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企业现金流量与银行信贷风险

企业现金流量与银行信贷风险

举报
开通vip

企业现金流量与银行信贷风险企业现金流量与银行信贷风险 企业现金流量与银行信贷风险 待审核 q作者/佚名 来源/互联网 编辑/92word张强 浏览67次 网评0条 0积分 2009-07-21 关键词: 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企业现金流 概 要: 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是降低不良资产,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而信贷风险又是主要风险。贷款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关系到银行资产的质量,但反映经济效益大小的利润指标则可能会给企业还贷造成一种假象,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反映贷款企业现实货币资金的现金流量的分析,从而了解贷款企业的即刻偿债能力。 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实践中,...

企业现金流量与银行信贷风险
企业现金流量与银行信贷风险 企业现金流量与银行信贷风险 待审核 q作者/佚名 来源/互联网 编辑/92word张强 浏览67次 网评0条 0积分 2009-07-21 关键词: 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企业现金流 概 要: 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是降低不良资产,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而信贷风险又是主要风险。贷款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关系到银行资产的质量,但反映经济效益大小的利润指标则可能会给企业还贷造成一种假象,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反映贷款企业现实货币资金的现金流量的分析,从而了解贷款企业的即刻偿债能力。 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实践中,人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家盈利的企业可能因不能偿还到期贷款而面临清算,而一家亏损企业却能偿还贷款并继续维持经营。这种看似奇怪的现象说明,判断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偿还贷款,进而防范信贷风险,仅看其盈利能力是不全面的。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说利润是偿还贷款的来源,但不能直接偿还贷款,企业到底能否还贷,起支撑作用的是真正拥有多少现实货币资金,因而,对商业银行来说,关注和分析借款企业的现金流量,对防范与化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尤为重要。   一、利润与现金流量的背离   净利润与现金流量是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的主要财务指标,但计算这两个指标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由利润表提供的净利润是按照权责发生制计算的,而由现金流量表提供的现金流量是按收付实现制计算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记账基础所计算的结果当然就背道而驰,难以保持同步性,当净利润缺乏足够的现金流量支撑时,借款企业的巨额净利润就成了“纸上富贵”。所以在分析借款企业的偿债能力时,利润表有一定的片面性。而现金流量表可以提供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和流出以及净现金流量的具体信息,可据此掌握企业的融资能力、偿债能力等,是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取得投资收益、收回贷款本息的“晴雨表”。因此,发放贷款时以及发放以后,信贷人员一定要对借款企业的现金流量表进行认真分析,以便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在会计制度制订的现金流量表中,整个业务划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在很多情况下都可能出现“净利润高”而“现金流量低”的尴尬现象。   (一)经营活动   1.收入高而现金流入量低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销售商品时,收入应当在以下四种条件均能满足时予以确认:(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因此,当条件满足时,企业就应以“收入”入账,但同时有可能未及时收回货款,因而就造成应收账款或应收票据的增加,却并未给企业带来相应的现金流入,由此出现收入高而现金流入量低的现象。   2.成本费用大多以现金方式流出   在成本费用中,除了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的各种准备、无形资产和待摊费用摊销等,企业的其他费用如:工资及福利费、税金及附加、材料、水电、业务招待费等大都以现金形式流出,这样,一定期间内,收入可能尚未形成真正的现金流入,可费用又以现金形式流出,因此,就会导致该期间内现金流入低于利润的情况出现   (二)投资活动:投资收益中的“泡沫”   随着投资意识的增强,企业为取得更多的投资收益或为了达到控制对方的目的等,往往会进行对外投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当企业对其他单位的投资占该单位有表决权资本总额20%或20%以上时,或虽投资不足20%但对被投资企业具有重大影响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在被投资企业实现净利时,投资企业应按其所享份额调整投资的账面价值,并作为当期投资收益,而当期被投资企业却不一定分配利润,这种利润虚增而现金并末流入企业的情况 必然引起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之间产生背离,净利润增加,而现金流量却未同步增长。   (三)筹资活动:筹资少而还本付息   净利润与现金流量的背离,筹资活动不如经营活动、投资活动那么明显。一般来说,无论是吸收权益投资还是发行债券或借款,短期内就会有现金流入企业,另外,偿还利息及本金时,现金流出与费用的确认也大体上能够同步。但是,当某会计期间筹资活动流入大于当期偿还本金及利息支付的现金时,就会使现金流入大于现金流出,如在筹资初期。在某会计期间筹资活动流入少而偿还本金及利息支付的现金多时,就会使现金流入小于现金流出,如在筹资中后期要偿还大量的本息,若当期又未能进行新的融资等。这样在后一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净利润高而现金流量低的现象发生。   二、对借款企业现金流量表的分析   对商业银行而言,在进行现金流量分析时,一般以借款企业为分析对象,分析企业在某一个会计期间的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及现金净流量。当然,如果银行是向企业的某一个重要项目发放贷款,也可分析该项目投产后产生的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和现金净流量,从而来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   (一)结构分析   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包括流入结构、流出结构和现金净流量结构分析。其中,流入结构是现金流入各组成项目占现金流入总量的比重;流出结构是现金流出各组成项目占现金流出总量的比重;现金净流量结构是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及非常项目现金净流量占现金净流量总额的比重。在分析时,可列表进行,以掌握企业各项活动中现金流量的变化规律、企业所处的经营周期等情况。   根据现金流量结构来判断企业偿债能力时,可借鉴以下原则:   现金流入结构中,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比重越高越好;   现金流出结构中,非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比重越低越好;   现金净流量结构中,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比重越高越好。   