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近代海派新闻画家吴友如史事考_邬国义

近代海派新闻画家吴友如史事考_邬国义

举报
开通vip

近代海派新闻画家吴友如史事考_邬国义近代海派新闻画家吴友如史事考邬国义摘要:吴友如是近代著名的新闻画家和风俗画家,其主绘的《点石斋画报》风行一时。但是,现在一些有关吴友如的传记材料,多模糊影响之谈,缺乏有力的实证说明。通过发掘、梳理当时的报刊资料,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吴友如逝于光绪十九年十二月十一日(1894年1月17日),而非《辞海》等所说的“约1893年”。第二,1886年夏,吴应曾国荃之召至南京绘《克复金陵功臣战绩图》,一年多后完成画作,复返《点石斋画报》。并无所谓入宫作画之事。第三,1890年10月,吴自创《飞影阁...

近代海派新闻画家吴友如史事考_邬国义
近代海派新闻画家吴友如史事考邬国义摘要:吴友如是近代著名的新闻画家和风俗画家,其主绘的《点石斋画报》风行一时。但是,现在一些有关吴友如的传记材料,多模糊影响之谈,缺乏有力的实证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通过发掘、梳理当时的报刊资料,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吴友如逝于光绪十九年十二月十一日(1894年1月17日),而非《辞海》等所说的“约1893年”。第二,1886年夏,吴应曾国荃之召至南京绘《克复金陵功臣战绩图》,一年多后完成画作,复返《点石斋画报》。并无所谓入宫作画之事。第三,1890年10月,吴自创《飞影阁画报》,出版90期后,于1893年3月转让。关键词:吴友如;《点石斋画报》;《飞影阁画报》;海派;曾国荃;吴嘉猷中图分类号:K252;K82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019(2013)01-0096-09作者简介:邬国义,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上海200241)。吴友如是清末著名的新闻画家和风俗画家,也是近代最为出名的海派画家。其主绘的《点石斋画报》,以绘图传播时事新闻,风行一时。郑振铎称道其画作,“乃是中国近百年很好的‘画史’”。但是,有关吴友如的传记却难以写出,我们并不清楚其生平、家世,也不确知他生于何年、卒于何时,现在一些有关吴友如的传记材料,也多模糊影响之谈,缺乏有力的实证说明。本文利用当时的一些报刊资料,对其有关生平作一考订。一、确切的卒年月日关于吴友如的生卒与生活年代,郑振铎在《近百年来中国绘画的发展》中说:“他的最活跃的年代是清光绪间,可惜他的生卒年月,我们已经没法查考得到了(大约生活在1850—1910年(?)之间)。”这自然是一个相当宽泛的说法。据宣统元年(1909)林承绪为《吴友如画宝》所写的序称:“今君归道山一十余年,画稿多半散帙。”②可以肯定,吴友如卒于1898年以前应无疑问。但是,吴友如究竟卒于何时?却也是一个不易搞清的问题。现主要有两种说法:(1)“约1893”或“1893?”说。从现有的论著来看,一般多作“吴友如(?—约1893)”,或“(?—1893?)”。其主要的原因,是没有确切的记载。一些重要的工具书,如《辞海》、《中国历史大辞典》、《美术大辞典》、《中国美术大辞典》以及《上海通志》等,均作“吴友如(?—约1893)”③。《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作“吴友如(?—1893?)”④。陈玉堂编《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1996年版作“吴友如(?—1893?)”,而69②③④郑振铎:《近百年来中国绘画的发展》,《中国近百年绘画展览选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59年,无页数。《吴友如画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3页。《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第24142415页;《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14521453页;艺术家工具书编委会主编:《美术大辞典》,台北: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81年,第263页;邵洛羊主编:《中国美术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第162页;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通志》第10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6521页。