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候鸟老人动态网络研究——以非京户籍城市老人为例

候鸟老人动态网络研究——以非京户籍城市老人为例

举报
开通vip

候鸟老人动态网络研究——以非京户籍城市老人为例候鸟老人动态网络研究——以非京户籍城市老人为例 候鸟老人动态网络研究——以非京户籍城市老人为例 硕士学位论文 THESIS OF MASTER DEGREE 论文题目: 候鸟老人动态网络研究??以非京户籍 城市老人为例 (英文): A Research on Dynamic Network of Migrant-bird-like old people ??Take Urban Old People With No Census Register in Beijing For Example作 者...

候鸟老人动态网络研究——以非京户籍城市老人为例
候鸟老人动态网络研究——以非京户籍城市老人为例 候鸟老人动态网络研究——以非京户籍城市老人为例 硕士学位论文 THESIS OF MASTER DEGREE 论文题目: 候鸟老人动态网络研究??以非京户籍 城市老人为例 (英文): A Research on Dynamic Network of Migrant-bird-like old people ??Take Urban Old People With No Census Register in Beijing For Example作 者: 李瑶 指导教师:隋玉杰 年 月 日 2008 5 29 (中文) 候鸟老人动态网络研究?? 以非京户籍城 市老人为例 (外文) A Research on Dynamic Network of Migrant-bird-like old people ??Take Urban Old People With No Census Register in Beijing For Example所在院、系、所 : 社会与人口学院 专专业、名、称 : 社会工作指专导专教专师姓专名、职专称 : 隋玉杰 副 教授论文主题词: 候鸟老人;社会网络;社会支持;动态流动 学专习专期专限 : 2006 年 09 月至 2008 年 06 月 论文提交时间: 2008 年 5 月 29 日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 不包含为获得中国人民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 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 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李瑶日期: 5 月 29 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人民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 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 制手段保存论文。签名: 李瑶 导师签名:隋玉杰 日期: 5 月 29 日摘 要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地大学毕业生留在北京工作、生活。 他们的父母开始像候鸟一样在家乡和北京两个城市之间来回流动。目前国内的 研究对空巢老人关注较多,而对候鸟老人的关注甚有。本文运用社会支持网络, 加以社会网络动态过程理论对候鸟老人这一特殊的流动老人群体进行了研究。 社会网络是我国社会学界近年来十分关注的领域,关于老年人社会网络、 社会支持的研究成果丰硕,然而当今社会支持和社会网络的研究的一个共同问 题是他们将社会支持网络看作一个实体,但却很少对行为做出解释。另一方面, 就社会现实来讲,经济发展带来了人口自由流动,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导致了 家庭结构的变化,并且这种影响将越来越大。因此对候鸟老人的研究具有理论 和现实意义。在理论上,本文运用动态的网络分析模式对候鸟老人的网络变化 和支持提供进行描述和分析,丰富了国内社会网络的理论研究;在现实上,中 国的老人问题正在日益突出,对候鸟老人的探索分析能够让读者更清楚地认识 这一群体。通过对社会网络的讨论,对社会支持的分析,能够全面地描述候鸟 老人的生活现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行应的政策建议,更好的为这一群体服务。 本文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对 8 位候鸟老人进行了深度访谈。运用网络分 析方法概括候鸟老人的支持获得情况,并根据网络动态理论,发掘他们流动的 原因,并对他们的流动行为作出解释。 通过研究,笔者发现,无论流动前候鸟老人的社会网络特征如何,流动后 的支持网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特征而言,是从完整变为断裂,网络规模变 小。核心家庭关系高度集中。一个有趣的发现是:空间距离的拉近并没有明 显 增加亲子间的情感支持关系,配偶担当了情感倾诉和宣泄的角色。文化观念 在 老人的流动过程中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中国人固有的家庭观、地域观促使 老 人在两地间穿梭。同时,候鸟老人也是支持的提供者,他们具有主观判断能力 去决定是否流动,并且通过两地的交替流动,维持了原有的社会网络。候鸟老 人网络再生产方式多种多样,但建立起来的关系总体偏弱,对老人提供的支 持 不大。 