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潮科技手段和传统语文教学的“碰撞”

新潮科技手段和传统语文教学的“碰撞”

举报
开通vip

新潮科技手段和传统语文教学的“碰撞”新潮科技手段和传统语文教学的“碰撞” 新潮科技与传统 语文教学的“碰撞” ——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 程继伍 摘要: 最新潮的信息技术与最传统的文化教育的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 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 势。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是信息技术和传统语文教学整合的“交接 点”。共同建构整合的理性平台~是实现“整合”的基础。我们要努力探索以 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 目标的新型教...

新潮科技手段和传统语文教学的“碰撞”
新潮科技手段和传统语文教学的“碰撞” 新潮科技与传统 语文教学的“碰撞” ——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 程继伍 摘要: 最新潮的信息技术与最传统的文化教育的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 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 势。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是信息技术和传统语文教学整合的“交接 点”。共同建构整合的理性平台~是实现“整合”的基础。我们要努力探索以 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 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常规课程教学是尝试整合的广阔天地,研究性学习课程~ 又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提供了极好的实践基地。透过新潮科技与传统 教学二维整合的表象~其实际具有三元性~最容易被忽略的而又恰恰应该排在 首位的因素是“人”。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传统教学 整合 以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带来的是一场遍及社会各个领域的革命,高度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代表着几千年传统文化教育的语文教学活动思想仍然时时在左右着我们的语文教学,乃至根深蒂固的渗透在中小学所有的学科教学活动中。特定的时代,让最新潮的信息技术与最传统的文化教育碰撞到了一起,是两败俱伤、互相妥协,还是有机整合、相得益彰,相信每个人都有各自明智的选择。 在计算机普及应用之前,被公认为文化之鼎的三大基石支撑着传统教育,那就是阅读、写作和计算,其中语文学科占有阅读和写作两块基石。世界各国都把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列为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师生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当代信息技术的诞生,不是要对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的简单革命,而是对三大基石的改造和完善,是新潮科技与传统人文的整合和互补。 然而这种整合和互补是在新旧碰撞之后的理智抉择,尤其是广大饱受传统语文教育思想熏陶的语文教师,有时难免经历一场痛苦迷惘的历程,才能最终获得“凤凰涅磐”。 一、时代赋予整合的“亲和”机缘 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可见,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可能性应从信息技术、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当 1 然还要寻求支撑的理论依据。 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是信息技术和传统语文教学整合的最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前者主要是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教学方式来实现;后者则主要是依靠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来实现,他据此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他还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动机起作用。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从信息技术的特点看,信息资源容量无穷大,且呈无限增长的态势,这是传统语文手段难以比拟的;信息传输方式的多样化,多媒体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等人类接受和处理信息的手段全方位地加以开发利用,这又是传统语文教学前所未有的;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这些原本类似于天方夜谭的幻想,也只有在信息时代才能如此自如地实现;信息技术创造的崭新世界,是一个浩渺的海洋,是一个神秘的星球,是一个无穷的宇宙,决定了在信息化环境中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和探究。 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看,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而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的文学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得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 因此,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是信息技术和传统语文教学整合的“交接点”,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是信息时代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二、共同建构整合的理性平台 整合思想把各门学科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要素,它不是把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强加在另一门课程上,而是在考虑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几门相关学科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个问题,从而使各门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使教学系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传统高中语文教学秉承了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教育之精华,虽然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严重不协调的现象,但是要防止走向另一个偏激的极端,那就是恨不得马上彻底推翻,然后重新构想一整套自以为是的教育体系,加以带上明显主观倾向的试验,便匆忙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广泛普及 2 推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教育经受不起信口雌黄、唯我独尊式的多次反复折腾。