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

当代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

举报
开通vip

当代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当代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 当代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 一、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体(当代世界政治行为主体) 1.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体(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国际行为主体)定义:能够独立地参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事务,具有影响世界经济政治能力的政治经济实体。 2.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体主要有: ①主权国家(200左右)——领土、居民、政府、主权、政府间国际组织 ②国际组织(4万余)、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③跨国公司(6.4万家) ④政党和民族解放运动组织(没有统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已经成为各大跨国公司的总和。 跨国公司是全球...

当代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
当代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 当代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 一、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体(当代世界政治行为主体) 1.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体(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国际行为主体)定义:能够独立地参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事务,具有影响世界经济政治能力的政治经济实体。 2.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体主要有: ①主权国家(200左右)——领土、居民、政府、主权、政府间国际组织 ②国际组织(4万余)、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③跨国公司(6.4万家) ④政党和民族解放运动组织(没有统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已经成为各大跨国公司的总和。 跨国公司是全球生产、市场营销、资本等要素流动的推动者,同时也是运行的载体。 跨国公司的影响 跨国公司不仅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对世界政治产生越来越明显的影响。 它通过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游说能力,影响其母国政府的对外政策和决策,促使本国政府为了跨国公司的利益进行海外经济和政治扩张。 3.两类国际关系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 国家行为体是最早的国际行为体,是国际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和角色;非国家行为主体是在国家行为主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其地位和作用由国家类行为主体决定。非国家行为主体对国家行为主体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予以补充,为国家行为主体提供合作的新渠道、解决问题的新机制等。 二、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是世界各国参与国际事务,开展对外交往活动和世界经济政治演变发展的动因。 国家利益是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国际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 1.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①国家利益是国家从事对外交往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②国家利益是判别一定时期内一国外交政策好坏、外交工作得失的重要尺度。 ③国家利益是国家间关系发生变化、国际关系发展调整的动因。 2.国家利益是指满足国家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条件。美国现实主义理论将国家利益界定为权力利益。 3.国家利益的分类: ①按时间、空间——当前利益、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全局利益(战略利益、非战略利益)。 ②按领域——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利益。 ③按地域——地区利益、全球利益。 ④按重要性——根本、重要、次要利益。 ⑤按对国家生存休戚相关的程度——生存(安全)利益、发展利益、国际联系利益。 国家利益的分类,在理论上是很简单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国家利益作出正确的分类,并进行排序却 是十分困难的、十分必要的。否则在国际交往活动中就要导致国家利益的受损。 4.国家利益的内涵 ⑤按对国家生存休戚相关的程度——生存(安全)利益、发展利益、国际联系利益。 A.国家的生存(安全)利益——满足国家生存必不可缺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如保持国家的有形实体的存在、主权完整、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等。 B.国家的发展利益——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展。 C.国家的国际联系利益——国际交往加深,国家利益外化,产生一国在他国、在国际组织和机构中的利益存在,以及国家的形象、名誉、地位的维护等。 5.判别国家利益正当与合理的尺度: ①维护主权界定的国家利益是正当的、合理的。 ②维护阶级性与民族性统一的国家利益是正当的、合理的。 ③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同利益、进步利益相一致的国家利益是正当的与合理。 ④在前三者基础上,追求互利的国家利益是正当、合理的。 三、综合国力 1.综合国力,也称国力、国家力量,是指一个国家所有的全部实力和潜力,包括物质力和精神力的总和,以及运用这些力量影响国际关系的能力。西方现实主义理论将国力界定为权力,即指一国影响和支配他国意志和行为的能力。 2.综合国力对国家的重要性: ①综合国力是衡量一国在国际社会中地位高低的重要尺度。 ②综合国力是国家推行对外政策、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手段。 ③综合国力是国家制订对外战略的重要依据。 3.综合国力的估量: 一个公式:克莱因国力方程 PP =(C + E + M )X(S + W ) 可以被估 国家的 经济 军事 国家 贯彻国家 算的国力 有形实体 实力 实力 战略 战略的意志 即一个国家可以估算的国力=国家的物质国力X 精神国力。 PP =(C + E + M )X(S + W ) PP =(C + E + M )X(S + W ) 第二讲 国际政治格局和当今国际政治发展 第一节 国际政治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类型和特征 1.国际政治格局及其构成 所谓格局,是指事物内在的结构、规模或样式。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换言之,国际政治格局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状态。 2.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类型 最早从理论上研究国际政治格局类型的是西方国际关系学者。 比较著名的有美国学者莫顿·卡普兰(国际系统六模式 )和加拿大学者K.J.霍尔斯蒂(四种类型 )的国际系统模式。 国际政治格局基本类型: 国际政治格局是一种政治力量对比的结构状态,政治力量与权力是完全不同的。区分格局的不同类型,主要应当依据格局的内部结构和外在形态。所谓内部结构,是指构成一定格局的政治力量的特征以及各种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容与结构。所谓外在形态,是指政治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组合形式与规模特征。 