当现金净流量大于或等于0时,表明企业偿债能力较强,反之,则表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较弱甚至没有偿债能力。另外,对流入结构、流出结构和现金净流量结构还可通过列示若干连续期间的数据,来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企业的发展趋势。   (二)流动性分析   流动性是指资产转化为现金的能力,表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动态意义上的偿付能力。  我们知道,根据资产负债表可以计算出企业偿债能力指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其中: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但这两个指标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有可能会因支付方的信誉、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发生坏账损失,同时存货转化为现金的能力也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如存货变质、适销不对路等),而且流动资产中还存在着虚资产——待摊费用,所以,在实务工作中,有些企业账面上存在着大量的流动资产,但偿债能力却十分有限,甚至无力偿债而加大财务风险直至破产。对商业银行来说,这种情况要特别注意,不要被借款企业账面上的“繁荣”所迷惑,要着重关注企业有多少现实货币资金可用来还贷。而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净流量就反映了借款企业的这种“即刻”偿债能力,因此可通过现金流量和债务这两个指标来进行比较分析,以反映其真实的偿债能力。通常可关注以下指标:(1)现金到期债务比二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债务;(2)流动负债保障率:经营活动净流量/流动负债(其倒数为流动负债偿还期);(3)总负债保障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负债合计(其倒数为总负债偿还期)。以上三个指标越大,说明借款企业产生的现金流入越快,流量越大,财务风险越小,企业财务基础越牢靠,偿债能力也越强。   (三)利润质量分析   即对真实收益能力的分析。如前所述,利润和现金流量是两种不同记账基础下的产物,两个指标存在着背离现象。同样道理,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与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也往往不相一致,特别是企业销货与收款时间上发生脱节且脱节时间较长(如大于1年)时,尤为突出,这样,按收付实现制原则计算的经营净收益即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由于不存在发生坏账损失的风险,就显得比营业利润更加真实可靠。  对利润质量的分析主要是通过现金利润率来进行的。现金利润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营业利润。该指标反映了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与营业利润的差异程度,即当期经营活动实现的净利润中有多少现金作为保证。具体分析见表1.   三、现金流量分析与贷款五级分类的融合   商业银行贷款发放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会产生或大或小的风险,为了有效的防范风险,应针对贷款的不同情况,对贷款进行科学而有效的分类。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采取的贷款分类办法是将贷款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呆账四个档次。这种分类办法主要是以贷款风险是否逾期及逾期时间的长短作为贷款风险大小的依据,其实质是对贷款风险的一种事后统计,不利于对贷款风险进行事前控制。因此,经过一段时间运作之后,终被淘汰。自1998年起,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我国商业银行实行了国际上通用的贷款五级分类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因此商业银行在对借款企业进行现金流量分析时,应结合贷款类别进行,以此来评估贷款质量,揭示贷款的真实价值和贷款的风险度。具体分析见表2.四、现金流量分析应注意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现金流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商业银行在贷款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通过现金流量表可了解其偿债能力,然而在进行分析时,还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报表数据应有真实性。现金流量表作为三大主表之一,可为商业银行提供企业在诸多方面有价值的信息,但是由于会计技术上的局限性和可能存在的粉饰与造假行为,分析所依据的资料有可能不真实,含有虚假成分,这样即使分析水平再高,手段再先进,所做出的判断也将是错误的,进而误导银行的信贷决策,甚至造成新的不良贷款。因而在面对借款企业提交的现金流量表时,应持怀疑态度,进行必要的审查和相应的调整,同时还要注意到,即使贷款发放时,借款企业情况良好,但随着各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方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形成贷款风险。因此,信贷人员在贷款发放以后,仍然要进行动态跟踪,通过监测,给商业银行提供预警信号,从而防患于未然。   (二)现金流量分析是一种定量分析。现金流量表提供的是以货币计量的会计数据,但许多非常重要的信息却难以用货币计量。如企业人力资源、内控制度、企业经营环境、市场营销情况等,因此在进行分析时,应定量和定性相结合,通过分析、调查、跟踪等一系列措施来防范贷款企业诈骗贷款、有钱不还、逃避债务等行为,以提高贷款质量,降低不良贷款。   (三)应结合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对现金流量表进行全面、综合地分析  现金流量表是一种动态报表,可以反映企业各种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及其来龙去脉,但无法分析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营销情况、营运能力等,因此,在具体分析时,应结合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进行分析,如通过损益表中收入、成本费用及利润项目和资产负债表中存货、应收款项的变化情况,进一步分析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来源于本年的现销收入,还是以前债权的收回,还可了解企业的销售规模、盈利能力、赊销政策等信息。另外,从现金流量表投资活动中可以得到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但却无法了解现金的付出是用于更新设备,还是增购资产等,而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项目,则可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样通过三大报表相互作用,最终反映借款企业的真正偿债能力。 现金流量分析是银行客户经理的必备技能 待审核 q作者/卢燕玲 来源/互联网 编辑/92word张强 浏览242次 网评0条 0积分 2009-07-21 关键词: 现金流量表客户经理现金流量指标 概 要: 文章论述了现金流量表对于财务分析的必要性、现金流量分析是银行客户经理的必备技能、进行现金流量分析的方法及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分析常用的现金流量指标 一、现金流量表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已成为财务分析必然趋势   美国于1988年规定必须编制现金流量表,英国、我国香港也分别于1992年、1994年起开始实行。