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深师方》,录自《外台秘要》卷工)

(《深师方》,录自《外台秘要》卷工)

举报
开通vip

(《深师方》,录自《外台秘要》卷工)(《深师方》,录自《外台秘要》卷工) 石 膏 汤 (《深师方》,录自《外台秘要》卷工) [异名] 三黄石膏汤(《伤寒总病论》卷5)。 [组成] 石膏(30g) 黄连 黄柏 黄芩各二两(各6g) 香豉一升绵裹(9g) 栀子十枚擘(9g) 麻黄三两去节(9g) [用法]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一日并服,出汗。初服一 剂,小汗;其后更合一剂,分二日服。常令微汗出,拘挛烦愦即差,得数行利,心开令 语。毒折也。 [功用] 清热泻火,发汗解表。 [主治] 伤寒表证未解,里热已炽证。壮热无汗,身...

(《深师方》,录自《外台秘要》卷工)
(《深师方》,录自《外台秘要》卷工) 石 膏 汤 (《深师方》,录自《外台秘要》卷工) [异名] 三黄石膏汤(《伤寒总病论》卷5)。 [组成] 石膏(30g) 黄连 黄柏 黄芩各二两(各6g) 香豉一升绵裹(9g) 栀子十枚擘(9g) 麻黄三两去节(9g) [用法]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一日并服,出汗。初服一 剂,小汗;其后更合一剂,分二日服。常令微汗出,拘挛烦愦即差,得数行利,心开令 语。毒折也。 [功用] 清热泻火,发汗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 [主治] 伤寒表证未解,里热已炽证。壮热无汗,身体沉重拘急,鼻干口渴(烦躁 不眠,神昏谵语,脉滑数或发斑。 [病机分析] 本方为伤寒表证未解,邪热传里,三焦热盛之证而设。表有实邪,卫 气闭郁,正邪相争,故壮热无汗,身体拘急;邪郁营卫,虽未内传肠胃而成腑实之证, 但三焦俱热,毒火内炽,故见鼻干口渴,烦躁不眠,神昏谵语;若邪热迫血妄行,则吐 衄、发斑皆可出现;里热炽盛,故见滑数之脉。 [配伍意义] 本方为表邪未解,里热炽盛而设。此时如仅治其里,则表不能解;但 发其表,则里证又急。因此,治宜解表与清里兼顾。方中石膏辛甘大寒,辛可解肌,寒 能清热,为清热除烦之要药,又不碍解表药之发散,用以为君,并以之命名。配伍麻 黄、豆豉辛温而散,发汗解表,为臣药,使在表之邪从外而解;君臣相协,而成表里同 治之功。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即黄连解毒汤)皆大苦大寒之品,长于泻火解毒, 其中黄芩善清上焦心肺之火,黄连善清中焦胃火,黄柏善清下焦肾火,栀子通泄三焦之 火,四药与石膏相伍,使三焦之火从里而泄,共为佐药。诸药配伍,麻黄、豆豉得石 膏、三黄、栀子,则发表而不助里热;三黄、石膏、栀子得麻黄、豆豉,则清里而不碍 表邪,如此表里分消,内外同治,而具清热泻火,发汗解表之功,为解表清里之良剂。 [类方比较] 本方与大青龙汤均可用于表实无汗,又有里热之证,组成中均有麻黄 发表,石膏清里。然大青龙汤所治表证较重,故解表之力较强;本方所治里热较甚,涉 及三焦,因而除用石膏外,又以黄芩、黄连、黄柏、栀子通泄三焦火热之邪,清热泻火 之力较大。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证为外邪郁表,肌腠闭塞,里热壅盛,弥漫三焦所致。使用本 方应以壮热无汗,鼻干口渴,烦躁脉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表有微汗,方中麻黄减半,以防伤表;若大便微溏,则减去石膏, 加葛根升脾胃之清阳;若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可配合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 3(各种急性病,见有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炽之象,皆可以本方治之。 [使用注意] 方中清热之品皆大苦大寒,久服易伤脾胃,非火盛者不宜使用,虚人 慎用。原书忌猪肉、冷水。《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4云:“若表有汗,麻黄减半, 桂枝倍加,以防外疏;里有微溏,则减去石膏,倍加葛根,以避中虚也。” [源流发展] 本方为《深师方》,录自《外台秘要》卷1。原书主治:“伤寒八九日, 三焦热,其脉滑数,昏愦,身体壮热,沉重拘挛,或时呼呻,欲攻内而体犹沉重拘挛, 由表未解。”究其制方思想,实源于大青龙汤、白虎汤和黄连解毒汤。从药物组成看, 本方乃黄连解毒汤加石膏、麻黄、豆豉而成。用黄连解毒汤清泄三焦火热之邪,加麻 黄、豆豉,是因其兼有表证,壮热无汗,身体拘急,用之以解表散邪。所以《外台秘 要》曰:治疗此证,若“直用解毒汤,则挛急不差”。加石膏者,一则取其大寒清热除 烦(疗壮热、烦躁、脉滑数等症,即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4所云:以石膏 “内合三黄,取法乎白虎”;二则石膏与麻、豉相伍,又寓大青龙汤制方之义,亦如《医 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4之论:“石膏倍用重任之者,以石膏外合麻、豉,取法乎青 龙。”后世医家应用本方又有变化, 《伤寒总病论》卷5将本方更名为“三黄石膏汤”, 用量亦改为:石膏一两,黄连、黄柏、黄芩各半两,栀子五个,麻黄三分。从表里寒热 药物的比例来看,与石膏汤有所不同。《伤寒六书》卷3载本方,煎法中又增加姜、枣、 细茶三味,治疗伤寒经汗、吐、下误治后,三焦炽热,谵语不休,身目俱黄之证。 [疑难阐释] 关于本方主治表证的性质 原书虽已指出本方主治表里同病之证,且 属里热证,却未明确指出表邪的寒热属性。从其解表药所用麻黄、豆豉及病人“无汗” 来看,似为表寒证,而“身体壮热,脉滑数,沉重拘急”等症状却为热象。然表热之证 何以“无汗”?此乃邪热在表,卫气被郁之故。正如《伤寒总病论》卷5所云:“寸口脉 洪而大,滑而数,洪大荣气长,滑数胃气实,荣长即阳盛,怫郁不得出„„。”说明此 证阳气怫郁,故而腠理闭塞,以致汗不得出。《医方集解(表里之剂》则明确指出本方主 治“伤寒温毒,表里俱热,„„六脉洪数。”既为表热之证为何选用辛温之麻黄,盖金、 元以前的医家解表习用辛温,至明以后才发展了解表用药的范围。从本方所治之证来 看,因阳气郁闭较重,如不伍用辛温发散开通力强的药物,恐难收解除怫郁之效。但今 之运用本方,要特别注意寒凉与辛温的配伍比例,尽可能选用辛温而不燥烈之品较为适 宜。 ‘[方论选录] 1(吴昆:“寒毒藏于肌肤,至夏变为热病;热病未除,更遇温热,名曰瘟毒。热病 之最重者,寒能制热,故用石膏;苦能下热,故用芩、连、栀、柏;佐以麻黄、淡豉之 发散者,以温热至深,表里俱实,降之则郁,扬之则越,郁则温热犹存,兼之以发扬, 则炎炎之势皆烬矣。此内外分消其热,兵之分击者也。”(《医方考》卷1) ( 2(汪昂:“此足太阳、手少阳药也。表里之邪俱盛,欲治其内则表未除,欲发其表 则里又急。故以黄芩泻上焦之火,黄连泻中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之 火,而以麻黄、淡豉发散表邪,石膏体重泻胃火,能解肌,亦表里分消之药也。”(《医 方集解(表里之剂》) 3(吴谦,等:“仲景于表里大热,立两解之法。如大青龙治表里大热,表实无汗, 故发汗,汗出而两得解也;白虎汤治表里大热,因表有汗,不主麻、桂,因里未实,不 主硝、黄,惟以膏、知、甘草,外解阳明之肌热,内清阳明之腑热,表里清而两得解 也。若夫表实无汗,热郁营卫,里未成实,热盛三焦,表里大热之证,若以大青龙汤两 解之,则功不及于三焦;若以白虎汤两解之,则效不及于营卫。故陶华制此汤,以三黄 泻三焦之火盛,佐栀子屈曲下行,使其在里诸热从下而出;以麻黄开营卫之热郁,佐 豉、葱直走皮毛,使其在表之邪从外而散。石膏倍用重任之者,以石膏外合麻、豉,取 法乎青龙,是知解诸表之热,不能外乎青龙也;内合三黄,取法乎白虎,是知解诸里之 热,不能外乎白虎也。