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

举报
开通vip

城市设计城市肌理 出处:转贴 作者: 建筑规划考研学习网《au9.net》 2005-4-14 23:39:32 转贴一点凯文-林奇对城市肌理的理解吧,我们或许能得到一点启示: 在描述城市的结构时,已被广泛接受的隐喻有"树状结构"和"有机体"。"树状结构"是一种逻辑性较强的结构,由主到次,依次连接;"有机体"代表的是高一层次的关注个体之间的合理分工合作的设计思想。然而, 在"树状结构"里,个体之间的联系是死板而重复的。况且城市不断发展,主次的关系和容量也会不断变化,而城市的空间是不可能理想地改变来满足需要的;"有机体"概念...

城市设计
城市肌理 出处:转贴 作者: 建筑规划考研学习网《au9.net》 2005-4-14 23:39:32 转贴一点凯文-林奇对城市肌理的理解吧,我们或许能得到一点启示: 在描述城市的结构时,已被广泛接受的隐喻有"树状结构"和"有机体"。"树状结构"是一种逻辑性较强的结构,由主到次,依次连接;"有机体"代表的是高一层次的关注个体之间的合理分工合作的设计思想。然而, 在"树状结构"里,个体之间的联系是死板而重复的。况且城市不断发展,主次的关系和容量也会不断变化,而城市的空间是不可能理想地改变来满足需要的;"有机体"概念也是一种理想状态,因为个体之间的配合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协调工作,不然这个有机体就会生病。在现实中,城市是难以按照一种稳定的规律持续运作的,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虽然制订了规划方案,但总是受到投资方的强力影响。今天普遍认为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其准则条文和数据的约束已经很难跟得上城市各种综合条件的变化。 以上两种隐喻恐怕正是其症结之所在。 步入21世纪网络时代,城市结构中又出现了一种"网络"的隐喻。其实这种空间类型一直存在于传统城市和村落,欧洲有人称为Rhizome。 "网络"空间标志着一种有无限联系的、开放的、多孔的、互相之间紧密相连的结构。对于 "网络"空间,一种担心就是这种城市空间会不会变成迷宫?是否与凯文林奇的可识别性的原则针锋相对?其实,凯文林奇早于其著作中(The Image of The City, 1960),在解释完可识别性在城市设计的重要性后,立即就有补充:"城市设计中必须提到的是迷宫般的空间。这种让人错觉的、令人惊奇的环境也是有价值的……观察者自己应扮演一个主动的角色,主动地去观察环境,并且主动地重组脑海中获得的景象。" 在中东迪拜(Dubai),我参与了Internet City(网络城)中Media Village (多媒体村)的规划设计。Internet City是政府专门为E-commerce(电子信息商业)设置的开发区,总体规划中有一条横贯全区的功能带,不仅提供了交通,还为各种公共设施提供了空间。其中一段是专门安排娱乐活动、公众普及教育和商务旅游设施的Media Village。 该Media Village的规划设计采用了这种"网络"城市空间。规划对建筑单体的位置、朝向和高度没有作什么硬性要求,也没有传统的功能分区,但重要的是要求各建筑单体都要在不同层高和不同位置最大化与其他城市元素的联系,同时为公众提供大量的可自由选择和自由活动的城市空间,这些空间将存在于底层、屋顶花园、廊桥、展览空间及其它的公共功能部分中。Media Village的规划设计是开放的,注重的是城市发展过程,让城市可以随着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断地自我调整。虽然各单体的体形和功能等变动可能会很大,但城市的穿越性空间是受控制的(当然,这种空间效果与规则的城市空间的优劣和结合问题还需进一步研讨) 。由于空间结构是多孔的和富有弹性的,这个城市将会为市民和游客,以及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舞台。正如前面谈到的爱丁堡的良性循环模式,这里将期望形成一种匀质的、流动的和欢快的城市空间。 (本文已被浏览 1833 次) 宁波天一广场 出处:转载 作者: 建筑规划考研学习网《au9.net》 2005-4-12 14:16:32 总投资14亿人民币的天一广场位于宁波市中心繁华商业区,北临中路,南临药行街,西接开明街,东毗日新街,占地2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这里原来有着细密而丰富的由历史重叠而成的肌理,由于城市建设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中心商务区)的希望而消失,唯一能让人联想的是场地上保留的20棵古树,一座称作药王店的古建筑,以及一座近年建设的类似哥特风格的天主教堂。在经过审慎的思考和设计之后(尤其是研究了小型商业行为模式),天一广场是以CCD(CENTRAL COMMERCIAL DISTRICT,中心商业区)而非CBD的城市中心区域的商业巨构面貌出现的。 设计者遵循“a)中心偏移原则; b)平面进深最小化原则”发展成了今天的平面。