我国根据财政部(98)财会字第l0号文 ——《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的通知》规定,1998年1月1日起所有企业必须编制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按经营活动 、投资活动、融资活动三类反映企业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流出情况,更便于管理者、投资者、贷款者及社会公众了解、把握企业真实的财 务状况,并据以分析、评价、预测、印证当前及未来偿还债务的能力、未来发展情况及利润的质量。在世界范围内,现金流量表取代财务状况 变动表已成为必然趋势。 原因在于,根据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权责发生制的运用造成会计上的收入在适当期间内入账,而不管是否真正收到或 付出现金.这样的优点是企业本期和将来的经营表现较佳,而缺点在于入账依赖企业管理者的主观决定,需要有估算成分,最后结果可能不正 确。因此,在使用传统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外,使用现金流量表可帮助表明利润及不受权责发生制影响的现金产生能力,从而表现企业利润 的“质量”。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资金存量,损益表反映的是资金流量,现金流量表反映的是利润质量。   二、现金流量分析是银行客户经理的必备技能   随着银行业竞争的日渐激烈,为提高银行竞争力,实现银行利润最大化,各商业银行纷纷实行“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客 户经理制,由客户经理发展、稳定优质客户群,并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一条龙的服务由于目前受国内金融监管的限制,金融产品,特别是有特 色、具竞争力的金融产品不多,而客户的金融消费意识普遍不强,对新产品的接受能力较弱,因此所谓的产品与服务还是较集中在传统的存、 贷、汇领域,其中又以贷款所带来的利差收入最大。因此,如何选择好的客户,保证授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必然是我行客户经理们 每日必需面对的问题。如何挖掘优质客户,特别是不为表面“美丽”的财务数据所迷惑,找到真正具有发展潜力、财务状况良好的客户,同时 根据其本身资金运作规律设计出风险可控的授信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来更好地服务呢?现金流量分析既具有表现企业利润“质量”的功能,同时从现金收付角度 表达了企业可持续经营的能力和偿还贷款的能力,能较真实地揭露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现金流量分析对解决客户经理的这个难题有很大帮 助。可见掌握现金流量分析,是成为优秀客户经理必备的技能,对其开展业务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进行现金流量分析的方法   那么,如何进行现金流量分析?除准确地计算出企业各期的现金流量值这种基本功外,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主要是分析经营、投资、融资活动哪个占主导地位,分析包括流入分析、流出分析、流 入流出的比例分析。 现金流入包括经营活动中的经营性现金流入、投资活动中资产转让或出售形成的现金流入,还有融资活动中借贷、新股配售形成的现金流 入。在现金流入中以经营性现金流入最为重要,其数额越大越好,不像投资活动、融资活动形成的现金具有不稳定性及须偿还性。   现金流出包括经营活动中的经营性现金流出、投资活动的资本支出、融资活动的支付股利及偿还贷款其中应付货款的数额较大且都在 正常的付款期限内,可减少现金流出,并说明其具有延付贷款能力,而这种商业信用是最廉价的、不需成本的。   现金流入流出比例分析表明每一元现金流出可换回多少现金流入。具体可分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流出比,此值越大越好;投资活动现 金流入流出比,此值较小处于发展期,此值较大处于衰退或缺少投资机会;融资活动现金流入流出比,此值小于l表明还款大于借款,如融资活 动中现金流入系举债获得,同时也说明该公司较大程度上存在借新债还旧债的现象。   2.现金流量的趋势分析。现金流量缺乏权责发生制的制约平衡作用,使利润、流动性资产等在时间上波动性较大,如一年收回三年的 应收账款,因此在作现金流量分析时不应仅以一期或一个会计年度数据为依据,而应以滚动的、连续的数据加以综合分析。在趋势分析中宜采 用移动平均线概念,以减少在采一时间段上的数据扭曲。   3.现金流量的比率分析。虽然流动比、速动比能反映短期偿债能力,但偿还债务最后是依靠现金,因此通过现金流量分析可真实正确 地反映企业偿债能力。一家企业在正常的经营情况下,应以经营活动现金偿还到期债务,如在支付生产经营活动现金支出后,无足够现金偿债 ,需以投资活动及融资活动现金补足。而投资活动及融资活动现金属非正常性的,且最后筹集的资金还须以经营活动形成现金偿还,因此从稳 健角度考虑,以现金流量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特别是分析偿债能力时,只从经营活动现金进行分析。   偿债充足率:可评价偿还债务能力,包括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之比、利息及税款支付前的经营性现金流量与利 息支出之比、长期借款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比,以分析现金偿债能力。前两项指标为正指标,指标越大越好,其中利息及税款支付前的经营 性现金流量与利息支出之比应大于2。   股利充足率:经营现金流量与股利之比。但企业取得的现金应优先用于支付经营活动所发生的各项支出与本期应偿还的债务后,才能 用于投资与发放股利。   四、现金流量指标   当前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分析时,已较多使用的现金流量指标有:   1.流动负债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比=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流动负债。流动负债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比指标衡量公司产生的经营活动净现 金流量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该指标越大越好。   2.每股营业现金流量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年末普通股股数。该指标是“每股收益”指标的修正,反映了利用权益资本获 得经营活动净流量的能力。该指标通常越高越好。   3.现金股利支付率=本年度发放的现金股利和/净利润。现金股利支付率指标反映公司的股利政策,每一元钱的净利润中有多少以现金 股利方式发放给股东。该指标应具体确定。   4.主营业务现金比率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现金比率指标是“主营业务利润率”的修正,反映了完 成的销售中获得现金的能力,该指标排除了不能回收的坏账损失的影响,因此较为保守。该指标通常越高越好。   5.现金自给率=近三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之和一/近三年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购买存货所支付的现金、现金股利之和。现 金自给率指标反映了企业通过自己的经营活动流入的现金,满足企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存货规模扩大以及发放股利需要的能力。指标 越高,说明企业现金自给能力越强,企业的资金实力就越强。该指标通常越高越好。   6.经营现金资本性支出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N定资产、无形资产增加额。经营现金资本性支出比率指标反映公司长期资 产的增加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比率。指标值大于l,说明增加的长期资产可以由企业自身的资金解决。该指标通常越犬越好。   7.经营现金折旧费用比率:折旧费用,经营现金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经营现金折旧费用比率指标反映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的稳定性指标值越大,经营现金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越稳定。该指标通常越大越好   8.