且麻、豉得石膏、三黄,大发表热,而不动里热;三黄得石膏、 麻、豉,大清内热,而不碍外邪。是此方擅表里俱热之长,亦得仲景之心法者也。”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4) 4(张秉成:“治瘟疫病,表里三焦大热不解,或烦躁大渴,面赤鼻干,两目如火, 身形拘急而不得汗,六脉洪数,及阳毒发斑等证。黄芩清上焦之火,黄连清中焦之火。 黄柏清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之火,使之屈曲下行。夫疫之来也,必从口鼻而人,鼻 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胃为受邪之薮,故重用石膏,以清肺胃,以杜其传化之源。 里热既清,表尚未解,故以麻黄、淡豉之发汗解表者,一行于肺,一行于胃,如是则表 里均解耳。用姜、枣者,亦不过扶正散邪;细茶者,所以清肃上焦耳。”(《成方便读》 卷3) : [评议] 本方录自《外台秘要》,由黄连解毒汤加石膏、麻黄、豆豉而成。陶华 《伤寒六书》中更名为“三黄石膏汤”,并增加了姜、枣、细茶三味,吴氏和张氏所论, 即为此方。吴谦等认为本方取法于仲景青龙、白虎二方,是深得制方之意。 五 积 散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异名] 催生汤(《易简方》,录自《医方类聚》卷229)、异功五积散(《管见大全良 方》,录自《医方类聚》卷56)、熟料五积散(《医方集解。表里之剂》)、百病无忧散、调 中健胃汤(《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1)。 [组成] 苍术 桔梗各二十两(各600g) 枳壳 陈皮各六两(各180g) 芍药 白芷 川芎 川归 甘草 肉桂 茯苓 半夏汤泡各三两(各90g) 厚朴 干姜各四两 (各120g) 麻黄去根、节六两(180g) [用法] 上除枳壳、肉桂两件外,余锉细,用慢火炒令色变,摊冷,次人枳壳、桂 令匀。每服三钱(9g),水一盏,加生姜三片,煎至半盏,热服;凡被伤头痛伤风发寒, 每服二钱(6g),加生姜、葱白煎,食后热服。 [功用] 发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消积。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之证。身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胸满恶食, 呕吐腹痛,以及妇女血气不和,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属于寒性者。 [病机分析] 外感风寒,邪郁肌表,腠理闭塞,故见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 急等表实证。内伤生冷,或宿有积冷,脾胃阳气受损,运化失常,痰阻气滞,气血不 和,所以又有胸满恶食,呕吐腹痛,或腹胁胀痛等证。寒凝气滞,气血不和,又可见妇 女心腹疼痛,月经不调。寒束肌表,积冷内停,多见苔白腻,脉沉弦或浮迟等征象。由 此可见,本方可用于寒、湿、气、血、痰五积之证,故名五积散。 [配伍意义] 本方为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所致的五积之证而设,而五积中,尤以寒 积为主,故治疗当以发汗解表,温里祛寒为主,以除内外之寒,佐以健脾助运,燥湿化 痰,调气活血之品,以治气血痰湿之积。方中麻黄、白芷辛温发汗,解表散邪,以除外 寒;干姜、肉桂辛热温里祛寒,四药合用,可除内外之寒,为方中主要组成部分。配伍 苍术、厚朴苦温燥湿,健脾助运,以祛湿积;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相伍,则为二陈 汤,可行气燥湿化痰,以消痰积;当归、川芎、芍药活血止痛,以化血积;桔梗与枳壳 一升一降,以升降气机,宽胸利膈,善行气积,并可加强理气化痰之力;炙甘草兼能和 中健脾,调和诸药,以上均为本方的辅助部分。