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应用]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参考书

[应用]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参考书

举报
开通vip

[应用]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参考书[应用]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参考书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参考书 教材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是以国家《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 写的。供六年级第一学期使用。为帮助教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使用本 册教材,特作以下说明。 一、教材安排 本册教材继续沿用板块组元的特点,共设计了11个板块,依次为:正气歌、汉语 家园、感悟成长、异域风情、童年、抒怀、小英雄的故事、《西游记》与《水浒 传》、饮食文化、信息与生存、推敲...

[应用]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参考书
[应用]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参考书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参考书 教材说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是以国家《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 写的。供六年级第一学期使用。为帮助教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使用本 册教材,特作以下说明。 一、教材安排 本册教材继续沿用板块组元的特点,共设计了11个板块,依次为:正气歌、汉语 家园、感悟成长、异域风情、童年、抒怀、小英雄的故事、《西游记》与《水浒 传》、饮食文化、信息与生存、推敲。其中,共有31篇课文,8次习作训练,2次 口语交际,3次综合学习活动。本册教材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积累、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与交流 、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四个主要领域,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价值观包含其中。各板块的内涵丰富,文章体裁多样,具有时代气息,有利 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 高。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本册教材继续强调坚持语文教育民族化和现代化的紧密结合,体现语文教学工具 性和人文性的内在统一,关注学生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 1.追求精品文质,围绕主题精选课文 每组板块,都是围绕主题精选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课文。选编的课文中既有传统 课文,又有新入选的课文,其中包括充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树立理想、热爱 读书、珍惜时间、亲近自然、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等人文教育的因素,从中既能 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又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入选的课文题材广泛,有反映乡村生活的,有反映革命斗争生活的,有表现古人 爱国情感的优秀作品,有展示自然风光的作品,有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优秀作品 的节选等,对于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认识和了解世界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册教材体裁多样,有诗词、散文、童话、小说,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还增加了 短小的文言文和古典名著节选。这些文章文质兼美,通俗易懂,趣味性和可读性 强,很好地突出了板块主题。 2.板块主题式组合,体现整体性 本册教材依然采用板块主题式结构。每个板块都用一个主题统整起来,如《感悟 成长》就是从儿童的不同生活切入,从不同角度体现儿童感悟成长的思考;《童 年》则是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人的童年生 活;《小英雄的故事》表现的是战争年代孩子们对敌斗争的勇敢、机智与坚强; 《汉语家园》则是以巧妙地运用语言的事例,使学生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所在。 每个板块中都贯穿着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 的目标,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如《饮食文化》《信息与生存》等板块。 丰富多样的组合方式是本册教材的一个特点。如《信息与生存》这一板块由一篇 童话故事、两首古诗、一篇现代文组成,学生通过阅读这组课文,不但了解了动 物传递信息的 办法 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 、我国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与特点,以及现代信息传递的高效 与作用,而且从内容、形式、时代、国别等方面,都得到了丰富的知识,拓宽了 视野。 3.接受性学习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相互结合 本册教材每个板块中都安排了多样化的练习题,为学生常规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 的空间。这些练习题对训练的目的、内容、方式等都有所侧重,为学生在学习中 保持浓厚的兴趣创设了很好的氛围。有的关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者背诵片段, 有的关注如何使用工具书,有的关注研究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表达方式,有 的是研究课文的行文脉络、表达顺序等。有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适当 点拨、讲解;有些练习题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积极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用讨 论、交流的学法完全可以解决,如,在《说吃》一文后的思考与交流中,提出的 "针对课文讲的三类'不文明的吃',请你想一想,用什么样的语句从正面提出 或表达一种观点,提倡应该怎样做"这样的问题,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解决问题。 4.重视语文实践活动,适当拓展学习资源 本册教材共安排了3次"综合学习活动"。第一次是"热点关注",第二次是"世 界遗产探秘",第三次是"走进名著"。"综合学习活动"是课文学习的拓展与 延伸,是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平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还有些板 块或课后面也设计了指向比较单一的综合学习活动性质的小训练。通过这些学习 活动,将有效地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因此,在开展语文综合 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要做到事先有布置,过程中有指导,活动结束时有总结。 5.紧密结合阅读,安排学生习作 本册教材中共有8个习作练习,都是紧紧围绕专题安排的。其目的是坚持以阅读为 基础,读写结合的原则,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拓展习作空间,倡导自由习作, 使学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 三、使用本册教材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使广大教师更好地把握本册教材,科学施教,体现教材功能,切实提高学生 的语文素养,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关于识字与写字教学 学生已经进入毕业年级,识字和写字已经不是教学的重点,但是,识字和写字的 教学也是不能忽视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在低年级已 经掌握的识 字方法,在预习的过程中自学生字,还要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书学习生字,结合上 下文体会字义;在写字方面,虽然已经没有固定的时间专门指导、练习,但是, 对学生平时写字的要求要严格,把写字规范、工整、美观落到实处,并有一定速 度,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关于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 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阅读教学应该严格坚持以读为本。 (1)重视朗读和默读。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以后,已经了解了精读、略读和浏览 等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对运用阅读方法读书的具体指导,使学生能 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阅读。同时还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的训练,使学生对古诗文能 读得流畅,对美文佳段熟读成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以精细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来代替学 生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要努力为学生创设默读、感悟、理解的时间,重视激发 学生兴趣、巧妙传授阅读方法,使学生真正爱读书、会读书。 (2)尊重文本,恰当解读。教师备课就是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在这 一过程中,要依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充分尊重文本,准确恰当地 解读文本。提倡在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下的多元解读。 (3)精选内容,朴实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要对教材再度开发和构建,选择恰当 的内容进行精读,依据教学目标,抓住阅读的重点,突出训练的难点,解决学生 的疑点,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在阅读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提倡简洁朴实,去 掉花架子。以学生自学、教师指导、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基本的活动为主,通过 朗读、默读、浏览等方式有层次地阅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在 阅读教学中,切忌抛开对文本的研读,而大量地引入文本之外的资料,削弱了对 文本的关注。适当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运用圈圈点点的批注式方法来 默读课文。 (4)强化课外阅读,注重积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是有 明确规定的。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积极拓展阅读空间,推荐图书,落实课外阅 读。同时还要组织阅读交流活动,巩固学生已经养成的阅读习惯。 3.关于表达教学 本册安排了2次口语表达,8次习作。 口语表达要给学生表达提供充分的时间,要求在说话与倾听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 语交际能力。 习作教学是培养学生认识事物,运用语言表达情感、与人交流的综合性训练。在 习作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习作兴趣,调动学生观察和积累习作素材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讲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习作指导,要在拓宽学生思路 上多下工夫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并且养成自己动手 修改自己习作的好习惯。 4.关于综合学习活动 进行语文综合学习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综合。既要考虑到语文学习目标方面的综合,还要想到跨学科学习目标 的综合。 (2)加强实践。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 的实践机会。针对学生的实际,设计有效的实践活动。 (3)学生主体。语文综合学习活动依然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活动的设计、实施等 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独立设计并组织活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编 者 2008年7月 1.正气歌 [板块说明] 本板块是小学生进入6年级的第一个学习板块。 本板块主题为"正气歌",取材于《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的五言长诗《正气歌 》。本板块共有3课,内容分别是歌词《苏武牧羊》、七言律诗《过零丁洋》、七 言绝句《狱中题壁》和五言绝句《绝笔诗》。这个板块课文的内容具有一个共同 特点,都是颂扬人间浩然正气、抒发胸臆、表达作者坦荡的情怀。 在情感基调上,本板块课文突出了一个"爱"字。爱国,所以甘洒一腔热血;爱 民族,所以不畏凶悍强敌。苏武历尽苦难信念不改,文天祥面对亡国痛楚慨然赴 死,谭嗣同为强国信念情愿献出生命,吉鸿昌义正词严抨击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 党反动派。爱是产生信念的基础。 6年级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提升时期,也是树立人生观的黄金时期。本板块在落实 语文学习任务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两方面都有切实意义。 1-1 苏武牧羊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歌词,由蒋荫棠创作。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 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歌词取材于历史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 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 本课篇幅不长,韵脚清晰,语句长短适宜,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中要引导学生 结合资料把课文内容读懂,并产生真切的感受。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字。 2.能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苏武受到的苦难,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了解苏武的生平和关于他的故事。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中"匈"的写法需要提醒学生,不要丢掉最后一笔"丨"。 2.朗读指导 从结构上讲,本课分为两部分。 (1)第一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在北海边经受的身体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 "雪地又冰天""渴饮雪,饥吞毡"等语句讲述的都是苏武受到的磨难,而此时 苏武仍能"心存汉社稷"。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身临其境"为基础,首 先使学生感觉到苏武经受的折磨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再了解此时苏武的坚定态 度,学生才能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2)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白 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短短11个字,把人生之中最关切的两种思念表达得 格外清楚。对母亲、对妻子的思念时刻煎熬着苏武,而这样的身心磨砺经历了漫 长的十九年。"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这又是怎样坚定的意志、对祖国怎 样的赤诚啊~所以在朗读时,理解苏武经受的苦难是基础,产生崇敬之情是关键 。 3.阅读教学 (1)结合朗读的重点而言,本课的阅读教学着重应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体会苏 武的"苦",这种苦包括自然的风霜对身体的摧残,更有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 而带来的心灵上的痛苦。当一个人身心都受到折磨的时候,意志是很容易被摧垮 的。从这一点上讲,苏武历经十九年磨难而气节丝毫不改,的确是常人所难以想 象的;二是产生对苏武的"敬"。理解了"苦",自然就会产生"敬",这种敬 是敬重他的为人、崇敬他的气节、敬佩他的品质。 (2)苏武的意志坚定如铁,面对匈奴贵族的威吓而面不改色,历经十九年的磨难 而毫不动摇,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着重体会这 一点。 "渴饮雪,饥吞毡""入耳痛心酸""两地谁梦谁",这些语句都说明苏武具有 普通人的情感,他对于痛苦的感受丝毫不比其他人迟钝。正因如此,人们才敬佩 他,匈奴才会"心惊胆碎"。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就是因为他们在关键时刻多 了一份坚定,多了一份信仰。 (3)学习课文时,要注意两处对比,即"历尽难中难"与"心如铁石坚"的对比 ,"任海枯石烂"与"大节不稍亏"的对比,这两处对比正是人的意志与所经历 的磨难的对比。越是艰苦,越是衬托出苏武的坚定;越是感受到这种艰苦,就越 能使学生产生崇敬和感动之情。 4.活动提示 (1)"朗读"中提出要体会苏武的坚贞不屈、不辱使命的可贵精神,教学策略参 见上述。 (2)思考与交流 这两个问题,是要让学生读过课文后能够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正符合新课程 标准中关于第三学段的相关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 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 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 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至于苏武究竟是怎样的一 个人,不同的学生也许会用不同的词语来概括,但是一定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第二个题中出示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反映的是苏武经受的磨难,第三句表现的 是苏武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3)拓展与运用 讲苏武的故事不必强求每个人都讲,也不必占用过多的时间来完成。 (4)积累 这里安排的是清朝诗人、书法家、画家郑燮的《竹石》,要求学生背诵下来。 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学生也许对"匈奴"一词比较陌生。"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我国自古 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和汉族同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他们同汉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 相关资料 苏武牧羊的故事 匈奴自从被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他们口头上表示要和 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 却屡屡扣留到匈奴回访的汉朝使者。为此,汉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同时还把汉朝的使 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 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 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 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汉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特别重用 他,封他为王。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他跟苏武的副手张 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 。 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 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 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 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 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 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 虞常受尽种种刑罚,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同谋。 卫律向单于报告。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 苏武投降。 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 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 武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 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 武投降。单于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 了;接着,又举剑威胁张胜,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 卫律对苏武说:"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连坐(即受株连)。" 苏武说:"我既没有跟他同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 卫律又举起剑威胁苏武,苏武不动声色。卫律没法,只好把举起的剑放下来,劝 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 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 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下。你忘 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汉奸,还有什么 脸来和我说 话,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单于报告。单于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 ,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 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了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 。过了几天,居然没有饿死。 单于见折磨他没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 隔开来,不许他们通消息,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 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说要长期监禁他罢了。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做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 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 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 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 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 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 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 园射下一只 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 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 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 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1-2 过零丁洋 教材分析 本课是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作品。公元1278年,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第二年 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崖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 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 迫文天祥招降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词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 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连称:"好 人~好诗~"竟不能再相逼。 从艺术上说,此诗是大气势、大手笔,在具体表现手段上同样是别具匠心。开头 两句从概括回顾自己一生主要经历入手,是从纵的方面追述。三、四两句以比喻 的方式具体形容当时的局势,从国事说到自身,是从横的方向着笔, 重在气氛情 调的渲染。