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繁)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繁)

举报
开通vip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繁) 20 世紀最純淨的心靈,讓整個世界駐足聆聽的聲音。 印度文明的奇葩,20 世紀最卓越的心靈導師——克裡希那穆提 作者簡介: 克裡希那穆提一八九五年生於印度,十三歲時由“通神學會”領養。“通神學會”一直宣揚 “世界導師”(world teacher)的再度降臨,並且認為他就是這個“世界導師”。他很快就 成為堅強無畏、難以歸類的導師。他的言論和著作無法歸屬於哪一種宗教,既非東方也非西 方,而是屬於全世界。 一九二九年的八月三日,克氏宣佈解散專為他設立的“世界明星社”,退還所有信徒的捐款, 他發...

(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繁)
20 世紀最純淨的心靈,讓整個世界駐足聆聽的聲音。 印度文明的奇葩,20 世紀最卓越的心靈導師——克裡希那穆提 作者簡介: 克裡希那穆提一八九五年生於印度,十三歲時由“通神學會”領養。“通神學會”一直宣揚 “世界導師”(world teacher)的再度降臨,並且認為他就是這個“世界導師”。他很快就 成為堅強無畏、難以歸類的導師。他的言論和著作無法歸屬於哪一種宗教,既非東方也非西 方,而是屬於全世界。 一九二九年的八月三日,克氏宣佈解散專為他設立的“世界明星社”,退還所有信徒的捐款, 他發誓即使一無所有也不成立任何組織。因為真理不在任何人為組織中,而純屬個人了悟, 一旦落入組織,人心就開始僵化、定形、軟弱、殘缺。他的另一項驚人宣佈是,他否定了所 有過去的通靈經驗,認為一切心靈現象都是人類接受傳統暗示和過去習性的策動而投射的念 相。從此,這位被選為“世界導師”的克裡希那穆提,才真正開始光華四射。 一九三九年二次大戰爆發,面對世界的動亂、人類的自相殘殺,克氏感到刺骨的哀傷以及更 為超然冷靜的深思,他開始探索真正的教誨,要用最簡單而直接的語言帶領人們進入那種不 可思議的境界。 這位慈悲與智慧化身的人類導師,窮其一生企圖帶領人們進入他所達到的境界,直到九十歲 去世前都還在不停奔波。一九八六年二月十六日晚九點整,克裡希那穆提不可思議的一生結 束了。他留下來的六十冊以上的著作,全是從空性流露的演講集和講話集,目前已經譯成了 47 種語言出版。在歐美、印度及澳洲也都有推動他志業的基金會和學校。他們一直強調克氏 教誨的重點:人人皆有能力靠自己進入自由的了悟領域,而所謂的真相、真理或道,都指向 同一境界。 克裡希那穆提,這位被譽為歷史上旅行次數最多,晤面人數最多的世界導師,不喜歡被人們 稱為“大師”。他雖然備受近代歐美知識份子的尊崇,然而真正體悟他教誨的人,至今寥寥 無幾。 一生的學習 引言: 我們配做父母嗎?想想我們曾經受過的教育,想想我們是如何一天天變得平庸的。如果教育 只是像用模具來塑造各種標準樣式的人,教導人們去尋求安全感,成為重要人物,或是早日 過上舒服日子,那麼,教育只有助長了這個世界的不幸與毀滅;如果教育只是一個職業,一 項賺錢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而已,那麼老師怎麼會用愛心去幫助每一個學生,讓他們對自己和這個世界充 滿好奇? 目錄: 第一章 教育與生活的意義 傳統的教育,使獨立思考變得極端困難。附和隨從導致了平庸。如果我們崇尚成功,那 麼要異於眾人,或是反抗環境便非易事,而且可能是危險的。想要成功的動力——這是追求 物質或所謂精神上的報償,尋求內在或外在的安全感、尋求享樂的欲望——這整個過程都會 阻礙了“不滿之情”,遏止了自發創造,滋生了恐懼,而恐懼,則阻礙了我們對生活加以明 智地瞭解。 第二章 正確的教育 無知的人並不是沒有學問的人,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當一個有學問的人依賴書本、知 識和權威,借著它們以獲取瞭解,那麼他便是愚蠢的。瞭解是由自我認識而來,而自我認識, 乃是一個人明白他自己的整個心理過程。因此,教育的真正意義是自我瞭解,因為整個生活 是彙聚於我們每個人的身心。 第三章 智力、權威與智慧 正確的教育,意指喚醒智慧,培養一種完整的生活,惟有這種教育才能創造出一種新的 文化和一個和平的世界。然而,要實施這種新的教育,我們必須由一個完全不同的基礎重新 出發。 第四章 今日世界的危機 為了要找出教育在今日世界的危機中擔任何種角色,我們就必須先瞭解這項危機是如何 造成的。顯然,這是由於我們和他人、財物、觀念之間的錯誤價值觀所致。如果我們和他人 的關係是基於自我擴張,和財物的關係是基於貪得無厭,則社會的結構必然是競爭性的、孤 立性的。如果在我們和觀念的關係中,辯護某一種意識形態,而反對另一種意識形態,則猜 疑和敵意,是不可避免的結果。 第五章 我們需要怎樣的學校 惟有當我們瞭解了人生的深刻意義,這時才會有真正的教育。然而要瞭解人生,則心靈 必須明智地將自己從滋生恐懼與附和順從的要求報償的欲望中解脫。如果我們把孩子視為私 人的財產,如果將他們視為我們卑微自我的延續,或實現我們野心的工具,則我們建造的是 一個沒有愛卻有追逐自我利益的環境和社會結構。 第六章 父母與教師 不論貧窮或富有,大多數的父母都全神貫注于他們自己的煩惱和困境中。他們並不嚴肅 地關切目前的社會與道德的墮落,而只期望自己的孩子有所專長,能出人頭地。他們為孩子 的將來而焦急,渴望孩子因教育而獲得安穩的職位,或是幸福的婚姻。 第七章 性與婚姻 為何對我們大部分人而言,性,是個充滿混亂和衝突的問題?為何它成了我們生活上的 一項主宰力量?主要原因是我們沒有創造力。而我們之所以缺乏創造力,是因為我們整個社 會與道德的文化以及我們的教育方法,均是以智力的發展為基礎。 第八章 藝術、美與創造 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斷地逃避自我。