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外语言学史(第二章)

中外语言学史(第二章)

举报
开通vip

中外语言学史(第二章)中外语言学史(第二章) 第二章 中古时期 第二章 中古时期 一、我国魏晋时代音韵学的兴起及其以后的发展 2(1 我国反切法的兴起 反切 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 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广韵》“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

中外语言学史(第二章)
中外语言学史(第二章) 第二章 中古时期 第二章 中古时期 一、我国魏晋时代音韵学的兴起及其以后的发展 2(1 我国反切法的兴起 反切 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 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广韵》“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 反切的起源 汉语本来的注音方式是读如某字(直音法),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其声明学(语音)为汉语引入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另据考证,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孙炎,字叔然,名炎,三国时魏人)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事 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隋唐的反切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系统的基本资料,是汉语音韵学的基础之一。唐代时,僧人守温取汉字为三十六声母,宋人又以韵书的韵母字作为韵母。反切法益为精密,成为最通行的注音法。 反切的起源的不同看法,历代学者的认识很不一致,主要有以下3种看法。 ?认为反切是三国魏孙炎创造的。其根据是《颜氏家训?音辞》中的话:“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历史学家范文澜认为,音韵学开始于东汉末年,当时某些儒生受梵文拼音字理的启示,创反切法来注字音。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一般认孙炎为反切的创始人。 ?认为从产生汉字的时候就产生了反切。清代刘熙载(1813,1881)《说文双声?序》说:“切音„„起于始制文字者也。许氏《说文》于字下系之以声,其有所受之矣。夫六书中较难知者莫如谐声,叠韵、双声,皆谐声也。许氏论形声,及于江河二字,方许氏时未有叠韵、双声之名,然河可为叠韵,江工为双声,是其实也。”与此相近的看法还有合音说。宋代沈括、郑樵,明清之际顾炎武也都持有这种看法。 ?认为反切产生于后汉服虔、应劭(shào)时代。章炳麟、吴承仕(1884,1939)等力主此说。 反切术语的理解 汉语音韵学的对反切术语本身的不同理解,大致说来可分为3种: ?模棱两可的解释。宋代丁度等编撰的《礼部韵略》(1037)中说:“音韵展转相协谓之反,亦作翻;两字相摩以成声谓之切。”认为“反”是指反切上下字与被切字声韵相合,“切”是指反切上下字的拼合过程。 ?“反”、“切”同义,都是拼合的意思。清代顾炎武认为“反”就是“切”,“切”就是“反”,也有作“翻”和“纽”的。 ?从分析“切韵”两个字入手,认为反切上字叫“切”,反切下字叫“韵”。宋代沈括(1029,1093)《梦溪笔谈》卷十五说:“所谓切韵者,上字为切,下字为韵。”金代韩道昭《五音集韵?序》说:“夫《切韵》者,盖以上切下韵,合而翻之,因为号以为名。” 淘汰 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国语注音字母(声母二十四个,韵母十六个),反切法遂被淘汰。 意义 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反切与读若、直音比较起来,无疑是个巨大的进步。从音韵学史角度说,反切的产生,标志着汉族语音学的开始——从此懂得了对汉语音节做音理上的分析,把一个音节分成声、韵两个部分。 2(2 我国最早的韵书 韵书,把汉字按照字音分韵编排的一种书。这种书主要是为分辨、规定文字的正确读音而作, 属于音韵学材料的范围。同时它有字义的解释和字体的记载,也能起辞书、字典的作用。 文字形体的变迁,反切注音方法的产生,是韵书发生的条件。 李登《声类》、吕静《韵集》 五声 宫 商 角 徵 羽(读音为ɡōnɡ shānɡ jué zhǐ yǔ) (1)古中乐的“五音”相当于do、re、mi、sol、la,少去了两个半音。(如《茉莉花》) (2)“五音”:唇、舌、齿、鼻、喉(张炎《词源》) 四声 齐梁后四声:平 、上 、去(佛教三声),入。 2(3《切韵》、《刊谬补缺切韵》和《唐韵》 切韵 中国韵书。隋代陆法言著。书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共5卷,收1.15万字。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切韵》原书已失传,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因《广韵》等增订本而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现存最完整的增订本有两个,一为唐写本王仁昫(xù)《刊谬补缺切韵》,一为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大宋重修广 韵》。 《切韵》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 《切韵》原书久佚,现在可以看到的只是敦煌出土的唐人抄本《切韵》原书(传写本)的片断和一些增订本。但其系统保留在其增订本《广韵》中流传至今。近世也陆续有该书的残本出土,得以与《广韵》相印证。全书以韵目为纲,共分193韵;韵又按声(参见四声)归入平、上、去、入四部分。同韵的字又以声类、等呼排序。于是同音字全被归在一起。每一音前标以圆圈(称为韵纽),头一字下以反切注音。每字均有释义。 学界普遍认同,《切韵》反映了当时汉语的语音。这一语音系统完整的保存在后来的《广韵》,甚而《集韵》等书中。因此将依据后两者复原出来的语音系统称为「切韵音」,作为中古汉语的代表。但这个「切韵音」应该如何理解呢,有学者认为,它就是当时某地,譬如洛阳的实际语音。但也有学者认为,陆法言是河北人,颜之推是山东人。陆法言《切韵序》又说:「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jùn拾取,摘取)选精切,除削疏缓,萧颜多所决定。」如果仅是记录实际语音,何须讨论决定呢,因推「切韵音」起码是折衷了南北的音系。 《切韵》开创了韵书修撰的体例,从隋唐至近代一直沿用不废。而其归纳的语音体系,经《唐韵》、《广韵》、《集韵》等等一脉相承的增补,一直是官方承认的正统。 刊谬补缺切韵 《刊谬补缺切韵》,5卷,唐吴彩鸾写本,韵书,唐王仁昫撰,长孙讷言注,裴务齐正字。素笺厚纸本,龙鳞装。凡24页,首页单面书,余皆两面书,共47面,每面35行,自第9页“耕”起为36行,每行字数不等。朱栏,纵25.5cm,横47.8cm。卷首、末钤宋宣和及清乾隆帝诸玺。卷末有明宋濂跋。前隔水有“洪武三十一年四月初九日重装”及“裱褙匠曹观”字样。 隋仁寿元年(601年),颜之推、陆法言等撰成《切韵》一书,凡5卷,共收12100余字。王仁煦在其基础上又进一步整理增订而成《刊谬补缺切韵》,除对《切韵》加以刊正、补注义训外,还对本字俗体等加以辨析,增收约6000余字,另增立两韵,并注明《切韵》与另外5家韵书分韵的异同,可供了解其分韵梗概和关系等。 此书原为散页,宋宣和年间裱成手卷,后有所改异:以首页全幅粘裱于命纸右端,第二页接续首页尾,仅以右端纸边粘于命纸上,各页再依次以右纸边向左相错1cm粘裱,此式卷起如手卷,展卷时书页鳞次相积,故称“龙鳞装”。因在收卷时各页鳞次朝一个方向旋转,宛若旋风,故又有“旋风装”之称。外形似卷轴,但长度大大缩短,既便于翻检,又保护了书页,可视为卷轴向书册过渡的一种装帧形式。明洪武年间重装时保留了原装形式。 此书由宋内府递归清内府,清亡时被溥仪盗携出宫,流落民间。1947年复为故宫博物院购得,仍完整无缺。与各书著录比照,宋徽宗泥金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签已佚,宣和7玺存4,本幅上加钤了 乾隆帝诸玺。欲得《切韵》原貌,唯赖此全本,同时还可赏其书法,考其纸墨装潢,堪称稀世之珍。