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河齐家坪遗址初探.doc

广河齐家坪遗址初探.doc

举报
开通vip

广河齐家坪遗址初探.doc广河齐家坪遗址初探.doc 广河齐家坪遗址初探 [摘要]齐家坪遗址是齐家文化的命名地,1975年进行了科学的考古发掘。墓地由南至北成排分布,墓葬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头向大致可分为北偏西、北偏东和正北方向,无葬具。葬式可分为单人葬和合葬,一次葬和二次扰乱葬。葬俗有白碎石随葬、身首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埋葬、涂抹红色颜料及二次扰乱葬。随葬品有铜器、石器、牙骨角器、陶器及绿松石、蚌器等。在年代上应接近秦魏家类型,约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700年。 [关键词]齐家坪遗址;齐家文化; 墓葬特征;随葬器物 [中图分类号...

广河齐家坪遗址初探.doc
广河齐家坪遗址初探.doc 广河齐家坪遗址初探 [摘要]齐家坪遗址是齐家文化的命名地,1975年进行了科学的考古发掘。墓地由南至北成排分布,墓葬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头向大致可分为北偏西、北偏东和正北方向,无葬具。葬式可分为单人葬和合葬,一次葬和二次扰乱葬。葬俗有白碎石随葬、身首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埋葬、涂抹红色颜料及二次扰乱葬。随葬品有铜器、石器、牙骨角器、陶器及绿松石、蚌器等。在年代上应接近秦魏家类型,约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700年。 [关键词]齐家坪遗址;齐家文化; 墓葬特征;随葬器物 [中图分类号]K8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6-0005-05 一、概述 1975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发掘,不仅出土了一大批陶器,而且还发现了制作精巧的铜斧及青铜牌(镜)。两次清理主要揭露面积592.75平方米,发现遗迹有:墓葬118座,房址4座,灰坑17座,红烧土墙基4处,硬土路面1条,卵石堆1处。两区出土各类器物共计约2400件。另外还有其它少量的石料和细石器。 齐家坪墓地应为公共墓地,墓地由南至北成排分布,除了少数墓坑为不规则椭圆形或者没有墓坑外,其余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其中几座较大的墓为横长方、近方形土坑墓。无葬具。单人葬墓居多,合葬墓次之, 其中4人以上的大型合葬墓6座。遗址中盛行的是单人葬,而合葬墓亦很流行。墓葬较集中,有相互叠压打破的墓葬。墓主的头向大致可分为北偏西、北偏东和正北,但也有少数例外的墓向为东西向。 二、 齐家坪墓地特征 (一)葬法 按墓主个体的数目可分单人葬和合葬;按埋葬的次数可分为一次葬和二次扰乱葬。 A、B两区的单人葬墓共计82座,占总数的69.5%,合葬墓共计36座,占总数的30.5%。合葬墓中男女合葬的墓葬有15座,占合葬墓总数的41.6%;一男二女合葬的墓葬有2座,占合葬墓总数的5.6%;4人以上的大型合葬墓6座,占合葬墓总数的16.7%;其它合葬墓中人骨的性别等记录不是很明确(乱骨、男男合葬、成人与小孩合葬)的墓葬有13座,占合葬墓总数的36.1%。通过以上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在这批墓葬中单人葬墓最多,合葬墓次之,说明齐家坪遗址中盛行的是单人葬,而合葬墓亦很流行。 