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6第六章 19世纪文学(一)

6第六章 19世纪文学(一)

举报
开通vip

6第六章 19世纪文学(一)null第六章 19世纪文学(一)第六章 19世纪文学(一)第六章 19世纪文学(一)第六章 19世纪文学(一)第一节 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第二节 英国文学与拜伦 第三节 法国文学与雨果 第四节 俄国文学与普希金 第五节 德国文学与海涅第六章 19世纪文学(一) 第六章 19世纪文学(一) 第一节 浪漫主义文学概述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 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 从社会发展的原因来看,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处于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上升的新旧历史交替的时代,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 从思想文化原因...

6第六章 19世纪文学(一)
null第六章 19世纪文学(一)第六章 19世纪文学(一)第六章 19世纪文学(一)第六章 19世纪文学(一)第一节 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第二节 英国文学与拜伦 第三节 法国文学与雨果 第四节 俄国文学与普希金 第五节 德国文学与海涅第六章 19世纪文学(一) 第六章 19世纪文学(一) 第一节 浪漫主义文学概述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 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 从社会发展的原因来看,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处于封建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衰亡、资本主义上升的新旧历史交替的时代,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 从 思想 教师资格思想品德鉴定表下载浅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员工思想动态调查问卷论语教育思想学生思想教育讲话稿 文化原因来看,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为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从文学自身发展的原因来看,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具有坚实的文学发展基础。 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 以人道主义为批判现实的武器,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企图建构理想的社会图景。 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并不重视反映历史的本质,只是把历史作为自己自由驰骋的艺术场景 。 喜爱自然风光、异域风情,厌恶资本主义的现实和都市文明。 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具有强烈的主观性。 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德国和英国的浪漫主义就是从收集民间文学开始的。 惯用对比和夸张手法,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 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 返回第二节 英国文学与拜伦第二节 英国文学与拜伦 湖畔派诗人“湖 畔 派” 诗 人“湖 畔 派” 诗 人主张: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否定技术进步,主张倒退,妄图用中世纪宗法制生活方式抵制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他们向往大自然的山川秀色,试图在大自然中寻找理想和人生的最后归宿。 代表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华兹华斯(1770—1850) 华兹华斯(1770—1850) 《 抒情歌谣集·序言》1800年出版,主张文学家的使命是要在 对日常生活和平常事件的 真实反映中寻觅人类的天性。 因为只有在 “ 微贱 的田 园 生活里”, “我们的各种基本情感才共同处于一种 更单纯的状态之下”, “人们的热情是与 自然之美的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 null小诗《咏水仙》展现了一幅与资本主义城市文明截然不同的恬静快乐的画面,表现出的是人要在大自然中寻找理想,寻找人性最后归宿的情怀。 