据此,我们把国际政治格局区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1)一元格局,或称单极格局。 即某一个主要的大国或政治力量在国际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该国周围存在着一系列其他主权国家,但并不能够成为与之抗衡的政治力量,一国独霸世界。 (2)两极格局。 即两个大国或两大集团之间的相互对立和相互制约,对整个国际事务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 (3)多极格局。 即多种政治力量相互制约,各种政治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各自独立、基本平等,相互之间不存在联盟或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4)两极多元格局。 这是一种由两极向多极,或由多极向两极的过渡性格局形态。在这种格局状态下,一方面存在着两大集团或阵营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对整个国际相互作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同时存在着独立于两极之外的其他政治力量,这些政治力量不受两极之间关系的直接影响,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构成国际格局中潜在的一极。 3.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 (1)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的,是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2)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世界经济格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3)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形式的国际秩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4)国际政治格局在其演进、变化的过程中,总是相互交错,呈过渡性特征的。 二、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进 1.战前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 (1)以欧洲为中心。 (2)以大国和强权为中心。 2.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1)二战末期“雅尔塔体制”的确定 雅尔塔体制 所谓雅尔塔体制是指美苏英三大国首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在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上所达成的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所规定的原则与机制的总称。雅尔塔体制是美、苏、英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战后世界秩序重新作出的安排,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 雅尔塔体制的内容 协调盟国彻底战胜法西斯的战略步骤 确立对战败国处理基本原则 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与维护国际安全   1943年11月,美国总统罗斯福(中)、英国首相丘吉尔、中华民国政府主席蒋介石(左)在埃及开罗举行讨论制定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和解决远东问题的国际会议。 1945年7月,美、苏、英三国首脑在柏林郊外的波茨坦举行会议。 雅尔塔体制的作用 积极作用 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使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欧洲在战后获得了相对的稳定 表明不同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可以实现合作与共处 消极作用 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 造成两大军事集团对立,成为战后紧张局势和世界战争危险的根源 (2)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 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 英、法两个世界强国被大大削弱 美国成为“全球性”强国 苏联经受了战争的考验 美国独霸世界战略 乔治·凯南的8000字电报——为美国的“冷战”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苏联行为动机的根源 苏联行为的理论根据 苏联的政策目标 美国的对苏政策 遏制苏联的目标 英国首相丘吉尔 的“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铁幕”演说 1946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城发表的反共演说,因为他提出“铁幕”一词,故又称铁幕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攻击苏联把东欧国家用铁幕笼罩起来,认为共产党已构成对基督教文明的严重威胁,主张英美两国联合起来,建立军事同盟,以实力反对所谓铁幕后面的国家,依靠对原子弹的垄断进行反共战争。这次演说可以说是二战后西方领导人第一次发出的冷战信号,标志着战时建立起来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破裂。 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提出了一项国情咨文,宣称世界已划分为“自由制度”和“极权政体”两个阵营,希腊、土耳其问题是“极权主义”对“自由世界”的威胁,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援助某些国家“复兴”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为理由,美国要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以阻止它们落入共产党之手,这就是人们所称的“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进一步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马歇尔计划 从美国的全球发展战略需要出发,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即“马歇尔计划”。到1952年6月,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共向西欧拨款131.5亿美元,其中贷款约占十分之一,其余部分为增与。该计划的实施,对西欧经济恢复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 北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正式形成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政治上——成立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 欧洲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 1947年9月,在波兰举行了有苏、波、南、罗、匈、保、捷、法、意等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参加的情报局成立会议。情报局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之间的联系,交流经验,协同行动,共同“摧毁帝国主义,巩固民主和根除法西斯残余势力。 经济上——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年1月,苏、保、匈、波、罗、捷6国的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2月和1950年9月,阿尔巴尼亚和民主德国先后加入。经互会的成立,把社会主义国家从经济上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打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起到了积极作用。 军事上——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 1955年5月11日-14日,前苏联、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8国在华沙举行会议,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根据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阿尔巴尼亚1961年停止在其中活动,1968年退出。