在合葬墓中以男女双人合葬墓最多,一男二女合葬墓较少,4人以上的合葬墓也占一定比例。同一座墓葬中有仰身直肢和侧身屈肢等葬法,其中男女双人合葬墓中男性多为仰身直肢,而女性多为侧身屈肢,面向男性。体现了一夫一妻的埋葬习俗和男尊女卑的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4人以上的合葬墓葬法各异,有二次迁葬,也有殉葬。 一次葬指的是人死亡后直接下葬,未经过二次移动或者再埋入新的个体的墓葬,有7座,占总数的5.9%。除此以外,均被认为是经过二次扰动 的二次扰乱葬墓,有111座,占总数的94.1%。可知该墓地盛行二次扰乱葬。 (二)葬式 可分为无扰动的仰身直肢葬、扰动的仰身直肢葬、肢体扰乱的仰身葬、侧身葬、屈肢葬、俯身葬、二次乱葬、头骨高于躯干骨葬。 (三)葬俗 1.白碎石随葬 有白碎石随葬的墓葬共计35座,占总数的29.7%,白碎石的数量分别为14,242块。这些白碎石均为白色石料或石块被人为砸碎后有意放置在人骨的左臂肘内侧。这种现象不只出现在单人葬墓中,即使在多人合葬的墓葬中也有墓主人的左臂肘内侧随葬若干白碎石的现象。有学者认为这一葬俗应与白碎石崇拜有关,白碎石崇拜是羌人及同祖的少数民族共同的宗教习俗。 相传古代羌民在岷江上游与戈基人交战不胜,在梦中得到用坚硬的白碎石与木棍作为武器的暗示,后来果然战胜了敌人。为了答谢神恩,又不知神颜,于是便奉白碎石为最高天神,举行了隆重的祀典。在另一则传说中,羌族是从白碎石中出来的。据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羌语支耳苏人的传说,人是由大海中一块白碎石裂开产生的。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的羌族崇祀白碎石,各家各户的大门顶上,或者在屋顶上部安放着一块白碎石,人们称之为白碎石神。有不少地方还专门为白碎石修建了神庙。藏族被认为是古羌人的后裔,它的支系甲绒也奉白碎石神,在居址四角、窗门和壁上无不供以白碎石。 甘肃永靖大何庄有6座齐家文化墓葬也发现小白碎石子随葬,每座2,48块不等,大都放置在肱骨或盆骨旁。甘肃永靖秦魏家发现有21座齐家文化的墓葬中有小白碎石子,分别为2,105块不等,撒在人骨周围或者堆放在一起。,?t,?武威皇娘娘台发现有20座齐家文化的墓葬中随葬绿色或白色的小石子和粗玉石片,小石子一般都和陶器堆放在一起,个别的在头部上方和手旁堆放,小石子大部分是粗玉和大理石料,都是经过人工打击的。齐家坪遗址中的35座墓葬中有小白碎石随葬,且随葬的位置固定在左臂肘内侧。由此可知,白碎石随葬应是齐家文化比较盛行的葬俗。 前面遗址中提到的白碎石崇拜,都是用完整的石块随葬,且笔者未见到实物。但通过观察齐家坪的白碎石实物发现:这些白碎石都是被人为砸碎,且每块碎石的大小形状相似,为多棱体,每个棱面都很锋利,有的白碎石上有1,2个光滑平整的台面,但没有打磨或使用过的痕迹。齐家坪遗址中随葬白碎石的数量不等,有的只有十几块,有的多达200多块。在出有白碎石的35座墓葬中,仅有两座墓葬只有白碎石随葬,无其它随葬器物,而其它33座墓葬多是随葬品丰富,且多有骨器、绿松石片、贝壳共出。所以笔者认为,齐家文化尤其是齐家坪遗址的白碎石随葬的现象,可能是白石崇拜,也有可能是墓主财富及身份地位的象征。 2.身首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埋葬 头骨和躯干骨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头骨高于躯干骨。这种现象的墓葬共有6座,占总数的5.1%,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在青海柳湾有“头低脚高的骨架放置方法”。