卓的情节。这个情节则表现了曹操性格中雄的一面。他的行刺固然有借此扬名天下的目的,但是敢于冒生命危险区刺杀董卓,也是非英雄豪杰不能为之的。 第三,叙事结构上,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精心结构无数的故事,虽事件复杂,却不琐碎支离,有曲折变化,然脉络分明,构成了一个基本完美的艺术整体。 第四,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第二章 《水浒传》 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作者与版本 第二节《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几种思想倾向: 1、宣扬忠义思想。 2、表现反抗复仇精神。 3、崇尚暴力与对妇女的偏见。 第三节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第一是成功地塑造了大批栩栩如生,有神态各异的人物。 第二是在结构上,《水浒传》的前半部分按人物来分别叙述,最后总归到梁山泊。既表现了起义由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的特点,又使小说在具有一个大框架的同时,又保存了若干具有独立意义的单元,使结构完整而又灵活。 第三是《水浒传》第一次将白话运用到了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的程度,使它成为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 第三章 《西游记》 第一节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第二节 《西游记》的思想内容 小说由两个文学母题及相应的故事构成: 一个是有关人性的自由本质与不得不接受约束的矛盾处境。这主要表现在前十二回对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的描写上。在这一部分里,孙悟空象征着人的自由本性;玉皇大帝、生、死及一切清规戒律,象征着对人的自由本性的束缚。一个是历险记式的,它一方面反映了人的冒险精神,另一方面也隐喻着人必须历经艰辛才能获得成功。这主要表现在《西游记》的后半部孙悟空护送唐僧取经,克服八十一难,终成正果的故事上。 孙悟空的身上首先体现出一种追求自由的精神。他秉受着天地精华应运而生,随后在“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称王称霸,自封美猴王,率领群猴,过着“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到东海龙宫,得到了定海神针做武器,又为求得与天地齐寿的生命自由,他四方求师,终于学得一身高超的本领。然后他打进阎王殿,勾销生死簿,获得了生命的自由。后来他虽然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又被观音菩萨带上紧箍咒,随唐僧西天取经,可是他追求自由的本性并没有消失。在西行途中,每当受了师父的窝囊气,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回花果山,可见在他心中,花果山是一片自由的乐土。孙悟空身上另一种精神是蔑视礼法,反对权威。孙悟空是大自然的儿子,怀有自然真性,从不知世间礼法为何物,也从不畏惧权贵。他不仅蔑视人间的礼法,还敢于反抗神界的秩序。顽强的斗争精神在孙悟空的性格中是最突出的。他自从出生以来就在不断地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妖魔鬼怪斗,从不知退让,也不会屈服。他闯龙宫,闹地府,大闹天宫,还要和玉皇大帝争位子。作者以无比的热情赞美了孙悟空的反抗精神和战斗性格。他敢于斗争,也善于斗争。孙悟空与妖魔的战斗百折不挠每战必胜,在达到西天时,他被如来佛祖封为“斗战胜佛”。孙悟空的身上寄托着包括作者在内的广大人民的理想和愿望,他是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第三节 《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一、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它的几个主角如孙悟空、猪八戒等,都写得异常生动,作者把人物的神性、人性、动物性三个方面结合起来,把他们当人来写,使之具有人的思想、行为的人性的特点,同时又有神的威力和动物的外貌等特点,既亲切又具有超现实的色彩。比如猪八戒的形象就是由猪、神、人三部分组成的。 二、在情节的设计上,《西游记》往往戏笔与幻笔相间,将事件写得波澜起伏,峰回路转,离奇而不悖情理,奇幻而自有逻辑,引人入胜。善于在“三”字上做文章。有些故事在回目中就直接用三来标明,比如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遂美猴王”,第九十九回“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有些故事就是三段式的结构,比如三调芭蕉扇、三次大闹天宫、车迟国斗圣,遇到了三个妖魔,举行了三场比赛等等。 三、《西游记》颇具幽默色彩,往往在描写时,杂以诙谐,因而使小说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风格,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西游记》的作者好像是从常人难以达到的高度俯瞰世界,在他眼里,世俗社会所推崇的崇高与庄严犹如舞台的化妆,是表演给人看的不真实的一面,而真正的人性里则充满了矛盾与滑稽。 第四章 《金瓶梅》及明代其他长篇小说(略) 第五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第一节 “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 “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喻世明言》亦称《古今小说》。