接下去五、六两句则承接前两句进行具体地补充,"惶恐滩"和"零 丁洋"是两个地名,对仗工整,自然天成,而且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 艰危,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真是妙手偶得的佳句,没有亲身的体验和 出众的才华,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可以看出,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 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 调。到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 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 激奋高亢。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当然 ,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则不在于艺术技巧,而是在于诗 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 结合资料理解诗歌意思,感受文天祥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气节。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搜集有关文天祥的资料。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1)注意"寥"字的读音。 (2)注意"絮"字的写法。 2.朗读指导 朗读的前提是理解。本诗根据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六句从纵横两方面 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 悲苦的情调,朗读时要体会到这种感情。后两句激昂高亢,抒发了自己情愿舍生 取义,为拯救祖国而死的高尚情操。 3.阅读教学 (1)阅读理解本诗,不妨从张弘范对于诗的评价入手:为什么他会连说"好人~ 好诗"呢,将这句话作为突破点,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研读的兴趣。 (2)诗的开头两句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概括地说,是两件大事。一是受到 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元军入侵、宋室危亡之际,响应朝 廷"勤王"号召,1275年正月,以全部家产充当军费,起兵抗元,在频繁不断的 战斗中度过了四年。这四年中,他出生入死,为挽救危亡,竭尽全力,苦苦支撑 ,但局势却越来越危殆。此时,南宋大部分江山已落入敌手,自己也兵败被俘。 眼看大势已去,诗人不禁悲从中来。所以接下去两句就进一步抒写国破家亡的悲 哀。国土遭到元军的蹂躏,山河破碎,南宋王朝在元军的攻逼之下也岌岌可危, 覆亡在即,一如风中柳絮。这是从国势一面说。至于文天祥自己,也 是一生坎坷 。当初做官曾因忤权贵而屡被罢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一次被扣,两次 被俘,数次欲自杀尽节而不死。如今部下将士牺牲殆尽,亲人被元军俘获,自己 孤零一人,身陷敌手,一生如风吹雨打浮萍,无所依托。这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写 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而蕴藏其中的感情尤为深挚沉痛,极有艺术感染力。接 下去,"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是对前面"山河破碎"两句 的补充,具体概括自己的抗元经历,表现忧愤之情。前一句是追忆过去。诗人于 1275年自赣州起兵,经惶恐滩北上。当时元军进逼临安,形势紧急。景炎二年( 1277),诗人在江西战败,又经惶恐滩退往福建,这时国家局势已危在旦夕。因 此,"说惶恐",即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后一句是慨叹眼前, 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孤掌难鸣,漂浮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这两句 中,往日的体验与今日的体验交错在一起,回首当初的"惶恐",还看今日的" 零丁",令诗人百感交集。而这一切又都是由于国家的危亡引起的。诗人忠贞报 国,却眼看大好河山沦入敌手,心中的悲愤自然是难以名状的。 从全诗的构思上看,前面这六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接下去两句则 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 心照汗青。"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 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 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4.活动提示 (1)"朗读"提示中的"有节奏、有韵味"是朗读本诗的重点要求。在理解诗歌 的时代背景后朗读古诗,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诗人悲愤和慷慨的感情产生共鸣。 (2)"思考与交流"及"拓展与运用"中题目应回答的内容请参见"阅读教学" (2)。 (3)积累 这3个词语的意思是: 寥落:荒凉冷落。指战争造成的残破景象。 惶恐:惊慌恐惧。 汗青:指史册。 安排的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临终之作《示儿》。 5.古诗大意 经过辛辛苦苦的努力,因为通晓《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之一考 中了进士,被起用做官, 可生逢乱世,战火已经烧了四年。 祖国山河破碎得有如风吹柳絮, 自己被俘以来一会儿这一会儿那,犹如雨打浮萍。 在惶恐滩的时候,我为国家危急恐惧不已, 如今来到零丁洋,我又怎能不感叹自己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谁能长生不老呢, 只要我对国家一片忠心就能光照史册。 6.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过零丁洋》一诗的情感变化较大,前六句沉郁悲愤,后两句慷慨豪壮。教师在 教学中应结合相关内容指导学生体会好这种情感变化。 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 文天祥,一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其父爱读书 ,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 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 第一名,20岁入吉州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 杭州)应试。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 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 的状元。4天后父亲不幸病故,文天祥归家守丧3年。 后来,元军两路攻宋。宦官董宋臣提请避兵迁都四明(今宁波),以便理宗随时 逃往海上。对此,文天祥仅以进士身份大胆上书直言:"陛下为中国主,则当守 中国;为百姓父母,则当卫百姓。"请斩董宋臣以安人心。此后十几年中,文天 祥断断续续出任瑞州知州、江州提刑、尚书左司郎,或半年或月余。后来又因讥 责贾似道而被罢官。 公元1274年,忽必烈发20万元军水陆并进,直取临安。南宋政权一片混乱,度宗 死,仅4岁的赵(xi n)即位,为恭帝。谢太后临朝,要各地起兵"勤王"。12 75年任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散尽家资招兵买马,数月内组织义军 三万,以"正义在我,谋无不立;人多势众,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气,开始了 戎马生涯。义军赶往吉州,文天祥受任兵部侍郎,获令屯军隆兴(今江西南昌) 待命,几经阻挠才得以入卫临安。不久出任平江(今江苏吴县)知府,奉命驰援 常州。在常州,义军苦战,淮将张全却率官军先隔岸观火,又临阵脱逃,致义军 五百人除四人脱险外皆壮烈殉国。这年冬天,文天祥奉命火速增援临安门户独松 关,离平江三天后,平江城降。未到目的地,关已失守,急返临安,准备死战, 却见满朝文武纷纷弃官而逃,文班官员仅剩6人。 1276年正月,谢太后执意投降。元将伯颜指定须由丞相出城商议。丞相陈宜中竟 连夜逃遁,文天祥即被任右丞相兼枢密位都督出使议和。谈判中,文天祥不畏元 军武力,痛斥伯颜,慨然表示要抗战到底,遂被扣留,又被押乘船北上。文天祥 以绝食抗议,后在镇江虎口脱险。由于元军施反间计,诬说文天祥已降元,南返 是为元军赚城取地,文天祥屡遭猜疑戒备,颠沛流离,千难万死两个月,辗转抵 温州。这时,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陆秀夫等拥立7岁的 赵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又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同时都督诸路军马,往南 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据人赴各地募兵筹饷,号召各地起兵杀敌。秋天 ,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往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 1277年,文天祥率军移驻龙岩、梅州(广东梅县),挺进江西。在雩都(今江西 南部)大败元军,攻取兴国,收复赣州10县、吉州4县。人心大振,江西各地响应 ,全国抗元斗争复起,文天祥号令可达江淮一带,这是他坚持抗元以来最有利的 形势。