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一篇 校长专业发展学校主动发展的时代呼唤

第一篇 校长专业发展学校主动发展的时代呼唤

举报
开通vip

第一篇 校长专业发展学校主动发展的时代呼唤第一篇 校长专业发展学校主动发展的时代呼唤 第一篇 校长专业发展:学校主动发展的时代呼唤 第一章 现代校长的科学内涵与角色定位 第一节 现代校长的科学内涵 校长作为一个有其特定功能的社会角色,早在我国夏商时代出现雏形学校时就已有之。在夏、殷、周时期的“校”、“庠”、“序”里,掌管学校行政的,称“大乐正”,以公卿兼管学校之事的,称“大司成”。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创办了稷下学宫,当年,荀子曾三次在稷下学宫当“祭酒”。可以说,夏商时期的“大乐正”、“大司成”,春秋战国时期的“祭酒”,就是校长这一社会角色的萌芽。秦代...

第一篇 校长专业发展学校主动发展的时代呼唤
第一篇 校长专业发展学校主动发展的时代呼唤 第一篇 校长专业发展:学校主动发展的时代呼唤 第一章 现代校长的科学内涵与角色定位 第一节 现代校长的科学内涵 校长作为一个有其特定功能的社会角色,早在我国夏商时代出现雏形学校时就已有之。在夏、殷、周时期的“校”、“庠”、“序”里,掌管学校行政的,称“大乐正”,以公卿兼管学校之事的,称“大司成”。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创办了稷下学宫,当年,荀子曾三次在稷下学宫当“祭酒”。可以说,夏商时期的“大乐正”、“大司成”,春秋战国时期的“祭酒”,就是校长这一社会角色的萌芽。秦代之后至明清,虽然校长的称谓发生了一些变化,掌管学校行政的或曰“祭酒”,或曰“长史”,或曰“国子监”,或曰“山长、院长”,等等,但都不同程度地强化着校长这一特定社会角色的功能。作为现代意义上的校长,在国外是出现了现代学校之后,而在我国则是清末光绪颁昭办学堂时期。民国元年,学堂改称学校,以管理学校为主要职责的最高行政负责人称作“校长”,因此,校长这一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校长,这个人们十分熟悉的概念,近来却在对它的理解和定位上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如:有的人认为,中国传统的校长是一种职务,对行政负责,是权力型校长;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校长是受聘于教育服务市场的职业,按聘约规定的职岗要求,凭自身能力履行管理、经营学校的责任,对教育服务质量负责,是能力型校长。因而提出,“中国急需职业化校长”。有的人认为,目前国内的中小学校长是一种职务,几乎没有被认作是一种职业,并主张校长应从“职务”转向“职业”。有的人认为,校长是指专门从事学校经营和教育服务的专业校长,它不是一种职务,而是指一个具备某种能力和精神特质的社会群体。它有学校的决策者(而不仅是政策的执行者)和学校内部协作群体中的“首席教师”双重身份。还有的人认为,校长不再是一种职务,一种身份,而是一个具备某种特殊技能和精神特质的社会群体,是一种专业。等等。如何解读和定位校长的内涵,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关乎校长个体发展和校长队伍建设的实践问题,因此,对校长做出明确的内涵界定,科学把握校长的本质属性,有利于校长的专业化发展,有利于高素质、专业化、现代化校长队伍建设。 校长就其概念来看,有两种代表性的定义:一是《教育管理辞典》的界定,认为校长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最高行政负责人,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校务”。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界定,认为校长“是在中小学担任领导职务并具有决策、管理权的人员。”根据以上两种定义,检视目前人们关于校长定位的各种不同观点,笔者认为,校长是一种以职务为基础载体,以专业为本质属性的职业,具体可以表述为:校长是指具有学校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能力,获取学校管理的认证资格,担任学校领导和管理职务,以学校管理为专业职业,有效组合学校内外各项资源,制定并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并获得 1 相应薪酬的专业领导人员。根据校长的这一表述,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进一步作的分析。 一、校长必须拥有对学校实施领导和管理的法定职务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位分类中,人们一般把职务、职权和责任作为构成职位的三个要素。而职务是构成职位的基础,是形式载体,职权和责任则是伴随职务这个基础载体而来的,只有职务、职权和责任三者的紧密结合、有机统一,才构成了某一特定职位。校长作为整个社会职位门类体系中的一类,它同样也要由职务、职权和责任三个要素构成,如果说校长不是一种职务,否定其法定的基础支撑地位和权责载体作用,那他就不可能有法定的职权和相应的责任承担,也就无从履行校长作为法人代表这一职责。日本教育管理学者安藤尧雄认为,考察校长的角色及其工作,不仅要从当前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经营出发,而且要从历史上研究校长职务的发展过程,以便把握校长职务发展的必然性。纵观校长角色的历史演变过程,系统考察校长的整体内涵,我们可以说,职务是校长立身的基础,是获得职权和承担责任的依据。当然,职务并不是校长内涵的全部,而只是校长的其中一个重要的表征,因此,我们在理解校长的内涵,在对校长做出本质属性的界定时,既不可因为过去校长职务产生的方式多为上级任命制,校长行政管理权过大过滥而在理解上无限扩大职务的本质内涵,仅仅认为校长就是一种行政职务,也不可因为现在校长采用面向社会的公开招聘制,学校管理更多地是依靠校长的聪明才智和经营管理能力等而对其片面地理解,简单地否定,认为校长不再是一种行政职务。其实,有关校长是不是一种职务的问题,已经在《教育管理辞典》关于“校长”是学校“最高行政负责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关于“校长”是在学校“担任领导职务并具有决策、管理权的人员”的定义表述中做出了清楚的解答。 二、校长是一种需具备学校管理知识和能力的专业 列宁指出,“任何管理工作都需要有特殊的本领,有的人可以当一个最有能力的革命家和鼓动家,但完全不适合作一个管理人员。凡是熟悉生活、阅历丰富的人都知道:要管理就要内行,就要精通生产的一切条件,就要懂得现代高度的生产技术,就要有一定的科学修养。这就是我们无论如何都应当具备的条件。”(《列宁全集》第30卷,394页)邓小平也指出,“我们也需要大量的、合格的学校管理人员,这也是专业人员。他可以不是教学人员,但至少应该是懂得教育的有管理学校专长的专业人员,会管某一类学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63页)由此可见,校长职务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担当的,它必须是由经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具备学校管理知识和能力的专业人员担任,换句话来说,校长是一种必须具备学校管理知识和能力的专业。所谓专业,我国《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1、高等学校的一个系里或中等专业学校里,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2、专门从事的某种工作或职业。在国内外的学术理论界,一些学者对于专业有着各自不同的解读。凯尔?桑德斯认为,专业是指一群人在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之职业,这种职业需要特殊的智力来培养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的社会服务。哥林伍德认为,专业可从五个方面 2 做出定义:(l)系统的知识体系;(2)专业的判断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3)专业的道德及信条;(4)获社区的认可;(5)一套专业的文化(专业态度,表情、价值、行为,理念、规范)。班克斯对专业的理解是:(l)长期的专业训练;(2)明确的知识体系;(3)系统的伦理规范;(4)具有专业上的自主性;(5)服务重于报酬;(6)专业资格的限制。我国的学者刘捷认为,专业是指一群人经过专门教育或训练,具有较高深的和独特的专门知识和技术,按照一定专业标准进行专业化的处理活动,从而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并获得相应报酬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专门职业。校长作为一种专业,是传统学校向现代学校转型的必然要求,是学校管理的内在本质规定。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学校管理权力的下放,学校作为独立的办学实体将面对着复杂、多变和竞争的环境,校长在拥有了职务权力,但也承担着更多责任的同时,如何面对挑战,自主决策、内外协调、有效管理、自我发展,这就不是简单地通过被动执行上级的指令所能实现的,它必然要求校长应成为一个特定的专业,要由经过专门的教育或训练、富有学校管理的专业精神、精通学校管理知识和具有学校管理能力的专业人员担任,并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有效地应对内外环境变化和各种竞争带来的压力和挑战,科学而理性地引领学校的发展。由此可见,校长作为一个专业,这不仅是学校发展和管理改革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校长的本质属性所决定、校长自身发展所必须的。 三、校长是以从事管理和经营学校为主的专门职业 在美国、加拿大、英国、韩国等发达国家都明确地把校长作为国家社会职业体系中的一个职业类别,我国理论界就校长的职业问题也曾进行过讨论,大家的基本倾向是,校长应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或者是一个准专业的职业。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已正式把校长列为一个独立的社会职业类别。所谓职业,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指人们从事某种社会活动谋求个人生活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指出,职业是从业人员为获取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现代校长作为一种社会职业是教育的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必然结果。日本教育管理学者安藤尧雄曾指出,校长职业是在学校教育规模扩大,学校教育组织复杂化,对学校管理要求专门化和知识化,校内成员的组织协调、学校与社会的沟通与协调需要学校管理的背景下产生的。也就是说,校长职业的产生有其客观需要,是社会分工、教育分工的必然产物,是学校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也指出,21世纪需要职业校长。职业校长不仅要管好一所学校,还要把学校作为服务性的产业推向社会,会服务,会经营,会公关,会参与教育市场的竞争。无论是从校长作为一种职业理解,还是从职业的校长来认识,笔者认为,校长首先必须有一个职业资格标准。资格标准是校长成为一种职业的前提条件,它不仅对校长做出了明确的社会角色定位,而且也对校长产生相应的压力约束。关于校长的职业标准,英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制定了中小学校长的国家职业标准。该标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小学校长国家职业资格。其主要内容是:有大学学士或硕士学位;有教学和管理的成功经历;有熟练的领导、管理和激励技巧的实绩;有精力、积极性和战略眼光;对学校需要和社区需要有敏锐 3 的感受能力;有良好的交际能力。二是中小学校长国家标准。国家标准由基本目标、主要领域和任务、专业知识和理解力、技术和能力四方面构成。我国虽没有使用“职业资格标准”这个概念,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曾颁发过《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对校长的资格条件做出具体的规定。其次校长职业的专业化。学校管理活动的不断发展,管理内容的不断丰富,学校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日益加强,学校管理由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逐渐走向科学,由感性逐渐走向理性,校长将成为一种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特定职业,并形成为社会广泛认同的专业化职业体系、职业标准与行为规范;第三,有严格规范的选聘、培训和考评等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校长的选聘应实行“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校长在履行职务期间要接受学校管理专业的发展性培训,要有科学、严格、规范的考核,并采用契约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管理。目前,校长作为一种职业尽管在理论和实践上还存有偏颇和缺失,但随着教育行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从事教育职业的从业人员的准入制度的全面施行,作为管理和经营学校的校长也必须有严格的准入标准和入职程序,并逐渐成为一种以管理和经营学校为主的专业职业。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市场化的背景下,学校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产业,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面对的竞争愈加激烈。因此,在学校管理、经营和竞争过程中,要做到遵循教育规律、产业规律和管理规律三者的统一,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水平和整体竞争力,校长必须成为一种以职务为基础载体,以专业为本质特征的专门职业。 第二节 现代校长的角色定位 在当代专业化视野中,我们必须确立中小学校长适宜的角色定位,当前,关于校长角色的观点有各种各样的表述,如校长是领导者、经营者、管理者、服务者、反思者、优质教育资源的创造者和促进学校发展的研究者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校长的角色,仍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为促进校长专业发展,准确定位校长的角色就显得十分必要。 西方学者马萨?斯佩克(Marsha?Speck)在其著作《校长角色》(The Principal-ship)中认为,在学校这个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相对独立的教育组织中,校长以教育者身份定位学校的组织性质及核心价值观,又以领导者的身份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之后,校长便以管理者的身份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管理法规、方法和技术对学校的人、财、物、教育教学工作、时间、信息等进行全面管理。校长作为教育者,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不断地学习并对自己的教育实践为进行反思;(2)在学校内建立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共同的长远目标;(3)理解学生的需要及他们发展的现状和趋势;(4)实施教学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并对教学工作进行评价;(5)建设并提升校园文化。 另外校长作为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1)筹备和计划;(2)组织;(3)通过循环反馈系统进行管理;(4)指挥和施行;(5)评价和改进。 同时校长还是一个领导者。领导的核心是要将理念转化为发展规划、计划并用以指导管理活动。斯佩克认为,校长作为领导者的职责是:(1)准确定位学校的现状;(2)预设学校的 4 远景目标;(3)与全校师生达成共识;(4)决定学校的变革;(5)制定并实施变革;(6)个人为全校树立榜样;(7)授权给员工或社区;(8)建立信念;(9监督和评估学校的发展;(10)展示宣传学校所取得的成就;(11)关心员工、学生和社区;(12)激励学校员工和学生。领导(Leadership)和管理(Management)不同,一个趋于理性,一个趋于感性。现代管理公式是:组织效能,方向目标×工作效率,其中方向目标是领导范畴的核心因素,工作效率是管理范畴的核心因素。一般意义下,“人领导人而非事,人管理事而非人”。由此可知,管理与领导存在质的区别。 综上所述,可知校长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可划分为教育者、管理者和领导者三种职业角色,每一种角色都有相对应的工作行为和主要职责,依据这些角色和职责,可以确定校长要完成以上职业活动应具有哪些知识、态度和能力。 一、现代校长的教育者角色 众所周知,校长在学校中具有一个核心的地位,在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学校自身的发展和更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的人,校长的角色是多重的:他不仅是一个领导者、管理者,更应是一个教育者,并首先应是一位教育者。 作为教育者的校长首先应该持续学习、反思,形成办学思想。其次,作为教育者的校长,不仅是将自己训练成一个具有科研能力的人,更主要是协助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鼓励、支持他们从事行动研究,从而帮助广大师生员工尽快成为新要求下有效的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再次,校长应积极在学校中倡导和创立分享、合作、学习、交流与沟通的良好氛围,将学校的整体优势最大化。最后,校长不要忘了学生这个主体,应探索学生学习需求和关心学生的进步情形。 二、现代校长的管理者角色 在计划经济和集权管理的体制下,政府对学校的管理是统一的、刚性的、外在控制式的管理,管理方法依赖于外在的检查。今天提倡对学校的战略管理,“学校战略管理是对学校的教育活动实行的总体性管理,是学校制定和实施战略的一系列管理决策与行动。其基本点是培养组织的适应能力,使学校组织与不断变化的现实相协调,以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立足于校本战略管理的校长,应该把握管理的根本。第一,规划学校的发展战略。学校发展战略是校长对学校发展的长远发展目标及其行动路线所做的宏观的、有预见性的构想。校长的首要责任就是指导和监督战略的制订并坚定地实施下去。第二,学校规章制度的建设。学校规章制度的建设和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上级制订的规章制度在学校的实施。二是校内规章制度的制订、实施和修改。规章制度具有平等性、权威性、强制性、例行性和自动性等特点,校长能否正确运用规章制度,决定其管理的有效程度。第三,学校干部的使用与培养。学校发展方向和规划制订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校长对干部应该严格要求与培养,要统揽全局,慧眼识人,放手用人。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校长应该依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实行自主管理、从学校的自身需要出发,追求学校的发展,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及当今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校长要在现有的 5 条件下最大程度地做到有效的管理。一要评估结果(我们想要到达哪里,)要从宏观角度,勾勒出一份蓝图。二要分析需要(我们现在在哪里,)校长必须对本校的人力和物力进行一个系统的分析,出科学的判断。三要设立目标(我们应该做什么,)四要确定责任(何人何时做何事,)五要衡量进展(了解现在做的怎么样,)从而搞好协调和控制。六要评价表现(完成的怎么样,采取何种奖励方式,)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我们应该停止哪些工作,哪些东西要进行改革或改进,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只需掌舵无需划浆。 三、现代校长的领导者角色 什么是领导,多数人认为领导是引导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某种目标的行动过程。领导者是组织中领导活动的主体。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领导的侧重点或重心会有所变化但是,领导的核心就是将理念转化为发展规划和计划,并用以指导管理活动。沃沦?贝尼斯和伯特?南尼斯指出:“管理者是做事正确的人,而领导者是做正确事情的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最主要最核心的是对学校办学思想的领导。这就需要校长要做个有思想的校长。校长的思想决定学校的办学思想,校长的意志决定学校的办学方向,校长的综合素质决定学校的发展前景。学校的办学思想就是校长在一定教育思想支配下,融进自己对教育方针的理解,结合学校的实际而形成的自己办学育人的指导思想。它具有独特性创造性、多样性、动态性和简约性的特点。领导的作用就是以自己的办学思想去引导、教育教师力求使学校的发展成为一项在校长领导下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事业,而不能仅停留在一种管理技术的运用上。正确的办学思想是创办特色学校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作为学校的第一责任人及主要领导的校长,第一要做好学校的发展规划工作(外部战略性,内部策略性规划),第二做到民主式领导,营造良好工作环境,组织目标明确、气氛活跃、情绪稳定。第三应做好协调、激励、监督和评估工作。因为在许多人协同工作的集体活动中,即使有了明确的目标,也因每个人的才能、理解能力、工作态度、进取心、性格、地位等不同,加上外部各种因素的干扰,无法保证每位成员都能和学校的目标保持一致,因此需要领导者协调。学校的每个成员都有各自不同的经历和遭遇,怎样才能使每一个成员都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呢,这就需要有一个通情达理、关心群众的领导者来为他们排忧解难、激发和鼓舞他们的斗志,发掘、充实和加强他们积极进取的动力。 第二章 校长专业发展的基本涵义及特征 第一节 校长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结构 关于专业发展的概念,人们可以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来理解和界定其内涵。我国学者赵康曾经从社会学的角度将专业发展界定为一个社会过程或工程,并指出专业发展有六条标准:(1)是一个正式的全日制职业;(2)拥有专业组织和伦理法规;(3)拥有一个包含着深奥知识和技能的科学知识体系,以及传授和获得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完善教育和训练机制;(4) 6 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获得国家特许的市场保护,高度的社会认可;(6)具有高度自治的特点。在国外,对专业发展的标准及其特征也有不同的界定和理解。李伯曼(Libeman)认为专业发展的标准为:提供一种独特而必要的服务;高度智慧的运用重于体能技术;需经长期专业训练;享有广泛的专业自主权;对自身的行为与判断应负广义的责任;服务精神重于报酬;有专业的自治组织;遵循明确的伦理信条。