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旅游经济的区域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中国旅游经济的区域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举报
开通vip

中国旅游经济的区域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第4期 总第234期 2011年 4月 商 业 经 济 与 管 理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 ICS No.4 Vo1.234 Apr.2011 中国旅游经济的区域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王淑新 ,何元庆 ,王学定2 (1.中国科学院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 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 2.q-国科学院 成都分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摘 要 :文章主要用收敛法、Theil指数法、旅游资源地理集 中指数法等考察 了2000—2008年 ...

中国旅游经济的区域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第4期 总第234期 2011年 4月 商 业 经 济 与 管 理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 ICS No.4 Vo1.234 Apr.2011 中国旅游经济的区域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王淑新 ,何元庆 ,王学定2 (1.中国科学院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 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 2.q-国科学院 成都分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摘 要 :文章主要用收敛法、Theil指数法、旅游资源地理集 中指数法等考察 了2000—2008年 中国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与收敛,研究结果显示:31个省(区、市)的旅游经济存在收敛,其差异 趋于缩小;东、中、西3大地区旅游经济均不存在俱乐部收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和星 级酒店水平在促进旅游经济增长方面不存在旅游发达省(区、市)与落后省(区、市)的差别,均具 有增长效应。而人均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在促进旅游经济增长方面存在旅游发达省(区、市)与 落后省(区、市)的差别,具有收敛效应,其条件收敛速度为5.96%,收敛时间为1 1.6年;验证了中 国将发展旅游业作为缩小 区域发展差距手段的有效性。基于分析 ,提出落后地区旅游经济加快发 展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 :盯一收敛;B一收敛;俱乐部 收敛;旅游经济;中国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2154(201I)04—0089—08 一 、引 言 旅游业被国际上公认为是缩小区域差异的有效手段 ,中国在实践中也将发展旅游业作为缩小区 域发展差距的手段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先后被25个省(区、市)列为支柱性产业、先导产业和重 点产业 。自2000年以来,中国旅游经济发展迅速。2000年旅游总收入达N8o23.10亿元人民币,占GDP 比重为8.09% ;而到了2008年 ,旅游总收入达~U23322亿元人民币,占 GDP比重 为9.95% ,提高 了31.86个 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为12.59% ,而同期 GDP年均增速为10.03% ,超过 GDP增速2.56个百分点 。 快速发展的中国旅游业超过其它产业增长速度,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因旅游资源禀赋、社会 经济 、交通区位、基础设施等条件的差异 ,旅游经济的发展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平衡性 ,认识和研究我国旅游 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 ,对于正确认识旅游业在地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优化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空 间分布和改善地区经济结构,制定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区域经济差异调控政策,促进我国旅游业持续协 调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旅游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1)研究区域旅游业实力、现状、差 收稿 日期 :2010—11—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资助(40971019) 作者简介:王淑新(1982一),男,山东潍坊人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生 态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何元庆(1957一),男,陕西延安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 导师 ,主要从事环境变化与生态经济研究;王学定(1959一),男,安徽合肥人,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副院长,研究员,主要从 事 区域经济研究 。 