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英国玄学派诗歌形成的历史背景

英国玄学派诗歌形成的历史背景

举报
开通vip

英国玄学派诗歌形成的历史背景17世纪的英国充满动荡和不安,以弥尔顿为代表的清教诗歌忠实记录了这一剧变时期的社会情况。除此之外,17世纪还存在着一个极富特色的诗歌流派——玄学派诗歌(Metaphysical Poetry)。 发端于16世纪末,勃兴于17世纪初的玄学派诗歌,内容复杂,多写信仰和情感上的苦闷、焦虑和思索,充满紧张的情绪,深刻反映了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思想与资本主义初期黑暗、冷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在创作手法上,玄学派诗歌强调理性与激情结合,大量运用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悖论,意象出人意料,诗歌构思新奇,充满独特的哲理思辨。这些在西...

英国玄学派诗歌形成的历史背景
17世纪的英国充满动荡和不安,以弥尔顿为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清教诗歌忠实记录了这一剧变时期的社会情况。除此之外,17世纪还存在着一个极富特色的诗歌流派——玄学派诗歌(Metaphysical Poetry)。 发端于16世纪末,勃兴于17世纪初的玄学派诗歌,内容复杂,多写信仰和情感上的苦闷、焦虑和思索,充满紧张的情绪,深刻反映了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思想与资本主义初期黑暗、冷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在创作手法上,玄学派诗歌强调理性与激情结合,大量运用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悖论,意象出人意料,诗歌构思新奇,充满独特的哲理思辨。这些在西方诗艺中被称为“巧智”(wit)的手法给玄学派诗歌带来了一种“严肃的与幽默的,幻想的与平凡的因素相平衡”的怪诞效果。 正是因为这些怪诞效果,使得玄学派诗歌在20世纪之前倍受冷遇和攻击,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视其为“异端”。但是,随着20世纪现代派诗歌的崛起,英美诗坛巨匠给予玄学派诗歌以高度评价,确立了它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玄学派诗歌研究的重新提及,反映了文学批评对诗歌创作审美情趣的一种转变。 文本的意象组合 意象是构成诗歌境界的基本要素。意象在西方被称为“image”。image来源于西方的叙事文学传统,侧重于“形似”之象,具有简洁和说理的特性。简洁,并不意味着意象在诗歌中只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诗歌境界的呈现靠的就是意象的组合。意象进入作品后,由于组接的方式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意义。玄学派诗歌的呈现的是“玄”的诗歌境界,源于它自身独特的意象组合,使整个艺术实体显现出全新的美感意蕴。 (一)点面式意象组合 运用点面式意象组合的诗歌,往往是在全诗中穿插一个或几个关键的意象,起到以点带面的核心作用,从而凸现诗意的境界。如安德鲁·马韦尔《爱的定义》一诗: 虚伪的爱恰似那条斜线, 总能从各个角度致意问好, 而我们的爱却是平行线, 永远延伸,却绝不相交…… 诗人所要表达的完美的爱情必然分离永不相交的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全都凝结于“平行线”这一意象中,抽象的命题却充满具体可感的形象,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使全诗境界获得了哲理性的升华。 再如,约翰·多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临别:莫伤悲》: 即便是两个,也好比是 圆规的一双脚紧固相连; 你的灵魂,那定脚,坚定不移, 但另一脚移动,它也旋转。 虽然它居坐在中心, 但另一个在外远游时, 它便俯身倾听它的足音, 那一个回到家,它便把腰挺直。 你对我就会如此,我必得 像另一只脚,环行奔走; 你的坚定使我的圆画得正确, 使我能回到起始之处。 圆规自此成为英国诗歌史上最著名的意象之一。女方是圆心脚,男方是圆周脚,倾斜着身子围绕中心打转,暗示着坚贞不渝相爱的情侣。圆规两脚紧紧相连,象征着即使离别,双方 也都心心相印,精神融合。据有的注者考证,圆规是坚贞的象征,圆是完美的象征,这是古已有之的。作者并没有生搬硬套现成的东西,而是展开一系列连贯、合乎逻辑的联想,赋予意象新的意蕴。但这一意象曾引起一些论者(如塞缪尔·约翰逊)的非议,他们认为机械、精密的圆规所具有的死板特性与浪漫、甜美的爱情是不相称的。