《丁登寺》、《致布谷鸟》、《致蝴蝶》、《麻雀窝》等名篇歌颂了儿童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没有受过工业文明污染的完美人性 。第二代诗人第二代诗人 雪莱(1792—1822) “积极的”浪漫主义诗人,战斗的诗人。 作品《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描写了在暴君统治下人成为“非人”的悲惨情景,并热情洋溢地展示了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图画。 约翰·济慈(1795—1821) 约翰·济慈(1795—1821) 长诗《伊莎贝拉》借助中世纪的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材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 在《夜莺颂》、《秋颂》等著名诗篇中描写大自然美景,抒发着自己追求人生真理的激情。 拜伦(1788—1824)拜伦(1788—1824)第二代诗人拜伦和雪莱把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思想核心是自由与正义。在他看来,自由是正义的灵魂,先有了自由,然后才能谈得上正义。 拜 伦 生 平拜 伦 生 平出生于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世家。 天禀聪颖,但生来微跛,稍稍解事便极为敏感、自尊,从小形成了孤独、傲岸和反叛的性格。 先后就读于哈罗中学与剑桥大学,酷爱历史、哲学与文学,获硕士学位。《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内容:长诗描写了异域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反映了希腊等地中海国家被奴役民族渴求自由解放的愿望,塑造了一个孤独、忧郁、悲观的青年漂泊者形象——哈罗尔德。 人物:哈罗尔德是一个“拜伦式英雄”的雏形。他具有拿破仑战争时期及“神圣同盟”初期西方许多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特征:不满现实但又找不到出路,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却也不能和人民群众一起斗争,于是陷入悲观绝望之中。 抒情主人公“我”:积极入世,热情洋溢,既是一位目光犀利的观察家、思想深邃的批评家,也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自由、敢于揭露、又善于斗争的民主战士。 《东方叙事诗》与“拜伦式英雄”《东方叙事诗》与“拜伦式英雄”内容:包括《异教徒》、《阿比杜斯的新娘》、《海盗》、《莱拉》、《巴里西纳》、《柯斯林之围》。 主人公:无不具有愤世嫉俗的思想、叱咤风云的勇气和狂热而又浪漫的冒险经历。他们是单枪匹马的复仇者,有崇高的道德观和侠义心肠,酷爱自由,忠于爱情,最后却成为社会的牺牲品。 “拜伦式英雄”:这些人物形象有作者本人生活遭遇的明显印记,发展了哈罗尔德所体现的拜伦主义——失望忧郁的情绪和纯粹的个人反抗,而成为典型的“拜伦式英雄”,即高傲而倔强,忧郁而孤独,神秘而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从而对之进行彻底反抗的叛逆者。 《唐璜》(1818—1823) 《唐璜》(1818—1823) 故事:以唐璜的游踪及其数次爱情历险为主要线索,展现了欧洲社会的广阔图景,涉及人类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 人物:唐璜是一个天真、热情、善良的贵族青年,很少哈罗尔德的忧郁孤独,亦无曼弗雷德的愤世嫉俗,更见不到该隐那种叱咤风云的叛逆反抗,他的性格特征随着种种历险经历而深化复杂。 《唐璜》的艺术特色《唐璜》的艺术特色强烈的主观抒情和浓郁的浪漫色彩。拜伦鲜明的爱憎激情显现在长诗优美而略带忧伤的字里行间,无处不在,统贯全篇 夹叙夹议。拜伦似乎常常按捺不住自己,在叙述中随时向他的主人公和读者大发议论,或评点国事和人物,或追思遐忆,或赞叹大自然的神奇。 语言风格多样,极富变化,把愤怒的揭露、辛辣的揶揄、尖刻的辩论、俏皮的嘲笑、热烈的抒情和哲学的沉思表现的恰到好处。 返回第三节 法国文学与雨果第三节 法国文学与雨果特点:法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复辟与反复辟的曲折斗争,决定了法国浪漫主义具有更为鲜明的政治色彩 。 地位:浪漫主义运动在法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和戏剧,都出现了许多杰作,将欧洲浪漫主义运动推向高峰。夏多布里昂(1768—1848) 夏多布里昂(1768—1848) 代表着法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贵族倾向 在《基督教真谛》(1802)中鼓吹基督教的复兴,但对美洲丛林和大草原的奇异风光及古代废墟富于抒情色彩的描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中异国情调和描绘废墟美的范例。 null《阿达拉》煞费苦心地论证了基督教、上帝、灵魂不死等问题,在表现世俗爱情 与 宗教信仰 的 矛盾时,夸大宗教的力量。但这个殉教故事写得缠绵悱恻,情感动人。 《勒内》塑造了法国大革命后一代贵族没落青年的典型——勒内。在勒内身上所表现出的“世纪病”,实际上就是没落贵族阶级孤独颓唐、悲观厌世的精神病。 