《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第873页。2005年新版则改作“吴友如(1850—1893)”,并称其于“1893年8月病故”。后者虽记有其逝世年月,但亦未出所据。(2)1894年l月17日说。据笔者所见,陈镐汶1990年最早在《上海佚报考(续)》文中已经指出:1894年l月17日(光绪十(七)[九]年十二月十一日),吴友如“撄疾逝世”。1994年在《〈点石斋画报〉探疑》中也说,吴友如在1894年1月17日(清光绪十九年十二月十一日)逝世。1996年出版的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一八五—一九四九)》,陈镐汶为主要撰稿人之一,其中也谈到,1894年1月吴友如突然撄疾逝世②。这里将吴友如逝世的时日说得十分明白,按理来说应当得到学界的重视,然而由于没有列出其所依据的资料来源,故未被学界采信。此后出版的一些相关论著,仍大多继续沿用前引“约1893”说或“1893?”说。前一说(约1893年)的主要依据,是1933年出版的曹允源等纂《(民国)吴县志》卷七十五下载:“吴嘉猷,字友如。少业医,咸丰庚申避难沪上,始从事丹青。光绪癸巳殁于沪。”小字注明“曹标述”③。癸巳即光绪十九年(1893)。其次,一般认为,吴友如的书画作品,其署名最晚的一件是题有“癸巳冬月下浣”的《云林洗桐图》,他的作品到此年冬月之后突然中止,不复再见,故吴氏当在此年“冬月”即十一月下旬后逝世。《(民国)吴县志》“光绪癸巳殁于沪”的记载,应该说在时间上是相当明确的,但由于该书成书较晚,且不知曹标叙述的依据,故后来学界对此仍存疑问。又由于没有发现新的确凿的史料,故对1893年说打上了一个问号,存疑待考。如上海史研究专家郑祖安在《吴友如在上海的画报事业》中即指出,吴友如署名最晚的一件作品是题有“冬月下浣”的《云林洗桐图》,并谓大约就在这一年冬末严寒酷冷的一天,六十余岁的吴友如悄然离开了人世。又说,在旧时代,一个出身贫苦、靠卖画为生的画师的死去,实在是太平常了,因而在社会上一点都没有激起波澜。“故直到今天为止,还没有见到过有关这位画家逝世的记载,因此对吴友如确切的死亡日期,他是由于什么原因和在什么情况下离世而去的,都不清楚。”④为此而颇感遗憾。据笔者考察,实际上《云林洗桐图》并非吴氏最晚的作品。按此图见《吴友如画宝》,署“云林洗桐癸巳冬月下浣吴嘉猷写”⑤。“癸巳冬月下浣”即光绪十九年十一月下旬。事实上,在现存吴友如的画作中,还有比它更晚的作品。据现有的资料,在光绪十九年十二月二十日(1894年1月26日)出版的《飞影阁画册》第十册中,有一幅《十八学士登瀛洲图》,上署“十八学士登瀛洲图,癸巳嘉平月中澣友如吴猷写”。此作后也见于《飞影阁画册》合集和《吴友如画宝·画宝补遗》⑥中。按嘉平月是农历对腊月的一种别称,即农历十二月。嘉平本是殷商王朝对十二月的称呼,如史书所记载,秦始皇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⑦。故如所署,吴友如此画当作于光绪十九年十二月中旬,也就是说,比《云林洗桐图》晚了十来天,已快接近此年的年底了。而查此年十二月一日,已是公历1894年的1月7日,十二月中旬的开端十二月十一日则已是1月17日。因此,如果这一署名靠得住,那么,吴友如逝世则应当已跨过一个新的年头。79邬国义:近代海派新闻画家吴友如史事考②③④⑤⑥⑦分别见陈玉堂编《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50页;2005年,第474页。分别见陈镐汶《上海佚报考(续)》,《新闻研究资料》1990年总第49辑;《〈点石斋画报〉探疑》,《编辑学刊》1994年第5期;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一八五—一九四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84页。曹允源等纂:《(民国)吴县志》卷75下《列传·艺术二》,《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年,第530页。郑祖安:《海上剪影》,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第239页、240页;又见郑祖安《吴友如与点石斋画报》,《中华文化画报》2008年第3期。《吴友如画宝·古今人物图》第一集上,上册,第16页。《飞影阁画册》第十册,光绪十九年十二月二十日(1894年1月26日);又见《飞影阁画册》(上),《清代报刊图画集成》,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1年,第304305页;《吴友如画宝·画宝补遗》第十三集下, 下册 数学七年级下册拔高题下载二年级下册除法运算下载七年级下册数学试卷免费下载二年级下册语文生字表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第3页。