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中国古陶瓷研究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古陶瓷研究的几点思考

举报
开通vip

关于中国古陶瓷研究的几点思考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考古与文物 2000 年第 4 期 关于中国古陶瓷研究的几点思考 ●刘 毅 (南开大学历史系 副教授) 一、中国古陶瓷研究方法的回顾 我国自古即有收藏、研究古器物的优良 传统, 宋代正式形成了一门以青铜器、石刻 碑版等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金石学。 相对于一般金石学来说, 古陶瓷的研究起...

关于中国古陶瓷研究的几点思考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考古与文物 2000 年第 4 期 关于中国古陶瓷研究的几点思考 ●刘 毅 (南开大学历史系 副教授) 一、中国古陶瓷研究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的回顾 我国自古即有收藏、研究古器物的优良 传统, 宋代正式形成了一门以青铜器、石刻 碑版等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金石学。 相对于一般金石学来说, 古陶瓷的研究起步 较晚, 唐宋以来官私文献中只有一些关于瓷 器的零散记载, 直到金石学再度兴盛的清代 才有陶瓷器专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问世; 近代考古学方法引入 后, 古陶瓷研究开始成为考古学的一个分支。 中国古陶瓷研究以其研究方法的演进可以大 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唐至清。这一阶段古陶瓷的 研究方法与一般金石学的研究方法相同, 即 偏重于器物著录和文献考订。唐至明代主要 是零星著录和鉴评时期, 清代开始出现专著。 唐宋以来, 有关陶瓷器的记载在官书中多见 于正史中的土产贡赋类, 官修《新唐书·地 理志》、《宋史·职官志》、《元史·百官志》、 《明史·食货志》等都有关于瓷器生产的记 载。官私所修政书、类书及编年史中也有一 些零星的古瓷生产、贸易、朝贡等方面的记 载, 如唐开元间成书的《大唐六典》中“瓷 石之器”条目, 以及成书于唐至清末的《十 通》、清吴任臣《十国春秋》中的若干条目等。 私家记载多散间于笔记、文集、诗歌中, 如 唐陆羽的《茶经》、宋叶 的《坦斋笔衡》、元 孔齐的《静斋至正直记》、明郎瑛的《七修类 稿·续稿》、清谷应泰的《博物要览》等。此 外, 还有一些比较集中的记载, 即专文或专 著中的一部分。比较有参考价值的有宋元间 蒋祈的《陶记》、明曹昭、王佐的《格古要论 ·古窑器论》、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等。 清朝盛世时期, 开始出现了一批比较有价值 的陶瓷器专书, 其间著名的有约成书于雍乾 间的《南窑笔记》, 唐英的《陶冶图说》和 《陶人心语》, 朱琰的《陶说》, 蓝浦、郑廷桂 的《景德镇陶录》, 程哲的《窑器说》等。其 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陶说》, 作者朱琰感于当 时古器物研究兴盛, 而“独窑器并无专书”① 的现状, 编著该书, 从传说时代起, 迄于乾 隆间, 详今而略古地记述了历代名窑、名器, 并利用唐英《陶冶图说》, 介绍明清间的生产 工艺。全书旁征博引, 考证了陶瓷制造的源 流以及有关的名物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 实际上是第一部中 国陶瓷史, 它代表了清代及其以前的陶瓷研 究水平。 第二阶段: 从清朝晚期到民国初年。这 一时期, 金石学的方法依然对古陶瓷研究有 影响, 不过更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古玩业的 日渐兴旺, 开始形成了一种与金石学方法不 同的整理陶瓷器知识的方法, 这类方法没有 一个准确的名称, 其基本特征是在古董交易 中逐渐摸索、总结出古器物鉴定经验, 重眼 力, 重传授, 所以有人称之为“口眼之学”, 它的创造者主要是那些以商业赢利为目的, 从事文物生意的古董商。