诸药合用,共收表里同治,气血痰湿并 行之功。使脾运复健,气机通畅,痰消湿化,血脉调和,诸证乃得解除。 本方配伍特点,是以解表温里,祛除寒邪为主,佐以健脾助运,燥湿化痰,调气活 血。全方配伍全面(示人以治疗寒、湿、气、血、痰五积之证之大法,洵为治疗五积证 之效方。 方中除枳壳、肉桂、白芷、陈皮外,余药均炒制,摊冷,然后同煎者,称之为“熟 料五积散”(见《医方集解。表里之剂》);若诸药生用,水煎服,则为“生料五积散” (见《易简方》)。两者应用上略有区别:以温散寒邪为主者,用熟料五积散;以发散风 寒为主者,用生料五积散。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所致之五积证的代表方,临床以寒热无 汗,胸腹胀满,苔白腻,脉沉迟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本方药味众多,临床应用可根据表里证之轻重,五积之主次而加减变 化。如表寒证重者,以桂枝易肉桂,加强解表之力;表寒证轻者,去麻黄、白芷,以减 轻发汗之力;里寒证偏盛,加制附片以温里散寒;胃痛,呕吐清水者,加吴茱萸以温中 散寒,降逆止呕;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白术以益气扶正;无血瘀者,去川芎、当 归;痛经者,加延胡索、炒艾叶、乌药温经止痛。总之,当细审五积之缓急轻重及其兼 证,灵活变通出入。 3(本方主治范围广泛,凡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寒湿阴邪,悉皆能治。现代临床 将之用于坐骨神经痛、腰痛、喘咳、胃痛、痛经等属寒邪为患者。对妇女寒湿带下,以 及风寒湿所致的鹤膝风、流注等,亦有一定疗效。 [使用注意] 素体阴虚,或湿热为患者,不宜使用本方。 [源流发展] 本方出自唐代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该书载本方主治“五劳 七伤,被伤疼痛,伤风发寒。”全方共有15味药,再加药引,药味似较复杂,仔细推 敲,本方制方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张仲景《伤寒论》,方中有治太阳表证的桂枝汤, 又用麻黄合桂枝加强辛散表寒的作用;有治痰饮之苓桂术甘汤;有治肾着病的甘姜苓术 汤;再加上燥湿运脾之厚朴、枳壳,调经和血之当归、川药、芍药等而成,本方的作用 实际上为复方配伍的综合作用。宋代医家王衮将本方收入《博济方》卷2,但增加了一 味人参,主治“一切气”。《苏沈良方》卷3又将《博济方》中的人参减去,更名为“五 积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2中收载了五积散,其药物组成与《仙授理伤续断秘 方》中完全相同,对本方的主治叙述较为详尽,具体指出本方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 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 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后世医家多宗《局方》之说,且又有发挥。如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4“五积散治太阴伤寒,脾胃不和及有积聚腹痛。”《古今医鉴》 卷3“五积散治寒邪卒中,直人阴经等症。”此外,五积散加减衍化的方剂也有很多, 如《慎斋遗书》卷8五积散,即本方去苍术、芍药、干姜,主治肿病,脉浮而无力。 《痘疹心法》卷23用五积散治冬月痘出不快。《虺后方》则去五积散中苍术、陈皮、甘 草、茯苓、厚朴,加大枣,治阴阳两感,内伤生冷,外感风寒,头疼呕吐,满身拘急, 腹寓,憎寒发热。 《症因脉治》卷4去桔梗、芍药、白芷、川芎、当归、茯苓、麻黄, 治寒积泻痢。