而齐家坪遗址中的这6座墓葬则与青海柳湾的相反,骨架呈头高脚低的摆放方式。 3.涂抹红色颜料 人骨上涂有红色颜料的墓葬在这几处遗址中也有发现。武威皇娘娘台遗址中发现有4座墓葬(M40、M48、M52、M66)的骨架上有红色颜料。 4.二次扰乱葬 本墓地二次扰乱葬墓有111座,占总数的94.1%。经过对本遗址的分析得出,二次扰乱葬是对已下葬若干年的墓葬进行二次开挖、扰乱人骨、捡骨、迁入其它个体等再进行合葬的葬俗。具体有二次开挖后,有的仅对人骨进行扰乱,有的将部分人骨(比如肢骨、头骨等关键的骨骼)取出,将原来的墓坑埋好,然后将取出的骨骼进行二次埋葬。在二次埋葬过程中对墓坑、葬式、随葬品等无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以至于出现多个无随葬品的椭圆形坑,其中仅埋葬有头骨等部位,例如M7内仅埋葬6颗人头骨。 二次扰乱迁葬的方法很复杂,有迁出、迁入葬,多为将要合葬的每座墓主人的部分人骨(头骨、下颌骨、盆骨或者肢骨等)收拢起来同时埋在一个椭圆坑里即可,可能为家族迁葬墓;也有将个别墓葬中的人骨迁入与原有墓主一起合葬的迁葬墓。例如M63是将迁走的部分人骨合葬在一起,然后将剩余的人骨又重新埋起来。这就造成了许多墓葬人骨不全的现象。也有将原先的墓葬打开,将人骨的上半身或者下半身扰乱后,再原封不动地埋起来的墓葬。复杂的迁葬习俗可能与宗教信仰、墓主的死因以及人们对死亡的认识程度有关。 三、特殊的埋葬方式 本遗址中有5座墓葬在规格和葬俗上与众不同。 (一)M10为单人侧身葬 据记载,人骨有火烧的痕迹,头骨、面部和右肩部被烧焦,右胫、腓 骨被烧断,人骨侧身蜷缩在一起,发掘者判断此墓主应为生前被烧死后埋葬的。整个遗址中仅此一具人骨有火烧过的痕迹,此墓葬中随葬器物共计7件,且有彩陶罐1件。发掘者判断,此墓主生前遭遇火灾导致死亡,不能算是火葬墓。 (二)M41墓主为一儿童。在此墓葬中仅随葬一枚素面铜牌(镜) 整个遗址中仅出土这一面铜牌(镜),且器身小巧而轻薄,说明它的拥有者身份特殊,铜器在整个遗址中出土有5件,这枚铜牌(镜)作为随葬品出现在墓葬中,更是烘托出它的拥有者身份和地位的特殊性。 (三)M42为13人合葬墓 墓主有男有女有儿童,根据记录描述和平面图分析:墓主R1、R4、R6、R8、R9、R10、R11仅存下肢骨,其它人骨被迁出,且他们的埋葬位置基本上在一条水平线上,而R2、R3、R5、R7、R12的人骨完整,且葬式特殊,其中R2口大张,无限惊恐的样子,且R2将R3紧抱在怀内,说明二者应为母子。通过对比可以得出R1、R4、R6、R8、R9、R10、R11、R13为最先下葬,且经过二次捡骨迁葬。而R2、R3、R5、R7、R12为最后埋葬,且埋葬位置均位于前8具人骨的脚下,葬式基本呈侧身弯曲状,说明这5人并非自然死亡后埋葬,而是被人为活埋致死。以此为据,说明齐家文化确实存在人殉的葬俗,且此墓中进行陪葬的人骨中有年轻的妇女和儿童,手无缚鸡之力,说明人殉者的身份低微,不是奴隶就是战俘。R8的身份最为特殊,人骨上涂有红色颜料,在其足骨下的地面上亦洒有红色颜料,地上颜料的范围为东西长0.15米、南北宽约0.08米的长方形状。在R8号人骨的盆骨处有一装饰物,呈梯形图案状,是由大小不等的小绿石片(M42:1) 和骨片排列在一起构成的,呈北宽南窄状,南北两端由长方形牙骨片(M42:2)装饰,在R8号人骨和R6号人骨之间有被砸碎的卵石132,146块,据此推断R8是墓主人。在墓坑的北侧偏东处堆放着大量的骨片,骨片呈椭圆形排列,层层堆积,残存约6层高。这些特殊的葬俗和随葬品在其它墓葬中是绝无仅有的,这说明M42墓主的身份特殊而高贵,应为部落首领或者巫师。 (四)割体葬 M65为双人合葬墓,墓主为一女性和一儿童。R1:仰身直肢葬,无头骨有下颌骨,其它人骨较完整,女性,年龄在20,25岁,在左臂肘内侧有被砸碎的白碎石112块,胸骨右侧置一带孔骨刀,肩部放置一圆形石器;R2:侧身直肢葬,紧靠在R1左臂骨内,人骨保存较完整,儿童,年龄在7,10岁,胸部放置骨装饰品和骨刀各1件。