候鸟老人与空巢老人和随迁老人都不同,相信对候鸟老人的研究能为中国 老年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候鸟老人;社会网络;社会支持;动态流动 AbstractAlong with the fast growing of mobility, more and more graduates from other cities settle down in Beijing. Their parents begin to mobile like migrant bird from one city to another. Currently, Chinese scholars put their eye focus on empty-nest older adults, littl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migrant-bird-like old people. This paper uses social support network as well as network dynamic process theory to study on the special kind of the elderlySocial network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field in Chinese social science, and there are plenty of literatures about it. However, there is a same problem between social network and social support, that is: they regards social support network as an entity, but never give explanation to behavior. On the other hand, base on the social reality, growth of economy brings out the freedom of people mobility, one-child policy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hange of family structure. and the influence goes on. So there are both theoretic and realistic meaning on study of migrant-bird-like old people. In theory ,this research uses dynamic network analysis on the change of social network and support providing of migrant-bird-like old people. And it’s a addition of network theory; in reality, having a study on them will provide a valuable perspective of the elderly career of China.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social network and social support, we can get a whole image of migrant-bird-like old people which we base on to give some suggestionsI use the method of qualitative on 8 migrant-bird-like old peopleand base on the in-depth interview, I use network analysis to generalizemigrant-bird-like old people’s social support type. And give the explanation of their shuttle mobility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I find that no matter what the type of migrant-bird-like old people is ,his/her social network change dramatically. A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is from integrity to crack, the size of network gets smaller. A parent-child relation highly musteredAn interesting finding is :though they get closer in distance, the emotional rela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 has no obvious prove to be closer. And the spouse take over the emotional role. Culture felicitate the mobility .Chinese have got a stereotype on family ,location, which are the reasons for old people to move. Meanwhile ,they offer support when they are accepting. So that’s the prove that they can make a decision subjectively. Through the mobility, the migrant-bird-like old people keep their old network. They have a lot of ways to gain other networks, though which are all weak ties Migrant-bird-like old people h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empty-nest old people and migrate old people, however they’ve got the features of the two. I believe the research on migrant-bird-like old people can be helpful to the Chinese old people problems Key words: migrant-bird-like old people,;social network; socialsupport,;dynamic mobility目 录 绪 论1 问题的提出. 