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1页。那么,吴友如到底是什么时候逝世的,究竟有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呢?事实上,据《申报》光绪十九年十二月十五日(1894年1月21日)刊登的一则《飞影阁画册》告白,其中即清楚地交代了其逝世的时间:《飞影阁画册》告白申报馆代启第十册画册本应十五日出售,不料吴君友如撄疾,于十一日逝世,所绘画册尚未装订齐全,故十五一期作为罢论,准二十日预出。所缋元旦之十八学士登瀛洲图,并附送着色平地春雷立轴一张,价照曩例。嗟乎,斯人既归天上,妙缋永绝人间,想海内赏鉴者当亦同声悼惜也。次日(十二月十六日)《申报》又刊登了同一告白。这一告白明白无误地说明,吴友如于本年十二月“十一日逝世”,换算成公历即1894年1月17日。由此可见,陈镐汶称吴友如于1894年l月17日“撄疾逝世”的说法,确实是有根据的,也是准确的,而其来源应即出于《申报》的这一告白。从告白“不料吴君友如撄疾逝世”的话来看,吴友如确实是因突发疾病而死的。当时他还处在盛年,只有五十余岁,正处于创作的黄金时期,其突然病故是意想不到的,也是相当可惜的。而其于“嘉平月中澣”所作的《十八学士登瀛洲图》,无疑也是他的绝笔,说明他临死前还一直作画不辍。此时距离新春还不到半个月,故《(民国)吴县志》称吴氏于“光绪癸巳殁于沪”的记载,其实并没有错。自然,从公历来说则已是1894年的l月17日,当以此作为吴友如准确的卒年月日。告白末句还对其逝世表示了深切的痛悼。可见吴友如的逝世,还是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反响,并非寂然无声。光绪二十年正月初四日(1894年2月9日),《申报》又刊登一则《飞影阁画册》的告白:《飞影阁画册》第十次画册已于腊月二十日预登《申报》,册内所绘系十八学士登瀛洲图,并附送着色平地春雷立轴一张,每册价洋五分,仍由本馆及各埠申昌寄售,赐顾者请就近购阅为祷。再查吴友如先生身后所遗画稿甚夥,拟选其佳者仍付石印,装订成册,以共同好。一俟出书,再行登报布闻。告白中除说到《飞影阁画册》第十册出版的情况外,还特别说到吴友如身后事宜,称其所遗画稿甚多,“拟选其佳者仍付石印”,刊行画册,以供同好。显然,从这里也可看出时人对其画稿的重视和态度。此后在《申报》上刊登的飞影阁启事中,还有谈到其逝世之事的。如光绪二十年七月三十日(1894年8月30日)《申报》刊登广告云:飞影阁新出中日战图飞影阁启前吴友如先生所创石印画图,其用笔惨淡经营,布置缜密,洵称独步一时,故能风行中外。自吴谢世,继起为难,惟周君慕桥天姿秀拔,笔意清超,所缋中日水陆交战图二幅,别出心裁,尽脱窠臼,可与吴君后先媲美。今已告成,别外加封套,计实洋五分,由本阁及申昌并卖报人处,苏州抚松馆、蕴辉室均有发售,谅为识者所共赏也。在称道吴友如绘画独步一时、风行中外,“自吴谢世,继起为难”的同时,说只有周慕桥所作能继其业,“可与吴君后先媲美”。这自然是为后来接盘《飞影阁画报》的画家周慕桥做广告,但其中对吴的画作及其逝世同样表示了高度的赞赏和惋惜。综上所说,由《申报》刊登的几则告白来看,吴友如逝世于光绪十九年十二月十一日,即1894年1月17日,应当是没有什么疑问的。因此,此后关于吴友如的卒年月日,可以明确定为1894年1月17日。二、延绘《克复金陵功臣战绩图》吴友如一生的重要活动,除主绘《点石斋画报》外,是应曾国荃之召绘《克复金陵功臣战绩图》。关于此事,两者孰先孰后的问题,以往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89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吴友如《飞影阁画册小启》称:“弱冠后遭赭寇之乱,避难来沪,始习丹青。”又《(民国)吴县志》载其于“咸丰庚申(1860)避难沪上”。据吴氏自述,1860年太平军攻打苏州时,他年在“弱冠”,即20岁后。以此推算,1894年初吴友如逝世时已在五十三四岁以上,并可推知他的生年约在1840年前后。一说他于同治初年应曾国荃之召,至南京绘写《克复金陵功臣战绩图》,后至上海入《点石斋画报》任职。如宣统元年林承绪《吴友如画宝叙》,及此后杨逸的《海上墨林》、《(民国)吴县志》、吴心穀编著《历代画史汇传补编》,均把延绘《功臣战绩图》记于前,应聘《点石斋画报》写于后。徐澂《吴门画史》“吴猷”条更直接记载:“同治初,曾忠襄公延绘《金陵功臣战绩图》,上闻于朝,遂著声誉。”②此后不少论著均沿袭上述说法。如郑逸梅《吴友如画宝引言》说:“曾国荃推荐他绘《克复金陵功臣战绩图》,进呈御览”,但非其所愿,竣工归来,“路过上海,时英人美查主办《申报》,复添设《点石斋画报》,即请友如主持”③。《中国历史大辞典》载:“同治初年,曾应征为曾国荃绘《克复金陵功臣战绩图》,上闻于朝廷,召至北京作画,遂著声誉。”④潘耀昌在《从苏州到上海,从“点石斋”到“飞影阁”———晚清画家心态管窥》中,曾引吴友如光绪十九年八月《飞影阁画册小启》云:弱冠后遭赭寇之乱,避难来沪,始习丹青。