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社会思想史课件1

中国社会思想史课件1

举报
开通vip

中国社会思想史课件1null中国社会学史中国社会学史null 第一代社会学者null 中国第一代社会学者属于在现代教育体制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中国第一批现代知识分子的一部分。 他们身上显示出这批知识分子的共同特征,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获得了比较系统而完整的西方学术训练。 这个特点影响了他们的为人和治学以及对国家与世界的看法,也最终决定了他们个人的命运。同其他专业的学者相比,社会学者选择了社会学这一“经世济民”的专业,各种新旧传统、东西方文化、科学与政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特别鲜明地体现在...

中国社会思想史课件1
null中国社会学史中国社会学史null 第一代社会学者null 中国第一代社会学者属于在现代教育体制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中国第一批现代知识分子的一部分。 他们身上显示出这批知识分子的共同特征,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获得了比较系统而完整的西方学术训练。 这个特点影响了他们的为人和治学以及对国家与世界的看法,也最终决定了他们个人的命运。同其他专业的学者相比,社会学者选择了社会学这一“经世济民”的专业,各种新旧传统、东西方文化、科学与政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特别鲜明地体现在他们身上。 null 追溯中国第一代社会学者的成长,可以说,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家世背景和生活经历,很难一概而论。大致而言,他们大多数来自开放较早的地区,出身于地主、官僚、商人等家庭。他们当中比较有成就的人士,无一例外都曾经留学西方,其中大多数曾留学美国。有的是自费留学,有的通过教会学校资助,更多的是享受各种公费奖学金待遇。 其中几位较有成就的社会学家,如陈达、吴景超、吴文藻、潘光旦、吴泽霖等,均毕业于清华学校,由“庚子赔款”资助留学。 null“庚子赔款” 公元1900年,值中国庚子年。是年,义和团杀入北京围攻各国使馆,当街扑杀德国公使克林德。随之,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联军总司令把指挥部直接设在了故宫之中,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仓皇西逃。 1901 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此条约规定,中国要按全国人均141两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赔偿”诸国4.5 亿两白银,连同利息共9.8 亿两。由中国分39 年还清。 此后的几十年中,中国承担着这一沉重的债务,无论是军阀混战还是抵御日寇的入侵,直到1942年,才将这笔被称为庚子赔款的债务还清。 null 在庚子赔款中,美国分得3000 多万两,合2400 多万美元,外加年息4 分。 1904年12月上旬,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就中国的赔款是用黄金还是白银偿还一事,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举行谈判。谈话间海约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赔案实属过多——”这一信息立刻被梁诚捕捉。这说明美政府已发现其有关部门在上报庚子之乱的损失之中,有“浮报冒报”的现象。梁诚非常机敏地放弃了谈判策略,不再去和海约翰纠缠赔款用金还是用银,而是“乘其一隙之明,籍归已失之利”。 null 1906年3月6日,美国公理会传教士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前往白宫,晋见老罗斯福总统(Theodore Roosevelt),建议退还部分庚款给清朝,用来开办和资助中国学校。 同年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 在明恩溥等人的推动之下,罗斯福总统的咨文中关于资助中国教育的内容出台。null明恩溥: 《中国人的特性》是明恩溥的代表作来华传教士的必读书,而且对后世中国学者影响至深,开创了中国国民性研究的先河。 鲁迅21岁在日本时读到这部著作的日译本,从此开始揭示和改造中国国民性。直到临终前14天,他还在向国人推荐此书,希望把它翻译成汉文,让国人照照镜子,认识自己。 