商 业 经 济 与 管 理 2011年 异及发展对策。如朱要武和冯学钢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西部地区旅游业现状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发展对 策 ;甘巧林和王思洁选取2000和2005年两个时间断面,通过构建总量、质量、效益和成长力4个方面的指 标体系对旅游大省的实力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其变动趋势 ;顾江和侯祥鹏则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各 省旅游业发展实力进行了比较分析⋯ ;Christine and Grace用 Box—Jenkins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分析了中国入境旅游的发 展特征及方式 ¨。(2)对旅游业经济效益及乘数效应进行评价。如 Xu and Erdmann对旅游业在经济发展 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李志青、李兴绪和牟怡楠、魏卫和陈雪钧分别对上海市、云南省、湖北省 旅游业的经济产出贡献进行了分析 。。 ;王良举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31个省(区、市)旅游业的经济效 益进行了综合评价Ⅲ 。(3)研究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张凌云对我国旅游业的时空 演变趋势及旅游业的地域结构进行了分析。。 ;王凯和李华等基于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采用计量经 济学方法对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变化的时空特征及旅游产业基础的现实格局进行了分析 ;陆林 和余凤龙基于经济地理学视角分析了1990—2002年中国省际旅游经济差异变化的总体水平及变化的空间 结构特征 ¨;左冰和保继刚采用生产函数法对1992—2005年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TTFP)以及旅游 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研究 ¨;程进和陆林分析了安徽省17个地 (市 )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时间变化态势及 空间变化特征 。纵上,中国旅游经济研究多用静态分析法而非动态分析法,无法反映旅游经济的动态变 化趋势;多基于单纯经济学或地理学角度分析旅游产业,无法体现经济地理学的优势;未有文献用收敛方 法研究不同区域旅游经济的收敛特征、收敛速度和收敛时间。基于上述研究的不足,本文通过有机结合经 济学中收敛理论,Theil指数和地理学中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以总量指标旅游总收入为切入口,分析中国 旅游经济2000—2008年区域差异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旅游经济发展 的 政策建议。其对以往研究改进之处体现在:基于2000—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能够有效反映中国旅游经济 的全貌及动态变化趋势;结合经济学和地理学方法,发挥两个学科的优势分析中国旅游经济的收敛特征及 影响因素,并预测不同区域的收敛速度和收敛时间;以计量分析为基础,提出不同省(区、市)缩小旅游经 济差异,促进经济差异缩小的建议措施。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以Solow(1956)和 Swan(1956)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因资本边际产出递减,不同个体的经 济发展最终将趋于稳态水平,这一现象被称为经济增长的收敛 。Barro&Sala—i.Martin(1992)提出了 度量收敛的两个指标 : 一收敛和 』B一收敛 ,Galor(1996)和 Canova(2004)分析了俱乐部收敛 ,进一步丰 富了收敛的内涵 。此后,收敛方法在衡量国内外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方面得到广泛和成熟的应用[23-28]。 本文借鉴这些研究方法,考察 2000—2008年中国旅游经济的 一收敛、 一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特征。此外,引 入了星级酒店水平指数 、等级公路密度指数和旅游资源地理集 中指数等方法。 1. -收敛。将 一收敛定义为不同地区人均旅游收入的离差随时间的推移而趋于减小的过程,是对旅 游产出存量水平的描述,其计算公式 如下: 式中: 为 Ⅳ个省(区、市)t时期的离差, 和Po 分别为 省(区、市)在 t时期的旅游总收入和总人口数。 当 ⋯ < 时,可判断旅游经济增长存在 一收敛;否则,不存在 一收敛。 2.俱乐部收敛。传统的俱乐部收敛被 Galor(1996)定义为初期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经济集团各 自内 部的不同经济系统之间,在具有相似结构特征的前提下趋于收敛 ,而不同经济集团之间却没有收敛的迹 象 。即俱乐部收敛的两个条件是:集团内部趋于收敛,集团之间趋于发散。本文将把传统的东、中、西 3 大经济地区作为3个不同的旅游经济集团进行俱乐部收敛考察。除 值初步判断外,为更好地对地区旅游 第4期 王淑新,何元庆,王学定:中国旅游经济的区域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9l 经济的差距进行分解,引入应用成熟的Theil指数 指标进行测算,其计算公式 如下: Te = = 争n Y/ Y (2) Tp = Yq/Y = 式中: n为地区内省(区、市)间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程度, 为地区间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程度, 为31个 省(区、市)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程度, 和Po 分别为 i地区 省(区、市)旅游总收人和人口数,yf和Po 分 别为 i地区旅游总收入和人口数,l,和Po分别为全国旅游总收入和人口数。 