“前应曾忠襄公之召,命绘功臣战绩等图,进呈御览,幸邀见赏。余由是忝窃虚名,迨事竣旋沪,索画者纷集,几于日不暇给,故设《飞影阁画报》,借以呈正。”又引吴氏光绪十六年十月下浣《飞影阁画报》第六号跋语:“适点石斋首先创印,倩余图绘旋应曾太宫保之召,绘平定粤匪功臣战绩等图。图成,进呈御览,幸邀称赏。寓沪,海内诸君子争以缣素相属,几于日不暇给。爰拟另创《飞影阁画报》,以酬知己。”指出由此可见,吴友如绘《点石斋画报》在先,绘《功臣图》在后。他沪是继续画《点石斋画报》,而非“路过上海”。认为《点石斋画报》创刊于1884年5月,所以“吴友如应召绘《克复金陵功臣图》当在此后不久”。是年正月曾国荃署礼部尚书,调署两江总督,时间上与吴友如上述自叙相吻合⑤。潘文以吴友如本人的自述为据,这一考证无疑是对的。不过,吴氏谓“旋应曾太宫保之召”云云,有新的史料表明,实际上并非在《点石斋画报》1884年5月创办“此后不久”,而是已在两年之后的1886年7月。《申报》光绪十二年六月初二日(1886年7月3日)有一则《网罗画手》的报道:咸同间,粤寇、捻逆相继蹂躏遍数省,大江南北几无一片干净土。自湘军兴而粤寇之焰熄,自淮军起而捻逆之势衰,不数年,遂奏肃清,复睹升平景象。中兴将佐,雾合云集,洵属千古未有之盛。而其秉秀于澧兰沅芷,钟灵于白岳黄山,为尤冠绝一时。近者,朝廷眷念勋劳,用垂不朽,特命图形紫光阁,以为亿万世观法之资。谕令李傅相、曾宫保将湘淮军出力各员战功始末,并攻克名城、地势险要等处,详细绘图进呈,典至隆恩至渥焉。曾宫保自奉旨后,即饬代办筹防总局孙仲山观察、总办制造局郭月楼观察提调其事,除已遴委善画之员分往楚、皖各省勘绘地图外,刻特延请上海吴君友如总理其事,薪水每月五百金。吴君业于前日至江宁,带有画友五六人,当在老君堂设局开工。闻李傅相处亦拟归并吴君主政。想老斲轮手,应不让曹将军也。这一报道清楚地说明了吴友如等被召至南99邬国义:近代海派新闻画家吴友如史事考②③④⑤林承绪《吴友如画宝叙》云:“当曾忠襄克复金陵也,图画汗马功臣,效云台凌烟阁故事,聘君主其事。图成,忠襄公亟加叹赏,上闻于朝,由是声闻中外。而君不欲羁绊朱紫浮名,心甘澹泊,遂片舟告归,结庐海上,壹肆业于绘事。”见《吴友如画宝》,宣统元年(1909)刊印本,第3页。另分别见杨逸《海上墨林》卷3,《(民国)吴县志》卷75,吴心穀编著《历代画史汇传补编》卷1。徐澂:《吴门画史》,苏州:江苏苏州图书馆1939年印本,第39页。《吴友如画宝》卷首,无页数。谢国桢《题吴友如画宝》则称:“由于友如善于绘画,曾被曾国藩赏识,授以官爵。友如坚辞不就。”见《吴友如画宝》卷首,无页数。吴友如的孙女也说,清政府请她祖父到京城作画,绘制了许多精品,“从京城到上海后,曾主持《点石斋画报》前后将近十年之久”。参龚产兴《吴友如简论》,《美术研究》1990年第3期。《中国历史大辞典》,第14521453页。《辞海》、《美术大辞典》、《中国美术大辞典》等也说:“曾应征至北京,为宫廷作画。光绪十年(1884)起,在上海主绘《点石斋画报》。”分见《辞海》,第24142415页;《美术大辞典》,第263页;《中国美术大辞典》,第162页。潘耀昌:《从苏州到上海,从“点石斋”到“飞影阁”———晚清画家心态管窥》,《新美术》1994年第2期;又见潘耀昌《走出巴贝尔融合中的冲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667页。京作画的政治背景和具体时间。当时朝廷下旨奖励平定太平天国的功臣,特命绘图悬挂于紫光阁,令李鸿章、曾国荃绘制湘军、淮军诸出力功臣之战绩图。两江总督曾国荃奉旨后,即由金陵筹防总局孙仲山观察和金陵机器制造局总办郭道直(月楼)观察两人具体负责,而特别延请上海的吴友如“总理其事”,月薪五百元。据《申报》的报道,不只他一人“业于前日至江宁”,还带有画友五六人,可以说是一个团队,在南京的老君堂“设局开工”。并对其画作寄予很高的期望,认为即使是唐代的名画家曹霸也不得“专美于前”。吴友如自光绪十二年五月底、六月初(1886年7月)受聘赴宁绘画,这项工作大约持续了一年的时间。关于其在南京绘图的具体情况,后来《申报》光绪十四年六月初一日(1888年7月9日)告白中也有所反映与记录:战绩图稿石印告白点石斋启丙戌夏,两江制府曾公召画史吴嘉猷绘中兴战绩暨文武功臣诸图,将以进呈御览,煌煌乎巨制也。逾年全图告成,吴君归,出其稿凡若干幅。其画战绩也,某将由某路进攻,某帅从某处策应,悉按当时实事,而于山川形势、壁垒规模、道里远近、方隅向背,皆亲至其地,依样描摹,了如指掌焉。其画功臣也,或对写真容,或追慕遗像,莫不添颊上毫,传阿堵神。杜少陵《丹青引》曰:“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吴君此作,当与曹将军后先媲美焉。自军务肃清以来,迄今垂三十年,当时之谋臣勇士,伟绩丰功,虽二三父老犹能追述,未若是图之详且实者。维是进御深宫,非草野所能窥也,而铺张骏烈,亦盛世所许可也。谨以此稿付诸石印,自六月十六日起,冠列画报,按期出书,俾薄海内外,咸知我国家武功之盛,震烁隆古,未始非润色鸿业之一端云。