3月6日,远渡重洋而归的明恩溥走进白宫,游说总统,呼吁用庚款退还部分专门开办和津贴在华学校。他送给老罗斯福一本《中国人的特性》,10天后,老罗斯福告诉明恩浦,《中国人的特性》很有意思,加深了他对中国的了解。 null课外阅读: 明恩溥的作品 课外思考: 明恩溥为何要游说总统,呼吁用庚款退还部分专门开办和津贴在华学校。 对明恩溥关于中国国民性有哪些观察?你有何看法? null 1907年12月3日,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在递交给国会的年度咨文中写道:“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巨数之国民能以渐融洽于近世之境地;援助之法,宜招寻学生来美,入我国大学及其他高等学社,使修业成器,伟然成材,谅我国教育界必能体此美意,同力合德,赞助国家成斯盛举。” 1908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授权罗斯福总统退还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除去实应赔偿的金额,超出 10 785 286美元,自1909~1940年逐年按月退还给中国)用这笔钱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 null三批留学生: 第一批:1909年8月间,庚款留学的第一次招考举行,应考的学生达到630人,初试考查国文、英文和本国史地,68人幸运过关;复试分别考查物理、化学、博物、代数、几何、三角、外国历史和外国地理诸科,初试复试结束,时间也过去七八天,剩下的人从68减为47。足见标准之高,这47名佼佼者在当年10月赴美,只是出发时,3名贵胄子弟加入他们的行列。这50名学生中包括日后成为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 第二批:1910年8月,庚款赴美第二次招考进行,初试科目及顺序一如上年,初试中国文试题古色古香,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而英文试题则颇为时髦:“借外债兴建国内铁路之利弊说。”复试则考了西洋史、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几何和世界地理等科。这一年的考录比上年大幅提高,400多人应考,最后录取了70人。在这70人中,胡适名列第55名,赵元任和竺可桢与他同榜。 第三批:1911年,第三批庚款留学招考举行,63人得以赴美。 10月间,武昌的炮声打碎了清政府虚弱的外壳,清帝逊位,随后,中国进入近代史上最为混乱的军阀混战时期,庚款留美计划就此搁置。 null一个学校: 1908年10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自退款的第一年起,清朝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如果到第4年就派足了400人,则自第五年起,每年至少要派50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为止。 如何确保这一工作能够有序进行,中美双方商定,在北京由清朝政府外务部负责建立一所留美训练学校,专职负责庚款留学事宜。 1909年6月,游美学务处在北京成立,8月,清廷内务府将皇室赐园——清华园划拨学务处,作为游美肄业馆的馆址,这就是清华大学的雏形并前身——清华学校。nullnull 清华学校为8 年制,包括4 年中等科和4 年高等科。由于经费充足稳定,因此教师待遇优越;学生学、膳、宿费全免,每人每月伙食费7 元,相当于当时一个工人的月 薪。清华学生受的是美国式教育,除汉语和中国历史、地理外,其他课程都是由美国教师或受过美国教育的中国教师用英文教学,并采用美国教材。 null 学生们模仿西方民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按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模式建立了学生会,设评议部、学生法庭和干事部。学校要处分学生,先要经学生法庭审理,提出判定意见,然后再由学校当局公布处理。学生法庭也负责调停学生之间的争端。社会学家潘光旦曾当选过检察长。 在“改良社会”的号召下,清华学生还积极举办“平民学校”,进行募捐救灾、济贫等社会服务。 null 清华毕业生留美,一般插入美国大学3年级,读两年毕业,再读3年研究院。自1911年清华学校成立(1925 年改办国立清华大学),到1929 年留美预备结束,共计派留美生1279 人,按所学专业划分,约1/3 学工科,1/3 学理商农医,又1/3 学人文社会科学。同前期留洋学生相比,这批留美生接受了更为系统、完整的学术训练,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获得了博士学位,少数人获得硕士学位,后来成为各个领域出色的专家学者。 