第二个原则显然跟典型美国式的商业模式即最大化楼层面积或是跟现时中国普遍商业开发满铺基地的做法截然相反(当然也会直接影响整个商业步行街的空间界面形态)。这样做法的有几个直接结果:商业周边化——产生了一个与城市中心区域大尺度相匹配的市民广场,成为宁波都市生活和商业活动的大容器和大舞台。 小型商业行为成为可能——维护了一种正在消亡的多样化的传统商业方式。而这种多样化正是城市密度以及人的行为集中的秘密所在。扬·盖尔曾在他的《交往与空间》中写道:“小,通常是最有效率的。”“当小型、生动的单元北大型的单元取代时,街头生活就会大大减少。”这样也不难理解天一广场为何是CCD而不是CBD了。在这里,城市开发不是一般的由“中心商务区(CBD)”带动都市商业零售带的模式,而是由“商业中心(CCD)”带动城市“中心商务区(CBD)”的新模式,这在全国都是少见的。 立面最大化。进深最小化带来了最大化的立面,同时也被尽可能地多样化。据统计,天一广场一共有107个立面,主要的立面材料形式做法有17种之多。整个立面呈现一种类似无组织的、但却自成逻辑的“补丁”体系。这个体系将整个建筑的复杂的立面逻辑弱化,使之退后成为一种肌理背景。在其之上,二次立面,即商业广告和标识系统,以灯箱、织物、显示屏、LED、投影等形式出现,构成了建筑物的最终外表状态。 空间的透明化。空间的透明化也源于进深最小化:传统商业步行街的空间成单面开敞,具有方向性,整个街道空间呈线性展开;而在天一广场,由于进深最小化,商业空间两面开敞,公共空间不再具有方向性,而是占据了整个场地,成为完全透明和流动的自由空间,这样,这个商业巨构才从实体的建筑转变成为“透明的都市”。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设计伊始就成为设计师所关注的,也是对于商业环境正面回应的“二次立面”。这里,二次立面实际上类似于日本建筑理论家芦原义信在所著的《街道美学》中提出的“第二次轮廓线”。他把决定建筑本来外观的形态称为建筑的“第一次轮廓线”,把建筑外墙凸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称为建筑的“第二次轮廓线”。对比天一广场乐购超市的夜景和白天不同的形象,就会发现广告作为系统之一被精心组织在立面中,日夜不停地对城市散播着消息。马清运采用的是一种“拼贴”(patchwork)的方法来组织他的“二次立面”,或是“第二次轮廓线”。这里,“二次立面”更加注重城市的不确定性,把城市看成是一种未完成的完成(incomplete completeness);更加注重使用者参与到设计过程中来,他们可以按照自身的要求灵活地调整广告牌的角度,而这种在建筑上的无意识的个人行为却恰恰在宏观上对建筑的立面产生影响。这种过程给凝固的建筑本身注入活力,使它转化成一个灵活多变的系统。从而建筑的灵活性,而非多样性将真正保证购物体验的多样化。 HYPERLINK "http://www.au9.net/upload/article/a2005041214185435.jpg" \t "_blank" INCLUDEPICTURE "http://www.au9.net/upload/article/a2005041214185435.jpg" \* MERGEFORMATINET HYPERLINK "http://www.au9.net/upload/article/2005041214191149.jpg" \t "_blank" INCLUDEPICTURE "http://www.au9.net/upload/article/2005041214191149.jpg" \* MERGEFORMATINET HYPERLINK "http://www.au9.net/upload/article/2005041214193470.jpg" \t "_blank" INCLUDEPICTURE "http://www.au9.net/upload/article/2005041214193470.jpg" \* MERGEFORMATINET HYPERLINK "http://www.au9.net/upload/article/2005041214195048.jpg" \t "_blank" INCLUDEPICTURE "http://www.au9.net/upload/article/2005041214195048.jpg" \* MERGEFORMATINET HYPERLINK "http://www.au9.net/upload/article/2005041214200449.jpg" \t "_blank" INCLUDEPICTURE "http://www.au9.net/upload/article/2005041214200449.jpg" \* MERGEFORMATINET (本文已被浏览 1621 次) 商业街设计方案构思初探 出处: 作者: 建筑规划考研学习网《au9.net》 2005-4-4 21:26:45 1 商业街现状   本商业街位于15#地别墅区北侧入口处,主要满足15#地业主及对面高尔夫别墅区业主日常娱乐购物,文化休闲等活动。15#地北临环城主干道珠江南环路,是15#地别墅区的入口,是人流聚集的一个主要场所。建筑用地约6700平米,采用东西方向排列,以入口为中洲对称布局,建筑立面采用了塔楼,骑楼,雨罩的元素使空间产生新的划分,室内空间既设置了集中商业,又有零散店铺,是西方现代MALL与中国传统商铺的有机组合。   