这些人不乏工作经 验, 他们所从事的营生为身家性命所系, 不 得不认真从事。在长年的经营实践中, 逐渐 —27—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摸索出许多文物鉴定的经验, 师徒相传、父 子相授。但他们的这些“知识”往往是缘物 而发, 见木不见林, 片面不成系统。清末民 初, 出现了一些颇受古玩业影响的瓷学著述, 如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陈浏的《 雅》、 刘子芬的《竹园陶说》、邵蛰民的《增补古今 瓷器源流考》、赵汝珍的《古玩指南 (瓷器部 分)》以及作者失考的《瓷鉴》等。这些书的 作者虽未必是古董商人, 但著述方式却颇受 其影响, 它们以零散的器物鉴赏为主体, 达 不到研究层次。古董商式的瓷学方法和经验 有不少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 有些也确实 蕴含着科学道理。总结这些经验并加以系统 化、条理化, 正是我们今天的任务。但必须 强调的是, 科学的鉴定才是研究的基础, 在 吸收旧古董家长处的同时, 更要切实防范其 某些不良作风特别是不严肃的治学态度渗透 到文物考古研究中来。 第三阶段: 1920 年代至今。这一阶段的 特点是科学研究方法 (包括近代考古学和自 然科学两种方法) 的引入和不断完善。1920 年代, 陈万里先生 (1892—1969 年) 开始运 用新的方法进行古陶瓷研究, 他是第一位把 近代考古学方法引入古陶瓷研究领域, 在古 瓷窑址调查基础上, 把文献、考古材料结合 起来的陶瓷研究者, 被看作是中国古陶瓷科 学研究中“导乎先路的拓荒者”②,“中国瓷器 研究的开拓者”③。从 1928 年夏天起, 陈先生 曾七访绍兴, 八去龙泉, 对越窑、婺州窑、瓯 窑、郊坛官窑、龙泉窑等窑址进行实地调查, 在《青瓷之调查及研究》 (第一辑, 1935 年 印)、《越器图录》 (中华书局 1937 年刊行)、 《瓷器与浙江》(中华书局 1946 年刊行) 等著 作中, 他考证了已发掘唐、宋墓葬的确切年 代, 将墓中随葬瓷器与自己在浙江采集到的 瓷片标本进行对比, 准确阐述了越窑等窑场 产品的特征, 从而开辟了一条不同于以往文 献著录、考订的新的研究途径, 为古瓷断代 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北方, 1930 年前后, 叶 麟趾先生对定窑等窑址进行了调查, 确认古 定窑不在河北定县, 而在河北曲阳剪子村 (即涧磁村)。他于 1934 年出版《古今中外陶 瓷汇编》 (北平文奎堂书庄刊行) , 概述了唐 以来中国古陶瓷的历史和外国陶瓷的沿革, 并对“近世发掘之古代陶瓷及其与西方文化 之关系”等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进行了探讨, 其研究方法与 陈万里先生略同。这部“颇有崭新的具体意 见的陶瓷书籍”, “对我国陶瓷研究产生了深 远影响”④。此外, 从 1930 年前后起, 周仁先 生 (1892- 1973 年) 也对中国古瓷研究的科 学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研究方法是: 通 过理化实验等自然科学手段, 分析古陶瓷胎 釉化学组成以及烧造过程等工艺情况, 科学 地总结我国古代的制瓷工艺, 从而为一些古 代名瓷品种的复烧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1936 年 12 月, 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吴仁 敬、辛安潮合著的《中国陶瓷史》⑤, 这部书 系统地叙述了中国自原始时代到民国时期陶 瓷业发展的历史, 征引了大量的文献, 在全 书的内容安排上, 受《陶说》等书影响较大。 该书利用实物资料比较少, 在研究方法上似 不及陈万里先生科学, 尚未跳出前人窠臼。 二、中国古陶瓷科学研究的主要成果 几十年来, 在老一代学者的身体力行和 具体指导下, 我国古瓷研究取得了辉煌成就。 首先, 陶瓷窑址考古方面, 由故宫博物 院研究员陈万里、冯先铭 (1921- 1993 年) 等 先生率先, 自 1950 年代始对全国范围内的古 窑址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发掘, 文献记载中 的唐宋以来著名瓷器窑场中的绝大部分都已 经发现窑址遗存, 而且还发现了一些缺乏文 字记载, 但地位却比较重要的窑口, 澄清了 不少疑问, 使古瓷研究中的不少悬案得以落 实。