“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它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的开始。“三言”的作者冯梦龙,字犹龙,号墨憨斋主人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通俗文学家、。 “三言”多属于拟话本,其题材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类是政治小说,如《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卢太学诗酒傲王侯》等。这类小说描写的是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斗争,表现了某些人人性恶的一面。 一类是友情小说,如《施润泽滩阙遇友》、《吴保安弃家赎友》、《俞伯牙摔琴哭知音》等。这类小说描写了超越利益的友情,表现了人性善的一面。 一类是婚姻爱情小说,这是“三言”中数量最多,也最有价值的作品。代表作有《卖油郎独占花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这类作品常将情和欲放在理与礼之上,表达了“礼顺人情”的愿望与要求,这表现了明代新的价值观念。 “二拍”:即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每集各40篇。“二拍”基本上都是个人创作,是一部个人的白话小说创作专集。 “姑苏抱瓮老人”见“三言”与“二拍”“卷帙浩繁,观览难周”(《今古奇观序》),故从中选取40种成《今古奇观》。后三百年中,它就成为一部流传最广的白话短篇小说的选本。 第二节 “三言”、“二拍”的艺术成就 第一,“三言”、“二拍”作品大多写的是耳目之内、日用起居之事,题材平凡,人物普通,但“三言”、“二拍”采用巧合误会的手法,把情节弄的迷离恍惚,运用复线结构,使两条线时分时合,相互交叉,把简单、平凡的故事写得摇曳多姿,做到“无奇之所以为奇”。 第二,“三言”最成功的地方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它的一些人物如杜十娘、秦重、莘瑶琴等,都刻画得非常出色。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当然与情节的曲折、人物的语言等有关,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在细节和心理描写上的精细、独到,以此来展示人物的心理与性格。 第三,注意语言的通俗化,非常适宜普通人案头阅读。 第三节 明代的文言小说 瞿佑的《剪灯新话》、李昌祺的《剪灯馀话》和邵景詹的《觅灯因话》,合称“三灯丛话”。 第六章 明代戏曲 第一节 明代杂剧 初期代表作家作品有王子一的《误入天台》、刘东生的《娇红记》、贾仲明的《升仙梦》、朱权的《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卓文君私奔相如》、朱有燉(《诚斋乐府》)。 中期主要作家作品有:康海的《中山狼》,王九思的《杜甫游春》等。最杰出的作品是徐渭的《四声猿》:《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 后期有徐复祚的《一文钱》、陈与郊的《昭君出塞》、王衡的《郁轮袍》等。还出现了一些戏曲理论著作,如吕天成的《曲品》,王骥德的《曲律》。 第二节 明代传奇 “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原因之一在于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明传奇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 前期创作极为萧条。代表作的是丘濬的《五伦全备忠孝记》。 中期,传奇创作已开始从理学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产生了著名的“三大传奇”,即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 后期,是明代传奇创作的黄金时期,大批剧作家涌现,出现了许多戏曲创作流派,其中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和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的争论最为激烈。临川派和吴江派两大派别的主要分歧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上的分歧。临川派主张“以情格理”的至情论,反对封建的理学思想和礼教观念,而吴江派则重视封建伦理的宣扬,正如吴江派的重要作家吕天成说沈璟的戏曲“命意皆主风世”。二是对曲律的看法不同。吴江派是强调“合律依腔”,主张格律至上,认为戏曲第一位的是作品是否合律,为了合律可以牺牲抒情表意。所以他说:“宁协律而词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叶,是曲中之工巧”。而临川派主张内容重于曲律。三是重文采还是重本色的不同。吴江派主张本色,反对过于重文藻骈俪,临川派注重文采。后期特别是汤显祖《牡丹亭》的问世,更是中国古代戏剧创作的一座丰碑。 第七章 汤显祖 第一节 汤显祖的生平与创作 汤显祖的戏剧创作现存主要有五种,即“玉茗堂四梦”(或称“临川四梦”)及《紫箫记》。“玉茗堂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第二节《牡丹亭》的思想内容 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第三节《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 第八章 明代诗文 第一节 明前期诗文 一、宋濂:《秦士录》、《王冕传》、《送东阳马生序》 二、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有《诚意伯文集》二十卷。