这个聚集包括   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商业街的繁华气氛于别墅的宁静气氛之间的冲突问题。   解决商业街车行交通空间与步行交通空间的隔离的问题。   解决商业街的平直单调,感觉很长,很枯燥的问题。   解决商业街的历史人文记忆的缺乏。   总体构思:   以景观意境为线索,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运用轴线对称布局,采用点,线,面成景的方式,参照所处位置及不同功能分割空间,营造一个多功能的,舒适的,令人愉悦的具有纯正法国浪漫气息的娱乐购物,文化休闲的街道环境。   构思的基础:   据心里进化论的观点,人类对大自然所作出的最表层,直接的,第一的反映是情感上的,不是认知上的,在情感反映的基础上,才有了思维与记忆、意识与行为。就像电影就是在创造一种场景感受,现代神经心理学也证明这一观点。 方案的室外空间设计以传统江南古镇的模式来构筑整个商业街, 从历史发展中形成小镇商业街和传统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作了深入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如人流和街道的关系,河与街与住宅的关系,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出一个空间的模式,运用到我们的商业街中来。将一个古镇的街空间融合到我们的商业街中来,使其不仅有现代商业街的时代气息,又蕴含原始的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间长出的空间,这些空间承载着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的生活方式的信息。   我们认为街是随着人们交换产生与贸易的发展而逐渐生长的,它是由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商业形态,我们通过将街切割、打碎、重组再造的,运用我们以景观意境为出发点,寻找适宜的尺度,通过空间变化的重组,营造一条生长出来的街,通过各种元素,铺地、雕塑、喷泉、植物来解决商业街的标识性。   我们认为街是人们行走,徜徉、休息、交流的开放空间,我们避免西单大街改造的那样的误区(人可以自由徜徉的街巷被大大拓宽成便利车行的大街,人群从街上被挤到过街天桥,或人们已被车流逼迫到某个区域,已不可自由徜徉,人的愉悦心情也就消大半,一条街道变成了一条车的河流,所以我们区分空间,使人与车的矛盾得到最大解决,)我们方式是通过高差解决人车分流。   景观的意境:   远远的你能听到时高时底,时缓时急的交响曲,,迫不及待的走近观赏,法国凡尔赛宫式的水池上面跳跃着奏出欢快的乐曲,顿感精神倍增,两侧高耸的塔楼同样透露出法国的浪漫情调,中间高贵典雅的欧式拱券门诉说着你的不凡身份,走过林荫道,银铃般的笑声传来,穿过拱券门,旱喷泉广场上孩子们在玩耍嬉闹,走过嬉闹,开阔的草坪树木郁郁葱葱,人们无拘无束的躺在草坪上,三五成群的聊天,孩子在草地跑来跑去,临水栈道的长椅上,一对对情侣静静欣赏远处的晚霞。   一. 交通分析   运动与通路:   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运动心理,把紧张的运动与放松的运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沿河散步道给人们提供一个可以曲折,延长的运动线路,放松休闲的观赏景观。   采用坡道设计,提供带轮的步行交通,使设计更加人性化。确定适当距离的关键不仅是实际的自然距离,更重要的是感觉距离,通过景观节点的设置,景观设施来丰富人们的视觉感受,单调平直呆板的街道虽然很短,人的心理感受距离却很长。   人车分流:   通过竖向的变化,使行车道路与人行处于不同高差,人在商业街的购物会感觉安全,真正营造一个休闲,自由徜徉的街道环境。   二. 空间分析   商业街的主要特点是因商业店铺的集中而形成了室外购物、休闲、餐饮等功能空间,基于商业街的店铺特色,决定了其设计的核心就是让空间有用而舒适。根据调查,一般商业街的尺度,都控制在8-12m左右,而这又是针对两侧都是店铺的商业街,15#地的商业街是单侧式的,在商业建筑前约19m宽的范围内,要满足停车,行车,还有步行的功能,所以商业街前面的步行街尺度定为5m宽,又考虑到车行对人流的影响,利用竖向高差的变化将其划分成两个不同的空间。在根据建筑的轴线在相关节点上设置种植坛形成景观序列,根据建筑的收放控制台阶的收放。   三. 景观节点   以景观意境为线索,按其所处位置的不同及功能的不同,大小设置三大景观区,它们既相互联系又具统一性,通过轴线的控制来实现。三大景观区为:入口广场与商业街区,旱喷泉广场区,邻水大草坪区,分别满足人们的购物娱乐,休闲的功能,动静分区的过渡功能,人们交流休息思考冥想的静态活动功能。   四. 色彩分析   建筑的立面以梨黄(明亮)为主色调,门窗饰线,铁艺栏杆用白色或木色,建筑功能入口用骑楼来区别,色彩为红色砖墙(仿红色砖墙瓷砖),其整体为明亮的暖色调。设计的铺装,小品,附属设施等都采用暖色调设计,形成从色彩上达到统一的效果。   五. 停留区域与心理学边界效应理论   边界效应理论指出:森林,海滩,树丛,林中空地,建筑广场的边缘,建筑的凹处,柱下等使人们喜爱停留的区域。