因此,借鉴和吸收,从而加以整合和改造,是教育改革的最佳选择。 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引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1.阅读方式的整合。 生活在信息社会,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创造新知、传播信息。达到培养信息素养目标的途径之一便是采用资源型学习方式。学生借助于各种学习资源来进行学习。包括查明某个主题,并确定回答或解决与主题有关问题所必须的信息。学习资源可以是印刷媒体,也可以是非印刷媒体;可以是书籍、文章、视听材料,还可以是资讯数据库及其他网络信息,网络作为资源工具, 成为人们当代主要的知识在资源型学习方式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网络信息已逐渐 来源之一。 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的改变有三大特点: 其一是从文本阅读趋向于超文本阅读。“电子书刊”诞生以后,知识间的联结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可以有多种联结组合方式与检索方式,从而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中文本单一的线性结构,向人们展示出全新、高效的超文本阅读与检索方式。 其二是从单纯阅读文字趋向于多媒体电子读物。借助计算机或建立在网络系统中的电子读物,阅读的对象已经从传统阅读的材料——文字媒体抽象化为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材料,这就是信息时代的“超媒体”阅读。这种近乎“全息”的跨时空阅读方式,使阅读和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和效率。 其三是从简单阅读趋向于电子资料库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随着信息时代全新的阅读与检索方式的出现,培养新的阅读能力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借助现代化信息工具进行阅读,比如通过网上浏览进行阅读训练,让学生学会阅读电子读物以及使用计算机进行高效率的检索式阅读,是提高学生高效率地阅读和检索大量信息资料的能力的重要手段。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 案例 全员育人导师制案例信息技术应用案例心得信息技术教学案例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我余额宝案例 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体现未来教育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精读、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 当然,传统语文的文本阅读能力是信息技术环境下阅读的基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阅读能力是对传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信息技术带来的阅读“革命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阅读的方式方法上。信息技术与传统语文阅读整合的“灵魂”始终是提高“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阅读能力,这才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真谛。 2、写作方式的整合。 信息技术时代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方式。 3 传统语文写作教学凭借最简单的工具——纸和笔,人类的写作天赋就是这样直观化和简单化。信息技术时代的写作教学更多应建立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网络平台。手写逐步走向通过键盘、鼠标、扫描、语音等多种方式的输入。这不仅表现在文字录入的速度快,更重要的在于功能的扩展使电子写作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意抄写、复制、增补、删除等,这就大大节省了人类耗费在写作中极为庞大的重复性劳动,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写作的效率。 传统语文写作教学向来只涉及文字的写作,用现在的眼光看,还只能算是一种狭义的写作。写作的结果,也只能局限为通常所说的“文章”——永远只是一种用来表达一定思想的文字的“魔术”。而在电子媒体的写作中,符号、图像、声音乃至三维动画的出现和使用越来越频繁。这种“多媒体”写作形式对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相互理解,在现代与未来社会中将越来越重要。 传统语文写作教学只求把思想用文字表达在纸上,作文的优劣取决于思想表达的全面与否、深刻与否、巧妙与否,讲求的是一种固定的线性的文本结构。电脑网络平台的写作教学,灵活多变的网络式超文本结构,为作者表达丰富完整的思想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施展空间。如果说,“文以载道”是传统写作教学的定位,那么作文还只能表达一种思想,而信息技术时代的写作教学,可以为写作者提供用来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的可能。这在传统写作中,只有通过浩繁的专著创作才能实现。 “当超文本、超媒体的电子读物和依靠信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的网络建立起来的环球巨型资料信息库出现之后,以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鸿沟被打破了,读者根据自身需要所调阅与组合成的许多文本结构都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属于读者的‘创作’成果。在这种读者和资料库之间的人机对话中,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这显然是信息社会中一种极其重要的阅读——写作能力,而支撑这种能力的则是更加灵活、开放,也更加复杂、高效的现代意识与现代思维~这种新思维方式又将外化成更加智能化的人机一体化的阅读——写作方式,由此开拓越来越广阔的创作时空,并呼唤与此相适应的未来教育模武。”(引自桑新民的《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 写作方式的整合,不仅涉及到写作平台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写作视野的拓展,写作手法的多样,整体写作品位的提升。 