《卖柑者言》、《郁离子》等寓言体散文是其传世名作 三、高启,字季迪,号青丘子。高启是明代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人。 四、台阁体、茶陵派 从明成祖到明英宗的几十年间,诗文的主流是台阁体。代表人物是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身居朝廷高位,当时社会政治又无太大的动荡,所以,他们的作品多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流连光景,歌咏太平,雅正平和而雍容冲淡,表现出陶醉悠然的满足心态,体现了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趣味。 台阁体之后,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则更多地重视诗歌的语言艺术,对诗的声律、音调、结构、用字等有细致的研究。而在散文创作上,则与台阁体没有太大的差别。 第二节 明中期诗文 一、前后七子 所谓前七子,指的是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其中李梦阳和何景明是最主要的作家。他们强调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宋诗,认为文学越古越好。前七子的作品重在拟古,艺术上没有太多特色,但对纠正台阁体的文风起到重要作用。在实际创作中,他们也写出了一些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后七子指的是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他们完全继承了李梦阳、何景明的观点,认为“文自西京、诗自天宝以下,俱无足观”。与前七子相比,他们的作品可以说没有显著的特色,只不过是将前七子的弊病表现得更为充分而已。 二、唐宋派与归有光 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重拾维护道学的立场,重弹“文道合一”,又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初唐、宋、元诗也有可取之处。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他的特点是把生活琐事引进“载道”的“古文”中来,使古文密切地和生活联系,因而写出一些面目清新的作品,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他的文章被誉为“明人第一”。 第三节 明后期诗文 一、公安派与竟陵派 公安派指的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他们深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叙小修诗》)。强调文学情感的真实性,反对虚伪。 竟陵派以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钟惺、谭元春为代表。他们接受了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同时在某些方面又加以修正,如以“深幽孤峭”来纠正公安派的俚俗、浅露、轻率。 二、张岱与明末诗文 明末诗文大致可以分为文人诗文和志士诗文两类。前者以张岱、张溥为代表的,后者以陈子龙、夏完淳为代表。 第四节 明代的散曲 第八编 清代文学 第一章 清代戏曲 一、李玉与苏州剧作家 苏州在明代曾是戏剧创作与演出的中心之一,到了清初,仍有许多作家在这里活动,出现了李玉、朱佐朝、毕魏、叶时章、张大复等等戏剧家,因他们大都是苏州人,所以称之为苏州派。苏州派大多为平民专业作家。 苏州派中最有名的是李玉。相传他共编写剧本60种,今存18种,以“一笠庵四种曲”最为重要,四种曲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合称为“一人永占”。以反映世态人情为主。入清以后,李玉的创作转向表现政治斗争和历史题材,主要作品有《清忠谱》、《千钟禄》。 二、李渔 李渔,字笠翁,戏曲作品主要有《笠翁十种曲》。李渔是我国戏剧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并大量写作浪漫喜剧的作家,代表了一种以娱乐为宗旨的文学倾向。《闲情偶寄》是李渔的一部杂著,其中《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有李渔关于戏曲理论的论述,被后人辑成《李笠翁曲话》。 三、《长生殿》 1.洪昇的生平与创作 2.《长生殿》的思想内容 《长生殿》写的是李隆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与前代同题材的作品相比,《长生殿》具有两方面突出特点:一是对情作了最大限度的强调和表现。作品以情为中心,并将情从故事中抽象出来,使之作为具有普遍意义和超越生死的力量来歌颂。《长生殿》第一出写道:“古今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哪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这一段话可看做对《长生殿》创作意图或主题的表白。二是将李杨爱情故事与重大的历史事件、广阔的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除了批评唐明皇失政,寄寓“乐极哀来,垂戒来世”之外,还突出了个人命运被巨大的历史力量所摆布的哀伤。这样,就使《长生殿》成了一部以写情为主,兼寓政治教训和历史沧桑感的作品,使爱情主题富有沉郁的历史感。 3.《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首先,在结构上,《长生殿》长达五十出,场面壮观,情节曲折,但组织得相当严密。 其次,它曲词优美,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第三,在人物刻画上,《长生殿》成功地刻画了唐明皇、杨贵妃等人物,即使是一些次要人物,性格也比较鲜明,如郭子仪、雷海青、李龟年等。 