1991年7月1日,苏、保、罗、匈、波、捷6国领导人在布拉格举行最后一次华约会议,宣布华沙条约有效期结束,华约组织不复存在。 两大阵营的对峙 政治上——两面旗帜的斗争 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 军事上——“冷战对抗”和“热战交锋” 意识形态上——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 (3)国际力量的分化与改组、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第三世界的崛起 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发言 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法国:戴高乐主义) 戴高乐主义 1958年戴高乐当选法国总统后所倡导的一系列政治主张和对外战略。一、坚持恢复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反对美国充当欧洲的霸主。二、发展自己独立的核力量。三、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发展同苏联、东欧和中国的关系。四、提出“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与联邦德国合作。 新东方政策 1969年10月,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提出“与西方合作,同东方谅解”的口号,在对外关系上实行 “新东方政策”。一、承认民主德国是主权国家,主张实现两德统一。二、改善同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从1970年起,相继同苏、波、捷、匈、保等国签订条约,建立了外交关系,1972年与民主德国互相承认对方为主权国家,实现了国家关系正常化。 日本: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964年,佐藤荣作内阁提出¡°亚洲自主外交¡±新方针 1972年,田中角荣提出¡°多边自主¡±外交政策 1972年9月,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第一阶段(1945年至60年代末):美攻苏守 发动侵朝战争 扩大侵越战争 古巴导弹危机 支持以色列打败苏联支持的阿拉伯国家 第二阶段(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苏攻美守 支持印度肢解巴基斯坦 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 出兵占领阿富汗 第三阶段(80年代):美攻苏守 星球大战计划 袭击利比亚 占领格林纳达 (4)两极格局的终结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由激烈对抗走向缓和 世界热点地区也普遍降温 东欧剧变,两德统一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 美苏领导人会晤 世界热点地区也普遍降温 1988年,苏联开始从阿富汗撤军 两伊战争于1988年8月20日宣布停火 1989年9月,越南开始从柬埔寨撤军 第二节 当今国际政治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一、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一)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基本内涵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力图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 欧洲仍是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战略重点,是影响世界经济政治的重大因素。 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 俄罗斯虽已失去超级大国的地位,但从长期看仍是一个世界大国。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和地区事务中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经济多极化是政治多极化的基础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强大推动力 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世界政治多极化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冷战后美国在历次战争中得到国际支持的比率 海湾战争: 有联合国授权 39国参战 克索沃战争: 无联合国授权 北约19国参与 14 国直接参战 阿富汗战争: 有联合国授权 100 多个国家支持 36国提供参战力量或军事设施 44国对美开放领空 33国给予美国飞机着陆权 伊拉克战争: 无联合国授权 45个国家支持 美国、英国参战 多极化世界的形成将是一个曲折的长期的过程 美国构建单极世界,谋取霸权主义的图谋,是多极化发展的最大障碍 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是阻碍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因素 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长期过程 多极化是一个动态过程 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是历史的必然。 在国际舞台上有多种力量或多个力量中心在发挥作用,国际事务不可能由个别国家主宰。多极化实际上是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否定,它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 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越来越紧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也日益增多,仅靠单个国家的力量已无力应对,因此,不同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相互合作应是国际政治的基本模式。 (二)当今国际政治发展的其他特点 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稳定,局部战乱紧张动荡 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1.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稳定,局部战乱紧张动荡 和平与发展成当今时代的主题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和地区合作不断加强 地区性军事冲突和战争趋向缓和 世界热点地区的热点问题不时出现 2.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 第一,大国首脑外交空前活跃,高层会晤频繁,谋求对话,避免对抗,探索构筑新型伙伴关系,是当前 大国外交的主要特征。 第二,通过大国关系的调整,大国间出现了既相互合作又相互斗争,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既有协调 又有摩擦的错综复杂的新局面。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中法——全面伙伴关系 中日——面向未来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战略互惠关系) 中美——建设性的合作关系(负责任的利益悠关者) 俄美——战略伙伴关系 俄法——优先伙伴关系 俄印——战略伙伴关系 中德------全球责任的伙伴关系 既合作又竞争,既联合又制衡的大国关系 第三,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受到多方面的挑战。 冷战思维:把准备应付最坏的结果当作制定国策的出发点,不能或不愿意理解对方的情感、利益和担忧,不断地制造想象中的敌人,用历史来牵强附会今天和未来。非友即敌,过于追求自身安全是冷战思维的典型表现。 丛林思维:就是弱肉强食,胜者为王。西方社会的伦理道德是与宗教密切相关的,人们敬畏绝对的强者、王中之王——上帝的结果。 零和思维,也叫零和博弈思维(“赢/ 输”思维)、 “零和竞争”战略 。 “彼之所得必为我之所失、得失相加只能得零” 。“零和”概念是指,博弈参与各方中,任何一方的获益,即是其它方的损失,博弈参与各方的得失总和为零。如奖金是一个定数,一方所得必为另方所失,当局人处于你死我活、水火不容的竞争状态。零和博弈是一种非合作博弈,或者说是一种不相容竞争,其结果非常残酷,故而这种策略比较危险。 3.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第一,在维护世界和地区稳定方面,联合国发挥了冷战时期所未曾发挥的作用。 第二,在核军控和裁军方面,联合国也做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 第三,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为各国、各地区的协调中心。 