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东亚型”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论“东亚型”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举报
开通vip

论“东亚型”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2008年 第 4期 重 庆 三 峡 学 院 学 报 第 24卷 (1 1 1期) JOURNAL OF CHONGO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No.4.2D V_01.24 No.1l 1 论 “东亚型"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黄万波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 1 00864) 摘 要:本文通过对长江流域人类化石的分折认为,从 200万年前的 “巫山匠人”至 5 000 年前的 “巴人”,其体质特征是一脉相承的,其间既没有 “断档”,也未见外...

论“东亚型”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2008年 第 4期 重 庆 三 峡 学 院 学 报 第 24卷 (1 1 1期) JOURNAL OF CHONGO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No.4.2D V_01.24 No.1l 1 论 “东亚型"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黄万波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 1 00864) 摘 要:本文通过对长江流域人类化石的分折认为,从 200万年前的 “巫山匠人”至 5 000 年前的 “巴人”,其体质特征是一脉相承的,其间既没有 “断档”,也未见外来文化的渗透。有鉴 于此,笔者同意刘东生院士的 意见 文理分科指导河道管理范围浙江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教材专家评审意见党员教师互相批评意见 ,即把长江流域的人类化石统称为 “东亚型”人。他们生活在 青藏高原东部的森林、河流环境中。再者,依据长江流域出土的石制工具和与人类化石伴生的近 200种动物化石反映的本土信息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东亚型”人的起源于长江流域大三峡,且连续繁衍至今。 关键词:长江流域;“东亚型”人;进化连续性 中图分类号:K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 35(2008)04—0017—03 “东亚型”人是刘东生院士在讨论 “巫山人”及其生活环境时提出来的。笔者十分赞同把东亚地区200 万年之前之后的人属成员:匠人 (Homo ergaster)、直立人 (Homo erectus)和智人 (Homo sapeins)概括 为 “东亚型”人。现就 “东亚型”人的体质形态、演化模式、自然环境、物质文化等作进一步论述。 一 、 “东亚型”人时期的地质背景 中国地形西高东低,长江由西向东注入东海。不过,长江及其大峡谷形成前的中华大地,与现今所见 截然不同。资料表明,青藏高原在中新世晚期,其平均海拔高度约为 1500~1000 m,当时的气候是较温湿 的环境,与青藏高原毗邻的云南地区,山间湖泊星罗棋布,生活着具有人科性状的滇中禄丰古猿 (Lufengpithcus lufengensis)、始熊猫 (Ailurarctos)、嵌齿象 (Gomphotherium)和剑齿虎 (Megantereon) 等亚热带疏林动物群。当地质历史出上新世进入第四纪时,来自印度板块俯冲的强大应力,促使地壳上地 幔物质运动进一步强化,发生了剧烈的深层和表层地质作用,结果使那里的地表再度大幅度隆起,改变了 上新世时期的 种比较坦荡的地势,进而完善了我国西部的各大山系 (喜马拉雅LLJ、唐古拉山、昆仑山、 祁连山、天山、横断山)和东部的西高东低的三级阶梯状地形。高原和山脉的形成,阻止了印度洋暖湿气 流北上,使青藏高原变为大陆性气候,同时来 自太平洋的夏季风得到加强,从而造就了东部湿润的生态环 境,而来自两伯利亚的冬季风,造就了戈壁荒漠和黄土高原。受青藏高原升起的影响,横断山以东的河流 沿构造线快速强烈下切,早期的夷 面解体,促成了长江及其峡谷的形成。 翻开青藏高原及长江的变迁史,凝视着埋藏在深山峡谷的史前文化信息,我们深深地意识到“东亚型” 人的兴起与演化过程都发生在青藏高原变迁的背景之下,不了解这个大背景,我们就无法真正了解 “东亚 型”人与川I江同源的全过程。 二、“东亚型”人的体质形态 收稿13期:2008—03-20 作者简介:黄万波 (19 32-),男,重庆忠县人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黄 万 波 :论 “东 亚 型 " 人 类 的 起 源 与 演 化 人类古生物学研究表明,我国 “东亚型”人类 的体质形态有一系列特征,表现出渐进的、历时性 的变化。以头颅为例,头顶由低到高、前额由扁平 到隆起、眶后缩窄由深到浅、颞鳞骨由低到高、骨 壁由厚到薄;还有一些特征从早期到晚期固态出现, 例如面部骨骼比较平、鼻梁骨低而扁、眼框长方形、 有矢状脊、上门齿呈铲形、先天性缺失第三臼齿等 等 (吴新智,1990、1999)。从长江流域发现的人类 化石能够验证 “东亚型”人的这种演化趋势。 三、“东亚型”人的生产工具 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在论证人类起源与演化 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时往往倚重于人类化石,而忽略了人类的物质 文化及其技术制品方面的要素。