由於藝術提供了一種使人尊敬而又簡易的逃避方法, 所以它在許多人的生活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渴求忘我的欲望使得有些人走向藝術,另 一些人則沉溺於酒精中,還有一些人則遵循神秘而異想天開的宗教教條。 正文: 第一章 教育與生活的意義 如果一個人環遊世界,他將注意到,不論在印度、美洲、歐洲或是澳洲,人的本性是多 麼地相似。在學院、大學裡,情形尤其如此。我們好像用著模型製造出一種人的典型——以 尋求安全感、成為重要人物,或盡可能少思考而過著舒服日子,為其主要關心的目標。 傳統的教育,使獨立思考變得極端困難。附和隨從導致了平庸。如果我們崇尚成功,那 麼要異於眾人,或是反抗環境便非易事,而且可能是危險的。想要成功的動力——這是追求 物質或所謂精神上的報償,尋求內在或外在的安全感、尋求享樂的欲望——這整個過程都會 阻礙了“不滿之情”,遏止了自發創造,滋生了恐懼,而恐懼,則阻礙了我們對生活加以明 智地瞭解。隨著年齡的增加,心靈便冷漠遲滯了。 當我們尋求舒適時,通常會在生活裡找出一處最沒有衝突的安靜角落。於是,我們便懼 於跨出這塊隱蔽的地方。這種對生活、對奮鬥、對新經驗的恐懼,扼殺了我們心中的冒險精 神。我們一切的環境教養與教育都促使我們不要異於他人,惟恐自己的思想與社會上的模式 相左,使我們對權威和傳統給與錯誤的尊敬。 幸好,有些認真的人們,願意摒棄左派或右派的偏見,而探究有關人類的問題。然而, 我們絕大部分的人,都沒有真正的“不滿之情”,真正的反抗之心。當我們對於環境不加以 瞭解便屈服於其中,則我們可能具有的任何反抗之心便逐漸熄滅了 。不久,我們的種種責任 更使它完全死絕。 反抗有兩種。一種是暴力的反抗。這僅是對於既存的秩序不加瞭解的一種反作用而已。 另一種是深入的、充滿了智慧的心理反抗。有許多人反抗既存的正統規範,卻又落入新的正 統規範,落入了更進一步的迷惘和巧加隱飾的自溺自滿 之中。一般來說,我們總是脫離某一 群人或某一組理想,而加入另一群人,背上另外的理想,如此地製造了新的思想模式;而對 於這項思想模式,我們則必須再起而反抗。反作用只會產生對立,而改革則需要再度的改革。 然而有一種明智的反抗,它並非反作用,而是由於一個人對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加以覺 察,因而隨著自我認識而產生。惟有當一種經驗來臨時,我們面對它,而不避開它所帶來的 騷擾,如此我們才能使智慧保持高度的覺醒;而高度覺醒的智慧就是直覺,它是生活中惟一 的嚮導。 那麼,什麼是生活的意義?我們為何生存,為何奮鬥?如果我們受教育僅是為了出名, 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變得更能支配他人,那麼,我們的生活將是膚淺而空洞的。如果我們 受教育只是為了成為科學家,成為死守書本的學者,或成為沉迷於某種知識的專家,那麼, 我們將助長世界上的毀滅與不幸。 雖然生活確有更高更廣的意義,然而,如果我們未曾發現它,那麼教育又有什麼價值呢? 我們可能受到高保的教育,然而,如果我們的思想和情感不能融為完整的一體,則我們的生 活將是殘缺的、矛盾的,被許多恐懼所折磨;一旦教育沒有培養我們對生活持有一個完整的 看法,它便沒有多大的意義。 在目前的文明世界裡,我們把生活分成如此繁多的部門,以致於教育除了是學習一種特 定的技術職業之外,便沒有多大的意義。教育不但沒有喚醒個人的智慧,反而鼓勵個人去沿 襲某種模式,因而阻礙了個人,使他無法將自身作為一項整體的過程來加以瞭解。將生活上 的許多分門別類的問題,嘗試著在它們個別的層次里加以解決,這表示完全欠缺瞭解。 個人是由不同的實體(entities)所組成的,然而,強調它們的差異之處,而鼓勵某種 特定類型的發展,則導致諸多的紛亂與矛盾。教育應該使得這些分離的實體完整 合一——因 為如果欠缺了完整性,生活便成了一連串的衝突和悲哀。如果我們爭訟持續不休,那麼,被 訓練成律師又有什麼價值?如果我們的混亂延續不止,那麼,知識有何價值?如果我們利用 技術上和工業上的能力來互相毀滅,那麼,它們有何意義?如果我們的生活導致暴力與不幸 , 那麼,它又有什麼意思呢?雖然我們或許富有,或有能力賺取財富,雖然我們享有歡樂,擁 有組織化的宗教,我們卻生活在無止境的衝突中。 我們必須對“私人”和“個人”加以區別。“私人”是偶然性的;我所謂偶然性的,意 指我們出生時的境遇與情況,我們湊巧生長於其中的環境,以及隨環境而來的愛國心、迷信、 階級的區分與偏見。“私人”或“偶然性的”只是暫時性的,雖然這一短暫的時刻可能持續 一生。由於現在的教育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是以“私人”、“偶然性的”、“暫時性的”為基礎,所以它導 致思想的腐化,以及對自我防禦性恐懼的諄諄教誨。 我們大家都被教育和環境所訓練,而尋求私人的利益和安全,為我們自己而奮鬥。雖然 我們用美麗的言辭加以掩飾,然而,我們都是在一個基於剝削與因恐懼而貪得無厭的制度下 被教育著來從事各種職業。這種訓練,必會為我們自己以及世界帶來混亂與不幸,因為它在 每一個人的心中製造了心理上的障礙,使得我們每一個人都彼此分離對立。 教育,並非只是用來訓練心智。訓練提升了效率,然而卻無法造就一個圓滿的個人。一 個隻知接受訓練的心智,只是過去的延續,這樣的心智永遠無法發現新的事物。所以,為了 要尋出何謂正確的教育,我們必須探詢生活的全部意義。 整體的生活意義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說,並非是最重要的事,而我們的教育所強調的是 次要的價值,僅僅使我們熟諳了某個部門的知識而已。雖然知識和效率是必須的,然而,把 它們作為主要事物而加以強調的結果,則只會造成衝突與混亂。 有一種由愛所啟發的效率,它行得更遠,比野心所造成的效率來得更偉大;如果沒有愛 ——愛使我們對生活有完整無缺的瞭解——效率便滋生了殘暴與無情。現在整個世界上,情 形不正是如此嗎?