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生发展控制理论的探讨

毕生发展控制理论的探讨

举报
开通vip

毕生发展控制理论的探讨毕生发展控制理论的探讨 学生一: “毕生发展观”(view of life-span development)作为一个术语,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但被确立为一种关于人类心理发展的观点和理论却要推后约30年时间。在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人们更习惯地称发展心理学为儿童心理学,因为当时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在儿童、青少年期。然而,近20年来,随着“毕生发展观”的发展,发展心理学界已经以个体生命的全过程为其研究对象,研究者对个体从胎儿期直到衰老、死亡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研究渐渐成为热点问题。 ...

毕生发展控制理论的探讨
毕生发展控制理论的探讨 学生一: “毕生发展观”(view of life-span development)作为一个术语,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但被确立为一种关于人类心理发展的观点和理论却要推后约30年时间。在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人们更习惯地称发展心理学为儿童心理学,因为当时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在儿童、青少年期。然而,近20年来,随着“毕生发展观”的发展,发展心理学界已经以个体生命的全过程为其研究对象,研究者对个体从胎儿期直到衰老、死亡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研究渐渐成为热点问题。 心理发展理论的产生至少要面临3个方面的挑战:其一,要提出毕生发展理论,要求理论者有较高的知识素养,理论者需要整合行为学、社会学以及生物学等多领域的知识;其二,解释力度是个巨大难题。在理想状态下,毕生发展理论应该既能在宏观水平解释行为,如解释生命历程中的重大决策;也能在微观水平解释行为和认知,因为正是这些具体的行为和认知影响着个体,尤其是年轻个体的发展;第三,生命全程发展理论还必须尽可能解决功能性或适应性的问题,即它应该能确定个体过去的行为和认知是否有益于其长期发展。 毕生发展心理学有较为集中的四个发展方向:关于毕生发展方法论的研究、关于认知毕生发展的研究、关于成熟和老化的研究、关于干预问题的毕生发展研究。 控制理论作为解释毕生发展的理论还是比较适宜的。首先,控制概念及理论已被应用在多个研究领域,如智力,健康以及社会性行为等等。其次,控制理论关注生命历程的各阶段,如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以及老年期的发展。对生命不同阶段控制的研究已获得了大量的有价值的实证材料。第三,控制的适应性或功能性问题也已得到相当多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释控制行为对个体的适应性意义。 1 控制发展理论 从毕生发展的观点来看,对控制发展理论做出创新性贡献的是Rothbaum等人。他们把控制看作是包括初级控制(primary control)和次级控制(secondary control)的双过程(two processes)结构。初级控制指改变环境的企图,从而满足个体的需要和欲望。次级控制指的是适应环境并“顺应环境”的企图。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常常交织在一起,根据个体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二者会发生相互转换。 1.1 初级控制与次级控制的区别 Rothbaum等人将初级控制定义为改变环境以符合自己的愿望,将次级控制定义为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这样划分意味着,两种控制之间存在两点区别:其一,控制的目标不同。在初级控制中,个体的行为向外指向环境;而在次级控制中,个体行为向内指向个体自身。其二,控制的过程不同。初级控制过程指直接作用于环境的行为,而次级控制过程主要是认知的改变。由此看来,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具有两个互不相关的属性,即目标和过程。