在窑址考古的基础上, 不同品种瓷器的 胎、釉、造型、装饰等外观特征已基本搞清, 中国古代陶瓷器发生、发展的脉络已经比较 —37—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清淅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其次, 理化测试研究方面, 早在 1928 至 1949 年, 周仁先生供职于中央研究院工程研 究所期间, 即着手古瓷结构分析并创办陶瓷 试验场, 致力于振兴中华瓷业。从 1950 年代 开始, 在他的带动下,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 盐研究所等单位做了大量的工作, 通过一系 列标本的测定, 对我国历代名窑瓷器的理化 特征、烧造工艺进行了科学的总结, 使得一 些工艺上的疑难问题得到破解, 以瓷器胎、釉 结构的分析为依据, 对某些瓷器品种的产地 提出了新的看法, 为古瓷的科学鉴定提供了 佐证。轻工业出版社 1983 年出版的周仁等先 生的《中国古陶瓷研究论文集》, 是这方面最 集中的成果之一。另外, 在科学实验的基础 上, 不少古代名窑品种得以恢复生产, 这应 是古陶瓷研究的一个间接成果。 如前所述, 中国古陶瓷科学研究从一开 始就是寻着两个方向发展的, 一是引进近代 考古学方法, 二是借用自然科学手段。两个 方向研究方法不同, 着眼点也有差异; 它们 互相补充, 互相促进,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果。1982 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冯先铭等五位 先生主编的《中国陶瓷史》(所收考古资料止 于 1980 年) , 这是一部里程碑性的著作, 它 第一次全面、科学地阐述了我国古代陶器、瓷 器发展的历史, 是 1980 年以前中国古陶瓷研 究成果的集中体现。以此为标志, 中国古陶 瓷作为一门相对独立学科的地位已经确立。 《中国陶瓷史》编成后十余年来, 我国古 瓷研究继续向全面、深入发展, 陶瓷考古不 断出现喜人的成果。河北内邱唐邢窑⑥、河南 宝丰宋汝官窑⑦、安徽芜湖宋“宣州官窑”⑧、 浙江杭州南宋修内司官窑⑨、浙江临安宋天 目窑βκ、宁夏灵武西夏磁窑堡窑βλ、江西景德 镇明清御窑场βµ等重要窑址的发现以及一大 批墓葬、窖藏瓷器的发现 (如法门寺地宫发 现唐“秘色瓷”βν , 江西高安窖藏发现元青花 和釉里红βο , 安徽歙县窖藏发现元“枢府”卵 白釉瓷βpi等) , 使陶瓷史上的又一些迷团被破 解。同时, 一些早年已发现的窑址在近十几 年中也又有突破性的新发现 (如汉至唐代洪 州窑βθ , 唐宋金定窑βρ、耀州窑βσ , 宋金磁州 窑βτ , 宋建窑χκ、郊坛官窑χλ等) , 其他稍小一 些的新发现和新进展更是不胜枚举。这些都 为古陶瓷研究提供了更新、更充实的资料。同 时, 在理化测试研究方面也有不少新的成果 问世χµ , 并且古陶瓷研究两个方向打通的趋 势越来越明显, 两个方向的研究者都更加注 重吸收另外一方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 1980 年以后, 又有一大批窑址考古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χν、陶 瓷专题研究χο、断代陶瓷史和地区陶瓷史χpi、 某窑口或专项陶瓷品种研究χθ、古外销陶瓷 研究χρ、陶瓷工艺χσ、以及工具书χτ、陶瓷史δκ、 博物馆和个人藏品图录δλ、论文集δµ和译作δν 等问世, 此外还有数量更多的窑址考古简报 和各类论文刊载于文物考古及陶瓷工业等类 刊物上。中国古陶瓷研究正向着深入、细致 发展, 地方陶瓷研究更是迅猛进步。可以说, 每年都有陶瓷考古新发现, 每年都有一些陶 瓷专著面世, 中国陶瓷器的发展脉络越来越 清晰。 三、目前古陶瓷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在充分承认研究成果的同时, 我们也必 须冷静地看到中国古陶瓷研究中仍然存在着 不足, 只有这样才能为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促 进古陶瓷研究的进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 方面来分析古陶瓷研究中存在的缺陷。 