第四,联合国在解决国际争端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联合国的“领土” 联合国虽不是国家,却有着自己的“领土”。供联合国使用的土地主要有三块。 第一块“领土”在美国纽约最繁华的曼哈顿,面积7.29万平方米。1946年底美国企业家洛克菲勒将价值850万美元的地皮赠与联合国。1947年美国政府承认了它“国际领土”的特殊地位。联合国总部就设在这里。 第二块“领土”在瑞士的日内瓦。它位于日内瓦的东北角,背靠阿尔卑斯山,濒临日内瓦湖。联合国在此设立了众多的办公机构。 第三块“领土”在维也纳风景如画的多瑙河畔,共建有7幢主要建筑,在此也设立了一些办公机构。此外联合国还有些办公机构分散在世界其地方,如国际法庭设在荷兰海牙等。 4.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第一,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直接导致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和升降,从而影响到世界政治的发展。 第二,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联系更为密切,也使世界政治发展更趋复杂。 第三,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 第四,文化因素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文化因素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施加着独特的影响。 5.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传统安全因素: 国家军事安全问题 传统安全威胁的主要表现 第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有新的发展,新干涉主义盛行。 第二,国际裁军和军控进程出现倒退甚至失控的局面。 第三,由民族宗教冲突、领土争端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不断,地区冲突和地区危机增多。 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为保卫新生政权,执政的雅格宾派决定用红色恐怖主义对付反革命分子。国民公会通过决议,“对一切阴谋分子采取恐怖行动”。 联合国就恐怖主义的定义组织讨论过多次,至今仍无一致的意见。但通过联合国的多次讨论,基本形成了一种倾向性的意见,即承认恐怖主义定义有三要素:非法暴力;具有政治动机;滥杀无辜。 目前,世界上已为人所知的恐怖组织大约有上千个之多,包罗万象,既有为了政治信仰,为了种族、民族,又有出于宗教信仰而掀起的恐怖浪潮。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铤而走险,制造种种恐怖事端,危害人类。 恐怖主义的新表现 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所引发的恐怖活动异常活跃 极端组织和个人发动的恐怖活动急剧上升 美国成为国际恐怖分子首先打击的目标 无辜平民成为恐怖分子大规模袭击的对象 恐怖犯罪技术趋于“高智能化”“高科技化” 本-拉登“基地”组织 1988年,本-拉丹在阿富汗建立了“基地”组织(又译卡达或凯达)。成立之初,其目的是为了训练和指挥与入侵阿富汗的苏联军队战斗的阿富汗义勇军,但是从苏军撤退后的1991年前后开始,该组织将目标转为打倒美国和伊斯兰世界的“腐败政权”。    “基地”组织在阿富汗境内有10多处训练基地,对从各国来到阿富汗的成员进行恐怖活动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学习原教旨主义教义,学习使用轻型武器、发射迫击炮和火箭筒、使用电脑和因特网。据估计,从80年代初迄今,在“基地”接受过训练的人有3万之众,他们被称为“阿富汗的阿拉伯人”。“基地”组织核心成员4000∽5000人,主要由“阿富汗的阿拉伯人”组成。   基地和其它几个恐怖组织有联系,包括黎巴嫩南部、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菲律宾、埃塞俄比亚和要脱离俄罗斯的车臣共和国内的组织。 6.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 欧洲地区特别是前苏联和东欧地区一度战乱不止 非洲地区成为世界上最动荡的地区 中东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动荡不安的热点地区 亚洲的局势相对比较稳定,但也存在着不安宁的因素 7,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第一,强迫别国接受和照搬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第二,利用“民主”、“人权”甚至“价值观”等问题,任意干涉别国内政。 第三,凭借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到处侵略。 第三讲 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 第一节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一、时代主题的转换 时代主题的含义:时代主题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世界上带有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是反映时代的基本特征,揭示世界基本矛盾的本质内容,并预示时代发展总趋势的集中表现。   “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诞生以来三大历史阶段的主题 资产阶级革命与殖民征服——自由资本主义扩张和殖民体系建立阶段(17世纪—19世纪后期) 战争与革命——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体系和革命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60年代) 和平与发展——复合相互依存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 历史背景 列宁关于时代主题的论述 列宁关于时代主题论述的科学性 “战争与革命” 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 帝国主义阶段的三大矛盾: 垄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列宁关于时代主题的论述 20世纪这个“猖狂的帝国主义”世纪的历史,充满了殖民地战争。但是我们欧洲人,压迫世界大多数民族的帝国主义者,从自己的固有的卑鄙的欧洲沙文主义出发称之为“殖民地战争”的,往往是这些被压迫民族的民族战争或民族起义。帝国主义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恰恰在于,它加速最落后国家中的资本主义发展,从而扩大和加速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这是事实。由此必然得出结论:帝国主义势必经常产生战争。 ——《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列宁全集》第28卷第87 页 列宁关于时代主题论述的科学性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俄国十月革命 中国革命及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实践证明了列宁关于时代主题论断的客观性和正确性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当代世界主题转换的历史背景 邓小平关于时代主题转换的论述 当代世界主题转换的历史背景——帝国主义时代的基本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 殖民地国家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矛盾 邓小平关于时代主题转换的论述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有全球性的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是东西问题,发展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5页 上溯五千年,人类社会发生大大小小战争14 000多起,真正歌舞升平的和平岁月累计仅300多年。打个不甚恰当的比喻,如果战争高达400岁,和平仅是刚满3岁的孩童。在人类历史文明长河中,和平不过是战争马拉松中的喘息或间歇。对此,马克思早就说过:战争远比和平发达和成熟。 