而每个属性又存在两个水平,即外部环境与自身和行为与认识。具体说来,初级控制的目标是外部环境,过程是行为;次级控制的目标是自身,过程是认知。 1.2 初级控制与次级控制的联系 Heckhausen和Schulz认为,对个体适应而言,初级控制的功能大于次级控制。因为初级控制是指向外部的,它能使个体改变环境从而满足自已的某些特殊需要并优化他们的发展潜能。没有指向外部的活动,个体就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因此,相比于次级控制,初级控制更受个体的青睐,而且也能对个体的发展产生更大的价值。 然而,人类本身固有的两个局限性使得次级控制成为个体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适应策略。第一个局限是,个体的每个行为不可能总是正确的,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失败的可能性。在此,次级控制的价值体现在,它能对初级控制的失败起到补偿的功能。当遭遇初级控制的丧失时,个体不仅要经受愿望没得到满足的挫折,而且还得体验自尊、自我效能感或控制感所受到的伤害。况且在经受了巨大失败之后,个体对控制外部环境会丧失信心,从而导致与习得性无助感类似的消极情绪。这些因由失去初级控制而产生的负面效应,可以经由次级控制过程得以缓冲。次级控制的补偿作用不仅仅在于保护情绪和自尊,更重要的是在于保持并重新激活个体日后维持与提高初级控制的动机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次级控制的作用形同一条从丧失通向重获初级控制的通道。第二个局限源自于人的本性:人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着选择。在此,次级控制可直接促进初级控制。其作用体现在,使个体做出有利的选择并使个体的精力集中于那些能提高初级控制水平的目标上。 总而言之,尽管初级控制对个体发展的适应性意义高于次级控制,并且使用初级控制也更符合个体的本性,然而次级控制的作用(补偿、恢复、维持和提高初级控制)对于个体发展也是不能缺少的。 1.3 划分控制策略的维度 真实性维度(veridicality)。根据控制策略与真实情况的符合程度,可以将之划分为真实的(veridical)或虚幻的(illusory)控制。所谓与真实情况的符合程度指的是,这种控制策略是否符合真实的环境,以及是否符合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对初级控制的判断比较容易一些,因为初级控制通常是基于身体活动的,其真实性可以客观地定义为环境中众所周知的因果联系。例如,日常生活中,常有人通过抛硬币来做决策。在抛出硬币之前,人们往往朝着期望呈现的一面吹口气,好像这一面出现的概率会由于吹了口气而增加。这种控制就是虚幻的,因为吹气与硬币某一面呈现的概率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功能性维度(functionality)。根据控制策略对个体适应的作用是否积极,可以将之划分为功能良好的(functional)与功能不良的(dysfunctional)两类控制策略。也许大部分人会认为真实地觉知环境就是功能良好的,然而并不总是如此。功能性维度在理论上与真实性维度是互不相关的。比如,在受到威胁的时候,真实的评估可能反而是十分有害的,因为它使人产生绝望并由此灰心丧气而不愿为恢复初级控制作出努力。反之,有时相信超自然能力或宿命论的虚幻控制也并不总是有害的。当个体直接活动的机会受到极度限制时,这种虚幻的控制可以是功能良好的。但如果虚幻控制破坏了本来能产生效果的直接活动,则虚幻控制就是十分有害的了。 2 控制的毕生发展 2.1 制约控制发展的一个基本因素:年龄 生命全程中生理资源的变化模式像一个倒“U”形。首先,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认知能力和生理的成熟提供了一个发展复杂活动与认知技能的基础。在成人期,生理发展达到高峰之后便衰退下来,记忆的衰退首先出现在中年期,尤其是在任务难度较高的情况下表现更差。运动明星在极限测试条件下的最好成绩、专家名人的最佳成就以及有患老年痴呆危险的老年人在接受很好的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训练之后的成绩都验证了存在随年龄出现的衰退现象。继而,在进入中年期之后,个体面对形形色色慢性的、缺陷的以及可能威胁到生命的疾病,会变得更加脆弱。最后,到老年期,生理的衰退甚至会影响到正常的日常机能。脆弱性以及多种慢性疾病最终将成为生命过程中的最大约束。 