首先, 在研究方法方面, 70 年来, 中国 古陶瓷主要是借用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陶瓷 考古是古陶瓷研究的主体, 也是中国考古学 的一个分支学科。受中国考古学总体发展水 平的制约, 中国古陶瓷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以 古瓷窑址调查、发掘报告形式出现的, 而利 用陶瓷考古资料、理化测试结果进行研究的 著作或论文并不很多, 这种状况不能不令人 —47—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感到忧虑。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研究方法的 贫乏。古瓷窑址的调查和发掘是古瓷研究的 基础, 但不是目的, 换言之, 古瓷研究不能 停留在编写调查报告的层次上, 不能满足于 现象的说明, 而要力图去解释现象。仅有资 料考据是不够的, “义理”和“考据”二者不 可偏废。 其次, 在研究资料的利用方面也存在缺 陷, 这可以从文献、实物两方面来考察。文 献资料方面, 我国有关古瓷的史籍较少, 而 且比较零散, 但这些东西仍有其可利用的价 值。其中方志内的史料已引起了一些研究者 的注意, 专著和专文则除了少数几部 (如傅 振伦先生注译的《陶说》、 《景德镇陶录》 等) δο外, 多数尚未能很好地整理、利用。实 物资料方面, 十余年来新的考古发现不少, 绝 大部分资料已公诸于众, 但有一些仍待字闺 中, 除了出版等方面的原因外, 也确实有些 人封锁资料, 囤积居奇。同时, 个别调查、发 掘报告的质量较低, 未能很好地利用器物类 型学、地层学等考古学方法。另外, 1980 年 以前资料特别是零散资料未能充分利用等问 题也应当引起注意。 研究者在利用古陶瓷资料著述时还有一 个资料甄别问题。进行古器物研究, 文献资 料须有实物资料印证, 才能放手引用, 资料 不足征, 诸说并存, 宁可暂付阙如, 或述而 不作, 绝不能妄下断言, 否则很容易走入误 区。从实物资料利用方面来说, 田野发掘者 应该尽力提供完整准确的资料, 但我们毕竟 不能苛求每一位资料整理者和编辑。文物研 究者自己应有甄别能力, 去伪存真, 不能把 赝品当珍稀之品来用作立论资料, 更不能照 搬其它类著作上似是而非的资料, 甚至人云 亦云, “指壶为罐”δpi。 其三, 在研究内容方面, 十余年来, 超 出《中国陶瓷史》所界定之范畴的研究文章、 专著寥若晨星, 一些应当引起重视的研究课 题被忽略。例如古陶瓷生产制度的研究, 是 历来研究的欠缺所在, 古陶瓷生产制度应属 于古代手工业发展史的范畴, 它所涉及的问 题很多,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官窑烧造制度和 民窑经营方式的问题。官窑, 特别是宋、明 两代官窑的一些产品, 质量远远超出了同时 代民窑产品水平, 如果不明白官窑的性质, 不 联系这些官窑生产的时代特点来考察, 就很 容易发生误解。民窑经营方式也有许多问题 需要探索, 如窑场的生产规模, 各窑的字号 和特殊标志 (款识等) , 内部的生产分工以及 产品的销售等。跳出古文献中零星的记载, 对 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探索, 有助于古陶瓷研 究的深入。另外, 对古陶瓷研究的历史以及 方法论的研究探索等方面, 也都亟待加强, 只 有这样, 古陶瓷研究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学 科体系。 其四, 讨论环境不足, 著述鱼龙混杂。十 几年来, 我国出版的陶瓷书籍和各种刊物上 发表的古陶瓷研究论文已为数不少, 但就某 些具体有争议的问题展开大规模学术讨论却 不能算十分充分。正常的学术讨论, 善意的 批评, 有助于问题研究的深入, 距问题真谛 的距离也会越来越小。这样做, 对于严肃治 学态度, 端正学风亦不无裨益。遗憾的是, 目 前学术争论越来越少, 说“好话”的人多, 说 “坏话”的人几乎没有, 以至有些自傲者便以 为没人写反对文章就是都拥护自己的见解。 更有甚者, 有些人缺乏大家风度, 容不得不 同意见, 一旦发现持异议者, 便大张挞伐, 论 据不足时便佐以人身攻击, 这样做于人无益, 于己也无益, 更于学术研究为大敌。拼凑乃 至剽窃他人成果的陶瓷类书籍已经屡见不 鲜, 有些人甚至以此为荣, 这种现象应该引 起特别的关注。一部抄袭他人成果而成、本 身并无甚价值且谬误频出、只有六万余字的 小书, 竟请行外工作者在某专业报纸上刊登 《书评》吹捧为对研究、鉴定“提供了科学的 依据”, 是“具有学术价值的著作”、“必备的 工具书”等等δθ。