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冯骥才小说《感谢生活》读后感

冯骥才小说《感谢生活》读后感

举报
开通vip

冯骥才小说《感谢生活》读后感冯骥才小说《感谢生活》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人的兽性”与“兽的人性”   ——读冯骥才小说《感谢生活》   这是一部八十年代出版的装帧非常朴素的小说——《冯骥才集》,收进了冯骥才四部中篇:《铺花的歧路》《啊!》《神鞭》《感谢生活》。其中最感人的是《感谢生活》,并且写作技巧我也觉得最圆熟,没有刻意经营的痕迹。除了《...

冯骥才小说《感谢生活》读后感
冯骥才小说《感谢生活》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人的兽性”与“兽的人性”   ——读冯骥才小说《感谢生活》   这是一部八十年代出版的装帧非常朴素的小说——《冯骥才集》,收进了冯骥才四部中篇:《铺花的歧路》《啊!》《神鞭》《感谢生活》。其中最感人的是《感谢生活》,并且写作技巧我也觉得最圆熟,没有刻意经营的痕迹。除了《神鞭》,其他三篇都是写“文革”的。它们都有悬念。《铺花的歧路》是白慧所打的老师死没死,《啊!》是吴仲义丢失的信哪去了,《感谢生活》是华夏雨箱子里的“活物”究竟是什么。比较起来,后者安排得最自然。前两部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政治还有些概念化的东西,还有些直白,这些在那个年代来读是很自然很真实很煽情的,但今天读来却有些“青涩”。而《感谢生活》则完全是人性化的,艺术化的。我读的时候几次流下了眼泪,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小说描写了“文革”中一位艺术家的遭遇:他像个“魔术袋”,把生活中尖的、圆的、软的、硬的塞进去,他都能默默消化掉,不论遭际如何坎坷,依然挚爱生活。当华夏雨深陷被批斗的泥沼,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冤枉的,可没有人去拉他一把,甚至连他深爱的妻子都离他而去,只有一条狗,一条同样命运坎坷的狗——黑儿追随着他,始终不离不弃,相依相伴。它在主人公最寂寞的时候,自动来和他作伴,抚慰他的受伤的灵魂。当主人公和仰慕他的罗俊俊在里间屋度过新婚之夜,它乖乖地睡在外屋,守护着他们的幸福,又像家庭成员一样,帮着俊俊做家务,使新婚的生活更加“圆满”。当“文革”风暴骤起,诬陷华夏雨的大字报铺天盖地,并且赤卫队勒令他跪读大字报时,黑儿竟趁夜深人静,偷偷地撕毁给主人带来厄运的大字报。造反派发现黑儿撕了大字报,强逼华夏雨亲手打黑儿,华夏雨被迫打了黑儿一棍,黑儿被赶跑了。华夏雨不能原谅自己那一棍子,但黑儿原谅了他。当华夏雨被造反派打伤了,躺在床上,黑儿每晚夜间都来陪伴他,用柔软的舌头舔他的伤口,将身体的温度给他取暖。当造反派决定把华夏雨送去青石场劳改,开车把他押送去青石山时,黑儿不惜长途追赶,和汽车赛跑,最后宁肯一死也要拦住汽车,保护自己的主人不受侵害。   曾有人说:人是最容易忘恩负义的动物。在这条狗面前,很多人都应当惭愧。罗俊俊就是一个对比。尽管她和华夏雨曾那么的相爱,尽管华夏雨为了保护她,自己承认了所有莫须有的罪名,尽管她作出过“无论你怎样,我都跟着你”的承诺,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了,没有回头看一眼她可怜的男人。在那个“人的兽性”暴露无遗的时代,“兽的人性”让所有人都为之动容。当我们为无辜的华夏雨遭受苦难而感到同情时,我们要庆幸的是,在他最为窘迫的日子里,还能拥有那只对他忠心耿耿的狗——黑子。   那天夜里,造反派把华夏雨的一双手砸坏了,他的床也被红卫兵拆了,晚上他躺在地上的草垫子上,在没有电灯的黑夜里忍受着煎熬。这时“我”(华夏雨)产生了奇异的感觉:   我感到自己的身子舒舒服服地往下沉。我好像不是趴在地上,而是趴在柔软的海上。这时,只觉得一只温暖的小手在抚摸着我受伤的手。这感觉非常甜美,又异常逼真,不像在梦里。这是俊俊吧,只有她能在这种时候,来给我以体贴、怜惜和抚慰。只有她!   但我睁眼一看:呵!竟是黑儿!它用软软的舌头舔我受伤的手。它没有记恨我白天打它一棍子,找我来了!   这时,华夏雨艰难地低声地叫了一声:“黑儿!”   小说继续写道:   它应声站起身,走到我旁边,紧贴着我的身体卧下,一声不出,只是肚子里发出亲热的呼噜声。它的手刚接触我的皮肤时还带着夜凉,很快就把身体的温度传给了我。   我闭上眼,尽情享受这人世间最温暖、最纯净、最难得的东西。我感觉心里有种热烘烘的东西在流,是流血?还是流泪?心也会流泪的……   读到这里,能不流泪吗?   这里两次使用“手”来称说黑儿的前肢,第一次是人物的错觉,主人公在幻觉中把狗的前肢当作人的小手(具体地说,就是当做俊俊的小手),但第二次却是人物在清醒的状态所感觉到的,可见,此时主人公已经把黑儿当做人的同类看待,而决不是出于作者的笔误或者疏漏。   巴金的《小狗包弟》也是讲人和狗之间的故事的。但那篇散文中主要是写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狗的遭遇的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巴金的散文写的就是狗,冯骥才的小说主人公是人,但写黑子的篇幅也占了相当比例,甚至是小说中最感人的内容。   19世纪中后期开始,写实型动物形象(区别于寓言、童话等作品中拟人化的动物形象)在世界小说中繁盛。从19世纪后期欧美小说中最早出现的一批写实型动物形象来看,明显的倾向是人道主义,对动物的生存境遇寄予无限同情,将人道主义的关怀对象从人向动物延伸。人道主义强调的是人类的态度,是关于人类对待动物行为方面“应该怎样”的回答,而很少对动物“是什么”、动物何以应受到人道关怀等问题作出回应。人道主义的这种道德取向,在部分描写人与动物关系的小说中有着进一步的表现。在许多作品中我们看到,表现人情、人性之美,塑造完美的人格,正是从善待动物入手的。而某些人的丑陋人性,或人性中的某些丑陋部分,在小说故事中则与动物的温情、忠诚和牺牲精神构成对比。前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在《断头台》里,描写了一对狼在人们的大肆猎杀中,携崽远离世代衍息的草原,可无论逃到哪里,都躲不开人的伤害,为救狼崽,母狼丧生在枪口下。小说中,作家让狼性成为人性鲜明的对应点,狼性一反我们习惯了的凝定看法——凶残,而是充分显示出动人的温情——对同类、甚至对人;而人性则出示了无情、狠毒、自私的丑恶。我想,小说中的动物形象,只有赋予了人性的光辉,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反过来,如果一个人丢失了人性,丢失了良心,那么他就连禽兽也不如。而“文革”的最大损失,就是对人性的集体丢失。
本文档为【冯骥才小说《感谢生活》读后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3390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KB
软件:Word
页数:3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4-21
浏览量: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