倍文思特(Benveniste)认 )应用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技术;(2)需要持续进修为专业发展包括六个方面的要素:(1 和训练;(3)正式的能力测验以控制进入专业的人数;(4)行为或伦理规范;(5)服务大众的责任感及承诺感;(6)专业组织的存在。爱特兹尼(Etzioni)指出专业发展的五个特征:(1)有一套系统的学理基础;(2)为专业团体所公认;(3)广泛的社会许可;(4)共同遵守的工作道德守则或信条;(5)专业的文化。台湾学者林清江总结了七项特征:(1)为公益提供重要服务;(2)系统而明确的知识体系;(3)长期的专门训练;(4)适当的自主能力;(5)遵守伦理信条;(6)组织自治团体;(7)选择组成的成员。 校长专业发展,就其概念而言,可有静态和动态两个不同方面的理解。从静态角度来看,校长专业发展是指校长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形成校长的特定职业那一刻,换句话来说,就是校长职业真正成为一个专业,校长成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承认这一发展结果。从动态角度来看,校长专业发展主要指校长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校长自身主动的学习和努力,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而且也需要外部的推动和良好环境的创设,如:入职标准和选拔机制、专业组织和专业规范、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褚宏启教授曾指出:“从职业群体的角度看,校长专业发展就是指校长职业由准专业阶段向专业阶段不断发展,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性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动态过程。从校长个体的角度看,校长专业发展是指校长个体 1专业持续发展、以臻完善的过程” 。多年来,人们的传统思维习惯往往把校长专业发展设定在校长职业形成的结果时段,现在我们理解校长专业发展就不能仅限于形成校长职业那一刻的结果状态,而应把它看作是一个纵向的持续不断地运动过程,即校长专业发展的过程就是校长自身与学校组织成员和环境等多种因素互为关联、相互促进,的互动过程,是校长持续专业性提升的动态过程。 校长专业发展作为校长持续专业性提升的动态过程,实际上是指为提高学校管理绩效,改善学校管理的作风、方式等,对校长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培养活动以及校长个体的自我专业发展活动。校长专业发展要求校长必须具备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的专业能力;要求全社会及校长本人应把学校管理工作视为一种专业,把校长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专业人员,一个需要通过不断学习与探究来拓展职业内涵、提高管理水平,并逐渐达到专业成熟境界的专业人员。换句话来说,校长专业发展发展不仅要求校长为提高学校管理绩效,要改善学校 1 褚宏启:《校长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载于“全国教育管理学科学术委员会、全国教育管理协作研究会年会论文”2003年12月,第181页。 7 管理的作风、方式,要把学校管理工作视为一种专业,把自己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专业人员,通过个体的自我不断学习与探究来拓展专业内涵、提高管理水平,也需要对校长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培训活动,并在组织化的培训、学习和自我反思实践的基础上,逐步达到专业 2成熟的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说,校长专业发展不仅是世界许多国家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学校管理创新对校长队伍建设的时代要求,还是中小学校适应当前的教育变革,推进学校持续创新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校长专业发展有其内在的专业性结构。一般来说,校长的专业性结构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自我专业意识等方面,具体为:(1)教育管理观念。包括学校观、教育观、教育活动观、学习观及自我观。(2)教育管理知识。包括学校管理的知识、学习者和学习的知识、教学和课程知识、情境处理的知识、法律法规知识。这里所说的知识不仅是“原理”、“规律”或书本知识,而且富有价值、情感、审美等因素的“个人特征”的知识。校长不仅要吸收已有的获得确证的知识,而且要拥有历经自身体验的“实践智慧”,并在学校管理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3)教育管理能力。校长不仅包括个人智力方面的一般能力,还要有专业能力,这种能力是与校长管理实践直接相联系的特殊能力,如领导决断能力、情势判断力、学科敏感性,具体包括对改革过程进行规划、引导和控制的战略领导艺术和现代管理技巧,这些能力有利于深化校长对管理实践认识的研究能力及自我完善能力。(4)专业态度和动机。校长职业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系统,直接关系到校长工作 3绩效,涉及校长的职业理想、专业态度、专业动机和专业满意度等内容。总之,校长的专业发展实际上就是通过积极有效的行动策略,以实现校长的专业性结构不断改善,专业能力和专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生命成长与发展的过程。 第二节 校长专业发展的涵义及特征 校长专业发展的状况与水平,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发展水平。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发展是校长在一定素质和条件的基础上,主动适应、和谐合作、创生发展的过程。为探索校长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校长专业发展的主要特征,进而构建校长专业发展的理论框架和政策平台,并在实践层面建立起相应的支持和保障体系,我们对江苏苏南、苏中、苏北不同经济地区和城乡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校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现将有关调查情况综合分析如下: 一、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涵义 1(校长的专业发展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学习和学历不断提高的过程。据调查,有80%以上校长的学历自从教以来,都提高了一个层次以上,最多的提高了3个层次。这一方面反映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学历水平在教育领域的高要求,另一方面也说明校长要胜任管理工 2 程振响:《略论中小学校长培训专业发展》,载于《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16页。 3 程振响:《略论中小学校长培训专业发展发展》,载于《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17页。 8 作,必须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校长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不仅要在纵向层次上提高,而且须在横向领域上拓展。调查发现,有67.7%的校长修过2个及以上的专业,25.8%的校长修过3个专业。在校长所修的专业类别中,其中有一个为教育专业或教育管理专业。这也说明,拓展学科专业领域,构建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正成为校长的一种自觉追求。校长不仅重视学历的提高,而且注重在岗期间参加各种层次和类型的短期培训和以学校管理现实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高学校管理技能和工作能力。作为一种外部的组织推动学习,为校长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回答参加培训对自己专业发展所起作用的重要程度方面,分别有52?5%、32?5%的校长认为“很重要”和“比较重要”。这说明自我国“八五”期间开展校长岗位培训以来,各级培训部门或机构提供的校长培训服务,在校长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已产生了成效。在校长参加培训或学习的方式上,涉及不同类型、层次和内容。如在培训的类型上,有校长任职资格培训、专题提高培训和高级研修培训或各种教育管理论坛;在培训层次上,有县级培训、市级培训、省级培训或国家级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有政治理论培训、教育教学业务培训、学校管理理论培训。其中,参加省高级研修班62名校长的调查中,参加提高培训的有47人,参加高级研修培训的有52人;其中参加省级培训的有51人,占82?3%,参加国家级培训的有14人,占22?6%;有96?8%的校长参加过学校管理理论的培训。也就是说,高层次、高水平的培训对校长的专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在回答“理想的、对自己工作和专业发展最有帮助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是什么”的问题时,在培训形式的选择上,有38?7%的校长认可脱产培训和学习,有21%的人认同在职自学或业余学习;在培训的内容选择上,有46?8%的人认可最新的且能指导实践的教育或管理理论,有11?3%的人认同适用的教学技能或管理操作。由此可见,校长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有相对集中的一段脱产时间,静下心来,系统反思、梳理以往的教育管理实践,接受一些新的教育和管理理论,这种需求在处于转型期的校长中表现尤为强烈。 2(校长专业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校长自身发展的内在性和价值性。据调查,校长发展的内在动力主要集中在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教育理想的追求。有69?4%的校长认为专业发展的动力是实现教育理想,43?5%的校长认为是自己的专业发展,30?6%的校长认为是得到社会的认可。而认为动力是来自于职务职称晋升或生存竞争的比例较少,依次为14?5%、9?7%。从校长专业发展的动力类型变化,可以看出目前校长从生存型跃升到发展型和理想型的质的变化,校长在价值理性方面表现出来的明显的非现实功利性取向。也正是这种对教育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才成为校长专业发展并不断取得成功的根本动力。专业发展的动力源于校长对专业发展的需求,需求的强烈程度决定着动力作用的强度。从调查结果看,校长对专业发展有强烈需求和较强烈需求的占88.7%,有一般需求和没多大需求的仅占11.2%,而后者从年龄看,又主要集中在55岁以上即将退休的校长这一群体中。由此可见,校长的专业发展已经开始由过去的外部推动向校长个体的内在主动的方向转变,而且校长的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和愿望比过去都来得强烈。这一方面说明学校管理的复杂性、权变性和校本化 9 的学校管理环境对校长专业素质及其与时俱进的持续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说明校长在学校管理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要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和自我价值,必须有时代的紧迫感和校长主体的强烈需求,这是校长专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3(善于抓住关键期和突破期是实现校长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根据对参加省高级研修班62名校长的调查,校长专业发展的关键期在年龄阶段方面,有22人回答在36~40岁,占35.5%;有18人认为在41~45岁,占29%。即校长的成就年龄一般在40岁左右。校长做出的这一选择和形成的这种看法,与工商界优秀企业家成名的平均年龄为39岁的研究结果大体相同,因此,对校长的支持重点应放在校长专业发展的这一时期。跨越式专业发展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现时的校长对先行校长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的赶超行为。校长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即跨越校长资历、一般阶段和发展过程,对这些问题,认为完全可以的有3人,占21%;比较可以的有9人,占14.5%;基本可以的有7人,占27.4%;完全不可以的有4人,占6.5%。由此可知,一部分年龄较大的校长由于自我发展的历程基本上是处在传统的教育和人才管理体制下,因此,这部分校长从其经验和经历出发选择为“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另外一部分年龄较轻的校长因其是在改革开放和信息化、知识化和创新求发展的年代成长起来的,其自身成长的过程正是一个跨越式发展的过程,因此,其比较认可校长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从中也可看出,校长的跨越式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条件和机制,具体表现在:(1)政策层面。人才培养的“百千万工程”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推进政策;(2)技术层面。计算机技术的逐步普及和信息网络平台的支持;(3)机制层面。开放灵活的人才成长氛围和发展机制;(4)主体层面。校长的主体意识增强和主动专业发展的自觉行动。校长专业发展的突破期,也是校长自我超越的关键期。校长专业发展是个自然历史过程,但不可否认在特殊时期的发展机遇和通过自己主动变革发展方式实现自我超越式发展。关于校长发展的突破期,有41.9%的人回答是在担任校长职务后10年,接下来的为5年和15年,分别占29%、24.2%。校长的专业发展在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就会出现徘徊或相对稳定状态,而要改变这种停滞状况,就要突破既有平衡,实现自我超越。校长专业发展的突破期,从时间上来看,大体上是在校长履职后的10年左右,因为校长经过以往人们认同的适应期和称职期的发展,如果自己在学校管理理念、管理创新等方面不进行自我超越,寻求积极突破,就难以进入成熟期,进而成为教育管理专家型的校长,甚至还有被淘汰出局的可能。目前,一些中小学校长在新一轮岗位竞聘中落选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4(从校长的自身经历来看,其专业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校长专业发展涉及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在内在的“人格的魅力”、“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执着的追求”5种因素中,依其影响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性程度排序,依次为“执着的追求”、“人格的魅力”、“较强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渊博的知识”。可以看出,明确的方向和执着的追求是校长持续专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在外在的 “政策制度”、“运行机制”、“人际氛围”、“领导水平”、“评估方式”5种因素中,校长认为 10 影响程度较为重要的依次是“政策制度”、“运行机制”、“领导水平”,它们分别占38?7%、37?1%和22?6%,“人际氛围”和“评估方式”两项相加只有6.4%。尽管有多种内外因素影响校长的专业发展,但不同的影响因素对校长专业发展所起的作用性质和程度是不同的。在学校内部因素影响方面,对校长专业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是领导班子的团结协作,其次是学校管理的体制,再次是学校的教师队伍,分别占53.2%、32.3%、32.3%。在学校外部诸多因素中,对校长专业发展影响作用最大的是“政府和主管领导对教育的重视支持程度”,占46%;其次是“人才政策和管理机制”,占32.3%;再次是“区域经济文化状况”,占25.8%。校长做出如此回答,一方面说明部分校长在过去的专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学校受计划经济体制运作模式影响,加之政府职能尚未根本转变,在学校管理和校长选拔、使用上的“人治”做法和行政管理手段表现比较突出,因此,政府和领导的重视支持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校长的专业发展。同时,从调查中也可以发现,良好的人才政策和管理机制、所在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也是影响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外在条件。 (信息环境的开放和沟通方式的变化,使校长获取教育或管理信息的途径更为多样、5 便捷。根据调查,校长获取信息的途径依次为自主阅读学习、听专家报告、各种短期培训、同行交流研讨、学历进修,比例分别为53?2%、38?7%、19?4%、14?5%、4?8%。随着教育管理信息载体的大众化、普及化、开放化、网络化和快捷化,校长获取信息、进行学习的途径已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校长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已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校长自主学习越来越成为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这一方面说明校长学习的内在需求和主动自觉,另一方面也说明外部条件为校长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和可能;其次为专家的报告,专家的报告层次高、视野宽、程度深,有利于校长在短时间内获取高质量、大容量、有价值的教育管理信息,使其得到观念的洗礼和心灵的冲撞;再次为各种短期专题培训或教育管理论坛。校长获取信息途径的这种变化,一方面要求现有各种信息载体要及时有效地传递有价值的教育管理及相关信息,另一方面也要求培训部门要不断提供有针对性、适用性和发展性的优质信息资源,并为校长提供大量而快捷地获取各种信息的工具性手段。 6(校长的行为、气质特征和管理类型特征具有丰富性和差异性。校长尽管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但在行为、气质和管理类型等方面也有个性差异。在“踏实肯干、勤奋工作”、“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不因循守旧”、“注重战略决策和科学规划,抓好办学思想”、“重科学管理,也重人文关怀”、“善于理解,合作共事,经常与别人交流”、“目光远大,妥善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博采众长,善于学习,广泛吸纳各种先进思想和经验”、“善于反思,不断总结”、“有明确的目标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等9个行为特征的选项中,校长的行为特征相对集中在“博采众长,善于学习,广泛吸纳各种先进思想和经验”、“踏实肯干、勤奋工作”和“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不因循守旧”3个方面,比例依次为42%、37.1%和37.1%。“重科学管理,也重人文关怀”、“善于反思,不断总结”类型的也有较大比例,分别为33.9%、25.8%。这说明在改革和开放的学校管理环境下,校长必须在适应 11 环境的过程中成长,要以务实的管理工作赢得学校的成功。在胆汁质(兴奋型)、多血质(活泼型)、粘液质(安静型)和抑郁质(易感型)4种气质类型中,被调查的校长属于粘液质(安静型)的较多,有25人,占40%;其次是胆汁质(兴奋型),有18人,占29%;再次是多血质(活泼型),有15人,占24.2%。由此可见,校长具有何种气质,不是其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不同气质类型的校长可有不同的专业发展路径,而校长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校长能否根据自己气质类型的特征,采取有效措施,扬长避短。在校长管理类型特征方面,我们从3个维度,分为9个类型进行调查:一是从校长工作的重心维度分为教学型、科研型、管理型3种类型;二是从校长管理的理念维度分为操作型、经营型、战略型;三是从校长管理的风格维度分为质量效率型、开拓创新型、民主参与型。从以上3个维度9个类型的调查结果看,校长认为自己属于科研型和管理型的各占38.7%,属于教学型的占16.1%;属于战略型的占29%,属于经营型的占21%,属于操作型的占14.5%;属于民主参与型的占32.3%,属于开拓创新型的占29%,属于质量效率型的占22.6%。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在当今开放化、市场化和竞争化的学校管理环境下,学校要生存和发展,校长管理理念的变革,工作重心和价值取向的调整管理作风的转变是关键,因此,校长应因环境变化,适时做出以未来为取向、以系统全面为引领、以创新为动力、以人为本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管理理念、管理重心和管理风格的调整,是校长走向成功的必然选择。 7(教育科研是校长专业发展的坚强支撑力,是实现校长内涵和超越式发展的推进器。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和校本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也是校长专业发展的坚强支撑力。校长的专业发展无不与教育科研密切相关。从调查结果看,几乎所有被调查的校长都认为教育科研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帮助,其中有53.2%的校长认为教育科研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很重要,有42%的校长认为比较重要,两项相加,达到了95%以上。学校管理由经验走向科学,由粗放走向集约,由渐进发展走向跨越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是校长持续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样,我们通过与一些校长的访谈得到的回答,以及许多校长所在学校提出的如“科研先导”、“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和“科研兴师”等目标、口号,也可以充分地说明这一点。 8(校长的专业意识较强,行政职务和权力意识淡化。随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各行各业专业化进程的加快,校长作为一种专业化职业的意识在增强,行政职务和权力意识在淡化。从对参加高级研修班62名校长的调查结果来看,认为校长应是专业化职业的有34人,占54.8%;认为是一般职业岗位的有20人,占32.3%。校长这一角色定位的变化,一方面说明校长作为一种专业性职业,不仅是社会变革、教育改革的外在要求,而且也是校长自己内在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校长在与学校内外各方面关系上出现了新的定位和调整,即校长不是一种受命于上级领导部门的行政职务,对学校实施自上而下的干预控制的行政权力,而是一种以专业权力和人格力量引领校本发展的专业领导人员。 