3. 一收敛。卢一收敛指初始人均旅游收入水平低的省(区、市)比水平高的地区具有更高的人均增长率, 经过一段时问的发展,落后省(区、市)赶上发达地区,达到以同样速度稳定发展的收敛状态。其可分为绝 对 一收敛和条件卢一收敛 :绝对卢一收敛是指人均旅游收入水平的唯一变量影响因素是初始人均旅游收入水 平;条件 一收敛是指除初始人均旅游收入水平外,在模型中加入了其它一些对收敛有影响的解释变量。即 不同经济系统间的人均旅游收入增长率与初始人均旅游收入水平负相关。绝对卢一收敛和条件 .收敛的回 归方程形式可表示为: (1/ In( Yit/ / P ~Jt I= + /Pop)+ (1/ in \ YJ /P0P% I n( /Pojo)+毫', + (3) ~ N(O, ) 式中: 和Po 分别为 省区初始时期的旅游收入和人口总数。特别地,为更好地考察我国不同区域旅游收入 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对传统的收敛模式进行改进,取 T=1,这样可以通过考察每年各个省(区、市)的横 截面数据,计算出该年旅游收入差异的变化情况,然后得出不同年份旅游收入水平差异的变化趋势。如果估 计的 值为负数,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则说明不同省(区、市)在0一t时段人均旅游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与初 始时期人均旅游收入水平呈负相关,两者的差距趋于缩小,因而存在卢一收敛;如果估计的 值为正数,则不存 在 .收敛。同时,可根据收敛系数卢的估计值计算收敛速度 、收敛时间r,计算公式 如下: = 一 ln(1+卢)/ f4) r=In(2)/0 4.等级公路密度指数。等级公路密度指数是衡量一区域可进入性的重要标准,等级公路密度指数越 高,表明公路网络越密集,可达性越强;反之,公路网络越疏松,可达性越弱。等级公路密度公式 采取如 下形式 : Dj= Li/Ai 5 式中:D 、 ,、A,分别为为 省(区、市)的等级公路密度 、等级公路长度 、国土面积。 5.星级酒店水平指数。星级酒店水平指数是衡量一区域旅游接待设施接待能力的重要指标,其值越 大,旅游接待能力越强;反之,旅游接待能力越弱。其公式采取如下形式: = ∑n×Q (6) 式中: 为 i地区 省(区、市)星级酒店水平指数,Q 为区域内n—Star酒店数量。 6.旅游资源地理集中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是衡量研究对象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标,取值在0—100之间, 越大表明分布越集中;反之分布越分散。本文用地理集中指数度量旅游资源在不同区域的空间分布变化状 况,其公式参照吴泓和顾朝林等 、保继刚和甘萌雨 提出的方法,定义如下: 92 商 业 经 济 与 管 理 2011拄 G = 100× (7) 尺A =∑n×Q n= 1 式中:G为旅游资源地理集中指数,RA 为 i地区 省(区、市)旅游资源丰度指数,RA 为i地区旅游资源丰 度指数,Q 为区域内nA级景区数量。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31个省(区、市)2000~2008年的人口数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级公路长 度、第三产业比重、交通运输及住宿和餐饮业的职工人数与固定资产投资均来 自2001—2009年的《中国统 计年鉴》;星级酒店数量来自《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1997—2009);旅游总收入来 自浙江旅游局对 不 同年份各省 (区、市 )旅游总收入的汇总。不 同年份 的旅游 总收入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 纯收入、交通运输及住宿和餐饮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用价格平减指数(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折算成2000 年价 ,其 已排除价格变动影响,具有 了可 比性。2001年各省(区、市 )A一4A级景区数量来 自全国旅游景区 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公告发布的数量,并按各省(区、市)进行了分类、整理、统计;2008年 A一5A级景区数 量来 自各省(区、市)旅游局发布的2008年底本省(区、市)A级旅游景区数量。 在区域划分上,参照王小鲁和樊纲 的经济区划方法,将研究区域31个省(区、市)划分为东、中、西3 大地区,东部地区是指北京、天津、辽宁、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个省(市);中部 地区是指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8个省;西部地区是指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 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l2个省(区、市)。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 ) 收敛特征分析 由公式(1)可计算出2000—2008年31个省(区、市)及东、中、西3大地区旅游经济的or值(表1),并据 此作出趋势图1。 表1 2000—2008年中国及东、中、西3大地区旅游经济 盯值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全 国 0.9753 0.9628 0.9419 0.9705 0.9058 0.8634 0.8066 0.7681 0.7625 东部 0.9796 0.9737 0.942l 0.9487 0.9025 0.8776 0.8274 0.7954 0.7965 中部 0.2857 0.2470 0.2237 0.2640 O.1808 0.1711 O.1829 0.1905 0.1975 西 部 0.5367 O.5335 0.481l 0.5748 0.4297 0.4468 0.4803 0.4438 0.4332 图l 2000—2008年中国及东、中、西3大地区旅游经济 值变化趋势 第4期 王淑新,何元庆,王学定:中国旅游经济的区域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93 由表1和图1可看出 .