二、时代主题转换的依据 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 美苏的战略均势以及全球战略部署尚未完成 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 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 社会主义国家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强大力量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瓦解,因瓜分不均发动战争的可能性减小 世界和平运动的迅猛发展对维护和平防止战争起着积极的作用 国际组织和机构在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中也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政治角度讲,我可以明确地肯定地讲一个观点,中国现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力量。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5页 “……这个和平力量,首先是第三世界,我们中国也属于第三世界。第三世界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是不希望战争的。 …美国人民、苏联人民也是不支持战争的。”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7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 国家:33个 人口:15亿以上 伤亡:4000万左右 直接经济损失:2700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国家:近60个 人口:20亿 直接死亡人数:5700余万 第四次中东战争:18天,双方经济损失达100亿美元以上,5.6亿美元/天,100万/人; 两伊战争:8年,9000亿美元经济损失; 海湾战争:空战日均花费2.9亿美元,地面战日均5.2亿美元. 美苏的战略均势以及全球战略部署尚未完成 “核武器效应”和“恐怖均势”状态成为制约战争的因素 美苏两国都没有完成战争的准备 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各国相互依存的程度大大加深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得到缓解 国际竞争的重点日益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 三、时代主题转换的意义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为新时期中国制定内政外交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示了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人民的共同目标和任务。 四、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个全球性战略问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论断反映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态势与发展趋势,但并不意味着世界已实现持久和平,发展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实际上和平与发展这两大课题至尽一个都没有解决,天下仍然很不太平。 维护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 促进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 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人类的进步与繁荣 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威胁着世界和平,妨害着共同发展。 地区不稳定因素增长,局部冲突此起彼伏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南北发展不平衡现象更加突出 日益突出的全球性问题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 霸权主义 指大国或强国凭借其经济实力,使用暴力或非暴力手段,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任意宰割别国,操纵国际关系,以控制、支配或统治其他国家或地区直至全世界的政策和行为。 冷战结束后局部战争增多的原因 历史遗留问题重新暴露出来 军备竞赛向高尖端技术发展 西方国家推行新干涉主义政策 第二节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 世界两个全球性战略问题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论断反映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态势与发展趋势,但并不意味着世界已实现持久和平,发展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实际上和平与发展这两大课题至尽一个都没有解决,天下仍然很不太平。 一、维护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 1、和平面临新的威胁 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军备竞赛依然存在 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不断 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相互交织成为世界政治的一个新特点 2、维护和平的主要途径 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发展和壮大世界和平力量。 真正停止军备竞赛,实行有效的裁军和军控。 发挥联合国作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抛弃旧的安全观,树立新安全观。 二、促进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 1、发展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在政治发展、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中、文化发展、社会综合发展中,核心是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尤为严重; 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就不会有世界的共同繁荣; 2、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主要途径 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加强南南合作,对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推动南北对话,改善南北关系,缩短南北差距,是谋求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人类的进步与繁荣 1、维护和平是促进共同发展的基本前提 要发展就必须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只有维护世界和平,各国才能集中精力进行发展 。 只有维护世界和平,才能保证将人力、物力和财力主要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上来 。 2、世界的繁荣和发展是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 世界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是制约战争的有力因素。 南北关系的改善,世界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有助于消除威胁和平的不稳定因素。 第三世界国家经济上的发展和强大,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保证 。 3、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威胁着世界和平,妨害着共同发展。 地区不稳定因素增长,局部冲突此起彼伏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南北发展不平衡现象更加突出 日益突出的全球性问题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 霸权主义 指大国或强国凭借其经济实力, 使用暴力或非暴力手段,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任意宰割别国,操纵国际关系,以控制、支配或统治其他国家或地区直至全世界的政策和行为。  4、冷战结束后局部战争增多的原因 历史遗留问题重新暴露出来 军备竞赛向高尖端技术发展 西方国家推行新干涉主义政策 5、信息社会南北差距更大 1998年,全世界因特网用户:1.3亿人,发展中国家:1000多万户,占7.8% ,发达国家:1.2亿。