我們現行的教育,是以發展效率為其主要目標,因此它便和工業化、戰爭 相銜接;而我們便陷入這個無情競爭與相互毀滅的大機器裡。如果教育導致戰爭,如果教育 教導我們去毀滅他人或被他人毀滅,它不是完全失敗了嗎? 要建設正確的教育,顯然地,我們必須把生活當做一個整體來瞭解它的意義,而要做到 這一點,我們必須要能夠思考,不是指頑固不變、死守理論的思考,而是直接地、真實地思 考。一個頑固不變、死守理論的思考者,是一個不假思索的人,因為他遵循著一個模式;他 重複著說過的話,循著一個窠臼去思考。我們無法抽象地或根據理論來瞭解生活。瞭解生活, 就是了解我們自己。而教育的全部內容就在於此。 教育並非只是獲取知識,聚集事實,將之編集匯合;教育是把生活當做一個整體而明白 其中的意義。然而,整體能經由“部分”加以瞭解——可是這卻是政府、組織化的宗教、獨 裁政黨所嘗試的工作。 教育的功用在於培養完整的人,因而是具有智慧的人。我們可能獲有學位,具有像機械 化的效率,然而卻沒有智慧。智慧並非只是一些常識;它並非來自書本,它也不是機巧的自 我防禦的反應,或具侵略性的斷言。一個沒有讀過書的人,可能比一個博學的人更具有智慧。 我們把考試和學位當做衡量智慧的標準,而培養了一種逃避人生重大問題的心智。智慧是對 於根本事物、現在存在的事物的瞭解能力;而所謂教育,便是在自己以及別人身上喚醒這項 能力。 教育,應該幫助我們發現恒久不滅的價值,使我們不至於只依附公式或重複口號;教育 應該幫助我們拆除在國籍和社會上所豎起的柵欄,而非強調它們,因為這些柵欄在人與人之 間造成了對立。不幸的是,現行的教育制度正促使我們變得卑屈,變得機械化,變得毫不思 考,雖然教育喚醒我們的智力,然而,它使我們的內心殘缺不全、矛盾、沒有創造力。 對生活如果沒有整體性的瞭解,則我們個人的或集體的問題只有加深、加廣。教育的目 的,並非製造學者、專家、尋找工作的人,而是培養完整的男男女女,使他們從恐懼之中解 脫出來;因為惟有在這樣的人之中,才有持久的和平。 惟有瞭解我們自己本身時,恐懼才會終止。如果每一個人想在每一刻裡澄清他的生活, 如果他想面對生活上紛雜的事物、生活上的災難、生活上突然降臨的苛求,他便必須更具彈 性,因此,他必須不為種種理論或某種特定的思考模式所束縛。 教育,不應該鼓勵個人去附和社會,或與社會消極地和諧相處,而是要幫助個人去發現 真正的價值——它是經由公正不偏的探討和自我覺悟而來。如果沒有自我認識,則自我表現 懼成為自我肯定,以及其所含的種種因野心和侵略性而造成的衝突。教育,應該喚醒一個人 自覺的能力,而非只耽溺於滿足自己的自我表現。 如果在生活的過程中,我們相互毀滅,那麼學識又有什麼用呢?一連串殘酷的戰爭,一 次緊接著一次地爆發,顯然在我們培養孩子的方式裡,有某種根本上的錯誤。我想大部分人 對此都有所覺察,然而,我們 卻不知道該如何加以處置。 制度——不論是教育上或政治上——的改變並不神奇;當我們自身發生了變化,它們便 改變了。個人才是最重要的,而非制度;一旦個人不瞭解它自身的整體過程,那麼任何制度 ——不論是左派或右派——都無法為這個世界帶來秩序與和平。 第二章 正確的教育 無知的人並不是沒有學問的人,而是不明了自己的人。當一個有學問的人依賴書本、知 識和權威,借著它們以獲取瞭解,那麼他便是愚蠢的。瞭解是由自我認識而來,而自我認識, 乃是一個人明白他自己的整個心理過程。因此,教育的真正意義是自我瞭解,因為整個生活 是彙聚於我們每個人的身心。 目前我們所謂的教育,只是由書本聚集見聞、知識,這是任何懂得閱讀的人都辦得到的。 這種教育提供了一條巧妙的逃避自我之途,如同其他所有的逃避方式一樣,它無可避免地製 造出有增無減的苦難。衝突和混亂,是由於我們和他人、事物、概念之間差錯的關係而產生 , 除非我們瞭解此項關係而改變了它,否則,僅僅知識的學習和堆砌,各種技能的獲取,都只 會將我們導向更深的混亂和毀滅。 在我們現在的社會裡,我們將子女送入學校,學習一些技能,借此在來日謀生。我們對 孩子最急切的渴望,就是將他塑造成一個專家,希望給予他一個安全的經濟地位。然而,技 術的訓練能使我們瞭解自己嗎? 雖然,顯而易見的,懂得念書寫字、學習土木工程或其他某種職業,是必需的,然而技 術能給予我們瞭解生活的能力嗎?技術,無疑地,是次要的;如果技術是我們惟一奮力以求 的東西,那麼我們就摒棄了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了。 生活,是痛苦、喜悅、美、醜、愛,一旦我們將它整體地加以瞭解,那麼這項瞭解在各 方面都會創出它應有的技術。不過,相反的說法就不是真的了:技術永遠無法產生創造性的 瞭解。 今日的教育已全盤的失敗,因為它過分強調了技術。由於這種技術過分強調,我們便毀 滅了人。磨練技能和效率,然而對生活卻不瞭解,對思想、欲望的行蹤不能領悟,只會使我 們變得日益殘暴無情,以致於觸發戰爭,危害了我們肉體上的安全。由於單單培養技術,已 經製造出許多科學家、數學家、造橋工程師、征服太空的人,但這些人瞭解生活的整體過程 嗎?一個專家能把生活加以整體地體驗嗎?惟有當他不是專家時,這才有可能。 技藝上的進步,在某種層面上,確實為某些人解決了某些問題,然而,它也帶來了更深 更廣的問題。生活在某種層面裡,而忽略了生活的整體過程,必然會招致不幸與毀滅。每一 個人最大的需求和最迫切的問題,乃是對生活要有整體的瞭解,這才足以使他面臨生活上日 益增加、錯綜複雜的問題。 技術上的知識雖然重要,它卻不能解決我們內心的壓力和心理上的衝突;由於我們獲得 了技術上的知識,而缺乏對生活整體過程的瞭解,所以技術變成了一種毀滅的手段。一個知 道如何分裂原子,而內心卻沒有愛的人,便成了一隻恐怖的怪物。 我們依照自己的才能而選擇一項職業;然而,遵循一項職業就能使我們免於衝突和混亂 嗎?某種技術的訓練似乎是必須的;但是,當我們個個都變成工程師、物理學家、會計師之 後——又怎樣了呢?從事一項職業便是生活嗎?顯然我們大部分人都以為如此。我們的職業 可以使我們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裡保持忙碌;然而 ,我們所製造出來且使我們如此著迷的 種種東西,卻正好引起了毀滅與不幸。