元军主力开始进攻文天祥兴国大营,文天祥寡不敌众率军北撤,败退庐陵 、河州(今福建长汀),损失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掳走。 1278年春末,端宗病死,陆秀夫等再拥立6岁的小皇帝,朝廷迁至距广东新会县5 0多里的海中弹丸之地,加封文天祥信国公。冬天,文天祥率军进驻潮州潮阳县, 欲凭山海之险屯粮招兵,寻机再起。然而元军水陆猛进,发起猛攻。年底,文天 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杀,未果。降元的 张弘范劝降,遭严词拒绝。文天祥写下《过零丁洋》以明志。 文天祥被迫目睹陆秀夫负主投海,张世杰被台风恶浪吞没,悲痛欲绝。苟延残喘 的南宋小朝廷灭亡了。元将张弘范在庆功宴上向文天祥敬酒说:"宋朝已亡,你 的忠孝也尽到了,丞相如能为元朝做事,元朝宰相岂不非你莫属吗, "文天祥说 :"国亡而不能救,做大臣的死有余辜。难道还能贪生怕死,背叛祖国吗," 4月22日,文天祥被押往大都,一路上"风雨羊肠道,飘零万死身"。10月初,辗 转万里,文天祥被押解到大都。被带到接待投降者的"会同馆",安置在高贵的 房间里,摆有佳肴美酒。留梦炎、阿合马先后前来劝降,文天祥威武不屈。后来 元统治者又将他投入恶牢,囚禁折磨三年之久,让他读到正在元宫中充当女仆的 被俘妻女的信,让他已降元的弟弟来狱中探望。但文天祥不为百般折磨、千般利 诱、万缕亲情所动,凛然作《正气歌》。 一日,忽必烈亲自劝降,说:"现在你如能像对待宋朝那样对我,立即任你为丞 相。"文天祥虽被卫士用金棍击伤膝骨,仍泰然处之,昂首挺立,答曰:"一死 之外,无可为者。"次日,文天祥便被杀害,时年47岁。 1-3 狱中题壁 绝笔诗 教材分析 本课由两首诗组成:《狱中题壁》是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所写,表达了自己 为变法情愿献出生命的决心;《绝笔诗》作者是吉鸿昌,表达了他誓死抗日和对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痛恨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3. 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预习任务,了解有关两位作者的资料,为理解两首诗做准备。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进入6年级,识字主要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本课需要识写的生字中,"臾"的读 音、"狱"的字形要注意。 2.朗读指导 读诗要注意诗的韵味,读这种感情激昂、充满豪情的诗更应注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所以在朗读前一定要有比较充分的理解作为基础。以《狱中题壁》为例,诗人 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不仅引用了典故,而且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甘愿为变法献出生 命的决心。所以在朗读时,就要注意把这种坚决的语气读出来。 而《绝笔诗》则简洁明了,朗读时更要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把作者无所畏 惧的精神表现出来。 3.阅读教学 本课的两首诗中,《绝笔诗》比较易懂,《狱中题壁》需要联系典故进行理解。 《狱中题壁》理解: 汉朝的张俭和杜根,都因揭发朝中权贵、上书要求太后归权皇帝而受打击迫害, 他们吃尽苦头,但在当时就受到人们尊敬,死后更留下好名声。谭嗣同自比张、 杜,觉得扪心无愧。他态度从容,决意含笑就义。他又想到了康有为 和王五,他 们的"去"和自己的"留"是肝胆相照的,犹如巍巍两昆仑,皆为顶天立地的人 物。谭嗣同衷心祈愿这两位"生者"继续实现"死者"未竟的志愿。 (1)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康有为出逃,作者被捕。在 狱中,他意气自若,拾起地上的煤屑,在墙壁上写下这首绝笔诗。这首诗高度凝 练地表现了谭嗣同以身许国、慷慨赴难的真挚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多 少年来一直赢得广大读者的崇敬。 (2)"望门"句:张俭,东汉人,有才德。延熹中太守翟超请为山阳东部督邮, 后因弹劾宦官侯览,被诬结党睹反,朝廷下令逮捕他,时人慕其名,张俭"望门 投止",人人"破家相容"。此喻康有为。望门投止,指人在困迫之中,见有家 门就进去,以求避难安身。 (3)"忍死"句:杜根,东汉人,字伯坚。安帝初举孝廉,为郎中。时邓太后临 朝,权在外戚。杜根便与他人联名上书,请求邓太后还政于帝。太后怒,命人把 他装入布袋,于殿上击杀之。执法者以杜根忠正,使人不用力,杜根诈死三日而 后逃走。后邓氏被诛,杜根复官拜为侍御史。作者政变前夕曾电唐才常:"速偕 同志,来京相助。"唐才常接电后速往汉口与哥老会联系,选壮士多人赴京,但 此时尚未到京,所谓"忍死"指此。须臾,片刻。待杜根,等待唐才常来京。一 说,系作者自喻,意谓"忍死"待复出如杜根。 (4)"我自"句:作者在被捕前已抱必死决心,他劝梁启超出走时说:"不有行 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临刑前又说:"有心杀贼,无力回 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句正是他决心舍生取义、含笑九泉的大无畏精神 的写照。横刀,面对刽子手的屠刀。 (5)"去留"句:谓一去一留仍肝胆相照。两昆仑:一说指康有为和作者自己; 一说指两位侠义朋友王五和胡七,二说皆通。 4.活动提示 (1)思考与交流 第一句中的词语解释请参看上文。第二句中的"尚"是"尚且"的意思。 这个题是结合本板块主题设置的。苏武、文天祥、谭嗣同和吉鸿昌所表现出来 的浩然正气为后人传诵。《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正气"的解释是:"光明正大 的作风或风气;刚正的气节。"本板块几篇课文所表现的"正气"相同点都是光 明正大、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的气节,不同之处在于具体的表现形式有差异:苏 武的正气是不辱使命;文天祥的正气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谭嗣同的正气是舍 生取义;吉鸿昌的正气是坚贞不屈。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是多元的。 (2)积累 要求学生背诵这两首诗。 引导学生搜集用于表达坚贞不屈的成语。 舍生取义:舍,舍弃;义,道义、正义。宁可舍弃生命,也要追求正 义。 大义凛然:严峻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 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革命者为了自己的追求、为了民族的解放而甘愿牺牲的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有这样的认识:生命对于任何人都是宝贵的,而且 只有一次,但是与个人所坚持的信仰,人们所共识的道义,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相 比,个人的生命就不是最主要的了,所以古往今来为了正义和信仰而不惜献出生 命的人一直为人们所尊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 国家、民族的关系,既有利于理解诗义,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相关资料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好任侠,喜剑术。中日 甲午战争后,在浏阳创立算学会,倡我国学会之先河。提倡新学,开湖南维新风 气。著闪烁着民主、科学、反封建精神的《仁学》,尖锐抨击封建"纲常名教" 。要求"冲决"一切"罗网",提出改官制、开议院等变法主张。1897年,协助 湖南巡抚陈宝箴等设立时务学堂,兴办新算学馆,筹办各项新政。又倡设南学会 ,创办了《湘报》,团结维新志士,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激进派。1898年8月 ,得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奉旨入京,以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新政。 太后及其 党羽密谋政变,为保光绪帝,他夜访袁世凯于法华寺,请其举兵相救。袁世凯向 荣禄告密,政变遂起。9月被捕,28日与林旭等六人同时被害,世称"戊戌六君子 "。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吉鸿昌(1895,1934),抗日名将。原名恒立,字世五,河南扶沟县人。1913年 入冯玉祥部,从士兵升至团长。骁勇善战,人称"吉大胆"。1926年任第36旅旅 长,10月,率部参加北伐战争,由兰州兼程东进,参与解西安之围。1927年任第 19师师长,5月出潼关占河南洛阳,在黄沙峪率师夜渡黄河,击退奉军,连克新乡 、安阳数城。1928年任第30师师长,调防甘肃天水。1929年任第2l军军长兼宁夏 省政府主席。1930年5月参加蒋冯阎战争,任冯军第3路总指挥。9月接受蒋介石收 编,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旋奉命"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但不 愿替蒋打内战,态度消极。翌年称病去上海就医,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接触, 随后曾在潢川组织旧部起义,参加工农红军未果。8月被蒋解职,强令出国"考察 "。遂环游欧美,发表抗日演说。1932年回国寓居天津,常与中共华北政治保卫 局联系,8月到湖北麻城宋埠策动旧部第30师起义失败,潜回平津地区后加入中国 共产党,按党的指示潜赴泰山联络冯玉祥出山组织武装抗日。随即变卖家产,购 买枪械,联络旧部,于1933年5月,与冯玉祥、方振武在张家口建 立察哈尔民众抗 日同盟军,任第2军军长、北路前敌总指挥,率部向察北日伪军进击,连克康保、 宝昌、沽源、多伦四县,将日军驱出察境。