1947年,故宫博物院将此本影印出版,签题《唐写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 已知《刊谬补缺切韵》还有两种传本:其一出自敦煌石室,系本世纪初法国人伯希和盗出,现存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残损较甚;其二为故宫所藏明项元汴跋本,称“内府本”,但内容与宋濂跋本殊异,早经学者定为他人改作之书。 唐韵 《唐韵》由唐人孙愐,愐 miǎn 勤勉~努力,著,时间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之後,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但原书已佚失。据清代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所录唐元和年间《唐韵》写本的序文和各卷韵数的记载,全书5卷,共195韵,与稍早的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同,其上、去二声都比陆法言《切韵》多一韵。 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也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较《唐韵》更早。但孙愐曾利用朝廷扩大《唐韵》的影响,所以《唐韵》虽是孙愐的私人著述,命名却带有官方的性质,比起较它早出的《刊谬补缺切韵》更有名气。《唐韵》很注意正字形,所以,“字体偏旁,点画意义,从木从才,著彳著亻,并悉具言。”辨正形体主要是依据《说文解字》和南朝梁顾野王的《玉篇》等古代字书。《东斋记事》上说:“自孙愐集为《唐韵》,诸书遂废”。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和孙愐的《唐韵》,都对韵字加入注释,并且引文都有出处,于是韵书便同时具有辞书和字典的功能。 2(4《广韵》和《集韵》 摄:韵部按大类合并。不分舒入,韵腹相近。16 个。 韵部:韵腹按发音部位细分,声韵按阴阳入(韵尾)细分,不分声调,95 个。 韵母:不计声调,按等呼细分。不分舒入91 个。细分韵尾,区分舒入 142 个。 韵 :不计韵头,区分声调,206 个。 韵类:韵头、韵腹、韵尾、声调都区分,293 个。 韵头 韵腹 韵尾 阴阳 舒入 声调 合计 韵摄 , ? ? , , , 16 韵部 , , , , , , 95 韵母 , , ? , , , 91 韵母 , , , , , , 142 韵 , , , , , , 206 韵类 , , , , , , 293 ?韵尾、,舒入:区分阴 / 阳声韵,但不分 -m / -p ,-n / -t ,-ng / -k 。 《广韵》概述 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宋以前的韵的集大成者。原是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 简介 《广韵》共收字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个,注文共十九万一千六百九十二字 。所收之字按平、上、去、入分成四部,平声因字多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 全书分二百零六韵,其中包括平声五十七韵(上平声二十八韵,下平声二十九韵)、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韵、入声三十四韵。每韵以开头一个字作为该韵的名称,叫做“韵目”,如平声的“东、冬、锺、江”,上声的“送、宋、用、绛”等。每一韵中则按字音声母或韵头的不同分组列字;每组收同音字若干,称为一 个“小韵”, 与二百零六个“大韵”相对而言 ,後人也有人管它叫做“纽”。全书共有三千八百多个小韵,每个小韵在开头的字下注明反切,并注明该小韵所收的字数;小韵中的其他字则只作或繁或简的释义,不再注音;但有又音的,则注明又切或“又音”,但这种“又音”只管这个被注的字本身,与同小韵的其他字无关,这与小韵首字下反切注音的性质不同。 特点 《广韵》的韵目下注有同用、独用之例,是为当时作诗选字之用的。“同用”即相近的几个韵作诗押韵时可以通用,“独用”则不能。 中古的韵书中规定某些韵部只能自己单独用为押韵~不与其他韵部的字通押~往往注明‚独?字~这就表示该韵部为独用的韵部。如《广韵》中规定东韵只能独用~人们作诗就不能将本韵字与他韵字混押。独用是与‚合用?或‚同用?相对的。《广韵》中规定独用的韵部,以平赅平、上、去、入,有:东、江、微、鱼、齐、肴、豪、麻、青、侵等韵部。 《广韵》不仅把同韵字归在一起,而且进一步把同音字归在一起,注明反切读音,有同字异形的又列出异体,辨析正俗,并对每个字的字义做了解释,有的还引经据典,解释得十分详细,所以《广韵》是韵书,又是字书,同时又具有类书的性质。有些后代已经失传的典籍却见於《广韵》的注释所引。 《广韵》一书记录了中古汉语的字音和字义,特别是数以千计的反切注音,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面貌保存了完整而详细的资料。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可以以《广韵》作为桥梁和基础,再根据其他的材料来进行。因此,它是汉语语音史 上一部承上启下的著作,对于音韵学习,《广韵》是一部必读文献。 体例 《广韵》在体例上也继承了《切韵》、《唐韵》,下面对《广韵》体例做个简要介绍。 1(分卷。按声调分卷。当时汉语共有四个声调,四声即应是四卷。由于平声字多,分为上下两卷,全书共五卷。平、上、去、入四个字,除了代表本调类之外,还有直接描述调值的作用。 2(分韵。同声调的字在同一卷里,在一卷之中用韵做单位。同属一韵的字汇集在一起,称为一韵。同一韵里原则上不掺入其他韵的字。 3(韵目。每个韵有一个名称,又叫韵目,如一东、二冬、三钟„„,这些韵目都是每个韵开头的第一个字,它与本韵其他字同韵。一部韵书有多少个韵,就有多少个韵目。 4(韵次。韵的排列次序,一个韵之后接哪一个韵,一组韵后接哪一组韵,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现在我们能清楚知道的是一组相邻次的韵,韵母相近,至于两组韵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就不完全清楚了。每个声调的韵都按先后次序标上一、二、三„„数字,表明它的韵次。 5(小韵。一个韵中的一个音节为一个小韵,一个小韵把同韵中所有同音字汇集在一起,在小韵的第一个字下注出反切,并标出这个小韵同音字的数目。小韵的第一个字,也称这个小韵的代表字。《广韵》中的小韵次序是没有规律的。 6(注文。在小韵的代表字下首先注出词义,末尾用反切 注音,最后标出这个小韵包括多少字。小韵中的其他字主要是 注出词义,如果该字有又音,注文末尾标出又音。 主要问题 《广韵》全书206韵,下面介绍其中的三个主要问题。 1(四声相承。《广韵》206韵,首先按四声分成四大类,也可以说是以四声为纲。所谓四声相承,是指韵母相同、只有平上去入声调不同的一组相配的韵。如平声一东、上声一董、去声一送、入声一屋就是四声相承的一组韵。这样一组韵,通常叫一个韵部,也叫以韵为单位的韵类。在实际应用中,为了称说的方便,常常用平声韵代表这一组韵,比如说东部,同时包括了董送屋三韵,这叫“举平以赅上去入”。一个韵部并非都是四声俱全,阳声韵四声俱全,阴声韵只有平上去三声,没有入声,如支、纸、寘(zhì)韵;有的只有去声,没有与之相承的其他声调韵,如去声中的祭、泰、夬(guài)、废。 2(四声韵数不等。在206韵中,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平声分上、下两卷,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平声分上、下,是因为平声字数多,与今天说的阴平、阳平无关。既然是四声相承,平声57韵,上去声也应该是57韵,实际却不是这样。其原因是:平声冬、臻两韵的上声字太少,没有单独立韵,这两个韵的上声字分别归到相近的韵——钟韵的上声肿韵、欣韵的上声隐韵里去了,这样上声就是55韵。去声祭、泰、夬、废四韵,没有与其相承的平声韵和上声韵,等于比平声多出4韵,这样去声应该是61韵,但由于臻韵的去声字太少,没有单独立韵,把臻韵的去声字归到欣韵的去声惞韵里去了,这样去声就是60韵。 3(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阴声韵指没有韵尾或以元音为韵尾的韵,阳声韵指以鼻音m、n、?为韵尾的韵,入声韵指以塞音p、t、k为韵尾的韵。入声韵与阳声韵相承,阳声收m尾,入声则为p尾;阳声收n尾,入声则为t;阳声收?尾,入声则为k尾,对应得非常整齐。在《广韵》61个韵部中,阴声韵26个,阳声韵35个,这样入声韵也应该是35个。 但由于阳声欣韵的入声字太少,因此,没有单独立韵。 考查研究 《广韵》是韵书,按韵编排,考查韵部比较容易。如果考查声母系统,就比较困难了,因为韵书并没有明确标出全书的声母系统。