1 研究意义 3 第一章 相关文献回顾. 5 1.1 社会支持5 1.1.1 社会支持的内涵. 5 1.1.2 社会支持类型 6 1.1.3 社会支持与精神健康 8 1.2 社会支持网 8 1.2.1 结构视角下社会网络研究取向. 8 1.2.2 网络结构与支持类型10 1.3 社会支持网络动态理论. 13 1.3.1 对网络动态过程的理解 13 1.3.2 动态过程的决定因素14 第二章 研究设计16 2.1 研究视角. 16 2.2 研究方法. 17 2.2.1 抽样方法 18 2.2.2 资料搜集方法18 2.2.3 资料分析方法19 2.3 研究质量的保证. 19 2.3.1 典型性19 2.3.2 研究者的职业操守. 19 2.3.3 被访者资料的确凿性20 2.4 研究对象. 20第三章 研究结果23 3.1 被访者情况介绍. 23 3.2 候鸟老人的网络变化 24 3.2.1在家乡的网络结构24 3.2.2 离家后网络变化 29 3.3 个体选择:来回流动的原因 33 3.3.1 文化观念:流动的推动器. 33 3.3.2 角色考虑:流动的必要性. 36 3.3.3 感性、理性选择:网络维持昀大化38 3.4 候鸟老人网络再生产 39 3.4.1 新关系建立有困难. 39 3.4.2 不同方式获得新的关系 40 3.5 讨论:候鸟老人的特殊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和建议42 4.1 总结42 4.2 建议43 4.2.1 从个人层面. 43 4.2.2 从非正式支持层面. 44 4.2.3 从正式支持层面 44 4.3 研究的不足45 参考文献46 附录:访谈提纲. 51 致 谢. 52 图表索引 表1:社会支持提供的分类..16 表2:受访者介绍.23 图1:亲缘为主社会支持网络25 图2:以业缘为主的社会支持网络..27 图3:以地缘为主的社会支持网络..28 图4:变化后亲缘为主社会支持网络29 图5:变化后业缘为主社会支持网络30 图6:变化后地缘为主社会支持网络30 图7:中国人人际网络示意图33 城市候鸟老人动态网络研究??以非京户籍城市老人为例 绪 论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社会以及青年人才的跨省市流动,城市老年人无法获得 良好赡养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近年来,空巢老人逐渐成为老年人研究中的热 门词汇。由全国老龄办发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显示,目前 全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的比例已经达到49.7%,与2000年相比 提高了7.7个百分点(新华网)。当我们感叹这个庞大的数据时,城市中悄然壮 大的一个特殊老人群体忙碌于来回的迁移以避免空巢危机却未能引起社会关 注,他们被形象地称为“候鸟老人” 。这群老人有个共同的特征:他们的子女在 外地工作,定居,使得他们无法得到子女的陪伴和照料,他们像候鸟一样在两 个及以上的城市流动,定期或不定期到子女所在的城市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再 回到他们生活几十年的家乡。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子女在外地生活的父母,他们 定期到子女所在的城市生活三个月以上再返回家乡城市,隔一段时间就在两个 城市之间作一些调换。这种来回往返的现象很像候鸟的季节性流动,于是他们 被称为“候鸟老人”。 社会转型期间,中国正在经历社会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开放性转变。大规模 的人口流动对我国城市家庭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宏观视野下的人口流动即 是微观环境下家庭成员的地域分割,由此促进家庭“转型”,虽然转型不一定会 减弱家庭成员间的经济关系,但代际之间的生活照顾关系肯定会受到制约或趋 于弱化(王跃进,2006)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给个人提供了流动的机会,增强了 个人的自主选择权,以大学生为主的城市青年人口将择业地点锁定在经济更发 达的城市。1城市候鸟老人动态网络研究??以非京户籍城市老人为例 成年子女由于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在更大城市扎根生活,他们的父母却很少 愿意离开熟悉的居住环境和习惯的生活方式跟随子女搬迁。然而社会经济,政 策,家庭等多方面因素致使城市低龄老人,尤其是身体健康的老人乐于远赴他 乡与子女“团聚”。从经济上看,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进程 不断加快,大城市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导致城市劳动力向更大的城市流动 的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市老人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使他们拥有来回 流动的经济资本;从社会政策上看,为了控制人口的增长,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生育政策也已 实行了近 30 年, 具有关部门估计,我国的独生子女数量在 1 亿人左右,今后 这一规模还会继续扩大(王树新,赵智伟,2007),从家庭来看,目前第一代独 生子女基本都已成家立业,由于家庭结构倾于简单化,城市老年空巢危机不可 1 避免,家庭功能 难以发挥,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功能是保证老年人身心健康 的小环境,家庭功能越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越高(吴思英,郑振?,田俊, 2002)。