蒋介石反诬同盟军破坏国策,令何应 钦指挥16个师与日军夹击同盟军。9月,吉鸿昌与方振武率部退至河北顺义、昌平 (今均属北京)带,战至10月中旬弹尽粮绝而失败。潜往天津继续从事抗日活动 ,1934年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为主任委员,秘密印刷《民族 战旗》报,宣传抗日,联络共方,准备重新组织抗日武装。11月9日,在天津法租 界被军统特务暗杀受伤,遭工部局逮捕,引渡到北平军分会。经蒋介石下令,24 日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 当"立时处决"的命令传来,吉鸿昌正气凛然,奋笔疾书遗言,陈述自己走上革 命道路的缘由,痛斥蒋介石祸国殃民的滔天罪行。临刑时,吉鸿昌军人雄风不减 ,披上斗篷,大步走上刑场。他从容地拾起根树枝代笔,以大地为纸,写下了就 义诗: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他对刽子手说:"我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拿椅 子来。"又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吉鸿昌特 地要求面东而坐--朝日本国方向,怒目而视。当刽子手举起枪时,他高呼:" 抗日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终年仅39岁。 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党中央决定授予吉鸿昌以革命烈 士的称号。 表达 苏武的故事 教材分析 本次表达设置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深层次理解以及对于所掌握的课 外知识的综合运用。 1.理解苏武牧羊在胡十九年受尽磨难,但始终没有改变一心为汉的浩然正气,把 这点作为指导习作的重点内容。 2.综合运用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苏武的知识,并加以适当联想,使习作内容丰富生 动。 教学建议 1.理解是基础,想象是关键。本次习作要以《苏武牧羊》课文为主要依据,重点 表现出苏武坚贞不屈的气节。 2.仅仅改写课文是不够的,还应该组织自己所掌握的材料,使习作更加翔实。但 也不要把这篇作文写成纪实性的文章,那样就变成了历史研究。相关提示请参见 教材中的"表达提示"。 3.评价本次习作可以着眼以下几点:一是看是否表现出了人物的品质;二是有没 有把歌词所描绘的画面以及自己所了解的故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三是想象是否 丰富而合理。 4.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 综合学习活动 热点关注 教材分析 本次综合学习活动的主题是"热点关注",目的是引导学生善于关注生活的热点 问题,并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从而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 教学目标 1.养成关注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媒体中的热点新闻的习惯。 2.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进行辨析,经过研究得出客观、正确合理的结论。 3.初步学写研究报告。 教学建议 1.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时代的传媒具有多面性的特点,信息量大,需要培养及 时关注并辨析热点问题的能力。 2.要启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新闻,关注世界。 3.要指导学生对听到的、看到的诸多问题进行归类、梳理,选择出热点问题进行 讨论,并得出合理的、正确的结论。 4.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报告"这种形式表达出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报告"可以 谈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谈自己对某一问题利与弊的分析、谈自己的建议、也可以 报道某些有代表性的新闻。 5.评价要贯穿活动过程的始终,要着眼于学生准备情况、研究讨论的主动性和研 究报告的客观性这几方面。"研究报告"也不必求大求全,更不要把它看做是活 动的唯一成果,要更着眼于让学生在过程中感受,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培养 能力。 6.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 2.汉语家园 [板块说明] 《汉语家园》这一板块包括《贴春联》《对子歌二首》《语言之美》三篇课文。 由《汉字家园》到《汉语家园》,虽然只是一字之差,透射出来的却是对汉语文 化层面的关注,如果说《汉字家园》注重的是语言文字的学习,《汉语家园》则 更多地关注汉语文化的积淀。本板块的三篇课文中,《贴春联》是节选自《红岩 》的小说片断,五副对联是课文的主体;《对子歌二首》是嵌对的韵文;《语言 之美》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对三篇课文的学习,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对联 这种文学形式、诵读嵌对的对子歌以及品味含蓄优美的诗意语言,感受中华民族 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隽永,领略汉语言的无限魅力 。 2-1 贴春联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罗广斌、杨益言的长篇小说《红岩》第16章。《红岩》反映的是全国 解放前夕光明与黑暗的一场特殊搏斗,充分表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献身主义 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16章主要写了1949年元旦,国民党反动派兵败如山倒,不得不玩弄"停战"的 把戏,想骗取喘息的机会,以便聚集力量,反扑过来。在这样的背景 下,国民党 反动派设在重庆市郊区歌乐山下的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渣滓洞的特务也在表面上对 被囚禁的革命者做出一点放松的姿态。我们的革命前辈,巧妙地利用这个机会, 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新年联欢会,欢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所取得的伟 大胜利,对狱中的革命力量进行了一次检阅,表现了随时面临死亡威胁的共产党 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选入教材后有删节改动。 课文按照狱中联欢的过程,写了唱歌、交换礼品、贴春联,其中具体描写了"贴 春联"。课文的重点、难点也都集中在"贴春联"这一部分。具体说来,较难理 解的是五副对联字面的意思和含着的意思,以及"猩猩"面对这些对联的态度。 课文中五副对联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从字面看,没有一处体现革命的词句,没有 一处可以被敌人抓住把柄,但在当时当地,大家都能领悟到这些对联中所蕴藏的 欢呼革命大好形势、赞颂革命者、抨击反动派的内涵。正因如此,意在"挑剔" 的"猩猩"看了之后,可能已意识到某些不同寻常的意义,但因找不出问题、抓 不住把柄,也就只能无可奈何地溜走。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通过对文章中对联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对联这种 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了解对联的特点;二是借助这样一篇饱含着作者鲜明爱憎 而又有一定难度的课文,培养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尤其是含义深刻的对 联体会作者 思想感情的能力;三是引导学生接触以描述革命斗争为主要内容的当代优秀文学 作品,从中了解革命者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感受革命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大无 畏的斗争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对联的读法。 3. 仔细体会文中对联的深刻含义,理解革命前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对敌斗争中 表现的巧妙的斗争艺术。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课前,可鼓励学生读长篇小说《红岩》,也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由教师或学生 讲述或朗读跟课文关系密切的章节。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营"注意"艹"下面是"冖","爆"注意右边的"暴 "中间两个横,"谐"右边的"皆"下面是"白",不要写成"日","喂"右 边的"畏"下边不要多写撇。要求认识的字中,"滓"是平舌音,"渣""禅" 是翘舌音。 2.朗读指导 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贴春联"这部分,要表达出作者对革命者无限敬仰、对反动 派无比蔑视的感情。如,"这里悟的是革命之道,参的是马克思列宁 主义之禅" ,在加点处前稍顿,把加点的字稍强调一些,便有助于揭示对联的真实含义。" 猩猩也许看不懂,也许看懂了又不敢承认,居然妄加评论道:'这对联倒有些修 仙炼道的味了。'"