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社会学视角解析丁克家庭成因

从社会学视角解析丁克家庭成因

举报
开通vip

从社会学视角解析丁克家庭成因 �新西部�2010. 18期 从社会学视角解析丁克家庭成因 祝 菡 (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心理咨询中心 广东南海 528225)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丁克家庭产生的社会及心理因素,指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当前社会失范、社会心理应激、心理危机、个体心理承 受力等是现阶段丁克家庭数量日益增加的根本原因。需要借助社会支持系统加以正确引导。 !关键词∀ 丁克家庭;成因;社会学视角;社会支持系统 一、问题的提出 # 丁克∃家庭( DINK)是英文的译音,意为# 双收入,无子女∃。丁克 家庭是指那些具有...

从社会学视角解析丁克家庭成因
�新西部�2010. 18期 从社会学视角解析丁克家庭成因 祝 菡 (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心理咨询中心 广东南海 528225)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丁克家庭产生的社会及心理因素,指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当前社会失范、社会心理应激、心理危机、个体心理承 受力等是现阶段丁克家庭数量日益增加的根本原因。需要借助社会支持系统加以正确引导。 !关键词∀ 丁克家庭;成因;社会学视角;社会支持系统 一、问题的提出 # 丁克∃家庭( DINK)是英文的译音,意为# 双收入,无子女∃。丁克 家庭是指那些具有生育能力的夫妇自愿不育,选择两人世界生活方式 的家庭。这种家庭模式最初产生于西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于欧 美各国。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丁克浪潮开始涌入中国,一些具有现代意识的 年轻人开始把丁克家庭作为一种时髦来追求。据统计, 从上世纪九十 年代至今,在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丁克家庭的数量与年俱 增,占育龄夫妇家庭总数 10% [ 1] , 这种家庭模式对于国人尊奉的# 不孝 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无疑是一个猛烈的冲击。 二、丁克家庭存在的原因 1、较强的自我价值实现愿望 由于现代职场竞争激烈而又必须努力站稳脚跟,一些文化素质较 高、事业心强的夫妇,不愿意为生养后代浪费自己的宝贵精力与年华。 他们为了让自己的才华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得以最大、最有效地发 挥,而选择不要小孩以实现自我价值。 2、追求高品质生活 丁克家庭由于可以省去养育子女的大笔开销,生活质量肯定高于 普通家庭。这使得丁克家庭可以追求一种适意、淡泊、优雅的生活。丁 克家庭摒弃了传统中国人的忍辱负重、无条件地为后代牺牲的生活模 式,更看重自身的幸福和快乐。 3、传统养儿防老观念的改变 不少夫妇认为以后的养老问题可以通过养老保险等保障解决,而 不必依靠子女。若生育一个孩子,以后独生子女不仅要面临自身生活、 医疗、养老和子女教育问题, 还需要赡养 4个老人,这对老年人和子女 来说无疑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传统# 养儿防老∃思想已经经不起现实 生活的考验。 三、从社会学视角对丁克家庭存在原因的分析 导致丁克家庭存在的原因相当复杂, 丁克家庭的出现不仅包括个 体心理和社会心理因素,还包括更多的社会文化因素。既然丁克家庭 是在受西方思想影响这样一个社会急剧变迁的背景下产生的, 那么其 社会文化因素所起的作用显得更为明显。正如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 ( C.W. Mills)所认为的:许多个人遭遇的困扰,只有在更广阔的社会领 域,将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历史这两者放在一起认识, 才能得到真正的 理解。他把那些对理解个人与社会之间、个人生活与历史之间、自我与 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可或缺的心智方面的品质称之为社会学想象 力,借助这种想象力人们可以增进理性, 看清世事、了解全貌[ 2]。在此, 本文尝试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导致在我国丁克家庭数量俱增的主要原 因。 1、丁克家庭是社会失范的表现 失范一词,最先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 E. Du rkheim)提出,美 国社会学家默顿( E. K. Merton)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概念。一般认为,失 范或曰社会失范是指旧有的社会规范被普遍否定或遭到严重破坏,逐 渐失去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 而新的社会规范尚未形成或未被普遍接 受,不具有对社会成员的有效约束力, 使得社会成员处于混乱的、相互 冲突的社会规范之中,并缺乏明确一致的社会规范约束的一种社会状 态。 20世纪 70年代末,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强烈冲击着我 国传统文化的根基,震撼着人们长期构筑成的精神世界。这种对我国 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和潜在功能的忽视,容易造成人们的社会角色 失范和社会主导价值观混乱等方面的困扰,它使人们遇到了前所未有 的社会适应困难,加剧了人们固有的生存焦虑,使人们强烈地感受到生 存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缺乏安全感。选择不要小孩的夫妇认为未来的一 切不可预测,心理处于失衡状态。于是丁克家庭人为制造# 规律∃ ,即享 受当下生活不承担养育后代的辛劳和教育责任。这样他们才感到自己 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规律的,自己心里才踏实。选择不要小孩的丁 克家庭是在面对社会失范时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现代人在面对社会失 范时表现出来的退却、逃避和麻木冷漠。 2、丁克家庭是社会心理应激的结果 所谓应激刺激,是指能够引起个体应激反应的体内外环境变化, 也 称应激源。