吴君字友如,三吴之名画史也。这一告白说明,“丙戌夏”即光绪十二年(1886)夏吴友如应召赴南京作《功臣战绩图》,“逾年全图告成”,可知绘画时间超过一年,于次年夏天以后才完成全图的绘制。由此还可知吴友如绘画时的一些实况,其画战绩图,“悉按当时实事”,“亲至其地,依样描摹”;而画那些功臣图像,则“或对写真容,或追慕遗像”。文中称道吴友如为“三吴之名画史”,其所描绘的诸图,较之以往所述“详且实”,可与唐代名家曹霸之作“后先媲美”。其实,吴友如本人在其画作《名将丰裁》中也曾论及他在金陵绘图的一些情况。其中讲到湘军的“黄昌期军门才同韩范,智并孙吴”,又说:“余前应曾忠襄公之召,绘进呈《平定粤匪功臣战绩》诸图,小住白门,漫摛携彤管。于晋王席上,得识长孙威严;处桓温帐中,聆谢安言论。想见威腾疆场,指挥诸葛三军。洎乎迹返沪江,珍重陶公一纸。”②“白门”即南京,吴友如应召在南京小住,专心绘画,得以认识黄昌期军门,返上海后两人还有往来。由上“逾年全图告成”,及他本人说“小住白门”的话来看,吴友如在金陵绘图大约也就一年多的时间。吴友如返沪后,点石斋考虑到《功臣战绩图》藏在深宫,民间难以见到,因此将画稿“付诸石印”,冠列画报,以广流传。在《点石斋画报》第一百五十七号上,即首先刊登了《克复岳州前图》。当时《申报》刊登的《告白》云:“是册首页为吴君友如所画中兴战绩,盖克复岳州前图也。岳州之战,水军分五路进攻,先以偏师诱敌,声东击西,出奇制胜。图中写各路军容,如荼如火,而于巴陵形势襟水带山,纷罗尺幅,尤非丹青老手不办。”③第一百五十八号《告白》云:“是册首列战绩,为《克复岳州后图》,图中写彭、杨二帅奋勇杀贼,身先士卒写得十分001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②③陈镐汶在《〈点石斋画报〉探疑》中,认为吴氏应召至金陵绘《功臣战绩图》,“这一去也是两年(1886年7月1888年8月),以后又重返《点石斋画报》”,有误。德国学者、海德堡大学教授鲁道夫·G·瓦格纳(RudolfG.Wagner)则说:“吴友如在1886年5月一接到这个任务后马上就离开了《点石斋画报》,花了两年的时间参观已被选定要描绘的战场,以及阅读清朝官方关于太平天国战败的记载。”并称,“随着吴友如从1886年5月到1888年7月底暂时离开去干别的工作———此间《点石斋画报》定期出版的页面上没有出现任何出自他手笔的画”。见氏著《进入全球想象图景:上海的〈点石斋画报〉》,《中国学术》2001年第8辑。《吴友如画宝·古今谈丛图》第八集上,上册,第1页。《申报》光绪十四年六月十八日(1888年7月26日)。雄壮,洵足勒燕然而纪伟烈哉!”而自一百五十九号画报起,则“首页敬摹功臣图”②。此后《功臣战绩图》在《点石斋画报》陆续刊出,自一百五十七号起至二百零一号止,于光绪十五年九月初六日(1889年9月30日)刊载完毕。据《申报》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六日(1890年4月15日)点石斋《告白》称:“本斋画报前列之功臣图,按期陆续印出,以凌烟之丰采,供薄海之观瞻,阅者皆为欣幸。是图计共四十八帙,今已告蒇。”综上可知,吴友如所绘分“功臣图”与“大战绩图”两部分。功臣图描绘了曾国藩、胡林翼、官文、骆秉章等“中兴名臣”与塔齐布、李续宾、杨岳斌至陈浞等湘军悍将共48人画像。战绩图共有16幅,起自克复岳州前、后图,以下依次为克复武昌省图、克复通城县图、攻克田家镇图、肃清浔阳江图、克复瑞州府图、剿桐怀援贼图、克复安庆省图、金陵大营解围图、攻破九袱洲图、克复金陵一二三图,迄于擒获幼逆上、下图。每图皆附有简要的图说。其所绘《功臣战绩图》,之后有光绪甲午(1894)金溪艾氏重版石印本,名为《平定粤匪功臣战绩图》③。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辨析,即《功臣战绩图》与“吴友如绘图平长毛书”或《绣像剿逆图考》的关系。有的论者谈到,此“战绩图”未知是否即为“吴友如绘图平长毛书”或《绣像剿逆图考》,可能是一事④。而据笔者的考察,吴友如所绘《功臣战绩图》与《绣像剿逆图考》并非一事。按《绣像剿逆图考》,吴嘉猷绘,有光绪十八年(1892)石印本。此书亦称“吴友如绘图平长毛书”。前有曾国荃、曾国藩等的奏疏,次载“保守平安歌”、“水师得胜歌”、“陆军得胜歌”及“爱民歌”。然后载颂扬清军镇压太平天国 事迹 优秀志愿者事迹材料平安创建事迹材料优秀班集体事迹材料工会先进集体事迹材料优秀教师事迹300字 图14幅。末为《酋职汇记》,记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至黄启芳等68人名位简历。据《申报》所载《石印剿逆图考》广告云:石印剿逆图考平长毛书发逆之扰乱天下也,剿灭迄今几三十年也。其叛逆之情,窜扰之迹,虽有成书,但人人言异,耳食居多。是册得自曾帅幕友,所载忠逆亲供,伪朝律令,均为他书所未详。凡自广西起事,窜两湖,扰江西,陷安庆,踞金陵,犯苏杭,窃宁绍,攻嘉湖,下闽广,窥上海,以及曾、李、左、彭诸大帅节节进剿,次第荡平,无不细载。