我们在商业街设置休息的座椅,给人们提供驻足,停留,停下来与人交谈,停留一段时间的动作诱因。   爱德华·霍尔在《隐匿的尺度》中指出处于边缘或背靠建筑物的立面有助于个人,团体与他人保持距离,是人们安全心理的需求所致。我们要紧两创造多层的边缘。   人的活动是从内部和朝向公共空间的的中心的边界发展起来的,通过孩子们总是现在门前聚集一会,然后在开始游戏并占有整个空间。 弯曲的街道使步行变得更加有趣,且再见少风力干扰方面是由益处的。 变换的接到空间,小型广场的穿插使步行网络的心理距离变短了。 人在步行时都爱抄近道,人们走捷径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 哥本哈根的一处广场记录,每一个人都沿最短的线路穿过广场。 开场空间中的步行线路,横穿空间中心是不舒服的,眼空间的边缘既可以体验到大空间的尺度,又能欣赏道街道或空间边界的细枝末节,令人赏心悦目。 台阶是打断步行节奏的破坏元素,我们采用平缓的坡道替代。   商业街入口广场   避免目的地路程的一览无余,更要避免可见目的地而不得不绕行。可见目的的时要遵从简捷的原则。我们规划的直角使用功能是不方便的。   15#地商业街入口广场北侧是温泉城的一条交通主干道A线,南侧是整个15#地别墅区,建筑用地约6700平米,这是15#地别墅区的主要入口,是人流聚集的一个主要场所,这个聚集包括购物,娱乐休闲和享受生活!   商业街的理想气氛应该是使人觉得亲切、放松、平易近人、有人情味,使人有愉悦的消费心情,而不是单纯的行走空间,人们在其中流连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体验和休闲!   入口广场除了应该烘托建筑的特色与气势,更应该是一个适合人们停留的、开放的,水与绿地交融的公共休憩场所。 日本兴建小城市疏散大城市人口的经验 出处: 作者: 建筑规划考研学习网《au9.net》 2004-10-5 21:24:59   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50年代初开始,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大城市,到现在东京及其周围地区人口已达2000多万,尤其东京湾、大限湾和伊势湾所谓三大工业区,出现了人口过分集中的状况。大城市人口过剩弊端很多:住房紧张,交通拥挤,水电不足,污染严重、社会治安恶化等等。为改善这种状况,日本政府采取了开发新型小城市的有力措施:   一、1994年成立了国土厅,它是专门从事国土整治、开发、利用,并进行规划的机构。国土厅下设七个机构,其中之一是"人口过度稀疏对策室",专门研究全国人口合理分布,并向国上厅提出建议。经多年研究论证,国土厅将开发小城市作为一个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目的在于吸引大城市的过剩人口。   二、具体实施办法是,将全国土地按开发程度分为二类:   --人口过密地区,原则上抑制开发;   --整备地区,可布置大、中、小三种规模的开发点,发展小城市。在该类地区指定了15个区域建立"新产业城市";   --开发地区,是重点开发地区,在该类地区指定了105个区域建立"新产业城市"。   对后两类地区,政府优先分配公共投资,并采取财政、金融、税制上的补助措施,开支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由国土厅制定,中央有关部门会同地方共同实施。   三、重视新兴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旦国土厅决定在某地新建小城市,首先搞交通设施、水电供应、邮电通讯,以吸引国内外投资,开工厂、办实业。同时,在新开发的小城市,政府也非常重视住宅、医院、学校以及商店、文化设施等的建设,至于绿化、公园等更是优先考虑之列。这些小城市的设施与大城市差不多,但当地物价比大城市要低,因此,大城市的居民自愿到这类小城市安居乐业。   四、开发建设小城市资金来源,主要是受益户及预售住宅、商场、铺店等的集资,其次是银行长期低息贷款以及国家财政补贴。   日本经过40多年的努力,城市的数量大大增加,到90年代初,日本各类城市达到688个,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1个,2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80个;其它为2-10万人口的小城市,共597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86.7%。这样做的结果使日本平均每540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城市,达到了人口分布相对合理,大城市超负荷的人口压力大大减轻。 (本文已被浏览 805 次) 整合中的都市与建筑 出处:建筑学报 作者:饶 戎 建筑规划考研学习网《au9.net》 2004-10-5 21:23:01 饶 戎 〔提要〕本文从城市发展的角度为在都市中建筑设计提供了一个视点,强调建筑与都市的结合以及城市发展中如何创造一个更人性化的都市环境,在更宏观的层面指出了当前建筑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 关键词:都市拼贴 城市肌理 整理 一、引 言 在人类都市化的历史进程中,建筑的空间形式、城市文脉肌理及场所理念处于不断的创造和演变之中。