在M65:8内放置一手指骨。根据R1的情况可知是被人二次扰乱过的,并将头骨迁出。关于8号罐子内的手指骨又是怎么理解呢,是否是割体葬式呢,在西安半坡、姜寨等遗址及永昌鸳鸯池墓地中有出现割体葬的,这些遗址均属于仰韶文化,且不是个例。齐家坪遗址仅此一座墓葬有肢骨放置在罐内,似为割体葬。但要判断某个文化中存在某种葬俗要看它是否普遍存在于相应的遗址中,个例是不能说明问题的。 (五)M97为单人仰身直肢葬 在人骨左胫骨、腓骨旁有一具狗骨架,应为随葬品,且随葬陶器中多放置有兽骨。本遗址中有完整的兽骨随葬的墓葬也仅此一座。 四、随葬器物特征 (一)随葬品及组合 随葬品有铜器、石器、牙骨角器、陶器及绿松石、蚌器等。 铜器的种类有斧、刀、环及铜镜。除了铜刀在整理中未见器物外,其它两件为铜器斧(AF1:6)和铜牌(镜)(M41:1)。铜斧制作精美,线条流畅,铜牌(镜)薄而轻巧。齐家文化遗址出有铜器的还有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庄、秦魏家,积石山新庄坪和青海贵南尕马台等遗址,到目前为止出土的铜器已有100余件。齐家坪遗址出土的这三件铜器为小件工具和装饰品,如果铜器是当地生产加工的,也说明当时的铜器制作是一种小规模的或者是简单的家庭作坊型的生产方式,但遗憾的是在齐家文化遗址中并没有找到铸铜工具等。 石器出土数量较少,质地多为卵石。分打制和磨制,磨制最多。器型较简单,分为生产工具和装饰品。生产工具有斧、刀、凿、刮削器、石球等,装饰品有绿松石珠、绿松石片和石环。带孔石斧采用双面钻孔的技术(M118:1)。绿松石片切割工艺精湛。 出土的牙骨角器均为磨制。器型有匕、锥、针、纺轮、镞、卜骨和大量的骨片等。制作精美,尤其是大量骨片的切割和四边的磨制十分细致精美,骨片背部有黑色物质,应为胶类物质,说明这些骨片是粘贴在其它物质上的装饰品。 陶器主要有夹砂绳纹罐、双大耳罐、高领蓝纹双耳罐、豆和钵,也有喇叭口罐、高领罐、单耳罐、大口折肩罐、蛇纹罐、彩陶罐等,共计547件。有泥质浅红色陶、橙黄色陶、灰色陶和夹砂红褐色陶、灰色陶等,均为手制。有陶器(包括陶片)随葬的墓葬有81座,其中仅有少量陶片随葬的墓葬有5座。其中以夹砂绳纹罐和双大耳罐随葬是 最普遍的,有夹砂绳纹罐随葬的墓葬有71座;有双大耳罐随葬的墓葬有61座;有高领蓝纹双耳罐随葬的墓葬有38座;有钵随葬的墓葬有33座;有豆随葬的墓葬有16座;有喇叭口罐随葬的墓葬有15座;有大口折肩罐随葬的墓葬有10座。 齐家文化受龙山文化的影响较大,陶质细腻,器型较小,器型有罐、盆、钵、豆等,其中最具时代特征且出土数量大的是双大耳罐,其次是高领蓝纹双耳罐,三大耳罐最少。泥质素面红陶以绝对的优势占据陶器的主流,墓葬中出土的彩陶仅有3件(M10:6,M107:1,M111:8),均为泥质红褐色陶。其中M10:6和M111:8为圜底,M107:1为平底。三件彩陶罐在器型上各有特色,但纹饰相似,多为折线三角纹及其变化纹样为主,图案紧凑,布局合理。且这三座墓葬为早期墓葬,这也说明彩陶仅在遗址的早期墓葬中零星的出现过,之后完全消失,盛行的是素面泥质陶和夹砂绳纹陶。 每个墓葬中不论随葬品数量多寡,作为基本组合的双大耳罐和夹砂绳纹罐基本上会在同一座墓葬中出现,这也说明了作为生活必需品的双大耳罐和夹砂绳纹罐在当时的盛行程度。与之伴生的豆、钵、单大耳罐、喇叭口罐、高领罐,在数量上仅次于双大耳罐和夹砂绳纹罐。也有一部分数量较少的大型器物共出,如瓮、双耳瓮、大口折肩罐、双耳喇叭口罐。最后是一些数量极少的特殊器形的器物,它们分别是三大耳罐、薄胎堆纹口细绳纹罐、薄胎细绳纹罐、薄胎蛇纹双耳罐、薄胎细绳纹双耳罐、双耳夹砂绳纹罐、单耳夹砂绳纹罐、单大耳带流瓶、双耳彩陶罐。 通过以上数据的对比我们得出:第一,双大耳罐被公认为是齐家文化 特有的器型,在本遗址中也凸显出它的普遍性和重要性。