候鸟老人同时具有空巢老人和迁移老人的特征,在家乡城市表现为空巢状 态,在子女生活城市表现为迁移状态。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空巢老人的主要困 境有:生活单调,寂寞,心情抑郁,无子女陪伴而失落,对子女牵挂等;迁移 老人的主要困境有:离开熟悉的生活圈,心力焦虑,烦躁、饮食不习惯、无法 融入当地社会等。候鸟老人在往返流动过程中有什么感受,他们如何看待自 己 这种候鸟流动?与前两类老人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候鸟老人的“候鸟型流动” , 这种动态流动会对候鸟老人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笔者认为,这种特变化的背 后具有深刻的社会学含义,它是将候鸟老人区别于空巢老人和迁移老人的关键 所在。有学者指出,养老问题同其他社会问题一样,看似简单,但其背后必须 有一个社会支持系统(李松柏,2002)。笔者受此启发,将从个人中心网 (ego-centered network)角度考查候鸟老人的社会支持状况,并试图通过对 该群体的研究,回答以下问题:老人在两个城市(甚至两个以上城市)来回流 动的动因是什么?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是如何产生的并且 将如何影响候鸟老人的生活? 1 家庭功能是指家庭与社会的联系和作用中,所具有的满足人类生存的各种需要,以及适应和改变社会环 境的功用和效能。2城市候鸟老人动态网络研究??以非京户籍城市老人为例 研究意义 目前对中国老年的研究多集中于空巢老人,而流动的候鸟老人几乎未被纳 入研究者的视野范围内。众多关于老人的家庭社会学研究借用西方的观点,将 家庭生命周期(family life cycle)划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 和解体六个发展阶段。这种分法是以西方的传统观念和价值观为基础的。笔者 认为,对中国老年人的研究应基于本国的实情和文化传统,费孝通先生指出中 国与西方的单向哺养模式不同,子女与父母是一种“反哺模式”(如下图)。此 图表明我国老年父母基本需要依靠成年子女的赡养。本文的研究意义之一就是 将西方的理论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对这些理论和概念做出中国式的解释。F1?F2?F3?F4?„„西方哺养模式F1??F2??F3??F4??„„ (中国哺养模式) 纵观国内已有著作,笔者发现虽然对城乡老年人社会支持的研究已经比较 成熟,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周林刚,冯建华,2005),但绝大多数学者采用定 量的研究方法,从宏观的角度对老年人社会支持进行分析说明,许多研究集中 于理论层面地探讨,本文的研究意义之二在于尝试从个人中心网角度出发,用 定性的研究方法对候鸟老人的支持网络类型及结构进行描述和分析,并比较候 鸟老人在家乡城市和子女城市不同的支持网络结构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借此丰 富国内社会支持网络的定性研究。 以往著作中对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的分析大多局限于静态的现状描述,而 候鸟老人本身是流动的群体,具备动态特征,本研究意义之三,通过动态的描 述分析探询候鸟老人支持网络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 影响。具体来说,候鸟老人开始流动后,他们的社会网络规模是变大了还是变 小了,与熟识的人的交往程度是疏远了还是更紧密了等等。这种变化对老人生 活带来的影响将为老年问题研究提供一种新鲜的思想。 本研究的意义之四是期望通过对候鸟老人的定性研究,总结,概括出相关 理论,假以修正和补充,形成理论研究框架,起到对定量研究抛砖引玉的作用。 目前国内鲜有对候鸟老人的研究,本文试图希望通过深入挖掘影响候鸟老人流 动的因素,进一步地总结出影响的元素。期待后续研究能运用提取的这些元素 通过定量的研究方法得到检验。3城市候鸟老人动态网络研究??以非京户籍城市老人为例 从社会现实的层面上来看,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加快,由此带来的青年人 口流动也将进一步扩大,对城市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养老方式的讨论将具有理 论和现实意义。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进,候鸟老人群体会在未来的10年之 20 年内迅速扩大(唐咏,2007) 。本文探索在往返流动的过程中,老年人如何维持 已有的社会支持网络,并且如何在新的环境中扩展支持网络。从深远意义上看, 这对中国的养老问题是个提示。当传统的家庭功能遭到削弱,城市老人的候鸟 流动现象具有什么特征是本文研究的内容之一。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从社会网络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候鸟老人流动过程 中社会支持的状况和支持网络的变化来探寻他们流动的原因以及流动过程中的 得失问题,并试图发现当今城市老人自我选择的意志和执行情况。以期引起社 会各界关注的同时,提供一个可鉴之道。 4城市候鸟老人动态网络研究??以非京户籍城市老人为例 第一章 相关文献回顾 1.1 社会支持1.1.1 社会支持的内涵 学者对社会支持概念的兴趣开始于上个世纪 70 年代(Walker, Wasserman,&Wellman,1993),对社会支持研究昀早源于对精神病患者拯救 (Homes & Rach,1987)。从上个世纪 60 年代开始,美国政治动荡不安,人们 承受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身心疾病发病率和自杀率都增加。