把加点的字适当强调,再把猩猩说的话稍微夸张一些,有一 点阴阳怪气的语气,这样才有利于表达蔑视敌人的感情。 3.阅读教学 课文描述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新年联欢会的场面,重点描写的是"贴春联",对仗 工整的对联,灵活鲜明地表达了被关押在国民党反动派监狱中的革命者对光明未 来的渴望和赞美,对反动黑暗统治的憎恨与蔑视。 女牢的对联: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数月"与"千年"的反差,突出了" 世上"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暗示了全国即将焕然一新,横额"扭转乾坤"更是把 这一主旨表达得淋漓尽致。 楼一室的对联:歌乐山下悟道,渣滓洞中参禅。表面似乎在讲"修仙炼道",其 实这"道"和"禅"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在"歌乐山下""渣滓洞"中仍 "悟道""参禅",且在横额里美其名为"极乐世界"(佛教里令人向往的没有 痛苦、只有快乐的地方),充分表现出革命者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屈服的大 无畏革命精神。 楼二室对联: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洞中"(当然指渣滓洞,也 可以理解为国民党统治区)的"旧景"(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的景象)和"窗外 "(相对"洞中"可理解为解放区)的"新春"(生气勃勃、生机盎然的春色) 景色形成鲜明对比,横额"苦尽甜来",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革命形势,表现了 革命者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坚信革命即将胜利的信心。 楼三室借用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里的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红杏出墙来",略加改动("春色满园"变为"满园春色"),使对仗更工整, 加上横额"大地春回",清楚地说明了革命的大好形势,国民党反动派想阻挡人 民争取光明和自由只是白费力气。 楼七室的对联"两个天窗--出气""一扇风门--伸头"真实地刻画了牢狱的 环境,而横额"乐在其中"则深刻地表达了革命者对革命事业的执著和把个人生 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文章中对联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对联的特点、含义, 进而理解课文内容,领会革命前辈在狱中表现出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巧妙的 斗争艺术,令每一个学生都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做法为: 第一,从找一找到想一想。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发现课文中有多副对联。教学时,让学生仔细找一找"贴春 联"这一部分中有几副对联,分别在每副对联旁标上序号。学生找到古人的诗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能会对它是不是对联产生疑问。教 师应让学生明确: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表达相关内容的两个句子组成的对句就 称之为对联。"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字数相等,表达内容相关, 但词性结构不完全相同,只能算宽泛意义上的对联。这样也能很快找到课文中的 另一副特殊的对联"两个天窗--出气;一扇风门--伸头",横额"乐在其中 "。在找到全部五副对联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自己想一想,每副对联是什么意思 。 第二,从读一读到议一议。 学生在思考对联含着的意思时,必须先自己读一读对联以及对联的上下文。在读 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恰当地运用音调、停顿,议议个别词的读音、词义。 如第一副对联中"乾坤"一词,原指天地,"洞中才数月,世上已千年"这副对 联的横额"扭转乾坤"则暗含着革命形势发展迅速,封建王朝一定要崩溃,人民 当家做主的时代一定能到来的深刻意蕴。这样从读一读到议一议的过程,有利于 学生深刻体会革命者在监狱里被囚禁的生活和全国范围内的迅猛发展的革命形势 。 第三,从读一读到背一背。 狱中的革命者运用对联这一特殊形式,作为新年联欢会的重要内容。教师让学生 谈一谈自己的想法,为什么要开展贴对联这一特殊的活动,用这些对 联有什么好 处,你对革命者有什么认识,又对敌人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发表看法,各抒己见 。教师从对联的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出发,联系当时的背景,启发引导学生,不 难体会出革命者乐观、幽默、昂扬的革命激情。学生自然而然被革命前辈的革命 乐观主义精神和巧妙的斗争艺术所感动,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感慨的同时,指导 学生背诵,正好水到渠成。 总之,学习本篇课文时,教师要以对联作为突破口,让学生在对联这个特殊的语 言环境中感受语言文字、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含义,进一步领会课文中心。 下列词语供理解课文时参考: 苍劲:(树木)苍老挺拔。课文里指字写得成熟、有力。 洋溢:(情趣、气氛等)充分流露。 诙谐:形容说话有趣,引人发笑。 扭转乾坤: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乾坤,天地。 参禅:原为佛教名词,指彻底理解了佛教禅宗的奥秘。这里借用这个佛教名词, 说的是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妄加评论:乱评一气。 挑剔:挑毛病,找碴儿。 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 4.活动提示 (1)思考与交流 "结合文中几副对联,联系上下文,体会对联体现了革命者怎样的精神和情感 ",旨在推动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仔细体会文中对联的深刻含义, 理解革命前 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对敌斗争中表现的巧妙的斗争艺术。 "读一读文中的几副对联,看看横批和上下联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旨在 引导学生关注对联的特点,了解横批和上下联的关系。学生通过读文中的对联不 难发现,对联的横批是对上下联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对上下联表达主旨的深化、 提升。 (2)拓展与运用 "读下面的对联,想一想这些对联分别用在哪些地方,并说说它们为什么能用在 那些地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对联使用的场合。"春到山乡处处喜,喜临农家 院院春"用于农家院,"东风吹暖英雄门第,喜报映红光荣人家"用于军属家庭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用于商店或生意人家,"提高医疗质量 ,增进人民健康"用于医院,"燕舞莺歌喜盈大地,桃欢李笑春满校园"用于学 校,"企业自主干群意气风发,质量优先生产捷报频传"用于企业。 (3)积累 "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旨在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出现的几副对联。 5.课时安排:建议3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不理解某些对联的含义,教师可适当指点。如,"洞中才 数月,世上已千年",可先让学生讲讲字面的意思。学生可能会讲:" 在山洞里 只过了几个月,外面的世界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然后,让学生读一读课文里 这副对联下边的那段话,说说对联含着的意思,让学生弄清,"洞中"指的是关 押革命者的渣滓洞集中营,"世上"指的是中国已经获得解放的地方。这里的" 千年"并不是说真的过了一千年,而是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重大变化。 "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贴春联》一文中许多地方都留有空白 ,恰当运用文中的空白处,就能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如"贴对联"这部分内容主要表现革命者巧妙的斗争艺术,以及特务们的无可 奈何。前两副对联明确写出了特务头子猩猩的反应,而后三副对联特务的反应留 有空白,可以让学生充分挖掘。例如楼三室的对联"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 出墙来。"横额"大地春回"。这副对联借用叶绍翁描写春景的两句诗,实际上 革命者想表达的意思是:革命的力量是阻挡不住的,重庆也马上就要解放了。" 大地春回"就是指全国解放。理解完对联的含义,引导学生对猩猩的反应展开深 入讨论。 下面是一位老师的案例。一位学生说:"我认为猩猩看不懂这副对联,他可能会 说:'嗯,这副对联写得真美啊~'"另一位学生也赞成猩猩看不懂,认为可能 会说:"什么,这里还有红杏,我怎么没看见,"一位学生认为猩猩似 懂非懂, 可能会把"一枝红杏出墙来"理解为有人要逃走,心想:一定要加紧防范。