三、大胆探索整合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形式,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高中语文相整合,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语文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 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和师问生答为主,前者是早就遭受舆论批判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后者则为不少教师崇尚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然而,我们 4 只要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绝大多数所谓的“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而只是讲究形式上的热闹,教师挖空心思设置一个又一个“圈套”,学生按教师的“导演”“钻”进去了,便是一堂好课。教师所谓的课堂艺术技巧带上了浓厚的表演痕迹,课堂教学的实质仍然是为了向学生传输“既定”的知识。并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拥有学问并转化成一种能力。 所谓教学内容问题化,是指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成为“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既是教学活动的开端,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不是由教师们通过各种方式(包括自我标榜的“启发式”教学)传授给他们。由于学生对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觉地认识到,需要了解和掌握哪些知识,并在了解和掌握的过程中完成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普通生活不可比拟的“海量”信息,还为我们提供了筛选信息和转换信息的最现代化手段。信息技术与传统高中语文教学的整合,轻而易举地将大量知识以信息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为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探究化教学模式突出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探究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强调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无疑是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要求的体现,是培养今天的学生能适应明天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3、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四、研究性学习期盼着“整合” 目前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提供了实践基地。 研究性学习,是探究化学习方式之一,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具体地说,这个表述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在学校教育和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不仅仅是停留在“传授”或“教导”。教师的 5 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形式。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究,在这种探究活动中,人们通过假设、想像、实证、逻辑等方式方法来认识世界、追求真理。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中小学生的“研究”,从研究过程说,大多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从研究结果看,一般是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通过这样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这包括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流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结果,等等。基于“研究”的性质和需要,研究性学习的知识来源也是多方面、多渠道的,除了学习教科书中的间接知识以外,学习者还要广泛地获取未经加工处理的第一手资料——直接知识。获取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学会实际动手操作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与一般的知识学习的基本区别。 由于因特网具有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正逐步成为我们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如果能积极上网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和利用信息,将不仅有助于课题的研究,而且有助于学生迅速地提高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等信息素养。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学会分享与合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需要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尊重他人的想法,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提供单一的教师与单一班级的学生之间的交流途径,缺乏在不同教师与不同学生之间以及不同教师之间开展交流的机制。没有一个教师能对这么广泛的问题作全面的解答,也很难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召集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集中解答,更不可能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和交流讨论,由于时间有限,也不可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及时的交流。网络能为师生的交流讨论提供一个理想的场所,使得参与信息交流的人员更加广泛,参与交流更加方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 在网上发布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人分享的愿望,另一方面可以对成果进行评价,评价是多渠道的,有指导教师的评价,也有学生自己的评价和学生相互的评价。