这种事似乎并非孤例, 不能 —57—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不令学界汗颜。这些已经不再是治学方法问 题, 说到底, 是学风乃至人品问题。 四、未来古陶瓷研究可能的突破点 今后一段时间内, 中国古陶瓷有可能或 者说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 11 新的研究方法的探索 在历史考古学长足进步的今天, 单纯的 文字著录, 文献考订和简单的器物排比无疑 是有缺陷的, 我们不能满足于现象的罗列, 还 应当试图去解释现象, 因此, 必须去吸收一 切有价值的研究方法, 并进行方法论研究。类 型学和地层学是考古田野发掘和资料初步整 理的工作方法, 但不是考古学唯一的方法论, 我们必须走出思维定势, 开拓视野。70 多年 前国学大师王观堂已经提出了古史研究中要 提倡“二重证据法”, 这种方法对于古陶瓷研 究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考古学、历史学、制 造工艺、装饰艺术以及科学实验, 这些已有 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的有机结合, 将有助于 古陶瓷研究的深化。随着国门的敞开, 新的 学科、新的研究方法不断涌入中国, 尽管目 前看来它们对古瓷研究的影响还不很大, 但 这种影响最终将会以更明显的方式显露出 来, 古陶瓷研究者应当积极地接受新知识, 运 用新的研究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探索未知 领域。 21 新的研究领域的开拓 中国陶瓷研究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必须具有基本完备的学术体系。古陶瓷研究 仅仅停留在说明某项品种或某件器物的时 代、窑口、器物特征、制造工艺以及化学组 成等方面, 显然不够充分。从另一种意义上 说, 在这方面前人做的工作已经很多, 而留 给我们的处女地已经很少, 所以必须寻求新 的研究领域。目前古陶瓷研究大多只限于对 陶瓷器自身的研究, 而对于影响陶瓷器特征 的外部因素注意不够, 对陶瓷器的社会文化 特性缺乏足够的分析。中国文化史研究已经 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 中国号称“瓷 国”, 研究陶瓷器与中国文化史, 特别是物质 文化发展史的关系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课 题, 这里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中国陶瓷器在 古代文明中所处的地位及其对中国文明乃至 世界文明的贡献; 再是指不同社会文明对陶 瓷器本身如品种、装饰等方面的影响。有一 些问题往往绕了很多弯子, 还没有找到问题 症结所在, 一旦跳出陶瓷器这个小圈子, 联 系该问题同时代社会文明加以考察, 很多谜 很快就被解开。我们应当放开眼界不断寻求 新的研究方向和课题, 在各学科知识交叉发 展的环境中, 还不妨搞些边缘课题、交叉学 科的课题。 31 加强信息交流, 避免重复劳动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闭门造车”已经 不能保证一定“出门合辙”了。目前从事古 瓷研究的人很多, 每年面世的文章、专著也 不少, 有必要及时总结单位时间内的主要研 究成果和缺陷, 互相通报信息, 避免重复劳 动。论文重复选题在史学界已经司空见惯, 我 们应引以为戒、防微杜渐。这样可以推动古 陶瓷研究的总体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 及早 实现古陶瓷研究的现代化。 大陆和台湾接触日多, 香港亦已回归, 有 必要更多地介绍台港古陶瓷研究的最新成 果, 形成整个中国古陶瓷研究信息网, 以利 三方学术研究共同进步。同时, 中国古陶瓷 研究已成为世界性的学问, 加强对海外尤其 是对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对华瓷研究的 了解十分必要, 应当有一大批海外学者研究 华瓷的经典性著作的中译本面世。 41 开展学术讨论 为了促进某些窑口和具体问题深入的研 究, 有必要经常召开一些专题性的学术讨论 会。中国古陶瓷研究会每年的年会都有一个 或若干个主题, 近几年来一些专题讨论会也 都取得了较好效果。