而研究表明,相 同的压力情境下对个人的影响是不同的,那些受到伴侣,朋友或家庭成员较高 心理或物质支持的人,比受到较少支持的人身心更为健康(Brodhead et al,1983)。70年代初,精神病学文献中引入社会支持的概念,对社会支持进行 了一系列的研究。但迄今为止,对于社会支持的概念仍没有统一的定义(Chak, 1996)。 阮曾媛琪(Yuen-Tsang,1997)从 5 种取向对社会支持进行了概括,并认 为社会支持内涵之一是帮助接受者满足他们的需要并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 第一种取向是功能取向(the functional approach),认为社会支持是帮 助接受者满足他们的需要和解决他们的问题的各种行为或行动。社会病理学家 卡普兰认为:社会支持是一个人的基本需要(情感、自尊、评价、归属、身份 及安全的需要等)通过显著的与他者的互动而得到满足的程度。豪斯(House, 1988)认为,社会支持是一个涉及到情感关注,工具性帮助,信息和评价的互 相交易。 第二种是结构取向(the structural approach),认为一个人只要同家庭、 5城市候鸟老人动态网络研究??以非京户籍城市老人为例 朋友及同僚等有直接或间接的社会联系,那么在危机发生时可就有会的社会支 持的潜力。其中的联系,一般指社会网络。林南等认为,社会支持是“一个人 通过与他者、群体或者更大的社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得到支持”(Lin,et al.,1979:109)。这种研究实际上就是对社会支持的网络研究。 第三种是主观判定取向(the subjective approach),把焦点放在接受者 对社会支持的主观判定上,社会支持被看作是以个人的主观经验而不是客观的 环境。舒梅科等人(Shumaker & Brownell,1984:13)指出,社会支持是“两个 人之间的资源交换,并被双方感知,交换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双方的幸福状况”。 这种观点把社会支持看作被支持者的主观评价。 第四种是互动取向(the interaction approach),把社会支持看作是个人 同他们社会网络之间的一个复杂、持续的交互过程。一些学者认为,社会支持 是一个不断互动的复杂过程,交易的环境不断在改变,对社会支持的研究应该 把静态和动态结合起来,审视网络资源的更新。 昀后一种取向是协同取向(the synthetic definition of social support) 这种取向将前述各种有关社会支持观点整合起来(陈树强,2003:50)。 笔者对候鸟老人的研究正是吸取了以上各种不同的取向,以结构取向为主 体,辅以功能取向探索候鸟老人的社会支持状况,并结合候鸟老人的流动性特 征加以互动的取向综合分析。 1.1.2 社会支持类型 不同的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出发对社会支持的定义进行阐述,因 而对社会支持的分类也各有不同的角度。这些不同的分类对解释候鸟老人的流 动现象是有益的。 第一,按照主客观分类。第一类是实际的支持,也叫客观支持,是他人对 个体实际的直接帮助。包括倾听,关注,出借金钱,帮助做事情,提供建议, 提出劝告,先是慈爱等活动(陈树强,2003:52);第二类是体验到的支持,也 叫主观支持,是个体感到在社会中、家庭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因而产生 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肖水源,1987。主观上体会到来自他人的支持,能提 高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国外学者提到对社会支持的研究表明,人们之间的支持 关系能够影响个体的精神健康(Choi K. Wan and James Jaccard, Sharon L 6城市候鸟老人动态网络研究??以非京户籍城市老人为例 Ramey,1996:502-513)。 第二,按照支持来源分类。多数学者视野里,社会支持分为非正式支持 informal support 和正式支持(formal support)。非正式支持是由家庭、 朋友、邻居等提供的支持。正式支持是由国家或政府提供干预的社会保障支持。 国外学者认为是由受雇于机构的助人者或专业人员提供的支持(Bass & Noelker,1997; Forland, Pancoast, Chapman, & Kimboko,1981,Streeter & Franklin,1992)。 第三,按照支持性质/功能分类,这是一种学术著作中运用昀多的分类方法, 而且分类的角度也属昀多。林南等从社会 支持的多种分类中总结出三种主要的 角度: (1)感知到的支持和实际的支持(2)工具性的支持和情感性的支持(3) 日常的支持和发生危机时的支持(Lin,Dean,and Ensel,1986)。尽管分类的 方法多种多样,大多数的分类方式中将以下三种昀为昀基本的支持功能:情感 支持,工具支持和信息支持。 三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体现了对社会支持研究的多元性,是从不同的角度对 社会支持进行了阐释。本文对候鸟老人的社会支持研究将从三个方面分别说明。 首先,客观存在的社会支持系统看似与个人精神健康相关,然而只有被个体所 感知到的、主观所运用的支持才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有学者指出, 社会支持的效果只与被感知到的支持程度相一致(肖水源,1987)。其次, Marjorie H. Cantor(1979)提出“等级递补模型” (hierarchical compensation), 该模型认为,在老年人的支持来源中,他们更倾向于运用亲属,朋友,邻居等 非正式支持,只有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才会选择正式支持。 一般研究指出, 将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生活保 障(姚远,2003) 。再次,从功能上对候鸟老人的社会支持分类讨论将有助于对 这一群体的全面理解。