我們的態度和價值觀念,將一切事物和職業變成忌妒、 痛苦和仇恨的工具。 只有工作而不瞭解自己,會導致挫折,以及因為挫折,而借著各種有害的活動以逃避的 種種方式。只有技術而沒有瞭解,會導致仇恨與殘暴——這些我們卻用聽來悅耳的言詞加以 掩飾。如果技術與效率的結果是自相毀滅,那麼強調它們又有何價值呢?我們的技術進步是 神奇的,然而它只增強了我們互相毀滅的能力,而在世界各處,卻存在著饑餓與貧窮。我們 並不和平、快樂。 一旦“功能”淩駕一切,生活便變得沉悶、無聊,成為一種機械似的、貧乏的例行公事, 使我們逃入各色各樣的娛樂消遣中。聚集知識與發展能力——這是我們所謂的教育——使我 們無法獲得充實的完整生活與行動。由於我們不瞭解生活的整體過程,所以便緊緊抓住能力 和效率——它們也就變得如此地重要了。然而,“整體”無法經由“部分”來瞭解;它只能 借著行動和經驗來瞭解。 注重技術發展的另一個因素 ,是它給予我們一種安全感,不僅是經濟上的安全感,而 且是心理上的安全感。知道自己有能力,有效率,足以使我們心安。知道自己會彈琴,或會 造房子,使我們有一種活力感,一種逼人的獨立感。然而,由於渴望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強調 了能力,這是摒棄了充實的生活。生活的整個內容無法預知,它必須在每一時刻加以重新體 驗;我們對未知的事物有所恐懼,所以,我們以體系學說、技術、信仰,為自己建立了心理 上的安全地帶 。只要我們尋求著內心的安全,則生活的整體過程,將無法被我們所瞭解。 正確的教育,一方面鼓勵技術的學習,同時也應該完成某種更為重要的事:它應該幫助 人去體驗生活的完整過程。這種體驗才能將能力和技術置於它們應有的地位。如果一個人真 正有話說,那麼在他說話時,便會創造了他自己的 格式 pdf格式笔记格式下载页码格式下载公文格式下载简报格式下载 。然而,學習一種格式而沒有內心的 體驗,則只會導致膚淺。 世界各地的機械設計師,都正在瘋狂地製造出不需要人們操作的機器。在這種幾乎一切 都靠機器操作的生活裡,人會變得如何呢?我們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閒暇,卻不知道如何明智 地加以利用。因此,我們便借著知識,借著愚蠢的娛樂,借著理想以尋求逃避。 我相信有關教育理想的著作已經不少,可是我們卻處在比以前更大的混亂之中。要教育 一個孩子,使他完整而自由 ,是沒有方法可以依循的。只要注重原則、理想和方法,我們便 不能使他從以自我為中心的活動,以及它所引起的恐懼、衝突之中解脫。 理想或者完美烏托邦的藍圖,都永遠無法產生內心的徹底改變——而內心的徹底改變卻 是必要的。如果,我們要終止戰爭以及全世界的毀滅的話。理想無法改變我們既存的價值觀; 後者要得以改變,惟有借著正確的教育——也就是培育對於“現在存在的事物”的瞭解。 當我們為了某種理想,為了未來而努力,我們是按照對比未來的概念而塑造個人;我們 對於人一點也不關心,我們關心的只是“人應該如何”的這種想法。對我們來說,“應該如 何”變得比“現在存在的事物”——換句話,就是個人和他本身錯綜複雜的問題——更重要 了。如果我著手於直接瞭解個人,而不要通過我們所設想的“他應該如何”的幕布來看他的 話,那麼我們關切的便是“現在存在的事物 ”了。這時,我們便不再想要改變個人。我們關 心的只是幫助他瞭解他自己,而沒有私人的企圖或利害關係。如果充分覺察到“現在存在的 事物”,我們便會瞭解它,擺脫了它的束縛而得以自由。因此,要覺察到真正的自己,我們 必須停止這種想要成為他人的掙扎。 理想在教育中並不重要,因為理想妨礙了對“現在”的瞭解。顯然,惟有不逃避未來, 我們才能覺察到現在存在的事物 。轉向“未來”,追逐理想,表示心智的怠惰,以及一種想 要逃避“現在”的欲望。 追求一種現成的烏托邦,不就是否定了個人的自由和完整嗎?一旦一個人追隨某種理想、 某種模式,一旦一個人有“將來應該如何”的公式,他的生活不是非常膚淺而且機械化了嗎? 我們需要的不是理想家或者有著機械化心智的人,而是有智慧且自由完整的人。只知製造完 美社會的藍圖,乃是為了“未來”而爭論、而流血,然而對現在存在的事物卻不聞不問。 如果人只是機械體,只是自動機器,那麼“未來”便可以預知,完美的烏托邦便可以擬 定。我們便能夠仔細地設計一個未來的社會 ,為它工作。然而,人並非機器 ,無法按照某 種固定的模式加以設計。 在“現在”和“未來”之間,存在著一條鴻溝,其間有許多影響,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 發生作用。而為了“未來”而犧牲了“現在 ”,我們便是追求著一項錯誤的手段,以為借此 可以達到一個可能正確的目標。然而,手段決定了目標;何況,我們是何許人,竟能決定“人” 應該如何?我們有何權利,能夠決定將“人”按照某種特定模式——這個特定模式乃是從某 本書上學來,或是受到我們自己的野心、希望和恐懼所規限——而加以塑造? 正確的教育,與任何的意識形態都不相關——不論這意識形態保證能在未來產生何種烏 托邦;正確的教育,不是以任何學說為基礎——不論它是多麼精心構想得來;正確的教育也 不是一種手段,藉以把個人加以某種特定的限制。真正的教育,乃是幫助個人,使其成熟、 自由,綻放于愛與善良之中。這才是我們應該關心的事,而非按照理想的模式來塑造孩子。 任何依照資質而將兒童加以分門別類的方法,強調了他們之間的差異,由此產生了對立, 助長了社會上的派別區分,而無法培養出完整的個人。顯然,任何方法、任何學說都無法提 供正確的教育,而執著地信奉某種方法,則表示出教育的怠惰。一旦教育以呆板的原則為基 礎,它足以製造出有效率的男男女女,卻無法培育出有創造力的人。 惟有愛才能觸發對他人的瞭解。有了愛,才會和別人在同一層次、同一時間有及時的溝 通。由於我們自己思想乾枯、空洞,沒有愛,所以,我們才把孩子的教育和生活的方針拱手 讓給政府和學說。然而,政府需要的是有效率的專家,而非“人”,因為“人”對政府是個 威脅——對於組織化的宗教,“人”也是個威脅。這就是為什麼政府和組織化的宗教,要設 法控制教育的原因。 