占92.2% 拥有计算机的数字: 美国:15人/台,欧盟:55人/台,日本:91人/台,拉美地区:1120人/台,非洲:25127人/台(南非:189人/台) 日益突出的全球性问题 人口膨胀 资源短缺 生态恶化 恐怖活动 第二节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一、国际秩序的基本内涵、特征和现状 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 三、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国际秩序是指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体处理彼此之间关系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保障机制的总和。它包含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内容,主观内容是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体如何行事,反映了国际法的基本要求。客观内容表现了国际关系的实际运行状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实力和利益。 一、国际秩序的基本内涵、特征和现状 国际秩序的主要特征 国际秩序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国际秩序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 国际秩序的历史演变 威斯特伐利亚秩序 维也纳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秩序 雅尔塔秩序 国际秩序的演变过程: 威斯特伐利亚秩序( 1648):确立了国家主权、国际法 准则 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 ,标志着近代国际体系的形成。 维也纳秩序(1815):确立了“正统主义”原则和“补偿原则”;建立了“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形成“欧洲协调”;形成俄、普、奥、英、法五国共同支配欧洲的国际关系。 凡尔赛—华盛顿秩序(1919):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雅尔塔秩序(1945) :以《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确立了集体安全;初步建立了以联合国为中心,其他专门性、地区性国际组织为补充的国际关系约束、协调机制和机构;维持着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间的力量平衡。 国际旧秩序的基本特征 国际经济旧秩序 以不合理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 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 以国际垄断资本占支配地位的国际金融体系 受少数发达国家垄断的国际经济机制 国际政治旧秩序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 发展中国家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发达国家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中国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发展中国家建立新秩序主张的提出 发展中国家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张的内容 发展中国家建立新秩序主张的提出 1964年77国集团首先提出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国际新秩序 1973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第一次提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概念 1974年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宣言与行动纲领》和《各国经济权力与义务宪章》,形成了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共同纲领 77国集团于2000年召开了首届南方国家首脑会议,会议敦促“成立更公正和公平的国际经济体系” 发展中国家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张的内容 经济上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分工 改变世界经济中的生产、消费和贸易格局 发展中国家对其资源开发实行有效控制 政治上 加强联合国的作用 增加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发言权 发展中国家成分有效地参与国际事务 国际关系上 加强南南合作 推动一体化 积极参与南北合作 发达国家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美国倡导的国际新秩序 美国总统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讲话摘要 1990年9月11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向全国发表的演讲中正式提出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他说:“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史无前例的特殊时刻。发生在波斯湾地区的危机监管极其严重,但同时也为跨入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时代提供了一次少有的机会,只要走出这些被困扰的日子,我们就会实现我们的第五个目标:建立一个国际新秩序。这是一个新的时代:恐怖的威胁国家减少,追求公正的意志更机坚定,寻求和平的活动更加安全。在这个时代中,全世界所有的国家,东方的和西方的,北半球的和南半球的,都能够繁荣、和谐共处。 美国倡导的国际新秩序的内容 美国是世界当之无愧的领导力量 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是西方的民主政治和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调整联盟战略,利用联盟关系为美国的外交政策服务 建立新的全球性和地区性的安全体系 美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讲话摘要 建立世界新秩序,是指”美国同世界其他国家一道共同反对侵略,实现全球稳定与繁荣,其中最主要的是实现和平”,而海湾战争则是”建立这种世界秩序的第一次尝试,它向世界其他任何地方以后出现的暴君发出一个信号”。 ——美国前总统布什在阿拉巴马州马克斯韦尔空军基地发表的演说 “海湾战争唤醒了美国充当世界警察的意识,当世界需要警察时,究竟谁会召唤出来恢复和平呢?将是我们。 ——前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 美国国际秩序观的实质 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和维持世界金融秩序,为国内的垄断资本家推销产品,占领别国市场,并为保持美国的经济繁荣服务 积极鼓吹民主的价值理念,为干涉别国内政提供借口 借助其军事实力,压制国际社会中反对美国的声音 日本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1990年7月日本首相海部在《日本的构想》一文中全面阐述了日本政府对构筑国际新秩序的设想。有以下观点: 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生了转折性变化”,这些变化是“朝着超越东西方对抗的旧冷战格局、走向建立对话与合作国际新秩序迈出的一大步”。 “建立这个新秩序需要各国的合作,而工业化民主国家为此负有特别重大的责任,它们也都对国际事务的进程有巨大影响”。 由于对话和合作代替导弹和合作成为建立秩序的工具,日本有机会和义务把他的经济技术力量、经验和构想应用到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中去,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日本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张的主要内容 建立一个美 、日、欧三极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 在确立和平与安全的基础上,在全世界实现“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 恢复政治大国地位,分享世界领导权 对日本“国际秩序观”的基本认识 日本的国际新秩序的构想,表明日本并不甘心于经济大国的地位,而要跻身于世界政治大国的企图。但是,鉴于日本对于二战罪行的不认罪态度以及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膨胀,亚洲各国对日本的态度持谨慎态度。 