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药王”孙思邈:唐代百岁寿星的长寿之谜

“药王”孙思邈:唐代百岁寿星的长寿之谜

举报
开通vip

“药王”孙思邈:唐代百岁寿星的长寿之谜“药王”孙思邈:唐代百岁寿星的长寿之谜 “药王”孙思邈:唐代百岁寿星的长寿之 谜 “药王”孙思邈:唐代百岁寿星的长寿之谜 他是医生,是“药王”,是炼丹术士,同时他还是生活在唐代的百岁寿星,是养生之道的先锋试验者。 在医药条件非常简陋的年代,他是怎样做到如此长寿的?难道他真的烁出了不老仙丹?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代名医——《备急千金要方》和《千令翼万》的作者——“药王”孙思邈。 长寿与仙丹 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县县城以东,有一座被苍松翠柏掩映的山脉,叫做药王山。唐高宗上元元年,即公元673年,孙思邈以年迈有病为...

“药王”孙思邈:唐代百岁寿星的长寿之谜
“药王”孙思邈:唐代百岁寿星的长寿之谜 “药王”孙思邈:唐代百岁寿星的长寿之 谜 “药王”孙思邈:唐代百岁寿星的长寿之谜 他是医生,是“药王”,是炼丹术士,同时他还是生活在唐代的百岁寿星,是养生之道的先锋试验者。 在医药条件非常简陋的年代,他是怎样做到如此长寿的?难道他真的烁出了不老仙丹?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代名医——《备急千金要方》和《千令翼万》的作者——“药王”孙思邈。 长寿与仙丹 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县县城以东,有一座被苍松翠柏掩映的山脉,叫做药王山。唐高宗上元元年,即公元673年,孙思邈以年迈有病为由,辞别唐高宗李治,回到故里,开始了他在药王山南麓的隐居生活。在这里,他生活了近十年,并且完成了生命中的第二部重要著作——《备急千金要方》的姊妹篇《千金翼方》。在完成《千金翼方》的第二年,公元682年的农历二月十五,孙思邈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因为史书对孙思邈的具体出生日期没有记载,所以他去世时的年龄也就成了一个谜。 在药王山上,登上药王大殿的台阶正好是141级,当地老百姓传说,这141级台阶暗合了孙思邈的寿命,他活了141岁。但在学术界,关于孙思邈究竟活了多少岁,一直众说纷纭,大致有六种说法:最小的是101岁,最大的是168岁,其余四种说:去分别为120岁、131岁、141岁和165岁。 但无论如何,各种历史文献都说明孙思邈活过了百岁,是一位长寿的老人。那么,他长寿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 自古以来,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很多人为此修身求道,也有人让别人修道炼丹,来完成自己长牛不老的梦想。比如秦始里曾派徐福带着几百童男童女到蓬莱岛上寻找仙丹;比如汉武帝,他做了几个铜人,每个铜人手里托着一只铜盘,用来接露水,然后用这露水和着玉石粉末吞下去。不仅如此,那个时候还涌现出很多炼丹术士。所谓需求决定市场,帝王们坐拥天下,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却无法决定自己生命的长短,于是炼丹术士应运而生。他们所炼的“仙丹”主要成分是汞、丹砂、硫磺、雄黄以及些矿石,实际上是“合金”丹药,不仅不能让人长寿,反而会对人的身体有害,所以很多帝王求道炼丹,结果不仅没能长生不老,反而死于“仙丹”。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例子,由于大量服用这种丹药,反倒使自己英年早逝。 和李世民生活在同时代的孙思邈,也是一名炼丹术土,却活到百岁,并且还在百岁高龄看书立说,他是怎么做到的呢?难道丹药真是他长寿的灵丹妙药? 孙思邈年轻的时候也曾迷信炼丹术,相信烁丹可以使人长生不老。在太白山隐居的时候,孙思邈还曾专门到四川收集高质量的丹石作为烁丹的原料。他把几种药放在一起烧炼以后,在丹鼎上出现层非常漂亮的结晶。孙思邈认为这就是丹药炼成的标志,他将白色的结晶扫下来,盛好——这就是“仙丹”的成品。 孙思邈在30岁的时候,成功地炼制出一种白色的丹药,他给这种丹药起名叫做“太一神精丹”。这种“太一神精丹”实际上是我们现在精制的砒霜。砒霜,众所周知,是一种剧毒的物质,吃下去甚至会有丧命之虞。为什么孙思邈精心烁制的丹药会是剧毒的砒霜呢?