收敛的4个特征:(1)2000—2008年,中国31个省(区、市)以对数形式表示的人均旅 游收入离差整体上呈现出比较明显的 .收敛趋势。 值由2000年的0.9753逐年(2003年除外)降至2008年的 0.7625,表明31个省(区、市)旅游经济差距趋于缩小;(2)2003年,无论是全国整体水平,还是东、中、西3大地 区 值都呈现突然升高的异常状态。这与2003年 SARS危机使旅游经济遭受重创有很大关系,较依赖外地游 客的旅游经济不发达省(区、市)其数量下降速度较快,而旅游经济较发达省(区、市)因有了本地游客的回流, 其数量下降速度较慢,这导致了旅游经济差距的扩大,使 值异常升高;(3)2000—2008年,东、中、西3大地区 Or值变化趋势各异。东部地区与全国的走势基本一致 ,也表现出比较明显的 一收敛趋势 。中部与西部地区变 化趋势则较为复杂。中部地区除2003年外,基本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2005年, 值不断下降, 由0.2857降至0.1711,表明存在 Or.收敛 ,地区内部旅游经济差异趋于缩小;第二阶段是2005—2008年, 值 出 现反弹,由0.1711升至0.1975,表明不存在 一收敛,地区内部旅游经济差异趋于扩大;西部地区除2003年、2006 年 值异常升高外,总体上呈现 .收敛趋势;(4)3大地区中,离差值最大的是东部地区,最小的是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居中。表明旅游经济内部差距东部地区最大,中部地区最小,西部地区居中。 (二 )俱乐部收敛特征分析 东 、西部地区在2000—2008年总体上呈现 出 -收敛趋势 ,但是 否存 在俱乐部 收敛 ,还有待进一 步考 察。根据公式(2)计算出了Theil指数的各项数值(表2),并据此做出了趋势图2。 表2 Theil指数各项数值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0.4846 0.4532 0.4375 0.4202 0.3988 0.3577 0.2917 0.2666 0.2548 O,l859 O.1865 0.1890 O.1839 0.1842 0.1529 O.1271 0.1l36 0.1043 Tp , (东部 ) 0.4080 0.3673 0.3410 0.3148 0.2959 0.2868 0.2397 0.2263 O.2211 (中部 ) 0.0342 0 0340 O.O389 0.0719 0.0376 0.035O 0.0132 0.01l5 O.O219 Te ,(西部 ) 0.0773 0.0752 0.0626 0.0693 0.0456 0.0444 0.0431 0.0414 0.0449 D缸 = 。 图2 , 及东 、中、西3大地区 变化趋势 由表2和图2可看出 Theil指数显示的中国旅游经济的4个变化特征:(1)2000—2008年,31个省(区、 市 )旅游经济发展 差异程度 明显 呈现 出逐 年降低的态势 ,其值 由2000年 的0.4846下 降到2008年 的 0.2548,表明31个省 (区、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程度收敛趋势 明显 ,进一步验证 了 .收敛;(2)东、中、 西3大地区间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程度 呈现下降趋势,其值由2000年的0.1859下降N2oo8年的0.1043,表 明3大地区间的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程度在缩小,这一趋势与王凯和李华等(2007)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表 征的2000—2005年我国东、中、西3大地区间旅游经济的差异逐步缩小的特征一致 ;(3)2000—2008年, 东、西地区内省(区、市)间旅游经济发展差异 同 分析的趋势基本一致,处于持续下降状态,表明地区 内部旅游经济差距在缩小 ,尤其是初始差距最大 的东部地 区这一趋势更为明显 。中部地区与 分析稍有 不同,在2000—2007年(2003年除外)Te 值下降较明显,表现出了内部旅游经济的收敛趋势;而2008年则出 现了翘尾现象, 值由2007年的0.0115升至0.0219,显示出中部地区内部旅游经济差距拉大。 通过以上 值和 Theil指数的分析 ,并根据俱乐部收敛 的定义 ,可以判断考察期 内东、中、西3大地 区 94 商 业 经 济 与 管 理 201 1焦 不存在俱乐部收敛特征 。但值得注意 的是:东 、西部地区内部旅游经济差距整体趋于缩小。 (三 )13-收敛特征分析 基于面板方法用 Eviews6.0软件对计量模型(3)进行估计。在此之前,通过 Hausman检验判断固定效 应和随机效应模型的有效性,结果显示: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故采取固定效应模型。表3显示: 绝对 .收敛的/3估计值为 一0.2623,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2000—2008年31个省(区、市)的旅游经济 呈现绝对 .收敛,其差距趋于缩小。接下来考察是否存在条件 ·收敛。导致不同区域旅游收入差异的因素 较多,如旅游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地理区位、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等 ’ 。借鉴这些分析,结合旅游业的发 展特征,并根据数据资料的可得性,增加以下解释变量进行条件 一收敛分析:(1)旅游业从业人员(以交 通运输、住宿和餐饮业的职工人数为代理变量)占人口比重( ),反映劳动投入对人均旅游收人增长率的 影响;(2)人均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以交通运输、住宿和餐饮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为代理变量)( ),反映 资本投入对人均旅游收入增长率的影响;(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Y ),反映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对 人均旅游收入增长率的影响;(4)农村居 民人均纯收入 (Y ),反映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对人均旅游收入增 长率的影响;(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反映产业结构变动对人均旅游收入增长率的影响; (6)等级公路密度(根据公式(5)计算得出)( ),反映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对人均旅游收入增长率的影响; (7)星级酒店水平(根据公式(6)计算得出)( ),反映旅游接待设施对人均旅游收入增长率的影响。 