为此,清代学者陈澧创造了反切系联法。利用系联法研究《广韵》声母系统,他得出40声类。现当代学者用同样方法研究,结果与陈澧很不一样,如:黄侃得到41声类,白涤洲、黄粹伯得出47声类,曾运乾、陆志伟、周祖谟得51声类。当今多数学者认为《广韵》有36个声母。 版本 《广韵》从刊行到现在版本很多,现在常见的本子有张氏泽存堂本、《古逸丛书》覆宋本、《四部丛刊》涵芬楼影印宋刊巾箱本、曹刻楝亭五种本、宋乾道五年黄三八郎本(《钜宋广韵》)、覆元泰定本、小学汇函内府本等7种。前5种称繁本,后两种称简本。所谓简本是元人根据宋本删削而成。繁本和简本主要表现为注文的多少不同,个别韵收字多少也略有不同,但音系是相同的。其中宋乾道本《钜宋广韵》曾传到日本,《经籍仿古志》著录,而在国内一度失传,1889年顾沄以南朝小 铜佛自日本山荣家换得一部,后辗转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归上海图书馆。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现藏上海图书馆的顾沄旧藏本影印出版,原缺入声一卷,顾氏原用元人略注本配补,影印时换成《四部丛刊》影宋本。据周祖谟考证,此本与楝亭五种本相近。此外还有周祖谟于1936年写成的《广韵校本》(时年周先生仅20岁),周氏以泽存堂本为底本,以除了《钜宋广韵》的版本校勘,同时吸收了清段玉裁、近代王国维、赵万里的校勘成果,并参考了唐写本残卷20种。此书搜集资料全,校雠方法精,是目前较易得的好的《广韵》校本。 广韵音系与普通话语音比较 一、《广韵》声母与现代汉语声母比较表 《广韵》字母 演变后对应现代汉语中的声母 重唇清音 帮 [p] b[p]兵 布 重唇次清 滂 [p’] p[p’]普 怕 重唇浊音 并 [b] 浊音b[b]消失:仄声归入b[p], 病 白;平声归入 p[p’],爬 平 重唇次浊 明 [m] m[m] 米 木 轻唇清音 帮(非)[p] f[f] 飞 放 轻唇次清 滂(敷)[p’] f[f] 纺 费 轻唇浊音 并(奉)[b] f[f] 肥 附 轻唇次浊 明(微)[m] 零声母w[w]无 晚 未 味广州话依 然重唇 舌头清音 端 [t] d[t] 刀 对 舌头次清 透 [t’] t[t’] 炭 铁 舌头浊音 定 [d] d[d]消失:仄声归入d[t],道 毒; 平声归入 t[t’],题 亭 舌头次浊 泥 [n] n[n] 年 女 半舌齿音 来 [l] l[l] 老 路 半舌齿音 日 [n?] r[]人 让;零声母(卷舌元音[?r]) 儿 二 耳 舌上清音 知 [] zh[t?]中 转 舌上次清 彻 [] ch[ts’]宠 畅 舌上浊音 澄 [] 仄声归入zh[t?],柱 浊;平声归 入 ch[ts’],茶 陈 齿头清音 精 [ts] 开合z[ts]租 早;齐撮j[t?] 焦 俊 齿头次清 清 [ts’] 开合c[ts’]葱 草;齐撮q[t?’] 取 妻 齿头浊音 从 [dz] 仄开合z[ts]在 字;仄齐撮j[t?] 聚 截。平开合c[ts’]存 慈;平 齐撮q[t?’] 齐 钱 齿头(擦)音 心 [s] 开合s[s]三 死;齐撮x[?]笑 星 齿头(擦)音 邪 [z] 开合s[s]随 俗;齐撮x[?]斜 席 喉牙音 庄 [?] zh[t?] 争 捉 喉牙音 初 [?’] ch[t?‘] 叉 插 喉牙音 崇 [d?] 仄声zh[t?]栈 助;平声ch[t?‘] 巢 床 喉牙音 生 [?] sh[?]双 史 喉牙音 章 [t?] zh[t?]专 照 喉牙音 昌 [t?’] ch[t?‘]车 出 喉牙音 船 [d?] 仄声sh[?]示 实;平声ch[t?‘] 船 唇,sh[?]绳 蛇 喉牙音 书 [s] sh[?]升 水 喉牙音 禅 [?] 仄声sh[?]社 是;平声ch[t?‘] 成 垂,sh[?]时 殊 喉牙音 见 [k] 开合g[k]高 古;齐撮j[t?]街 九 喉牙音 溪 [k’] 开合k[k’]开 口;齐撮q[t?’] 起 缺 喉牙音 群 [g] 仄开合g[k]跪 共;仄齐撮j[t?] 件 具。平开合k[k’]狂 葵;平 齐撮q[t?’]其 求 喉牙音 疑 [?] 开零声母Ф,鹅 岸;齐n[n]牛 拟, 齐零声母y[j]宜 眼;合零声母 w[w]五 危;撮yu[?]零声母鱼 玉 喉牙音 影 [Ф] 零声母:y[j]雅、yu[?]怨、w[w] 屋 喉牙音 喻三[?] 零声母:y[j]有、yu[?]域、w[w] 围 喉牙音 喻四[j] 零声母:y[j]也、yu[?]育、w[w] 唯 喉牙音 晓 [] 开合h[x]花 火;齐撮x[?]胸 向 喉牙音 匣 [?] 开合h[x]红 后;齐撮x[?]巷 限 二、《广韵》韵母与现代汉语韵母比较 《广韵》韵母142个,现代汉语韵母39个,韵母演变发展的总趋势是:合流归并,由复杂到简单。集中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韵腹简化 例如: 摄(1) 韵(6) 韵母(10) 现代汉语 寒 [ɑn]低、后 ɑn[an] 桓 [uɑn] 删 [an]低、前 iɑn[i?n] [uan] 山 [æn]比a高、比 山摄 uɑn[uɑn] ?低 [uæn] üɑn[уan] 仙 [?n]半低 其中,a、ɑ、?看成[iw?n] 是音位变体。 先 [ien]半高 [iuen] 合并是主流,是主要的。但偶尔也有分化,例如: 摄 韵(1) 韵母(3) 现代韵母(5) 例字 a 巴 爬 麻 茶 沙 a ia 家 加 牙 霞 丫 假 麻 ia ua 瓜 夸 花 华 蛙 ua ? 遮车蛇奢赊惹 i? 些邪斜爹耶爷 韵腹a分化成a、?、?。 (二)韵尾:入声韵消失,归入阴声韵;阳声韵m消失 《广韵》韵尾 现代汉语韵尾 阴声韵 无韵尾, 基本与古音相当。只是“皆”部 或[-i][-u] 字古收[-i],现为开韵尾 阳声韵 双唇 鼻音[-m] 十五六世纪转入收[-n]尾 舌尖中 鼻音[-n] [-n] 舌根 鼻音[-?] [-?] 入声韵 双唇 塞音[-p] 约十四世纪,入声韵尾消失,转 入阴声韵中。中间可能经历了一舌尖中 塞音[-t] 个收喉塞音[?]韵尾的阶段 舌根 塞音[-k] (三)介音比较 《广韵》分两呼四等,介音分为两类4个: [i-]介音分为松[i-]、紧[?-]; [u-]介音分为元音性的[u-]和半元音性的[w-]。 有复合介音[iu-]、[?w-]、[iw-]、[?u-]。 现代汉语简化为三个介音:i、u、ü,其中ü介音由复合介音演变而来。 三、 《广韵》四声与现代汉语四声比较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口诀 平 清 边 飞 清阴 三 开 浊 唐 寒 浊阳 麻 时 上 其 粉 体 其他为上 他 武 老 全 倍 妇 全浊归去 浊 社 厚 去 全 盖 正 去声依旧 部 共 大 全 白 读 全浊入阳 入 浊 合 俗 次 目 麦 次浊归去 浊 入 玉 清 积 黑 急 菊 笔 铁 必 客 入清四分 桌 郭 竹 福 谷 甲 作 摄 唐诗拟音: 绝句 с ? С с? 两 个 黄 鹂 鸣 翠 柳 с? ?сlia? ka?uɑ? lie mi?? tsui li?u ссс 一 行 白 鹭 上 青 天 ?сIet ??? b?k lu ?ia? ts’ie? ?ien ?с ?сс窗 含 西 岭 千 秋 雪 с?’?? ?am siei li?? ts’ien ts’i?n siw?t ссссс?门 舶 东 吴 万 里 船 ?сm?n bak tu? u miw?n li? d?iw?u с ? ссс 集韵 中国宋代编纂的按照汉字字音分韵编排的书籍。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宋祁、郑戬给皇帝上书批评宋真宗年间编纂的《广韵》多用旧文。与此同时,贾昌朝也上书批评宋真宗景德年间编的《韵略》“多无训释,疑混声、重叠字 ,举人误用”。宋仁宗令丁度等人重修这两部韵书。《集韵》在仁宗宝元二年(1039)完稿。 《集韵》分韵的数目和《广韵》全同。只是韵目用字 ,部分韵目的次序和韵目下面所注的同用、独用的规定稍有不同 。唐代初年,许敬宗等人曾经奏请批准把《切韵》里的窄韵和音近的邻韵合并使用 。宋景佑初年 ,贾昌朝也奏请“窄韵凡十有三,听学者通用之”(《玉海》)。《集韵》韵目下面所注的独用、通用的规定和《广韵》不同的,可能就是按照贾昌朝的建议修订了的。如明内府本《广韵》文韵下注“独用”,《集韵》文韵下注“与欣通”。《广韵》物韵下注“独用”,《集韵》勿韵下注“与迄通”等,都说明这种情形。还有许多字,《集韵》和《广韵》不是收在同一个韵部里,如“因”,《广韵》在真韵,《集韵》在谆韵;“多”,《广韵》在歌韵,《集韵》在戈韵等。此外,字的又音,《集韵》比《广韵》增了很多。但是,《集韵》主要的特点还在于收字多,而且收的异体字特别多。一个字不管有多少不同的写法,又不管是正体,还是古体、或体、俗体,只要有点根据就收进来。有的字竟多到八、九个写法。《集韵》号称共收53525字,比《广韵》多收了27331字,一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收字最多的字书。但根据《汉语大字典》四川大学编写组编的《集韵通检》统计,《集 韵》实际收字应为32381个(少于康熙字典的47000余字),跟同时期编出的字书《类篇》字数31319相差不远。