同时,在英美“自由教育”的熏染下,他们主张教育不只为传授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完善的人格。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们作为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中坚,努力推动自由、民主及社会进步,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null最早一批社会学者的经历null 中国学生先后就学于多所欧美大学,其中最被他们青睐的学校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这两所学校的社会学系,恰为当时西方社会学的发达之地。她们以强大的师资阵容,培养了一批中国社会学者。 从一些社会学者在留学期间的经历及其所撰写的论著,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早年的志趣及后来的专业方向。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诸位: null朱友渔(1886~1986年 ) 中国第一位社会学博士。他于1912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其博士论文《中国慈善事业的精神》,论述中国古代先哲的慈善思想,中国历史上对鳏寡孤独者的各种救济方式,并特别分析了宗族、村庄、行会、公众等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朱氏回国之初曾任圣约翰大学社会学教授。 中国赴美留学生中最早进行社会工作研究的也是朱友渔,1913年上海私立沪江大学,由美国教授D.H 葛尔溥(Daniel Harrision Kulp Ⅱ)创立社会学系,1917年朱友渔创立“沪东公社”,在上海杨树浦一带工人社区从事社会服务工作,涉及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卫生运动、个人家庭改良、宗教活动等工作。 朱后来长期从事基督教事业。为中华圣公会云贵教区主教、中华圣公会中央办事处总干事。(在1951年的基督教控诉运动中,是首先被控诉的四名基督教领袖之一) null陶孟和(1889~1960):原名履恭,祖籍浙江绍兴。 先后去日本和英国留学,于1913 年获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学学士学位。在伦敦,陶孟和师从社会学家威斯特玛克(E.A.Westermarck)和霍伯浩斯(L.T.Hobhouse),并与后来成为人类学大师的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1884~1942)同学。 null留英期间,对陶孟和后来的事业影响最大的是这样两件事情: 一是他所在的伦敦经济学院和著名的“费边社”都是由社会科学家兼社会活动家维伯夫妇(Sidney&Beatrice Webb)及作家萧伯纳等创办。维伯等人主张以前者研习社会科学,以后者进行社会调查与社会改良。他们做了很多有关劳工、失业、贫困等方面的调查,并主张通过立法,解决工时、养老金、工会组织等问题。维伯夫人还于1912 年建立了“费边调查部”,从事有关工业管理等问题的调查。这种以社会调查推动立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费边学说”,对陶孟和影响很深。 null 另一件事情是在留学期间,陶孟和与同学梁宇皋合著《中国的乡村与城镇生活》一书。 此书的内容分两部分,梁氏描写乡村生活、家庭、宗族、乡村组织,陶氏则论述城镇的管理与社会生活,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此书由社会学大师霍伯浩斯作序。他在序中提出,欧洲人一直认为中国的家庭体系太古旧,阻碍进步,特别是祖先崇拜、至高无上的父权、妇女地位低下、压制个人需求而强调团体利益等。本书却让人了解到,中国并非一个完全中央专制的国家,而是由许多自治社区组成。中国的家庭在家长的管理下,承担着多种有效的社会功能,人们平和且有秩序地处理各项事务。 null 陶氏与梁氏合著此书时,英国已出现了一批社会调查的成果,其中最著名的是《伦敦人的生活与工作》。陶孟和很想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写一部反映中国人生活的书,可中国在这方面却是空白,结果他们的写作只能利用古籍材料。这促使陶孟和下定决心,在中国推动社会调查。他后来主持社会调查机构达23 年之久。成为中国社会调查的鼻祖。 null主张从调查入手改革社会     关于社会学研究和社会调查的现实意义,陶孟和是这样说的:要使民国真正成为人民的、民主的国家,就必须进行社会制度的改革;要进行社会制度的改革,首先应该了解问题之所在,这就需要开展各方面的社会调查。 