一般来说,除了躯体性应激源和心理性应激源之外,还包括 社会性和文化性应激源。 年轻夫妇需要面对的应激源首先是社会性应激源。社会变迁会造 成个体生活风格上的变化, 并要求对其适应和应对的社会生活情境和 事件。我国的改革开放使社会变迁的速率明显加快, 社会的多元化发 展、社会流动的增加、社会角色的增多以及交通阻塞、住房拥挤、环境污 染等,使得人们需要适应和应对的生活事件大幅度增长。生活事件 (尤 其是消极生活事件)的激增破坏了个人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处事常规, 人们被迫消耗相当大的心理能量来加以应对。此时, 人的主观体验常 常是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反应,高强度的心理应激还会损害人的心 身健康[ 3]。已有研究表明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变化与竞争、不确定 性构成了城市居民压力源的主体[ 4 ] ,这也可以解释在经济较发达的大 城市,丁克家庭数量与日俱增的原因。年轻夫妇需要面对的第二大应 激源是文化性应激源。当一个人由一种文化区域或文化圈迁移到另一 文化区域或文化圈时,就会面临着生疏的文化环境的挑战,从而就会产 生适应和应对的需要和应激反应。年轻夫妇正处于事业的打拼阶段, 因工作、学习的需要经常变动,住房条件居住环境也不稳定。因此, 在 此阶段估计会承受来自不同文化概念的冲击, 为应对这种社会文化刺 激而选择不要小孩的夫妇数量呈上升趋势。 3、丁克家庭是社会支持弱化与心理危机的加深 社会支持是指能被人一般地所感受到的,来自家庭成员、亲朋好 友、团体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已有 的大多数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 而劣性社会关系 的存在则损害身心健康。社会支持一方面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 护,即对应激起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对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 要意义[ 5] [ 6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原有的社会支持系统正迅速瓦解 失去作用,新的社会支持系统正在构建之中,社会支持薄弱, 难以发挥 缓解个体心理压力、增进个体心理健康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 原 有社会支持的主导方式 % % % 工作单位提供的社会支持随着# 单位制∃的 解体而迅速瓦解, 而替代性的社会支持系统尚未完全建立或运转; 第 二,日益激烈的职场和学业竞争导致人际关系的淡漠和疏远,削弱了来 自同事和同学的社会支持。因此,社会支持弱化与心理危机的加深使 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成为丁克家庭。 (下转第 19页) %20% 和谐社会建设 从社会学视角解析丁克家庭成因 �新西部�2010. 18期 试论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和谐心灵建设 于 跃 (陕西教育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1) !摘 要∀ 本文提出,和谐的心灵应该是一切和谐的开始,和谐校园建设也应以学生的心灵建设开始。由此,学校必须以人为本,关注本 性,发展教育;以共性教育为本体,发展个性培养;要共建和谐人际关系;利用# 榜样作用∃提升学生的和谐心灵,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关键词∀ 和谐校园;和谐心灵;教育;发展 和谐校园是学校教育各个系统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运转,是学 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它应该是一个民 主、公平、公正、充满活力、文明祥和、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和谐呢? 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 的社会状态。它永远是人们内心愿望驱使下的一种默契,大家有相同 的奋斗理想,并为之而不懈努力。和谐的心灵应该是一切和谐的开始。 学校作为一个教育人,培养人, 一个肩负着时代重任的地方,学生 是教育的主体,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应以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为根 本出发点。一切的和谐校园建设应以学生的心灵建设开始。让学生的 心灵在有限的空间里得到质的飞跃,在仅有的大学生涯里达成一种默 契,形成同一目标,心有所向。这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问题,也是建设 和谐校园的关键所在。 一、以人为本,关注本性,发展教育 康德曾说过: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 然后才成为科 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是自己滋 润心灵、成长精神、丰富个性、饱满情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充满幸福感 的。所以教育与学生的幸福、自由、尊严、最终的社会价值紧密联系起 来,使教育达到真正的育人目的。教育只有从人的本质出发,充分认识 人的本质的主体性、能动性、多样性,把握大学生群体的本质特性、成长 规律,才能确立正确的方法,达到理想效果。应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 中心,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引导学生与服务学 生统一起来,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努力为大学生的 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尊重学生人格、学生基本权利, 尊重大学生的 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发展规律,使大学生过上充实而又有意义的生 活,使教育回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来,让每一位大学生都感受到同在一 片蓝天下幸福生活的快乐。 二、以共性教育为本体,发展个性培养 构建和谐社会,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要把学生们的人生提升到一种 境界。