《集韵》之所以会被误点成五万多字,原因是韵书按韵来编排字,汉字的又读(音)多,同一个字的不同读音,韵书就列在不同的韵部,同一个字可以多次出现。所以按字头一算,字数就多了很多。《集韵》的缺点是对字的来源不加说明,不过字训以《说文解字》为根据,反切多采自《经典释义》,《集韵》是一本较好的字书。 2(5 《五音集韵》、《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和《诗韵》 五音集韵 《五音集韵》是金韩道昭所作的一部韵书。韩道昭字伯晖,真定松水人。据《至元庚寅重刊改并五音集韵》的第一篇序说,作序的时间是金卫绍王「崇庆元年岁次壬申长至日」(公元1212年),较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的成书刊行还早40年。全书分160韵,比《广韵》少46韵,比《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多53韵。平声共44韵,上声43韵,去声47韵,入声26韵。 五音集韵 十五卷(内府藏本) 金韩道昭撰。道昭字伯晖,真定松水人。世称以等韵颠倒字纽始於元熊忠《韵会举要》,然是书以三十六母各分四等排比诸字之先後,已在其前。所收之字,大抵以《广韵》为蓝本,而增入之字则以《集韵》为蓝本。考《广韵》卷首云:“凡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言。”《集韵?条例》云:“凡五万三千五百二十五言,新增二万七千三百三十一言。”是书亦云“凡五 万三千五百二十五言”新增二万七千三百三十言“。合计其数,较《集韵》仅少一字,殆传写偶脱。《广韵》注十九万一千六百九十二字,是书云”注三十三万五千八百四十言,新增十四万四千一百四十八言“。其增多之数,则适相符合。是其依据二书,足为明证。又《广韵》注独用、同用,实仍唐人之旧,封演《闻见记》言许敬宗奏定者是也。终唐之世,下迄宋景祐四年,功令之所遵用,未尝或改。及丁度编定《集韵》,始因贾昌朝请改并窄韵十有三处。合《广韵》各本,《俨》移《豏》、《槛》之前,《酽》移《陷》、《鉴》之前,独用、同用之注,如通《殷》於《文》,通《隐》於《吻》,皆因《集韵》颁行後窜改致舛。是书改二百六韵为百六十,而并《忝》於《琰》、并《槛》於《豏》、并《俨》於《范》、并《忝》於《艳》、并《鉴》於《陷》、并《酽》於《梵》。足证《广韵》原本上、去声末六韵之通为二,与平声、入声不殊。其馀如《废》不与《队》、《代》通,《殷》、《隐》、《焮》、《迄》不与《文》、《吻》、《问》、《物》通,尚仍《唐韵》之旧,未尝与《集韵》错互。故十三处犁然可考,尤足订重刊《广韵》之讹。其等韵之学亦深究要眇。虽用以颠倒音纽,有乖古例,然较诸不知而妄作者,则尚有间矣。 2(6 等韵学和韵摄图 《释名》中记录了当时一些语词的方言读法~如《释天》:‚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清、徐以舌头言之。?‚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风~氾也~ 其气博氾而动物也。清、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 踧 ~cù 古通“蹙”。 踧口犹合口。 周祖谟曰:“案:内言外言、急言徐言~前人多不能解。今依音理推之~其义亦可得而说。考古人音字~言内言外言者~凡有四事……推此四例推之~所谓内外者~盖指韵之洪细而言。言内者洪音~言外者细音。 等韵学 为唐代名僧守温始创。是音韵学中以审音为主分析汉字音节结构、说明发音原理的一门学科。等韵学通过韵图帮助人们掌握韵书的反切。正确读出反切所表示的字音。它用“字母”表示汉字的声母系统,用“五音”、“七音”说明字母的发音部位,用“清浊”描述声母的发音方法,用“等呼”分析韵母的结构,用“摄”概括韵的归类,用图表的形式具体显示反切所表示的读音。由于突出的特点在用“等”的概念分析字音,便被称为“等韵学”,简称“等韵”。 等韵学重在审音。本质就是古代汉语的“声韵调”配合情况,跟现代汉语一样。最重要的概念有三个:等、摄、转。 (1)等 “等”是等韵图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等韵学中一个核心概念,“是等韵学用以分析汉字语音的重要标准和原则”。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译经时对声类发音的标注”。“等”是唐宋时期的音韵学家用来分析汉语韵母系统的术语,代表了一种分析汉语语音 的特别方法,就是把声母和韵母按发音上的差异划分为四个等列。在韵图中,把属于四个不同等列的字分别排在四层格子里。清代学者江永著《音韵辨微》提出以“洪细”辨四等的观点,即所谓“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明确指出韵类是辨别等的依据,“等”的差别在元音的开口度上。但他又提出“辨等之法,须于字母识之。”,即指出“等”与声母同样关系密切。 古人所谓的“等”就是轻重分为四个等。中国古代很早就用“轻重”的概念来划分音类,如《山海经》卷三:“其上多草藷葜shǔqiā。”郭璞注:“根似羊蹄,可食,曙豫二音,今江南单呼为藷,音储,语有轻重耳。”此以“缓读之为二字”者为轻,而以“急读之成一音”者为重也。后来释氏在翻译佛经的时候仿悉昙创制字母,碰到汉音与梵音不完全相同,或两类相近的音需加以区别时,往往借“轻重”字加以描写。 《广韵》206韵的293个韵类,除了开合的区别,即都有“等”的洪细的不同。《广韵》各韵的分等情况从《韵镜》和《七音略》中基本上可以看出来。即:一等韵包括“冬模泰哈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二等韵包括“江佳皆央臻删山肴更咸衔”,三等韵包括“锺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幽侵盐严凡”,四等韵包括“齐先萧青添”,有一三等韵的包括“东戈”,有二四等韵的包括“麻庚”。 沈括《梦溪笔谈》中说:“字有重,中重,轻,中轻。”但此说法只举出了名字,不是四等轻重的排列顺序,不如《七音略》所标出的轻重系统完整。元刻本《切韵指掌图?检例》说:“字 有四等轻重,如高交骄骁是也。”四等轻重的位置在等韵图上是固定不变的。现在能看到的最早分析“等”的概念的书,是唐末守温的《韵书残卷》,里面有“四等轻重例”。他既分“轻重(开合)”,又分“等”。如“高、交、娇、浇”同是平声见母重(开口),它们的反切下字分属于一等豪韵,二等肴韵,三等宵韵,四等萧韵。例如: 山摄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开口 干kɑn 奸kan 键ki?n 坚kien (寒) (删) (仙) (先) 合口 观kuɑn 关kuan ?kiu?n 涓kiuen (桓) (删) (仙) (先) 从该拟音表,看广韵两呼四等如何演变为四呼的, 《七音略》列的重轻标目,即为重轻两大类各四等,重统开口四等,即所标“重中重”“重中轻”,而“重中轻”无二等在其中;轻统合口四等,即所标“轻中重”“轻中轻”,而“轻中轻”无二等在其中。罗常培先生《释轻重》谓“重轻者,固与开合异名而同实也”,则发前人之所未发,又谓“中重,内重,中轻,内轻之别,以涉玄微,苦难质言”。也令人深思。赵荫棠先生的《等韵源流》评论罗氏之说“志为精确”。 宋代韵图的分等跟守温韵学残卷基本相同,划分标准也是“轻重”。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复杂,大体上反映整个音节的洪亮程度和低沉程度。有以洪细分者,洪音比细音听起来更加洪亮,故定洪音为一二等,细音为三四等;有以元音舌位前后分者,喉 元音在听感上比前元音更为低沉,故定带后元音的洪音为一等,带前元音的洪音为二等。某些声母,如齿音和半元音,还按舌位前后分等,如舌位最靠后的卷舌音庄组放在二等,舌位最靠前的精组列在四等。章组舌位居中,列在三等。 “等”本是主乎韵的,是指韵类韵母的主要元音和介音的洪细的差别,但传统的等韵学又给三十六字母分了等,亦赋予声类声母以“等”的概念。等韵学上声类字母之所以讲“等”这一概念,原因有二;第一,从声韵配合关系上来看,在《切韵》音系里,不是任何一个声母都可以和任何等的韵母相拼合的,往往受到音节结构的制约。哪些声类字母能和哪些等韵相拼合,则这些声类字母就具备某种等的概念。如重唇“帮滂並明”可以和一二三四等韵相拼合,故四等俱全;而轻唇“非敷奉微”只能和三等韵相拼合,所以它们只有三等。故从这种声韵配合关系上看,江永所说“辨等之法,须于字母辨之”,是有一定根据的。第二,由于受韵图结构特点的制约,某些声类字母被硬性归于某一等。早期的等韵图同时要将《切韵》的反切上字的分类进行五音清浊的分析,要把它们并入五音或七音二十三行的结构图中。这样,一音一栏里只有一类声母的没有什么问题,如唇音、牙音,喉音大部分、舌音“类隔不可信”也可归为一类,它们在韵图中与其他相结合的韵母的分等不发生矛盾。但《切韵》反切上字分类表明,它的齿音声母有三类,即“精清从心邪,庄初崇生,章昌船书禅”,要将其放在一栏中,只好规定精组声母排在一四等的地位上,庄组声母(照二)排在二等地位上,章组声母(照三)排在三等地位上。