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庵(本报书评人) 我有关电影的记忆可以追溯到“文革”前,只是当时以及后来看的东西,几乎毫无价值。直到80年代初,北京举办了几次外国电影回顾展,包括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典、日本和美国的,或在小西天的电影资料馆、或在北展影院、或在新影厂、或在八一厂,才让我一饱眼福。有一天同时还逢着美国电影周,母亲和我上午两部,下午两部,晚上两部,资料馆、首都影院、人民剧"/> ?止庵(本报书评人) 我有关电影的记忆可以追溯到“文革”前,只是当时以及后来看的东西,几乎毫无价值。直到80年代初,北京举办了几次外国电影回顾展,包括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典、日本和美国的,或在小西天的电影资料馆、或在北展影院、或在新影厂、或在八一厂,才让我一饱眼福。有一天同时还逢着美国电影周,母亲和我上午两部,下午两部,晚上两部,资料馆、首都影院、人民剧"/>
首页 看电影与看电影的书

看电影与看电影的书

举报
开通vip

看电影与看电影的书看电影与看电影的书 500){this.width = 500;}" onerror="this.src='/images/picError.gif'" /> ?止庵(本报书评人) 我有关电影的记忆可以追溯到“文革”前,只是当时以及后来看的东西,几乎毫无价值。直到80年代初,北京举办了几次外国电影回顾展,包括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典、日本和美国的,或在小西天的电影资料馆、或在北展影院、或在新影厂、或在八一厂,才让我一饱眼福。有一天同时还逢着美国电影周,母亲和我上午两部,下午两部,晚上两部,资料馆、首都影院、人民剧...

看电影与看电影的书
看电影与看电影的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500){this.width = 500;}" onerror="this.src='/images/picError.gif'" /> ?止庵(本报书评人) 我有关电影的记忆可以追溯到“文革”前,只是当时以及后来看的东西,几乎毫无价值。直到80年代初,北京举办了几次外国电影回顾展,包括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典、日本和美国的,或在小西天的电影资料馆、或在北展影院、或在新影厂、或在八一厂,才让我一饱眼福。有一天同时还逢着美国电影周,母亲和我上午两部,下午两部,晚上两部,资料馆、首都影院、人民剧场,再是资料馆,仿佛赶场似的,一天下来,只吃了一点面包。21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和朋友在新街口喝了很多啤酒,差不多喝醉了,然后一起到小西天去看电影。放的是伯格曼的《野草莓》和费里尼的《八部半》。过了这么久,两部电影内容居然还记得清楚,甚至包括很多细节,可是我当时的确有点醉了。我更偏爱《八部半》一些,因为它更复杂。《野草莓》也很好,只是和《八部半》比起来未免稍嫌简单。或许这样两部电影不应该在一起看的。费里尼的电影,我还看过《甜蜜的生活》。关于他我杜撰了个“全景式的精神世界”的说法。这一方面本来只应该说“深刻”的,然而讲到费里尼则非得加上“广大”二字不可。更深刻地揭示精神世界的是安东尼奥尼。他的电影,我看了《奇遇》、《夜》、《蚀》、《红色沙漠》和《放大》,都是寂寞而荒凉的心灵之作。费里尼似乎略显庞杂,更多灵动的成分,也许是才气更大罢。安东尼奥尼的局面要小一些,但是更精致,也更细腻。或许可以说,费里尼关注的是复杂的精神世界,安东尼奥尼关注的是精神世界本身的复杂性。伯格曼的电影当时看过将近十部,觉得他既是哲学家,又是梦想者,两方面都是登峰造极的。这里最难忘的是《冬日之光》和《假面》。《假面》好像有点“做”,但是“做”得真好,像寓言那么完美。其实我们不能拿“做”与“不做”来批评寓言,因为寓言本来是与现实平行的,不过它同时还能涵盖现实而已。《冬日之光》单纯极了,干净极了,或者说是用的减法,把一切能减掉的都减掉了,不带丝毫华饰,显得非常结实。最了不起的就是这样揭示我们世界最基本的东西,然而使用的又全然是文学手段。伯格曼原本是喜欢华饰的,也有本事把它搞得很精彩,很漂亮,末了那部《芬尼和亚历山大》,可以说通篇都是华饰,也就是梦。可是《冬日之光》没有一点梦的意思。我想《冬日之光》这样的电影一生只能拍一部,就像《芬尼和亚历山大》也只能拍一部一样。伯格曼别的电影,都是梦与哲学不同程度上的交融。当时看的电影还有两部应该说到,即雷奈导演、罗伯-格里耶编剧的《去年在马里安巴》和小林正树的《怪谈》,前者是一座深邃、繁复、永无尽头的迷宫式建筑,我惊异于它竟然如此纯粹;后者则诡谲唯美之致,特别是其中“无耳芳一的故事”,简直超乎人类想象的极限。 这以后就是不大看电影的岁月了,好像倏忽过去好些年似的。不知怎么回事,我错过了VCD时代:没有买VCD机,也很少买碟,偶尔在电脑里看一张,不成规模。然而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后来有了DVD,就不像某些朋友那样为白白买过许多VCD而别扭不已。我买的第一张DVD是《这个杀手不太冷》,那是五年前的春节,我去海淀图书城买书,书店一概关门,只好买了这张碟,以免空手而归。至于此后竟反客为主,买碟的兴趣简直要超过买书了,却是始料不及的。 起初看DVD也是零零碎碎,直到“非典”时候,才养成习惯,每晚都看一张。几年下来,虽然偶有间断,总超过上千部了。我最喜欢两类片子,其一出自欧亚的电影大师之手,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位之外,还有塔尔科夫斯基、基耶斯洛夫斯基、小津安二郎、黑泽明、库布利克、戈达尔等;其一是美国拍得好的情节片——多属类型片的开山之作,有如希区柯克、约翰?休斯顿的作品,以及独立制作电影,好比《两杆大烟枪》、《低俗小说》、《大胆的爱,小心的偷》等。前者以深刻见长,后者以智慧取胜。所看不上眼的则正与此相反,即浮浅或愚蠢的,这样的电影不少,恕不列举了。 500){this.width = 500;}" onerror="this.src='/images/picError.gif'" /> 有关电影的书,我也一直留心搜求,包括电影理论、电影史、导演研究、影人传记,等等。此外还有一类,即很多电影系由小说或戏剧改编而成,对比着看,特有意思。这方面的论著,我读过乔治?布鲁斯东的《从小说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爱德华?茂莱的《电影化的想象——作家和电影》(中 国电影出版社,1989年),罗吉?曼威尔的《莎士比亚与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我自己曾经挑选20部小说/电影,打算详加分析,主要着眼于电影较之小说,在表现手段上的种种受限之处。无奈精力不逮,写了一半遂告中止。前不久有消息说,李安打算把张爱玲所著《色,戒》改编成电影,却把我搁置已久的想法重新勾起来了。电影是视听艺术,看不见、听不着的东西很难表现,譬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当然可以加上字幕或旁白,硬让人看见听见。但是效果往往有限,未必能够交待清楚,尤其是当心理活动太过复杂,或者太过突然的话。《色,戒》虽然不长,这种地方却不少,而且都是情节变化的关键。片子还没有开拍,且看导演有什么高招罢。 (刊于《中华读书报》2006年8月16日第9版)
本文档为【看电影与看电影的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2497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4KB
软件:Word
页数:3
分类:
上传时间:2018-11-07
浏览量: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