条件卢一收敛回归结果显示:解释变量 Y , 。, 和7 无法通过显著性检验,故予以剔除。在加入 Y ,Y 和 Y73个解释变量后,系数 B为负值,均在1%或10%水平下显著;F检验值表明模型整体上显著;DW值表 明模型基本 自相关现象不显著;随着解释变量的加入,模型拟合度稳步提高,由0.5105(调整值0.4215)提 高至0.5587(调整值0.4709)。这表明2000—2008年31个省(区、市)的人均旅游收入增长呈现条件 .收敛, 差距趋于缩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系数和星级酒店水平系数为正值,其与人均旅游收入增长率 呈正向变化关系,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星级酒店水平越高,人均旅游收入增长越快。表明这两 个因素在促进人均旅游收入增长方面不存在旅游发达省(区、市)与落后省(区、市)的差别,均具有增长效 应;人均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系数为负值,其与人均旅游收入增长率呈负向变化关系,即人均旅游业固定 资产投资越高,人均旅游收入增长越慢。表明这一因素在促进人均旅游收入增长方面存在旅游发达省 (区、市)与落后省(区、市)的差别,具有收敛效应。人均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高的省(区、市)多为旅游发 达地区,其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边际效率要低于落后省(区、市),从而旅游收入增长率也低,这缩小了 旅游发达省(区、市)与落后省(区、市)的差别。此外,还可以根据公式(4)计算得到收敛速度和收敛时间。 与绝对 .收敛相比,条件卢一收敛的收敛速度 0由3.80%提高至5.96%,收敛时间7-由I8.2年降至I I.6年。 表3 绝对 JB一收敛与条件 JB一收敛回归 系数值 p ’,2 6 ’,7 月 月 调整值 , D 绝 对 1.8779 —0.2623 0 . 51O5 0.4215 5.7367 2 . 2788 3.8O l8.2 (5.3054) (一4.9156) 0 . 7678 一7.61E 一05 0.1654 0.5587 0.4709 6.36l8 2 . 3729 5.96 11 . 6 务件 一5.2341 一0.3793 ⋯ ⋯ (一2.7251) (一6.6832) (3.6509) (一2.2505) (2.6252) 注:括号内为t统计值,} 吩 别表示1%,5%,10%水平下显著。 此外,因各省(区、市)旅游资源年度量化数据的不可得性,使其无法纳入条件』B一收敛模型。但资源禀 赋决定了一个特定地理区位上发展某种产业(旅游)的潜力 ,旅游资源禀赋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 重要作用 。已开发旅游资源越丰富,质量越高,其旅游吸引能力越强,越有利于旅游经济发展;反之,已 开发旅游资源越贫乏,质量越低,旅游吸引能力越弱,越不利于旅游经济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讲,旅游资源 的均衡化分布有利于旅游经济差距的缩小。我们用地理集中指数测算旅游资源在2001—2008年(2000年仅 评定出4A景区,不能全面反映旅游资源概况,因此起始年份设定在1—4A均做出评定的2001年)是否出现 第4期 王淑新,何元庆,王学定:中国旅游经济的区域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95 了均衡化分布。根据公式(5)计算出2001年31个省(区、市)的旅游资源地理集中指数为5.02,2008年降为 4.52,即落后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速度较快,缩小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其分布出现了均衡化和收敛化趋 势,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省(区、市)旅游经济的均衡发展,表现为 .收敛和 B.收敛趋势。同时,东、中、 西3大地区旅游资源地理集中指数由2001年的12.94、27.26、17.09分别降为2008年的12.73、16.04、10.08, 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旅游资源的均衡化趋势促进了东、中、西部地区内部旅游经济差异的缩小,但这 一 因素所起的收敛作用显然未超过其它因素所起的发散作用。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 )结论 利用 一收敛、p-收敛和俱乐部收敛指标对2000—2008年中国旅游经济的总体及东、中、西3大地区发 展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具体结论如下: (1)2000—2008年,31个省(区、市)人均旅游收入呈现 一收敛趋势,Theil指数 也呈现出收敛态势, 进一步的绝对卢一收敛和条件卢一收敛分析结果也支持考察期内人均旅游收入收敛的趋势。因此,我们认为 考察期内人均旅游收入在31个省(区、市)间存在收敛,旅游经济差异趋于缩小。这一结果验证了“口一收敛 是 一收敛的非充分必要条件”命题的必要性,与 Barro(1992)的分析吻合 引。但是,这一结果与20世纪90 年代后,中国经济增长基本不存在全域性收敛 的结论有差别。表明31个省(区、市)间人均旅游收人增长 与经济增长表现出不一致的变化趋势 ,人均旅游收入差距在缩小 ,而经济差距趋于扩大。 (2)考察期内,东、中、西3大地区旅游收入增长均不存在俱乐部收敛,这与地区经济增长存在俱乐部 收敛 ’ 的趋势不一致。但值得注意的是:东、西部地区内部旅游经济差异整体趋于缩小。 (3)考察期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和星级酒店水平在促进人均旅游收入增长方面不存在 旅游发达省(区、市)与落后省(区、市)的差别,均具有增长效应。