人的生活,絕對不能附和於某種學說,不能強行納置於框架之中——不論這框架構想得 多麼高貴。而一顆僅僅被訓練來接受知識的心,無法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變化與奧妙,以及生 活中的深淵與峻嶺。當我們依照 一套思想學說,或依照某種特定的規律,來訓練我們的子女: 我們教他們限制在種種不同的部門內思考,便是阻止他們發展成為完整的男女。因此,使他 們沒有能力做明智的思考——也就是把生活當做一個整體來面對。 教育的最大任務在於產生一個完整的人,能將生活加以整體地處理。理論家就像專家一 樣,對整體豪不關心,他只關心某一部分。只要一個人追逐某種理論的模式,他便不是完整 的 ;而大部分依持理論的教師都忽視了愛心,他們心中乾枯無情。為了研究孩子,一個人必 須警覺、小心、自覺,而這麼做比起鼓勵孩子遵守一種理論,需要更大的智慧。 教育的另一個任務,要製造新的價值。僅僅將既存的價值置於孩子的心中,使他符合理 論,這是將孩子加以限制,而非喚醒他的智慧。教育和目前的世界危機息息相關,明白了世 界騷亂原因的教育者,應該自問如何喚醒學生的智慧,説明新生的一代不再製造衝突和災難。 教育者必須付出所有的心思、所有的關懷和情愛,以創造出正確的環境和智慧的 培養,使得 孩子長大成人後,能以智慧處理他所面臨的人生問題。然而 ,要做到這一點,教育者必須瞭 解他自己本身,而非依賴種種意識形態、學說和信仰。 讓我們不要依據原則和理想來思考,讓我們關懷事物的真面。因為,只有考慮到現存的 事物,才能喚醒智慧,而教育者的智慧,遠比教育的知識更重要。當一個人遵循一種方法— —即使這種方法,是由一個深思而智慧的人所擬定——方法本身便變得十分重要,而兒童則 只有當他符合方法時,才顯得重要了。我們把兒童加以比較,加以歸類,然後依照某種方式 著手教育他。這種教育方式對教育者來說也許方便,然而,遵循一種學說或是對意見與學識 的專橫態度,都無法產生一個完整的人。 正確的教育,在於瞭解真實的兒童(the child ashe is)而不將我們認為的他“應該 如何”加諸他的身上。將他圍困於“理論”的框架裡,是鼓勵他的順從附和。如此會滋生恐 懼,在兒童的心中產生了“他的真面目”和“他應該具有的面目”之間的不斷衝突;而一切 內心衝突,都會向外表露於社會。理論,是我們瞭解孩子,以及孩子自我瞭解的實際障礙。 一個真正希望瞭解孩子的父母,並不通過某種理想的幕布去看孩子。假如他愛孩子,他 便會觀察孩子,研究孩子的傾向、性情和他的特性。惟有當一個人不愛孩子的時候,才會把 某種理想強加在孩子的身上,因為如此一來,由於要求孩子成為這樣的一種人或是那樣的一 種人,一個人的野心便借著孩子而獲得實現。如果一個人愛的不是理論,而是孩子,這時才 有幫助孩子瞭解他真正自己的可能。 譬如說,如果一個孩子撒謊,那麼把“誠實”的理論,擺在他的面前又有何用呢?我們 必須找出他為何撒謊的原因。要幫助孩子,我們必須花費時間去研究他,觀察他——這就需 要耐心、愛與關懷。然而,一旦我們沒有愛,沒有瞭解,那麼,便會把孩子強迫納入我們稱 之為理想的某種行為模式中。 理論是一種方便的逃避方式,遵循理論的教師無法瞭解他的學生,無法明智地處理他們 的問題。對這種教師來說,未來的理論,“應該如何”是 比眼前的孩子更為重要。理論的追 求,排斥了愛,而缺乏了愛,任何有關人的問題,都無法獲得解決。 正確的教師不會依賴某種教育方法,他會對每一個個別的學生加以研究。我們與孩子、 年少的關係,處理的並非是那種可以迅速加以修補的機械,而是易受影響、變幻不定、敏感 的、恐懼的、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要處理他們的問題,我們必須具有深入的瞭解力,以及 忍耐與愛的力量。缺乏這些東西時,我們便求助於迅速而簡易的補救方法,希望由此獲得神 奇而必然的效果。如果我們沒有覺察力,如果我們的態度和行動都是機械化的,便會在使人 為難,且無法以機械式的回答來解決的問題之前退縮,而這就是我們教育上的一項主要問題。 孩子是“過去”和“現在”兩者的產物,因此他已經受到了限制。如果,我們把自己的 環境背景傳遞給他,就會使他和我們的限制永遠延續下去。惟有瞭解我們自己的限制,而且 由此解脫,我們才會有根本的改變。倘若我們自己仍在限制之中,卻討論著什麼才是正確的 教育,這是毫無益處的。 孩子年幼時,我們自然必需保護他們免於肉體上的傷害,使他們不會感到身體上的不安 全。但是,不幸的是,我們並不止於此;我們還希望塑造他們的思想和感情的方式。我們希 望訓練他們,使其合乎我們的憧憬和意圖。我們設法借著孩子來滿足我們自己,經由他們來 使我們自己不朽。我們在孩子的四周築起圍牆,以種種的信仰、意識形態、恐懼和希望,將 他們加以塑造——而當他們在戰爭中死亡、殘廢,或者由於生活上的經驗而遭受痛苦時,我 們便痛哭、祈禱。 這種種生活上的經驗,並不能帶來自由;相反的,它們加強了自我的意志力。自我是由 一連串具有保護性與擴張性的反作用所組成,而自我的實現,永遠只是它自身的投射和使人 心滿意足的同一化(identification)的結果。只要我們是借著自我——“我”和“屬於我 的”——來解釋經驗,只要“我”,自我,借著它的反作用而綿延不絕,那麼,經驗便無法 從衝突、混亂、痛苦中解脫。惟有當一個人瞭解自我——“經驗者”——種種的性質,自由 才會來臨。惟有當“經驗者”不是自我以及自我所聚集的種種反作用,那時,經驗才會具有 完全不同的意義,而且成為創造。 如果我們想要幫助孩子,使他們從自我的種種存在方式——它們引起太多的痛苦——中 解脫的話,那麼我們每一個人便要開始改變對待孩子的態度,以及與他之間的關係。父母和 教育者 ,借著他們自己的思想和 行為可以幫助孩子自由,使他如花一般地綻放于愛與善良 之中。 目前施行的教育,並不鼓勵人去瞭解那種將心靈加以限制,而且使恐懼不斷的遺傳傾向 與環境的影響,因此,這種教育並不能幫助我們衝破這些限制而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任何一 種教育,如果它關切的只是人的一部分,而非人的整體,那麼它必然會導致有增無減的衝突 和痛苦。 