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一个北大毕业生的就业感想

一个北大毕业生的就业感想

举报
开通vip

一个北大毕业生的就业感想一个北大毕业生的就业感想 一个北大毕业生的就业感想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找工作真的是一种缘份,我这样认为。想当初,七年前踏进北大的第一步时,我根本不会想到自己会再读一个同专业的研究生,更不会想到自己还会靠这个专业谋生在北京。回首过往时光,不免有些感想,写出来或许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要定好位。也就是说,在找工作之前,要先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对自己的将来有一个大体的规划和定位。自己的具体情况包括学历、专业、年龄、生源等,还有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表现;定位的内容则大体有城市、职业、薪金、前景等等。   具体到我...

一个北大毕业生的就业感想
一个北大毕业生的就业感想 一个北大毕业生的就业感想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找工作真的是一种缘份,我这样认为。想当初,七年前踏进北大的第一步时,我根本不会想到自己会再读一个同专业的研究生,更不会想到自己还会靠这个专业谋生在北京。回首过往时光,不免有些感想,写出来或许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要定好位。也就是说,在找工作之前,要先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对自己的将来有一个大体的规划和定位。自己的具体情况包括学历、专业、年龄、生源等,还有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表现;定位的内容则大体有城市、职业、薪金、前景等等。   具体到我自己来说,研究生学历和国政专业对大多数知名公司来说是没有多大吸引力;山东生源决定了我必须在5月之前找到单位才不会被打回原籍;至于城市,由于自本科起就一直向往着生活在北京,痴迷于这里的文化氛围和古都意蕴,加之现在女友的因素,促使我决心留在北京。至于职业,只要能用我所长、有发展前景、待遇一般偏上也就可以了。最后找到的新华社参编部的编辑工作,还是颇合我的定位的。   其次,注意平时积累。这个积累,不仅仅是学习知识上的积累,还包括社会活动、兼职工作、社会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方面的积累。专业课程要学好,这样才能在专业对口的工作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专业学习之外的社会活动以及兼职工作的锻炼,又可以在就业过程中脱离专业的限制,就业面更广阔。   我曾经在本科毕业的那一个学期,去一家名为金报兴图的公司兼职,工作是把四十年来的《参考消息》报按标题分类,建立索引;工作很累,但是我坚持了下来,赚得收入不说,还积累了工作经验和工作经历,加深了对《参考消息》报的了解,一定程度上对今年应聘新华社参编部是有帮助的。   上了研究生之后,针对自己社会交际能力不强的弱点,我找同学一起组织了一个学生社团,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作家、学者、演员、记者、老板、老师、领导等等,经历了挫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更重要的是,我变得更加成熟了。   平时的积累虽然不一定在就业中都能派上用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正是学校满意的社会欢迎的人才,求学期间的积累是会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起到很大作用的。   再次,抓住每一个机会。自2000年11月下旬开始,学校里招聘会就一个一个地接踵而来,跨国公司、国内知名企业、各种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之多之频足以令人眼花缭乱,这个时候就要注意抓住每一个机会,只要是自己心仪的、适合自己的单位就要递出简历去,之后再等一轮一轮的面试、考试就是了。说到考式,自己想去的地方,有考试就尽量参加。我先后参加过北青报的考试、新华社的考试以及北京市公务员和国家公务员的考试,从11月中旬起,每个周末都在考试中度过,很苦,但很充实。考试的成绩虽然最后不一定都能用得上,不过总比要用的时候没有强。至于收集信息的途径,现在的条件好多了,总的说来,报纸、网络是重要途径,还有就是院系里的老师通知也很重要。   第四,调动人际关系。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网非常发达,毕业生踏上社会的第一步就会体会深刻,看到别人或通过老师、或通过同学、或通过父母亲友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我们为什么不能借鉴这一经验呢?当然,这种人情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属于引荐的成分,关键的还是毕业生个人的素质。   最后,慎重做出选择。当在择业过程中遇到抉择的时候,权衡利弊得失,就需要慎重了。外企、机关、事业单位哪个更好?自然是见仁见智。我个人认为,外企收入高,但稳定性差;机关最初清贫,不过熬上年头就是青云直上;事业单位稳定性较外企强,而收入则处于外企与机关之间。但是,以上情况的个体差异也很大。另外,个人的性格因素也决定了每个人的不同选择。我在新华社实习一周,体检合格后就收到了可以签协议的通知,但是思前想后,过了一周多时间才决定签,是因为当时还有一个机会,就是参加中纪委的面试。最后决定签新华社是考虑到:工作性质上我更喜欢新华社的编辑工作而不是机关小职员的抄抄写写;工作环境上我更喜欢新华社的融洽气氛而畏惧机关里的官僚作风;薪金上新华社的较高收入也许更适合我的清贫家境,等等。   以上仅是本人在就业过程中的几点感想,见笑之处还请宽量。 毕业生就业对策之我见   即将毕业的2004级大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在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与希望的同时,不少大学生正深深地承受着就业的压力。自高考之后,他们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什字路口,该怎样应对就业的压力,出路何在?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是大势所趋。总体上看,本科以上的人才相对短缺。这是我国目前的现状之一,也是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高校连年扩招的原因。从2003年的招生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十分谨慎。明确表示实行有选择的聘用,甚至“欢迎专业课前10名的应届毕业生洽谈”的招聘启事也出现在招聘会上。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怎样以积极的心态把握自己,适应社会竞争?笔者觉得,对大学生来说,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要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大潮中来,从小事做起,不能抱有眼高手低一心只想赚大钱这样的错误观念,从毕业之初便培养自己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就社会的选才标准而言,不光是要看学历,最重要的是看人,看这个人是否有潜力、有能力,是否有完善的人格和对工作的热情。 通过笔者这几年在一些企业的亲身体验,我觉得很多企业都缺少高级专业人才,这与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才饱和或供大于求恰恰相反。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很需要人才,可是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有很多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高校的教育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学校开设的不少课程早已是过时陈旧的理论,当学生面临新的实际问题时往往有束手无策之感。所谓满腹经纶却派不上用场。这其中固然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但课程的落伍陈旧难逃其咎。这就为我们高教改革提出了紧迫而现实的任务。 其次,除了教育的内容,再从学校的教育模式看,我觉得大多数高校缺少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高等教育不光要教给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眼界,树立完善的人格,建立良好的心态,最终要适应社会。这些都需要学校加以重视。忽视了这些方面中的任何一个的教育就会像人的腿,一条长一条短,怎么也跑不快,要想跑得快,必须全面平衡地发展。此外,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大学生,要允许大学生发展个性,敢于表现自己,而我们的教育往往是千人一面,学的是同样的知识,做的是一样的题,使得学生没有自己的特长,缺少多元化。 再次,从用人单位看,西部一些企业在选择人才时,或者太急功近利,认为有些大学生连一个技术工人都不如,实用性不强;或者因为经济原因,更愿意在社会上招聘知识含量低出资低的工人,而不愿招聘身价还往往比较高的大学生,种种原因,致使大学生进入企业的门路越来越窄,形成了一方面企业需要人才进行技术创新,一方面却不愿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局面。从毕业生自身看,正如前文所言,大学生放下架子,端正工作态度,勇于到社会需要的岗位上去,到基层中去锻炼自己,才是最终适应社会,实现就业的出路和途径之所在。               
本文档为【一个北大毕业生的就业感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4247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6KB
软件:Word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0-18
浏览量: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