在汉唐时期,很多人迷恋烁丹术,孙思邈也不能免俗,但在当时简陋的研究条件下,炼成毒药作“仙丹”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不过在后来的行医过程中,孙思邈发现很多人在服用所谓的仙丹之后,病情加重甚至有中毒的表现,便开始怀疑炼丹这种做法的正确性。所以后来在 他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宁食野葛,不服五石。” 野葛是一种剧毒的药物,吃下去必死无疑。五石又是什么呢?五石指的就是五石散,所谓五石散就是用紫石英、白石英、钟乳石等五种矿石磨成面,让人喝下去,其实就是石头粉末。很明显,此时的孙思邈已经跳出了炼丹长寿说的桎梏,看出这种做法是有害无益的。所以他说,宁吃毒药,也不要吃石头粉。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在陕西铜川市的耀州区——当地人习惯把这里叫做耀县——有一个名叫“孙原”的村子。据说,在这个村子里生活着孙思邈的后代。 孙原村现在有3000多人口,分属张、焦、李、蔡四大姓,相传都是孙思邈的后裔,却唯独没有姓孙的人。史籍记载,耀县是孙思邈的家乡,人们保留了孙思邈的祖茔,重新修建了他的故居,那么为什么这些孙思邈的后裔都不姓孙呢? 这要从一个传说说起,据说唐太宗李世民的里后长孙皇后得了重病,宫中太医都束手无策。李世民得知华原有个孙思邈,医术高超,于是下旨宣孙思邈进宫医病。在李世民下旨当晚,孙思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骑着只老虎,老虎大张着口,右手拿着一把芭蕉扇,左手提着一篮李子。结果第二天,尉迟敬德就来请他了。孙思邈认为此梦预兆不祥,所以就叫他的下代赶快改名换姓。 在中国古代,为了避免灭门之灾改名换姓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关于孙思邈的后代是否真的改换过姓名这件事,史籍上并没有记载。关于孙思邈的生平,也只有区区不足千字。据《新唐书》记载,孙思邈自幼聪慧好学,记性还特别好。七岁就可以日诵千言,并且精通诸子百家。但是,孙思邈自幼体弱多病,家里为了给他治病,四处求医问药,因此倾家荡产,家道中落。所以,孙思邈自幼就切身体会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道理。 此时正是隋朝的繁盛时期、隋文帝重新统了全国,在农业上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农民有了较多的时间从事生产。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耕地面积大量增加,手工业和商业也呈现出一派发达繁荣的景象。这一安定的局面,为孙思邈学好医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孙思邈的家乡,盛产药材。他一面学习医书,一面不畏艰险,手执小镐,身背药篓,越岭攀崖,进山采药。除了走遍家乡附近的名山大川外,他还经常到五台山采药。采药回来,就亲自晾晒、加工,有时还亲自试用。 孙思邈20岁时,医道学成。他一心要用自己的精湛医术为穷苦百姓服务,对于没有钱看病的人,他不但不收诊费、药钱,还腾出房子给远道来的病人住,并亲自熬药给病人喝。不论三更半夜,还是狂风暴雨,只要有人请他看病,他从不推辞,一定立刻赶去救治。 孙思邈对医术精益求精,对于在医疗实践中发现的些新疾病,创造出很多新的治疗方法。眼科疾病夜盲症的发现者就是孙思邈,找到治疗方法的同样是孙思邈,这在世界医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发现和突破。那时,山区的老百姓中,有的人白天视力正常,一到了晚上,却什么也看不见。孙思邈经调查发现,患这种病的都是穷苦人,他们劳苦终日,却得不到温饱,更缺乏营养食品。他想到医书中有“肝开窍于目”的说法,又想到五台山区的飞禽和野羊、野猪很多,便让夜盲症病人吃捕获动物的肝脏。病人吃上一段时间,夜盲症便慢慢好转了。同时,当地还有几家富人也找他看病,病人身上浮肿,肌肉疼痛,浑身没劲,孙思邈诊断为脚气病。他联系穷人患夜盲症的原因,分析富人患上脚气病很可能也和饮食有关系。经过比较,孙思邈发现,富人多吃精米白面、鱼虾肉蛋,而穷人多吃五谷杂粮,再仔细一分析,粗粮内夹杂着不少米糠麸子,精米白面把这类东西全去掉了。他估计:脚气病很可能是缺少米糠和麸子这些物质引起的。于是他试着用米糠和麦麸来治疗脚气病,果然很灵验,不到半年,几家富人的脚气病都陆续治好了。后来,他还发现用杏仁、吴茱萸等几味中药也能治好脚气病。 悬丝诊脉的传说 说回孙思邈给长孙皇后看病的事,据说孙思邈用的不是一般的万法,而是传说中的“悬丝诊脉”。在孙思邈故乡的药王庙里,有这样一幅壁画,壁画的名字叫“引线诊脉”,讲的就是这件事。