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域文化中,历史以积淀的方式留给后人以相对统一和谐的古典建筑形式。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传统建筑同样都表现出群体秩序的整体美感。然而,在工业革命之后,历经二战重建,特别是人类跨入新的信息时代的千年之际,人们看到没有一个时代能给都市面貌以如此日新月异的变化。世界性贸易体系的融合,推动经济高速持续增长;人口爆炸,使城市开发速度加快;全球电脑互联网络的时空拓展,让人们的意识形态与生活内容呈现多样化,多元文化价值共存,致使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的概念已经解体,都市边缘的扩展与城乡边界的模糊,使都市象一个流动的、有时尚感的、生生不息的生命体,在不断地打碎、重构、整合。在这样的动态发展模式中,“建筑师永远是后到的人”。现实为建筑师的职业注入更广义的内涵。“新的城市化追求的是建成环境的连续性”(马丘比丘宪章),所以建筑设计应从诸如“形式、风格、艺术”等传统解读中走出来,站在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视野中,以更加明晰的设计理性,去寻找具有真正创意的、真正为市民生活服务的,属于城市生命活力的建筑答案。 二、 “整体建设”的局限与都市拼贴 相当一部分有建筑学教育背景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专业人员习惯于把都市看成一个“扩大形式的建筑物”。他们按照一个理想化的终极图式去实现着城市理想。因此我们常常能看到“xx一条街”或“xx风貌”之类的规划与城市设计概念的表述,而城市的管理者也习惯于以此来表明政绩。但无数次城市建设的实践表明,这种经过“整体形象设计”的规划所产生的结果往往都是不尽如人意的。在我国计划经济期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将城市人为地按功能划分而不是有机整合;造成建筑与城市面貌的千篇一律,都市生活效率降低;但在投资开发多元化、开放经济的今天,大规模所谓“欧陆式”、“西洋古典式”居住小区的兴建又显端睨,成为新的“千篇一律”。事实上城市化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它受社会、经济、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城市注定是要不停的变化的,它不应该也不会遵从人们所试图给予它的按单一的生长和功能演化规划发展。长期的、临时的、有规律的、偶然的变化随时发生。这正是都市的活力所在,它是都市生活万象的一种折射。都市建筑本身具有被多种解读的可能性,致使不同的文化价值得以体现,都市建筑形式具有拼贴性,它既能吸收也能散发多重建筑意义。如今信息通过全球电脑互联网以光速的方式进行相互的比特传递,这对今天和未来的建筑设计有着重大的影响,真正具有“原创性”的设计难能可贵。时下的建筑设计仿佛只是在进行着“形式的消费”,一旦有一种原创性的形式在国际上出现,这种形式就会被现代化的电脑绘图甚至数码扫描手段消费掉,旋即就会在各地出现无数不同版本、水平各异的商业拷贝。因此笔者认为建筑师不妨换一个角度,把建筑设计从“形式与流派”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它放在都市环境中,追求建筑与都市的一种互动、对话式的关系,为建筑设计寻求内在的创作根据与逻辑。提倡中性的建筑原型语汇的空间转换,每一个建筑项目的委托,都是展现一个都市新秩序的激发因素,更需建筑师的创作想象力,使建筑在城市构架肌理上具有可以被多重解读的文本。法国建筑师安德鲁为北京中国国家大剧院提出的具有诗意的绿色方案,把一个鲜明的未来的建筑形式与一个古老的城市中心结合起来,其设计理念对城市环境的整合远远超过人们对这一重要建筑物的形式的种种讨论。同样,清华大学“绿野、里弄构想”,也是源于设计人对都市建筑模式与绿色生态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三、 “城市失忆症”与城市肌理 早在20世纪的60~70年代,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面对现代城市机能主义在西方城市建设中的滥斛,提出城市建筑、城市群体记忆并重申了场所精神的概念。引入了时间维度,使人们关注都市建筑的历史延续及对城市建筑人文价值的关怀。在城市中,建筑形式转化为一个地点的历史,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了对事物的共同记忆,通过建筑语言的抽象化过程呈现出来。使记忆事件本身与都市建筑一起构成了场所精神,并成为都市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需要后人要善待历史积淀下来的城市文脉。