而且某处擒斩某伪王,某地败逐某逆酋,七次围金陵,二次复杭州,生擒各逆,讯供正法,更为一一考记。并请吴君友如绘成金田结叛图、向帅困贼图、三王相杀图、镇江贼逃图、九帅力攻图、炮轰金陵图、生擒忠逆图、(郡)[群]逆枭首图、各省奏凯图、大封功臣图,惟妙惟肖,有图有说。另载各伪酋官职、封号、名姓、籍贯,不独曾见逆氛者见之宛在目前,即未逢此劫者阅之,亦无异身历其境也。码洋六角,实价三角,托上海四马路文宜书局及城内外各书坊代售。⑤关于此书,当时《申报》上还刊登了《跋平发逆图考》,称“是书为江南劫余生所辑,而吴君友如为之图。其中纪发匪之披猖,名臣之勋业,以及军中朱鹭之曲,露布告捷之书,要皆洽见殚闻,原原本本,而又付诸画史,图绘灿然。据云原本得自曾营,故能详尽无遗,与《春梦庵笔记》、《盾鼻录》、《荡平发逆图记》诸书别开生面也。”⑥查此书计有图十四幅,起自金田结党谋叛图,然后依次为发逆初逢鏖战图、向帅永安困贼图、三王夺权相杀图、忠逆谏主偷生图、曾军水师大捷图、镇江贼败逃生图、沅帅力攻金陵图、轰城忠逆夜遁图、乡民擒贼献功图、曾帅审101邬国义:近代海派新闻画家吴友如史事考②③④⑤⑥《申报》光绪十四年六月二十八日(1888年8月5日)。《申报》光绪十四年七月初七日(1888年8月14日)。卷首有艾小梅自题《平定粤匪功臣战绩图后并跋》,其中说:“特命前两江总督曾忠襄公,延揽精于绘事者,将当日在事立功诸臣遗像及克复各处城隘战绩,绘图进呈,以彰不朽”,并称“岁壬辰春,于海上购得石印初稿,爰即汇编成册”。林树中:《点石斋画报与吴友如》,《南艺学报》1981年第2期。《申报》光绪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1893年1月12日)。《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称,光绪“十九年应曾国荃之请,画了粉饰清廷镇压太平天国的《绣像剿逆图》并石印出版”(第873页),亦误。《申报》光绪十八年十二月初十日(1893年1月26日)。问忠逆图、诸逆伏法快心图、各省肃清奏凯图,迄止于论功大封将帅图。并各附简说于标目中。可知此书与吴友如之前所绘《功臣战绩图》,虽说都是描绘清军镇压太平天国史迹,但内容各有侧重,画作迥异,因此不宜混为一谈。末了需要一说的是,还有一些论著称吴友如绘《功臣战绩图》,曾有北京之行,被召至宫廷作画,遂著声誉。其实也都是不确的,是从吴友如所说“进呈御览,幸邀见赏”之语衍化而来的,实际上并无此事。另,徐枕亚所著《枕亚碎墨续集》卷一《清史拾遗》中有“紫光阁功臣像”条云:“光绪十八年,太后游西苑,见诸功臣像剥落,宣召画工吴友如重绘。及庚子联军入京,某国元帅入阁瞻视遗像,并摄影片数百张,于是诸功臣像传播于欧西。某君曾在圣彼得堡获购数帧。”按徐著《清史拾遗》,所述多为清史佚闻,史料大都是信手拈来,本身就多传闻之说,在史料上并不严谨。至今为止,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证明吴友如曾被召至北京宫廷作画。而且,从实际情况看,光绪十八年(1892)时,吴友如正在上海自办《飞影阁画报》,如其自己所说,无暇分身。从此年的画报出版来说,基本上都是按期正常出版的,并无脱期的现象。如果真有此事,那么是很难维持《飞影阁画报》正常出版的。而且,恐怕吴友如在其几次启事、自述中是不会不讲的。因此,笔者认为,此条关于慈禧太后召吴友如重绘功臣像之事,只是传闻,是不可信的。三、《飞影阁画报》的换手与终刊光绪十六年(1890),吴友如脱离《点石斋画报》。此年九月初三日,自创《飞影阁画报》。这是晚年吴友如最重要的举动。3年后,又将《飞影阁画报》改为《飞影阁画册》。《飞影阁画报》正式创刊时间是1890年10月。自光绪十六年九月初一日(1890年10月14日)起,吴友如即在《申报》连续刊登三天广告,自述其创办缘起:新出飞影阁画报飞影阁主谨白画报昉自泰西,领异标新,足以广见闻、资惩劝。余见而善之,每拟仿印行世,志焉未逮。适点石斋首先创印,倩余图绘,赏鉴家佥以余所绘诸图为不谬,而又惜夫余所绘者每册中不过什之二三也。旋应曾宫太保之召,绘平定粤匪功臣战绩等图,图成进呈御览,幸邀称赏。寓沪,海内诸君子争以缣素相属,几于日不暇给,爰拟另创《飞影阁画报》,以酬知己。事实爰采乎新,图说必求其当。每月逢三出版,每册十页,仿折叠式装成,准于九月初三日为第一期是册一出,吾知向之争先恐后以索得余画本为幸者,当无不怡然涣然矣。然则是册也,余敢不尽技以献耶!计每册价洋五分,托申报馆及各埠售报处代售,赐顾者请就近购阅为盼。此布。②这一告白清楚地说明了吴友如创办《飞影阁画报》的缘由与宗旨。其形制基本上沿袭了《点石斋画报》的形式,为旬刊,每册十页,除七幅新闻时事画外,每期附册页三种,即百兽图说、闺艳汇编和沪装仕女,画作大都为吴友如一人所绘。《飞影阁画报》出版后,即受到时人的欢迎。九月十三日(1890年10月26日)《申报》刊出的《新出飞影阁第二期画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白》即称:“飞影阁第一期画报出,荷蒙遐迩诸君子争先快睹,几于应接不暇。其章法之老到,采择之新奇,布置之安详,点缀之精密,早入大雅洞鉴之中,无烦赘及矣。