欧洲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欧洲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张的提出 1990年欧安会首脑会议通过的《巴黎新欧洲宪章》把西方的自由、民主、多党制、私有化和市场经济作为未来国际秩序必须采取的普遍原则,并且把一个“完整自由的新欧洲”作为新秩序的“样榜”,强调欧洲要在未来欧洲新秩序中发挥主导作用,在世界秩序中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 欧洲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张的主要内容 建立美 、欧、日“三极” 主导下的世界秩序,英法等国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 主张新秩序应以西方的社会制度、政治和经济模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为基础; 联合国在未来新格局中应发挥更大作用。 对西欧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张的基本分析 反对美国独霸天下 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中国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张的提出 邓小平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世界总的局势在变,各国都在考虑相应的新政策,建立新的国际秩序。霸权主义、集团政治或条约组织是行不通了,那末应当用什么原则来指导国际关系呢?最近,我同一些外国领导人和朋友都谈到这个问题。世界上现在有两件事情要同时做,一个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一个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282-283 “最近一个时期,我多次向国际上的朋友们说,应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解决南北问题,还应该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使它同国际经济新秩序相适应。我特别推荐五十年代由我们亚洲人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今后国际新秩序的原则”。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28页 中国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张的主要内容 2005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重大倡议,这是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最新主张。 第一,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第二,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第四,坚持积极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三、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新秩序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斗争过程 建立新秩序的必要条件和途径 新秩序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斗争过程 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新秩序的建立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 旧秩序的维护者力量还很强,短期内很难做出让步 美国总统《国情咨文》 “在世界各国中,只有美国同时具有道义上的声望,也具有维护这一声望的手段。我们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聚集维护和平力量的国家。正是这一领导的众人和实力,使美国在一个寻找自由的世界中成为自由的灯塔”。 摘自美国前总统1991年1月29日发表的《国情咨文》 建立新秩序的必要条件和途径 积极推动世界走向多极化 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尊重世界的多样性 正确引导经济全球化 树立新的安全观 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 第一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其实质 现代西方政治体制的典型形式——资产阶级民主制 1.资产阶级民主制的主要原则和基本制度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特色 3. 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实质 资产阶级民主制的主要原则 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原则 主权在民原则 代议制原则 分权制衡原则 法制原则 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基本制度 议会制度是民主的象征和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核心 选举制度是民主制度的基石 政党制度是西方民主政治的轴心 行政制度是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司法制度为民主制度提供合法依据和法律保障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特色 英国——议会君主制 美国——总统共和制 法国——半总统半议会制 日本——议会内阁制 瑞士——委员会制 准确把握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实质 进步意义:推动了人类的发展与进步,积累了管理国家的经验 局限性与矛盾性:形式上的民主平等与事实上的不民主不平等;无法从根本上摆脱财产对政治的操纵;本质上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工具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新变化 1.社会阶级结构复杂化、多层次化 2.阶级矛盾和斗争趋向缓和,各种社会运动不断发展 3.政治思潮呈现多样化和相互交融的趋势,政党的纲领和政策趋向中庸 4.行政权力膨胀成为普遍趋势 5.利益集团与新闻媒体作为正当政治的补充作用上升 6.政治运行方式发生很大变化 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特点 工人阶级的队伍扩大,内部构成多元化 资产阶级在社会中的比重下降,但百万富翁、亿万富翁有较大增长 新中间阶层的兴起和“中产阶级”的扩大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新变化 阶级矛盾和斗争趋向缓和各种社会运动不断发展 阶级矛盾缓和的经济基础 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科技革命的发展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社会政治问题 1.民主的危机与讽刺 2.种族歧视、种族矛盾与极端民族主义 3.精神和信仰危机 种族歧视、种族矛盾与极端民族主义 种族歧视、种族矛盾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严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 纳粹思想和纳粹组织的死灰复燃,极右翼组织煽动复仇情绪,进行排外活动 日本的军国主义与偏执的民族主义情绪 美国的种族歧视 1998年,拉美裔、非洲裔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中等家庭的净财富为16400美圆,仅及白人中等富裕家庭净财富的17.28%. 黑人的失业率是白人的2倍 黑人占美国总人口的12%,但在200多万美国囚犯中有约一半是黑人 右翼道路越走越黑 精神和信仰危机 个人主义与相对主义价值观念过度膨胀和泛滥 贫富两极分化、贩毒吸毒、社会犯罪、人际关系的异化、老人问题、妇女问题、城市暴力问题、黑社会问题等 第二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战略和对外关系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 二、美国称霸世界的对外战略 三、西欧国家的对外政策 四、日本的对外政策及对外关系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战后初期至6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 60年代至80年代:控制与反控制斗争 90年代至今:伙伴与对手、竞争与合作关系并存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战后初期到80年代末:冷战遏制战略 80年代末以来:和平演变战略 “冷战” 所谓“冷战”是指在使用武器作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因其矛盾尖锐、斗争激烈,故称之为“冷战”。