《白喉全生集》去芍药、当归、肉桂、茯苓、麻黄、干姜,加银花、白僵 蚕、煨姜,治白喉寒证。现之临床将本方用作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所致之寒、湿、气、 血、痰五积证的代表方。 本方原为煮散剂,亦有用作丸者。 [疑难阐释] 关于本方方源 历代医家及《中医大辞典》皆谓本方出自宋代《太平 惠民和剂局方》,唯樊氏认为源于《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为一 本伤科专著,该书序记载,此书乃唐(会昌间蔺道人所著,故成书年代(841)显然远早 于《局方》(1098)。《局方》中所载五积散的药物组成与《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完全 相同,药物用量仅苍术与桔梗有所不同,其余13味药之用量也分毫不差,且其制剂、 药引、服药量亦完全一致,因而本方之源应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较妥。 [方论选录] 1。喻昌:“按此一方,能治多病,粗工咸乐用之。而海藏云:麻黄、桂、芍、甘草, 即各半汤也;苍术、甘草、陈皮、厚朴,即平胃散也;枳壳、桔梗、陈皮、茯苓、半 夏,即枳桔二陈汤也。又川芎、当归治血,兼干姜、厚朴散气。此数药相合,为解表、 温中、泄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虽为内寒外感表里之分所制,实非仲景表里 麻黄、桂枝、姜、附之方也。”(《医门法律》卷4) 2。张璐:“此方本平胃为主,参以二陈,专主内伤生冷;又合桂枝、麻黄,但少杏 仁,故兼治外感寒邪;加以四物去地,而合甘草、干姜,为治血中受寒之圣药;枳、 桔、甘草并为清气治嗽之首方;白芷一味为都粱丸,专走阳明而治风热头痛;桂、苓、 甘、术换苍术以涤饮散邪,使饮半从表散;内藏小半夏茯苓汤,令未尽之饮从小便而驱 之。古人以消食必兜涤饮,发散必用辛温,此虽类集十余方而不嫌冗杂者,得辛温散邪 之大旨也。但杂合复方,原不拘全用,如无血病,无藉芎、归;设不咳嗽,何烦枳、 桔?若非头痛,都粱奚取?苟或有汗,麻黄安施?要在临病蒂审出入,斯可与言复方之 妙用也。”(《伤寒绪论》卷下) 3(汪昂:“此阴阳表里通用之剂也。麻黄、桂枝所以解表散寒,甘草、芍药所以和 中止痛,苍术、厚朴平胃土而祛湿;陈皮、半夏行逆气而祛痰,芎、归、姜、芷人血分 而祛寒湿,枳壳、桔梗利胸膈而清寒热,茯苓泻热利水,宁心益脾,所以为解表温中除 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也。一方统治多病,惟活法者变而通之。”(《医方集解(表里 之剂》) ( ( 4。徐大椿:“经腑中寒,营气壅遏,而胃气不化,湿伏于中,故腹痛、吐泻、身疼二 发热、恶寒焉。麻黄开表逐邪于外,干姜温胃散寒于中,白芷散阳明之邪,川芎散厥阴 之邪,当归养血益营,白芍敛营和血,茯苓渗湿和脾气,半夏除痰燥湿邪,枳壳泻逆气 以止吐,厚朴宽中州以止泻,肉桂暖血温营,苍术强脾燥湿,桔梗清咽膈,会皮理胃 气,甘草以和表里也,生姜散寒邪,葱白通阳气,使表里两解,则气流行面脾胃调和, 腹痛吐泻无不退,身疼发热无不除,何恶寒之有?此温中散寒之剂,为寒中经腑之专 《医略六书(杂病证治》卷18) 方。”( [评议] 从诸家对五积散所论可见,本方中有麻黄合肉桂解表散寒,有平胃散燥湿 运脾,二陈汤化痰理气,四物汤去地黄养血活血,故而“千方统治多病”。“但杂合复 方,原不拘全用”,临床当根据病情适当加减变化。 [验案举例] ( 1。痛经 《江苏中医杂志》(1990,5:301):某女,24岁,1975年12月初诊。患者 在中学时代因经期下田劳动,遂得痛经之病,每次月经来潮时,量少色淡,腹痛,食纳 尚可,小便清长,四肢欠温,舌淡苔薄,脉沉细。此为寒凝经络,冲任失和。拟以五积 散加减:桔梗lOg,苍白术各9g,厚朴lOg,茯苓lOg,炙甘草lOg,当归lOg,白芍 lOg,川芎6g,桂枝、肉桂各5g,延胡lOg,炒艾叶lOg,乌药5g,白芷lOg。10剂后 月经来潮,量增多,色转红,腹痛大减,再以原方继服2个周期,8年痼疾根除。 