结构分析=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总净现金流量、该结构比率是“主营业务比率”的现金流量修正,说明了经营活动产生的 净现金流量在总净现金流量中占的比率该指标也是越高越好   9.营业活动收益质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营业利润。营业活动收益质量表明了营业利润中以现金形式流入的部分,通常该指 标越高说明营业利润的质量越高。该指标越高越好。   10.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增长率(本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一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 金净流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增长率指标反映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增长能力。该指标越高越好。 对商业银行做好小企业贷款的几点思考 待审核 q作者/刘彦 来源/ 编辑/92wordsl 浏览121次 网评0条 3积分 2009-12-08 关键词: 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 概 要: 目前各种所有制和组织形式的小企业及个体经营户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小企业贷款在商业银行诸多业务中一直被归为风险大、管理难、成本高的业务类型,长期以来,“融资难、贷款难、结算难”等金融服务滞后问题严重制约了小企业的发展。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做为具有经济杠杆调剂作用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应当承担起社会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为解决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做出应有贡献,同时也是商业银行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做好小企业贷款是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现实要求   随着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很多大企业更愿意通过直接融资市场(股票融资、可转债以及企业债等)筹集资金,因为相对银行贷款,直接融资成本更低廉。而相比大企业,小企业更愿意依托银行贷款。小企业未来成长性高于大企业,银行如果能伴随这些小企业成长,收益将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业内人士认为,和大中型企业贷款相比,小企业贷款整体营利状态确实比较好,平均贷款利率更高,还贷期短、不良率也完全在各银行的承受范围之内。据银监局统计:尽管目前就小企业贷款业务暂无独立核算制,但从数据上看,同样是1000亿元资产,以中小企业为主要贷款客户群的银行所对应产生的利润率显然更高,数据显示,以小企业为主要目标客户群的广东发展银行宁波支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宁波分行去年每百元贷款利润分别为2.99元和2.97元,在众商业银行前列。   二、做好小企业贷款是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改革步伐加快和监管力度加强,银行的整体实力和抗风险水平得到了提高,但银行的经营发展仍然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式的经营。银行贷款不断向大企业和某些行业集中,银行越来越脱离了广大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成为大企业的私人银行。大力开展小企业金融服务,可以改变银行傍大款、垒大户、过独木桥的经营发展思路,促进银行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大力发展多元化金融服务,走持续协调发展的道路。同时,可以促进银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推动银行风险管理理念、手段、技术以及方法等一系列的创新建设,提升银行风险管理能力。银行人士一致认为,大企业贷款的成长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小企业从起步或困难阶段开始,所积聚的对银行的忠诚度也必然较高,这也是各家银行所看中的。   三、应理性看待小企业贷款的高风险   既然在发放小企业贷款时,让银行部门难以释怀的是小企业的高风险,那么,我们在试图以高利率来覆盖小企业贷款高风险时,首先应该弄清楚,小企业贷款的高风险(显然是相对大企业而言)究竟高在何处?小企业贷款的风险特征与大企业相比较,有何不同?   本质上,银行业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银行发放贷款即为买入风险,收回贷款相当于卖出风险;银行就是靠不断地低买高卖风险、赚取风险溢价生存。对于银行而言,小企业与大企业的贷款风险本质上并无大殊: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是一切贷款都共同面临的,小企业贷款所隐含的风险,大企业贷款同样也会面临。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大企业中有经营效益差、偿贷能力弱、诚信度低的(且并不在少数),小企业中也不乏经营业绩良好、偿贷能力强、诚信度高的。那么,何以在实践中银行部门却往往厚此薄彼?比较通行的解释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对小企业信用度难以评估,银行发放小企业贷款所付出的信息成本和所承受的风险远大于对大企业的贷款。从现实情况看,小企业贷款的成本固然高于大企业,但真正令银行在小企业面前踯躅不前的,也许成本的因素还在其次,银行最顾忌的乃是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   小企业的信用状况果真如此堪忧吗?或者说,小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或称违约风险)一定大于大企业吗?理性地看,小企业贷款的违约风险其实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一定比大企业大。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大企业、小企业都是理性人,其任何行为(自然也包括违约行为)决策的做出,都必符合理性,符合风险——收益对称性原理。违约行为依其行为主体的主观作用又分主动违约和被动违约。分析企业主动和被动违约的情形,得出的结论也许恰恰相反。   一方面,小企业主动违约的概率一般小于大企业。我们知道,银行信息成本的回报来自于借款人支付的利息,而借款人信息成本的回报体现在投资收益上。当借款人投资收益大于其取得资金的全部成本时,其欺骗银行逃废债务的动机就小;而当借款人的投资收益小于其取得资金的全部成本甚至亏损时,就很可能通过逃废银行债务来获得补偿。   另一方面,小企业被动违约的可能性往往大于大企业。被动违约一般源于企业经营项目的失败。由于小企业承受市场、政策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一场对大企业而言也许很平常的风雨,却可能颠覆小企业之孤舟。在面对损失时,小企业的风险——收益权衡模式发生了逆转。根据行为金融理论对亏损厌恶现象的解释:人们在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对亏损看得要比盈利更重,其决策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或不同的风险偏好。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因此,在项目失败(亏损)情况下,小企业违约的可能性明显增大(尽管大企业的行为也符合上述原理,但它失败的概率相对小企业而言要小)。   因此,对小企业贷款的风险程度及其表现形式应理性地分析。要走出“小企业不守信”的思维定式,一分为二地剖析小企业的风险所在,特别是对拟授信的小企业,要以专家的眼光判断其市场风险、行业风险,以对小企业“软信息”的充分占有化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被动,并据此确定较科学合理的风险溢价。这正是小企业贷款的难度所在、风险所在,也是对银行经营风险的能力之考较。对于精明的银行家而言,小企业高风险的表象后藏着无限商机,因为这是一个广阔的、可不断挖掘的市场。   四、多策并举可获取更高的目标利润   (一)建立风险定价机制。