这样,精组就获得一四等,庄组就获得二等,章组就 获得三等的概念。当精组与一四等相拼合,庄组与二等相拼合,章组与三等相拼合的时候,声和韵的等是一致的。而当庄精二组与三等韵相拼合的时候,为了将就声母,仍排在二等或四等的地位上,这样就产生了矛盾。陈澧也指出“既有下字分类则上字可不拘也,等韵家则以字母分等,然古书切语二字不尽同等,不凭下字分等,而凭上字分等,遂使同一韵同一类之字有等数参错者矣”。“等数参错”就是这种矛盾的表现。从韵类、韵母的角度看,韵图上的某些字的“等”不一致,而被称为“假几等”。例如东韵的反切下字只有一等红类和三等弓类,而《韵镜》内转第一开(东韵)(图附于文后)图中一二三四等都有字。如齿音二等上的“崇”字,本是“锄弓切”,切下字“弓”属三等,但其切上字“锄”属崇母(床二),“迁”就声母放在二等的地位上。从切下字即韵母的角度来看,它是个假二等。同样,同图齿音四等上的“嵩”字,息弓切,声母“息”属心母,则是个假四等。《韵镜》里的喻四字母基本上也是假的,他们的反切下字一般属三等,而在韵图上总是排在四等的地位上。可见,等韵图上的真假是客观存在的,是由韵图结构决定的。江永的《四声切韵表》能够区别真假,把本来只有三等的韵而在韵图中被排在三四等的字归为一类,统称为三等,这就是掌握了从韵来辨“等”而不是从字母区辨的特点,真正揭示了《广韵》系韵书中“等”的性质。韵分四等之外,还有两呼的划分。“呼”指“依据韵母中韵头的情况论其发音时口腔的开合”。由于语音的不断发展变化,到了明代,四分法已经与当时的实际语音不符,于是有人提出合四为两,并把两等和两呼结合起来,以四类音的标准来区分声母与韵母。明 末清初,两等四呼进一步变为四呼。“等”的概念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等”与声母的联系荡然无存。清代,某些韵图径直以“呼”为“等”,“等”的概念起了质的变化。“等”变成“呼”的另一种称谓。这种汉语语音的发展和等韵观念的演变,也正是“等”的概念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的真实反映。 (2)摄 等韵学家把韵腹和韵尾相同或相近的韵归并为一类,叫做韵摄,取统摄之义。同摄中,各舒声韵的韵尾相同,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入声韵一般与韵尾发音部位相同的阳声韵相配。如“元”、“寒”、“山”、“先”、“仙”等韵,韵腹比较接近,而且都收,,n,韵尾,归为山摄。前人把〈广韵〉的二零六韵归并为十六摄:通摄、江摄、止摄、遇摄、蟹摄、效摄、臻摄、山摄、果摄、假摄、宕摄、梗摄、曾摄、流摄、深摄、咸摄。 与十三辄、十八韵平行。 中国明清以来北方戏曲、曲艺等押韵用的13个韵部。“辙”也叫“辙口”,就是“韵”。“合辙”就是“押韵”,这是用顺辙行车做比喻的通俗说法。 “十三辙”的名称是:?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梭坡,?人辰,?言前,?发花,?乜斜,(11)怀来,(12)姑苏,(13)遥条。此外还有两道用儿化音节构成的“小辙儿”:“小言前儿”和“小人辰儿”。 由于十三辙是戏剧、曲艺工作者口耳相传的,辙名和它的排列顺序在书面记载上颇有分歧,如“梭坡”也作“索拨”、“油求”也作“由求”、“遥条”也作“幺条”、“乜斜”也作“迭雪”等。至于排 列顺序,上面所列是常见的一种,口头流传,多有参差。 《中华新韵十八韵》十八韵是: 麻,韵母 a、ua、ia 同属一个韵部。 一 二波,韵母 o、uo。 三歌,韵母 e。 四皆,韵母 ie、ue。 五支,韵母 i (属 zh、ch、sh、z、c、s 声母,与七齐有 别)。 六儿,韵母 er。 七齐,韵母 i (属声母 b、p、m、f、d、t、n、l、j、q、x、 y,有别于五支)。 八微,韵母 ei、ui。 九开,韵母 ai、uai。 十姑,韵母 u。 十一鱼,韵母 v。 十二侯,韵母 ou、iu。 十三豪,韵母 ao。 十四寒,韵母 an、ian、uan。 十五痕,韵母 en、in、un、vn。 十六唐,韵母 ang、uang、iang。 十七庚,韵母 eng、ing。 十八东,韵母 ong、iong。 (3)转 转,即辗转,受梵语影响,表示“轮流”的意思。就是指声母和韵母辗转相拼,拼出一个个字音出来。其中,有字的音,填入汉字;没字的音,即有音无字,记为一个圈“〇”。这种情况跟现代汉语声韵调配合表的性质一样。 转分内转与外转,其确切含义至今难以理解。凡有二等韵的摄,归为外转;没有二等韵的摄,归为内转。 普通话语音声韵配合关系表 声 韵 配 合 开口呼 齐齿呼 合口呼 撮口呼 双唇音b p m , , ,(限于u) , 唇齿音f , , ,(限于u) , 舌尖 d t , , , , 中音 n l , , , , 舌根音g k h , , , , 舌面音j q x , , , , 舌尖后音zh ch sh r , , , , 舌尖前音z c s , , , , 零声母Ø , , , , 标准音节 179 83 114 24 表中的“,”表示有声韵配合关系,“,”表示没有声韵配合关系。 二、阿拉伯和阿拉伯语文学研究 2(7 阿拉伯语的一般情况 阿拉伯语是世界上六大语言之一,也是阿拉伯民族和全世界穆斯林的共同语言。 语言是文字的基础,作为记录语言符号的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阿拉伯人的祖先就已开始使用渊源于闪米特语的阿拉伯语了。 阿拉伯帝国:地中海沿岸的西亚、西欧和南欧、北非等地。 三大中心:巴格达(伊拉克)、科尔多瓦(西班牙)、开罗(埃及)。科尔多瓦与巴格达和开罗齐名,成为阿拉伯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对阿拉伯文化在西方的传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阿拉伯人的贡献:哲学、天文、化学、医学、数学、语文等。 阿拉伯数字1、2、3、4、5、6、7、8、9、0是国际上通用的数码。这种数字的创制是印度人。公元前3世纪,印度出现了整套的数字,各地的写法不一,其中典型的是婆罗门式,它的独到之处就是从1,9每个数都有专用符号,现代数字就是从它们中脱胎而来的。这就是古代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印度数字首先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国。7,8世纪,随着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的崛起,阿拉伯人如饥似渴地吸取古希腊、罗马、印度等国的先进文化,大量翻译其科学著作。 印度数字取代了冗长笨拙的罗马数字,经由阿拉伯帝国在欧洲传播,也传到了中国。西方和中国都把它们称之为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先是由大马士革东移到幼发拉底河中游的苦法,以后再迁到巴格达,然后又由巴格达徙至萨玛拉,每次迁都的用意都与开展与中国及东方各地的贸易关系有关。随着政治中心东移,大食帝国与唐朝的关系更趋密切,造纸术等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就是在这一时期传到西方的。 大食~一伊朗部族之称。也是中国唐、宋时期对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国的专称和对伊朗语地区穆斯林的泛称。 伊斯兰教,Islām,与佛教、基督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7世纪初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其复兴者和传播者为穆罕默德。中国旧称天方教、清真教或回教。伊斯兰一词原意为顺从~即顺从真主意志的宗教。是最有活力的世界性宗教之一。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称为穆斯林~是真主意志的顺从者。穆罕默德去世后不久~这些启示被收集、汇编成《古兰经》。这部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被视为真主的言语。 2(8古阿拉伯语文学学派及其贡献 巴施(士)拉语言学派: 阿拉伯语法学主要流派之一。8世纪中叶产生于伊拉克历 史文化名城巴士拉。随着伊斯兰国家疆域的扩大,阿拉伯语成为国际性语言,在政治、外交、宗教、商业以及科学文化领域被广泛使用。同时,也受到叙利亚、波斯等被征服地区各民族语言的影响。为了维护阿拉伯语言的纯洁性,帮助新入教的穆斯林学习《古兰经》、掌握阿拉伯语,担任政府公职,巴士拉的语言学家们开展了阿拉伯语法的研究工作,创立了阿拉伯语法学的基本理论,遂形成了巴士拉学派。 巴施拉学派的主要成员西巴维希(subawaugi)吸收古代印度和古代希腊语的语法体系,写出了第一部系统的阿拉伯语语法著作《西巴维希的书》。 