有关社会年龄分层的研究已有很多。社会学关注的是社会结构,如政府、教育和立法等对生命历程的制约;而发展心理学家的目标则是研究个体关于发展的一般概念,因为这些概念反映了个体的心理特征。无论是社会机构的制约还是个体内化了的心理制约都表现在生命不同时期的控制行为上。总结起来,有3种基本的年龄制约:A. 距离死亡所剩时间的制约。生命所剩的时间限制了个体将来的发展目标和生活MATCH_ word word文档格式规范word作业纸小票打印word模板word简历模板免费word简历 _1714165834714_0。年龄强加给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一种紧迫感:在特定的时限内,个体必须为自己设置目标而不是总在玩味“思变”的想法,因为“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B. 与年龄变化相联系的制约。一般来说重要生活事件和生命转折的发生都有一个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年龄,如正规学校学习的一般年龄是在青年期以前;妇女的生育能力在中年期会急速衰退,等等。C. 年龄序列(age-sequential)制约。这种制约产生于沿着个体发展和生命进程线路所形成的传记式轨迹。生命进程社会学(life-course sociology)研究者,Blossfel等人将这些轨迹界定为特定群体中的相互隔裂开的使得群体内部异质性 (intracohort heterogeneity)增加的传记式路线。 2.2 儿童青少年期的控制发展 第一,个体早期发展的要旨在于扩大初级控制能力。第二,初级控制的发展因由次级控制的出现而得到促进。 2.3 成人期与老年期的控制行为 到成人期,尤其是成人中后期,个体可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这限制了初级控制的发展。个体是否就因此放弃初级控制,仅满足于或受制于次级控制呢,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即便个体到成人期要面临更多的丧失,但其仍有保持稳定的初级控制的倾向。同年轻人一样,初级控制的丧失也是令人沮丧的。老年人可能面临的丧失(如健康问题)是他们几乎控制不了的,即通过直接行为去取得改善的可能性是有限的。因此,个体的应对行为就可能会侧重于调节情绪而不是对环境作出行为。 总之,除非到了特别老的年龄外,成人期的初级控制水平是基本保持稳定的;而次级控制水平的发展则不断上升,并贯穿于整个成人期,甚至是高龄期。 3 对有关控制的毕生发展理论的简评及拓展 控制理论以个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着眼点,试图解释人与环境的适应性。然而,我们知道,人对环境的适应性是带有文化色彩的。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文化背景是有区别的,那么其适应性也可能会有不同表现。在控制理论中,当然也不能回避文化特性问题。Peng比较了中美被试的控制特点并发现,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个体更倾向于使用次级控制;而在美国文化背 景下,个体更倾向于使用初级控制。但不管在哪一种文化背景中,初级控制水平都没有表现出年龄差异,而次级控制则表现出随年龄增长而不断上升的趋势。实际上,个体发展的过程就是选择最优的适应方式(控制策略)的过程,而所谓的最优方式就是在初级控制与次级控制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无论是在不同年龄阶段,还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发展都有 特定的平衡过程,因而会在两种控制过程上有不同的体现。 荣格最早对个体毕生发展进行了研究。荣格对个体毕生发展,特别是对成人期心理发展的研究开始于本世纪20年代,形成一定理论是30年代,他的发展观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提出人的四阶段分期,而每两阶段间又有一个转折期,人生便是由这些较稳固的阶段和不稳固的转折构成;二是强调前半生和后半生人格发展的不同,前半生人格的发展是指向于外的,旨在积极地适应外部世界,后半生则指向于内,是对自身进行整合和综合的过程,此时,精神性的、文化的价值日益重要;三是重视中年转折时的危机,认为在大约40岁左右,个体开始感到过去习得的那些永远不变的标准和雄心壮志都失去了意义,从而产生一种压抑、呆滞和紧迫感,正是这些感觉的产生促使了个体人格从外向内的转化;四是论述老年心理,特别是阐述了临终前的心理。