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冷战时期:发展中国家是美国和苏联争夺的对象 冷战结束后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重点、多层次地和发展中国家发展关系 4、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 谋求世界霸权,推行强权政治 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在对外关系中长期占主导地位 继续维护西方的既得利益 美国的全球战略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基础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实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西方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形式和手段 冷战前——军事手段 冷战后——制度霸权、话语霸权、规则霸权、文化霸权 西方国家制度霸权的主要表现 第一,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着国际机制与制度的建构和运转。 第二,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国际机制与制度,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对世界的领导和主宰。 第三,世界体系的运转深深打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烙印。 美国称霸世界的对外战略 全球战略扩张阶段(战后初期—20世纪60年代末) 全球战略调整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末) 全球战略推进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 90年代初) 全球战略扩展和单边主义阶段(21世纪至今) 杜鲁门的遏止战略 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对西欧和日本 在亚非拉地区 在军事上 艾森豪威尔的“解放战略” 对社会主义国家——“解放战略” 在亚非拉地区加紧全面扩张: 东南亚——“多米诺骨牌理论” 中东 ——“艾森豪威尔主义” 在军事上,奉行大规模报复战略 肯尼迪、约翰逊的“和平战略” 第一,同苏联既对抗又对话 “灵活反应战略” “两个半战争战略” 第二,在亚非拉地区,实施“恩威并用”的政策 在军事上,保持打赢“两个半战争”的能力和水平 “尼克松主义” 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 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护美苏之间的均势 利用中国制约苏联,积极打开了对华关系的大门 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 在军事上做好在世界上同时打赢“一个半战争”的准备 “尼克松主义”的三大支柱 “伙伴关系” “实力” “谈判” 卡特的“世界秩序战略” “三边主义”战略,密切同西欧、日本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合作。 发展更为和谐的南北政治、经济关系 同苏联实行全面的、真正的缓和 谋求同中国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 在美国外交中第一次重视人权外交, 里根的“新遏制战略” 扩军抗苏,重震国威 对苏联实行进攻性强硬措施 努力恢复美国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 借助中国,抗衡苏联 推进和平演变战略和政策 提出“星球大战”计划 布什“超越遏制”战略 在不放弃对苏联军事遏制的同时,加大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实施和推行 推出“新大西洋主义”,把北约、欧共体和欧安会三大机制作为建立欧洲新格局的基础。 对中国推行既维持美中关系基本框架,又诱压中国进行“和平变革”二者相结合的基本方针政策 更加重视第三世界的动荡及其对美国的影响,并切实加强对付第三世界威胁的能力 在军事上,继续推进“星球大战计划”。 克林顿“参与和扩展战略” 坚持美国的“领导地位” 维护大国关系 促进国际经济、安全合作,解决美国面临的棘手问题 在世界范围内推进“民主”、“人权” 停止“星球大战计划”,推出并实行国家导弹防御计划和地区导弹防御计划 加紧北约东扩 小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政策和“先发制人”战略 小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强硬的外交政策,在一系列问题上推行“单边主义”。 “9·11”事件后,他把打击恐怖主义作为主要战略任务并确立了“先发制人”的战略原则。   将维护美国的军事安全置于对外战略的首位,将恐怖主义作为首要威胁,追求军事绝对优势和国家绝对安全。 经过伊拉克战争,美国在中东地区实现了战略存在,但也进一步暴露了美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本质。 小布什在第二任期中,进一步强调 “反恐”和“推动自由民主”是美国外交的核心原则。 小布什政府还调整全球地缘战略,构建国际安全新框架,特别重视增强在亚洲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西欧国家对外政策发展的主要阶段 1、20世纪50年代追随美国反苏反共 2、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寻求独立自主,联合自强 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欧外交主动性不断加强 4、当前西欧外交政策的新特点 具体表现 对日和约的签订 台湾问题 朝鲜战争等 突出表现 戴高乐主义 戴高乐主义是戴高乐1958年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后提出的政治主张和对外战略,其主要内容是:第一,主张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反对一味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第二,改善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谋求东西方的普遍缓和;第三,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与德国合作。其核心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独立,恢复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 新东方政策 “新东方政策”是1969年10月勃兰特政府上台后,联邦德国政府推行的一条旨在缓和与苏联和东欧关系的外交政策。其基本内容是:放弃使东西方对立的哈尔斯坦主义,提出“与西方合作,同东方谅解”的口号;承认民主德国是主权国家,主张实现德国统一;改善同苏联、东欧各国的关系。 当前西欧外交政策的新特点 继续把与美国的关系放在首位 充分重视同俄罗斯发展关系 注重加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 非常重视发展和中国的经济政治关系 重视冷战后联合国在世界上的作用 日本的外交政策 “追随外交”(战后初期——50年代) 经济外交(50年代中期——60年代) 多边自主外交( 70年代) 政治大国外交(80年代以来) “追随外交”(战后初期——50年代) 第一,全盘接受了美国在日本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政策。 第二,配合美国的¡°遏制¡±战略,参加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物资禁运,并且积极支持侵朝战争。 第三,在1951年和1954年同美国签订了《日美安全条约》和《共同防御援助条约》,使驻日美军合法化。 第四,对新中国采取敌对政策。 第五,与有关国家就战争赔偿问题达成协议,积极谋求恢复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关系,为经济复兴创造条件。 经济外交(50年代中期——60年代) “经济外交”是指日本在政治、军事上尚不能离开美国的情况下,以所谓“和平的经济力量”作为主要手段向外发展,达到发展经济、培育国力的目的。 经济外交 通过战争赔偿,缓和东南亚人民的反日情绪,确保稳定的原料基地和出阔市场。 注重与日本战后最大的出口市场美国的协商,又不忘竞争。 积极开拓欧洲市场 多边自主外交( 70年代) 实施多边自主外交的原因 多边自主外交的基本内容 多边自主外交的原因 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二、
本文档为【当代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7280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35KB
软件:Word
页数:35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11-02
浏览量: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