小企业贷款数额小,风险高,与大企业贷款相比成本要高得多,因此明显缺乏贷款动力。这一逻辑在贷款利率上限放开之后,似乎已不再成立。   贷款利率上限的取消,无疑给予了银行机构自主定价的巨大政策空间,也为打破小企业贷款难僵局找到了一条现实的出路。按照风险—收益对称原则,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合理的定价来覆盖小企业贷款的高成本、高风险并获取目标利润,从而实现小企业贷款的商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水平、筹资成本、管理成本、收益目标以及当地利率市场水平等因素自主确定贷款利率,对不同借款人实行差别利率,并在风险发生变化时,自主灵活地进行调整。   (二)充分发挥小企业授信违约通报机制的作用。银行业协会采取适当的方式进一步做好辖内小企业贷款违约信息的共享工作,利用违约信息对客户进行激励和约束,对还款记录良好的企业,在贷款金额、期限、利率和担保条件等方面可给予优惠,对还款情况不好的,除停止发放贷款、加紧催收欠款外,还应对其采取社会曝光和业界警示通报等措施,强化客户的信用观念。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小企业贷款激励约束机制是必要的。应制定专门的小企业贷款业绩考核和奖惩机制,将信贷人员的收入与小企业贷款业务量、效益和贷款质量等综合绩效指标挂钩,真正发挥激励政策作用,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小企业贷款营销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在信贷尽职调查上,制定相应的授信工作问责和免责制度,做到尽职者免责,失职者问责。 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及有效对策 待审核 q作者/佚名 来源/互联网 编辑/92word张强 浏览32次 网评0条 0积分 2009-07-20 关键词: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必要性现状对策 概 要: 文章在对我国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对策。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直接运用或很少运用自身货币资金要素,依托业务、技术、机构、信誉和人才等优势,以中间人的身份代理客户承办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新经济的发展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带来了极大的想象和发展空间,伴随着全球范围内金融自由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银行再造理论的广泛应用,中间业务已成为国际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核心业务之一,是新兴的“朝阳”业务。同时,由于中间业务对服务客户、联系客户及促进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发展的重要作用,加之其较强的盈利能力,因此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商业银行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一、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客观必要性   2006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后的五年过渡期正式结束。随着国务院正式颁布修订后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中国银行将从这天起,在地域、业务种类、客户对象等各方面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银行传统存款利差收益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银行传统的经营观念也越来越不能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因此,银行应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以此来推动银行发展、增加银行经营效益的。中间业务发展的规模越大,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就越高,知名度就越响,市场竞争力就越强,所获得经营效益就越多,而且中间业务是连接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的纽带,是完成金融产品营销链的基础,所以发展中间业务是适应社会经济、市场形态发展的客观必然。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世界银行业的总体趋势,它对我国商业银行加快体制改革步伐、增强国际竞争力尤为重要。在居民投资意识空前觉醒,银行储蓄发生“大搬家”,外资银行大举进军中间业务的现阶段,发展中间业务直接关系到银行能否持续发展。   二、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观念陈旧,市场营销乏力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处于垄断地位,受传统银行经营理论影响较深,在经营观念上存在偏差,没有对商业银行业务进行准确定位,普遍只重视开拓存贷业务,或单纯将中间业务作为拓展传统业务市场的工具,而没有从经营战略上把中间业务作为支柱加以发展。营销乏力,使中间业务尚未全面地渗透到社会公众生活中去,一方面造成银行推出的部分中间业务客户不了解,另一方面客户需要的产品银行又不能提供,严重限制了中间业务的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与营销均缺乏总体的发展目标和规划。  (二)业务品种单一,创新能力不足 中间业务多为创新的产物,业务品种众多,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服务,仍以传统的接受客户委托,不占用自己的资产和收取手续费为特色。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已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达420多种,但从整体看仍以传统的结算、汇兑、代理收付等业务品种为主,咨询类、承诺类、代客理财等新兴、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品种较少,金融衍生工具则基本是空白。   (三)规模有限,利润贡献低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取代利差收入成为其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这是当今银行业发展的趋势,发达国家银行已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基本完成了这种转变。据统计,美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已由80年代的30%上升到目前的38.4%,日本银行由24%上升到39.9%,英国由28.5%上升到41.1%。相比较而言,我国国内商业银行不过5%~18%,中间业务利润显得捉襟见肘。究其原因,是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规模有限,市场占比不高,加之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多将中间业务视为表内业务的一种附属,作为发展和吸引存贷客户的一种手段,收费低廉,有些甚至是无偿服务,来吸引和得到更多的活期存款,这样就限制了中间业务规模的发展。因此,一些行为抢占市场份额,不惜代价去竞标某些代理业务,采取降低收费标准的手法,如开展免交保证金和手续费的保函业务等。这样的经营观念不仅降低了银行收益,增加了经营风险,而且不利于中间业务市场的发展壮大,造成了中间业务收益对银行利润贡献低的局面,所以国有银行在推出中间业务的时候总要考虑利润最大值。   (四)管理松散,缺乏统一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中间业务领域宽广的特点,使得中间业务难以像存贷款业务那样,集中由某一个部门管理,中间业务的开展往往涉及多个部门,事实上需要一个专门机构来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然而,在中间业务的开展缺乏统一操作规范和科学有效的统计考核指标体系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中间业务管理部门权限不清,职责不明等问题,并与其他业务部门产生利益冲突。