也有 人认为猩猩可能看懂了,但他不敢说(联系时代背景),心想:还是整理好包裹 ,准备溜之大吉吧~学生的种种不同的看法,都能表现出特务的无可奈何。这样 ,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关资料 1.作品简介 《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严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 长篇小说。它的历史背景是1948年至1949年重庆解放。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胜 利进军和反动派的垂死挣扎,是这一时期的特点。小说把反动派在全局上不可逆 转的覆灭命运,与局部上的气势汹汹、疯狂镇压;把革命事业全局上的辉煌胜利 ,与革命者个人的悲壮牺牲,辩证地统一起来。它的基本情节以"中美合作所" 集中营(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开了我地下党领 导的城市的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以及华蓥山区的武装斗争 ,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小说 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革命者的狱中斗争,除了《贴春联》所写的新年联欢活动外 ,还写了狱中绝食斗争的胜利,为龙光华烈士举行追悼会,写了江雪琴的从容就 义,许云峰在地牢里同徐鹏飞的最后一次交锋,以及最后的武装越狱斗争等。全 书共三十章,《贴春联》是从该书的第16章节选下来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 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 了许多革命烈士坚韧不拔的英勇斗争和壮烈牺牲的场面。根据这些经历,他们于 1957年写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随后,在回忆录的基础上创作了长篇 小说《红岩》。 2.人物简介 江姐:小说中的名字叫江雪琴,是《红岩》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监狱之花:是狱中一对牺牲了的革命者遗下的女婴。她父亲入狱后很快就被敌人 枪杀了,她的母亲因难产而去世。难友们给她起了"监狱之花"这个美好的名字 。 "猩猩":渣滓洞集中营的特务头子。因为他长着人的面孔,穿戴着人的衣冠, 但没有人的心肝,而是一头类似人的刁诈的动物,所以大家都叫他"猩猩"。 2-2 对子歌二首 教材分析 《对子歌二首》选自《中国蒙学精选赏析》中的"声律启蒙",内容都与大自然 息息相关,风霜雨雪、春夏秋冬、莺歌燕舞、绿竹苍松......情境极其优美,表现 了大自然的美好,同时语言精练,读起来朗朗上口,利于学生了解对子,培养学 生语感,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读出对子的韵味。 3.理解课文内容,发现对对子的规律,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隽永。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搜集对联,预习课文。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迢"读ti?醥,不要读成zh o,要求认识的字中,"朔 "读shu?颍 灰 脸蓅u?蚧騭? ,送猓 闹小安紊塘疥锥肺鞫 敝小安巍倍羢h n,"斗"读"d u","飒飒寒霜惊戍旅"中"戍"读sh? ? 2.朗读指导 本课是两首对子歌,对仗工整,读起来顺口。朗读指导要注意把握本课的特点, 指导学生在朗读时强调相对的两个词语,并且注意节奏与停顿,读出对仗的感觉 。同时让学生多读,可以采取学生自己练习读,同桌对读,全班男生、女生对读 ,教师与全班学生对读等方式,让学生在饶有兴味的朗读中熟读成诵。 3.阅读教学 本课阅读教学,建议将课文的学习与课后活动有机整合起来。首先由学生交流自 己预习时搜集的对联引入新课。而后请学生初读课文,对照认字表、 文中的注音 把课文读顺,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停顿,并且可以通过"我说上联,你对下 联"的方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接下来结合课后活动中"思考与交流"第1小题 ,引导学生读对子歌,写出相对应的词语。然后结合书中给出的注释,理解课文 中词句的意思,体会这些词语从意思到意境都是对称和谐的。继而结合课后活动 "思考与交流"第2小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发现对对子的规律,并恰当链接课 后活动的"小链接",使学生了解对联这种汉语特有文学形式的规律、特点。而 后结合课后活动"拓展与运用",训练学生填字组对。结合课后活动"积累", 指导学生通过"教师引读""学生接龙读"等各种方式朗读两首对子歌,熟读成 诵,并且积累两副描写风景名胜的对联。 4.活动提示 (1)思考与交流 "读两首对子歌,写出相对应的词语",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对子歌"嵌对"的 特点。学生读两首对子歌,自然可以找出该题的答案,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 找出对子歌中嵌的其他相对应的词句。 "讨论:通过学习课文,关于对对子,你有什么发现",旨在引导学生发现对 对子的规律。对对子的规律在"小链接"中有所体现,一是字数相同、长短相等 ,也就是情境图中男孩所说"对子是一个字对一个字,两个字对两个字",二是 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两句之间平仄相对,三是意思和意境上对称和谐。 (2)拓展与运用 "请你尝试着将下面的字恰当地填入对联中"旨在引导学生在填字组对的过程中 学会属对。上联:东风迎(新岁);下联:瑞雪兆(丰年)。上联:昨(夜)春 风入(户);下联:今(朝)喜气盈(门)。 (3)积累 "背诵课文"旨在引导学生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读读背背下面的对子"给出了两个名对,"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 天"是一个"回文联","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是 描写长白山天池这一风景名胜的对联。 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由于《对子歌二首》选自《中国蒙学精选赏析》中的"声律启蒙",属文言文, 语言不像现代的白话文那样浅易,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 结合书中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难理解的词句。同时又不应仅仅局限于词 句的疏通,作为对子歌,嵌在其中的对子从音韵、平仄到意思、意境都是和谐对 称的,所以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词句的意境,体会对子的特点。 相关资料 桃符诗联千载上 散作人间雨露浓 --《历代名人对联墨宝》前言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它是由产生于秦代前后的"桃符" 演化 而来。当时的"桃符",即在两块深红色的桃木板上,书写"神荼""郁垒"二 字,或画出二神图像,意在镇邪驱鬼,祈福纳祥。随着南北朝骈文的出现和隋唐 律诗的发展,"桃符"的内容也在更新,产生了题写两句对偶的"桃符诗句"。 而有记载的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板上的桃符诗:"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 般多被认为是最早的对联了。 宋元沿袭,宫廷、宦门以及寺庙、佛门已经出现了镌刻于楹柱上的对联,后人称 之为"楹联"。至明代,更有"对联天子"之誉的朱元璋一道圣旨:公卿士庶门 上,须加春联一副,倡令春节贴联、书额题联。自此,由宫廷豪门到百姓门户, 春联遍布金陵各地。到清时,特别是康乾盛世时期,可以说,对联艺术发展到了 炉火纯青、日臻完美的程度。不仅内容广,而且形式多、手法奇。从内容上看, 有抒情联、处世联、修养联、赠勉联、题撰联之分类;从形式上讲,有春联、风 景联、婚联、寿联、挽联、书斋联、厅堂联、寺庙联等众说;在表现手法上也是 短句长联,趣言妙韵,口对笔题,异彩纷呈,更有名流云集,高手不穷。直至今 日,对联这一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依然绚丽夺目,雅俗共赏,深为人们喜闻乐 见。 对联是我国独具的文化现象和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是华夏民族的美学观和语言 特点的综合产物。"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从这些旧时朗朗上口、悦 耳优美的"对子歌"看,不但词义为对,音调也对,平仄也是严格对仗的:"天 "是平声,"地"恰为"仄"声;"雨"是仄声,"风"恰为"平"声。在这里 ,你便可以体会中国语言的特点,单音而具备四声(以四声这个通用词代表五声 或更多的分类法),这就决定了我们汉字文学中的一些重大特色。一副对联是由 上联和下联两个部分组成,上下联少则各几字,多达各数百字。通常以各五字或 各七字为主。上联和下联的
本文档为【[应用]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参考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34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4KB
软件:Word
页数:5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0-15
浏览量: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