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活跃,我国不少城市特别是传统发达城市中,推土 机 式 的 大 拆 大 建 的 开 发 力 度,如 同“洗脑”一般,使人们对城镇历史记忆的文本解读化为乌有。造成人们对都市建筑空间本身形态所传达的城市人文意象的“失忆症”。人们在努力创造未来的同时,却丢掉了自己的过去,这种损失是文化性的,进而造成我们对自身建筑文化价值的意识不清,由对自己传统的“失忆”,导致了在设计中对自己未来的“失语”。由于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及千百年来中国人所特有的理想聚居理念和世界观,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民居类型与城市肌理。从北京的四合院胡同,到南方的里弄、骑楼;从徽州居民的簇群衍生到江南水街的自然形态,这些个性化的肌理形态,正是城市的特色所在,也属于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对都市建筑拼贴有着极大的控制力,“无论建筑的解决方式多么出色,都无法克服它们所在的城市肌理限制”(Charly Jenks)。保留城市肌理个性化的价值形态,是激发都市建筑创作活力的源泉,它是建筑在城市空间深层结构上的形态依据,它给建筑设计提供了场所暗示及场所空间的内在逻辑,是建筑师在设计中的一个切入点。在国外发达国家对都市的更新,从大规模拆建向小范围的插建、填充,从“动大手术”到“都市针灸”转变,在提高城市人居环境品质方面有许多很成功的例子值得借鉴。在荷兰鹿特丹市的 Beursplein 中心步行商业街,巧妙地设计了两个呈完形关系的曲线下沉空间,既解决了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城市交通的矛盾,又在原有的城市肌理上将传统与现代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城市中形状独特的、具有生动魅力的建筑场所空间。 四、冲突中的城市空间 城市是人类文明程度的高度体现。国外著名建筑史学家吉迪翁(S.Giedion)就曾告诫人们:“只有城市的形态才能确实地表现出一个时代的建筑成就,以及在那个时期人们组织自己生活的能力所达到的水平”。笔者认为在目前国内的城市建设中有两点值得规划部门与建筑设计人员重视。一是在城市发展道路建设与城市建筑的空间尺度关系;二是单体建筑个性化与整体城市的和谐与连续性的关系。首先,在城市中特别是有价值的旧城区中,一味地拓展机动车道宽度,修建城市高架路,在人们享有交通便利的同时,新建道路将原来的城市肌理切割贻尽,与原来的城市风貌与建筑尺度严重冲突,城市景观被肢解成碎片。我们常常看到在城市高架路两侧,形成了许多非组织性的城市负空间,建筑外部空间处于无序混沌的不定状态。如何整治修补城市中的此类空间成为设计中的新的课题。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市中心,建筑师与城市设计者通过一个巨形拱廊把原来城市单调乏味的建筑街区整合在一起,通过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营造了一个富有动感的城市空间形象。相反,过宽的街道和广场的设计尺度,则表现出一种对人的冷漠,城市开放空间不等同于城市广场,对建筑外部空间尺度的推敲,也表达了对人的生活的一种关怀。其次,在建筑教育中,应加强对建筑整体秩序观的培养,否则会造成一些建筑师对城市整体文脉的漠视,“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形式表现欲望与业主利益不加节制地体现,使建筑形象彼此间失去对话,为表现个体形式引发整体形式的无序,导致城市中新的冲突与混乱。因此,建筑融于城市不但是我们的目标,而且应该是当代建筑师的职业责任之一。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清华大学出版 2.S.Giedion:《Space, Time and Architecture》 3.陈秉钊:21世 纪 的 城 市 与 中 国 城 市 规 划, 《城 市 规 划》,1998.1 4.Joh Morris Dixon.FAIA.《Urban Spaces》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CBD简介 出处: 作者: 建筑规划考研学习网《au9.net》 2004-9-5 23:58:26 CBD的定义 商务中心区,又称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最早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意为商业会聚之地。现代意义上的商务中心区是指集中大量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会展中心、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的场所。 