他在《社会调查(一)导言》一文中曾说:“我向来抱着一种宏愿,要把中国社会的各方面全调查一番,这个调查除了在学术上的趣味以外,还有实际功用。一则可以知道我国社会的好处,例如家庭生活种种事情,婚丧祭祀种种制度,凡是使人民全体生活良善之点,皆应保存;一则可以寻出吾国社会上种种,凡是使人民不得其所,或阻害人民发达之点,当讲求改良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null孙本文(1894~1979),字时哲,江苏吴江县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北大期间,他与冯友兰同班,通过老师康宝忠接触了季廷史的“同类意识论”,并喜读爱尔乌德的著作。他于1921 年赴美,先后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等,修习社会学家季廷史、发利斯、派克、奥格朋等人的课程。 孙本文于1925年获纽约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美国媒体中对华舆论的基础与发展趋势》。 null 这篇论文选择了数份在美有影响的报刊,就它们在若干年间对排华法案、义和团、辛亥革命、华盛顿会议上的中国问题等四个与中国相关的大事件的报道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看出:一是美国人如何通过美国媒体了解中国。二是美国人如何通过媒体表达对中国的看法。 孙本文深受奥格朋(W .Ogburn)、托马斯(W.I.Thomas)等文化社会学家的影响,后来治学偏重于文化和社会心理分析。 null李景汉(1894~1986),北京市人,1917年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伯玛拿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 null 留学期间,发生了一件令李景汉深受刺激、结果影响了他一生的事情。他在选修一门社会问题课时,总喜欢坐在教室的最前排。 一次,大家讨论世界各国男女人口比例问题。老师问及中国男女人口之比例,因为中国无此统计,他只得答以不知。另一次,老师询问关于中国工资指数,他又无一应。后又问及中国土地之分配,他也不能答。类似事情发生多次。因此,每到上课时,李景汉便感到局促不安,一问到中国社会统计时,他更是如坐针毡。于是,他由最前排移至次前排、中排,直至最后一排。 null 回国之后,李景汉发愤从最基础的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工作做起,写成《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实地社会调查方法》等中国社会学的经典著作。 null陈达(1896~1975),字通夫,浙江余杭人。 1911 年入清华学校。1916 年去美国留学,1919~1920年任中国留学生刊物《留美学生季刊》主编。 192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中国移民之劳工状况》。 null 论文从历史、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世界各地的中国移民状况。他根据中外政府官方文献和统计、相关书报杂志,以及他同几个国家的华侨文化、商业机构及个人的通信所获材料,进行分析,说明华侨因所在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不同,或取得商业成功,并对侨居国做出贡献;或因侨居国的法律歧视,其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发展受到阻碍。陈达得出结论:中国人在人口压力下被迫移民。他后来成为人口与劳工问题专家,毕生倡导生育节制,并于抗战期间主持了一次大规模的人口普查。 null 吴泽霖(1898~1990),江苏常熟人。 1922 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美,1927 年获俄亥俄州立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美国人对黑人、犹太人和东方人的态度》 null 论文内容是阐述在美国社会中,白人如何对待黑人、犹太人和东方人等少数民族,涉及政治、经济、教育、社会、宗教等方面。 吴氏认为,种族问题终归是一个态度问题;种族问题的解决,也是一个改变态度的问题。他回国之初研究社会心理学,后专攻少数民族问题。 null言心哲(1898~1984),湖南湘潭县人。 言心哲先去法国勤工俭学,后来到美国留学,因成绩优良而获清华半公费资助。言心哲在南加州大学原准备习商,但受经济学教师费根(Fagan)和社会学教授鲍格度斯(Bogardus)的影响,改修经济学和社会学。尤其是后者讲的社会心理学和贫穷问题两门课,对他启发很大。