愛和善良,惟有在個人自由的時候才能充分發展,而惟有正確的教育才能提供這項自由。 對既存社會的順從附和,或是期望一個未來的烏托邦,都無法使個人獲得這項領悟力——一 個人如果沒有這種領悟力,便會不斷地製造問題。 瞭解了何謂內心自由的正確教育者,能幫助每一個個別的學生,去觀察和瞭解他自己的 價值觀,以及加諸自己的強制行為;他幫助學生覺察到那些將他加以限制的種種影響力,以 及他自己的願望,這兩者都使他滋生了恐懼。當學生逐漸長大成人,教育者幫助他,借著觀 察他和一切事物之間的關係而瞭解自己。因為,造成無止境的衝突和悲哀的,乃是完成自我 的渴望。 當然,幫助一個人覺察出生活持久的價值,而不加以限制,是可能的 。有的人可能會說, 這種個人充分的發展會導致紊亂,這是真的嗎?這個世界已經混亂了,之所以如此,就是因 為不曾教育個人瞭解自己。雖然,個人有一些表面的自由,卻也被教導著對於既存的價值加 以順從附和,加以接受。 很多人已經起來反抗這種將人加以組織訓練的做法;然而不幸的是,他們的反抗只是一 種自私自利的反作用——這只能使我們的生活更加黑暗。正確的教育者,覺察到心靈有產生 反作用的傾向,能幫助學生改變既存的價值——並非借著反抗此價值的反作用,而是經由對 生活整體過程的瞭解。人與人之間的充分合作,只有當人具有完整性時,才有可能。借著正 確教育的幫助,可以在個人身上喚醒這項完整性。 為何經由正確的教育,我們或者我們下一代,也無法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帶來根本上的變 革?我們從來不曾嘗試過正確的教育,由於大部分人似乎對正確的教育感到害怕,因此,我 們便 無意嘗試它。我們不曾真正探討整個問題,便斷言人的天性無法加以改變。事情是什麼 樣子,我們便什麼樣子地接受了。而且我們又鼓勵孩子去適應既存的社會,我們以現在的生 活方式將他加以限制,然後滿懷希望。然而,這種對既存價值的附和順從——它導致了戰爭 和饑餓——能被視為教育嗎? 我們不要自欺,以為這種限制,將會助長智慧與幸福。如果我們仍然有所恐懼、缺乏愛, 無可救藥的遲鈍麻木,這就表示,我們對於鼓勵個人在愛與善良中,欣欣向榮,沒有真正的 關心,而寧願讓他繼續背負著使我們勞苦且影響了他的悲慘生活。 將學生加以限制,使他接受當前的環境,顯然是一件十分愚蠢的事。除非我們自動自發 地在教育上加以改革,否則我們對於延續不絕的混亂和悲慘,便負有直接的責任。而當某個 可怕而殘酷的革命終於爆發時,那只是使另一群人有剝削他人和暴露殘酷的機會而已。每一 群大權在握的人,都行使他們自己的壓制手段——不論經由心理上的說服,或是經由暴力。 為了政治上和工業上的理由,紀律成了目前社會結構的重要因素。而由於我們想獲取心 理安全的這種欲望,我們便接受了各種形式的紀律,且加以實行。紀律保證可以帶來某種結 果,而我們認為目的比手段更重要;然而手段限定了目的。 紀律的危險之一,是制度變得比制度下的人來得更重要。於是紀律取代了愛,而由於我 們內心空洞無情,所以,我們執著於紀律。有紀律,有抵抗,均無法產生自由。自由不是一 項目標,不是一種要在未來才獲取的目的。自由在於開端,而非結局,它不存在於某個遙遠 的理想之中。 自由,並非指利用機會,使自我滿足,或者忽略對他人的尊重。真摯的教師會保護兒童, 以任何可行的方式,説明他們朝向真正的自由而成長。然而,如果教師執迷于某個意識形態, 如果他專斷獨行、自私自利的話,那就不可能了。 敏感,永遠無法借著強制行為而被喚醒。我們可能強迫一個孩子,使他在外表上顯得安 靜。但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是他為何固執、無禮等等。強制造成對立和恐懼,任何形式的 獎賞和懲罰,又會使心智卑屈、麻木。如果這是我們所希望的話,那麼以強制為手段的教育, 便再好不過了。 然而,這種教育既無法幫助我們瞭解孩子,也無法建造一種沒有分離和仇恨的正確社會 環境。正確的教育,依賴于對孩子的愛。然而,我們大部分人並不愛我們的孩子。我們為了 他們而野心勃勃——也就是說,,我們為了自己而野心勃勃。不幸的是,我們為著心智上的 事而繁忙,竟沒有多少時間來注意情感上的躍動。畢竟,紀律含有抵制的意思,而抵制能夠 產生愛嗎?紀律只能在我們四周築起圍牆,它具有排斥性,永遠製造衝突。紀律無助於瞭解, 因為瞭解來自觀察,來自摒棄了一切偏見的探索。 紀律,是控制孩子的一種簡易方法。然而,紀律並不能幫助他瞭解生活中的種種問題。 對於聚集於一間教室裡的一大群學生而言,某種強制的方式,借著懲罰和獎賞而行的紀律, 可能有助於維持秩序和外表上的安寧。然而,如果有了正確的教育者,再加上為數不多的學 生,還需要任何的壓制——美其名曰“紀律”嗎?如果教室內的學生不多,老師能夠對每一 個學生付予全部的注意力,觀察他、幫助他,那麼,任何形式的壓制或控制,顯然都是多餘 的。如果在這小群學生當中,有某個學生繼續搗亂或是無理由地頑皮作惡,教育者則必須探 查學生行為不良的原因,它可能是因為食物不當、睡眠不足、家庭糾紛,或某種潛藏的恐懼 所引起。 正確教育,意指自由與智慧的培養,然而,如果存在了任何形式的強制行為,以及由此 而引起的恐懼,則這項培育將成為不可能的事。總之,教育者所關心的,是幫助學生瞭解他 整個生活中的各項糾紛,使他壓抑本性中的某一部分而助長其他部分,在他心中造成無盡的 衝突,這種衝突的結果形成社會上的對立狀態。產生秩序的是智慧,而非紀律。 附和與服從,在正確教育中沒有任何價值。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如果沒有相互的愛 與尊敬,是辦不到的。對長者尊敬的表現,如果借命令而求諸孩子,通常會成為一種習慣, 一種只是外表的作為,而恐懼便以尊敬的形式出現。沒有尊重和體諒,人與人之間的任何關 係都不可能,尤其是當教師僅僅成了學識工具的話。 如果教師要求學生對他尊重,卻不太尊重學生,必然會引起學生的漠視和不敬。如果缺 乏對人的尊重,知識只會導致毀滅和不幸。