CBD的特征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一些国家的大城市,尤其是一些国际大都市都逐渐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商务中心区,如纽约的曼哈顿、巴黎的拉德方斯、东京的新宿、新加坡的中心区、香港的中环铜锣湾一带以及我国正在建设中的上海陆家嘴等。这些地区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商务中心区通常设置在公认的国际性大城市,位于城市的黄金地带,地价最高,如纽约、巴黎、东京等。目前,城市中的商务中心区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该城市的代名词,代表了这个城市的精华。 商务中心区具有城市的核心功能,城市的经济、科技、文化等在此高度集中。这里通常都集中了大量的金融、商贸、文化、服务以及大量的商务办公和酒店、公寓等设施,并具有最完善、最便捷的交通、通信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环境,因此,国际上大量著名的跨国公司、金融机构、企业、财团在这里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以便开展各种商务活动。 如此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商务中心区,规模通常在3至5平方公里,甚至更大。并且区内高楼林立,建筑密度高,建筑量至少在四五百万平方米以上,多的甚至超过千万平方来,其中写字楼约占50%,商业设施及酒店、公寓各占20%,其余为各种必要的配套设施。交通便利,人口流动巨大;白天人口高度密集,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总之,商务中心区应该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象征与标志。这里聚集着规模宏大、错落有致的建筑群,这里聚集着实力雄厚的企业王国,还有与之匹配的创造财富神话的精英。 世界著名的CBD 东京新宿 新宿位于东京都中心区以西,经过近30年的规划建设,建成的商务区用地总面积为164公顷,商业、办公及写字楼建筑面积为200多万平方米,形成了东京的一大景观——超高建筑群(共有40幢大厦}。目前,新宿的经济、行政、商业;文化、信息等部门云集于商业区,金融保险业、不动产业、零售批发业、服务业已成为新宿的主要行业。在以新宿站为中心、半径700米的范围内,就聚集了160多家银行,新宿已成为日本“银行战争”的缩影。 香港中环 香港岛是一个面积不足70平方公里的岛屿,中环区位于港岛的核心区域,是香港的金融贸易中心。70年代开始的经济起飞,也是香港CBD现代化发展的开始。目前,这一区域内集中了大量的金融、保险、地产及商业服务设施。 纽约曼哈顿 曼哈顿是纽约市的中心区,总面积57.91平方公里;占纽约市总面积的70%。刚刚遭遇劫难的纽约世贸中心就在这两区域,纽约著名的百老汇、华尔街、帝国大厦、格林尼治村、联合国总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都会歌剧院等名胜都集中在曼哈顿,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及大公司总部云集,是世界上就业密度最高的地区。 巴黎拉德方斯 拉德方斯区位于巴黎市的西北部,目前已建成写字楼247万平方米,其中商务中心区215万平方米,公园区32万平方米。建成住宅1.56万套,可容纳3.93万人。该区建成了面积达10.5万平方米的欧洲最大的商业中心,法国最大的企业有一半在这里。优美的环境和完善的设施使该区每年吸引约200万游客慕名而至。 (本文已被浏览 956 次)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 出处: 作者: 建筑规划考研学习网《au9.net》 2004-9-5 23:55:01 现代化城市空间发展的方向之一是向地下延伸。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地上空间开利用相比有其独到之处。地下空间恒温性、恒湿性、隔热性、遮光性、气密性、隐蔽性、空间性、安全性等诸多方面远远优于地上空间。但是,地下空间一经建成后,对其再度改造与改建的难度是相当大的,不可能恢复原样,单就这一点它又远不如地面建筑容易改造与改建,因此它有相当强的不可逆性。另外,地下构筑物的建设成本高,工期长,难于利用太阳光及天然景观,方向性感观较差。所以,现在人们仍对在地下工作与生活持一种偏见。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就要求对地下空间利用计划持慎重态度,要有长远眼光,要经得起后人及时间的检验,对其计划多方面论证,认真评估后才能实施。   从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在地下空间利用方面的情况,可以看到我国的差距,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北欧各国如瑞典在地下空间利用方面,除了住宅的地下室及城市设施外,可以看到很多利用坚固的岩石洞穴建设的城市构筑物,其中有地下街道、地铁隧道、公用设施沟、停车场、空调设施及地下的污水处理场。