言氏又选修当时南加州大学研究院院长亨特(Hunt)讲授的“社会主义”一课,并选择研究失业问题做论文。他于1928年获南加州大学硕士学位,后来专攻贫穷、失业及社会救济问题。 null杨开道(1899~1981),湖南新化县人。 他最初以农业为专业。1923 年夏在东南大学下设的农场实习时,他感到学界与农民脱节,两者之间需要沟通,使专家能够服务于农民,农民能够利用专业知识。于是,杨开道写了一篇《归农运动》,提倡振兴农业和农村、救济农民的“归农运动” null《归农运动》谈到农村自治的重要性。杨开道认为,农村自治在农村生活的改良上是最基本的办法。知识青年用不着谈什么救国救民,改造社会,只需一个个回到自己的家乡,把一乡一村自治起来,整顿起来,便完成了中国80%的改造工作。他正是抱着要研究农村自治的目的去了美国。可是,当时美国没有这个专业领域,图书馆也没有这方面的书。他便选择了农村社会学,并选修一门“农村地方社会组织”(Rural Community Organization)的课程。在依阿华州立学院,他师从何桑(H.B.Hawthon),1925 年获乡村社会学与乡村经济学硕士学位。之后,他又到密西根州立学院受教于白德菲(K.L.Butterfield),1927年获密西根州立农业和应用科学学院博士学位。杨开道后来成为中国最早的农村社会学家,并积极参与乡村建设运动。 null 潘光旦(1899~1967),字仲昂,江苏 宝山县人。 1922 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硕士学位。在留美期间,他对优生学产生兴趣,,1923~1925年连续三个暑假,到一优生学纪录馆(Eugenic Record Office)参加训练与研究。他还发表了《生物学观点下之孔门社会哲学》 null 在这篇长文中,潘光旦对中国古籍的钻研,对优生学的兴趣,以及对传统文化所持的赞赏态度,均表露无遗。他将西方生物进化论同中国儒家学说做比较,说明两者的相通之处。例如,儒家主张人生而各异,在个人方面,应使人人各得发育之宜,即因人制宜;在社会方面,应使人们之间不因差异相害,而因差异相成。这些观点同西方生物进化论如出一辙。潘光旦认为,各种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不无道理,但却太偏颇。他主张,社会中应就人们的德性、才能的大小自成阶级,实现尊贤有等之义。 null 潘氏在文中还首次提出了几个后来他经过深入研究而逐渐系统化的问题:一是“位育”的概念。“位”——“社会静止之秩序”,“育”——“社会勤动之进步”。他以“位育”说明人对于环境的适应。二是科举制度。他认为,尽管科举制有一些弊病,如八股文偏隘、不切实际,但科举考试训练记忆力与忍耐性,并有公开竞试等长处,不应抹煞。三是批评当时中国思想界,在西方影响下盲目追求新奇,并不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制度的长短处,一味不遗余力地攻击之,这于国于民是有害的。 潘光旦后来的研究重点是优生学以及中国社会思想和制度史。 null吴文藻(1901~1989),江苏江阴县人,1922 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在乘船赴美途中与名作家谢冰心相识,后结为夫妻。1928年,吴文藻获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见于英国舆论和行动中的中国鸦片问题》 null 这是一个依据英国议会档案和中国官方文件进行分析的社会历史研究论文。在哥大学习期间,他除了受教于季廷史、奥格朋等社会学家,还旁听人类学家、历史学派创始人博厄斯(F.Boas)的课,并到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旁听人类学家戈登卫然(A.Goldenweiser)讲“早期文明”。吴文藻一直主张,社会学与人类学是相通的,在社会研究中有必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后来,他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带领学生们尝试建立以研究社区文化为对象的“比较社会学”。 null 吴景超(1901~1968),安徽徽州人,1922 年毕业于清华学校,赴美后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学习,与后来成为著名学者的布鲁默(Herbert G.Blumer)、修斯(Everett Hughes)、瑞斐德(RobertRedfield)等同学。该系以研究都市社区著 称,形成所谓“芝加哥学派”。数年之后,吴 氏成为中国“发展都市,实业救国”最有力的鼓吹者。他的硕士论文为《太平洋地区的中国移民》(1926 年)博士论文《唐人街:共生与同化的研究》(1928年) null 两篇论文都是运用芝加哥学派中人文区位学,尤其是竞争、共生、冲突、适应等概念,分析中国移民同美国主流社会的关系。其博士论文第26 章专门讨论“边缘人”的问题。