斯塔尔夫人(1766—1817) 斯塔尔夫人(1766—1817) 代表着法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民主倾向 。 文论著作《论文学》(1800)、《论德国》(1813)中肯定了浪漫主义文学 。 书信体小说《黛菲妮》(1802)中,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道德和宗教偏见。 乔治·桑(1802—1876) 乔治·桑(1802—1876) 《康素爱萝》(1842—1843)在18世纪欧洲黑暗丑陋的现实背景中, 塑造了一个不慕虚荣、 不畏强暴的女歌唱家形象。 《安吉堡的磨工》(1845)反映了作者的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魔沼》(1846)是作家最成功的田园小说, 赞美了生活在充满 诗情画意的农村 田园生活里的善良质朴的农民。 缪赛(1810—1857) 缪赛(1810—1857) 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1836)塑造了一个“世纪病”形象沃达夫 。维克多·雨果(1802—1885) 维克多·雨果(1802—1885) 1802年2月26日,雨果生于贝尚松城。童年和少年时期,父亲征战疆场,他随母亲生活,受其影响,成为保王党的忠实信徒。 天资聪慧,12岁开始写诗,15岁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褒奖,被名重一时的夏多布里昂称为“神童”。 “美丑对照原则”的提出“美丑对照原则”的提出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 言,序言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在 序言 中,雨果认为,在新的时代,文学必须 摆脱 古典主义的束缚。他提出了新的美学原则:对照。 他认为:“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1830年3月25日,雨果创作的《欧那尼》正 式 上演,引发了浪漫派和古典主义派之间的决战。《欧那尼》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大获 全胜。 雨果的诗集雨果的诗集《东方集》赞美希腊人民民族解放斗争 《秋叶集》抒写家庭和个人生活 《晨夕集》抒发忧郁情怀憧憬未来希望 《心声集》回忆家庭生活描绘自然美景 《光与影集》记录了诗人和朱丽叶的爱情 《惩罚集》政治讽刺诗集 《静观集》总结和回顾自己的一生 晚年发表《凶年集》表现爱国主义激情和人道主义精神 《历代传说》被认为是法国诗歌和世界文学中最丰富最完美的抒情史诗之一《悲惨世界》(1862) 《悲惨世界》(1862) 故事:以社会底层受苦受难的穷人为对象,描绘了一幅悲惨世界的图景。 人物:小说通过冉阿让、芳汀、柯赛特的遭遇,再现了现实中的人间地狱。这三个男人、女人和儿童,代表着所有的穷人和现实的悲惨世界。 仁爱的理想:塑造了一个仁爱的化身——米里哀主教,力图以仁爱精神去对抗恶。 共和的理想 :怀着极大的热情描绘了1832年6月5日的人民起义与共和主义的英雄们 。《海上劳工》(1866) 《海上劳工》(1866) 故事:青年渔民吉里亚特为了爱情战胜海上风暴,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斗争的凯歌。 人物:当吉里亚特享有娶代律雪特的权力时,却发现其另有所爱。最后他决定牺牲自己,成全一对恋人的婚姻。在把他们送上旅程后,他让自己淹没在汹涌的海浪中。 主题:雨果再现了劳动者战胜自然创造奇迹的刚毅和才能,也歌颂了吉里亚特的高尚纯洁、诚实善良和自我牺牲精神。 《笑面人》(1869) 《笑面人》(1869) 故事:小说通过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将政敌两岁的儿子卖给儿童贩子,孩子被毁容后成了笑脸小丑、流浪民间的故事。 主题:揭露了英国统治阶级的残暴和人民群众的苦难。 最后一部小说《九三年》 最后一部小说《九三年》 故事:革命军司令官郭文因叛军首领郎特纳克侯爵为从大火中救3个孩子而放弃了逃走的机会,将其从监狱中放走,郭文也因触犯了革命法律而被处死。 主题: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斗争最激烈的年代风云变幻的风貌,写出了革命与反革命之间斗争的残酷性。 观点:“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 《巴黎圣母院》(1831) 《巴黎圣母院》(1831) 背景:以15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为背景,在情调奇特、色彩鲜明的中世纪宗教场景中展开情节,演绎了一个悲惨可怕、震撼人心的故事。 内容:雨果通过小说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他所理解的世界。这个世界分为世俗的和圣灵的两个层面。 故 事 梗 概故 事 梗 概狂热的人群在巴黎圣母院前欢度愚人节,选出了最丑的愚人王——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喀西莫多。美丽的吉卜赛少女爱斯美拉达带着一头会耍杂技的小羊在广场上卖艺。圣母院教堂的副主教克罗德·弗洛罗被少女的美丽所吸引,指使喀西莫多夜间在街头劫持姑娘。爱斯美拉达被国王的弓箭队长弗比斯救出,她从此爱上了这个轻薄的军官。 克罗德跟踪爱斯美拉达和弗比斯,在他们幽会时刺伤了弗比斯,并嫁祸于姑娘,姑娘因此被判死刑。