例如 1989 年河南宝丰召 —67—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开的“河南第三届古陶瓷讨论会”、1990 年 4 月江西高安召开的“古代青花瓷讨论会”、 1991 年 6 月广东深圳召开的“中国古陶瓷与 世界文化交流研讨会”、1994 年 10 月内蒙古 赤峰召开的“中国北方古陶瓷 (主要是辽 瓷) 讨论会”、1995 年 1 月上海召开的“越窑、 法门寺秘色瓷国际学术讨论会”、1995 年 11 月陕西铜川召开的“首届耀州窑讨论会”、 1996 年 12 月山东淄博召开的“首届山东古 陶瓷研讨会”等都是很成功的范例。此外, 还 可以由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组织一些内容相同 或相近的文章定期结集出版。 (本文研究资料截止于 1997 年 5 月) 注 释 ①清·裘日修: 《〈陶说〉序》, 见各版《陶说》卷首。 ②罗常培: 《〈瓷器与浙江〉序》, 见《瓷器与浙江》卷首, 中华书局 1946 年出版。 ③李辉柄:《中国瓷器研究的开拓者——陈万里先生》,《紫 禁城》1986 年 5 期 28 页。 ④马文宽:《关于我国目前的古陶瓷研究》,《东南文化》1994 年增刊第 1 号 3- 6 页。 ⑤此书为王云五、傅纬平主编之《中国文化史丛书》之一种, 1954 年曾修订重版。 ⑥内邱县文物保管所:《河北省内邱县邢窑调查简报》,《文 物》1987 年 9 期 1- 10 页。 ⑦上海博物馆: 《汝窑的发现》,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7 年出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宝丰清凉寺汝窑址的调查 与试掘》,《文物》1989 年 11 期 1- 14 页; 河南省文物研 究所等: 《汝窑的新发现》, 紫禁城出版社 1991 年出版。 ⑧张宏明: 《宣州官窑重见天日》,《中国文物报》1991 年 4 月 7 日, 第一版。 ⑨金志伟等:《修内司窑今何在》,《光明日报》1995 年 4 月 10 日, 第五版; 陈方晓等: 《南宋修内司官窑初论》,《中 国文物报》1997 年 1 月 12 日第三版。βκ姚桂芳:《天目瓷窑址的调查与研究》,《中国文物报》1997 年 4 月 27 日第三版。β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队:《宁夏灵武县磁窑堡 瓷窑址发掘简报》, 《考古》1987 年 10 期, 905- 913 页; 马文宽: 《宁夏灵武窑》, 紫禁城出版社 1988 年出版; 中 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宁夏灵武窑发掘报告》, 中国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年出版。βµ白火昆等: 《景德镇明永乐、宣德御厂遗存》, 《中国陶瓷》 1982 年 7 期 171- 182 页; 江建新: 《谈景德镇明御厂故 址出土的宣德瓷器》, 《文物》1995 年 12 期 4- 16 页。βν陕西省法门寺考古队:《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发掘简报》, 《文物》1988 年 10 期 1- 26 页。βο刘裕黑等: 《江西高安县发现元青花、釉里红等瓷器窖 藏》, 《文物》1982 年 4 期 58- 69 页。βpi叶涵均金等: 《歙县出土两批窖藏元瓷珍品》, 《文物》1988 年 5 期 85- 88 页。βθ万良田等:《江西丰城东晋、南朝窑址及匣钵装烧工艺》, 《江西文物》1989 年 3 期 54- 63 页;《洪州窑址调查发掘 获重大成果》,《中国文物报》1993 年 5 月 2 日第一版; 江 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江西丰城洪州窑遗址调查报 告》, 《南方文物》1995 年 2 期 1- 29 页。βρ刘世枢: 《曲阳县唐、宋定窑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 1986 年》, 90- 91 页, 文物出版社 1988 年出版。βσ禚振西:《耀州窑遗址陶瓷的新发现》,《考古与文物》1987 年 1 期 26- 41 页;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代黄堡窑址》, 文物出版社 1992 年出版。