巴士拉学派强调语言的普遍性和阿拉伯语的基本规律,以《古兰经》、阿拉伯古诗歌、谚语以及阿拉伯半岛腹地和红海沿岸若干游牧部族比较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的语言为标准,采用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原理,运用分析、推理、类比法,探索阿拉伯语的一般规律,为阿拉伯语法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该派虽然曾受到后来出现的库法学派百年的挑战,但其基本论点却一直未被动摇。 苦(库)法语言学派:库法语言学派(Madrasah al—Kufah) ,阿拉伯语法学主要流派之一。8世纪末叶产生于伊拉克的库法城。苦法【苦法:地名,在伊拉克境内,它是古阿拉伯人在伊拉克的两个居民区之一。苦法和巴士拉被认为是伊拉克的姊妹城,是伊拉克的政治与商业中心,非常富足。 苦法学派是古阿拉伯语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基塞,代表作《阿拉伯语语法简明指南》。 库法学派强调语言的特殊性和阿拉伯语中的特异现象。为此,他们扩大语言的研究范围,承认凡阿拉伯人使用的语言,包括部族的语言、史话、诗歌,《古兰经》中的特异词句,都作为研究的对象,力图从中发现新的语法规则,提出新的语法理论,以动摇巴士拉学派的理论基础。在词的格位理论、词的分类及其派生关系等许多根本问题上提出了与巴士拉学派不同的观点。例如,巴士拉学派认为动词由词根派生,而库法学派则认为词根从动词派生,巴士拉学派允许句子中的表语放在起语前面,而库法学派对此持异议。 阿拉伯语言学家伊本?安巴里(ibn al-Anbari,1119,1181)在其著作《分歧公判》中列举了两派之间的分歧有19l处。与巴士拉学派相比,库法学派的理论有明显的局限性,逻辑不甚严密。由于库法学派的学者们与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接近,使其研究得到几代哈里发的支持与推广,一度有所发展。 100年后,巴格达的语言学家伊本?古太白(ibn Qutaybah,838,889)、伊本?杰尼(ibn al-Jeni,942,1002)等吸收了库法学派的长处,弥补了巴士拉学派的不足,把两派观点揉合在一起,形成了巴格达学派。 巴格达学派 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巴格达又迎来了它的第二次辉煌,作为帝国的首都,它对古希腊、波斯、中国和印度的各种科学和文化兼容并蓄,创造了不朽的文明。伊拉克现存的乌尔城遗址、亚述帝国遗址和哈特尔城遗址等,就是其古代灿烂文明的鲜明写照。 巴格达文化底蕴深厚,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古都。这里有九世纪兴建又拥有天文台和图书馆的智慧宫;有,,,,年建成、世界最古老大学之一的穆斯坦西利亚大学;有其规模仅次于开罗大学、拥有,,个学院的巴格达大学。这里还有伊拉克、巴格达、军事、自然和兵器等几十个博物馆,堪称中东各大城市之最。 作为中世纪世界三大名城之一的巴格达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成为都城以前,巴格达只是底格里斯河畔的一个村落。在阿拉伯语中,“巴格达”一词意为“神明所赐的恩物”。公元762年,阿拔斯王朝哈里发曼苏尔在此建立都城。阿拔斯王朝是阿拉伯帝国的强盛时期,曼苏尔为了炫耀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功勋,决定在这个气候宜人交通方便的地方建造一座世界帝国大都。曼苏尔动用了约10万名工匠,历时四年,把巴格达建成了一座崭新的城市。据史书记载,当时的巴格达城呈圆形,故又称为“团城”。城的中央是曼苏尔的“金宫”。金宫四周是皇家及显赫人物的殿台楼阁。相传,城内建有地道直通城外。 公元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已基本结束军事扩张,帝国的局势日渐安定,特别重视帝国的文化建设,希望把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的古代学术遗产译为阿拉伯语,以满足帝国各个方面的需要。历时百年的翻译运动从此拉开序幕,并逐渐形成声势。“百年翻译运动”为伊斯兰文化的整合与发展提供了宝贵思想资料和参考经验。 到了哈里发麦蒙时代,翻译科学和哲学著作的运动步入高潮。麦蒙酷爱希腊哲学,熟读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作品。他曾派巴格达代表团前往君士坦丁堡搜集古籍,然后组织各地学者包括非穆斯林学者进行翻译。阿拉伯人的翻译事业虽始于伍麦叶王朝,但那个时代的译书,多为穆斯林或非穆斯林的个人行为,而到了麦蒙时代,译书被列为国家的一项主要文化事业。国家投入巨资,建立机构,组织人员从事该项事业。据资料显示,哈里发麦蒙给予他的首席翻译大师侯奈因?本?易司哈格的翻译报酬,是以与译出书稿同等重量的黄金计算的。这昂贵的酬金几乎使国库无力支付。侯奈因是基督教徒,精通希腊文、波斯文、古叙利亚文等多种语言。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他果然不负厚望,译出了大量高质量的典籍,包括希波克里德、加仑、欧几里得、托勒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作品。与此同时,侯奈因以极其严谨、认真的态度,用充满智慧和想象力的思维,创造出了一批新的阿拉伯语汇,并将那些找不到对应词的外来语阿拉伯化。从而把阿拉伯语从一般宗教用语和日常用语,变成为学术和教育的语言。 麦蒙一方面资助翻译运动,一方面在巴格达建立了一座综合性的学术机构——智慧宫。智慧宫中的图书馆、研究院和翻译馆,是继被焚毁了的“亚力山大图书馆”之后最大的学术机构。从君士坦丁堡和塞浦路斯搜求到的古籍,都被运到巴格 达,收藏在智慧宫内。当时的巴格达成了汇集古典文化的海洋。 麦蒙经常和各方学者在智慧宫讨论学术问题。他本人学识渊博,酷爱阅读,对哲学、医学、天文学、数学、机械学、建筑学、《古兰经》学、教义学、阿拉伯语法学都十分有兴趣。他的时代出现了大批文人学者,如哲学家肯迪、大数学家花拉子密等。他们都很受麦蒙的器重。 这一时期,伊斯兰哲学派别穆尔太齐赖派盛极一时,他们首先对正统史学的原理提出了质疑。他们主张思想自由,对伊斯兰教经典的探讨要各抒己见。穆尔太齐赖派是介绍希腊哲学的先驱,也是那些利用理性学科捍卫伊斯兰教的教义学家的先驱。麦蒙于公元827年把这一学派定为国教。他公布了一个敕令,宣称《古兰经》是受造之物。 麦蒙的出类拔萃之处在于他对知识和智慧价值的见识以及善于利用外域的文化。他广求各方人才,不问宗教信仰及民族,只要有真才实学,都被召至巴格达,使巴格达成为阿拉伯世界学术文化的中心。他所支持的翻译运动,令阿拉伯人学习、掌握了希腊文化的长处,大大缩短了阿拉伯人与世界先进民族的差距,同时促进了伊斯兰学术文化成熟发展。 麦蒙时代是阿巴斯王朝的鼎盛时代,也是伊斯兰文化的黄金时代。 简述语言学史“两线”之争。 两线斗争实质可归纳为“整齐论”和“参差论”的争论。其实代表了不同时代的人对于语言的不同研究倾向。前者偏重超社会,理论的,企图以一套理性 公式 小学单位换算公式大全免费下载公式下载行测公式大全下载excel公式下载逻辑回归公式下载 解释语言;后者偏向实际的,较为动态的研究,都利用调查和统计来解释语言。 具体到各个时代:上古时代 名与实之争,中古时代 巴施拉学派与苦法学派之争 ,摩迪斯泰学派与普利息安学派之争,近古时代唯理论与经验主义之争,现代则具体有“谱系论”与“波浪论”之争 ,青年语法学派与方言地理学派之争。启发可以有很多,我的观点是要以实际语言存在为研究对象,光是以理论来要求和束缚语言是不行的,但同时对语言的认识需要用理论加以巩固,形成体系。并且在语言的大量现象中找到其规律。 2(9 阿拉伯语文研究的特点及其所发生的影响 希伯来语具有一个闪族语言所共有的有趣的特点,那就是其大多数基本词汇都是由三个辅音组成的。(圣经时代所写的希伯来文只有辅音。直到公元后好几个世纪以后,当希伯来语已成为死的语言时,人们才加上元音以试图保存关于此语言以前是怎样被使用的知识。这些元音被称为元音标点,是由加在辅音下方、之间和上方不同的标记组成的。)动词变形通常通过改变发音来表示,即元音的发音。 阿拉伯文——辅音文字 k-t-b三个辅音,构成词根。这和闪含语言性质有关,一个义群通常靠3个字母表示。元音仅仅表示语法属性。例如表示“书写”这一概念的词根,其基本音素是k—t—b三个辅音,填进不同的元音或附加词缀后,构成Kataba(他写了)、Yaktubu(他正在写)、Uktub(你写~命令式)、LamYaktub(他未写)、La Yaktubu(他不写)等各种派生动词,又可构成Katib(书写者、作家、文书)、Maktub(被书写的、书信、文章)、Kitab(即书、经、作品)、Maktab(即书房、办公室、书桌)等各种派生名词。且这些表示语法的元音都是有规律的。 q-r- 表明『讀』, -k-l 表明『吃』 阿拉伯语文的巨大成就,主要集中在词汇、修辞和词典编纂。 