兹复选取中外新闻,钩心斗角,一脱从前画报之窠臼,珠联璧合,摹绘成图。”虽说不无夸大之辞,但也反映出其出版之初的盛况。由此,《飞影阁画报》成为当时与《点石斋画报》相颉颃的竞争对手,并称为海上风行的两大画报。但在画报刊行两年多以后,吴友如将其转201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②徐枕亚:《枕亚碎墨续集》,上海:小说世界社,1925年,第3031页。鲁道夫·G·瓦格纳引用此条材料,认为“这一记载是有一定可信度的”。见氏著《进入全球想象图景:上海的〈点石斋画报〉》,《中国学术》2001年第8辑。《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则称,“约于光绪十七年应征北上京师为作画”。见第873页。《申报》光绪十六年九月初一日(1890年10月14日);《飞影阁画报》第1号卷首,1890年10月。也见《飞影阁画册》上,第624625页。手于周慕桥,改办《飞影阁画册》。至于《飞影阁画报》到底出了多少期,是什么时候让与周慕桥的,其最后的终刊是第几期,历来也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早期如刘凌苍在《中国画报之顾》中说:“五十期后由周慕桥办,共出百余期。”说得比较笼统,很不准确。关于将《飞影阁画报》让与周慕桥接办之事,吴友如在《飞影阁画册小启》中说:“夫诗中有画,佥推摩诘化工;颊上添毫,惟仰长康神似。良由法超三昧,故能誉播千秋也。屡蒙阅报诸君惠函,以谓画新闻如应试诗文,虽极揣摩,终嫌时尚,似难流传,若缋册页,如名家著作,别开生面,独运精思,可资启迪,何不改弦易辙,弃短用长,以副同人之企望耶。余为之愧谢不敏。窃思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前出画报已满百号,愿将画报一事让与士记接办,嗣后与余不涉也。兹于八月份起,新设飞影阁画册,每逢朔望,月出两册。”末署“光绪十九年仲秋月元和吴嘉猷友如甫谨启”②。由于《小启》中说到“前出画报已满百号”,故后来的研究者多以此为据,认为《飞影阁画报》出了100期后易主,改为《飞影阁士记画报》,封面添了“士记”二字,其时间在光绪十九年五月(1893年6月)。也有认为是1893年10月的③。之后续刊32期,至1894年3月停刊,共发行132期终刊。同年6月,周慕桥又改出《飞影阁士记画册》。董惠宁在《〈飞影阁画报〉研究》一文中,则据其收藏的实物,认为《飞影阁画报》只出了90期,“九十一期开始,即更名《飞影阁士记画报》,完全是周慕桥一人之笔墨了”。又谓“不知这‘已满百号’从何而来,抑或是吴嘉猷认为‘百’字吉利所作的虚称”。指出《飞影阁士记画报》一直维持到1894年4月,最后一号题“光绪二十年四月上澣一百三十三号”。实际共出了133期④。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值得重视的,这里想利用当时《申报》的广告等资料,对此作一些补证和说明。从实物来看,《飞影阁画报》自九十一期起确实已更名为《飞影阁士记画报》。其封面中间题“飞影阁士记画报”,右直行署“逢期坿赠百兽图说、闺艳汇编、沪妆士女三帧”,左直行署“光绪十九年二月上澣九十一号,每册价洋五分”。而据《申报》光绪十九年二月初三日(1893年3月20日)广告云:飞影阁第九十一号画报告白申报馆代启英人某以新法制成刍料,马食之而肥腯,因以肥马驾车而出,马背上插有一标,上书“此马之肥,以食予新法刍料之故”。后随一瘦马,亦驾一车,亦插一标,上书“此马之瘦,以不食予新法刍料之故”。盖以此为活招牌也。准于初三日出报,此外百兽等三图,售报处悉仍曩例。惟飞影阁现迁大马路德仁里二弄,门首有帖。告白除介绍画报内容外,值得注意的是,还特别提到“惟飞影阁现迁大马路德仁里二弄,门首有帖”。我们知道,飞影阁原来的地址,如吴友如《小启》所说,“本馆开设上海英租界大马路(今南京东路)石路(今福建中路)口公兴里内”⑤。而从这一期开始,地址迁到大马路德仁里二弄,门首还新做了标记。地址的改换,正说明吴友如、周慕桥二人之间的换手,缘此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1893年3月,画报确已让与周慕桥接办,并改名《飞影阁士记画报》。关于此事,吴友如在《新创飞影阁第一号画册》告白中说得更为明白。据《申报》光绪十九年七月二十八日(1893年9月8日)载:启者,余前设《飞影阁画报》,借以就正方家,早已风行海内。屡承诸公惠函,谓余画太少,未餍阅者之意,且以采画新闻,不若专绘册页,另辟前人蹊径,可资后学津301邬国义:近代海派新闻画家吴友如史事考②③④⑤《北洋画报》第888期,1931年1月31日。《飞影阁画册》第1号卷首,1893年9月。如《上海美术志》说:“1893年五月,《飞影阁画报》出版100期,让给周慕桥接办(约出32期。见吉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藏《飞影阁画报》存132期)。”