2(胃痛、泄泻 《江苏中医杂志》(1980,5:301):某男,40岁,1975年9月初诊。 患者长期食纳不佳,身体羸弱,稍一感寒或饮食稍多,即胃脘作痛,下腹膨胀,大便溏 泻。近日气温下降,病情加重,胃痛泄泻,诊其脉弦细,苔薄腻。投以五积散方加减。 姜半夏lOg,茯苓lOg,陈皮lOg,炙甘草5g,川连3g,干姜3g,白术lOg,枳壳lOg, 生内金lOg,当归10g,白芍lOg,川芎6g,肉桂3g,苏梗lOg。连服lO剂,饮食增 进,面色红润,诸症悉除。 3。流注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0,3:20):某男,36岁,农民,1974年12月9 日初诊。半月前,恶寒发热,全身酸痛,继则右侧腰部出现掌大肿块,色白。4天后, 上臂又见一鸡蛋大之肿块。腰痛剧烈,形寒无汗,四肢逆冷,苔白,脉微弦。拟五积散 加附子。处方:归尾、白芍、苍术、枳壳、茯苓、半夏、桂枝各9g,淡附子、麻黄、 干姜各4。5g,陈皮、桔梗、川芎、白芷、川朴各6g,甘草3g。加葱白3茎,生姜3片, 5剂。12月14,日诊:服药后形寒四肢逆冷已解,肿块全消,身痛亦除。尚觉头晕及四 肢酸楚,脉微弦,拟附子八味汤善其后。 按语:五积散加附子,意在扶阳,温经止痛。《医宗金鉴》卷72云:“外寒侵袭者, 初宜服五积散加附子,次服附子八物汤温之。”古人经验,应用确当,疗效满意。 4(寒湿腰痛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0,3:20):某男,52岁,农民,1978年6 月8日初诊。5天前腰部跌伤,转侧不利,前天劳动时又淋雨湿身,当晚夜半腰痛甚 剧,长夜呻吟,次日来院求诊。面青,怕冷,苔白腻,脉浮紧。拟五积散减芍药。处 方:桂枝、茯苓、半夏各9g,白芷、枳壳、川朴、苍术各6g,麻黄3(6g,陈皮、干姜 各4(5g,当归12g,川芎15g,桔梗、甘草各3g。2剂。6月10日2诊:服药1剂后, 全身汗出,次日腰痛大减;2剂后,腰部微痛,尚感头晕乏力,腰酸,苔白,脉小弦。 拟补益脾胃调养之。 ( 按语:患者腰部跌伤,瘀血内停,复感寒湿侵入,气血运行更复不畅,用五积散重 用归、芎、活血祛瘀通络,故药到病除。 。 5(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4,1:15):某女,74岁。6 个月前患胸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采用肋间神经阻滞疗法,在工个月内治疗4—5次, 非常有效,疼痛程度减为2,10--3,10。但继续治疗不愈,抬疗开始后2个月正逢冬季, 晨冷时痛甚。投汉方五积散,1周即见效,疼痛间隔延长,之后继服五积散效果非常 好,服至春暖疼痛基本消失。 [临床报道] 1(坐骨神经痛 以五积散加减治疗坐骨神经痛50例。方法为:以五积散(苍术、 桔梗、麻黄、陈皮、枳壳、于姜、厚朴、白芷、半夏、茯苓、芍药、当归、川芎、甘 为基本方,临床随证加减,风邪偏盛加蜈蚣、全虫、防风、威灵仙;寒邪偏 草、肉桂) 盛加制附片;湿邪偏盛加苡米、晚蚕砂;疼痛盛者加桃仁、红花、制乳没;兼有腰痛者 加杜仲、金毛狗脊、桑寄生;体质虚弱加党参、白术、黄芪。煎水内服,每日1剂,早 晚各服1次。治疗50例,疗效满意。疗程最短7天,最长34天L2j。还有人用五积散加 减治疗坐骨神经痛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22岁;病程 最长12年,最短6个月,平均2年;右下肢痛2工例,左下肢痛28例,双侧u例,给 予五积散,并随证加减。治疗结果:显效48例(自觉症状及体征消失,停药观察1年 未复发);有效7例(症状及体征消失,停药1年有复发);无效5例(治疗前后无变 化)。服药时间最短15天,最长60天。作者指出,服用本方后患肢痛缓肢温,方为有 效之兆;若肢不转温,必须加大温药剂量,否则停药后易于复发。 2(水肿 有人报道用五积散化裁治疗急性气滞型水肿42例。其中,男18例,女 24例,发病前多有情志不遂等诱因,发病后全身水肿明显。