三、欧洲中世纪关于语言的研究 2(10 欧洲中世纪语言研究的一般特点 黑暗的时代、宗教统治、罗马影响欧洲、拉丁语是学校教授的唯一语言。 2(11 耶稣会士关于语言翻译和文献搜集的工作 《古兰经》不能翻译。 基督教的传播 峨特族乌斐拉士,把《旧约》《新约》译成峨特文。,属于日耳曼语族:主要分布在北欧,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下分 三个语支: 1.东部语支:峨特语.峨特语一千多年前已经消亡,现存峨特语最古的文献是 4 世纪所翻译的圣经. , 哥特语是一种由哥特人所使用的~已灭亡的日耳曼语族语言。它的内容主要是从一个4世纪圣经翻译版本的6世纪抄本~也就是所谓的‚银色圣经抄本?,Codex Argenteus,里头得知的~哥特语也是唯一拥有相当数量语料的东日耳曼语言。 收集各地的古代文献:斯堪的纳维亚神话《艾达》 《艾达》是一部斯堪的那维亚各民族的神话、英雄传说和歌曲的集子,保存下来的是十三世纪的两种版本。《艾达》的歌曲反映了氏族制度解体和民族大迁徙时期斯堪的那维亚社会的状况。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古代日耳曼人的民间创作中的一些形象和题材。 2(12 关于原始世界和天堂语言的拟测 希伯莱语 哥洛庇乌士主义(荷兰|随意抬高民族语的地位)和刚伯主义(法国|随意贬低民族语的地位) 2(13 语言的比较和分类 基沙尔《语言的和谐》,分四类:闪语、希腊语、意大利语、日耳曼语。 斯加里格《欧洲语言论集》,根据“上帝”这个 单词 英语单词 下载七年级上册英语单词表下载英语单词表下载深圳小学英语单词表 下载高中英语单词 下载 ,分四 大类:罗曼语、希腊语、日耳曼语、斯拉夫语。Deus、 hoes、 gott、 bog 。 英语god高的 德语gott告特 瑞典语gud古的 丹麦语gud 古德 冰岛语gue古埃 俄语bog宝客 波兰语bog宝格 捷克语buh布赫 乌克兰语big贝格 斯洛伐克语boh宝呵 法语dieu迪威 意大利语dio地欧 拉丁语deus代乌斯 西班牙语dios蒂奥斯 葡萄牙语deus代乌斯 希腊语theos赛奥斯 音韵学资料 1、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学 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 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2、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哪四个时期,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3、什么是等韵学,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4、音韵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5、什么叫声母, 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6、三十六字母是哪些, 五音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清 浊 唇音 重唇音 帮p 滂pÁ 并b 明m 轻唇音 非pf 敷pfÁ 奉bv 微M 舌音 舌头 端t 透tÁ 定d 泥n 舌上 知? 彻Á? 澄? 娘? 齿音 齿头 精ts 清tsÁ 从dz 心s 邪z 正齿 照tS 穿tÁS 床dZ 审S 禅Z 牙音 见k 溪kÁ 群g 疑N 喉音 影O 喻j 晓x 匣Ä 半舌音 来l 半齿音 日ü? 7、什么是五音、七音, 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如上图) 8、什么是反切, 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 惴,音章瑞反”。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 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黄侃在《音略》中云:“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 反切原称为反或翻,安史之乱后,因忌讳反,改称为切。 9、反切有什么不足, 反切的不足如下: 1、做不到一声一符,一韵一符。同一声母,可以用许多汉字作反切上字,同一韵母,也可以用许多汉字作反切下字。如表示T声母的反切上字,就有都丁多当德得冬等七个。《广韵》一书中反切上字就有四百多个,反切下字有一千多个。 2、由于语音的变化,方音的关系,给人们掌握反切带来了困难。 10、什么是清浊, 分析发音方法时所使用的术语。清音,反声带不振动的辅音,浊音,把声带振动的辅音,音韵学上共分为四种: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全清: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次清: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 全浊: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次浊: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可参见三十六字母表) 11、什么是等呼, 根据开口度的大小,把韵分为四等。凡介音或主要元音的U的叫合口呼,反之叫开口呼。 12、什么是韵,韵部,韵目,韵类,韵摄, 韵: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就是同韵。 韵部:同韵的字归纳在一起,就成了一个韵部。 韵目:韵部的代表字。哪一东,二冬。 韵类:类似韵母,韵头,韵腹,韵尾,声调都相同。 韵摄:把韵腹和韵尾相同或相近的归纳在一起称为韵摄。如〖广韵〗中的二百另六韵,归为十六个韵摄: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流深咸曾 13、什么是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按韵尾进行分类,可以把韵分以上三类。 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母。A,AO。 阳声韵:以鼻音M,N等收尾的韵。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 14、什么是平仄、舒促, 平:平声。仄:上去入三声。 舒:平上去三声。促:入声。 15、如何研究上古音, 研究上古韵的材料是《诗经》入韵字,上古其他韵文入韵字和谐声系统,主要方法是系联法。 A、系联《诗经》入韵字。把诗经各章里互相押韵的韵脚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押韵单位。如果两个押韵单位中有相同的字,那么就把这两个押韵单位合在一起,如此可把整个诗经的入韵字串联成若干个押韵单位,从而得出若干个韵部。 B、系联上古其他韵文中的入韵字。 C、系联谐声系统。谐声字的谐声偏旁是表音的,一般来说,如果谐声偏旁相同,上古韵部就相同。 另外还有谐声字,并参照古籍异文,古籍注音和声训。 A、谐声字。造字时代,谐声字的声符相同,其声母也相同,由此可以推知上 古声母的大致情况。如:悲B,绯F;篷P,逢F等,有相同的声符,可以知道它们的声母是相同的。 B、古籍异文,指同一语音,同一概念的字在古籍中的写法不同,如: 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说之。 陈骈贵齐。 田骈就是陈骈,可见上古时代,田与陈同音。 C、古籍注音。如〖说文〗中云:冲----读若动,表明两字同音,声母当然也相同。 D、声训 古人用同音字的近音字来注音的一种方法。 冬,终也,物终成也。 邦,封也,封有功于是也。 16、什么是古无轻唇音, 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说:“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古读‘负’,如‘背’----古读‘附’如‘部’。”如: 异文: 伏羲----庖羲 扶服----匍匐 封域----邦域 汾水之阳,又作盆水之阳。 谐声字: 非 辈; 方 旁; 奉 棒。 方言: 蚊。负父之命,注作:“负音佩。”方言中多说“负债”为 “背债”。 17、什么是古无舌上音, 《十驾斋养新录》有“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认为中古的舌上音“知彻澄”是从上古的端透定中分化出来的。“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如:直读为特,竹读为笃,陈读为田。 18、上古声母有哪些, 上古声母的研究起步较晚,它是从清代钱大昕开始的。