那么,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呢?从这件事中能否找出一些孙思邈长寿的秘密线索呢? 民间流传孙思邈三度辞封,唐太宗李世民封过他一次,唐高宗又封过他两次,都被他拒绝了。在拒绝唐太宗的封官赏赐之后,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却生病生命垂危。于是皇帝一道圣旨,孙思邈又被召回皇宫。据说,这次诊病孙思邈就使用了高难度的“悬丝诊脉”方法。就是将丝线的一端放在皇后的脉位上,由宫女扶着(将另一端拉出很远(利用丝线采切脉。关于“悬丝诊脉”,唐代没有留下任何有关的文献,但清代确实有相关的记载。慈禧生病时,太医就曾使用过“悬丝诊脉”的诊疗方法。不过,在诊脉之前,太医会先向老佛爷身边的宫女、侍卫以及大臣询问慈禧的身体状况,比如进食怎样、有没有着凉受风,等等。然后,他会去拜见慈禧,通过望色,进一步了解慈禧的身体情况。最后,他才会给慈禧“悬丝诊脉”,所以“悬丝诊脉”这种治疗方法应该是在对病人的病情有了比较详细了解的基础上才进行的。在唐代,“悬丝诊脉”是不大可能发生的。很有可能是老百姓都认为孙思邈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所以把这件事安到了他的身上。 据史书记载,孙思邈93岁时犹能“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白首之年,未尝释卷”,晚年仍能从事著述。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农历二月十五,孙思邈早晨起来沐浴身体,衣冠整齐,然后拱手端坐。他对子孙说:“我为世人所逼,隐于洞府修烁,将升无伺之乡,臣于金阙,不能应召往采。”一会儿便气绝辞世而去。他在遗嘱中指示“薄葬”,不用任何殉葬器物,祭礼中不用猪、牛、羊等牲畜。孙思邈去世后一个多月,容貌没有改变。把他的尸体放入木棺中时,轻得就像只有衣服一样,人们都感到很奇怪。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孙思邈被追封为“妙应真人”,因此后世又称他是“孙真人”。 孙思邈的长寿秘诀 秘诀一:提倡抑情节欲 孙思邈认为情欲过度是罹疾早衰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倡要做到“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 秘诀二:主张“常欲小劳” 孙思邈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他认为运动比营养、休息更为重要,从而把按摩、摇动肢节等全身运动作为养生的重要内容。 秘诀三:强调食养重视药饵 在饮食调养上,孙思邈主张饮食清淡,少吃荤腥,忌吃生杂。他还力倡“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认为少食多餐有益身心健康。同时,他把服食具有滋补和防治老年病功效的中药作为养生举措之一。 秘诀四:居住环境很重要 在住地方面,孙思邈强调要“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及“山林深处,固是佳境”。现在世界各地几乎都把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环境幽静处作为疗养胜地,可见“药王”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是有道理的。在住室方面他又指出:“但令雅素洁净,无风雨暑湿地为佳。” 由此看来,“药王”孙思邈的养生思想和方法是非常丰富的,孙思邈之所以能寿至百年,是其重视防病保健、讲究养生之道并付诸实践的结果。他浅淡虚无,在精神上始终保持着平和、愉悦的精神状态;注意预防,不做对身体有伤害的事;日常的生活、起居科学而有规律;坚持适当的锻炼。他一生都 坚守“大医精诚”的誓言,任世事变幻,从不为名利所惑,这大概就是他如此 长寿健康的真正秘诀吧。
本文档为【“药王”孙思邈:唐代百岁寿星的长寿之谜】,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63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9KB
软件:Word
页数:7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03
浏览量: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