9(校长的专业发展可以是渐进式的发展过程,也可以有超越式的发展方式。在对参加省高级研修班62名校长的调查中发现,校长认为专业发展是渐进式的有53人,占85%, 12 由此可以看出,现在相当一部分校长由于受其成长的特定历史条件、政策环境和人才管理机制等方面的限制和影响,因此其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只能是自然的渐进式的发展,不可能做到超越式发展。但也有4.8%的校长,主要是年轻的校长,认为是可以实现超越式发展,因其自己的专业发展正是超越式发展的过程,从所访谈的一些校长的情况来看,也同样认可超越式发展这一方式。这一调查结果可以说明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在客观方面,超越式发展在当前乃至未来的发展环境和机制下已成为现实的可能;二是在主观方面,校长在实践中的不断反思和知识创新管理将是超越式发展的根本因素和内在条件。关于实现校长超越式发展的“名家指导”、“案例学习与研究”、“虚拟管理”、“知识与创新管理”、“反思性实践”5个多项选择的条件中,认为是“反思性实践”的有28人,占45%;是 “知识与创新管理”的有24人,占38.7%;是“名家指导”的有21人,占33.9%;是“案例学习与研究”的有13人,占21%。从这一结果可知,校长在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指导下的积极主动的反思性实践,科学的知识管理与创新管理是实现超越式发展的主要条件。 二、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通过对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发展调查和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校长专业发展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1(在教育思想、办学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思想是人们对教育的理性认识。由于人的立场、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不同,因此,人们所提的教育思想就各不相同,就有不同流派;教育思想又是人们对教育实践的一种提炼、概括。要把教育思想(理念)变成人们的行动,就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学校管理理念和教育教学理念的集中和概括,是校长办学的一种理想、信念和追求,是校长把先进的教育思想、办学主张和学校的实际相结合,包括学校定位、发展目标、工作方针和行动策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校长往往能够坚持与时俱进,善于把当前各种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化为办学理念与实践。我们知道,不同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有不同的教育行为和办学行为。以人为本和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反映了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本质要求,集中体现了现代学校教育和管理在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上的时代要求,北京师范大学陈孝彬教授曾指出,“成功校长都不是单纯靠权力领导和管理学校,在他们身上更显以人为本的管 4由此可见,以人为本和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也是当代校长所具理特点”。 有的共同特征和中小学校长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 2(在思维方式上,善于宏观战略思考和系统整体思维。学校管理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校长与其成员主体设计校本发展目标,主动谋求校本发展的自组织行为,因此,要科学制定并有效实现校本发展目标,校长必须具有宏观战略思考和系统整体思维。这是因为,学校的发展在历时性上有一个过去、现在和未来纵向持续性的发展过程,在共时性上有一个学校内部与学校外部各种关联因素横向协调整合发展的过程。要实现学校的持续发展,校长就 4 鲍东明:《怎样才能成为成功校长》,中国教育报,2003年6月22日第1版。 13 要跳出学校看学校,面向未来谋发展,而要做到这些,校长就要善于宏观战略思考和系统整体思维,这是校长在思维方式上的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3(在意志品质上,具有积极的心态和执着不懈的追求。美国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认为,在一个人成功的诸多因素中,积极的心态是居于第一位的。校长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没有挫折,关键在于在遇到挫折和困难之后有没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有没有一种敢于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执着不懈地追求既定目标的意志品质。从校长专业发展情况的调查和访谈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其在意志品质上所表现出的积极心态和执着不懈追求的重要特征。 4(在关系准则上,注重理解和沟通,着力营造“和合”的人际关系。在学校管理中,涉及内部与外部,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各种关系,如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事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等。在这诸多的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是根本的和主导的关系。马克思曾经指出,就其现实性来看,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何认识人与人的关系,怎样建立人际关系准则,是每个校长必须直面和需认真加以处理的问题。而注重彼此间的理解,加强相互间的及时有效沟通,着力营造和谐与合作的人际关系,可以说是校长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 5(在角色定位上,校长是教育与管理改革的引领者和服务者。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在不同的校长中间,对校长这一社会角色往往有着不同的定位。如有的认为校长是决策指挥者,有的认为校长是管理控制者,有的认为校长是奖惩的施行者,等等。这些特定的角色定位固然内涵了校长角色的特定要求,但如果仅仅从这个层面来认识和理解,显然不够准确和完整。在现代学校管理中,越来越多的教育管理者认同这样的观点,校长是手中高举一面旗帜,走在队伍最前面的人,而不是手里握着一根鞭子走在队伍后面的人,即校长是一个率领队伍朝着既定目标方向前进的引领者。另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管理就是服务,因此,校长不仅是一个引领者,还是一个为教育和学校师生发展提供支持与帮助的服务者。 6(在专业发展上,注重教育管理理论探新和学校管理实践反思。校长的专业发展一方面离不开校长不断的知识学习和理论探新,另一方面也需要校长在实践中的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校长作为一个专业性的社会职业,赋予其完整的专业内涵,因此,校长必须自觉做到专业化,同时也是更重要的是校长要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做到地不断增加新知识,扩展新理论,与时俱进,提高学校管理所必需和相关的知识理论;同时学校管理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还必须依靠校长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运用所掌握的理论,指导自己不断地进行反思,总结提高自己的实际管理水平和能力。 第三节 校长专业发展的动力模型 一、校长专业发展的动力及因素 我国有近百万的中小学校长队伍,尽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从中小学教师队伍中产生,且他们在从事领导、管理工作的同时,也多数兼任着部分属于教师职业的教学工作,但他们已 14 不再是教师队伍的一个子集。他们有自身独特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范围、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在学校这个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相对独立的教育组织中,校长以教育者的身份定位学校的组织性质及核心价值观,又以领导者的身份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之后,校长便以管理者的身份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管理法规、管理方法和技术对学校的人 5员、财务、教育教学工作、时间、信息等进行全面管理。 因此,“中小学校长是在中学、 6小学担任领导职务并具有决策、管理权的人员”,中小学校长是一个集教育者、领导者、管理者于一身的相对独立的职业。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职业进入专业领域,专业化已成为社会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专业性则成了衡量职业成熟度的重要指标。校长职业也不例外,也必然要走专业发展之路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校长专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Principals)是校长个体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带有职业特性,是校长在个体内在专业需求或意识的指导下,结合外部环境,在个体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专业观念及专业贡献等方面的 7所以,持续发展,其终极目标是要校长登上专业领域的顶峰,成为学校管理的行家里手。只有通过校长的专业发展,逐步提高校长的专业化水平,才能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才能提高校长职业的社会地位,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和教育发展需要。为此,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校长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富有价值的阐述,对校长专业化的目标也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构想。但所有这些都只是校长走向专业化的外部推力,是校长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想让校长真正迈出专业发展的坚实步伐,还必须解决好发展的内在动力问题。在2004年8月北京市中小学教学工作会议上,北京教育学院中小学校长队伍现状调查组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对北京市10个区县900位校长回收的772份有效问卷中,只有32,的校长表示“愿意当”,有一半校长持“让当就当”的态度,而另有15,的 8校长则明确表示“不愿意当”。 由此可见,校长专业发展的动力存在严重不足。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世界一体化的新环境下,在全面推开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探索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发展历程,分析研究其成长和发展的动力,将有助于校长的职业生涯设计和专业的自主和谐发展。 校长专业发展是一个动力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着若干相互关联的动力要素,这些系统动力要素直接影响着校长的专业发展。 首先,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校本发展是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启动因素。 校长与学生、教师、教辅人员、教辅设备等一起组成了学校这一有机系统,是学校系统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学校系统的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学校的发展。其中,学生是学校的中心,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其他要素存在和变化的核心。 5 褚宏启 杨海燕.校长专业化及其制度保障[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1). 6 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S],1999.3. 7 程振响.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涵义及策略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8戚海燕.北京日报网络版.2004-08-18 15 学校是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存在的。现代学校要始 终把学生的自主发展放在第一位,让每个学生都取得成功。教+ 师学校的教育目标是:要让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发+ + + 给每个学生以发展的自主权,满足一切学生的不同需要,+ 展 校长学学 专业校生+ + 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要满足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发展 发发+ + 展 展 首先满足教师的自主发展。名师出高徒。如果一所学校的教+ 师教职员工不能实现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合理的知识 发结构、精深的专业学识和高强的创新能力的统一,指望这所学校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展 才是不可能的。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潜能、实现他们的精神追求,又必然要求作为领头羊的校长在其专业领域的驾轻就熟。校长是教师的教师,校长只有具备了终生学习的能力与修为,才能营造学习型组织,引领教师进入个人专门的学科并悠游于浩瀚的学涯之中,陶冶优质师资。反过来,一个在专业领域造诣精湛的校长,必不会无视他所在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低下和无所作为,也不会容忍学校培养出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更不会允许学生在本校数年的学校教育中不有所进步。因此,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校长专业发展之间形成了多条相互促进的正反馈回路(在图中用“+”号加以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可通过以下模型刻画出来。 从该模型中不难看出,校本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都是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推动力,这三个因素的任何变化都会迫使处于领导、管理和教育地位的校长做出相应的改变,否则校长就有被淘汰的危险。但这三种因素对校长专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不是等同的,由于学生是学校的中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是学校的最高宗旨,因此,学生的发展现实和对学生的发展期望才是一切动力的发源地。正是因为要培养一批好的学生,才需要一批好的教师,一批好的学校,一批好的校长。离开学生的发展目标去讨论校长的专业发展显然是不妥当的。校长自主发展的目标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校本发展方向,充分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最大价值,使自己管理的学校真正成为青年学生自由成长的沃土。 还必须指出,学校的学生来自于各自不同的家庭,学生家长对子女成才的期望也会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这种期望会通过学生传递到学校,反馈给教师和校长,从而对校长的专业发展产生间接推力。 因此,若用PDP代表校长专业发展,SD代表学生发展,TPD代表教师专业发展,PE代表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则上述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表述如下: PDP = F(SD), SD = G(TPD,PE,PDP) (1) 其中,F,G分别代表不同的函数关系,但都是单调上升的。 16 上述关系式中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通过学生发展为中介,校长的专业发展具有自反性,一旦启动,它会推动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的螺旋式上升。 其次,各种相关制度和平行学校校长的专业发展水平是影响校长专业发展的制衡因素 校长与他所在的学校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着,他们本身又是构成上一级教育组织或教育主管部门这一系统的要素或子系统。上级教育组织或教育主管部门对校长具有领导和管理权,但这种权力不是直接施加到校长身上,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作为中介来对校长的行为产生影响的。 褚宏启、杨海燕指出,影响校长专业发展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是校长管理制度。应该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来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并提出了尽快建立健全校长职责制度、资格制度、聘任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和监督制度、职务晋升制度、薪酬制度以及相关的工作保 [1]障制度等一揽子设想。 应俊峰、王浩也指出,实现校长的专业发展,必须要有外部的一系列制度来加以支持与完善。这些制度应包括校长资格制度、校长选拔制度、校长负责制度、校长任期制度、校长 9职级制度、校长培训制度、校长监督制度、校长年薪制度、校长退出制度等。 由此可见,与校长专业发展相关的各种外部制度,对校长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制衡作用。这些制度的存在与否、它们存在的内容与方式、它们在实践中执行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它们被校长认识和接纳的程度等等都会对校长的专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另外,其他平行学校和平行学校的校长(也可称为校长群体)也是该级教育组织或教育主管部门这一系统下的要素或子系统,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当然会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平行学校的校长之间是一种平等的竞争和协作关系,各自在专业发展中层次和水平的高低当然会对其他校长在专业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相互推动或抑制作用。 若用M 代表各种制度的集合体,PS代表平行学校校长的专业发展水平,则我们又有: PDP = H(M,PS) (2) 这里,H也表示某种函数关系,但它不一定是单调上升,它取决于制度的合理和完善,也受制于校长对PS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恰当和不完备的制度不利于校长的专业发展;PS值过低易引起校长的骄傲自满而止步不前;PS值过高则可能会打击校长的自信心而使其放弃努力,从而阻碍或抑制校长的专业发展。只有处于同一层次的竞争者才能将竞争的优点真正突显出来。当然,即使是相同的PS值,不同的校长也可能会得出不同的判断,这还与校长自身的素质和修养紧密关联。 第三,校长个人的文化需求、社会需求、经济需求等内在需求及素质状况则是推动校长 9 应俊峰 王浩.建立完善校长管理制度 促进校长专业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 17 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校长自身也是一个系统,更大系统和平行系统或要素对校长专业发展的推动或抑制作用都要通过校长系统的内在呼应才能实现。校长个人的内在需求、价值取向、知识技能、健康状况等要素都会对其专业发展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按照行为科学的观点,人的行为来自于动机,动机来自于需要。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原因,是产生行为的现实动力,它引起、维持行为并指引行为去满足某种需要;需要是行为的间接原因,是产生行为的潜在动力,是导致行为的启动点,没有需要就不可能有行为。但必须特别引起注意的是,有需要也不一定导致行为,使需要转化为动机的是可能实现的目标。也就是说,只有当未满足的需要遇到能满足它的目标时,才会产生动机,才会形成动力,才会导出行为。校长不仅具有人的以上一般行为基本特征,还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群的特殊性。具体来说,中小学校长既是教育者,又是领导者和管理者,均受到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高的艺 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蓝领阶层 从事重复性脑力劳动的白领阶层 中小学教师 中小学校长 图中从左至右的三个矩形分别代表“文化人”、“社会人”、“经济人”特征 图1 术文化修养,从事创造性复杂性脑力劳动。他们是高度理性和丰富感性的统一:既崇尚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又崇尚个性和自由,追求精神充实和个人价值实现。笔者通过对部分校长、教师、企事业单位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和从事体力劳动的一线工人的问卷调查,发现校长与其他不同类型的人之间的人性特征差异可以大致地从图1中反映出来。 图1反映出的两个明显特征是:虽然校长集三种“人”于一身,但体现在校长身上的三种人的特性并不均等,而是呈非平衡的比例关系;随着个体受教育程度和文化修养水平的提高,从事脑力劳动复杂性创造性程度的加深,人们对纯物质报酬的需求欲逐渐降低,而对名誉、个人价值等社会性、精神性需求的强度则逐步提高。因此,校长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和动机可能来自三个方面:实现自我价值、个人成长的精神追求;得到社会和他人尊重的和谐人际关系;生活得更为舒适和安全的物质条件。