情感支持(emotional support)是指个人的价值和经历 被他人所接受,这种支持将提高个人自信。House(1981)和Gottlieb(1988) 认为,情感支持给个体提供自信,感情,信任,关心和倾听;信息支持 (informational support)帮助个体更好的解决问题,通常表现为提供建议和 认识上的指导。这种支持模式与提供情感、反馈、社会比较、建议和方向的种 种行为相联系。工具性支持(instrumental support)是指给个体财力、物质、 服务等具体的实物帮助。包括借钱,付出劳动,或直接帮助个体解决问题等 7城市候鸟老人动态网络研究??以非京户籍城市老人为例 (Sharon L. Ramey,1996)。 1.1.3 社会支持与精神健康 社会支持概念提出之日就与个人的精神健康紧密相连,早期的研究使人们 对社会支持与精神健康之间的关系深信不疑(官宇轩,1994) ,几乎所有的文献 对此都是一致的观点。而对社会支持对个人健康的作用机制却存在争议:主效 果模式(main effect model)认为社会支持具有普遍的增益功能,不管个体的 社会支持状况如何,只要对个体增加社会支持,那么个人的健康状况就会提 高, 比如林南的研究表明社会交往,良好的社区参与和婚姻状况,朋友互动等可以 促进个体精神健康Lin et Al,1979,这是一种维护健康的模式 ;缓冲器模式 (buffering model)认为如果个体受到一定的社会支持,那么在危机或压力到 来之际,将因为社会支持的存在而减轻事件的严重性,比如对丧偶的妇女进行 危机干预和团体工作将降低她们抑郁的可能。 许多国内学者在对社会支持与个人健康的研究中加入新的变量,来探讨个 体的精神健康问题。如官宇轩从心理学角度在社会支持和健康的关系中加入了 人格变量(官宇轩,1994) 。也有学者直接从社会网络的角度出发,提出通过社 会支持网络的帮助,人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危机,并维持日常生活的正 常运行(贺寨平,2001),有利于减缓生活压力,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人幸福。 笔者认为,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是与他/她能够得到的社会支持紧密相连的, 这不仅是老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找谁,更重要的是他/她会找谁,如何主观选 择和利用的问题。社会网络规模大,个人与他人的联系紧密,关系亲近对老人 的身心健康具有正面作用,相反则起到负面作用。候鸟老人选择流动的生活 状 态,笔者假定这种选择对他们的精神健康是有利的。1.2 社会支持网1.2.1 结构视角下社会网络研究取向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学家们认识到,每个个体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 8城市候鸟老人动态网络研究??以非京户籍城市老人为例 系之中,这种关系既有选择性,又有天赋性,并构成对人们社会行为的结构制 约。这便逐渐形成了网络观的结构研究2。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是有别 于传统角色结构功能理论的另一种社会结构理论。迄今为止,社会网络的研究 内容呈现出学者对社会网络的三种不同理解方式:一种是对其存在性的理解, 即意识到社会结构中,各地位群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社会网络是个体社会关 系的总和。这种理解强调社会网络分析的基础在于测量个体中心网络 (egocentric network),即测量社会网络的源与核(边燕杰、李煜,2000)。 它关注个人中心网中,个体与他人流动着什么样的资源。其二是工具性的理解, 意识到社会网络作为一种事实存在,必然对人类的经济行为等产生影响。格拉 诺维特认为,经济行为嵌入于社会结构,而社会结构的核心是社会网络,嵌入 网络的机制是信任。人们的经济行为嵌入于社会网络的信任结构之中 (Granovetter,1985)。林南(Lin ,1982)在更广义的层次上认为,社会网络 中关系人的地位里总蕴含着一些资源,而这些资源可以通过个人中心网络被个 人所摄取,当资源被摄取的时候,就具有了社会性。这就是网络中的社会资源。 其三是结构性的理解。社会网络对于社会结构的作用是作为一种结构决定着各 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距离,直接塑造着社会结构。这种观点认为,任何主体于其 他主体的关系都会对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并指出个体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对 个人资源的摄取具有重大意义(肖冬平,梁臣,2003)。 根据分析的着眼点不同,社会网络分析分为关系取向(relational approach)和位置取向(positional approach)。关系取向关注行动之间的社 会性粘着关系,通过密度、强度、对称性、规模等来解释特定的行为和过程, 其焦点是个人拥有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位置取向则关注两个或以上的行动者 和第三方的关系所折射出来的社会结构,其核心的概念是位置、角色,行动者 处在网络中什么样的位置和角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位置和角色在网络本身中 的处境。Burt认为,位置取向是解释网络结构的一般方法,而关系取向是位置 趋向的一个特例(Burt,1978)。埃里克森(Erickson,1988)以态度研究为例, 试图说明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研究的问题,这两者适于解释的现象不一样。关系 取向对于网络结构的理解较为直观,并且形成了一系列描述网络结构的概念(规 2 边燕杰 2006年在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讲课《社会网络》讲义9城市候鸟老人动态网络研究??