生产设除地下工厂外,还有地下核电站、石油储罐、食品仓库及地下避难所,还有一系列的地下商城。   美国将很多设施置于地下,地下空间的利用是多方面的、广泛的。例如将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点、线、面以整体网络型组合起来。其中生活设施有考虑到节约采暖、空调费用的地下住宅及复式住宅;城市设施主要从更新城市机能及节约能源的角度来看,除地下街、地下铁、道路隧洞外,还有考虑到与自然比较协调及采光要求的半地下式大学;贮藏设施除食品贮藏外,还正式研究开发保存放射性废料的设施;交通设施有道路隧洞、地下停车场等;而地下核防护设施则居世界之最。   日本由于国土狭窄,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虽比北欧等国起步晚,但是地下街道、地下车站、地下铁道、地下商场的建设规模,成熟程度可以认为已居世界领先地位。   我国地下空间利用最早始于西北黄土高原,至今还有4000多万人居住在延续数千年的窑沿建筑中,在黄土层中还修建过结构简单和圆筒拱形地下粮库。但是有计划大规模的建设则是30年代的事。我国在60年代、70年代建设了一批地下工厂、早期人防工程和北京、天津地下铁道。80年代各大城市陆续修建式正在规划着适合我国特点的地下综合体工程,集商业、交通、人行过街和停车场等服务设施于一体。如吉林市大世界地下商场,沈阳市车站广场地下街等。正在建设的上海市人民广场地下综合体,下层为停车站,上层为商场,共50000平方米。上海、南京、广州、青岛等城市正在建造或规划建设地下铁道。与此同时,城市高层建筑地下室随着城市中心及居住小区的开发而大量发展。 临街面 ( Frontage ) 出处: 作者: 建筑规划考研学习网《au9.net》 2004-9-5 23:46:05   1、一块土地或房产临街的一面;  2、土地房地产沿街的地界长度,以英尺或米度量。如五十英尺长的临街面。 (本文已被浏览 727 次) 城市网络  ( Urban network) 出处: 作者: 建筑规划考研学习网《au9.net》 2004-9-5 23:45:38 在某一地理区域内所有城市相互之间和它们与周围农村地区之间的多方面联系,包括与区域以外其他城市地区的关系。 (本文已被浏览 649 次) 空间布局 ( Space planning ) 出处: 作者: 建筑规划考研学习网《au9.net》 2004-9-5 23:45:20  为提供满足人们居住、舒适和娱乐要求的空间而对建筑物内部的面积使用所做的设计工作。 天际线 ( Skyline ) 出处: 作者: 建筑规划考研学习网《au9.net》 2004-9-5 23:45:05 由许多高大的建筑物在天际形成的轮廓。为现代化大城市的一个特色,如纽约。 城市景观 ( Cityscape ) 出处: 作者: 建筑规划考研学习网《au9.net》 2004-9-5 23:44:50 城市中由街道、广场、建筑物、园林绿化等形成的外观及气氛。 (本文已被浏览 772 次) 城市改造 ( Urban redevelopment ) 出处: 作者: 建筑规划考研学习网《au9.net》 2004-9-4 13:51:11 利用来自公、私财源的资金,以不同的方法,对旧城进行改造,尤其是在实体方面,包括建造新的建筑物,将旧建筑修复再利用或改作它用,邻里保护,历史性保护及改进基础设施等。 ( 城市设计 urban design 出处: 作者: 建筑规划考研学习网《au9.net》 2004-9-3 1:30:16 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指确定一个城市的活动与目标的总体空间布局,使其具有吸引力并使人感到赏心悦目。城市设计复杂过程中在于以城市的实体安排与居民的社会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为重点。通过对空间及意象的处理,创造一种物质环境,既能使居民感到愉快,又能激励其社区精神。 【说明】城市设计所涉及的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是城市设计要考虑的基本要素,即由建筑物、道路、绿地、自然地形等构成的基本物质要素,以及由基本物质要素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序的城市空间和城市整体形象,如从小尺度的亲切的庭院空间、宏伟的城市广场,直到整个城市存在于自然空间的形象。 城市设计的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城市景观和城市整体形象的艺术水平,创造和谐宜人的生活环境。 城市设计应该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本文已被浏览 1546 次)
本文档为【城市设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2648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25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1-10-20
浏览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