不过,这个意象表达的内涵却非常的深刻、非常贴切,一对情侣的离合关系以圆规作比,“冷静理智的色调”体现一种“情到深处的凝重”,的确表达了一种独特的感受。 (二)比兴式意象组合 “比兴”本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所用的两种手法。“比”是譬喻,朱熹说是“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可以针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渲染,使语言形象化,表现事物更加生动、具体。“兴”是寄托,即“托事于物”,朱熹称之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使用了“兴”的手法,所起的连缀作用能让“似不相干的表象推移转换成为同一思想情感的载体”。在西方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是普遍使用的丰富意象内涵的手段,类似“比”的手法。至于“比兴式”的意象组合,以约翰·多恩的《歌》为例: 去去,去捕捉一颗流逝的星, 去去,去叫蔓陀萝花根妊娠。 告诉我,逝去华年何处追寻, 告诉我,是谁劈开魔鬼的蹄筋。 告诉我,怎样听懂美人鱼的歌声, 怎样阻止嫉妒者的毒刺伤人。 告诉我 哪个方向吹来的风, 能教一颗诚实的心, 更受到世人的尊敬。 …… 你最后会发誓赌咒, 世间没有人既美又贞洁。 …… 我还没有动身去, 两三个男人,已被她抛弃。 《歌》这首诗的起句相当突兀,犹如天马行空,信笔写来。开头用了两句祈愿语,所祈求的是人类不可能办到的:如何捕捉流逝的星?如何让蔓陀萝妊娠生子?后面又接连提出五种疑问,内容显得荒诞,故弄玄虚。通观全诗,《歌》的主旨是针对当时歌颂爱情的诗歌泛滥成灾,提出的对真挚、纯洁爱情的深切怀疑。主题平常,而意象组合却很奇特,起句颇似“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比兴手法。“比兴”式的意象组合能使诗的内蕴进一步引伸。西方的诗歌“比兴式”的结构比较少见,但十分重视人生及自然现象的哲理思考或宗教理念的升华,因此比兴式意象组合加强了玄学派诗歌哲理思辩特色的发挥。 (三)演绎推理式意象组合 西方诗学重视展现事件或情感的过程,诗歌创作多采用演绎式的结构,在众多叙事诗乃至大多数抒情诗中随处可见。英国人向来以求实、理性著称,在诗歌领域里,英国诗歌的深刻性也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玄学派诗歌将诗学传统与民族心理融汇,诗歌意象的组合采取纵深演绎的方式,表现出意象层次分明,感情变化强烈,节奏感急促而顺畅的嬗变过程。安德鲁·马韦尔的不朽之作《给他娇羞的女友》就是最好的典范: 我们如有足够的天地和时间, 你这娇羞,小姐,就算不得什么罪愆。 我们可以坐下来,考虑向哪方 去散步,消磨这漫长的恋爱时光。 你可以在印度的恒河岸边 寻找红宝石,我可以在亨柏之畔 望潮哀叹。我可以在洪水 未到之前十年,爱上了你, 你也可以拒绝,如果你高兴, 直到犹太人皈依基督正宗。 我的植物般的爱情可以发展, 发展得比那些帝国还寥廓,还缓慢。 …… 但是在我背后我总听到 时间的战车插翅飞奔,逼近了; 而在那前方,在我们面前,却展现 一片永恒的沙漠,寥阔、无垠。 …… 因此啊,趁那青春的光彩还留驻 在你的玉肤,像那清晨的露珠。 趁你的灵魂从你全身的毛孔 还肯于喷吐热情,像烈火的汹涌, 让我们趁此可能的时机戏耍吧, 像一对食肉的猛禽一样嬉狎, 与其受时间慢吞吞地咀嚼而枯调, 不如把我们的时间立刻吞掉。 让我们把我们全身的气力,把所有 我们的甜蜜的爱情糅成一球, 通过粗暴的撕打把我们的欢乐 从生活的两扇铁门中间扯过。 这样,我们虽不能使我们的太阳 停止不动,却能让它奔忙。 《致他娇羞的女友》第一诗节是以青年劝说心爱的姑娘不要娇羞,尽快接受他的爱情。如果时空允许,那么她的娇羞也不算罪愆;第二诗节叙述光阴似箭,姑娘的美貌同求爱者的歌声将不复存在,诗人因此在诗末得出结论:趁我们还年轻,应尽可能地去享受生命的乐趣。诗歌传达出的是一个极简单的主题,但又把《圣经》里的洪水、遥远的印度、历史上的大帝国等具有象征性的意象扯了进来,从创世纪写到世界末日,意象的纵深演绎与诗歌意图之间严重失衡,从而造成强烈的反讽效果,更显哲理性。 (四)并置悖论式意象组合 “并置”是指两个(或多个)对应成分——如段落、句子、词语和意象的组合;“悖论”是指“表面上不合理而实际上合理的陈述”。并置悖论式意象组合在玄学派诗歌中使用比较突出,它的特点是将词义上、感情上对立的意象组合成具有强烈对立统一效果的组合体。意象组合表面的对立,反映的是深层意义上的不同情感相互碰撞、交叉最终融合而产生的情感张力。试看约翰·多恩的《圣骨》一诗: 当人们重新掘起我的坟, 去取乐某些二流的客人 …… 那个掘墓的人,一眼看到 一圈手镯似的金色头发围着骨头, 那么,他会不会让我们独自逗留? 这里躺着一对恩爱的情侣…… 在这里,“金色的头发”与“骨头”两种极不协调的意象猝然并置一处,对历来习惯于正常思维的读者而言,这种利用交错思维造成的奇特、怪异的感受在心理上一时难以接受。