而人均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在促进人均 旅游收入增长方面存在旅游发达省(区、市)与落后省(区、市)的差别,具有收敛效应。其条件收敛速度为 5.96% ,收敛时间为11.6年。 (4)31个省(区、市)旅游经济的收敛趋势为缩小区域经济差距起到重要作用,这验证了发展旅游业 在缩小地区差距方面的有效性 。 (二)政策建议 为促进中国旅游经济均衡发展,缩小地区差异,旅游发展水平较低的省(区、市)应在以下方面予以重 视:(1)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增加酒店数量,提高酒店质量,使更多 酒店达到更高水平,充分发挥这类因素对旅游收入的增长效应。(2)增加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充分发挥 其对旅游收入的收敛效应。此外,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增加旅游资源数量,提高旅游资源质量,使更多 景区达到更高标准,增强其吸引游客的能力。这将推动不同省(区、市)旅游收入差距缩小,有效发挥旅游 业在缩小地区经济差距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 [1]BRITTON S G.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ourism in the Third World[J].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1982,9(2):33l一358. 1 2]AYRES R.Tourism as a Passport to Development in Small States:Reflections On Cypru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2000,27(2):115—133. [3]陈秀琼,黄福才.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6,61(12):1271—1280. [4]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2003—2005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 [5]保继刚.城市旅游:原理 ·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1—10. [6]张凌云.我国旅游业地域非均衡性增长研究初论[J].南开经济研究,1998(2):71—74. [7]王凯,李华,贺曲夫.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I):63—67. 96 商 业 经 济 与 管 理 2011焦 [8]朱要武,冯学钢.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J].开发研究,2003(4):56—58. [9]甘巧林.旅游大省旅游业发展实力 比较 一兼析广东旅游业的发展实力[J].旅游学刊,2003,18(2):15—18. [1O]王思洁,甘巧林.旅游大省旅游业发展实力的变动分析[J].旅游学刊,2008,23(9):39—43. [11]顾江,侯祥鹏.我国省际旅游业综合发展实力比较研究 一兼论江苏旅游业的发展[J].商业经济研究,2005(4):72—78. [1 2]CHRISTINE L,GRACE W P.Inbound Tourism Developments and Patterns in China[J]l_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in Simulation,2005,68(5):498—506. [13]XU G,ERDMANN G.The Role of Tourism 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J].Regional Development Studies, 1999(5):101—122. [14]李志青.旅游业产出贡献的经济分析 一上海市旅游业的产出贡献和乘数效应[J].上海经济研究,2001(12):66—69. [15]李兴绪,牟怡楠.旅游产业对云南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城市问题,2004(3):43—49. [16]魏卫,陈雪钧.旅游产业经济贡献综合评析——以湖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6,26(2):331—334,352. [17]王良举.中国省际旅游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J].商业研究 ,2007(2):190—193. [18]陆林 ,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3):406—410. [19]左冰,保继刚.1992—2005年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及省际差异[J].地理学报,2008,63(4):417—427. [20]程进 ,陆林.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1):81—85. [21]SOLOW R M.A Contribution to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70(2):65—94. 『22]SWAN T W.Economic Growth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J].Economic Record,1956,32(2):334—361. [23]BARRO R,SALA—I-MARTIN X.Converge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2,100(2):223—251. [24]GALOR O D.Convergence?Inferenees from Theoretical Models[J].Economic Journal,1996,106(7):1056~1069. [25]CANOVA F.Testing for Convergence Clubs in Income per Capita:A Predictive Density Approach[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2004,45(1):49-77. [26]林光平,龙志和,吴梅.