行刑之日,对爱斯美拉达充满爱慕之情的喀西莫多从教堂前的法场上把姑娘救了出来,将她安置在不受法律管辖的圣母院里。 教会掀起了宗教狂热,吉卜赛少女被视为女巫,法院决定不顾圣地避难权要逮捕姑娘。巴黎下层社会乞丐王国的乞丐、流浪人闻讯攻打圣母院,要救出自己的姐妹。混战之际,克罗德把爱斯美拉达劫出圣母院,逼她屈从于自己。他在遭到拒绝后把姑娘交付给追捕的官兵,在圣母院楼上看着姑娘被绞死。 绝望的喀西莫多在愤怒中把从小把他养大的克罗德推下顶楼活活摔死,他自己也到公墓找到了爱斯美拉达的尸体,自尽在她的身边。爱斯美拉达与喀西莫多 :美与丑的对比爱斯美拉达与喀西莫多 :美与丑的对比喀西莫多:外表极丑,心灵却极善,是雨果创造的特有的丑美典型。他的丑震惊了愚人节,使狂欢的人群瞬间鸦雀无声 爱斯美拉达:内外皆美,是至美至善集中的化身。她的美颠覆了克罗德的所有神学理念,唤醒了没有人间情感的副主教的人性欲望。 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克罗德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克罗德克罗德出身贵族,从小接受神学教育,是居于神学、经学和教育学知识顶峰的学者。他身为圣母院教堂副主教,居高临下,自觉是掌握人们灵魂的人。僵死的科学使他变成了一个神秘主义者,一个道德和理智残缺不全的人。他身上的全部人性被神学和教堂扼杀,没有丝毫人间温情,在他那“迷人”的身躯里隐藏着残忍和恶毒的灵魂。 爱斯美拉达的美丽激起了他身上久违了的人的情欲,颠覆了他所献身的神学理念。他是一个要征服和占有美的恶势力的化身,他把拒绝他的爱斯美拉达诬陷为女巫,煽起宗教狂热,与官府沆瀣一气,置吉卜赛少女于死地。 作者通过克罗德这个形象批判了僵死的神学理念,揭示了猖獗的教会势力。小说的浪漫主义特色小说的浪漫主义特色以浓烈的浪漫主义笔调,出色地描绘了巴黎的图景和中世纪阴暗生活的风貌:高大的哥特式的建筑、喧嚣的海洋、纵横交错的街道、街头广场上的刑场绞架、阴森的巴士底狱、流浪人居住的神秘场所等等,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充满绚丽色彩和奇特声响的世界。 情节也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处处表现出了巧合、夸张和怪诞。 通过对王室及司法界与乞丐王国、圣母院与世俗社会、克罗德迷人的外表与丑恶的内心、爱斯美拉达的善良美丽与克罗德的阴险丑陋等一组组鲜明的场景、意象、人物的对比描绘,集中体现了自己的对照艺术原则。 返回第四节 俄国文学与普希金第四节 俄国文学与普希金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以诗歌为主,富有强烈的战斗精神。 茹科夫斯基(1783—1852)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被誉为第一位俄国抒情诗人。 克雷洛夫(1768—1844)的寓言也是俄国文学的重要成就。他的作品不但歌颂了人民的智慧,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痛苦命运的同情,而且讽刺了专制暴政、揭露了贵族的寄生生活。他的寓言富有民族风格,充满幽默和机智,并广泛采用了民间口语,深受人民喜爱。 莱蒙托夫(1814—1841) 莱蒙托夫(1814—1841) 在长篇叙事诗《童僧》、《恶魔》里塑造了具有叛逆性格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人民反抗专制暴政的正义心声。 抒情诗《帆》以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的孤帆,象征着“祈求风暴”的不屈战士。 《高加索》充满热爱故土的情怀,显示了描写自然的高超技巧。 《当代英雄》(1840)《当代英雄》(1840)地位:继承普希金开始的“多余人”形象传统,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的第二个“多余人”——毕乔林。 人物:毕乔林是对上流社会强烈不满的贵族青年,但他摆脱不了贵族生活,没有理想,玩世不恭,感到苦闷绝望;他时时进行自我心理分析,既否定一切,也蔑视自己,只能成为社会的“多余人”。普希金(1799—1837) 普希金(1799—1837) 地位: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位民族诗人、伟大作家。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坛的太阳”。 生平:出生在莫斯科一个古老而又显赫的贵族家庭。他的祖先与沙皇多有交往。普希金认为,“正直的精神害了我们一族”,他的祖先多次失宠于历代沙皇。到了普希金父亲这一代时,家境败落。普希金很为自己的贵族出身骄傲,但他更注重自己的独立人格 。普希金的诗歌普希金的诗歌反对暴政、呼唤自由、向往革命的诗歌,如《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童话》、《乡村》等。 1820年,普希金的第一部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出版,使他的声望与日俱增。 在流放时期,普希金创作了著名的长诗《高加索的俘虏》、《巴赫奇萨拉的喷泉》、《强盗兄弟》、《茨冈》、《努林伯爵》,以及《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大部分篇章和大量的抒情诗、童话诗、评论、随笔等。 