第二,夹砂绳纹罐沿用的时间长,地域广,在本遗址中更是占有绝对的优势。第三,高领蓝纹罐、钵和豆也占据了相当位置。综上所述,本遗址的基本组合为夹砂绳纹罐和双大耳罐,次之有高领蓝纹罐、钵、豆和喇叭口罐。还有一些数量较少的特殊器形伴生。它们的出现丰富了随葬品的内容,这些器物的出现和用途,为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人员的组成提供了参考。通过以上齐家坪出土器物的比较和分析,可以看出齐家坪遗址出土的石器、牙骨器、铜器和陶器的制作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尤其是铜器的出现,更是说明了齐家坪遗址已经进入到青铜时代。 (二)随葬品的摆放位置 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乱葬坑除外)。随葬陶器均位于墓主的左足骨周围或者前方,多堆放在一起,有的罐套放在钵上,有的紧挨着放置,没有发现特定的摆放位置。有的也有骨器随葬,骨器的摆放位置在人骨的不同部位,有的在头部,有的在盆骨旁,有的在胸骨旁,有的在手骨两侧。白碎石随葬均排放在人骨的左臂肘内侧,且有白碎石随葬的墓葬中随葬器物数量较丰富。 五、结语 (一)文化特征 齐家坪墓地应为公共墓地,墓地由南至北成排分布,因地制宜,每排紧凑地分布着约10座墓,共有7排。大多数墓葬的方向为南北向,或稍偏西北方向,还有一部分墓葬是东西方向,或者稍偏西北方向。每座墓的形制都是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还有不规则椭圆形坑墓葬。 有单人葬和合葬墓。单人葬墓有82座,葬式有仰身葬、俯身葬、屈肢葬、侧身葬等。合葬墓有36座,有成年男女合葬、成人与儿童合葬、成人与婴儿合葬及4人以上的多人合葬等。单人葬墓分布范围广,遍及墓地南北,但墓地最南端的两排均为单人葬墓(早段墓葬),无合葬墓。合葬墓多分布在墓地的三至七排。根据分析可知齐家坪墓地早段盛行单人葬,合葬习俗还没有出现,且墓葬分布匀称,而中后段出现了合葬墓,合葬习俗也很盛行,和单人葬墓并驾齐驱。这也预示着在齐家坪遗址早段物质贫乏,人们还是聚集在一起生活,延续着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聚落成员中个体死亡后亦是单个进行埋葬,且为一次埋葬,人骨完整。但进入中晚段后,由于人们生产力的提高,物质出现了剩余,相应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合葬墓出现并盛行,以群居形式生存的原始部落开始向一夫一妻制或一夫多妻制的小家庭过渡;物质出现了剩余,向私有制过渡;生产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原始的纯手制的陶器开始向手制与慢轮修正相结合的方法过渡,这点也可以从陶器的口沿、颈部由于慢轮修整时留下的一道道弦纹得到印证。思想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从无扰乱的一次葬向有着复杂变化的二次迁葬过渡,这种葬式的变化一定是和思想的变化有着很大的关系,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不但提高了物质上的生活水平,同时在思想意识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人们开始思考为什么会生老病死,当人们面对生的喜悦时,又不得不面对死亡的恐惧,而当时的人们是根本没有科学依据来解释这一切,那么怎么面对生离死别呢,于是人们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有了二次迁葬、扰乱葬等做法,来排解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死亡的恐惧,这也说明了在小家庭中血缘关系加深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感情。 (二)源头和人群 关于齐家文化的渊源,目前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齐家文化是马厂类型的继续和发展;有人认为是常山下层文化的继续与发展;有人认为是独立发展而成;也有人认为是马家窑文化发展到马厂类型后分为东西两支,一支发展为河西的四坝文化,一支发展为齐家文化。近年来,有的学者提出其源头大致在陇东及宁夏南部,由东向西渐进扩展。齐家文化的分段与类型的划分问题,根据目前的研究情况看,暂定为五个类型,分东、中、西三个区。,?v,?东区为甘肃东部地区的泾水、渭河、西汉水上游等流域,分师赵村和七里墩两个类型。中区为甘肃中部地区的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流域,以永靖秦魏家遗址为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称秦魏家类型。西区为甘肃西部和青海东部地区的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流域与河西走廊,分皇娘娘台和柳湾两个类型。 各段陶器的演变规律是器形从粗矮向瘦长发展,单耳罐领部由矮到高,耳由小环形发展到宽边弧形耳,耳上端由与口沿平齐发展到低于口沿。双大耳罐是齐家文化最常见的一种器物,它从早段到晚段的变化趋势是颈部由短变长,底径和颈径的比例缩小,腹部由鼓腹发展为折腹。齐家文化的彩陶数量由多到少,最后消失。 齐家坪墓葬的墓向大多是南北向,少有偏西北向墓葬出现。南北向的墓葬多出现在早、中段的墓葬中,而偏西北向的墓葬多出现在较晚段墓葬中。纵观青海柳湾、武威皇娘娘台、永靖大何庄、永靖秦魏家,还有天水师赵村及西山坪的齐家文化遗址中的墓葬,发现这些遗址中墓葬的墓向多是偏西北向,鲜有南北向墓葬出现。作为处在齐家文化中心位置的齐家坪遗址,埋葬习俗的不同一定是和居住人群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只能通过 墓葬的随葬遗物和葬俗来进行推测,遗址中出土有夹砂绳纹罐、独具齐家文化特色的双大耳罐、单大耳罐和高领蓝纹双耳罐,也有少量具有草 原文 少年中国说原文俱舍论原文大医精诚原文注音大学原文和译文对照归藏易原文 化特征的薄胎细绳纹、薄胎蛇纹的器物,彩陶罐只有3件。且都出现在较早段的墓葬中大多数墓葬的方向为南北向,或稍偏西北方向;还有一部分墓葬是东西方向,或者稍偏西北方向。种种迹象表明,齐家坪的居民一定不是单一的族群,应该有其他部落成员杂居在一起,从而才形成了遗址文化内涵的多样性。 (三)年代 根据1992年3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写的《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年)》一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关于甘青地区碳十四测年数据的最新修订结果如下:青海乐都柳湾遗址中关于齐家文化的年代测定材料是M392的棺木,经过碳十四测定距今年数有3570?140(公元前1620)和3470?140(公元前1520),通过达曼表与高精度表校正值为公元前1970至公元前1630年;武威皇娘娘台遗址、永靖秦魏家遗址、张家嘴遗址、姬家川遗址的发掘报告中均未进行测年结果和相对年代的说明;永靖大何庄遗址的年代测定材料是从第7号房屋和2号柱洞内出土的两件木炭,经放射性碳素测定,2号柱洞数据分别为距今3675?95年(公元前1725)和距今3570?95年(公元前1620),通过达曼表与高精度表校正值为公元前2114至公元前1777年;大何庄的7号柱洞的测定数据分别为距今3645?95年(公元前1695)和距今3540?95年(公元前1590),通过达曼表与高精度表校正值为公元前2030至公元前1748年;天水师赵村与西山坪遗址的第七段文化遗存属于齐家文化,师赵村有一组 