(很难研究,因为如果模拟一个实验让被试体会临死的感觉,但最后被试没有真正的死,那么这种感觉可能会产生偏差,就不完全是临终前的心理了。) 由此看来,荣格对个体毕生发展的观点与控制理论有部分逻辑是相似的,控制理论分为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指出初级控制是针对外部环境的,而次级控制是针对自身的;而荣格的理论则强调前半生和后半生人格发展的不同,前半生人格旨在积极地适应外部世界,后半生是对自身进行整合和综合的过程。可以看出,两种理论都与外部环境和自身的关系有关。从而,可以发现外部环境与自身对环境的反应和体验是人毕生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研究对象。 越来越多毕生发展的研究改变了过去“进步是发展的唯一特征”的观点,揭示出发展是种得与失同时发生的变化机制,在生命过程所有各个时刻的发展都是生长(获得)与衰退(丧失)特征联合表现的结果,任何一个发展性进步都既显示新适应能力的出现,同时也包含有过去存在能力的丧失。当然,整个生命进程中,得与失的强度并不完全相同,会随着年龄增长有所变化,早期得多于失,后期则往往失多于得。与控制理论结合来说,初级控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趋于平稳,相对毕生发展的研究来说,获得也就越少;而次级控制发展的水平则会逐渐上升,为了尽量缓解和克服老年期将会遇到的丧失,帮助调整老年人的情绪平衡。 尽管控制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毕生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但是它也有其不足与及待完善的地方。一个不能被证伪的理论其实并不一定是好理论,好的科学理论应该是留有空间的,允许被质疑的。首先,控制理论虽然在宏观上描述了初级控制与次级控制在毕生中的发展态势。但从微观的角度,我们会发现具体的控制策略的发展图景未能有所描绘。第二,测评控制策略及水平的操作方法还待进一步完善。就目前来看,基本上仍停留在静态的自我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水平。如何提高方法的生态效度,以及如何从动态角度考察两种控制的平衡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第三,对文化差异的考察或许应该更加深刻一些,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两种控制过程的相互作用及转化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第四,尽管已有研究表明控制水平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是若以当前的控制水平来建构将来的心理健康状况的预测模式还需要深入的研究。最后,控制理论的一个很显著的优点是它的解释力很强。然而有很多相关概念,如顺应与同化、应对、控制点等经常还是与其纠缠在一起。目前看来,该领域的研究者并未把关注重点放在梳理概念间的关系上,然而这确实是一个必要的、值得投入的工作。理清基本概念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使构建在之上的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学生二: 在本世界六七十年代以前,人们更习惯地称发展心理学为儿童心理学,因为当时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在儿童、青少年期。然而,近20年来,随着“毕生发展观”的发展,发展心理学界已经以个体生命的全过程为其研究对象,研究者对个体从胎儿期直到衰老、死亡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研究渐渐成为热点问题。 本文主要根据控制发展理论来解释个体发展的基本理论。之所以采用控制发展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控制概念及理论已被应用在多个研究领域,如智力,健康以及社会性行为等等。其次,控制理论关注生命历程的各阶段,如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以及老年期的发展。对生命不同阶段控制的研究已获得了大量的有价值的实证材料。