短篇小说《驿站长》短篇小说《驿站长》《别尔金小说集》中影响最大的是短篇小说《驿站长》,它讲述一个小驿站长辛酸悲惨的一生,鲜明地表现出了作者对小人物的同情,开创了俄国文学描写“小人物”的先河。 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取材:取材于18世纪普加乔夫起义。 人物:小说不像以往的文学作品那样,把农民起义领袖描绘成为杀人放火的强盗,而是把他塑造成热爱自由、宁死不屈的英雄。普希金笔下的普加乔夫英勇机智、坚定乐观、到处受到人民的拥戴。诗人之死诗人之死屈辱:1831年,普希金与莫斯科美女冈察洛娃结婚。婚后他家迁往彼得堡。普希金重新进入外交部任职。沙皇赐予普希金宫廷近侍一职,使普希金深感屈辱。 决斗:1836年11月,普希金和他的朋友们都收到了匿名信,告知近卫军军官、法国流亡贵族丹特士对普希金妻子的追求。为了保卫自己的名誉,普希金提出决斗。1837年1月27日,决斗在彼得堡近郊举行。决斗的条件十分苛刻,双方相距仅为10米。普希金受重伤,两天后逝世,年仅38岁。 《叶甫盖尼·奥涅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作品再现了19世纪20年代俄罗斯广阔的社会生活,别林斯基称它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多余人”:奥涅金“多余人”:奥涅金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多余人”。 奥涅金出生在彼得堡一个破落贵族家庭。青少年时代他是在花天酒地、情场舞会中度过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逐渐感到生活空虚、精神苦闷 。 奥涅金不去当政府官吏或去军队当军官,而是想当作家。他关心俄国的社会发展,也想有所作为。但是在京城,在贵族的生活圈里,他一事无成。 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 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 特点:出身贵族,教养良好,天赋很高;对沙皇政府和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没有好感;也有远大的抱负,想成就一番事业,但总是一事无成,到头来还是无所事事。贵族视他们为叛逆的多余人,劳动人民又把他们划入老爷的行列,同样把他们视为多余的人。 人物系列:奥涅金是多余人的鼻祖,后来的文学作品中相继出现“多余人”的典型,如莱蒙托夫笔下的毕乔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他们身上无一不或多或少地闪现着奥涅金的影子。 地位: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独有的成就,同时也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俄罗斯的灵魂” :达吉雅娜 “俄罗斯的灵魂” :达吉雅娜 性格:一直在乡村长大,喜爱大自然,同情受苦受难的农奴。她“腼腆、忧郁、沉默寡言”,内心却蕴藏着追求个性解放的热情。她热爱俄罗斯民歌,相信民间的古老传说,相信梦,具有俄罗斯人民纯朴的气质。 爱情:奥涅金以鄙视现实的态度和与众不同的气质吸引了达吉雅娜,她怀着少女的真诚和纯洁的感情,大胆地给奥涅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表爱信 。 悲剧:生活环境造就了她纯朴真挚的性格,却限制了她思想能力的发展。奥涅金的拒绝和说教使她感到悲伤、羞愧,她最终也只能像当时其他的少女一样,被带到“嫁人的市场”上,嫁给了一个“肥胖的将军”。她所追求的自由纯洁的爱情生活终究没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她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艺术特色《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艺术特色诗与散文的有机结合。普希金第一个在俄罗斯文学中把诗的抒情性和散文的叙事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他自己所说的“自由的形式”的“诗体小说”。 抒情性。作者通过大量的“抒情插笔”抒发自己对人物的褒贬、对事件和场面的评论以及对往事的追忆,有的尖锐激烈、锋芒毕露,有的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有的画龙点睛、入木三分。 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奥涅金和连斯基、达吉亚娜和奥尔迦之间在对照中,各自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十分鲜明和突出。 “奥涅金诗节”:作品中除了男女主人公各写的两封信之外,其余均由4部抑扬格写成的14行诗组成诗节,这种诗节被称为“奥涅金诗节”。音部抑扬顿挫,韵律错落有致。返回第五节 德国文学与海涅第五节 德国文学与海涅背景:1834年成立的关税同盟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在德国的发展,但德国在政治上仍然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结束封建割据的局面,实现统一已成为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毕希纳(1813—1837)的创作具有批判现实主义倾向,以展现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党人与吉伦特党人斗争的剧本《丹东之死》(1835)最为著名。 