由于“文化人”、“社会人”、“经济人”的特性是呈递减地体现在校长身上,故上述三方面的需求对校长成长的推动作用也呈递减的关系。更好的物质待遇虽然是校长希望获得职业提升的有效动力之一,但更能激发起校长专业发展热情的是他们教育价值观的贯彻和实现,是看到日益成熟和富有创造性的学生们的活跃身影,是听到学生家长们充满感激的赞语,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充分肯定的评价和赏识。在我们对江苏省100名校长的抽样调查中,有69.4%的校长认为“实现教育理想”是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其余的则选择了“得到社会认可”;选择“获得更高薪酬”的比例不足20%,且都把这一因素罗列到了末尾。 因此,尽管对于绝大多数职业来说,增加薪酬是促使人们不断提高专业业务水平的主要动力,但对于校长这一特殊职业来讲,精神上的激励是绝对不能低估的,要特别重视。 需求要成为引导行为的真正动力,还必须转化为能够满足的目标。这一转化过程能否得 18 以实现,取决于校长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构和组成(如校长的价值观、知能等),会因人而异。阻碍这种转化过程的原因可能表现为多个方面:一是需求(刺激)过低。与校长的现状相比,它提高的幅度过小,不足以引起校长的兴趣和激动,校长觉得没必要为此做出努力;二是需求过高,成本过大。与校长的现状相比,它提高的幅度过大,让校长感到有点可望而不可及,而校长还必须为此付出很大的努力,但能否成功,校长却心中无底,不敢贸然行动;三是取向不一致。现实中能够满足的需要和校长内心期望获得的需要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偏差,这种偏差有时会使校长左右为难,难以展开真正的行为;四是边际效益效应。即使某需要正好与校长的现状吻合,是校长经过努力能实现的目标,但与此同时,可能存在校长认为价值更大的其他的可实现目标,从而放弃对本需要的追求;五是投入产出比。对于可能实现的需要,若为此付出的努力的代价远远高于目标价值,则也会导致行为的延迟或终止。 若以CR、SR、ER分别表示校长的文化需求、社会需求、经济需求,IC表示校长个人的素质状况,则以上阐述可概括为如下关系式: PDP =λ(IC)(aCR + bSR + cER)(3) 其中,a、b、c是常数,且a>b>c>0。上式说明:各种需求都对,,,有正面的推动作用(CR、SR、ER对PDP的推动作用在依次减弱),但这种作用却要受到λ因子的影响,λ因子的取值又会随校长的个体情况IC的不同而改变,当前述五种情形之一出现时,λ值会接近于零甚至是负数,从而使需求对PDP的正推动作用受到极大的遏制,这是在探析校长专业发展的动力时要特别给予关注的。 二、校长专业发展的动力模型建构 动力模型一词来源于系统工程学。系统工程学是研究分析有关复杂信息反馈系统的动态趋势的学科,它以控制论、控制工程、系统工程、信息处理和计算机仿真技术为基础,研究复杂系统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行为模式。除了一般大系统所具有的结构复杂、因素众多、系统行为有时滞现象,以及系统内部诸参数随时间而变化等特征外,复杂信息反馈系统还有如下特征:系统都是高阶数、多回路、非线性的信息反馈系统;系统的行为具有“反直观”性,即其行为方式往往与多数人们所预期的结果相反;系统内部诸反馈回路中存在一些主要回路,是决定系统结构和行为模式的关键;系统的非线性在经历多次反馈以后,呈现出对外部扰动反映迟钝的倾向,失却对系统参数变化的敏感性。校长专业发展过程完全符合上述复杂信息反馈系统的特征,因而可以借助系统工程学中的分析和研究方法,建构校长专业发展的动力模型。 校长专业发展的动力模型,从理想的角度来说,必须在认真分析和梳理可能影响校长专业发展的所有系统内外部因素(变量)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因果关系图、流图和仿真实验等一系列步骤,计算出未来一定时期内各种因素(变量)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从而为校长专 19 业发展选择最优的或次优的系统方案提供有力的工具。但鉴于对校长专业发展这一复杂系统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系统内外各因素与时间的互动关系还不能有效地断定,所以这里只能从结构上对校长专业发展的动力模型做出探索,其实质是一种结构模型,具体描述了系统内外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推动关系。通过它可以充分认识系统的结构,并以此来把握系统的行为,为校长实现持续和快速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动力保障。 影响校长专业发展的因素众多,有外因也有内因,如果内外因不能达至有效的配合和统一,形成一种矢量关系,它们就不仅不能真正成为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动力,反而可能成为妨碍校长走向专业成熟的阻力。为有效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在大力建立健全校长专业发展制度的前提下,还要尽力提高校长的自主发展意识,变专业发展的要求为校长主动专业发展 制度 + 组 习 织 IC 学 M + 思 交 学 反 流 教师发展 织 习 流 反 组 TDP 交 思 + + +PDP 需求(CR SR ER) + 交 思 组 学生流 反 习 + 织 发展 反 流 学 思 交 + SD 学 PS 织 目标 习 组 PE + 图2 校长专业发展动力模型 的内在需求,并进一步把它提升为现实的发展目标。而这又有赖于高效的组织、持续的学习、广泛的交流和深刻的反思。只有在有关各方高效的组织规划下,以校长的持续学习、广泛交流、深刻反思为纽带,才能把外在制度与校长的内在需求和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校长的专业发展构成一个完备的动力充足的进化系统,校长在其中可以不断地得到专业升华。鉴于上述分析,我们得到如图2所示的校长专业发展动力模型。 模型中各因素受到如下方程式的约束: PDP = F(SD), SD = G(TPD,PE,PDP) (1) PDP = H(M,PS) (2) PDP =λ(IC)(aCR + bSR + cER)(3) 该模型表明,校长专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时变系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历程,在这一历程中,各相关因素存在着如下的互动关系: 1(校长专业发展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校长能够实现的专业发展目标,而使目标转化为现实、使校长专业水平提高的是持续的学习、广泛的交 20 流和深刻的反思。“生动、活泼、自主发展”是校长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校长须有积极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发展的各种能力。学习动力是指校长个体身上表现于学习中对认知操作起调控作用的一种内部力量,是在发展目标的激励下产生的激发学习的各种能量,更是校长在专业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所在。正是由于学习的动力作用,校长才能表现出渴望发展的迫切愿望、主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高涨的学习热情。这里,校长学习是广义的,其方式、型态与渠道应该是多元化的。脱产培训进修只是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与此同时,还要组织形式多样、层次丰富、主题各异的短平快的专题研讨、参观访问或经验交流会,条件成熟时还可以设立专门的网站,供校长就某些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互学和切磋,或者组织网络课堂,让校长在弹性时间内自主学习。其实,交流也是学习的一种形式,这里的交流应是多层面的,校长应就自己的专业发展与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交流、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流、和平行学校的同行们交流,也要跟本校教师及学生家长交流,只有通过多方位的信息交换,校长才能真正明确自己的努力目标,积极主动地向其迈进。反思是校长向专业发展目标前进必不可少的反馈环节,通过反思,校长才能找到现实的我与目标的我之间的差距;通过反思,校长才能把学到的新知识、新观念、经历的新感受、新经验融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使自己在知识、经验、能力等各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得到积累和升华;通过反思,校长才能根据现实环境的改变来对前进的目标加以及时的更新、修正和提升,并不断地以重新设定的目标为指引,使自己在专业发展中逐步迈向顶峰。 2(目标是在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校长的已有学识、经历等个人素质状况(IC),尤其是已经内化为价值观、人生观层面的专业精神、专业意识和专业贡献等,对需求和目标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尤其是λ因子的取值会随校长的个人素质状况IC的不同而改变,是IC的函数;λ(IC)因子值不仅可能趋近于零,而且可能会取到负值,因此,尽量避免λ因子取到零值或负值,设法提高λ因子能够取到的正值,就成了加速校长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通过学习、交流和反思,可以进一步增强校长作为“文化人”和“社会人”的属性,淡化物质经济因素在选择、决策中的权重,使校长的λ因子正值提高,从而使校长在专业生涯中步入更高境界。 3(制度对PDP的推动要以内化为校长的需求为前提。校长的专业发展显然离不开外力的推动,恰当和健全的制度(含资格证书、评价、监督、聘任、职级等)是启动校长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保障校长在职业生涯中持续稳定成长的必备外部条件,但这种外部环境若不能为校长的内心所感应,若校长不能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自己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若校长不能领悟到专业发展和专业成熟将是其职业生涯的终生需求,那么它的作用将会极为有限。通过学习、交流和反思,校长可以对各项制度的内容、目的、功能和意义有深切的理解,从而产生专业提升的迫切要求,积极主动地配合有关制度去作为。 4(校长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将反过来对各项校长专业发展制度的制定和修订有助推作用。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学生潜能充分发展和释放的可能性进 21 一步增大。正是因为这种反作用力的存在,才进一步突显出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上述动力模型也从反方向论述了重视校长专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5(学生家长的期望和平行学校校长或竞争对手的专业发展水平也对PDP有不可忽略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其性质如何主要取决于校长自身素养水平的高低,这就更表明了校长必须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校长专业发展动力模型的实际应用 校长专业发展(PDP)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是一个有机的进化系统。它主要有两个环路所构成,会受到校长所处环境的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与PDP相关的法规制度是主要的外部推力,但要通过校长持续的学习、广泛的交流和深刻的反思,才能内化为校长的需求,提升为发展的目标,真正成为推动校长持续发展的合力。 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动力系统中的每个要素、每个环节都是互动的,任何一个部分的削弱都会妨碍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行。因此,有关各方(主管教育部门、科研学术机构、专业培训单位、中小学校长)必须通力合作、完善规划、有效组织,才能提高校长专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借鉴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和港台地区在校长专业发展中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操作,结合我国实际,提出模型应用的如下基本要求。 1(建立健全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制度。模型显示,制度对校长内在需求及目标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实为校长实现专业发展的前提。褚宏启等多位专家学者已对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甚至操作细节等作过详尽地阐述,但制度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地完善、更新和发展。另外,校长专业发展对制度的形成有反作用,因此,任何一项新的法规制度的出台,都应建立在充分调研和初步试行的基础之上,并在正式颁布前,要透过相关会议、大众媒体及网络信息等管道,广为宣传,提供缓冲的过程,让中小学校长有调适的准备期,以降低校长对新制度的抵触情绪,从而使制度的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 2(系统构建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体系。校长专业发展的进行,不只是校长的个人行为,也不应由单一组织零碎地进行,必须整合各有关组织,共同扮演促发者的角色,构建完整的发展系统。除了健全的法规制度外,还要有系统化的长短期规划与课程设计,定期的在职脱产进修培训,规定时间长度的参观、访问、交流、研讨活动,并提供回馈与支持系统,对专业发展计划实施的效果进行监督、评估、鉴定和奖励。这样才能达到促进校长专业发展,提升学校效能的目标。 3(提高校长专业发展的自我设计能力。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设计是指校长个人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和发展潜力、外部环境因素与发展机遇以及外部环境因素与发展机遇未来变化的预测,确立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选择专业发展道路,制订专业发展计划及其具体行动策略与进程等。要推进中小学校长的持续专业发展,就必须提高其专业发展的自我设计能力, 22 具体包括系统分析能力、规划与计划的能力、目标与策略选择能力等专业发展的设计能力。 4(切实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的针对性。校长在不同的专业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专业发展需要,不同的个人也有着不同的个性特质和周边环境,不适合个人需要的“大锅饭”式培训难以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是资源的浪费,小班教学应是今后培训的发展方向。借助于电脑网络,有关教育职能部门和培训单位应建立校长专业发展个人档案,对校长的专业发展进行跟踪服务。另外,在职培训更应注重意识形态的教育而不是技术层面的辅导,对专业的献身精神和终生学习理念的形成要远比具体管理和行政技巧重要得多。 第四节 校长专业发展的行动策略 要进一步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实现校长的专业发展,必须科学制定校长专业发展的行动计划,有效选择校长专业发展的具体策略。校长专业发展的行动计划与策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的行动计划及策略,二是个人的行动计划及策略。 一、学校组织的行动计划及策略 (一)制定发展目标规划,统筹协调中小学校长选拔培养工作 目标是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的有无及其制定得是否科学、合理、可行,都直接影响到整个校长队伍建设工作的成效。国家人事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国人部发〔2003〕24号)第7条指出,“改进和完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积极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要扩大民主,引入竞争机制。逐步采取在本系统或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平等竞争、严格考核、择优聘任的办法选拔任用中小学校长”。校长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若干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如理念系统,政策系统、制度系统、操作系统、评价系统等,因此,必须从宏观战略层面通盘考虑、周密制定校长队伍建设的目标规划,并在运作过程中统筹协调校长选拔培养等各项工作,真正让那些教育系统和非教育系统的有德之士、有识之士、有能之士选聘到中小学校长的岗位。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校长职业道德、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修炼,切实把校长的选拔与培养全面统筹、有机协调起来。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中小学校长的持续专业化发展 校长持续专业化发展的政策作为实现校长队伍建设的目标,协调校长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影响的广泛性、相对的稳定性和作用的引导性等特征。因此,校长要做到可持续和跨越发展,必须有一个取向十分明确、调控力度较大的校长专业发展的政策,通过校长专业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加强政策的导向作用,使教育系统的所有成员确立科学的人才观念和成才意识,形成积极的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氛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曾提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也就各类人才的建设进行了部署。校长作为中小学校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同样有一个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其跨越发展的问题。教育部近几年来虽然也有一些校长队伍建设的政策,但总的来说还不如对高等 23 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大。目前尽管我国一些省市在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方面也出台了选拔、培养、评选及其待遇的相关措施,但总体上来说,还缺乏教育内部政策与外部政策的配套和完善,有的政策在实践中还会出现冲突和矛盾,难以落实到位,还难以达到对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作用。因此,需要我们在已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支持政策,如中小学校长竞岗聘用、培训开发、多元激励、发展性评价等政策措施,以更好地促进校长的专业化发展。 (三)建设学习型学校,形成校长与师生合作协调发展的共生机制 学习型学校是指学校在动态的环境中,为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而生成起来的以人为本,以学习为中心,以体现人的生命价值、追求校长、师生与学校共同成长与发展为宗旨的自组织。学习型学校提倡系统的思考,坚持把校长、师生个人的成长与学校的整体和长远发展统一起来,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和发展愿望,鼓励人的生命成长,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强调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学校要适应社会和环境变化调整组织型态结构;鼓励学校成员自我超越,追求卓越,不断创新,实现共同愿景;要求学校成员持续不断学习,团队合作与组织学习,不断改善心智模式。建设学习型学校,不仅可以改变校长学校管理的思维方式,重塑学校管理的理念和价值,促进校长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实现其健康成长和跨越式发展,而且能够使起核心和关键作用校长通过学习型学校的建设,带动学校全体成员持续不断地学习,体验生命的价值,焕发生命的活力,通过学习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校不断改革与发展,进而形成校长与学校师生有效合作、协调发展的共生机制。 (四)推进校长培训创新,构建校长智慧开发与能力建设的服务体系 校长的专业发展是校长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是校长专业不断提升的过程,实质是校长智慧持续开发与领导管理学校教育能力的发展。要开发校长智慧,实现其领导管理学校教育的能力发展,就要依据校长专业结构和专业化的内涵,跟进校长职业成长和专业化发展的阶段,不断改革校长培训方式,积极推进校长培训改革和创新。我们认为,当前中小学校长培训改革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以知识为本位的培训,树立培训是开发学校领导人力资源的观念。培训的根本目的不是校长接受多少理论知识,掌握多少教育和管理技能,而是在互动式的培训活动中最大程度地开发校长的人力资源,让校长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创造,促进校长终身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在校长培训中就要改变以知识为本位的培训,坚持以能力本位为取向,把校长培训作为开发学校领导人力资源的活动。 2(改革封闭僵化的培训格局,构建开放高效灵活的校长培训网络体系。要按照提高培训层次,提升培训水准的要求,突破原有区域分割,彼此封闭的培训格局,有效整合区域培训资源,构建培训机构网络化、培训资源优质化、培训要素整合化、培训供给多样化的开放高效灵活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网络体系,形成内外联网,省、地(市)、县三级纵向延伸和培训机构横向互动的培训格局,大力整合现有培训机构、高等院校、教研科研和现代信 24 息媒体等各种现有培训资源,积极开发各种潜在的校长培训资源,实现培训优质资源共享和集约化配置。 3(关注教育和校长不同发展阶段需求,改革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内容与结构。培训内容是培训教学的核心所在,其设置与开发的状况直接影响培训的质量和效果。由于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和学校管理形势的变化,校长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校长培训的内容和结构也必须随之而变化。