中国地区经济 一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4):14—21,69. [27]潘文卿.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收敛[J].中国社会科学,2010(1):72—84. [28]周业安,章全.参数异质性、经济趋同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2008(1):60—75. [29]贺灿飞,梁进社.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 :市场化、全球化与城市化[J].管理世界,2004(8):8—17. [30]金凤君 ,王成金,李秀伟.中国区域交通优势的甄别方法及应用分析[J].地理学报,2008,63(8):787—798. [31]吴泓 ,顾朝林,马荣华,等.江苏省国内旅游结构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03,23(6):755—761. [32]保继刚,甘萌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旅游目的地地位变化及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 ,2004,24(3):365—370. [33]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33-44. [34]史春云,张捷,尤海梅,等.四川省旅游区域核心 一边缘空间格局演变[J].地理学报 ,2007,62(6):631—639. [35]彭国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J].经济研究,2005(9):19—29. A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na Tourism Economy WANG Shu.xin ,HE Yuan—qing‘ , W ANG Xue.ding (J.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CAS,Lanzhou 730000,China; 2.Chengdu Branch of CAS,Chengdu 61004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regional disparities and convergence from 1996 to 2008 with the convergence method,the Theil index,index of the density of expressway and class I toⅣ highways,and so on.Results indicate that(1)tourism economy among the 3 1 provinces is characterized by convergence,and the disparities become smaller.(2)The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l1 do not have a club convergence trend.(3)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of urban households and the star—hotel levels have a same trend to the growth rate of per capita tourism revenue.They are all helpful for tourism development.and there is no difference among the 31 provinces.The per capita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has a reversal trend to the growth rate of per capita tourism revenue. But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developed provinces and developing provinces. The conditional convergence speed is 5.96 percent,and the conditional convergence time is 1 1.6 years.(4)It proves the effectiveness of reducing regional disparities by developing tourism.Finally,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speed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 in less developed provinces. Key words: 一convergence;t3-convergence;club convergence;tourism economy;China (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编辑 傅凌燕)
本文档为【中国旅游经济的区域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2775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4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8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1-10-31
浏览量: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