此外,由于管理松散而导致各项中间业务之间不能相融,无法形成联动合力,甚至业务操作前   后脱节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中间业务的开展,也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五)收费偏低,标准不统一   国内中间业务市场竞争不规范、收费偏低和标准不统一问题已成为制约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主要障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出台以前,各商业银行各自为政,费率高低不一,再加上外部环境的制约和观念上的落后,广大客户对银行收取手续费缺乏认识,不少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将其作为争夺存款份额的手段,致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出现随意性确定收费率以及低收费或无偿服务的恶性竞争局面。《办法》出台后,虽然对中间业务收费问题起到了一定规范作用,但各行由于受短期利益驱使,仍然采取各种变通手段少收费或不收费,这不仅使银行信用价值扭曲错位,而且为新兴的中间业务正常发展埋下了致命隐患。   (六)资源投入有限,高素质从业人员严重不足   中间业务特别是新兴中间业务大多数是人力资本和技术含量高的业务,它的运作以先进的电子化设备为基础,这需要大量的资本、技术和人才投入。国有商业银行目前仅达到行业性、区域性联网的初级阶段,在解决中间业务科技投入问题上,缺乏持续性、系统性投入。特别是中间业务领域的高素质人员严重不足,缺乏懂业务、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制约了中间业务的深入发展。   三、进一步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综合对策   在当今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下,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传统业务的优势正在日益削弱,市场空间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主动适应现代商业银行多样化、综合化、电子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尽快调整经营思路、经营战略、经营目标和经营方式,把开拓中间业务提升到事关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与振兴的高度,积极着手构建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框架体系。   (一)整体规划,打造“朝阳”银行   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总体思路:一是根据中间业务委托性、中介性、服务性的特点,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市场交易规则和定价规则。加强规划,调控和监管,创造公平合理的发展环境;二是根据中间业务的风险性及某种程度上具有的信用特点,加强社会信用环境的综合治理,完善信用体系和制度,放宽对分业经营的限制,直至全能发展,混业经营,使中间业务实现全方位,多功能和综合化经营;三是根据国情、行情及中间业务发展的层次性,依据效益优先,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务实基础,扬长避短,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稳步推进的原则,谋求更高,更快,更强的构思。   (二)提高档次,做大营销   我国商业银行所开发的大量中间业务都是照搬国外已经发展成熟的品种,但利润非常有限,很多甚至根本无人问津。这是因为国内没有良好的信用监督机制,我国商业银行迫切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符合我国社会经济特点的中间业务品种。要根据中间业务的特点,以及品种不丰富、功能不全、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盈利水平低等国情行情,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要根据客户需求多样性、层次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加强市场调查,研究和细分工作,善于发现、分析和评估市场机会,强化对市场、客户及其需求的反映能力,适时把握目标市场,寻找客户需求的特殊性,加强理念营销及引“潮”而动,并采取“客户延伸”策略,以确保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盈利水平;要根据中间业务新型性的特点,采取创新型策略,不断开发新品种,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要根据中间业务低成本、高盈利、低风险的特点及联合,协作与合作即为优势的原理,按照有市场、有效益、有能力的原则运作,做好产品的研究、开发、营销和售后服务。同时,树立关系营销的经营理念,加强关系营销,与客户建立起长期,稳定和友好合作的公共关系,以防止客户及其业务流失,如与证券保险、基金社保、企业机关、学校团体、税务工商、新闻邮政、电力交通、等联合与协作;要根据市场的发展规律和广大客户的心理需求,按照市场细分原则,做到分层次营销、分品种营销和分阶段营销,使中间业务的品种能够适应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建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中间业务种类繁多,涉及面广,属知识密集型业务、智能性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不仅需要经营管理人才,还需要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如经济金融专家、咨询专家、调研评估专家及金融理财师,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有了以上的高素质人员可以促进中间业务的衍生、维护和持续发展,高素质的人才还是银行与客户之间的纽带,是双方信息反馈和集中的平台,是推动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加强管理,激励与约束并举   为了很好地营销中间业务产品,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调动起全体员工的积极性。首先是对于员工拓展中间业务产品或拓展中间业务依赖性客户,应有一定的奖励给经办人;其次,按照拓展不同的中间业务产品和拓展依赖性客户,应按不同的奖励制度处理,但不能出现很大的差异性。 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思考 待审核 q作者/佚名 来源/互联网 编辑/92word张强 浏览35次 网评0条 0积分 2009-07-20 关键词: 中间业务必要性发展与创新保障条件 概 要: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世界银行业的总体趋势,它对我国商业银行加快体制改革步伐、增强国际竞争力尤为重要。就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及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通过借鉴国外经验改善国内条件并加快发展中间业务的步伐,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向现代化经营模式的转变。 中间业务以其风险小、收益高的优点受到各国银行的青睐,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但在我国由于重视程度不够,中间业务发展迟缓,层次落后。如今随着我国加入WTO,金融市场逐步开放,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外资银行的强势竞争,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一种广泛的金融服务,指不占用银行资金,银行以中间人的身份给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严格地说,他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中间业务,银行仅以中介人的身份代客户办理各种委托事项,并以此收取手续费,其主要包括结算业务、租赁业务、信托业务、代理业务、信用卡业务、代保管业务及咨询业务等。