因此,在培训内容要求上,要把握校长主体的兴奋点、能力的支撑点和教学逻辑的衔接点,在培训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校长实际情况,按照抓重点、突难点、解疑点的指导思想,有针对性地开发校长培训课程,形成统一性和多样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机结合的校长培训课程内容体系。 4(改革单一化的培训方式,构建多样化的校长培训模式体系。校长培训模式是指以提高校长的专业化职业综合素质和自身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而在培训中优化整合各种培训资源,科学设计操作程序,采用相应的培训策略的结构化的组合样式和活动化的行为趋势。由于过去在校长培训过程中主要是理论讲授和专家报告,因而就显得培训方式单一,难以适应以信息技术为标志和以提高校长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层次性、多样性、柔性化、个性化”的培训模式要求,因此,必须在理论讲授和专家报告的基础上,根据学习者为中心、问题为中心、能力为中心的培训取向,构建动态性、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形成向多样化、柔性化和整合化的校长培训模式结构体系。就中小学校长培训改革的着力点而言,就是要加强培训机构的能力建设,加快培训的网络化、信息化步伐,提高校长培训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增强培训服务的观念,提高培训服务的质量,发挥培训的整体效能,构建一个促进校长 10智慧开发和能力建设的服务体系。 组织的行动计划与策略只是校长专业发展的外在推动力,而校长的主动专业发展才是真正的内源动力,因此,校长还必须实现个体主动专业发展。 二、校长个体主动专业发展的行动计划及策略 (一)结合校长队伍建设目标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设计 校长的专业化发展不仅要有组织的关于校长队伍建设的目标、规划,政策、制度,激励机制、保障措施等外部因素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校长必须认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设计,形成自我主动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校长职业生涯发展设计是指校长在正确认识自己,系统分析环境的基础上,确定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做出活动安排的过程。校长专业发展贯穿于校长的整个职业生涯的全过程,校长要实现自己的主动专业发展,就要认真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设计。校长职业生涯发展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外部环境分析。主要有社会经济环境、人文教育环境、社区和学校环境,等等。通过这些环境的分析,找出对自己专业发展有利或不利的因素,以更好地发挥有利环境对自己专业发展的 10参见程振响:《略论中小学校长培训专业化发展》,载于《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122~123页。 25 推动作用,避开不利环境对自己专业发展的制约和阻碍作用。(2)个人自身条件分析。主要包括校长自己的知识、能力、经历、个性、身体和所处的发展阶段等。通过以上分析,把握自己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做到扬长避短,准确做出自己的发展定位。(3)发展目标定位。主要是通过自己专业发展类型和层次的分析与设计,确定自己总的发展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分项目和分层次的目标及任务的分解,如教育与管理知识和理论方面的目标、教育管理能力方面的目标、教育科研方面的目标、职业道德与专业精神方面的目标,等等。 )条件保障与措施。如客观条件的改善、时间和经费的安排、个人素质的提高、专业发(4 展的模式、途径与策略等。 (二)适应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校长的专业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目前,有人将其分为准备期、适应期、称职期和熟练期四个时期。我们研究认为,校长专业发展阶段应该分为资格获得、角色适应、反思调整、胜任称职、熟练超越、专家成熟六个阶段。在这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具体的目标任务和需求是不同的,具体的活动内容和行动方式也是不同的,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具体制定适切性的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阶段目标确定,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具体活动内容、时间和行动的具体策略等。具体来说,在资格获得阶段,校长主要是通过任职资格培训等,形成担任校长所需要的教育与管理的科学知识,形成管理学校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对校长的角色地位、岗位职责、任务要求等有一定的认知,具备校长应有的资格条件。在角色适应阶段,校长要尽快适应自己的新的角色,适应学校管理的内外环境,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达到初步适应学校管理业务的要求。在反思调整阶段,校长要根据自己在前两个阶段的实践,进一步学习教育与管理等理论知识,丰富专业视野,拓展专业领域和专业深度,通过对实践的积极反思,调整自己的管理行为和工作方式。在胜任称职阶段,校长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提高学校管理的理性化和科学化水平,胜任学校管理工作,达到称职的要求。在熟练超越阶段,校长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实现学校管理的超越,突破学校管理的思维定势和既有管理模式,不断开拓创新,达到得心应手的熟练程度。在专家成熟阶段,校长要按照实践的理性管理者和理性的管理实践者的要求,通过实验和研究,打造并形成自己的学校管理理念和风格,建构独具创意的学校管理特色,成为本领域的成熟的学校管理专家。 (三)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灵活有效选择专业发展的具体策略 校长专业发展并不是一个线性发展的过程,而是一个在外部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下的波折发展的过程。因此,校长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要认真分析和研究环境的变化对自己专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根据这种影响的方向和可能程度,主动采取相应措施,有效选择应对策略。在校长专业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策略,但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策略: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性思维能力。校长的专业发展离不开理论思维,要实现校长 26 专业的持续发展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因此,校长在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要继续学习教育科学、管理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理论,进一步拓展知识视野,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2(加强反思研究,提高科学建构能力。通过反思研究提高校长素质水平已成为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校长的反思研究包括对活动的反思研究(即对活动自身开展情况的反思研究)、活动中的反思研究(即校长对自己在活动中行为表现的反思研究)和为活动的反思研究(即通过对以上两者的反思研究为今后的管理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通过不断的反思研究,进而提高校长在新的管理环境下的主体建构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 3(基于学校问题,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将学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输理上升为课题,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促进校长的有效反思和行动研究,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学校管理能力的提高。 4(积极创新求变,不断提高实践智慧。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学校管理环境下,校长的管理不可能一成不变,一劳永逸,而要根据变化了的形势积极寻求改革创新,创造性地解决学校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问题解决和创新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智慧。 总之,校长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到理论、政策、制度、机制和保障措施等,更需要校长根据生命周期理论,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设计,有效选择专业发展的现实路径,主动采取主体发展的行动策略。因为校长的专业化发展是在优化的情境和内外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下,主体生命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第三章 时代变革与校长专业发展 第一节 教育改革与校长专业发展 一、 教育改革: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智慧和人才支撑的社会,是一个以人力资源及其开发为核心,以信息化、知识化、学习化为根本特征的充满创造性的能力型社会。社会形态的这一重大转变,既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给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教育如何在人类社会的重大转型时期,加快改革和创新,提高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能否培养出适应未来国际竞争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逐渐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之一。可以说,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已成为各国政府新世纪施政的一个显著特征。从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基本要求来看,主要有着对多样化人才、个性化人才、创造性卓越人才和国际性人才的需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学习:内在的财富》的报告中指出:“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个个人(无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的潜力。”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这种需求,必然要求教育在培养人才的模式上做出变革性调整,必然要求学校教育和管理进行相应的改革,具体来说: 一是教育目标从一元转向多元。现代教育目标不仅要为国家的改革与发展服务,为社 27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还要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服务。因此,现在教育目标已经不再是过去单一的国家取向,社会本位,而是要满足教育服务对象的学生家长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是一个多元价值目标的追求。 二是教育管理的重心由“外控”管理转向校本管理。校本管理是以学校为本位,以学校为主体,为了学校发展的管理。传统的学校管理是一种“外控”发展,它主要表现为政府部门对学校控制过紧,社会对学校干预过多,学校不能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而相对于“外控”管理的校本管理,则是一种重视学校自身力量和学校自身发展的教育管理理念,它主张在政府宏观管理和指导帮助下,学校自主办学和自我发展。校本管理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学校发展模式,其强调教育管理的重心下移,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学校以更大的管理权力;强调学校是一个自行管理系统,应有更大的管理自决、自由和自律,学校要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主体,应有权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学校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并致力于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创办出有实效、有特色、对社会负责任的学校。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促进学校拥有真正的自主权”,“学校自主是开展地方一级行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因为通过共同决策,可以打破一些老师与另外一些老师隔绝的现象。可以说当前教育管理的重心已从“外控”管理转向校本管理。 三是教育发展从数量增长转向内涵质量。在教育资源紧缺的年代,为了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教育权利的平等,满足人们接受教育的最基本需求的问题,必然要增加学校和招生数量,扩大学校办学规模。但随着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和教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人们对教育的追求已不再简单地是满足有学上,而是追求上什么样的学校,享受什么样质量的教育。因此,人们开始关注对好的学校的选择,开始追求优质的学校教育资源。教育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完全由学校选择学生,而更多地是家长和学生选择学校,教育的发展也开始由单纯追求数量增长开始转向教育的内涵质量。 四是学校管理从注重物的管理转向文化管理。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中,人们关注的重点是学校硬件的物质条件和设施的管理,而学校文化管理,主要是对学校成员的共同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的管理。学校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理念变革的要求,是学校管理制度创新的呼唤,是学校主体人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文化管理包括知识管理和组织文化管理两个层面,涉及管理者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基本内容。学校文化管理顺应了学校由“必然”走向“自由”的管理发展趋势。 综观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目前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现状,可以说,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 二、 校长专业发展: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28 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持续发展,必然对担负着领导和管理学校重要责任的中小学校长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并呼唤有一批高素质、现代化和专业发展的中小学校长,因此,建设专业发展的校长队伍,实现校长的专业发展,便成为新世纪我国中小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目标,此后,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又从目标、体制、课程、队伍、评价等方面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改革创新的要求。教育的改革创新是我国教育系统的一个崭新的时代命题。教育改革创新就其本质来说,是指有目的、有组织地寻求教育的改变或变化,是一个以发展为取向、以科学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人为核心、以变革为动力的持续改变和变化的实践过程。具体来说,就是以与时俱进的思想为指导,通过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体制、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标准等的积极反思和批判扬弃,依据教育的本质及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超前因应性变革,以求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作为寻求改变或变化的中小学教育创新,必然要求有一支具有以创新能力为其核心素质的专业发展的 )作为一所学校,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在校长。陶行知先中小学校长队伍,这是因为:(1 生曾经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价一所学校,首先要评价他的校长。西方教育界认为,“一所好的学校必定有一位好的校长”。在我国,目前人们也有“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共识。校长是学校的最高领导,肩负着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策规划、领导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在学校的教育改革创新过程中,校长担负着组织和实施的历史责任,发挥着关键作用。只有具有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的高素质校长去引领、组织和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创新,学校教育改革创新的进程才能加快,教育改革创新的质量才能提高,这是由校长在学校所处的特殊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决定的。(2)中小学校长的创新素质决定教育改革创新的成效。在过去多年的中小学教育与管理过程中,中小学校长因应工业社会教育与管理标准化和计划经济时代教育与管理统一化而形成的素质,明显地表现出被动适应性、控制程序性的封闭僵化特征。教育改革创新作为一种主动超前因应和持续不断的变革,涉及教育与教学观念、教育体制与机制、课程与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技术手段、评价与管理方式等诸多方面。因此,如若中小学校长仅有态度和知识方面的基础素质而缺乏与时俱进的高层次创新素质,就不可能实现中小学教育创新的要求。(3)推进中小学教育创新,要求校长由被动执行型向创新发展型转变。教育创新是一种超越式的创造活动,它既没有一成不变的范式,也没有现成的可以直接套用的模式,全靠校长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进行大胆的实践探索,因此,推进教育创新,需要校长不断增强教育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勇于创新实践,实现由被动执行型向创新发展型的转变。总而言之,教育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支撑,必须推进教育创新,而教育创新的大力推进,强烈呼唤一支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发展的中小学校长队伍。 第二节 学校转型与校长专业发展 29 一、学校转型:我国教育政策追求的一个重点目标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曾指出:在教育事业管理权限的划分上,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主要是对高等学校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而政府应该加以管理的事情,又没有很好地管起来。为此,中央要求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指出:在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要按照政事分1993年《 开的原则,明确学校的权利和义务,使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学校要善于行使自己的权力,承担应负的责任,建立起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政府要转变职能,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 十六大报告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政府职能转换越来越迫切。教育的上层建筑如何适应教育生产力的发展,今天又一次突现出来。改变政府职能的本质是权力下放、重心下移。江泽民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庆100周年的讲话中明确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和模式,增强学校依法办学的能力”。我们应该确立这样的信念:中央可以做地方也可以做的事,坚决由地方去做;政府可以做学校也可以做的事,坚决由学校去做。地方或学校做不了或不愿做但又必须做的事,才是中央或政府应着力做好的事。改变权力结构的同时必然要求改变管理方式,从配额制向准入制转变,从审批制向备案制转变,从过程管理向制定颁发标准转变,从直接指导向质量评估转变,是现代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所有这些,都意味着我国中小学校将必然发生转型。具体来说就是政府对学校的人事任免权、统调统配权将改为人事资格审核监督权;政府对学校资金财物的统配统制权将改为执法监督权;政府对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工作的决策指挥权将改为指导监督权。 各级政府已经或正在进行的精简机构、减政放权,以求高效运行的改革,在今后一个时期将进一步深入。这些改革对基础教育的管理将造成直接的冲击:它将要求基础教育行政管理精减管理队伍,提高管理效率;要求中小学自主办学、提高办学效率和质量。为此,实施校本管理战略、走自我发展之路将是基础改革的必然趋势。