以非京户籍城市老人为例 模、强度等)。笔者认为运用关系取向中的概念对候鸟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行 分析十分必要,它不仅提供一个静态的衡量标准,而且便于横向比较,下文将 解释相关概念。 从上个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的社会网络分析一直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平 行发展(肖鸿,1999),一种是遵遁社会计量学的传统,从宏观的角度,研究整 体网络(the whole network)即一个社会体系中角色关系的综合结构,整体网 络强调的是社会网络中位置的结构性特征。它是以位置取向为核心的概念,整 体网分析可以描述成员的整体性关系及他们的社会结构。国内对整体网的研究 较少,较著名的有刘军对法村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探讨双边关系、三边关系、 子群关系和整个支持网络的结构(刘军,2006:2)。高中健、孟利艳运用整体 网络研究了某师范大学由62人组成的班级,探讨了学生人际关系和学生管 理的 运用(高中健,孟利艳,2007)。 另一种是延续英国人类学家的传统发展,关心个体行为如何受到其人际网 络的影响,研究某一个体的网络构成状况。这就是个体网络(egocentric 3 network)研究。因此,对以下网络特征的概念界定显得尤为重要: 1.规模(range)。指个体网络的大小,个体身上凝聚关系的数量。 2.频率(frequency)。个体与他人之间联系的次数多少。 3.密度density。个体与网络中的他人交往的程度。 4.内容content。个体与他人联系的特定性质或类型。 5.强度(strength)。个体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强弱。 个体中心网的主要分析内容是关系强度。格兰诺维特曾在其发表的《弱关 4 系的力量》一文中,首次提到关系强度,,并用互动频率、感情力量、亲密程 度 和互惠交换四个维度来考说明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强度 (Granovetter,1973;Kaplan et al,1977;Walker et al.,1977)。下面将网 络 分析结合社会支持理论展开进一步综述。 1.2.2 网络结构与支持类型 早期的研究者把重点放在个体的社会关系怎样为个人提供社会支持上,对 3 对以下概念的界定是囿于个体网络研究之内的 4 有的文献中也叫关系力量10城市候鸟老人动态网络研究??以非京户籍城市老人为例 于个体的社会关系并没有作细致的分析。对于哪一类社会支持由哪些社会关系 提供问题等无法给予清晰的回答。社会网络理论的出现,为社会支持研究的深 入提供了可能。在社会网络理论看来,社会网络是一定范围的个人之间相对稳 定的社会关系,两个人之间存在关系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提供支持关系,并且不 同的社会个体依存的社会网络是存在差异的。社会网络理论定义社会支持网为 个人能藉以获得各种资源支持(如金钱、情感、友谊等)的社会网络,个人可 以利用周围的社会关系实现工具性目标(肖鸿,1999)。社会支持网研究是社会 网络研究的一个分重要分支。 西方国家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对社会支持网络进行研究,关注的焦点主 要集中在网络中的资源、资源在网络中的流动及资源流回网络主体的状况(贺 寨平,2001)。对社会支持网络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一时成为主流。从支持网络 的 结构上看,用内外部分析个体网络结构,可以将内部因系看作个体的个人特征, 而将外部因素看作给个人提供支持的各种关系类型(如子女、朋友等)。 个人特征对支持网络结构的影响。这是从内部因素角度探究个人特征(如 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婚姻状况、职业声望等)对个体中心网结构 的影响。如:海恩斯等人(Haines & Hurlbert,1992:254~266)指出性别因素 会影响社会支持的提供。Cambell指出个人的社会地位越高,其个体网络的规模 越大,网络密度越小(Cambell,1986)。林南等在用社会支持分析抑郁情绪时 指出:年轻人比老年人拥有更多的结构性支持,女性比男性拥有更多的情感支 持(Nan Lin, Xiaolan Ye,Walter M. Ensel,1999)。这说明女性拥有比男性 更紧密的情感支持网络,而年轻人拥有比老年人更大规模的社会支持网络。对 于这一点,有学者将主观选择(subjective selection)也作为一种个人特征, 认为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更小的原因是“他们主动缩小社会环境,将他们的社 交活动仅限于那些昀让他们满意的关系之中” (Katherine L.Fiori, Jacqui Smith and Toni C. Antonucci, 2007)。不同关系类型对社会支持的提供。 这是用一种分类学的方法,将为个体提 供支持的人群分类。处在网络中不同的角色关系为个体提供的支持不同。索茨 (Thoits)认为这些不同的网络角色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同事、亲属和邻居 等等。这是非正式的支持系统。正式的支持系统包括机构和社区等。较为著名 的研究有 wellman 和 Wortley 对东约克人的第二次调查,这项研究运用聚类分 11城市候鸟老人动态网络研究??以非京户籍城市老人为例 析研究了亲属关系和非亲属关系。结果表明,父母与成年子女的关系是昀有支 持性的。国内学者也指出老年人与成年子女间的相互支持是老年人社会支持网 络中的一种重要支持形式(王大华,申继亮,佟雁,2005) 。还有的学者将生活 满意度作为标准提出社会支持网络中,社会机构的支持对老人生活满意度影响 昀大,子女支持次之,配偶支持昀小(崔丽娟、李虹,1997) 。另一些学者从不 同的角度提出另外的意见,如赖蕴宽(Lai,2001)对上海城市居民社会支持网 络的考察发现,配偶和父母(及其岳父母、公婆)发挥着昀重要的工具性和情 感性支持功能。