在评价中,还可以网上进行“提问”和“答辩”。这种评价方法,实现了评价活动中的合作与交流,体现了评价的开放性和过程性。 事实上,研究性学习是最适合在网络中进行的,网络能解决研究所需的大量资源,能帮助学生建立小组协作,能使教师实现以带研究生方式的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能使学生与校外的专家、志同道合的研究者建立有效、快速的联系。 五、常规课程教学的整合尝试 传统教学为常规课堂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不可磨灭的功绩不容否认。传统语 6 文教学的“读、写、听、说”,是对语文教学最为精辟的概括。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与“读、写、听、说”的方法、途径密切相关。传统语文教学尤其注重“读”和“写”,如何引入新潮科技手段,整合到传统语文读写教学中,是一项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阅读教学,按不同的对象和性质分类,可作如下一建立在多媒体网络基础上的常规 些尝试: 1、课文精读:传统教学非常重视对课文的精读,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在这种阅读中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可用习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由电脑作出即时评价。 2、主题式研读:主题式研读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论坛交流心得,可开展互动性阅读。 3、选择性阅读:学习主体主要集中在网上,学生通过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 选择性阅读的结果往往通过写作表现出来。由此将信息技术整合进传统的语文写作教学中,进行一些积极大胆的尝试: 1、情境写作:多媒体电脑为作文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情境呈现——讨论交流——写作——评价”是常用的教学 流程 快递问题件怎么处理流程河南自建厂房流程下载关于规范招聘需求审批流程制作流程表下载邮件下载流程设计 。 2、互动性写作:将“故事接龙”的样式放到网络上之后,其趣味性、发展的无限性以及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的交流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3、论辩性写作:将辩论赛搬到网上以文字形式来进行,这种短小然而针锋相对的写作使思维不断碰撞,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 4、一体化写作:即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自主从网络上获取阅读材料,读后根据自己的选择和思索进行“吸收,创造”式的写作,使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共同提高。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不可能形成一种一成不变的模式。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变动时间跨度和环节,并不意味着某一节课一定要具备所有的环节。 〔附:鉴赏课型《冬天之美》的设计和尝试 美学是鉴赏的哲理升华~语文鉴赏课是一种课堂审美活动。用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指导学生主动参与“鉴赏、讨论、活动”~并通过“提出美”、“感受美”、“挖掘美”、“表现美”、“重温美”五个阶段~初步体验循序渐进、赏有层次的过程。因此这堂课的“定位”是: “教学目标:提炼散文的精要,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运用阅读品味法进行散文鉴赏。 教学难点:散文内容要点的概括。 教学方法:鉴赏、讨论、活动相结合。 教学平台: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 ,把“品味法”作为教学重点~是为了强调学生主动审美的积极意义,把“活动” 7 列为教学方法中的一个方面~意在突出学生审美的参与意识。有意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贯串在这堂课的始终~让学生在探索中鉴赏~在研究中审美~在理解中表现美。但又始终立足于常规课的模式中开展教学活动。, 一、提出“美”。这是学生开始鉴赏审美活动的准备阶段。在设置了一个“导语”之后~安排了一次简短的讨论。然后推出多媒体课件第1幅主画面,部分内容和超链接设计配合第二层次“感受美”使用。, 二、感受“美”。方式上是教师配乐有表情地朗诵全文~直接感受的却是学生。这决不是让学生简单地了解课文~而是让学生把自己全身心地融入到作品当中去了。 初次感受结束后~设计了两个小问题、一个小插曲和一点小知识。 第一个小问题是:作者喜欢的是哪里的冬天, 学生几乎不假思索地答道:乡村。 让学生各自在第1画面“冬天之美”前加上“乡村”两字~因为不是原题目中所有~所以颜色设置淡些~带有朦胧感,但又是必须强调的~所以指导学生设置成鼠标移过能变深色。 的确~作品中乡村冬天之美~已经初步打动了学生的心。 第二个小问题是:优美的散文都有文眼~本文的文眼是哪句话, 这次学生几乎是争先恐后地回答:“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 审美的切入点已经找到了。 通过超链接推出课件第5幅主画面整体框架,框架中的大部分内容有待于第四层次“表现美”来完成。, 一个小插曲是:为学生准备了一份作者的简历,第3幅画面,~突出强调的是“简历”当中的一段话:“从小在农村长大……风格温婉细腻。”因为这跟《冬天之美》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一点小知识是:学会感悟——“感”就是感受文章中文句所写的内容~并通过想象和联想把它再现为具体生动的形象的景物~而“悟”就是要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味出作者的炽热的情感、高远的志趣~进而探究出蕴涵在文中的深刻的哲理。,调用课件第4幅画面展示。, 完成了以上教学构思~可谓万事俱备~只待深入鉴赏了。 三、挖掘“美”。这是学生鉴赏审美活动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教师精心设计这堂鉴赏课的精髓所在。这部分重在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点拨~为下一层次“表现美”作必要的准备。 四、表现“美”。这一环节是学生对挖掘“美”的整理和表达。采用多媒体课件空白填补法~把最关键又本该最精彩的第5幅留出空白,此前已经向学生展示过第5幅主画面的整体框架,~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构思~设置成一个“美”字形的图案。课堂上参与制作课件~学生的兴致极为高涨。 教师:作者表现乡村冬天之美的景物有阳光、麦田、苔藓、常春藤、报春花、紫罗兰、孟加拉玫瑰~还有鸟儿、白雪和冰凌~太多了~也没有必要把它们都制作到课件中去。想一想~能不能把这些景物合并一下“同类项”, 8 学生甲:就按前面说的~分为“光”、“色”、“声”三类~或者分为“动”、“静”两类。 教师:不妥~因为这样分~很难在课件上把作者的意趣体现出来~如果用大类套小类的办法~实际上又没有减少项数~反而增加了项数~不利于我们表现“美”。 学生乙:我认为苔藓、常春藤、报春花、紫罗兰、孟加拉玫瑰都是植物~可以归为同一类~就用“植物”来统称。 教师:思路不错。