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林一凡谈:后革命时代跨文化的艺术创作

林一凡谈:后革命时代跨文化的艺术创作

举报
开通vip

林一凡谈:后革命时代跨文化的艺术创作博宝艺术家网:请您浅议一下后革命时代跨文化的艺术实践及其意义? 林一凡:后革命时代与“革命时代“的本质区别是:首先,虽然它仍以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为自己的价值目标,但是它不再把暴力革命及其思想确认为完成这一使命的基本动力,也就 是说,主张把“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心上来.在此情况下,影响社会公众生活的不再是“传达文件不过夜“的宏大的国家叙事,而是市场价格、股票行情、社会保险及其人生百态,和以大众文化和传媒为主导的日常叙事.其次,一元化价值压力的消失为多 元化价值观念的出现准备了思想的温...

林一凡谈:后革命时代跨文化的艺术创作
博宝艺术家网:请您浅议一下后革命时代跨文化的艺术实践及其意义? 林一凡:后革命时代与“革命时代“的本质区别是:首先,虽然它仍以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为自己的价值目标,但是它不再把暴力革命及其思想确认为完成这一使命的基本动力,也就 是说,主张把“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心上来.在此情况下,影响社会公众生活的不再是“传达文件不过夜“的宏大的国家叙事,而是市场价格、股票行情、社会保险及其人生百态,和以大众文化和传媒为主导的日常叙事.其次,一元化价值压力的消失为多 元化价值观念的出现准备了思想的温床,具体地说,“后革命时代“事实上是一个社会阶层分化加剧、社会功能多层化与发展的现实商品市场。因.此,后革命时代或商品时代,如何重新确立作为整体与个体的人的价值和尊严,如何重塑持久的、能够适应并推及和改善世界的基于群体和个体、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理性平衡,自由和谐的新价值信仰和生存理念,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巨大难题。而长期以来大众文化领域的两个极端是:只有过于激动的暴力话语对历史文化的偏激批判,没有欣喜与感动的重新发现;事实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大众需要“灵魂归宿”和“德行”教育,借此从中获得重塑灵魂的营养。如果正在或者将要发生一场“文艺复兴”,那么这场“文艺复兴”应该是基于对传统文化深刻理性的认知取舍、不是作为生存手段的唯技术教育和残缺的生存竞争教育。说到底,实现人的现代化,必须是基于传统文化深厚积淀的有根的,并且是站在人类文明视野的高度的创造性的文化价值信仰的实现。比如:现在很多海外青年艺术家处于各种创作的尴尬位置。为了追寻艺术的天堂,很多人刚毕业或是在艺术上崭露头角便离开中国本土远赴海外,外国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鸿沟对他们来说难以跨越,昔日代表中国的符号在他们一代也已经完全失效。没有国内批评家的关注,国外批评家又难以掐准艺术作品中的深刻的东方价值。接受西方的教育,再回到中国本土创作些许制约,归国后中西文化的再次碰撞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种跨越文化的创造力被认识还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他们几乎是在一个“孤岛”中,坚持、守侯。但在这一代海外青年艺术家中,他们交流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是沉重但积极的,他们所关注的问题涉及到生活的不同侧面和不同的文化领域, 以至于是寻找一种独特工作方式的可能性,建立一种新的呈现交流方式。在本身的属性中,寻找更深的文化属性,共性。拒绝简单的文化符号。通过视觉艺术的方法,追究本质问题。 博宝艺术家网:当代艺术,别人说是另类,但对于艺术家来说本来就是正常,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林一凡:当代艺术是个很热的话题,别人说另类,无非是指当代一切的绘画艺术,雕塑、影象、前卫建筑、装置、新媒体、行为艺术、抽象艺术等被搞得扑塑迷离的艺术现象,其实当代艺术仅指上世纪80年代以后前卫艺术家们所创作的、以反映现实题材以及观念性的艺术作品。怎么去看待这当代艺术现象其实是个理念上的问题。不论另类也罢,传统也罢,艺术作品,关键还是美不美的问题,形式美、构图美、色彩美是当代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这是一个共性,当代绘画艺术具有主动性,而艺术的理论有被动的特殊性,艺术创作本来是源于生活的艺术,脱离了生活也谈不上什么艺术,这是所说的主动性,是指画家本身对生活的思考与激情感悟产生了作品,而理论则是对艺术作品的评价。现在中国很多画家动不动把自己的作品称之为当代艺术,立马横刀,咄咄逼人,有点强词夺理。当代艺术说白了就是似 与不似的具象与抽象的关系。中国当代艺术的精英群体反映的一些肤浅的乐观主义或者是功利主义,并潜伏于广大年轻的艺术青年之中,也许西方的意识形态的图谋只不过想改变东方人的朴素的审美意识,别忘了我们的中国之根。现在把当代艺术当做消费品来抄作,当然艺术进入市场是很正常的,但过分的抄作对当代艺术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尽管我们提倡在艺术上百花齐放,但对于目前中国对当代艺术的恶搞已经有点深恶痛绝,却又欲罢不能,中国当代艺术比较混沌、抽象,在国际上拍卖的价钱也很高,很多人看不懂,最终受骗的是一些不懂艺术的爆发户,外国人没那么傻,形成圈子后会让你钻,这种情况在艺术收藏界并不稀奇。中国当代艺术眼下追名逐利的文化趋势,必然会影响年轻的艺术青年,忽略了中国真实的文化底蕴与历史香火,从历届艺博会上的部分当代艺术作品来看,充斥着丑化中华民族的形象,拙劣的技法,空洞内涵,玩世不恭,游戏于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差异与政治对抗这一策略点上;用西方的艺术语言来描绘中国历史的政治与民族事件,一些画家将艺术的功成名利建立在分裂与丑化中国大众的前提下,部分作品类似图形重构的装饰图案。我们原来的那种审美评判体系与中华文明的民族精神完全被颠覆,使你完全没有主见,而只有浮躁,缺乏中国民族的艺术文化底蕴,西化,去迎合西方的艺术形态的情趣。 