化骏检查:多数可见尿蛋 白、红细胞、白细胞等。既往治疗此类疾病多从肺、脾、肾、三焦考虑,健脾利湿,宣 发水邪为常法。作者认为,本组病人主要是肝气郁滞,气机失调引起的水肿,故选用五 积散化裁:青皮、麻黄、苍术、白芷、白芍、当归、川芎、枳壳、桔梗、桂枝、干姜、 甘草、云苓、厚朴、陈皮、半夏、生姜、葱白。酌情用量,水煎服。治疗结果:42例 均治愈。服药少者2剂,多者4剂,疗效巩固。 ( [附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论》) 柴胡半斤(15g) 桂枝去皮三两(12g) 干 姜二两(6g) 栝蒌根四两(12g) 黄芩三两(9g) 牡蛎熬二两(20g) 甘草炙二两 (3g)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 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功用:和解少阳,温化水饮。主治:伤寒胸胁满微结,小便 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亦治疟疾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本方原治伤寒五六日,经过汗、下等治疗方法后,病情未解,邪人少阳。其往来寒 热、胸胁满、心烦,是少阳柴胡证。惟少阳证一般是胸胁满,呕而不渴,小便自利。今 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是少阳病兼水饮内结。少阳枢机不利,三焦决渎功 能失常,水饮留结于中,则胸胁满微结。水道失于通调,阳气不得宣化,因而小便不 利、口渴。胃气尚和,所以不呕。但头汗出,乃少阳枢机不利,水道不畅,阳郁不能宣 达于全身,反蒸腾于上部所致。故治当和解少阳,温化水饮为治。 本方是小柴胡汤去人参、半夏、生姜、大枣,加桂枝、牡蛎、栝蒌根、干姜而成。 方中柴胡、黄芩同用,能和解少阳,栝蒌根、牡蛎并用,能逐饮散结;桂枝、干姜、炙 甘草合用,能振奋中阳,温化寒饮。因不呕,故去半夏、生姜;因水饮内结,故去人 参、大枣之甘温壅补。此方是和解少阳,疏利枢机,宣化寒饮之剂,初服正邪相争而见 微烦,复服则阳气通,表里和,故汗出便愈。本方与五积散均为解表温里之剂,用于表 证兼里寒证。其中五积散用于风寒束表,五积内停之证,故以麻黄、白芷配伍温里散 寒、燥湿化痰、调气和血之品;而柴胡桂枝干姜汤用于邪郁少阳,寒饮内结之证,故以 柴胡、黄芩配伍温阳化饮之品。二方所治表证的部位、里证的性质均有所不同。 桂枝人参汤 (《伤寒论》) [异名] 桂枝加人参汤(《云岐子保命集》卷上)。 [组成] 桂枝四两别切(12g) 甘草四两炙(12g) 白术三两(9g) 人参三两 (9g) 干姜三两(9g) [用法]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纳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一升,日再夜一服。 [功用] 解表温里,益气消痞。 ; [主治]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 不解者。 ( [病机分析] 太阳病,表不解,理应用汗法解表,若用下法,已属误治, “数下 之”,更是一误再误,则表邪不去反伤脾阳,以致脾气虚寒则下利,表邪不去而发热。 因屡经泻下,脾阳伤重,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清气下陷,故利下不止;气机阻滞而不 利,故心下痞硬。可见本方所治为误下后脾气虚寒而表邪不解的证候。 [配伍意义] 本方证为表里同病,表里皆寒的证候,治宜辛温解表,温里益气。方 中桂枝辛温以解太阳之表,后下是保全其辛香之气;人参大补元气,助运化而正升降, 共为君药。以辛热之干姜为臣,温中焦脾胃而祛里寒。脾阳不足,脾气不运,水湿易 生,故佐以白术,健脾燥湿止利。