培養對他人的尊敬,是正確教育中主要的一部分, 然而如果教育者自己缺乏這項品格,他便無法幫助學生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智慧,對於根本事物的辨識,而要辨識出根本的事物,則必須由心靈為了尋求自身的安 全與舒適所投射種種障礙之中解脫。一旦心靈找不到安全,則恐懼便無可避免;而當人以任 何形式被組織化了後,敏銳的覺察力和智慧便被破壞了。 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正確的關係,不僅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係,而且是個人與社會之 間的關係。因此,教育應該首先幫助個人瞭解他自身的心理過程,這是一件重要的事。智慧 是不瞭解自己,並且 超越了它;然而一旦心存恐懼,智慧便不可能存在。恐懼敗壞了智慧, 而且是產生以自我為中心的行動的種種原因之一。紀律可以壓抑恐懼,卻不能根除恐懼,而 我們在現代教育之下所得來的膚淺知識,只會加深了恐懼。 我們年輕時,不論是在家中或學校裡,恐懼便滲入大部分人的心中。父母或教師都沒有 耐心、時間或智慧,去驅散我們童年時本能上的恐懼——當我們成年時,這種本能上的恐懼 便支配了我們的行為和判斷,製造出許多問題。正確的教育,必須考慮到這項恐懼的問題, 因為恐懼扭曲了我們對生活的整個看法。解除恐懼,是智慧的開端,只有正確的教育才能使 人解脫恐懼的束縛而享有自由——只有在自由之中,深刻而富有創造性的智慧才能存在。 對於任何行動加以獎賞或懲罰,只是加強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以他人之名,以國家 或上帝之名而做的行動使人產生恐懼,而恐懼無法成為正確行動的基礎。如果我們要幫助孩 子,使他體諒他人,便不該把愛作為一種賄賂,而要花費時間,耐心地為他解釋何謂體諒他 人。 如果是為了獎賞而體諒他人,那麼尊重他人便是虛有其名,因為這時賄賂或懲罰比尊重 之情來得重要多了。如果我們不尊重孩子,而只是以獎賞引誘他,或以 懲罰威嚇他,那麼我 們便是助長了他獲取利益的觀念和恐懼感。由於我們自己所受的教養,是為了有所收穫才採 取行動,所以,我們不知道有一種 不含有獲取利益之欲望的行動。 正確的教育,鼓勵孩子對他人尊重體諒,而無需任何的誘餌或威嚇。如果我們不再汲汲 求取即時可得的成效,我們會發現:教育者和孩子皆可從恐懼懲罰和渴望獎賞,以及其他任 何形式的強制行為中解脫。然而,如果在人與人關係中有權威存在,則強制的行為將無法終 止。 如果我們所考慮的是私人的企圖和利益,那麼服從權威便有許多的好處。然而,以個人 升遷和利益為基礎的教育,只能建造出一個競爭、對立與殘酷無情的社會結構。我們便是在 這樣一種社會中被教養長大,而心中的怨憤和混亂自是顯而易見。 我們被教導著去順從一位教師的權威,一本書的權威,因為這麼做是有利可圖的。生活 上每一部門的專家,從牧師到官僚,都掌握著權威,支配著我們。然而,任何利用強制方式 的政府或教師,都無法促使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對於社會的幸福 與安寧,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我們要在人與人之間有正確的關係,那麼便不應該強制,甚至說服也不行。握有權 威的人和屈服于權威之下的人,兩者之間,怎麼會有親愛之情和真誠的合作呢?冷靜考慮權 威這個問題,以及它所包含的許多錯綜複雜的問題,明白渴望權力這一欲望本身,是具有毀 滅性的,那麼對於權威的整個過程,便會有即興而自發的瞭解。等到權威丟棄時,大家才能 合夥相處,只有在這個時候,才會有合作和親愛之情。 教育上的真正問題是教育者。如果教育者利用權威作為免除自己麻煩的手段,如果他把 教育當做一個擴張自我、滿足自我的方法,那麼即使是一小群學生也會成為他私人野心的工 具。 對於權威與支配心的潛藏動機,必須加以深入的洞察才行。如果看出智慧無法經由強制 的行為而被喚醒,那麼對這事實的領悟,將使我們的恐懼之心化為灰燼,然後開始培育一個 和現在社會秩序完全不同,而且遠遠地超越了它的新環境。 要瞭解生活的意義,以及生活上的衝突和痛苦,我們必須擺脫權威——包括有組織的宗 教權威——而獨立思考。然而,如果我們為了幫助孩子而在他面前設下具有權威性的榜樣, 那麼,我們只助長了恐懼、模仿,以及各種形式的迷信。 那些有宗教傾向的人,設法把他們的信仰、希望和恐懼強行灌輸給孩子;那些反宗教的 人也同樣渴望以他們偶然學來的特有思想方式來影響孩子。我們都要孩子接受我們崇拜的形 式,或把我們所選擇的意識形態銘刻於心。被自己或他人所構想的意象和公式化的思想糾纏 混淆,是十分輕而易舉的事,因此必須隨時警覺小心。 我們所謂的宗教,僅是有組織的信仰以及它的種種教條、儀式、奇跡和迷信。每個宗教 都有它的聖書、教主、教士以及威嚇人們、控制人們的方法,大部分人都被這些所限制,我 們認為這便是宗教教育。然而,這項限制離間了人:使人與人之間產生對抗,不僅僅是在信 仰者之間,而且在其他不同信仰者之間製造了對立。雖然所有的宗教都說它們崇拜上帝,而 且說我們必須彼此相愛,然而它們經由獎賞和懲罰的教義,在人們心中灌輸了恐懼,而且經 由它們互相敵對的教條,延續了疑忌和對立。 教條、奇跡和儀式,這些都無助於精神生活。真正的宗教教育,鼓勵孩子瞭解他自己和 他人、事物、大自然之間的關係。有了關係,才會存在;而沒有自我認識,一切的關係—— 和一個人或和多數人的關係——都會造成衝突與悲哀。當然,對孩子充分地解釋這一切事情 是不可能的;然而,如果教育者和父母 明白了“關係”的全部意義,那麼借著他們的態度、 行為和言辭,一定可以把精神生活的意義傳遞給孩子,而不需多費唇舌。 我們所謂的宗教訓練,並不贊成人們詢問與懷疑,然而,惟有對社會和宗教的價值觀加 以探討其意義時,我們才能發現何謂“真實”。教育者的任務,在於深入地檢視他自己的思 維和感情,並且將那些使他安全與舒適的價值觀拋棄,惟有如此,他才能幫助學生自覺,而 且瞭解他們自己的衝動和恐懼。 