四、《桃花扇》 《桃花扇》与《长生殿》是清代戏剧的两座高峰,它的作者孔尚任与洪昇在当时有“南洪北孔”之称。 1.孔尚任的生平与创作 2.《桃花扇》的思想内容 《桃花扇》称得上是南明王朝的一部兴衰史。作品以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反映了南明王朝由兴到亡的全部过程。孔尚任主要是想以《桃花扇》来总结南明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用他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桃花扇》在爱情与政治的结合上,比以前所有剧作都更加紧密,都更加突出了个人与政治、历史的密切关系。这是《桃花扇》在内容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另外,作品表现了非常浓厚的悲凉与梦幻感。如《余韵》中苏昆生所唱的《哀江南》(离亭宴带歇指煞),沧海桑田,悲凉凄切,感人至深。 3.《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首先,在人物塑造上,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其中,以李香君的形象最为成功,她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凛然的气节、清醒的政治头脑,并在这些方面超过了剧中的男主角。在其他人物的塑造上,《桃花扇》也能注意避免概念化。 其次,在结构上,作品以桃花扇为主线串联李、侯爱情,又以这一线索串联南明政权各派各系及社会中各色人物,复杂而有条理,起伏而又不蔓不枝。 第三,作品的结局打破了古代戏剧常见的大团圆模式,给读者或观众留下了更大的思考余地。 第二章 《聊斋志异》 一、蒲松龄的生平创作 二、《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作者自称:“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集腋成裘,妄续幽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志异自序》)。寄托心志,抒发愤懑。所谓孤愤之书,一是抒发对社会的不满,一是幻想美好的人生,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 1、抨击与批判科举制度,反映科举的弊端。对于书生来说,科举就是功名富贵的同义语,应试的目的在求官,官帽加身,富贵立至,身份地位也会随之发生根本的改变,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一生为考试而奔波的书生。 作品一方面揭露考场的腐败不公,讽刺考官的不学无术,认为考官“心盲或目瞽”,如《司文郎》、《贾奉稚》)另一方面又反映了考生及家人灵魂被扭曲的情况,如《叶生》、《王子安》、《胡四娘》。 2、深刻揭露社会的黑暗。如《席方平》、《促织》、《窦氏》、《向杲》等等。 3、表现对美好婚姻爱情的向往。在这一类作品里,女主角往往集年轻、美丽、聪明、活泼、温柔于一身,更多的或是青春貌美的花妖,或是情操高尚、才识过人的狐魅。她们扮演主动追求爱情的角色。男主人公则往往是潦倒、不得志的中下层书生。这些作品都强调了平等自由的爱情,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理”与“礼”。如《娇娜》、《婴宁》、《青凤》、《黄英》等。 三、《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聊斋志异》在艺术上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所已经达到和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一是采用传奇的方法来志怪,“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传统的志怪小说,大抵叙述鬼神怪异之事,篇幅短小又仅“粗陈梗概”,语言简约而显露不出文采。而唐代的传奇小说则“叙述宛转,文辞华艳”,小说的主体是人间人事人情人态。蒲松龄借用传奇的手法,来写花妖狐魅这些志怪题材,使小说内容精彩且充实,情节离奇而生动,展现出极其迷幻曲折的色彩。 二是情节委曲,叙次井然。作者反对“硬铺直陈”,加之写的是花妖鬼狐之事,便于驰骋想象,所以许多作品情节怪异谲诡,变幻莫测,极尽腾挪跌宕之能事。同时,它们也有自身的逻辑性,合乎人情物理。 三是描写丰美,形象生动。较之以前的文言小说,作品加重了对人物环境、行动状况、心理表现等方面的描写。如:《连琐》开头便写杨于畏“斋临旷野,墙外多古墓,夜闻白杨萧萧,声如涛涌。”为鬼女连琐的出场设置了阴森的环境。《红玉》写红玉初见冯相如:“一夜,相如坐月下,忽见东邻女自墙上来窥。视之,美。近之,微笑。招以手,不来亦不去。固请之,乃梯而过,遂共寝处。”生动地表现了两情相悦的情景。《婴宁》写王子服和婴宁接触的一段,一问一答,但又答非所问,写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的形象。 四是语言精炼,词汇丰富,句式富于变化。如《婴宁》中,写婴宁爱笑,就用了“笑容可掬”、“嗤嗤笑不已”、“笑不可遏”、“复笑不可仰视”、“大笑”、“笑声始纵”、“狂笑欲堕”、“且下且笑”、“微笑而止”、“室中吃吃皆婴宁笑声”、“浓笑不顾”、“孜孜憨笑”、“笑处嫣然”、“笑极不能俯仰”、“放声大笑,满室妇女为之粲然”,总共不下二十余处,但无一处相同,各有特色,且符合不同的情境。 四、《聊斋志异》的影响 《聊斋志异》一问世,就风行天下,这时产生的一大批文言小说专集中,以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影响最大。《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一是体制上,反对《聊斋志异》在传统的志怪小说中,用“描写委曲”的笔墨,广泛反映社会生活。而是努力模仿汉晋笔记小说,“尚质黜华”,记事简要,多做议论,要求回到古代笔记小说的水平上。