“边缘人”是吴景超的老师罗伯特·派克(Robert E.Park,1864~1944)所提出的概念。在派克看来,“边缘人”夹在两种文化之间,常常感到两者的矛盾和冲突,左右不是。而吴景超则强调,包括留学生在内的“边缘人”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及中国的社会改革,起着积极而关键的作用 null 吴景超认为,西方人一直对中国的文史哲、艺术、社会组织、市场及贸易机会感兴趣,中国人也想了解西方世界。因此,“边缘人”可以做中西文化之间的解释者。更重要的是,“边缘人”还可以做一个改革者。边缘人”曾留学美国,他们认识到中国在许多方面,特别是物质文化方面,比美国落后很远。中国唯有改善自己的物质状况,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否则她在世界大家庭中的地位永远无法提高。“边缘人”不但有改革的愿望,而且有能力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中国的许多改革都是在受过中西训练的人的发动或支持下完成的。通过众人共同的努力,起初局限在小范围内的文化特质便会传播开来。而从长远来看,众多的文明将会汇聚在一起,那时便不会分什么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两者终将融合成一体。 null 从以上这些颇有代表性的中国最早一批社会学者的经历看,他们尽管接受了欧美系统的学术训练,但绝不盲从。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中国社会,是如何借鉴在西方所学的知识与方法,沟通东西方文化,并为祖国的富强寻找出路。他们在美国所组织的学会活动,所出版的刊物,也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的。 null 20 世纪20 年代中期,在美国学习社会学的中国留学生,曾组织了一个社会学会。以清华毕业生为主的留美生还编辑出版了中文《留美学生季报》和英文《留美学生月刊》。前者介绍西方学术思想,讨论中国问题,描写留美生活,读者对象为中国的知识阶层;后者传扬中国文化,报道中国的民意,为外交后援,读者主要是外国人,特别是美国人。陈达、潘光旦等社会学者曾担任过上述刊物的主编。 null 在学习之余,留学生们还组织有关中国问题的学术讨论会。例如,中国留美学生会中部第17 次常会,于1927年9 月7~10 日召开讨论会,题目为“救国策略讨论大纲”,下设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教育、实业等专题。在这次会上,吴景超就“中国社会问题”发言,并提出了他后来治学的一贯原则:供给事实,列举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即要研究事实,根据事实立论,并根据事实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中国的人口、家庭、贫穷问题,他提出的办法是节制生育和 发展实业。他认为,在中国发展实业,劳动力与资源都不是问题,最大的困难是缺乏资本和人才。在以后的岁月中,吴景超围绕这个主题,写下了大量的论著。 null 在另一篇文章中,吴景超比较了中美学者的治学方法。他批评中国学者在没有接触西方文化之前,以读古代圣贤之书为做学问,结果将一生的聪明才智花在几本古书上面。当时回国的留学生不少还是以书本治学,所不同的是老学者读中国的古书,而这班新学者读的却是外国古书。长此以往,中国的学术界永远要为外国人的附庸。 null 美国学术界之所以日新月异,便是因为多数学者能逃脱书本的束缚,到试验室里,到社会上,去搜集新的材料,求取新的知识。 中国社会是一个没有开掘过的丰富宝藏,若肯用推敲古书的功夫,研究中国社会的情形,成绩一定大有可观。接着,他论述美国都市的特点以及芝加哥社会学系的都市研究,并对研究中国都市问题提出了看法。在吴景超看来,这种比较研究的好处在于: null 一是从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中外社会组织的不同,由此可以发展中国社会科学。 二是借他人的镜子,可以看出自己社会的短处,进而能够促进社会改良。 null 正像吴景超所说,这一代中国社会学者,要借西方社会学和西方社会的镜子研究中国社会,在认识中国社会的特点与短处之后,便可以在中国建立社会学学科,并能够着手从事社会改革。
本文档为【中国社会思想史课件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48435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3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11-10-21
浏览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