第三,控制的适应性或功能性问题也已得到相当多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释控制行为对个体的适应性意义。 1,控制发展理论 从毕生发展的观点来看,对控制发展理论做出创新性贡献的是 Rothbaum等人。他们把控制看作是包括初级控制(primary control)和次级控制(secondary control)的双过程(twoprocesses)结构。初级控制指改变环境的企图,从而满足个体的需要和欲望。次级控制指的是适应环境并“顺应环境”的企图。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常常交织在一起,根据个体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二者会发生相互转换。 1.1控制的核心应该关注“目标”而非“过程”。 初级控制旨在改变环境以符合自己的愿望,刺激控制则是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两种控制之间存在两点区别:其一,控制的目标不同。在初级控制中,个体的行为向外指向环境;而在次级控制中,个体行为向内指向个体自身。其二,控制的过程不同。初级控制过程指直接作用于环境的行为,而次级控制过程主要是认知的改变。 怎样明确划分初级控制与次级控制呢,究竟是依据“目标”还是“过程”呢,在生活实际中,行为与认知交织在一起的控制过程数不胜数,若想严格按上面两种属性加以剥离是很困难的。比如,“与他人相比以提高自尊”常被当作次级控制的例子。然而推敲起来,我们 会发现其中存在的疑点。就此过程中的“找到他人和自己对比”来看,属于行为比较,所以应归于初级控制之列。实际上“通过与他人比较而提高自尊”的过程既包括行为又包括认知,虽然最终的目标是改变自身,但个体也参与了对外部环境的活动。鉴于此,Heckhausen和 Schulz新近提出,以最终目标(即外部环境或自身)为控制的核心来区分两种控制。初级控制强调的是,以外部环境为最终目标,并试图对目前所处的环境产生作用;而次级控制则强调,以自身为最终目标,试图直接从个体内部获得改变。尽管这种划分忽略了过程属性,但却突显示了概念的核心,使控制概念更具有可操作性价值。 1.2初级控制与次级控制的关系 由于初级控制能使个体改变环境从而满足自己的某些需要并优化发展的潜能,因此对于个体的适应性发展可以产生更大的价值和作用。然而 ,次级控制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次级控制能对初级控制的失败起到补偿的功能。当遭遇初级控制的丧失时,个体不仅要经受愿望没得到满足的挫折,而且还得体验自尊、自我效能感或控制感所受到的伤害。况且在经受了巨大失败之后,个体对控制外部环境会丧失信心,从而导致与习得性无助感类似的消极情绪。这些因由失去初级控制而产生的负面效应,可以经由次级控制过程得以缓冲。次级控制的补偿作用不仅仅在于保护情绪和自尊,更重要的是在于保持并重新激活个体日后维持与提高初级控制的动机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次级控制的作用形同一条从丧失通向重获初级控制的通道。另一方面,次级控制可直接促进初级控制。其作用体现在,使个体做出有利的选择并使个体的精力集中于那些能提高初级控制水平的目标上。 总而言之,尽管初级控制对个体发展的适应性意义高于次级控制,并且使用初级控制也更符合个体的本性,然而次级控制的作用(补偿、恢复、维持和提高初级控制)对于个体发展也是不能缺少的。 1.3划分控制策略的维度 控制策略维度可以划分为真实性维度和功能性维度。(1)真实性维度(veridicality)。根据控制策略与真实情况的符合程度,可以将之划分为真实的(veridical)或虚幻的(illusory)控制。所谓与真实情况的符合程度指的是,这种控制策略是否符合真实的环境,以及是否符合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2)功能性维度(functionality)。根据控制策略对个体适应的作用是否积极,可以将之划分为功能良好的(functional)与功能不良的(dysfunctional)两类控 制策略。。也许大部分人会认为真实地觉知环境就是功能良好的,然而并不总是如此。功能性维度在理论上与真实性维度是互不相关的。比如,在受到威胁的时候,真实的评估可能反而是十分有害的,因为它使人产生绝望并由此灰心丧气而不愿为恢复初级控制作出努力。反之,有时相信超自然能力或宿命论的虚幻控制也并不总是有害的。当个体直接活动的机会受到极度限制时,这种虚幻的控制可以是功能良好的。但如果虚幻控制破坏了本来能产生效果的直接活动,则虚幻控制就是十分有害的了。 1.3.1综合真实性和功能性两个维度,我们可以划分4种初级控制策略。 