一個人年輕時,是邁向正直、明智之時,而我們年長者如果有瞭解力的話,能幫助年輕 人使他從社會加諸他身上,以及他自身所射出的種種障礙之中解脫。如果孩子的心沒有被宗 教的先入為主觀念和偏見所塑造的話,那麼他將可自由地經由自我認識而去發現那超越他自 身的事物。 真正的宗教,並非是一套信仰和儀式、希望和恐懼,如果讓孩子避免這些阻礙他的種種 影響力而成長的話,那麼,也許當他成年時,他將開始探討何謂真實,何謂上帝。因此,在 教育孩子時,深入的洞察力和瞭解是必須的。 大部分傾心宗教、談論上帝和永生的人,根本不相信個人的自由和個人的完整性。然而, 宗教,是在尋求真理中培養自由。對於自由,是無可妥協的。個人的部分自由絕非自由。任 何種類的限制,不論是政治的或宗教的,都不是自由,而且永遠無法帶來和平。 宗教並非是一種限制的形式,它是一種存在著真實、上帝的寧靜狀態。然而,惟有自我 認識和自由存在時,那種創造性的狀態才會出現。自由產生德行,而沒有德行,寧靜無法存 在。平靜的心不是一個被限制了的心,它不是通過紀律或訓練才變得靜寂。惟有當心靈明白 了它自己的種種存在方式——也就是自我的種種存在方式——平靜才會出現。 有組織的宗教,是人們凍結了的思維,人們以此建造寺廟和教堂;它成了膽怯者的安慰 品,哀傷者的麻醉劑 。然而,上帝或真理遠遠地超越了思維,超越了情緒上的需求。對製造 恐懼和悲哀的心理過程有所認識的父母和教師,都足以幫助年輕人去觀察、瞭解他們自己的 種種衝突和災難。 當孩子成長時,我們年長者能夠幫助他們沉者冷靜地思考,幫助他們去愛,而不滋生仇 恨。然而,如果我們一直互相殘殺,如果我們無法深深地改變自己而為這世界帶來秩序與和 平的話,那麼這些宗教的聖書和神話,又有什麼價值呢? 真正的宗教教育,是幫助孩子獲得明智的覺察力,能明辨瞬息即逝與真實的事物,能無 私心地面對生活。在家中或在學校裡,如果能思及某一嚴肅的問題或閱讀一篇有深度、有意 義的文章,來開始一天的生活,不是比喃喃地念著那些重複的字句來得有意義嗎? 過去的人們以他們的野心、傳統和理想為這世界帶來了悲哀和破壞;也許,繼之而來的 人們借著正確的教育,能終止這世界的混亂,建造一個快樂的社會秩序。如果年輕人具有探 索的精神,如果他們不斷地尋覓一切事物——政治上、宗教上、私人或周圍環境——的真理, 那麼身為青年將有極大的意義,而一個美好的世界便有希望了。 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好奇的,他們想要瞭解。然而,他們熱切的探究之心由於我們權威性 的斷言,我們傲慢的焦躁之情,以及我們對於他們好奇心的隨意漠視而變得麻木遲鈍了。我 們並不鼓勵他們探究,因為我們害怕他們將發出的問題 ;我們並不培育他們的不滿之情,因 為我們自己已經停止找尋了。 大部分的父母和教師都害怕不滿之情,因為它妨礙了各種形式的安全感,所以,他們鼓 勵年輕人借著安穩的職業、遺產、婚姻,以及宗教教條的慰藉來克服不滿之情。年長者對於 使心靈遲鈍麻木的許多方法太清楚了,所以他們用自己從前接受了的權威、傳統和信仰,強 迫灌注于孩子的心,使得孩子也像他們一樣的麻木遲鈍。 惟有鼓勵孩子對任何他所讀的書加以質詢,對種種既存的社會價值、傳統、政府的形式、 宗教信仰等等加以探究其真偽,教育者和父母才有希望喚醒,並維持孩子批判性的機警和敏 銳的洞察力。 只要是稍微活潑的年輕人都充滿了希望和不滿之情,這是必然的,否則他們早已衰老待 斃了。而所謂老者,乃是那些曾一度不滿,如今終於成功地熄滅了那不滿的火焰,以各種方 法找到了安全感和舒適的人。他們渴望自己和自己家庭的永存不朽,他們熱切地希望在種種 觀念、關係、佔有之中找到信心,所以當他們感到不滿時,他們便埋首於責任、工作或任何 其他事,以便逃避那種使人騷擾不安的不滿感覺。 我們年輕時,心懷不滿,不僅不滿意我們自己,而且對周圍的事物不滿。我們應該學 習清晰而無偏執地去思考,使得內心不會依賴,沒有恐懼。需要獨立的 ,不是我們在彩色地 圖上稱之為我們的國家的那一塊有顏色的土地,而是作為個人的我們自己。雖然外表上我們 互相依賴,然而如果在內心,我們沒有求權力、求地位、求權威的渴望,那麼外表上的互相 依賴,便不會變為殘酷或互相欺壓。 我們必須瞭解那使我們大多數人害怕的不滿之情。不滿之情可能帶來類似的表面混亂, 然而,如果它導致——這是必然的結果——自我認識和自我犧牲,那麼它將創造出一個新的 社會秩序和持久的和平。隨著自我犧牲而來的,即是無盡的喜悅。 不滿是導致自由的途徑,然而要能夠不偏執地去詢問,便不能有那樣情緒上的消遣—— 它所取的形式常是政治集會,呼喊口號、尋求宗教教師或精神導師,以及種種宗教上的陶醉。 這種消遣麻木了心智和情感,使人缺乏洞察力,因此很容易被周圍環境和恐懼所牽制。對生 活的重新瞭解,來自熱烈燃燒的探詢欲望,而非來自對於大多數人的輕易模仿。 年輕人非常容易被牧師、政客、富人或窮人所說服,而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思考。然而, 正確的教育應該幫助他們留意這些影響,使他們不要像鸚鵡似地重複口號,或落入任何他們 自己或別人的貪婪狡精陷阱之中。他們不能讓權威窒悶了心智和情感。跟隨他人——不論這 人是如何地偉大——或依附一種使人心滿意足的意識形態,都不會產生一個和平的世界。 當我們離開學校,許多人便丟下書本,好像覺得學習到此為止;有的人則受到激勵,要 拓廣他們的思想範圍,便繼續念書,吸收別人說過的話,因而沉迷於知識之中。一旦知識和 技術被作為成功與控制的手段而加以崇
本文档为【(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3711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6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3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11-03
浏览量: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