校本管理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它是一种以权力下放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思想和模式,其核心就是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强调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使中小学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创办出更有效的学校。政府职能的转变,将导致学校职能的改变,学校将由原来的执行机构变成了决策机构,享有了更多的权力,同时也必须为权力的使用及其结果承担更多的责任。校长的角色将由原先那种上级指示的传达者和贯彻者,转变为一个推动和驾驭变革的决策者、促进者、学习者、与外界的沟通者,其角色将具有多元特征。 30 二、学校转型:基础教育改革领域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 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学校转型问题已由理论研究转到实践层面。江苏省1999年就提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构建现代教育制度。为此,要求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和间接管理、社会参与、学校自主办学的管理体制。要求县(市)对教育事业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通过拨款、规划、政策指导、信息引导、监督评估、提供服务及必要的行政手段等进行宏观管理。以此明确政府与学校的办学与管理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上海市在“九 也提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健全市教育行政部门对全市五”期间 基础教育的宏观管理职能;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培育学校自主办学的机制;中小学校既要依法办学,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办学治教、培育人才,也要自主办学,根据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和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自主地选择办学目标,形成办学特色,确定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逐步形成“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简明高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三、学校转型:校长必须转型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学校转型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领域的重要实践活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学校转型问题已由理论研究转到实践层面。如“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完善,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宏观管理职能的加强和进一步简政放权,要求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和间接管理、社会参与、学校自主办学的管理运行机制,要求县(市)对学校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通过拨款、规划、政策指导、信息引导、监督评估、提供服务及必要的行政手段等进行宏观管理,明确政府与学校的办学与管理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第一,在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等关系重新建构以后,学校与政府和社会在办学与管理等方面将进行权力的重新分配。因此,校长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成为带领师生实施校本管理战略,走自我管理、自主发展之路的专业发展校长。 第二,在校长转型后的职业定位上,校长是专业性的职业,应实现专业发展。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做到校长主体不断提升其自我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学校的自主权是非常小的,一个好校长的任务就是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培养出统一标准的人才。他们无需思想,更无需创新,否则就是“叛逆”。而现在,再也没有人愿意为学校包办一切,校长们于是拥有了巨大的创造空间;大家都希望“千校一面”成为历史,而特色学校将成为人们的选择和追求。“学校的转型”要求“校长的转型”,因此,校长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信念,必须从实践出发提出自己独特的“施政纲要”,必须千方百计把学校办成特色学校。这就要求校长的专业发展,以满足校长转型的需要。 第三,在学校转型后的管理效能提高上,要求校长必须实现专业发展。当前,许多学校之所以存在管理低效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校长专业发展不力。实际上,校长的专业 31 素养是承担领导管理责任、发挥领导管理作用的基础,是有效进行学校管理的重要条件。校长是一校之魂,校长的专业素养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和实施,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内容越来越丰富,力度也越来越大,客观上也要求校长朝专业发展的方向发展。例如,学校发展的定位、学校特色的形成、校本课程的设计、学生自主精神的培养、校园文化的形成等等,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作为一校之长的校长尽可能地精通学校的各项业务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可以说没有较高的专业发展管理水平,在现今的教育改革大潮面前校长是难以适应的,更不可能带领学校走向成功和辉煌。 第三节 校本发展与校长专业发展 一、校本发展:一种崭新的学校发展模式 校本发展思想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澳大利亚萌生,70年代以后在西方国家逐步兴起并形成一种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学校发展策略。校本管理是学校发展的核心,80年代后期英美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教育革新运动”,校本管理便成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教育革新运动”和中小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如英国1988年颁布的《教育改革法》就要求所有公立中小学在1995年4月之前实施学校自主管理制度。美国1991年有数以千计的学区试行如“特许学校”式的多种形式的SBM。法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比利时、瑞典、土耳其、以色列等,也都推行学校本位管理,给学校更大的自主权。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发展思想在我国的香港、台湾得到重视和传播。如我国香港地区于1991年4月颁布了“校本管理改革”的政策,并于1992年开始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正式实施校本管理的改革实验,开始在中小学推行校本管理。90年代末,我国内地开始引入学校发展和校本管理的思想,并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学校发展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学校发展模式,其内涵是以学校为本位,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主体。其实质是强调教育管理的重心下移,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学校以更大的管理权力;强调学校是一个自行管理系统,应有更大的管理自决、自由和自律,学校要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主体,应有权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学校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并致力于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创办出有实效、有特色、对社会负责任的学校。 二、中小学校本发展:基本现状及主要问题 当前,校本发展已成为我国学校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就校本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为了解校本发展的现实状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我们以江苏省中小学为个案,就校本发展现状、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 本调查研究选择了江苏不同区域和层次类型学校的校长进行了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实地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作相关分析如下。 在学校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上,有7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上下隶属,垂直管理的,有22%认为是上级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的8人;在校长的产生方式上,有78%的 32 被调查者认为是上级任命的,有22%认为是学校教职工选举或校内外公开竞聘的;在学校内部的管理上,有16%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直线等级管理模式,有19%认为是直线等级与网络互动管理模式,有65%认为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决策的文化管理模式;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等重大事项的决策上,有32%的被调查者认为主要是通过校务委员会或校长办公会,有68%认为是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在学校决策机构的人员组成上,有13.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教育行政部门和社区代表、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有30%认为是校长、党支部书记、学校工会主席、各处室主任,有56%认为是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在学校建设与发展规划上,有86%的被调查者认为有规划,有8%认为正在制定中;在学校教师人事管理和用人的自主权方面。有38%的被调查者认为主要是上级调配制度,有62%认为没有自主权;在学校经费的来源上,有11%的被调查者认为主要是政府财政拨款,有41%认为是学杂费收入,有48%认为是政府财政拨款和学杂费收入;在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制度上,有54%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制度,有38%认为有,但不健全,有8%认为没有;在学校培训教师的方式上,有16%的被调查者认为主要是选送到有关培训机构培训,有83%认为是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开展校本培训或教师业余自学;在课程决策和教材选择上,有59%的被调查者认为主要是完全执行国家的课程标准、使用统一教材,有40%认为是根据学校实际,重构课程,自选教材或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动力上,有30%的被调查者认为动力主要来自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或社会对学校施加的压力,有70%认为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学校和教师工作及学生质量的评价上,有67%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有33%认为是学校或教师自我评价及社会或中介机构评价。 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1)在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关系上,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转变、权力下放还没完全到位,外控管理的模式虽已发生变化,但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校长的选用尽管一些地区和学校已经试行公开招聘,但大多数学校的校长目前仍以上级任命为主,还没有把校长公开竞争上岗作为学校的一项基本制度,因此,应尽快出台江苏省中小学校长公开招聘实施办法,统一规范校长的进入和退出行为。(2)在学校内部的管理与发展的决策上,垂直单向的制度管理正向双向互动的文化管理转变;教职工代表大会作为民主参与管理的组织,有了更多的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共同决策权;不少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目标和校本发展规划。但学校决策机构的组成人员还比较单一,主要为学校的领导班子,还缺少教育行政部门和社区、教师、家长等方面的代表,学校决策机构与管理机构的职责还不够明确。(3)在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和教师的聘用上,一些学校开始实行聘用制,但目前还只是一种有限的聘用制,学校还没有完全自主聘用教师的权力,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师的调配方面仍发挥着主控作用。(4)学校的经费来源渠道不多,投入不足,目前主要是学校学杂费收入和财政拨款,不少学校公共教育经费缺额太多,无法满足校本发展的基本需求。(5)在校本教研、科研和教师培训上,不少学校都有相应的制度和机制,但在一些学校校本教研、校本科研的制度还不健全,质量水平还不高,教师培训的形式还不够多样化、制度化、主体 33 化。(6)在课程决策和教材选择上,学校主要是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使用统一的教材,还没有自主决策和选择权,这一方面反映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不少学校还缺乏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和课程编制能力。(7)在校本发展的动力与教育评价上,虽然有些学校认为动力来自外部的要求,但更多的学校认为是来自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这反映了内控自主式校本发展正成为多数学校的基本取向;在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方面,现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过多的检查验收和考试评价,制约校本发展和学校特色建设,必须加以规范和控制。 在对校长的访谈中,校长们普遍认为校本发展对校长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要有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二是要有校本发展的战略眼光和清晰的办学思路;三是要有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敬业精神,四是要有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知识和决策、组织协调、科研能力。校长在校本发展中起核心和引领作用。在传统学校管理模式下,校长只需被动接受上级指令,无需谋划学校的发展,而在校本发展的模式下,校长则要策划学校的未来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因此,对校长的领导管理素质,特别是实施校本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校长们也认为,目前在校本发展中,还有体制性障碍和制约:一是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没有真正落实,经费投入和保障体系还不完备;二是上级政府没有真正放权,教育行政部门干预太多,教研部门指挥随意性大,规范管理、指导帮助的少;三是学校在人事和经费管理体制上缺乏用人和经费自主决策权;四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制度和标准制约校本管理实施。校本发展及校本管理并不是学校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不再需要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控制,而是要打破影响和制约校本发展及校本管理的体制性障碍,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决策,依法办学,实现特色发展与个性发展。在校本发展中,校长们还必须解决关键性问题,具体来说,在学校外部,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切实落实校长负责制,真正实现教育行政部门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在学校内部,校长必须有明确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管理追求,要有理论思维和反思性实践。在校本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多种多样的问题,但必须解决具有关键性的问题,而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校本发展现代理念及反思性实践则是解决校本发展的关键问题。 三、中小学校本发展:校长必须持续专业发展 现代学校的校长必须是专业性的、善于“经营学校”的教育管理行家。因此,要实现校本发展,校长必须做到持续专业发展。所谓校长专业发展是指校长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专业发展不仅要求校长为提高学校管理绩效,要改善学校管理的作风、方式,要把学校管理工作视为一种专业,把自己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专业人员,通过个体的自我不断学习与探究来拓展专业内涵、提高管理水平,也需要外部的推动和良好环境的创设,如入职标准和选拔机制、专业伦理和专业规范;还需要对校长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培训活动,并在组织化的培训、学习和自我反思实践的基础上,逐步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为实现校长持续专业发展,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和 34 完善校长专业发展的配套制度和支持保障体系。在当前推进校长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把校长的能力建设放到突出的位置,要通过案例研究、生活体验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校本研究,提高校长的战略思维能力、决策谋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 第四节 学习型学校建设与校长专业发展 正在进行的转型社会是一个以智慧和人才为支撑的社会,是一个以人力资源及其开发为核心,以信息化、知识化为根本特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型和能力型社会。社会形态的这一重大转变必然带来学校的转型和管理的变革,即学校教育要不断适应持续变革的外部环境,转变学校教育生产方式,保持培养人才的持续学习力和不断建构和生成新知识的创新力;学校管理要不断改革传统的直线层级式的学校管理组织结构和强调机械秩序与单向控制的管理方式,建立适应变革要求,不断推进创新,追求卓越发展的学校管理模式。学习型学校正是学校适应教育变革和学校管理创新需要而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校本组织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建设学习型学校不仅是要强调学校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昭示学校教育管理本质的回归,凸显以人为主体和以人发展为本位的学校管理理念。学习型学校建设作为一个持续创新和动态生成的过程,不仅为校长专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氛围和机制保障,而且使得校长在与时俱进的专业化发展进程中,进一步推进学习型学校建设水平的提高,进而增强学校组织成员的持续性变革力和创新性学习力,促进校长、教师与学校的整体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 一、学习型学校:一种崭新的学校组织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继赫钦斯(R.M.Hutchins)1968年最早提出“学习型社会”的理念之后,由彼得?圣吉(Peter.M.Senge)等人于1990年创立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组织理论。而学习型学校建设则是在借鉴赫钦斯“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和彼得?圣吉“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创建的一种崭新的学校管理理念、组织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关于学习型学校建设的内涵,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有着多种不同的理解,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我们认为,学习型学校建设的本质内涵可以作如下表述:学习型学校建设是指学校在开放和动态的管理环境中,为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而生成起来的以人为本,以创新性学习为动力,以体现人的生命价值、追求校长、师生与学校的共同成长与发展为宗旨的学校组织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学习型学校建设理论当今发展为教育管理领域的一种新潮流,学习型学校建设成为一种崭新的学校组织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是现代社会转型,学校教育重心转变的客观要求,也是人们深刻反思传统学校教育与管理,重建现代学校组织与管理模式的必然结果。