真实且功能良好的初级控制指,既能提高短期控制又能促进长期初级控制的有效行为。这一类型是最理想的初级控制,因为这意味着当前外在目标的成功实现以及长期的控制能力得到提高。比较而言,真实的但功能不良的初级控制虽然能获得短期目标但却破坏了长期的控制能力。虚幻的且功能不良的控制是所有初级控制策略种类中最有害的,因为它既不能获取当前的外在目标同时又削弱了长期的控制能力。最后是虚幻的但功能良好的行为。其特征是尽管做对了,但却是出于对原因的不正确认识。 1.3.2次级控制的维度划分 类型 功能良好 功能不良 真实的 预期 与同龄人的社会比较 自我伤害 价值 放弃达不到的目标 执着于达不到的目标 归因 做出准确的归因 做出悲观的归因 虚幻的 预期 对行为—结果评价的积极偏差 极其夸大对行为—结果的评价 价值 贬低达不到的目标的价值 提高不可及目标的价值 归因 自我中心归因偏差 对不可控事件的自责 2,控制的毕生发展 2.1制约控制发展的一个基本因素:年龄 生命全程中成长和衰退的变化使个体在维持控制时要面对各种挑战,无论从生理的还是社会结构角度来说,年龄是影响控制的一个最主要因素,因年龄而产生的约束力决定了个体在什么时候能够做什么。 生命全程中生理资源的变化模式像一个倒“U”形。首先,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认知 能力和生理的成熟提供了一个发展复杂活动与认知技能的基础。在成人期,生理发展达到高 峰之后便衰退下来,在进入中年期之后,个体面对形形色色慢性的、缺陷的以及 可能威胁到生命的疾病,会变得更加脆弱。最后,到老年期,生理的衰退甚至会影响到正常 的日常机能。脆弱性以及多种慢性疾病最终将成为生命过程中的最大约束。 社会学关注的是社会结构,如政府、教育和立法等对生命历程的制约;而发展心理学家的目标则是研究个体关于发展的一般概念,因为这些概念反映了个体的心理特征。无论是社会机构的制约还是个体内化了的心理制约都表现在生命不同时期的控制行为上。总结起来,有 3 种基本的年龄制约:A. 距离死亡所剩时间的制约。B. 与年龄变化相联系的制约。一般来说重要生活事件和生命转折的发生都有一个标准年龄。C. 年龄序列制约。这种制约产生于沿着个体发展和生命进程线路所形成的传记式轨迹。 2.2儿童青少年期控制的发展 首先,初级控制在儿童青少年期的发展。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争取初级控制是所有哺乳动物动机系统中固有的一部分。指向控制外部事件的最初活动的发展和对控制的一般性预期的获得可以追溯到生命初始。即便是新生儿也能感觉到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在生命的第二三年里,孩子掌握了把行为的结果反馈给自己的本领。在这一时期,孩子开始把自己不仅看作是外部结果的创造者,还把自己看成是能力(如聪明)或力量的产生者。因此,在追求一个行为目标时,学前儿童不但要争取制造行为 —结果的联系,而且还受到预期的、积极的自我评价的驱使。在这两种基本动机的驱动下,儿童青少年的初级控制发展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 其次,次级控制在儿童青少年期的发展。意识到行为结果能提供自己能力方面的反馈信息,并不总是令人愉快的,因为在失败后也有带来自我责备的危险。失败之后对自己能力的消极推论会威胁到自尊和自我效能,从而将破坏初级控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机。消极的自我评价是个体需要用次级控制调整失败体验的主要原因。 在个体发展早期,情绪体验中的窘迫感或羞耻感是产生次级控制策略的孪生姐妹。从发展上讲,它并不与因由积极自我评价而产生的自豪感同时出现,而要晚于后者一年才产生。2 ~ 3 岁的儿童,虽然已具备了成熟的自豪反应,但当遇到失败时,他们仅仅表现出惊奇、生气或者甚至愤怒,但却没有窘迫感。窘迫感的延迟发展可以防止不成熟的个体做出消极的自我评价。而介于 3 ~ 4岁之间的儿童,他们会体验到失败的情绪并开始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此时期,明显地在失败之后,儿童会利用次级控制摆脱窘迫,如降低激励水平、否认、自我中心归因以及重新解释行为目标,等等。在促使积极感知能力的动机资源发展的同时,个体也发展出适当的次级控制策略以减低失败的代价。 2.3成人期与老年期的控制行为 初级控制是个体最向往的控制过程,次级控制的功能主要在于提高与维护初级控制水平。到成人期,尤其是成人中后期,个体可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这限制了初级控制的发展。