这对于了解人与文 化的脉络关系是十分不利的。有鉴于此,我们除了 注重寻找人类化石,同时也加大了寻找石制工具的 力度。据不完全统计,在长江流域发现的从旧石器 时代初期至晚期的各类石制工具数以千计。这些石 制工具的共同特征是:石料多为河滩砾石或就地取 材;打制技术粗犷、随意;以砍、砸、刮等器型为 主体。器物的加工技术和类型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和 连续性,展现了 “东亚型”人在环境适应中产生的 独特技术思维与创造能力。可以说,这从文化上支 持了 “东亚型”人起源于本土、成长于本土的观点。 四、“东亚型”人的伴生动物 人类是大自然生物链中的一员,自诞生之日 起,他们就与生态圈里的其他生物朝夕相处,过着 采集和狩猎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古人类遗址里几乎 都有动物伴存,其中以哺乳动物最为普遍,初步统 计巳超过200种。不同物种都有其自身的个体发育 与系统发育。例如: 大熊猫:从800万年前的始熊猫 (Ailurarctos) 一200万年前小种大熊猫 (Ailuropoda microta)一 50万年前的巴氏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 baconi)一现生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 是一完整的演化序列。 鬣狗:这种食肉类动物在长江流域的地史分布 也很广泛。从 200万年前的贝氏鬣狗 (Pachycrocuta perrieri)一50万年前的中国鬣狗 (Pachycrocuta sinensis)一1万年前的最后鬣狗 (Crocuta Crocuta ultima)也是持续演变的。 貘:貘的系统发育情况与大熊猫、鬣狗是同步 的,即从 200万年前的山原貘(Tapirus sanyuanensis) - -'50万年前的中国貘 (Tapirus sinensis)一4 000年 前的华南巨貘 (Megatapirus augustus)。 大熊猫、鬣狗和貘的演化史,折射出长江流域 和谐生物圈的发展脉络。这种不“断档”的生物链, 为 “东亚型”人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五、“东亚型”人时期的生态环境 人类的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正如刘东生院士 所说:青藏高原东部是一种以森林河流环境为特征 的“东亚型”人类发源地,与 “北非型”(从乍得到 埃塞俄比亚)以草原湖泊环境为特征的人类起源生 态环境有所不同。 根据200万年前的巫山龙骨坡遗址动物群、l2 万年前的奉节兴隆洞遗址动物群和2万年前的巫山 河梁人遗址动物群所反映的生态环境,与刘东生先 生分折的森林河流环境是一致的。就巫山龙骨坡遗 址动物群而言,体现在不同物种对环境的适应上, 既有华南 动物 区系 的成员 ,如毛猬 (Hylomys suillus)、斑蝠 (Scotomanes)、优飞鼠 (Petinomys electilis)、 狨 鼠 (Hapalomys)、 笔 尾 树 鼠 (Chiropodamys)、犀 (Rhinoceros)、貘 (Tapirus) 等;也有西南区的代表,如中华购猬 (Neotetracus sinensis)、肥嗣 (Blarinella quadraficauda)、印度长 尾购 (Soriculus Wucops)、攀鼠 (Vemaya)、大耳姬 鼠 (Apodemus la~onum )、 打 金 炉 中华 绒 鼠 (Eothenomys chinensis tarqinius)等;还有属于华 北生境的刺猬 (Erinaceus)、小飞鼠 (Pteromys)、 沟牙鼯鼠 (Aeretes)、鼠平(Clethrionomys)、模 鼠 (Mimomys)和转角羚羊 (Spirocerus)等。这种混 合动物群的特征表明,“东亚型”人早期的代表“巫 山人”生活时期的自然环境已经和目前的亚热带森 林、河流环境相似,但比目前湿热。尔后尽管地球 气候出现过多次的大幅度降温,但对长江流域半封 闭的森林、河流环境之影响甚微。再说,由于这种 独特的生态环境,当气候变冷后,生活在高海拔的 生物就会向低海拔迁徙。反之,气候转暖后,低海 拔的生物就会向高海拔移动。吴新智在 《20世纪的 中国人类古生物学研究与进展》(吴新智,1999)一 文中,涉及到现代人的起源时指出:“⋯⋯在冰期时, 中国的气候虽有降低,但是东部和南方的大部分地 区还是适于人类生存,尤其是在华南,连现在生活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重 庆 三 峡 学 院 学 报 于炎热地带的猩猩、象、犀、貘、灵猫等哺乳动物 连绵不断地大量繁衍,何况是人类。”吴新智的这段 论述,进一步表达了长江流域适于 “东亚型”人在 这里生息、繁衍。 六、“东亚型”人的遗骸一 化石 长江流域 自200万年以来先后发现了 30多处 人类化石地点:诸如 204万年前的“巫山匠人”、190 万年前的“建始直立人”、170万年前的“元谋直立 人”、115万年前的公王岭 “蓝田直立人”、100万年 前的 “郧县直立人”、80万年前的陈家窝 “蓝田直 立人”、35万年前的“南京直立人”、25万年前的“和 县直立人”、20万年前的 “银山智人”、l9万年前的 “长阳智人”、9万年前的“奉节智人”、5年前的“官 渡智人”、2万年前的“河梁智人”、8 000年前 “资 阳智人”、5 000年前的“老鹰崖智人”以至“巴人”。 他们的面貌,就像我们在第 2部分里叙述的那样, 既有阶段性的特征,又有历时200万年的传承体态。 在漫长的岁月中,这里没有因严寒气候或其他不利 因素而出现人类演化 “断档”的现象。 在生物学史上,拉马克是第一个比较系统地提 出生物演化学说,并用对环境的适应说明其演化的 学者。