博宝艺术家网:用简单的评判,您认为什么是好的绘画? 林一凡:好的画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这是任何艺术都一以贯之的重要特性,,因为现实生活也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世上没有脱离理性的纯感性形式,任何感性形式都包含一定的理性内容;任何理性内容都要通过一定的感性形式才能表现出来。可以说,哲理在审美认识、审美创造、审美欣赏中起着十分微妙和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在艺术作品中具体可感的形式,如线条、色彩、明暗起着直接的、具体的、表层的作用,而内在的思想性和哲理却起着间接的、深层的、本质的作用。所以,对于绘画作品而言,没有哲理的作品是苍白的作品;没有哲理,就如同一个人没有思想和灵魂。当然,也必须明白,哲理不能脱离具体可感的形象,离开具体可感知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哲理也是无所依存,无所凭借的。 博宝艺术家网:请您谈谈俄罗斯绘画对中国美术的影响,尤其是创作方法。 林一凡:俄罗斯艺术家的作品造型严谨、功底扎实,中国当时主要采用了契斯恰克夫的教学体系。在作品的风格和创作手法上两国是一脉相通的。俄罗斯画家的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很少有凭空臆造的东西,也没有人画残花败柳,都是积极的写实的东西。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究再现,而讲究表现,而苏式的教学体系使中国画受到了一定影响,很多中国画家开始在国画创作中引入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的原理和表现手法。俄罗斯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也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浪漫的民族,他们的作品意境往往很开阔,画面经常出现像广袤的大森林、宽阔的伏尔加河等等,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前苏联的绘画教育体系对中国的美术教学产生了全面的影响,客观上,帮助了中国油画的发展,使中国的油画有了质的飞跃。前苏联美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在“巡回展览画派”时期形成的批判现实主义绘画思潮。可以这样说,它对1949年以后的中国美术家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甚至,在官方艺术领域中,这种影响一直到今天依然存在。比如列维坦的风景画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金色的秋天》,画面像一首诗一样,非常动人。他的作品色调 与西方的油画作品有所不同,夸张热烈,生活气息浓重。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的批判现实主义自然成为中国画家的榜样。中国于1952年向苏联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在莫斯科列宾美术学院进行系统学习和深造,并邀请苏联油画家,美术教育家马克西莫夫举办为期两年的油画训练班,经过严格的挑选,来自全国各地的22名学员走进“马训班”。经过两年系统而严格的训练之后返回各地,开始在国内各艺术院校中传播由马克西莫夫传授的“契斯恰克夫教学体系”,从此,前苏联模式成为中国美术创作和教育的惟一选择,也由1949年前的多样形态进入单一格局。今天看来,无论在教育还是创作上,都为艺术家带来极大的束缚。60年代陈逸飞老师有机会参观俄罗斯画家的作品展和罗马尼亚画家的作品展,特别喜欢19世纪末俄国画家列维坦、列宾、赛洛夫、苏里柯夫、伏鲁比尔和20世纪罗马尼亚画家科内流巴巴,学习和临摹这些画家的大量绘画作品。列宾的油画《伊凡雷帝杀》,曾让陈逸飞深深感动,他认为列宾油画功底深厚,值得自己认真学习。他希望自己能成为那样杰出的画家。直到陈逸飞的晚年,罗马尼亚画家科内流巴巴仍是他极度尊崇的画家。 博宝艺术家网:五十年代历史画的创作的方法有何特点?我们与西方历史画的创作方法有什么不同? 林一凡:提起这个题材就想到《开国大典》。表现历史瞬间的唯一性和独特性、作品的历史价值和生命力的高低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创造。粗浅的、概念的经营,不可能贴近这一独特瞬间。唯一的途径是走进历史的生活中去,这个环节是不可缺少的。把建筑结构和画面结构融为一体,在创造中有重要意义,这样才能创造令人信服的历史环境。要让两者达到有机结合,这样的历史题材创作,当然需要具体表现历史环境、历史人物,但这一切都要为这一瞬间孕育一种崇高、博大、宏伟、凝重审美品格。为了使画面产生一种宏伟气氛,作品采用了大场面、大空间,更重要的是体现孙中山和在场人群在这样场合里的复杂的心理空间。色彩与质感是过去历史画家往往有意回避的话题,因为过去的人们认为对这些因素的过多关注将削弱作品主题性的表现。五十年代西方历史画画要求的是写实,是具象绘画。其发展靠的是科学,如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光学,靠技术、物质材料,重视人体解剖、造型精确的特点,力求真实的“再现”外部世界,它运用透视,在二维画面中利用视错觉“真实”地再现三维空间的情景。绘画中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等流派艺术的精髓及要义与中国画有机地融合起来。正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亦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前者与立体主义运动紧密相系,后者则是油画民族精神探索的结晶。
本文档为【林一凡谈:后革命时代跨文化的艺术创作】,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57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9-05
浏览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