二是内容上不同于《聊斋志异》是通过志怪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作者孤愤,它记述见闻,是要“不乖于风教”,“有益于劝惩”。 第三章 《儒林外史》 第一节 吴敬梓的生平及其创作 第二节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儒林外史》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对八股取士制的批判作品批判八股取士,是以功名富贵为轴心,以各类型士大夫的“文行出处”(文,知识;行,品行;出,出仕;处,退隐。)为切入口展开的。 一、作品深刻地揭露了科场的腐败。如主考官周进,因与范进有相似的遭际,不禁动了恻隐之心。第一遍看他的试卷,“心里不喜”;第二遍,“觉得有点意思”,到第三遍,竟发现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举业并没有什么客观依据,中与不中,不在学问的高低,关键在考官的好恶。 二、揭露官场的黑暗。科举制的产物是官僚制度,腐朽的官僚制度又制造了大批横行乡里的地主豪绅,他们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鱼肉百姓、压榨人民,有的交通官府、狼狈为奸;有的关人牲口、横行霸道;有的夺人田产、为非作歹。而恰恰是这样无恶不作的败类,却能受到上级的嘉奖,号为“能员”,并得升官。原因就在于有科举功名这张护身符。比如严监生霸占王小二家的猪,又讹诈黄梦统的银子;王惠做了南昌太守,大肆搜刮,毒打百姓,却号为“能员”,被各处推荐,升任道台。 三、揭露程朱理学的罪恶。在八股取士制实行的同时,程朱理学成为维系世道人心,束缚人们思想的绳索。比如做了三十年秀才”的王玉辉,他的三姑娘出嫁不到一年就死了丈夫,他竟鼓动姑娘自杀殉夫,说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姑娘死后,还仰天大笑道:“死得好!死得好!”其实王玉辉的笑充满了凄伤与痛苦,他如此变态、迂腐,是因为他把“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变成一种自觉行为,使自己与女儿成为理学毒害下的牺牲品。 四、揭露八股取士制蛊惑人心,摧残人才。比如六十多岁的周进,因未曾进学,不得不卑躬屈节,或忍受新进学的嘲笑,或替新中举人清扫垃圾,以至于一见贡院号板就万感俱发,一头撞去。当有人答应替他捐个监生时,他竟爬在地上磕头不止,表示变马变驴也要报答。 再如鲁编修的女儿鲁小姐深受八股文毒害,对不通举业的蘧公孙非常失望,最后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每天督责儿子读书到半夜。 从另一个角度说,《儒林外史》意在为儒林(即士人、知识分子)画像,它主要刻画了几类知识分子:“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为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儒林外史序) 第一类是热衷科举,为做官奋斗的人,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等。吴敬梓在刻画这一类人时,主要表现的是他们如何通过科举来达到做官的过程。这一类人里,有些人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达到了做官的目的,但是,他们的精神、性格已完全被扭曲,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如周进、范进等。有些人则付出了终生努力,但仍未能在科举上有所收获,成了遗憾终生的悲剧人物,如马二先生。马二先生在科场上屡战屡败,转而以评选八股文为业。这样到也事业有成,在“选家”的小圈子里颇具声名。他周游各地,为选评八股文忙得不亦乐乎,似乎也没有家室之累。他也是一位忠厚长者,遇到流落异乡衣食无着的乡村少年匡超人,就顿生恻隐之心,主动援之以手,让匡超人跟着他学选八股文,解决了他的生活困难。后来匡超人要回家省亲,马二先生还特意拿出十两银子给他做盘缠。不过,八股文是马二先生的生活中最有意义的事情了。他迷信八股文到了惊人的程度,相信这种“代圣贤立言”、按照“起承转合”的模式写出来的东西是天地古今最美妙的文章,并且断言,就算孔夫子再世,也得学习八股文参加考试。八股文淹没了他对其他事情的兴趣。第十四回,马二先生无所事事地绕着西湖山水美景走来走去,好像他所感兴趣的只有肚子里的食物和脑子里的八股文,西湖的风光和美女对于他只是“良辰好景虚设”而已。他已经被自己迷信的八股文压抑得失去了常态。 第二类是做了官的知识分子,如王惠、汤知县等,他们只知一心往上爬,做官的信条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举人出身而又当上知县的王惠,就是个骄人傲人的典型。王惠首次露面于周进的寒馆中,论年龄他是晚辈,但是论科场功名他却是前辈,后一种身份使得他在垂垂老矣的周进面前很骄傲,心安理得得接受周进对自己文章“后面两股,尤其精妙”的吹捧。但他还不肯罢休,还要自我吹嘘一番,求得心理的满足。当上南昌知府以后,他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抓紧时间搜刮民财。前任南昌知府的衙门里整天响的是吟诗声、下棋声、唱曲声,而换了他,衙门里每天却响彻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弄得全城的人物哪一个不知道太爷的厉害,睡梦里也是怕的。就是这样的人,居然很快升了赣南道,当时正逢江西宁王造反,他身为朝廷命官为了保命却投身附逆。后来宁王兵败,伪官们杀的杀逃的逃,王惠也逃跑了。在逃跑的途中,他遇到前任太守的孙子蘧公孙,就隐瞒了自己投降的真相,从蘧公孙手里骗去三百两银子,还居心叵测地把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的《高青丘集诗话》转送给救他于为难之中的蘧公孙。其行径如此,简直与恶人歹徒差不多了。 第三类是表面上不愿参加科举,不愿做官的假名士,如娄三、娄四公子。这些人最初也是热衷科举的名利之徒,只是在碰了壁后,转而清高起来了。