首先,在知识经济社会和持续变革时代,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改变根源于工业经济时代强调集中统 一、机械控制、秩序化和低效率的工具理性的学校管理模式,实现因应环境变化,持续变革、追求卓越的管理模式;其次,学校管理必须改变外控式的“他组织”管理模式,实现以人为 35 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本位,以人和学校的协调发展为旨归的人本管理、校本式“自组织”管理模式;第三,学校管理必须改变传统学校学习的被动性、单一性、模仿性和应试性,形成自主性、创造性、生存性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建设“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和发展”的学校学习文化,提高学校全体成员的变革性和创新性的学习力,实现团队互动学习和生态发展。 彼得?圣吉在论述学习型组织时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种更符合人性的组织模式,它由学习的团队形成社群,有着崇高而正确的核心价值、信念和使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实现愿景的共同力量,不断创新,持续变革。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胸怀大志,心手相连,相互反省求真,脚踏实地,勇于挑战极限及过去的成功模式,不为眼前近利所诱惑,同时以令成员振奋的远大共同愿景,以及政策和行动,充分发挥生命的潜能,创造超乎寻常的成果,从而 10在真正的学习中体悟工作的意义,追求生命成长与自我实现,并与周围的世界产生一体感。学习型学校建设作为一种学习型组织,它不仅要体现一般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内涵要求,而且还要有学习型学校建设的以下重要特征:(1)主体主动性。学习是学校组织成员的主体自觉行为而不是一种为学习而学习的被动行为,而是有明确目标方向和价值追求的主体学习和主动发展学习;(2)系统开放性。学校是一个与外部交互作用的开放系统,学校组织成员应以系统思考统观全局,要在与外部交流、信息获取、合作研究、成果分享的开放环境中不断进行反思性学习;(3)生命价值性,学校组织成员的学习不仅是获取文本性的非生命知识,而且还包括情感、价值等生命性知识,学习不只是满足人们天性的机械性、被动适应性学习,而是人的一种生存和发展方式,通过学习,使每个成员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活力得到提升,使人活出生命的意义;(4)参与合作性。学校组织成员的学习不只是个体的学习,更是一种学校全体成员自觉参与的、校长与教师、学生之间群体互动的合作学习和组织性学习;(5)生成创造性。学校组织成员的学习不只是接受既有的结果性知识,而且还是一种直接获取经验体验性的过程性知识,是一种在学校适应变革的环境中不断生成和创造新的知识。(6)专业发展性。学习型学校建设强调提高校长和教师的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伦理和专业情意,不断推进校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化发展。 基于学习型学校建设的本质内涵和主要特征,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基本认识:学习型学校建设要有系统的思考,始终把校长、教师个人的成长与学校的整体和长远发展统一起来,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和发展愿望,鼓励校长和教师的生命成长和专业化发展,实现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学校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主动适应社会和环境变化不断调整组织型态结构;学校成员不仅要持续不断进行个体学习,还要开展团队合作与组织学习,不断提高组织群体的学习力,改善心智模式;学校成员要通过诱发激励不断创新,自我超越,追求卓越,实现共同愿景。 二、学习型学校建设:学校管理创新行动计划的核心内容 10 参见王虹:《创建学习型组织之管见》,载于《理论界》2002年第6期第82页。 36 学习型学校建设是社会转型、教育变革时代校本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是学校管理创新行动计划的核心内容。学习型学校建设并不是简单地强调知识的重要及其对学习的管理,而是要在反思批判传统学校管理弊端的基础上,进行学校管理的创新,诸如学校管理理念创新、学校组织运行机制创新、学校文化再造、学校管理模式创新等。彼得?圣吉认为,要使一个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必须促使组织成员进行以系统思考为核心、以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为内容的“五项修炼”。学习型学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在学习型学校建设过程中,需要借鉴彼得?圣吉的“五项修炼”,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战略规划,有效选择建设策略,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推进学习型学校建设的建设,并在其建设的过程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点,不断创造新的生长点。 首先,系统分析,科学谋划,制定学习型学校建设的战略规划。学习型学校建设是一个能熟练地获取、传递和创造知识的开放系统,也是一个以人的发展和校本发展为根本取向的整合协同系统。要有效推进学习型学校建设,必须对学校组织、学习、文化和管理模式等的历史、现实与未来进行历时性的纵向分析,对学校内部的价值、资源、行动和支持保障等要素以及与学校外部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共时性的横向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综合性的系统分析,确定学习型学校建设的战略目标,制定科学的、有特色的、有激励性的发展规划,以此作为学习型学校建设的行动纲领,指导各项具体的建设实践活动。 其次,变革观念,营造氛围,创设学习型学校建设的宽松情境。观念是人们对某事物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是直接影响学习型学校建设的重要因素。在社会变革的时代,“观念的变革是根本的变革”。在传统的学校组织向学习型学校建设转变的过程中,起根本性作用的是学校组织成员的管理观念和学习型学校建设的观念,如主体性的学习观、系统性的管理观、生成性的知识观、扁平式的组织观、创造性的学力观、可持续性的发展观,等等。这些先导性的观念对学校组织成员的学习型学校建设的具体行为起着指导作用。在起先导作用的观念指导下,学校要积极营造学习型学校建设的氛围,诸如舆论氛围、政策氛围、人际氛围、环境氛围,等等。因为人们的任何一种行为与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展开并进行的,良好的环境氛围和宽松的学习情境将成为组织成员有力的外部推动力量和积极的影响作用因素,消极的环境氛围势必阻碍或干扰学习型学校建设活动。因此,要顺利推进学习型学校建设,就要求学校组织的全体成员不断更新观念,群策群力,积极营造宽松民主、积极健康、求真务实的学习情境。 第三,围绕核心,突出重点,提高学校组织成员主动创新的学习力。在学校组织发展和管理模式的基本取向上,目前有“以物为本”、“以人为本”和“以能为本”三种主要类型。“以物为本”的学校组织发展和管理模式往往把有形的物的获得多寡作为发展的先决条件,把对物的管理作为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中心;“以人为本”的学校组织发展和管理模式则把人作为校本发展和管理的中心,在管理中要关注人的需要,要调动和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以能为本”的学校组织发展和管理模式则把组织和人的能力作为校本发展和管理的核心, 37 并着力加强学校组织及其成员的核心能力建设,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学习能力,等等。学习型学校建设是一种以能力为导向的学校管理创新行为,其实质就在于建立学校组织及其成员以创新性学习能力为核心内容的能力系统,因此,我们在学习型学校建设的过程中,就要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基础上,推进“以能为本”的校本发展和管理模式,把持续变革与主动创新的学习力作为学习型学校建设的核心内容。 第四,构建网络,互动合作,充分开发学校组织内部与外部的社会资本。学习型学校建设中的学习是一种扁平式的、以每个学习者为结点的网络化学习,是学习者之间平等互动的合作性学习。而要构建学校学习的网络体系,促进学习者的互动合作学习,就要充分开发学校内部与外部的社会资本,发挥社会资本在学习型学校建设中的功能拓展作用。社会资本的概念是法国的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于1980年正式提出,目前,尽管学者们对社会资本的含义理解不同,但综合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表述:社会资本是指在一个社会组织内,通过其成员自由地将个体人力资本进行横向的社会结合,而生成的能够促进一个社会组织持续发展的社会关系结构和社会心理结构。主要包括合作性和自愿性管理组织、畅通和谐的横向交往的网络、民主自治的规范和社会契约、互相信 11任的心理认同、互学共进的合作创新心态。在学习型学校建设中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发挥社会资本在促进学校组织和个体学习过程的功能作用,一方面要求我们不断盘活学校内部社会资本存量,建立融洽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在信誉基础上的信任程度,也就是说,要建立学校组织的共同愿景,改善组织成员的心智模式,形成大胆授权、主动参与、互动合作、充分信任的机制,促进学校成员之间、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与知识分享;另一方面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关系网络,整合社会各种关系资源和信息资源,发挥学校外部社会资本在促进学习型学校建设中的资源配置和功能拓展作用。 第五,抓住关键,强化措施,促进校长以及学校教师的持续性专业化发展。学习型学校建设的关键是校长,生长点是促进作为学校主体人的校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我们在学习型学校建设过程中,必须抓好居于关键地位的校长及其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建设,通过外部推动和内部发动等措施,促进校长以及学校教师的持续性专业化发展。因为这不仅是学习型学校建设的基本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专业化建设,可以改变校长的学校管理思维方式,重塑学校管理的理念和价值,促进校长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实现其健康成长和跨越式发展;能够使居于核心地位和起关键作用的校长通过学习型学校建设的建设,带动学校全体成员持续不断地学习,体验生命的价值,焕发生命的活力;通过学习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校不断改革与发展,进而形成校长与师生和学校整体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的共生机制。 三、校长专业发展:引领学习型学校建设的关键性因素 (一)学习型学校建设与校长专业发展的关系分析 1(学习型学校建设为校长专业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学校管理组织有多种不同的模式 2 参见方竹兰(《从人力资本到社会资本》,载于《学术月刊》,2003年第2期,第82页。 38 类型,如强化集权和等级制的正规模式、注重决策权利共享的学院模式、强调个体成员作用的主观模式、以信仰和价值观念为中心的文化模式,等等。学习型学校建设是一种崭新的学校管理组织结构形态和管理模式,一方面,它是在反思批判传统的学校管理组织模式弊端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校管理组织模式,是学校管理创新的实践结果和必然产物;另一方面,这种既成的学习型学校建设模式又为校长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条件。 2(校长专业发展是学习型学校建设的基本内容。校长是学校的最高领导,肩负着校本发展的决策规划、领导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在学习型学校建设过程中,校长担负着引领、促进和服务的重要职责,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建设学习型学校建设,促进学校的发展,首先必须提高校长的素质,实现校长的专业发展。这不仅是由校长在学校所处的特殊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所决定的,而且也是学习型学校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内容。因为校长如果缺乏学校管理创新和学习型学校建设的必要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不能做到与时俱进的专业发展,就不可能引领学习型学校建设的顺利进行,就不可能促进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3(学习型学校建设的价值彰显有赖于校长的专业发展。学习型学校建设既是一种实践活动,也是一种价值活动,也就是说,它不仅要提高学校组织的竞争优势,实现学校管理创新的实际增殖效能,而且要实现学习型学校建设所追求的价值,即学校组织中以校长为核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人的可持续发展。学习型学校建设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表征,就是校长的专业发展,换句话来说,在学习型学校建设中,校长的专业发展及其专业发展的质量、速度和水平,往往彰显出学习型学校建设是否具有价值及其价值的大小。 4(学习型学校建设的终极目的是校长与学校组织群体的可持续发展。学习型学校建设是学校组织变革与发展的一种目的性行为,通过作为一种手段的学习型学校建设,其所追求的目的是要提高学校组织成员的系统思考能力、变革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提升学校组织的竞争优势。但以上这些目的只是学习型学校建设的要素性或过程性目的,而不是终极性目的,学习型学校建设的终极目的就是实现学校组织与校长引领学校全体成员和谐合作和可持续发展。 (二)学习型学校建设中的校长角色与专业发展 学习型学校建设中的校长不是传统的学校控制者和监督者的角色,而是学习型学校建设的设计者、协调者、指导者、服务者的角色。(1)校长应是学习型学校建设的设计者。校长要根据学校的现状和竞争的挑战,通过系统分析和学校组织成员的广泛参与,设计出学习型学校建设的机构框架,建立人性化的学习型学校建设制度,科学设计学校变革与创新性学习的过程。(2)校长应是生成与整合学习型学校建设目标的协调者。学习型学校建设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学校管理的变革,动态生成新的发展目标。但由于校本发展的阶段不同、学校、校长与教师追求的目标不尽一致,因此,校长应在学习型学校建设目标生成和整合的过程中发挥协调者的作用。(3)校长应是学校组织成员学习的指导者。学校组织成员在实现共同愿景、改善心智模式、开展合作学习、实现专业发展的过程中 39 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或困惑,因此,校长应成为解决学校组织成员各种具体问题的指导者。(4)校长应是学习型学校建设的服务者。学习型学校建设涉及学校全体成员、多种资源,并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校长应不断提供各种有效的支持帮助,成为学习型学校建设的服务者。 校长要在学习型学校建设中扮演好以上四种角色,必须做到内外互动,选择行动策略,主动专业发展。具体来说: 1)整合发展目标,构设共同愿景。学习型学校建设目标与校长专业化发展目标是两个( 目标体系,它们在发展目标取向上具有共同之处,但也会各存差异,因此,要促进校长个体主动专业发展,就要把学习型学校建设的目标和校长专业发展的目标进行具体的分析比较,把两者的目标在共同愿景下有机地加以协调,形成一个学习型学校建设目标统领校长专业发展的行动,校长专业发展目标又有力地支撑着学习型学校建设目标的整合系统。 (2)推进学校开放,加强内外互动。校长专业发展是在一个开放的学习型学校建设的情境中,校长主体主动专业性提升的过程,因此,开放不仅是学习型学校建设的特征,也是校长专业发展的要求。所谓开放,就是说要有充分的信息资源输入,有知识的生成创新和自由传输。校长专业发展还是一个主体性的校长与内外因素的互动过程。所谓互动,就是说校长要与学习型学校建设及其成员,以及学校外部的相关组织和人员,在学习上要彼此作用、相互促进,同时把学习作为校长自身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方式,把学习作为校长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把学习作为学习型学校建设的实质内容,使之互为推进,相互强化。 (3)创新学习方式,转变学习重心。学习是提高校长专业性的重要途径,也是校长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但学习不应是被动的纯文本知识获得的单一理论学习方式,而应积极变革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转变学习重心,实现校长主动的多样化的研究性学习。具体来说,一是由知识的获取、编码和提取转向为发现、生成和建构新的知识;二是由个体学习转向个体学习与组织性学习并重;三是由非生命性文本知识的学习转向非生命性与生命性知识汇流、交融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习。 (4)开展校本研究,突出能力建设。校本研究是以学校为本位,以学校的现实问题为基点,以解决存于学校的问题为目的的研究。通过校本研究,提高校长以创新思维能力、决策谋划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学习能力等学校管理的核心能力,促进校长持续专业发展。在实践中,旨在提高校长能力的校本研究主要有案例研究、生活体验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模式。 第四节 学校战略管理与校长专业发展 一、战略管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学校战略管理是学校管理者为谋求学校的科学、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在对学校主客观因素和内外条件环境等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学校发展战略目标,拟定和优选学校发展战略方案,并组织实施和动态控制的活动过程。 学校战略管理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实行的长远性、全面性和动态性管理,是学校制 40 定和实施战略的一系列管理决策与行动。学校战略管理的实质就是以未来和长远目标为引领、以全局和全面为出发点、以抉择和实施战略为手段来统筹协调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方面的管理形态。学校战略管理是我国社会变革、教育改革和管理创新的要求,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学校办学开放度加大。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办学投入主体的多元化,教育的对外开放度越来越大,一方面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关联度越来越强,过去那种关门办学已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学校教育管理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办学形式已不再只是国家单一办学,而是包括中外合作办学,民间社会组织办学,以及私人独立办学等多种办学形式。这种开放的办学格局,必然要求学校要跳出教育,跳出学校,融入社会,从学校与社会的整体互动关系中来思考学校的发展,必然使学校面对如何适应外部压力和环境变化的挑战,维持学校的生存和持续发展,进而办出效益的问题。 2(学校管理自主权扩大。伴随学校管理权力的重心下移和学校管理的扩权增责,需要学校自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那些在高度集权管理体制下不需要学校考虑学校生存与未来发展的战略性问题,都来到了学校管理者的面前。由于学校自主权扩大,学校管理者必须考虑学校发展的战略问题,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校外部环境变化,制定学校发展战略并进行战略管理。 3(学校之间的竞争激烈。学校自主权扩大以后,在招聘教师、招收学生、课程开发、资源配置等方面,各个学校之间都会各展其能,各显神通,展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迫使学校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优势、提高社会的地位。而要做到这些,学校管理者必须了解社会需求,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并审时度势选择学校发展目标与实现方式。学校只有不断地使各项工作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才有可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学校管理就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关注战术性和操作性的问题,而必须从宏观战略层面谋划学校未来发展,实施学校战略管理。 4(学校发展方式的调整。在我国多年的学校发展过程中,沿袭的是一种粗放式的数量增长型的发展方式,更多关注的是有形的物质层面,依循的是一种工具理性和效率主义,追求的是一种制度规范和投入产出的效率,这种发展方式适应了过去“数量第一”发展阶段的需要。但随着学校发展由关注内部开始走向既关注内部又关注外部,由只关注数量效率到既关注数量更关注质量,从只关注现实的发展结果到既关注结果更关注未来的持续发展,因此,在学校发展的方式上就要做出战略性调整,即有粗放式的发展走向集约式的质量内涵发展,由追求单一的一时的数量增长式发展到面向未来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而要适应学校发展方式的调整,学校管理必须实施战略管理。 二、学校战略管理:呼唤校长专业发展 1(学校战略管理不同于操作管理的具体和任务单一,而是更加注重全局性的管理。战略管理始于战略分析,止于战略目标的达成。它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是一种全程性管理; 41 它涉及人、财、物、时空、信息等,又是一种全面性管理。 2(学校战略管理不同于操作管理的局限于学校本身的封闭管理,而是更加重视管理的协调性。战略管理往往密切注意环境的变化,并从环境需要出发,并为了满足社会需要来管理学校,注意学校与环境的协调。 3(学校战略管理不同于操作管理的注重规范和操作程序,而是更加讲究管理的谋略性。战略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者有较强的战略意识,经常从学校实际出发,思前想后,谋求方略。 4(学校战略管理不同于操作管理的注重常规,而是更加重视管理的激励性。