荷兰古人类学家科特兰特和法国史前考古学 家伊夫 ·柯庞斯在考察了东非大裂谷的自然环境和 人类化石后指出,大裂谷的地质变迁,产生了新的 镶嵌环境,一个一度分布广泛且连续繁衍的类人猿, 或被隔离,或在新的自然选择压力下由树栖逐渐变 为地栖,并从最初的两足行走的猿,演变成了有思 维、有意识的人。笔者考察了青藏高原东部大峡谷 亦有同感,或者说,非洲东部大裂谷是人类起源的 摇篮;青藏高原东部大峡谷是 “东亚型”人类起源 的摇篮。文中 l~6部分就是对“东亚型”人类起源 摇的综述。可以这样说:大约在300万年前,由外 来的或本土的古猿,在长江流域大峡谷的森林河流、 灌丛草地镶嵌的亚热带湿热环境中,逐渐地适应下 来。它们全身结构在实践中逐步地得到了相应的改 造,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从匠人、直立人到智 人,从被猎到狩猎,从蒙昧思维产生的粗犷、随意 石制工具,到逐渐地萌生了 “现代”意识和行为, 最终演化成了华夏子孙及其灿烂光辉的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黄汲清等.青藏高原的隆起、沙漠和黄土的形成、 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J】.第四纪研 究,1992(1). [2】黄万波等.巫山猿人遗址[M】.北京:北京海洋出 版社 ,1991. [3】汪品先.冰期时的中国海一一研究现状与问题 [J】.第四纪研究,1999(2). [4]侯亚梅等.龙骨坡遗址 1997年新发现的石制品: 第 1卷[M】.龙骨坡史前文化志,1999. [5】吴新智.2O世纪的中国古人类学研究与展望[J】. 人类学学报,1999(3). [6】吴新智.中国远古人类的进化 [J】.人类学学报, 1990(4). [7】理查德 ·利基.人类的起源[M】.吴汝康等泽.上 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8】Huang W.B,Rus sei 1 Ciochon et.aL Early Homo and as sociuated attefactS from Asia[J] llature,1955. [9】Wood B and A1an Turnet Out of hfrica and into As ia[J】.1qature, 1995. (责任编辑:于开红) A Study on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East Asian Human HUANG Wan-bo (Institute ofVenebra~Paleontology and Paleoanthropology,Chinese Academy ofSciences,Beijing 100864) Abstract:This paper will make a conclusion that the constimtion characteristics of‘'Wushan Ergaster”of two million years ago and‘‘Ba Man"of five thousand years ago come down in one continuous lin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omi nid fossil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During this process,there is no shortage of continuity and no infiltration of foreign culture,Thus.the author agrees with academician Liu Dongsheng’S opinion that the hominid fossils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go under the general name of‘‘East Asian Human”who lived in the forest of eastern part of the Qinhai.TIbet Plateau.Moreovea in terms of the local information reflected by the stone tools unearthed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nd nearly two hundred kinds of accompanying animal fossils,the result shows that “East Asian Human’’originated in the Grand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Valley,and mey have continuingly lived and multiplied on this land till today. Key words:the Yangtze Ri ver Valley;East Asian Human ;evolution continuity 一 1 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本文档为【论“东亚型”人类的起源与演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4395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7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0-26
浏览量: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