他们其实是一些庸才。两位娄公子是娄中堂的儿子,蘧太守的亲内侄,整日里四处游逛,无所事事。听说有个杨执中行为与众不同,就想结交他,表明自己的名士风范。他们费劲心机帮杨执中偿还了亏欠盐店的七百两银子,并三番五次亲自登门拜访,结果几次都没找到人。越是找不到杨执中,他们越是觉得此人与众不同,是可敬的名士。后来终于见到了杨执中,还把他接到自己家里住,还听从他的话把另一个疯疯癫癫的权勿用也接到家里养着,顺带还引出了江湖骗子张铁臂。 第四类是真正远离科举、功名的人,如王冕、杜少卿等,他们都不慕富贵钱财,不贪官职权势,孝敬父母,又尊贤怜贫。在这些人的身上,寄寓着吴敬梓的人生理想,他们是《儒林外史》中的闪光人物。杜少卿本来家有万贯资财,因为屡屡慷慨助人,最后家财散尽。他对待不认识的人也有求必应,对待地位地下的戏子仆人都很友善,但面对官场中人,却是及其清高孤傲。第三十一回,当地知县想和杜少卿见面,他却断然拒绝去衙门拜访,说:“他果然仰慕我,他为什么不先来拜我,倒教我拜他?”朝廷征召他去做官,他装病推辞,理由是“放着南京这样好玩的所在”,春秋之际可以和娘子“出去看花吃酒”,“为什么要到京里去?”这些话不只是口头说一说,他还身体力行。第三十三回写他在南京携夫人春游:“坐了一会,杜少卿也坐轿子来了。轿里带了一只赤金杯子,摆在桌上,斟起酒来,拿在手内,趁着这春光融融,和气习习,凭在栏杆上,留连痛饮。这日杜少卿大醉了,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背后三四个妇女嘻嘻笑笑跟着,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小说以这种惊世骇俗的举动象征文人摆脱仕途束缚、获得身心解脱,并以此来标志一种前所未有的“文行出处”的新风尚。第三十四回,名士季苇萧多吃了几杯,醉了,说道:“少卿兄,你真是绝世风流。据我说,镇日同一个三十多岁的老嫂子看花饮酒,也觉得扫兴。据你的才名,又住在这样的好地方,何不娶一个标致如君,又有才情的,才子佳人,及时行乐?”杜少卿道:“苇兄,岂不闻晏子云:‘今虽老而丑,我固及见其姣且好也。’况且娶妾的事,小弟觉得最伤天理。天下不过是这些人,一个人占了几个妇人,天下必有几个无妻之客。小弟为朝廷立法:人生须四十无子,方许娶一妾;此妾如不生子,便遣别嫁。是这等样,天下无妻子的人或者也少几个。”直斥纳妾恶习,事实上中国真正废除纳妾制度的吴敬梓逝世后近二百年的事情,可见他所说的立法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第三节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一、从结构来说,它不是严格的长篇小说结构,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构成,人物在一部分成为主角后,下一部分便退居配角,成为点缀,或不再出现。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论及:“全书无主干,仅趋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以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而娱心,使人刮目矣。”这样的结构在某种意义上是将一个个中短篇小说串连起来。这在以前的长篇小说中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是《儒林外史》的一大创造。 二、小说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儒林外史》所写的人物,大部分都极为生动,各具个性。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人,也是性格各异。与以前的小说相比,《儒林外史》写的是平凡人、平凡事,在平凡而又典型的细节中见人物性格,而不是通过曲折的情节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在这一点上,它足以与《金瓶梅》媲美。 1、从人物个性的细微差异入手来塑造形象。他不事先交代人物的性格特征,而是让他们自己去说话,去行动,让读者自己去把握他们的形象。且看第二回对周进,梅玖的描写。故事发生在乡间富户申祥甫的家里。为老童生周进私塾开馆,申祥甫特意备办了酒菜,请了“本乡新进学的梅三相作陪”,新进学是指刚考中了秀才,梅三相是对这位新秀才的尊称。于是这桌乡间酒席上就出现了两位读书人,即作陪的梅玖和主客私塾馆主老童生周进。但是两位读书人的性格很快就呈现在了读者面前。梅玖虽然是陪客,但是有新进秀才的身份(秀才价值几何,看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就知道了。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不要得意忘形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屁!’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过意不去,舍给你的,如今疑心就想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赚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娘和你老婆才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到钱把银子,都给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喝西北风?”一顿夹七夹八,骂得范进摸门不著。)但是在年过六旬的周进面前也足以趾高气扬了,所以“戴著新方巾,老早到了”。但是主客周进呢,“众人看周进时,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帽子是旧的,衣服已经穿得没颜色了,而且还破了两个洞,鞋子的样式和质地也不合时宜。通过这样的外貌描写,周进的处境和习性已经跃然纸上了。周进进了屋子,“梅玖方才慢慢的立起来和他相见”,可见其傲慢。轮到排座位的时候,周进听了,谦让不肯僭梅玖作揖。梅玖道:“今日之事不同。”