甘草味甘平,《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五味人胃,甘 先人脾”,脾不足者,以甘补之,补中助脾,必以为甘剂,故方中重用甘草,益气健脾 和中,为佐使之用。诸药配合,使利止痞消,表证亦解。 本方为解表温里,表里同治之剂,但从本方的药物组成分析,是以温阳益气、顾护 中阳为主,解表为辅,故所治之证应以里证为重。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临床使用本方以身热下利,苔白,脉迟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虚寒甚者,可加附子以增助阳之力;腹痛者,加白芍缓急止痛;利 下不止,加黄芪、升麻等益气升阳止泻。 3(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或兼外感表证者,均可应用。 [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偏于温燥,热证下利及阴虚患者,均不宜使用。 [类方比较] 本方与葛根芩连汤均可用于太阳病,误用下法所致的“协热下利”。 然葛根芩连汤证为表邪不解,内陷阳明,表里俱热的协热下利,而桂枝人参汤则属表不 解而里虚寒,表里俱寒的协热利;故前者治宜辛凉解表,清热止利;后者治宜辛温解 表,温里止利。二方虽同属表里双解剂,而一为解表清里,一为解表温里。 [源流发展] 本方始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由理中丸作汤剂,加重 炙甘草用量,并加桂枝而成。既然以理中丸温中散寒为主,缘何置于太阳篇?因本方之 证,是因太阳病误下所致,误下后脾气虚寒利下不止,而表邪又未解,故而以理中丸温 中散寒止利,加桂枝以解太阳之表,。为表里两解之法。 [疑难阐释] 若无表证能否用本方?《伤寒论》原文云:“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 下之,遂协热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明确指出, 本方所治之证为太阳病表证未除,表里同病的证候。但从本方所用药物分析,人参、干 姜、白术、甘草温中散寒止利,桂枝虽为解表药,尚能温中止痛,与参、姜、术、草相 合,尤可温中补虚,故应用本方时不必拘泥于表证的有无,对虚寒下利而无表证者,本 方亦可用之。 [方论选录] 1。汪昂:“欲解表里之邪,全藉中气为敷布,故用理中以和里,而加桂枝以解表。 不名理中,而名桂枝者,到底先表之意也。”(《医方集解。祛寒之剂》) 2(王子接:“理中加人参,桂枝去芍药,不曰理中,而曰桂枝人参者,言桂枝与理 中,表里分头建功也。故桂枝加一两,甘草加二两。其治外协热而里虚寒,则所重仍在 理中,故先煮四味,而后内桂枝,非但人参不佐桂枝实表,并不与桂枝相杵,宜乎直书 人参而不讳也。”(《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 3(黄元御:“桂枝人参汤,桂枝通经而解表热,参、术、姜、甘温补中气,以转升 降之机也。太阴之胸下结硬,即痞证也。自利益甚,即下利不止也。中气伤败,痞与下 利兼见,人参汤助中气之推迁,降阳中之浊阴则痞消,升阴中之清阳则利止,是痞证之 正法。诸泻心则因其下寒上热,从此而变通者也。”(《伤寒悬解》卷5) 4。沈丹彩:“此与葛根黄连汤同一误下而利不止之证也,而寒热各别,虚实对待,
本文档为【&#40;《深师方》,录自《外台秘要》卷工&#4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5874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4KB
软件:Word
页数:15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8-29
浏览量: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