战略管理的重要动力机制是谋求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学校在平时要居安思危,让所有师生员工都知道学校的机遇与挑战,并与学校同甘共苦。 由于学校战略管理不同于以往的简单重复性的操作管理,而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长远性、全面性和动态性管理,是学校以未来和长远目标为引领、以全局和全面为出发点、以抉择和实施战略为手段来统筹协调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方面的管理形态,因此,校长就不能仅凭自己的既有经验和直觉判断,依循传统的学校操作管理模式来管理,必须加强自身专业化建设,实现自身的持续专业发展。 第五节 校长专业标准与校长专业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优先发展教育首先要发展基础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在中小学首先要建设一支具有以创新能力为其核心素质的专业化的中小学校长队伍。要使我国中小学校长成为一支专业化的队伍,必须建立校长的专业标准,并在专业标准的引导下推进校长持续专业发展。 当前我国以“教育为人民服务,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素质教育为主旋律,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的基础教育改革正从广度和深度全方位的展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打破传统的教育格局和管理模式,提出校本发展和管理改革创新的要求。从学校管理的现实来看,当前,许多学校存在校本发展缺乏战略目标,管理模式缺乏创新,管理水平和效能低下等现象,之所以如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校长缺少专业标准,专业水平不高,学校管理的专业能力不强。 一、中外校长专业标准比较 建设专业化的校长队伍,一方面要提高校长的入职门槛,另一方面要有一个较高的且与时俱进的校长专业标准。威穆尔(Elaine L.Wilmore)曾指出,对学校来说,要想获得学校的发展,必须设立较高的标准。高标准才有高绩效。如果最初只设立了一个很低的标准,那么你所能得到的不过就是如此罢了。它们为我们提供了通向校本发展未来的具体途径,它们指向了较高的目标。这些标准为所有的学校领导者提供了成为杰出领导者的基本框架。每个人 12每天都应该对学校进行规划以达到标准中描述的状态。校长专业标准,是中小学校长从自然人走向职业人的基本条件,是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衡量中小学校长职业 12梁 伟:《美国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及其启示》,载于《教学与管理》 42 是否发展成熟并成为一门专业的标志和尺度,也是开展中小学校长培训,推进校长专业化进程,建设专业化校长队伍的根本依据。因此,研究和建立校长专业标准,对于明确校长履行职业活动和进行学校管理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厘清校长专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领导管理能力等结构,促进校长自身专业发展的实践、建立和完善校长管理制度,开展校长的教育培训,推进校长专业化的进程,建设专业化的校长队伍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国外,英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和专业发展体系建设,期望通过建立校长的专业标准来提升校长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加强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化建设。 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为解决中小学校教育质量问题,更好地发挥教育培养人才、服务经济的功能,增强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于1988年颁布了《教育改革法》。英国政府希望通过推进教育改革,把学校推向市场,让学校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改进管理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水 90年代起,英国便开始了校长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适应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要求,从20世纪 专业发展规律的探索研究和校长专业标准的研制。当时,英国国家法律虽然没有明确的校长专业标准方面的规定,但各个学校管理委员会都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校长的基本条件和资格要求,如校长要有教学和管理的经历;有领导、管理能力;有战略眼光;有与社区合作和良好的交际能力等。1996年,英国国家教师教育署组织有关机构和人员,着手研究制定中小学校长的专业标准。在起初研制的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方案中,将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分为两类:一是新任校长的职业标准;二是在职校长的专业标准。英国国家校长职业标准有六条:(1)有大学学士或硕士学位;(2)有教学和管理的成功经历;(3)有熟练的领导、管理和激励技巧的实绩;(4)有精力、积极性和战略眼光;(5)对学校需要和社区需要有敏锐的感受能力;(6)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在职校长的专业标准主要从基本目标、主要领域和任务、专业知识、理解力和能力四个方面做出了规定。在此基础上,英国国家教师教育署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和讨论修改,于2004年正式颁布了《英国国家校长标准》,该标准明确提出校长的核心目标是为一所学校提供专业的领导和管理,以确保学校的成功和进步;校长是学校中起引领作用的专家,确保为所有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个性化的学习,也确保学校各方面工作的高标准和突出成就;校长对政府、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负责,与政府部门以及学校的教师一起,规划学校的未来,不断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发展和保持与当地学校、其他儿童服务机构、高等教育机构以及企业的有效沟通网络,确保广大社区参与学校活动;校长有责任去营造一种积极有序的学习环境,并进行学校的日常管理和组织工作。该标准主要包括设计未来、引领学习和教学、自我发展和与他人合作、学校组织管理、保障职责、社区合作等六个关键领域的专业标准及其校长所需的知识、专业品质和应有的行为的具体标准。其中校长专业知识标准共有47条,专业品质标准共有46条,并以“致力于”和“能够”来标示校长应具有的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行为标准共有40条,主要标明校长的行为需 43 达到的专业要求与绩效。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校长专业标准。1996年,美国跨州组织“州首席教育官员理事会”在吸收教育管理与领导研究成果、教育管理实践者的经验及公众意见的基础上,在11个全国性的专业团体参与下,经过两年时间的研制,颁布了《学校领导标准》。 《学校领导标准》共有六个大项,涵盖了学校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学校战略目标、学校课程发展、学校组织管理、学校与社区合作、学校领导道德修养。六大项 )学校领导者通过制定、表达、执行、保持整个团队共享和支持的学习愿景促标准是:(1 使所有学生的成功;(2)学校领导者通过倡导、培育和保持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教职工专业发展的文化与教学计划促使所有学生的成功;(3)学校领导者通过对学校组织、运作、资源的有效管理,保证一种安全、有效的学习环境促使所有学生的成功;(4)学校领导者通过与家庭和社区成员的合作,对社区多样化的利益与需要做出有效反应,调动社区资源促使所有学生的成功;(5)学校领导者通过正直、公正的行为并以符合伦理的态度促使所有学生成功;(6)学校领导者通过了解、回应并影响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化这个大环境,促使所有学生的成功。这六项标准又都分为知识、运作技能和绩效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不同的具体指标,总共有182项指标,其中知识和运作技能各有指标43项,绩效指标96项。 1998年,美国根据《学校领导标准》,开始实施“学校领导资格证书测试”制度,该制度主要通过对拟入职或已在职学校领导的知识、技能、能力等的全面、公平、有效的测评, 13决定被测评者能否授予新校长资格证书,也作为对在职校长的重新评估。同时,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项目中,也引入《学校领导标准》,并将其作为开展校长培训的主要依据。 从英美主要发达国家的校长专业标准来看,尽管其具体内容各不相同,表现形式也各有差异,但都突出了强调校长应对政府、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负责,应承担学校课程和教学领导的责任,校长的组织管理应以服务学生学习的需要作为基点,校长要重视学校与社区的有效合作,注重学校管理的绩效等基本特征。 我国在校长任职资格条件方面虽然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1年颁发了《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从政治素质、业务和作风,学历、职称和教育教学经历,身体健康等三个方面规定了校长任职必须达到的基本条件,国内一些学者也对校长的任职资格标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直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制度建设方面,都还很不到位。如在校长专业标准的研究方面还比较宽泛,还没有形成基本的理论构架,在具体内容上还比较粗略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在制度方面,国家还没有出台一个可以依循的、操作性强的校长专业标准。因此,为推进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化发展,建设专业化的中小学校长队伍,我们必须在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校长专业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校长中小学校长队伍的实际,尽快研制并颁布我国中小学校长的专业标准,以作为校长选拔、进入职位、履行 9(李延成:《美国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与培训》,载于《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第99页。 44 职责和考核评估的衡量标尺,开展校长教育培训的基本依据,校长主动专业发展的行动指南。 根据我国中小学校长队伍的现状和校长教育者、管理者和领导者三种角色定位,我国中小学校长的专业标准的完整结构应包括基础性标准、职能化标准和效能化标准三个主要层面和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三个基本要素,在校长专业标准三个主要层面和三个基本要素的框架下,再相应地分解校长专业标准的要素内容,细化校长专业的要素标准,以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专业知识是校长管理学校必须“应知应会”的,它在校长的行为中具有直接的工具性作用,处于专业结构的最外层;专业能力是在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它相对于专业知识而言更为稳定,在形成过程中需要逐渐积累,主要作用体现在对专业知识的运作上,处在专业结构的中间层;专业精神是引领和调控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发生作用的动力系统,居于专业结构的核心层,它对校长三种职业角色发生整体性指向的作用。 二、校长专业标准引领校长专业发展 校长专业标准不仅是衡量校长职业发展成熟度和专业性的标志和尺度,也是引领校长专业发展、考量校长专业发展程度的基本依据。 校长专业发展作为校长持续专业性提升的动态过程,实际上是指为提高学校管理绩效,改善学校管理的作风、方式等,对校长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培养活动以及校长个体的自我专业发展活动。校长专业发展要求校长首先要达到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最基本的专业标准,具备管理学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其次要求全社会及校长本人应把学校管理工作视为一种专业,把校长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专业人员,一个需要通过不断学习与探究来拓展职业内涵、提高管理水平,并逐渐达到专业成熟境界的专业人员。换句话来说,校长专业化发展不仅要求校长为提高学校管理绩效,要改善学校管理的作风、方式,要把学校管理工作视为一种专业,把自己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专业人员,通过个体的自我不断学习与探究来拓展专业内涵、提高管理水平,也需要对校长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培训活动,并在 14组织化的培训、学习和自我反思实践的基础上,逐步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校长的专业发展实际上就是依据校长的专业标准,通过积极有效的行动策略,以实现校长的专业性结构不断改善,专业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的生命成长过程。校长专业发展实质上是校长的专业性结构不断调整、专业性内涵不断丰富、专业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校长专业发展有其内在的专业性结构。一般来说,校长专业发展的专业性结构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自我专业意识等方面,具体包括:(1)教育管理理念。包括学校观、教育观、教育活动观、学习观及自我观等。(2)专业知识。包括学校管理的知识、学习者和学习的知识、教学和课程知识、情境处理的知识、法律法规知识。这里所说的知识不仅是“原理”、“规律”或书本知识,而且富有价值、情感、审美等因素的“个人特征”的知识。 14 程振响:《略论中小学校长培训专业化发展》,载于《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16页。 45 校长不仅要吸收已有的获得确证的知识,而且要拥有历经自身体验的“实践智慧”,并在学校管理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3)专业能力。校长不仅包括个人智力方面的一般能力,还要有专业能力,这种能力是与校长管理实践直接相联系的特殊能力,如领导决断能力、情势判断力、学科敏感性,具体包括对改革过程进行规划、引导和控制的战略领导艺术和现代管理技巧,这些能力有利于深化校长对管理实践认识的研究能力及自我完善能力,特别是校长的教育教学等核心能力。(4)专业态度和动机。校长职业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系统,直接关系到校长工作绩效,涉及校长的职业理想、专业态度、专业动机和专业满 15意度等内容。 在校长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可有多种策略,但总体来说,主要有外部推动的校长被动专业发展的策略和校长个体内在的主动专业发展的策略。但无论是外部推动策略,还是内在主动策略,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群体专业发展、个体被动专业发展和个体主动专业发展三个不同层面。校长群体专业发展主要是通过订立严格的专业规范和管理制度提升校长的专业性,通过谋求社会对校长工作的专业地位认可来获取校长的专业性。例如我国在“八五”期间,为提高我国中小学校长队伍整体的专业素质和管理学校的能力,开展了全国百万校长的岗位证书培训,这种以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以校长任职资格为政策驱动的校长岗位培训,就是一种外部推动的、所有校长都必须参加的群体专业发展的策略。校长个体被动专业发展,就是校长专业发展的重点由群体转向个体,开始关注个体的专业性提升和个性化发展需求。例如我国在“九五”和“十五”期间的校长培训中,就注意到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别的校长个体实际和需求,开展多层次、多类型和多样化的提升专业性的策略,但这种个体专业发展,校长仍然处于被动地位,其主体主动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校长个体内在主动专业发展,就是校长在形成专业角色意识、明确专业发展的目的和特征的基础上,自觉主动设计专业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策略,在与学校组织发展的互动过程中持续提升自身的专业性。但无论是外部推动校长专业发展也好,还是校长内在主动专业发展也好,都不可能采取单一的发展策略,固化校长专业发展行为方式,而应在一个良性互动的专业化发展机制的基础上,凸现校长持续专业发展的主体自觉。 第六节 未来校长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传统的校长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制度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改革传统的校长队伍建设制度和管理办法,加强专业化的校长队伍建设,将成为未来我国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 1(校长专业发展理论研究将成为校长队伍建设的首要内容。校长队伍建设不能没有理论指导,目前,我国校长专业发展理论研究还处在初始阶段,研究的还不系统、还不深入。如校长的职业属性、校长的专业发展、校长的专业素质、校长专业成长阶段、校长专业发展 15 程振响:《略论中小学校长培训专业化发展》,载于《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17页。 46 的机制与规律、校长的激励、校长的发展性评价等理论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因此,加强以校长专业发展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校长发展理论、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等研究将成为校长队伍建设的首要内容。 2(校长专业发展的政策与制度将成为校长队伍建设根本措施。校长队伍建设的政策与制度是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尽管目前我国在校长队伍建设从国家层面已经有了一些政策、建立了一些制度,但就总体上来说,还有缺失,还需完善。因此,要以科学、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指导,根据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要求,建立一个良好、完整、均衡的校长专业发展的政策与制度框架,加强校长岗位职责、任职资格、竞争聘任、教育培训、考核监督、职务晋升、薪酬保障等政策和制度的建设,为校长专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将成为未来校长队伍建设根本措施。 3(校长的能力建设将成为专业发展校长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校长队伍建设不只是学校管理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校长的专业发展能力,是校长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能力建设。校长的专业发展能力主要包括战略思维与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改革创新能力、教育评价能力等。 4(校长专业发展将成为未来校长队伍建设的重点。校长专业发展是校长成功的根本保障,而校长专业发展就要求校长必须具有现代教育和管理的科学理念,并用科学的理性指导和规范自己的教育与管理行为;必须具有以教育管理知识为核心领域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即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条件性知识、教育管理学科方面的本体性知识和教育管理经验方面的实践性知识;必须具有教育管理的专业能力,特别是校本发展的战略思维与规划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必须具有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和把追求教育理想作为自己目的的价值理性与管理品格;必须具有把现代教育管理的科学技术手段与权变的管理艺术有机结合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因此,提高校长专业发展水平,促进校长的持续专业发展将是未来校长队伍建设的重点。 5(校长培训专业化发展是未来校长队伍建设的坚强支撑。提高校长以创新素质为核心的整体素质,推进校长专业发展,需要对校长进行以创新素质为核心、以教育管理知识技能为本体的专业发展培训。而要进行专业发展培训,就要实现培训的专业化发展。尽管校长不是靠培训出来的,但培训对校长的成长和专业发展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我国的校长队伍是从教师队伍中分离出来的,校长的专业发展道路不像教师和医生那样起始于系统的学历教育,而是更多地依赖自己的经验和反思,但经验和反思往往又是琐碎和浅显的,于是,科学系统的培训就成了校长专业发展的捷径。但是,以往我国的校长培训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传统行政模式,其特征是培训投入、培训计划、课程体系、培训的组织管理和培训方式基本上是按照行政指令下达的。这种模式具有良好的组织性和计划性,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突出体现在统一的培训满足不了校长多样化的要求,培训的实效性不高,不能因材施教,教 47 学的内容也缺乏针对性,模式和方法陈旧,缺乏有效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寻找适合校长专业发展的培训机制、模式和方法,加强校长培训的专业化建设,构建校长培训工作的新格局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48
本文档为【第一篇 校长专业发展学校主动发展的时代呼唤】,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297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3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0-06
浏览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