孔子曾经说过: # 君子和而不同∃ , # 和∃就是说一个集体摆到那, 大家需要有个分工,每个人恪尽职守, 自己去尽自己的本分,共同去完 成同一目标。# 不同∃是说每个人又在自己的领域内有着不同的方法和 方式。每个人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主见, 最后的精彩应该是许多不同的 共同和谐而促成。共性和个性始终是辩证统一的。 教育既要坚持共性又要彰显个性。共性是大学教育中根本的培养 目标,坚持共性要围绕# 培养什么人∃展开;个性是大学教育尊重差异实 事求是的体现,彰显个性要围绕# 怎样培养人∃来展开。 所以,了解教育的整体方针政策,以人才培养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为目标, 培养学 生的个性化素养,对构建整个和谐校园有重要作用。 三、共建和谐人际关系 1、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教师和学生是不容忽视的两大主体。教师 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师生关系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在 # 爱∃的氛围下,以沟通为基本渠道, 建立相互信任,利用平等的对话方 式,及时有效的了解学生的需求。多一些研究,少一些追究。想学生之 所想,急学生之所急。 2、建立平等互助的同学关系 据心理学家的调查指出,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品质是诚实,要时刻 教育学生真诚交友,正直做人。当代的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人生观世 界观还不成熟, 不稳定。对人对事观察片面, 所以在日常的德育教育 中,要求学生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建立健康向上的交友准则。在平 等、互助、热情、宽容的基础上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 3、建立家长与学校的良好沟通关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 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 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家长与教师应该是一种默契的合作关 系。在教育方式上虽不相同, 但是目的都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向上的 成长。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与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密切家长与教 师的联系,互相交流教育信息,形成教育合力,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 生积极的影响。 四、利用# 榜样作用∃提升心灵 榜样作用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以教育学生为根本 目的,在某些正面人物或事例中,挑选出适合的作为榜样,达到教育学 生的目的。榜样的选择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不浮夸,不虚假, 有时代效 应的典型。 大学时期,是青少年由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期,也会对自己的将来有 一个懵懂的憧憬和规划。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加以引导。他们 对榜样的渴求亦日渐明显,已经不能满足以父母,亲人或老师为榜样。在 他们的内心里,会以一个与自己兴趣,秉性,专业及年纪相仿的的人为榜 样,不断的在榜样的言行举止中学习,效仿,汲取养分,完善自我。 #榜样作用∃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借用榜样的力量,使教育收到 良好的效果。学生有了奋斗的目标, 不再迷茫。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 心灵得到了一次升华,完成一次心灵跳跃。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 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 是一个专家∃ ,可见大学里要培养的并不是单一的# 学术精英∃ ,而更应 该是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和谐的校园 建设,重点在学生。而对学生的和谐教育,重点在于建设和谐心灵。当 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世界都光明美好, 健康快乐, 勤奋优秀,那么和谐就 会建立起来。一个和谐的校园,一定是始自心灵。 (上接第 20页) !参考文献∀ [1] 玉成.中国# 丁克家庭∃ [ J] .家庭、社会, 2003. 7. [2] &美∋C(米尔斯.社会学想象力 [ M] .北京: 生活(读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新 知三联书店, 2001. [3] 梁宝勇.医学心理学导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4. [4] 杨廷忠.社会转型中城市人群心理压力[ J] .中华流行病学杂 志, 2002. 23. [ 5] 程俊玲.关于社会支持对心身健康的影响研究述评[ J] .社会 心理研究, 1998. 1. [6] 上官子木.心理疾患的社会文化根源[ J] .北京社会科学, 1994. 2. !作者简介∀ 祝菡 ( 1983- )女,四川成都人,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从事高校 心理咨询研究工作. %19% 试论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和谐心灵建设 和谐社会建设
本文档为【从社会学视角解析丁克家庭成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4745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2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1-01
浏览量: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