李沛良等Lee, Ruan, Lai, Chan & Peng,2001的研究表明在 家庭关系中,配偶在工具性和情感性支持中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父母和 子 女提供工具支持的功能大于情感支持。亲密的朋友关系对个人的支持比不上近 亲,但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远亲、普通朋友、邻居、同事和专业机构的帮助 者很少发挥支持作用。邻居主要能起到日常陪伴和部分的物质支持。李培林在 研究中发现在那些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个人决策中,特别如职业选择,农民根 据的主要信息来源依然是亲属和朋友。 尽管研究者的初衷是理解支持如何与不同的网络特征相关联,然而关注点 却落在网络特征间的联系上,因为这种联系能够说明支持网络的性质(Leigh ALeslie, Katherine Grady,1985)。为了更好的运用网络特征在实际中的运用, 许多学者将不同的特征进行分析分类讨论研究具体问题。例如国外学者根据对 欧洲、北美和以色列老人的样本采集,将网络分为多样型,家庭中心型,朋友 中心型和受限制型四种,并指出多样型的网络类型对老人的健康昀有益,而受 限制型的网络类型则对健康不利。Mclanahan等研究单亲家庭时将单身母亲的社 会支持分为原始家庭类型,扩展家庭类型和再婚家庭类型,指出弱关系有助于 妇女建立新的身份,而强关系则有助于维持妇女现有的身份。国内学者也在 研 究中对支持网络进行了分类,较有名的是刘精明和婉格尔在对北京老年人与英 国利物浦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的比较研究中,将社会支持网络分为家庭依赖型、 社区整合型、自我涵括型、社区依赖型和自我局限型(刘精明,婉格尔,1998)。 不同的支持类型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影响,也间接决定了个人中心网络的 性质和结构特征。本文研究候鸟老人,也拟从社会支持的类型和网络的特征方 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首先,对网络的描述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候鸟 老人的基本网络状况,建立广度。其次,对不同人提供的不同支持类型进行探 12城市候鸟老人动态网络研究??以非京户籍城市老人为例 讨,有利于挖掘候鸟老人社会支持的深度。在此过程中,理清社会支持和支持 网络的关系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候鸟老人的支持网络在区域上分为两个部分 ??家乡和子女所在地,社会支持的提供受空间的约束,有强弱大小之分,是 候鸟老人倾向性选择的结果。因此,探询老人自身的特征如何影响他们选择支 持的提供和网络的运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1.3 社会支持网络动态理论 早在1982年,格兰诺维特就呼吁社会网络学者改静态的研究模式为动态的 模式,社会网络从来就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而是易变和流动的。另外,社 会支持也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现象,随着个人的情境的变化,他们所需要的社会 支持的类型和资源随之改变Jacobson, 1986。社会关系中的护航模型(Convoy Model)指出,“护航”为个人提供保护因子,并且是随着时间,空间和人生历 程的不同而改变的动态网络。它对成人和老人的心理健康有明显的作用 (Katherine L. Fiori, Jacqui Smith, and Toni C. Antonucci,2007)。 1.3.1 对网络动态过程的理解 网络研究者从网络建构、关系维持和资源动员三方面理解社会网络的动态 过程。网络建构包括网络的扩大和网络结构的改造。关系维持指防止网络关系 的破裂并维持网络成员的关系。资源动员主要是个体对网络资源的选择和利用, 个人如何使用其网络资源,找什么人提供什么帮助。 在动态过程中,网络结构除了网络规模,密度,强度等之外,更值得关注 的是网络的维持和扩展。对网络的维持可以通过关系的强弱来衡定,弱关系比 强关系更难维持,目前国内对网络维持的研究集中在女性职业获得过程中对网 络的利用上。在一项女性职业研究中克罗维Crowell,2004提出,女性应该通过 联系自己的弱关系来扩展社会网络,这样能够帮助她 们获得更多更广的社 会联 系,增加她们的资本。社会性别理论指出,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男性处于社会公共 领域,女性更多地处在私人领域,集中于家庭活动中。体现在对社会网络的维持 上,女性普遍较重视私人关系的维持,情感型的网络更为稳定(车文辉,杨婕娱, 13城市候鸟老人动态网络研究??以非京户籍城市老人为例 2004)。 网络的扩展(或再生产)从马克思的再生产观点中得到了支持,马克思认 为,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不仅是其他各种生产的结果,同时也是其他各种生产的 动力。追求对自身发展有利的社会关系是人的内在本质。任何人的网络资源和 规模都是有限的,当经历特殊的事件或进入新的人生阶段时,仅维持原有的社 会支持网络是不够的,人的社会网络需要根据情境的改变而改变。流动人口的 社会网络是一个动态的网络。环境的改变迫使其建立新的网
本文档为【候鸟老人动态网络研究——以非京户籍城市老人为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994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4KB
软件:Word
页数:24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8-04-16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