传统的中间业务具有迅速便利和低风险的特点,可以增加银行的业务收入并以此提高银行的竞争能力,有利于使银行摆脱既定的资产负债规模的束缚,促进其技术与服务手段的进步。另一类是新兴的中间业务,在资产负债表上没有反映,但却能为银行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使银行风险增加的业务,一般称之为“表外业务”,主要包括贸易融通类业务,信用担保类业务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业务。在此,只要有效地控制各业务交易风险,就能使银行获得表外业务发展的领域。   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世界银行业的总体趋势。对于处在体制转轨,结构调整与加入WTO的中国商业银行来说,要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新的发展,对中间业务的重视、发展与创新就更不容忽视。   (一)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摆脱经营困境,提高盈利能力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了一个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以10余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和近100家城市商业银行为两翼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业内竞争日趋激烈,且20世纪90年初建立的证券市场分流了部分银行资金来源和贷款融资需求,银行负债成本居高不下,资产质量下降,银行授信风险普遍增加,银行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在注重传统资产负债表内业务的同时,尽快发展中间业务,以求在努力减少经营风险的同时,寻找银行利润新的增长点,从而减低经营风险,提高赢利能力。   (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有利于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应对WTO的冲击   随着我国加入WTO,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届时将与中资银行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开展竞争。短期内中资银行传统存贷业务不会受到太大冲击,所以竞争的重点自然就落在了风险小收益高的中间业务上。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种类少、服务面窄、市场占有量小、收益比重低,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随着金融业开放步伐的加快,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迫在眉睫。   (三)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推进改革顺利进行   首先,我国国有企业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这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变革,涉及重组战略的设计、目标客户的搜寻、融资安排、代理资产评估等专业知识和技术。其次,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增加了对诸如投资理财、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方面的需求。居民收入增多与居民缺乏投资和操作技术及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日益显现。最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迅猛。所以,这些都需要商业银行相关的中间业务,充分发展这些中间业务有利于满足中小企业和居民的投资需求,推进国企改革,促进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创新   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品种单一、范围狭窄,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有必要借鉴西方国家的金融理论和实践经验,加快自身的发展进程。下面就几种典型的中间业务进行分析,并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可能的发展与创新空间。   (一)转账结算   我国已对传统的邮电传递凭证的转账结算进行了改革,在人民银行与各商业银行之间利用卫星和其他通讯网络建立了电子联行对帐系统,实行同城清算系统的电子化建设,但仍受银行电子化技术的制约。因此,今后我国银行的发展方向仍是完成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建设,改进并提高电子联行应用系统的功能。并通过城市网络、区域网络与人民银行、商业银行的会计处理系统相连接,加速资金周转,同时继续推动同城自动化清算系统的建设,实现账务处理自动化。另外,发展网络银行成为我国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客户足不出户便可进行存取款、转账等服务。   (二)银行卡业务   虽然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迅速,但目前信用卡与国际规范还有较大差距。我国应该在尽快建设全国范围的统一协调的银行卡网络的同时,大胆探索,实现创新。1.功能创新。大力开发银行卡的消费信贷、一卡多户、长话(市话)服务、网上购物、贷款融资等功能,实现银行卡功能的多元化,使银行卡业务渗透到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2.技术创新。商业银行应在联合的基础上,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积极试点IC借记卡及IC银行卡;3.机制创新。国际上如万事达卡组织、VISA卡组织等大型的银行卡集团的发展都证明公司化、产业化是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可以考虑在联合的基础上逐步把银行卡业务分离出来,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银行成为其代理或会员。   (三)代理业务   我国各商业银行目前大部分业务仍集中在代理发行国债、代理政策性银行业务,这些业务技术含量低、发展潜力小,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每年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争夺代理指标,因此,必然导致银行中间业务拓展的重心发生偏离,而忽视了居民个人对代理业务的大量潜在需求。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和个人财富的积累,商业银行应及时突破代理业务,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从事私人银行业务,不但能增加手续费收入,而且有利于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并通过建立不同类型的客户网,进一步巩固和密切客户的关系,带动居民存款的增长。   (四)投资银行的业务   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可以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做企业的财务顾问,帮助企业进行并购,实行产权的流动和重组,以市场的手段对整个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改组。另外,商业银行应有前瞻性眼光,积极开展房地产等资产证券化,并在金融工程方面进行必要的实践。随着金融服务业的逐渐开放,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带来汇率的变动,比如促使企业和银行对期权、互换及其衍生产品的需求。因此,对金融工程时代到来的挑战,商业银行应做好准备。   (五)信托和融资租赁业务   之所以把信托和融资租赁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在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经营的原则下,商业银行不允许涉足信托和融资租赁业务。然而随着金融业的逐渐放开,分业管理体制将大大制约我国银行业务的发展空间,使资金不能发挥充分的效率,削弱银行的竞争力,因而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商业银行应立足未来发展趋势,主动提前熟悉信托和融资租赁业务,学习国外经验,寻找业务突破口,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六)金融衍生业务   金融衍生品市场有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的功能,在国外已是最具活力的市场,我国利用外债规模不断增加,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日益面临各种价格风险,产生对避险工具的需求,使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因此,商业银行不能无视金融衍生业务的广大领域,要把眼光放在国际市场上,未雨绸缪,掌握金融衍生市场业务的基础、技巧、风险的防范等。   四、建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保障条件   主客观条件的缺乏造成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滞缓的现象,因此,我国应加大力度进行改革,创造条件保障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顺利快速发展。第一,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使其跟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健全市场体制,完善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把从政府为主导的金融创新模式转变为以非政府主体为主导的金融创新模式;完善法律法规,提供风险保障体系,从而为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各种必需的条件。第二,转变经营理念,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发展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整体经营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切实增强商业银行从业人员拓展中间业务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第三,指定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这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得以长足发展的前提条件。第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金融电子化步伐,完善硬件设施,吸引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多层次、多类型、具有敬业精神的人才。第五,金融监管当局逐步放宽法律限制,商业银行逐步积累经验,提高自身抗风险的能力,渐进地实现向混业经营模式的转变。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世界银行业的总体趋势。但我国目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还有很大差距,应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成功的经验,积极改革,创造有利于中间业务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战略,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向现代化经营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程斯民,田兴国.中国金融直面WTO[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2.贝政新,谭寅生,万解秋.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运作与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耿同劲.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约束[J].生产力研究,2006(7)  4.肖潇.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状况的分析[J].科技资讯,2006(16)  5.孙智勇.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8) 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思考 待审核 q作者/佚名 来源/互联网 编辑/92word张强 浏览22次 网评0条 0积分 2009-07-20 关键词: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监控业务创新 概 要: 经济的全球化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伴随着全球范围内金融自由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银行业务创新的发展趋势,中间业务已成为国际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和竞争点。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无论在发展规模、业务范围、业务品种和业务收入上都相差甚远。本文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进而提出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策略,同时还阐述了发展中间业务时应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内涵及种类   所谓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财,以中间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其服务对象包括各类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作为一种资产负债之外的和占用银行资产较少的业务,它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一般不能直接反映出来,所以通常称之为表外业务。   参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分类并结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中间业务大体可以分为六类。代理性中间业务。它是现阶段商业银行开展的最为普遍的中间业务,主要包括:各类代收代付款项,代理性政策银行和非金融机构业务,商业银行之间的相互代理业务,代企业和个人理财以及其它代理事项等。结算性中间业务。它是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的由债券债务关系引起的、与货币收付有关的业务。如传统的结算。此外还包括结售汇、外币兑换、国际收支申报、信用卡等。担保性中间业务。包括担保、承诺、承兑、信用证等。服务性中间业务。包括提供市场信息、企业管理咨询、项目资产评估、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公司财务顾问
本文档为【企业现金流量与银行信贷风险】,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2683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72KB
软件:Word
页数:37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1-10-27
浏览量: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