周进再三不肯。众人道:“论年纪也是周先生长,先生请老实些罢”。梅玖回过头来向众人道:“你众位是不知道我们学校规矩,老友是从来不同小友序齿的;只是今日不同,还是周长兄请上。”老友是先进学的人,也就是这位新进学的秀才,而小友指的就是年过花甲的周进,在这句话里,梅玖又自涨了身价。但是接着,他又说了一个笑话,让周进为首席付出了代价::“我因先生吃斋,倒想起一个笑话,是前日在城里我那案伯顾老相公家,听见他说的:有个做先生的一字至七字诗。”众人都停了筷听他念诗。他便念道:“呆!秀才,吃长斋,胡须满腮,经书不揭开,纸笔自己安排,明年不请我自来!”念罢说道:“像我这周长兄,如此大才,呆是不呆的了?”又掩著口道:“秀才,指日就是。那‘吃长斋,胡须满腮’竟被他说一个著!”说罢,哈哈大笑,众人一齐笑起来。这个笑话毫不掩饰地是针对周进的,尤其是他寒碜的外貌和勉强求来一馆的处境而言的。在一片哄笑声中,他又补了一句“但这个笑话,不是为周长兄,他说明了是个秀才。”再次强调了周进老童生的卑微身份,无异于当众打了周进一耳光。“把周先生脸上羞的红一块,白一块”。整个场面的描写只有几句简单的对话和动作、表情,人物的外貌也是寥寥数语加以刻画,但是人物的性格却鲜明地凸现出来了。而且还触及到了人物的心灵深处。 2、对戏剧性和悲剧性的穿插融合、协调转换。比如第十二回、第十三回写张铁臂。张铁臂道:“二位老爷请坐,容我细禀。我生平一个恩人,一个仇人。这仇人已衔恨十年,无从下手,今日得便,已被我取了他首级在此,这革囊里面是血淋淋的一颗人头。但我那恩人已在这十里之外,须五百两银子去报了他的大恩。自今以后,我的心事已了,便可以舍身为知己者用了。我想可以措办此事,只有二位老爷,外此那能有此等胸襟!所以冒昧黑夜来求,如不蒙相救,即从此远遁,不能再相见矣。”遂提了革囊要走。两公子此时已吓得心胆皆碎,忙拦住道:“张兄且休慌,五百金小事,何足介意!但此物作何处置?”张铁臂笑道:“这有何难!我略施剑术,即灭其迹。但仓卒不能施行,候将五百金付去之后,我不过两个时而即便回来,敢出囊中之物,加上我的药末,顷刻化为水,毛发不存矣。二位老爷可备了筵席,广招宾客,看我施为此事。”两公子听罢,大是骇然。弟兄忙到内里取出五百两银子付与张铁臂。铁臂将革囊放在阶下,银子拴束在身,叫一声多谢,腾身而起,上了房檐,行步如飞,只听得一片瓦响,无影无踪去了。……四公子向三公子道:“张铁臂他做侠客的人,断不肯失信于我,我们却不可做俗人。我们竟办几席酒,把几仁知己朋友都请到了,等他来时开了革囊,果然用药化为水,也是不容易看见之事。我们就同诸友做一个‘人头会’,有何不可?”三公子听了,到天明,吩咐办下酒席,把牛布衣、陈和甫、蘧公孙都请到,家里住的三个客是不消说。只说小饮,且不必言其所以然,直待张铁臂来时,施行出来,好让众位都吃一惊。 众客到齐,彼此说些闲话。等了三四个时辰,不见来,直等到日中,还不见来。三公子悄悄向四公子道:“这事就有些古怪了。”四公子道:“想他在别处又有耽搁了。他革囊现在我家,断无不来之理。”看看等到下晚,总不来了。厨下酒席已齐,只得请众客上坐。这日天气甚暖,两公子心里焦躁,“此人若竟不来,这人头却往何处发放?”直到天晚,革囊臭了出来,家里太太闻见,不放心,打发人出来请两位老爷去看,二位老爷没奈何,才硬着胆开了革囊,一看,那里是甚么人头!只有六七斤一个猪头在里面。两公子面面相觑,不则一声,立刻叫把猪头拿到厨下赏与家人们去吃。 再如第三十回季苇萧给杜慎卿介绍一位男美,妙人的情节。季苇萧暗道:“他已经着了魔了,待我且耍他一耍。”因说道:“先生,你也不要说天下没有这个人。小弟曾遇见一个少年,不是梨园,也不是我辈,是一个黄冠。这人生得飘逸风流,确又是个男美,不是象个妇人。我最恼人称赞美男子,动不动说象个女人,这最可笑。如果要象女人,不如去看女人了。天下原另有一种男美,只是人不知道。”杜慎卿拍着案道:“只一句话该圈了!你且说这人怎的?”季苇萧道,“他如此妙品,有多少人想物色他的,他却轻易不肯同人一笑,却又爱才的紧。小弟因多了几岁年纪,在他面前自觉形秽,所以不敢痴心想着相与他。长兄,你会会这个人,看是如何?”杜慎卿道:“你几时去同他来?”季苇萧道:“我若叫得他来,又不作为奇了。须是长兄自己去访着他。”杜慎卿道:“他住在那里?”季苇萧道:“他在神乐观。”杜慎卿道:“他姓甚么?”季苇萧道:“姓名此时还说不得,若泄漏了机关,传的他知道,躲开了,你还是会不着。如今我把他的姓名写了,包在一个纸包子里,外面封好,交与你,你到了神乐观门口,才许拆开来看,看过就进去找,一找就找着的。”杜慎卿笑道:“这也罢了。” 当下季苇萧走进房里,把房门关上了,写了半日,封得结结实实,封面上草个“敕令”二字,拿出来递与他,说道:“我且别过罢。俟明日会过了妙人,我再来贺你。”说罢去了。杜慎卿送了回来,向大小厮道:“你明日早去回一声沈大脚,明日不得闲到花牌楼去看那家女儿,要到后日才去。明早叫轿夫,我要到神乐观去看朋友。”吩咐已毕,当晚无事。 次早起来,洗脸,擦肥皂,换了一套新衣服,遍身多熏了香,将季苇萧写的纸包子放在袖里,坐轿子一直来到神乐观,将轿子落在门口。自己步进山门.袖里取出纸包来,拆开一看,上 写道: 至北廊尽头一家桂花道院,问扬州新来道友来霞士便是。杜慎卿叫轿夫伺候着,自己曲曲折折走到里面,听得里面一派鼓乐之声,就在前面一个斗姆阁。那阁门大开,里面三间敞厅:中间坐着一个看陵的太监,穿着蟒袍;左边一路板凳上坐着十几个唱生旦的戏子;右边一路板凳上坐着七八个少年的小道士,正在那里吹唱取乐。杜慎卿心里疑惑:“莫不是来霞士也在这里面?”因把小道土一个个的都看过来,不见一个出色的。又回头来看看这些戏子,也平常,又自心里想道:“来霞士他既是自己爱惜,他断不肯同了这般人在此,我还到桂花院里去问。” 来到桂花道院,敲开了门,道人请在楼下坐着。杜慎卿道:“我是来拜扬州新到来老爷的。”道人道:“来爷在楼上。老爷请坐,我去请他下来。”道人去了一会,只见楼上走下一个肥胖的道士来,头戴道冠,身穿沉香色直裰,一副油晃晃的黑脸,两道重眉,一个大鼻子,满腮胡须,约有五十多岁的光景。那道士下来作揖奉坐,请问:“老爷尊姓贵处?”杜慎卿道:“敝处天长,贱姓杜。”那道士道:“我们桃源旗领的天长杜府的本钱,就是老爷尊府?”杜慎卿道:“便是。”道士满脸堆下笑来,连忙足恭道:“小道不知老爷到省,就该先来拜谒,如何反劳老爷降临?”忙叫道人快煨新鲜茶来,捧出果碟来。杜慎卿心里想:“这自然是来霞士的师父。”因问道:“有位来霞士,是令徒?令孙?”那道士道:“小道就是来霞士。”杜慎卿吃了一惊,说道:“哦!你就是来霞士!”自己心里忍不住,拿衣袖掩着口笑,道士不知道甚么意思,摆上果碟来,殷勤奉茶,又在袖里摸出一卷诗来请教。