数据,是木炭,即距今3870?80年(公元前1920)和距今3760?80年(公元前1810),通过达曼表与高精度表校正值为公元前2317至公元2042年;西山坪有两组木炭的测年数据,分别为距今3600?215年(公元前1650)和距今3500?215年(公元前1550),通过达曼表与高精度表校正值为公元前2140至公元前1529年;另一组数据为距今3750?80年(公元前1800)和距今3640?80年(公元前1690),通过达曼表与高精度表校正值为公元前2138至公元前1906年。 综上所述,甘青地区齐家文化的年代为距今4100年到3600年左右。本次发掘的齐家坪遗址在整理中未见有可用于测年的遗物,资料中也没有提到过相关测年的记录。因此,关于齐家坪遗址所属年代的判定,只能依据出土遗迹、遗物的形制、特征,通过与周边已知的齐家文化遗址进行对比,和自身遗迹、遗物从类型学角度反映出的相对早晚关系来判定。 从地理位置可知,齐家坪遗址位于甘肃中部的黄河上游洮河流域,按区域划分属于甘肃中部区域的秦魏家类型。大何庄遗址、秦魏家遗址中都没有出现彩陶器,只是说有圜底罐。但大何庄与秦魏家遗址的双大耳罐、高领蓝纹双耳罐、钵、豆、大口折肩罐以及夹砂绳纹罐和齐家坪遗址的相同器型的器物相似。通过将齐家坪遗址的遗物和墓葬、房址等遗迹的形态和甘青地区已发掘的齐家文化遗存进行比较,齐家坪遗址的年代应该和在地域上较为接近的大何庄、秦魏家遗址的年代相近,齐家坪遗址中的遗物在形态和演变规律上也与谢端琚先生所论述的秦魏家类型极其相似,故笔者认为齐家坪遗址在年代上应该接近秦魏家类型,约公元前2000至公元前1700年。 [注 释] 钟仕民:《彝族母石崇拜及神话传说》,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9页。 邓延良:《甲绒与牦牛羌》,《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2期,第235页。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第42页、第59页、第60页。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队:《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第68页、第92页、第93页、第94页。 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青海乐都柳湾原始社会墓葬第一次发掘的初步收获》,《文物》,1976年第1期,第70页。 谢端琚:《甘青地区史前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115页。
本文档为【广河齐家坪遗址初探.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357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0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2-23
浏览量: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