见徐昌酩主编《上海美术志》,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第196页。《上海大辞典》则称:“1893年10月改名《飞影阁士记画报》。”王荣华主编:《上海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1393页。董惠宁:《〈飞影阁画报〉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飞影阁画册》第1号卷首,1893年9月。梁等语。余为之愧谢不敏。然既承指示,不妨改弦易辙,以副雅意。惟前出画报,已于春间让与士记接办,与余不涉者已数月矣。兹于八月分起,新设《飞影阁画册》一集,每册十二页,逢朔望月出二期,其中如人物、仕女、山水、鸟兽、花卉,分类成册,皆余一手所绘。至装订纸料,更益精工。准于八月初一日先出十二花神图,并附送着色三阳开泰立轴一幅,每册价洋五分,仍托申报馆、本埠三马路、外埠申昌发售,荷蒙赐顾,请就近购阅是盼。元和吴友如谨白。这则告白既说了由画报改为《飞影阁画册》的原因,同时明确提到“已于春间让与士记接办,与余不涉者已数月矣”。由上举可知,1893年春间,即此年3月自九十一号起,《飞影阁画报》确已让与周慕桥接办,并改名《飞影阁士记画报》。不过需指出的是,吴友如在《飞影阁画册小启》中说的“前出画报已满百号”,也并非完全没有缘由。事实上,画报尽管转手给了周慕桥,改名后的《飞影阁士记画报》自九十一期起已主要是周慕桥的画作,但在每期所附册页中,还续刊有吴友如的作品。如前举第九十一号画报《告白》中,即称“此外百兽等三图,售报处悉仍曩例”。“百兽等三图”即为吴氏所绘《百兽图》、《闺媛图》和《沪妆士女》,直到第九十九号、一百号画报仍在刊载。这里面有一个画报刊载连续性的问题。只是到了第一百零一号,画报《告白》才云:“此外百兽及闺媛图,其数已满,因增入《续无双谱》及《金盒记》两种,以餍阅报诸君之心。时妆仕女则为养蚕图并附说,售报处所悉仍曩例。”②故从实际情况来看,只是到了一百期后,画报所附册页中才不再续登吴友如的画作,而代之以周慕桥本人创作的《续无双谱》、《金盒记》等画作。至此,吴友如才与《飞影阁士记画报》完全摆脱干系,没有了瓜葛。有这一层原因及其中的交替过程,吴友如说前出画报“已满百号”,倒也并非因“百”字吉利“所作的虚称”,其实还是事出有因的。关于《飞影阁士记画报》的终刊,最后一期确实是第一百三十三号,这在《申报》的广告中也可得到证实。《申报》光绪二十年四月初五日(1894年5月9日)载有一则广告:展期告白申报馆代启周君慕桥自去年接办《飞影阁画报》以来,海内风行,赏鉴家咸以先睹为快,而欲窥周君全豹者,又争以缣素相属,临池挥洒,几于日不暇给。天下事专营则刻日可致,兼营则支绌为忧,所以出报之期时时而落后。今届一百三十三号画报,又以绘事旁午,不克如期,迟至初八日始可出售。有劝周君将画报截止,改作画册者,周君深以为韪,不日即当出售,俟有定期,再行布告。说明周慕桥自去年接办《飞影阁画报》以来,虽风行一时,但繁忙不堪。因此,至光绪二十年四月初八日出了第一百三十三号,也即最后一期,即告停办。这也是《飞影阁画报》较确切的终刊时间。之后,周慕桥即宣布改出《飞影阁士记画册》。据《申报》同年四月二十六日(5月30日)《飞影阁第一号画册告白》称:“周君慕桥擅写生妙手,求者踵趾相错,几于应接不暇。有劝之作画册者,曰每月出二期,每册十二帧,既可以匠心独运,又可为后学楷模,不庸愈于画报之忙迫失时乎?周君深韪其言准于二十六日出售,价洋及售报处所悉遵曩例。”③可知第一册在1894年5月30日正式出版。不过,周氏的《飞影阁士记画册》到1895年3月第20号以后,又改成《飞影阁画报册》,延续至同年9月第32期之后,即未见续刊,由此而告终结。责任编校:张朝胜401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②③这两期画报《告白》仍然谈到:“其他各图及百兽等三图,仍循曩例。”“此外除各图外,并附徐小苍硃红钟馗图一张,随报分送,不取分文,售报处所悉仍曩例。”分别见《申报》光绪十九年四月二十三日、五月初三日(1893年6月7日、6月16日)。《申报》光绪十九年五月十三日(1893年6月26日)。有的论著称“第1册在1894年5月26日出版”,或称1894年“6月改为《飞影阁士记画册》”,时日均稍有误差。参见陈镐汶《上海佚报考(续)》;熊月之主编《上海名人名事名物大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50页。
本文档为【近代海派新闻画家吴友如史事考_邬国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3372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9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5-25
浏览量: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