可是~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用“植物”来总括~会不会太“专业”了呢, 学生丙:我认为用“花草”概括比较合适。 教师:好:概括得好。 学生丁:我认为“冰凌”可以归到“白雪”中去。 教师:为什么, 学生丁:因为“冰凌”是白雪的“副产品”。课文中写道:“当地面的白雪像璀璨的钻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或者当挂在树梢的冰凌组成神奇的连拱和无法描绘的水晶的花彩时~有什么东西比白雪更加美丽呢,”作者认为“冰凌”只是“白雪”的另外一种表现形态而已。 教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要把作品中写到的景物对应设置到一个“美”字中去~而“美”字共有九画~它是一个上下结构的会意字——“羊”“大”为“美”现在我们已经把景物归纳为五项~还差四项怎么办, 学生戊:我原想当初只要把“冰凌”归到“白雪”中去~正好九笔~现在我觉得把十个景物归纳为五项~还是很有道理的。不过~我想把“美”字上边的两点连成一体~可以减少一笔。 教师:这想法好。不过我想这两点是并列的~还不如把“阳光”两个字拆分出来~分配给两点~可以吧, ,学生会意地笑~接着沉默。, 教师:四行分别表示另外的四项景物~大家想一想~剩下的是什么, 学生己:我发现了~那是一个“人”字~我把中间的一竖跟下面的一撇连起来~就是一个“人”站起来了。 教师:好主意。但我们总不能凭空给课件加上一个“人”字吧。 ,短暂沉默。, 学生庚:不。老师~我认为作品当中有“人”。就在课文的最后三行。 学生群:我也发现了。 教师:哈哈~原来作者早就知道我们要制作这样一个课件~一定会缺少一个“人”字~她为我们考虑得真周到呀。 学生辛:我认为作品中不仅有“人”~而且作者着力要歌颂的就是冬天乡村的“人”的精神生活。 教师:分析得好极了。有美景~没有人~不白白浪费了大好美景吗,有美景~没“美”人~景也会不美~作者当然早就考虑到这一点。 9 ,学生会意地笑。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最后三行文字。, 教师:茅盾先生在《风景谈》中写道:“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及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可见~“人”在文中是多么重要啊。 ,通过课件超链接第6附画面展示。, 根据前面讨论的结果~现场制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计算机教室上这堂课~每个学生一边品味~一边在计算机上完成“美”字造型~并分别标上景物名称~“人”字牢牢地撑住各种景物~上面阳光普照~优美迷人。, 教师:同学们~我们把作者感受到的美都表现出来了吗, ,疑惑沉思。, 教师:再看看课文~还漏掉了什么, 学生:我们把作品的第一段给忘了。 教师:第一段写什么, 学生:不仅写到乡村~更多写到了都市。 教师:作者也喜欢都市的冬天吗, 学生:不~作者认为都市的冬天毫无生气~作者感到恶心。 教师: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用都市冬天的“丑”映衬乡村冬天之美。 再次现场制作~完成课件剩余部分~并整合到整个课件中去。 五、重温“美”。学生领略参与成果的喜悦~无疑是对鉴赏内容的再认识、对审美结果的巩固和小结。虽然无需化掉太多时间~却是不可疏忽的。可以采用三个步骤: 1、调出学生再创作后的第5幅画面交流评点。然后较快速度地将整个多媒体课件按序演示一遍。教师演示过程中~教师作简短评点式点拨。 2、学生配乐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加深感受乡村冬天之美的具体内涵。 3、布置课外延伸鉴赏:阅读鉴赏日本中学生皆川美香的习作《秋》~,通过课件第7附画面展示。,体会小作者勇敢、大胆地感受生活~不蹈陈规、不拘一格地表现生活的勇气和风格。 五个层次~以第三和第四为重点。第四层次~表面上是指导学生制作课件~实质是第三层次的延伸和深化。尤其是对冬天乡村人们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赞美~是本文乡村冬天之“美”的升华,第一自然段流露作者对都市冬天的“恶心”~是本文对乡村冬天之“美”的强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第四层次学生仍然在继续挖掘课文的“美”。 作品中乡村冬天的景是美的~乡村冬天里的人的精神境界更美~而作者的“心”尤其美。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这一堂课上得尽量“美”一些呢,在构思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选择制作较美的界面~采用图片动画音乐~以及少量的特技~尽可能地把作品的风格展示出来~把作品的意蕴体现出来~把作者的意图表现出来~与作品中的乡村冬天之美尽量和谐一致。〕 10 六、“人”是三元整合的首要因素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整合,表面上是新潮科技与传统教学二元的结合,实际上是一项教学改革的系统工程,决定这项工程成功的还有人,人是三元整合中的首要因素。 信息技术与传统高中语文教学整合不是以追求时髦为目的,不能追求“趣味至上”的气氛,也不是一味追求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语文课堂教学局限在“媒体论”的阶段也是整合的一大误区。我们应该认识到“整合”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最佳环境,对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育观念甚至是教育体制产生深刻的变革。 因此,“整合”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一贯强调的,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性、教法的变革等。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因为难以想象一个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过关的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此外,语文教师在美术、音乐等各方面的修养也相应要求不断提高。 “整合”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整合”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人,只有高素养的人,才是伟大的人类社会的支撑者。 参考文献: 1.《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桑新民,, 2.《浅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河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冯秀琪 徐红彩,, 3.《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之探索》,黄秉刚, 4.《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张华, 11 12
本文档为【新潮科技手段和传统语文教学的“碰撞”】,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2497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1-23
浏览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