它产生出强烈的反讽,使得“相爱永远,至死不渝”这一永恒母题的表达获得一种触目惊心的震撼效果。 正因为玄学派诗歌通过这种意象组合方式产生悖论式的反讽,所以诗歌充满玄学思辨。 历史文化语境与诗歌张力 玄学派诗歌呈现的反讽张力,某种程度上是特定历史文化语境的映射。17世纪被称为“反讽式”的时代,充满了冲突、矛盾和紧张状态,迈纳斯在《英国巴罗克文学中的精神学基础》中将这一时期的精神界定为“对立倾向的冲突……把材料十分整齐地归入对立范畴内,例如扩展与集中、宏观与微观、罪恶与民主、信仰与理性、专制与民主、反构造与构造学等”。17世纪的英国动荡不安,文艺复兴带给人们的力量和积极情绪已经消退,社会上弥漫着一种怀疑、幻灭的感觉,社会冲突(如王权与人权之争)困扰着当时的人们。伴随而来的是残酷的宗教斗争,宗教派系的冲突引起了信仰的极大混乱。社会和宗教危机又引发了哲学上的冲突。文艺复兴以来,科学取得了长足发展,对17世纪人们心灵里残存的中古经院哲学给予致命的打击,信仰和理性究竟谁能代表真理的问题再度让人困惑。人与世界的不协调的加剧,促使文学进行新的抉择。革命的风暴,科学的跃进,哲学的躁动为文学打开了新的视野,激发了新的冲动。身处一个特殊时期,玄学派诗人那种难以克制的焦虑感和内心冲突,也许只能通过诗歌张力才能很好地传达出来。 玄学派诗歌张力的产生还有文化背景这一层原因,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几乎都是有机的整体。它们各成系统,又互为系统。任何一个系统都和它周围的环境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因此,“文化永远是某种整体,它的所有成分——子系统、方面、水准、成分——处在相互作用、互为中介、相互反映的状态中”。文化背景的影响表现在对意象的选择上。不同于伊丽莎白时代盛行的诸如“玫瑰般的脸颊”和“爱神丘比特之箭”等陈腐的意象,玄学派诗歌采用的是一种浓缩了的具有新鲜感的意象,都来自当时知识的各个领域。意象确实具有生动直感性,然而每个时代的诗歌创作对意象的选择都不可能是任意的,这种选择的背景后面隐含着深邃的“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从而使诗人的创作在不背离传统审美心态的同时独辟蹊径,产生出与众不同的效果。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在那本震撼世界的《西方的没落》中,将西方文化称之为“浮士德文化”,在这种文化环境中形成一种怀疑的心态,强调主客二分,注重分析演绎的思维方式,这种心态可称为科学型的文化心态,崇尚行动和个性自由。自古希腊以来,西方文化一直处于不断否定自我、扬弃自我的过程中,成为一种“动”的文化。欧洲国家发展至17世纪,经过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的勃兴,中世纪的禁欲主义被摧毁;经过宗教改革以来一系列神学上的论争,哲学上的探讨和科学上的论证,促使人们思想的活跃和观念的变化,只要提一下那些闪光的名字,就会知道这个时代发生了什么:培根、笛卡尔、莱布尼兹、伽利略、开普勒、牛顿……近代科学的迅猛发展,必然造成对传统观念的冲击,一些固有的宗教信仰、传统思想已经开始动摇,甚至人类本身也同这之前人们所认识的大不相同了,所有的一切确实让人困惑,但人们从未放弃对真实世界和人生的追求。 外在的文化演进发展越是丰富频繁,就越能刺激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提供更多的实例、典故和比喻以备选择和运用,赋予诗歌更深刻的含义。 玄学派诗歌融巧妙的语言、炽热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于一身。构思别出心裁,思维方式大胆敏锐,并且进一步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等人采用的“巧智”,把17世纪英国的诗歌创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西方的宗教和哲学在中古曾一度陷入保守、偏执的境地,文坛也散发出经院哲学的腐朽气息。玄学派诗歌在创作上的突破,给英国诗坛注入了新鲜血液。玄学派诗歌的发展意味着伊丽莎白时代英国诗歌的结束,开辟了一个特色斐然的诗歌新领域,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本文档为【英国玄学派诗歌形成的历史背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7495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4KB
软件:Word
页数:1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5-23
浏览量: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