βτ北京大学考古系等:《河北省磁县观台磁州窑遗址发掘简 报》,《文物》1990 年 4 期 1- 22 页; 北京大学考古系等: 《观台磁州窑址》, 文物出版社 1997 年出版。χ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建窑考古队:《福建建 阳县水吉北宋建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0 年 12 期 1095- 1099 页; 《福建建阳县水吉建窑遗址 1991- 1992 年度发掘报告》, 《考古》1995 年 2 期 148- 152 页。χλ朱伯谦:《谈南宋官窑》,《中国古陶瓷研究》创刊号 10- 13 页, 1987 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南宋官 窑》,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年出版。χµ这方面比较集中的如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诸同 仁的研究报告汇编《中国古代陶瓷科学技术成就》(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年出版)、《中国古陶瓷研究》(科学 出版社 1987 年出版) 等。χν陶瓷窑址考古报告除前面已列举者外, 尚有文物出版社 1981 年出版的广东省博物馆编《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发 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1984 年出版的文物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 1990 年出 版的福建省博物馆编《德化窑》等。χο陶瓷专题研究如文物出版社 1982 年出版的吴山编著《中 国新石器时代陶瓷装饰艺术》、紫禁城出版社 1992 年出 版的李辉柄著《宋代官窑瓷器》、紫禁城出版社 1993 年出 版的熊寥著《中国陶瓷美术史》、广西美术出版社 1994 年 出版的谢志峰著《瓷砚赏析》等。χpi断代陶瓷史如紫禁城出版社 1993 年出版的耿宝昌著《明 清瓷器鉴定》; 地区陶瓷史如紫禁城出版社 1988 年出版 的周世荣著《湖南陶瓷》、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3 年出版的 叶文程等著《福建陶瓷》、紫禁城出版社 1993 年出版的赵 —77—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青云著《河南陶瓷史》等。χθ 某窑口或专项陶瓷品种方面的著作如紫禁城出版社 1988 年出版的贡昌著《婺州古瓷》、文物出版社 1989 年 出版的浙江省轻工业厅编《龙泉青瓷研究》、紫禁城出版 社 1991 年出版陈定荣著《影青瓷说》、紫禁城出版社 1992 出版的薛东星著《耀州窑史话》、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5 年出版的张浦生著《青花瓷器鉴定》、紫禁城出版社 1996 年出版的长沙窑课题组编《长沙窑》等。χρ古外销陶瓷研究如紫禁城出版社 1987 年出版的马文宽 等著《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紫禁城出版社 1988 年出 版的叶文程著《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论文集》等。χσ陶瓷工艺研究如文物出版社 1993 年出版的毛晓沪著《古 陶瓷修复》、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1994 年出版的王建中 等著《紫砂壶制作技法》、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年出版的 熊海堂著《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等。χτ工具书如轻工业出版社 1988 年出版的徐荣编著《中国陶 瓷文献指南》、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 年出版的汪庆正主 编《简明陶瓷词典》、三环出版社 1991 年出版的邹高玉编 《全国陶瓷期刊题录索引手册》等。