我们介绍的是王力先生拟的33声母。 唇音 帮p 滂pÁ 并b 明m 舌头 端t 透tÁ 定d 泥n 来l 舌音 舌面 章? 昌Á? 船? 日? 喻? 书þ 禅ü 齿音 庄tS 初tÁS 床dZ 生S 俟Z 精ts 清tsÁ 从dz 心s 邪z 牙音 见k 溪kÁ 群g 疑N 晓x 匣Ä 喉音 影O 19、上古韵部有哪些, 自宋代就有人进行研究,如郑庠分为六部,但不够科学。清代顾炎武正式把古韵分为十部,奠定了古韵分部的基础。后来,江永分为十三部,段玉裁十七部,章炳麟分为二十二部,王力分为三十部。 上古韵部(王力拟30部) 阴声韵 例字 入声韵 例字 阳声韵 例字 之? 来媒悔使 职?k 特麦食富翼国 蒸N? 梦兴雄 幽u 舟流考 觉uk 鞠覆告戚迪 冬uN 中降 宵o 悄敖 药ok 爵沃虐溺 侯? 侯驱输愉 屋?k 角玉曲 东N? 蓬凶庞 鱼a 乎马女下雨 铎ak 薄夕若宅尺 阳aN 昌黄扬衡明 支e 支斯 锡ek 脊解 耕eN 成名 歌ai 沙嘉瓦皮蛇罗为 月at 伐败说月渴烈 寒an 旦雁管怨 人渊千零身信脂ei 弟矢资葵 质et 实噎瑟穴 真en 询 微?i 怀崔枚 物?t 出肆隧类 文?n 门巾存云员先 缉?p 湿及合 侵?m 风琴甚南 叶ap 叶甲涉 谈am 敢监 20、上古有哪些声调, 上古声调至今还无定论。顾炎武、江永等认为古四声一贯,实际上认为古无声调。黄侃认为上古有平、入两调。段玉裁认为上古有平上入三声,孔广森认为有平上去三声,王念孙认为有平上去入四声。 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A,清阴浊阳。 清:帮方松精书-------阴平。 浊:平崇船如狂------阳平。 B,浊上归去。 并奉象善旱-----去声。 C,去声不变。 D,入派三声。 全浊:渤族集舌-----阳平。 次浊:密袜纳-----去声。 全清,次清----平上去。 21、什么是韵书, 韵书是以分韵和注音为主要功能的工具书。这种工具书按照音节的内部成分(声调、韵腹和韵尾、介音、声母)给汉字层层分类,并且用反切给汉字注音。通过分析韵书的内部分类和反切用字情况,我们可以了解一部韵书的语音系统包括多少个声调、多少个韵、多少个声母、一韵内包含几个韵母、哪些字是同音字。不同时代产生的韵书在编纂体例上有所不同,表现音系的细致程度也有不同。 22、《切韵》是怎样写出来的, 《切韵》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原本已佚。英国stein氏在敦煌得唐写本切韵凡三种,皆残缺不全,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切韵是由陆法言所作。《切韵》自序说:“昔开皇初,有仪同刘臻等八人,同谐法言门宿。夜永酒阑,论及音韵,以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又支脂鱼虞,共为一韵,先仙尤侯,俱论是切。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 切韵代表了隋唐时期的音系,可以上推古音,下推今音。 23、《切韵》音系在汉语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 在汉语音韵学中,《切韵》音系是最受重视的一个音系,它被看作是整个语音史的中枢,又是研究历代音系和现代各方言音系的首要参照系统。这是因为,第一,《切韵》是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韵书。它编成于隋代,到初唐就被朝廷规定为标准韵书,即所谓官韵;宋王朝把 它加以扩充编成了《广韵》,其官韵地位更加强化;元明清三个王朝虽然不再使用《切韵》或《广韵》作为科举中的官韵而用“平水韵”取代了它,但平水韵也是在《广韵》基础上改编而成。可以说,从公元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末,《切韵》音系一直占据着音韵学的制高点。 第二,该音系综合了不同方言的语音内容和一部分较古老的韵书的内容,包容范围广,分类细致严密,汉语方言的音类区别大都能够在这个音系里边找到根据,这样的音系显然最适合作为研究古今音和方音的共同参照系。假如拿一个分类少、音系结构简单的系统作参照,其效果就差多了。 第三,从时间上说,《切韵》音系正处于汉语史的中间环节。可靠的汉语史研究,上源起自公元前十几世纪,下迄于现代,共三千多年;《切韵》音系处于这个漫长发展过程的中间站的位置上,往上能够跟上古汉语联系,往下能够跟近代汉语联系,无论是对于发现历史事实还是解释音变规律来说,这个音系的重要性都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切韵》成了汉语音韵学的经典,掌握《切韵》音系是了解和研究语音史的基础。 24、广韵有多少韵部,多少韵母, 广韵共有206韵。有的一韵是一个韵母,有的一韵包含几个韵母,故而清人通过系联,认为广韵的韵母共有311类。 广韵的规定了韵之间的互相通用和独用。如: 东,独用。 支,脂之同用。 到了宋淳佑十二年,平水人刘渊把206韵并成107韵,叫《壬子新刊礼部韵 略》,后人又减去一韵,为106韵,一般叫平水韵,或诗韵。 25、广韵的声母有哪些, 广韵的声母是人们根据反切上字推求出来的,各人各有不同。如:清代陈澧为四十类,黄侃为四十一类,高本汉为四十七类,周祖谟为五十一类。 王力为三十五类: 邦滂并明(唇音) 端透定泥来(舌音) 知彻澄(舌音) 精清从心邪(齿音) 庄初崇山(齿音) 章昌船日书禅(齿音) 见溪群疑(牙音) 影喻晓匣(喉音) 26、广韵的声调有哪些, 中古声调有四个,平上去入,实际调值已不可考,前人略有描述: 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 27、《中原音韵》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有什么特点, 答:元代周德清所著的《中原音韵》(公元1324年成书)是近代音的代表作。它的音系是周德清在归纳北曲押韵的基础上再审辨实际口语而建立起来的,记载了当时新兴起的共同语语音系统,即大都话的音系。 28、和三十六字母比较起来,《中原音韵》的声母有几项重大变化, (1)全浊声母消失,原全浊声母字变成了清声母字,变化的结果跟现代北京话基本一致。 (2)舌上音知、彻、澄跟正齿音的照、穿、床(部分)、禅(部分)合流,成为卷舌音声母。 (3)轻唇音“非敷奉”三母合一,都变成f。 (4)喻母的全部和疑母的大多数字并入影母,即变成了零声母。 29、《中原音韵》有多少个韵部, 答:《中原音韵》共分19个韵部。 30、《中原音韵》韵母系统跟《切韵》之间的重大差别是什么, (1)入声韵母全部变成了阴声韵母。 (2)很多阴声韵部和阳声韵部发生合并,有的原来一个韵摄就成为一个韵部;有的是一个韵摄内部分韵合并成一个韵部;有的是两个韵摄内的部分韵合并在一个韵部。 (3)有的阴声韵部发生分化,产生了以前没有的韵母。新产生的韵母构成的韵部有两个。一个是支思韵,一个是车遮韵。 31、《中原音韵》韵母跟现代普通话韵母之间明显的差别大致有几点, (1)《中原音韵》的韵部比现代普通话要多。 (2)《中原音韵》有一个iai韵母,跟ai、uai同属于皆来韵,现代北京话就没有这个韵母。 (3)《中原音韵》有一个io韵母,这个韵母跟车遮韵的一部分字同音了。 (4)现代北京话里的卷舌元音r韵母是《中原音韵》所没有的。 (5)现代北京话有的韵母是《中原音韵》所没有的。 6)《中原音韵》鱼模韵的细音韵母是iu ,其他韵部合口细音的介音也 ( 是iu,这个二合音后来变成了一个y,既单独充当韵腹,也作介音,即现代汉语的撮口呼韵母。 (7)还有一些字的韵母变化,只是一部分字的读音从一种韵母变成另一个原有的韵母,没有导致韵母的增加或减少。 32、《中原音韵》的调类系统有什么特点, 《中原音韵》的调类系统已经和现代普通话一致了,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传统四声比较,《中原音韵》的特点也基本上与现代音相同:平声分化为阴平、阳平两个调类。分化条件是中古声母的清浊,全清、次清声母的平声字读成了阴平,全浊、次浊声母的字读成了阳平。中古上声里的全浊声母字变成了去声。次浊声母并没有发生相同的改变,仍然读上声。中古的入声调消失了,原来的入声字分别变成了阳平、上声、去声字。分派的条件是:原全浊声母字变为阳平,次浊声母字和影母字变为去声,清声母字变为上声。其中,全浊变阳平、次浊变去声和现代的北京话是一致的;只有清声母入声字一律变上声,和现代北京话不吻合。
本文档为【中外语言学史(第二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428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49KB
软件:Word
页数:47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2-18
浏览量: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