重要的文学派别重要的文学派别青年德意志:在30年代的德国文坛出现的具有反封建倾向的文学派别。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主张立宪和民主,文学上反对浪漫主义,反对文学脱离现实生活,主张作家应接近人民。思想较为激进,在艺术方面则空洞苍白,代表作家是路德维希·伯尔纳、卡尔·古茨柯夫等。 一八四八诗人:在1848年前后出现的一批为资产阶级革命呐喊助威的诗人,他们革命性强、与人民关系密切。以诗歌创作为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呐喊,表达德国人民反对封建统治、要求民族统一的愿望,具有明显的政治性与革命性。菲迪南德·弗赖利格拉特这一派别中的重要诗人,1844年出版诗集《信仰的自白》。其他重要诗人还有格奥尔格·赫尔韦格、霍夫曼·封·法勒斯雷本等。亨利希·海涅(1797—1856) 亨利希·海涅(1797—1856) 出生在一个破落的犹太商人家庭。从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自由、平等的思想影响,终身对法国抱有好感。 1819年海涅先后进入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1824年进入哥廷根大学,1825年在哥廷根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 1824年开始,海涅进行了历时四年的漫游生涯,足迹遍及柏林、波茨坦、慕尼黑、黑尔戈兰等地以及英国、意大利等国。 海涅的诗歌海涅的诗歌《诗歌集》: 1827年出版,是其早期抒情诗的代表作,由《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集》等组诗构成,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大多以个人的经历、感受为内容,抒写个人的遭遇、爱情的苦恼,主要内容是表达海涅对堂妹阿玛丽亚的绝望的爱情。 《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 1844年发表的富有战斗性的政治抒情诗。海涅的理论著作海涅的理论著作《论浪漫派》对德国浪漫派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政治上是反动的,艺术上有可取之处,强调文艺的民族特色与蓬勃生气 。这部著作的出版,结束了德国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坛的统治地位。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一方面批评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以哲学为现存的封建制度辩护的倾向,另一方面也指出了隐藏其中的革命思想,对它在反对宗教方面的进步作用予以充分的肯定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海涅诗歌创作的顶峰。 内容:描写诗人于1843年10月在流亡法国13年后第一次回汉堡探亲途中在德国的所见所闻所感。 寓意:诗人以冬天的寒冷、萧瑟、阴沉象征德国死气沉沉、停滞落后的现状,以“童话”来比喻德国现实社会的荒谬、“非现实”。艺 术 手 法艺 术 手 法以精确逼真的笔触描写了德国现实的黑暗、停滞,令人窒息的政治气氛。对检查制度、关税同盟、教会等的揭露都是现实主义的。同时诗人驰骋丰富的想象,充分描绘幻想的形象,一方面可与现实形成对比,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诗人淋漓尽致地发挥见解。 杰出的讽刺才能。常运用幽默的俏皮话、反语、隐语加强讽刺效果。在讽刺时,诗人还巧妙地把形象化的比喻交织在一起 。返回 讨论与思考题 讨论与思考题1. 浪漫主义文学在欧洲出现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历史文化条 件下产生的?它的出现适应了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心理? 2. 在不同的浪漫主义作家之间,存在着哪些相一致的东西?而造成不同作家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取向最根本差异是什么? 3. 作为资产阶级文学思潮,浪漫主义作家对新文学做出哪些重要贡献? 4. 以《巴黎圣母院》为例,谈谈雨果作品中的对照原则艺术。 5. 试析奥涅金人物形象和《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的艺术特征。
本文档为【6第六章 19世纪文学(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89807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2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11-04
浏览量: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