δκ陶瓷史类书目有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0 年出版的陈 文平著《中国古陶瓷鉴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出版 的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年 出版的王莉英编著《陶瓷器鉴赏与收藏》等。δλ藏品图录类书目如文物出版社 1991 年出版的首都博物 馆编《首都博物馆藏瓷选》、文物出版社 1992 年出版的广 东省博物馆编《广东省博物馆藏瓷选》、紫禁城出版社 1994 年出版的冯先铭等主编《故宫博物院藏清盛瓷选 粹》、文物出版社 1996 年出版的扬州博物馆等编《扬州古 陶瓷》等。 δµ论文集有文物出版社 1982 年出版的中国硅酸盐学会编 《中国古陶瓷论文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4 年 出版的《四川古陶瓷研究》编辑组编《四川古陶瓷研究》 第一和第二辑、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年出版的李刚等编 《越瓷论集》、紫禁城出版社 1990 年出版的《朱伯谦论文 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4 年出版的傅振伦著《中国 古陶瓷论丛》、《中国陶瓷工业》杂志社 1994 年出版的叶 文程主编《中国古陶瓷研究现状及展望》等。另外, 中国 古陶瓷研究会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每年亦结集出版, 紫禁城出版社于 1987、1988 年先后出版了《河南钧瓷汝 瓷与三彩》(1985 年郑州年会论文集)、《中国古代陶瓷的 外销》(1987 年晋年年会论文集) , 1990 年以后中国古陶 瓷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先后由《江西文物》、《景德镇陶瓷》、 《东南文化》、《文物研究》、《福建文博》等杂志以期刊形 式出版。δν译作如文物出版社 1984 年出版的李锡经等译日本三上 次男著《陶瓷之路》、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1 年出版的 熊寥译英国简·迪维斯著《欧洲瓷器史》、上海人民美术 出版社 1992 年出版的叶文程等译英国哈里·加纳著《东 方的青花瓷器》等。δο傅振伦:《〈陶说〉译注》, 轻工业出版社 1984 年出版; 傅 振伦: 《〈景德镇陶录〉译注》,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3 年 出版。δpi此语决非无地放矢, 但笔者不愿明示作者及书名, 该书 1989 年出版,“指壶为罐”见该书第 102 页, 类似错误在 该书中还有若干处。δθ见某报, 1996 年 10 月 13 日第三版。 (责任编辑 王小蒙) ● 下 期 要 目 ● 陕西礼泉朱马嘴商代遗址试掘简报 北京大学考古商周组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从考古遗存看早期周秦文化的关系 刘军社⋯⋯⋯⋯⋯⋯⋯⋯⋯⋯⋯⋯⋯⋯⋯⋯ 虎簋盖与穆王纪年 张闻玉⋯⋯⋯⋯⋯⋯⋯⋯⋯⋯⋯⋯⋯⋯⋯⋯⋯⋯⋯⋯⋯⋯⋯ 汉长安城遗址测绘研究获得的新信息⋯⋯⋯⋯⋯⋯⋯⋯⋯⋯⋯⋯⋯⋯⋯⋯⋯⋯ 董鸿闻 刘起鹤 周建勋 张应虎 梅兴铨⋯⋯⋯⋯⋯⋯⋯⋯⋯⋯⋯⋯⋯ 从“永元模式”到“永和模式”—陕北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图像分期研究 李 淞⋯⋯⋯⋯⋯⋯⋯⋯⋯⋯⋯⋯⋯⋯⋯⋯⋯⋯⋯⋯⋯⋯⋯⋯⋯⋯⋯⋯⋯ 东魏、北齐墓葬的考古学研究 杨效俊⋯⋯⋯⋯⋯⋯⋯⋯⋯⋯⋯⋯⋯⋯⋯⋯⋯⋯ —87—
本文档为【关于中国古陶瓷研究的几点思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0918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7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0-27
浏览量: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