慎卿没奈何,只得勉强看了一看,吃了两杯茶,起身辞别。 但《儒林外史》更是一部严肃而沉痛的作品,局部的喜剧因素又和笼罩全篇的悲剧因素和谐地统一在一起,造成了特殊的美学效果。比如范进中举的情节。范进的喜极而疯,胡屠户的前倨后恭,众人的追看热闹,一家人瞬息之间的生活变化,都让人感到可笑。但是笑过之后,又不由得感到悲哀范进家贫苦读,读到胡须花白,家里只有“一间草屋,一厦披子,门外是个茅草棚”,一家人的生计都难以维持。中举捷报传来的当天,家里已经断炊,老母亲“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把家里唯一的一只生蛋的母鸡拿到集上去卖。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范进,不仅没有读书人的自许自负,连普通人的自尊自重都谈不上。得知考中的消息,先是不信,继而喜极而疯。这些情节都冲击着读者的心灵。在这里,喜剧因素和悲剧氛围有着完美的结合。 3、善于通过人物自身言语行动的矛盾来揭示人物的真面貌,具有讽刺意味。所谓的名士杨执中还没露面,读者已经从别人的口中听到了他关于本朝政治的高论:“本朝的天下,要同孔夫子的周朝一样好的;就为出了个永乐爷,就弄坏了”,而且听说他“为人忠直不过;又是个好看书的,经常在袖口内藏了一卷,随处坐著,拿出来看”,“ 在店里时,也只是垂廉看书,所以一店里人都称呼他是个‘老阿呆。’”这些传说被与富贵人家来往腻味了的娄家公子听说了,而两位娄公子又有结交名士的癖好,所以听说杨执中为人代管盐店亏空了七百两银子,被一条铁链锁到牢里,激发了两位公子的好奇心,决心救人于危难之中。娄家的一纸保状果然让杨执中出了大狱。娄四公子还特地交代:“那杨贡生出监来,你也不必同他说什么,他自然到我这里来相会。”而杨执中出狱后根本不问保人是谁,回到家就闭门不出,娄家公子先是不胜诧异,继而从他有悖常理的行为中猜测他是真名士,所以举止不同俗流,于是不仅原谅了他的知恩不报,反而认为他“想是学问绝高”,决定登门拜访,以示尊敬。杨执中回到家里恰逢年关,除夕之夜,无钱无物,只好和妻子“点了一支蜡烛”,把心爱的古玩小炉“摩弄了一夜,就过了年”,举止似乎的确很风雅。但是,家中年老的女仆因为耳聋误传消息,把登门拜访的娄公子说成衙门差人来找,他一下子就从风雅的名士变成了粗野的村人,把女仆“打了几个嘴巴,踢了几脚”,而且自此以后不敢在家呆了,每天早出晚归。数天内的变化,已经让人对他的名士身份产生了怀疑。后来知道了是娄家公子来拜访,马上设酒菜招待他们,但是客人还没来,却发生了一件事。“才开了门,只见一个稀醉的醉汉闯将进来,进门就跌了一交,扒起来,摸一摸头,向内里直跑。杨执中定睛看时,便是他第二个儿子杨老六,在镇上赌输了,又热了几杯烧酒,喝的烂醉,想着来家问母亲要钱再去赌,一直往里跑。杨执中道:“畜生!那里去?还不过来见了邹老爹的礼!”那老六跌跌撞撞,作了个揖,就到厨下去了。看见锅里煮的鸡和肉喷鼻香,又闷着一锅好饭,房里又放着一瓶酒,不知是那里来的,不由分说,揭开锅就要捞了吃。他娘劈手把锅盖盖了。杨执中骂道:“你又不害馋劳病!这是别人拿来的东西,还要等着请客!”他那里肯依,醉的东倒西歪,只是抢了吃。杨执中骂他,他还睁着醉眼混回嘴。杨执中急了,拿火叉赶着,一直打了出来。邹老爹且扯劝了一回,说道:“酒菜是候娄府两位少爷的。”那杨老六虽是蠢,又是酒后,但听见娄府,也就不敢胡闹了,他娘见他酒略醒些,撕了一只鸡腿,盛了一大碗饭,泡上些汤,瞒着老子递与他吃。吃罢,扒上床,挺觉去了。”“子不教,父之过”,有这样的一个儿子,也让人不禁怀疑杨执中的名士身份。到了第十二回,杨执中父子住进了娄府,一起住进来的还有他的一个好友权勿用。杨老六因偷了权勿用的五百文钱买烧酒吃而闹得两位“名士”反目成仇。权勿用是杨执中介绍到娄府来的,据说有“管、乐的经纶,程、朱的学问。此乃是当世第一等人”,权勿用的口头禅是“我和你至交相爱,分什么彼此,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真实可信,但后一句只不过是个陪衬。杨老六拿了他的钱,老六道:“是下午时候,我拿出去赌钱输了,还剩有十来个在钞袋里,留着少刻买烧酒吃。”权勿用道:“老六,这也奇了,我的钱,你怎么拿去赌输了?”老六道,“老叔,你我原是一个人,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分甚么彼此?”说罢,把头一掉,就几步跨出去了。把个权勿用气的眼睁睁,敢怒而不敢言,真是说不出来的苦。自此,权勿用与杨执中彼此不合,权勿用说杨执中是个呆子,杨执中说权勿用是个疯子,……”至此,二人的名士面具算是都掉下来了,显示出了他们的真面目。 三、将讽刺小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儒林外史》之前,《西游记》、《西游补》、《金瓶梅》等小说中,已有讽刺的成分,但是,往往不是流于插科打诨,就是等同谩骂,还不能说是真正意义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则不同,正如鲁迅所说:“《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慼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中国小说史略》)可见,《儒林外史》足称讽刺之书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出于公心。也就是说,它并不是由于个人遭遇,深受科举之害,或是由于对某个人的不满,出于愤激之情才写出的,而是出于公心(社会责任感、忧患意识等),看到了科举制度的普遍危害和士林的种种丑态,才有这部小说的问世;二是能用比较冷静、客观、委婉的手法来写,从真实可信的细节和语言入手来讽刺,既能感受到
本文档为【明清文学复习提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6990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9KB
软件:Word
页数:18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1-07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