大量的研究表明,即便个体到成人期要面临更多的丧失,但其仍有保持稳定的初级控制的倾向。同年轻人一样,初级控制的丧失也是令人沮丧的。例如,Krause 及其同事发现丧失控制财物问题的能力会导致老年被试体验更多的挫折感。初级控制水平高低还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如 Herzog, House 和 Morgan的报告表明,那些对自己能否工作具有控制能力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比较好。 老年人可能面临的丧失(如健康问题)是他们几乎控制不了的,即通过直接行为去取得改善的可能性是有限的。因此,个体的应对行为就可能会侧重于调节情绪而不是对环境作出行为。这种解释与 Blanchard-Fields 和 Irion的发现相一致,他们认为年轻人和中年人在可控制情景中偏好于问题中心式应对策略(初级控制),而在不可控制情景中求助于情绪中心式策略(次级控制)。 Folkman, Lazarus, Pimley 和 Novacek也发现年轻人更可能在财物和工作方面遇到问题,也更可能恰当地使用较为主动的人际间的、问题中心式应对策略(直面应对,寻找社会支持及有计划的问题解决)。老年人则会在环境、社会问题、家庭及健康方面遇到一些问题,并且使用较为被动的、个人内部的、情绪中心式应对方式(远离、接受责任以及积极再评价)。 大量有关控制的研究表明,成人期次级控制策略的范围是十分宽广的。其中包括自我保护归因、目标和激励水平的调整、积极再评价、以有能力的他人自居以及向下的社会比较, 等等。综上所述,除非到了特别老的年龄外,成人期的初级控制水平是基本保持稳定的;而次级控制水平的发展则不断上升,并贯穿于整个成人期,甚至是高龄期。 3,对控制发展理论的简要评价 控制的毕生发展理论认为,控制是描绘人类从婴儿期到老年期一生发展的中心主题。其基本假设是:人类总是力求通过行为去制造一个个事件以留下自己生存的印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就会对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基本的控制。这种控制不是短期的、暂时的,而是贯穿于一生当中。这些基本假设是建构该理论的最重要的基石。 控制理论以个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着眼点,试图解释人与环境的适应性。然而,我们知道,人对环境的适应性是带有文化色彩的。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文化背景是有区别的,那么其适应性也可能会有不同表现。在控制理论中,当然也不能回避文化特性问题。有人曾从文化普遍性角度对初级控制的首要性(primacy)提出了质疑。而控制理论认为,尽管不同文化背景可能导致初级控制与次级控制有量上的差异,但就同一群体内部来说,初级控制的首要性是普遍存在的。例如 Peng比较了中美被试的控制特点并发现,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个体更倾向于使用次级控制;而在美国文化背景下,个体更倾向于使用初级控制。但不管在哪一种文化背景中,初级控制水平都没有表现出年龄差异,而次级控制则表现出随年龄增长而不断上升的趋势。实际上,个体发展的过程就是选择最优的适应方式(控制策略)的过程,而所谓的最优方式就是在初级控制与次级控制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无论是在不同年龄阶段,还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发展都有特定的平衡过程,因而会在两种控制过程上有不同的体现。 控制理论的意义还体现在心理健康方面。,Baltes对健康老龄化的问题提出独到见解,认为个体之所以能够健康地老龄化,一个可能的重要原因在于个体能够通过选择和补偿来优化自身的发展。比如,有肢体残疾的老年人可以选择一些辅助器具,如轮椅来弥补残疾带来的功能缺陷,从而优化个体的适应性。尽管人的本性是更愿意使用初级控制,但从适应功能上来说,在整个生命进程中,初级控制与次级控制是相互携手,共同通过选择与补偿优化个体的发展。 尽管控制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毕生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但是它也有其不足与及待完善的地方。首先,控制理论虽然在宏观上描述 了初级控制与次级控制在毕生中的发展态势。但从微观的角度,我们会发现具体的控制策略的发展图景未能有所描绘。第二,测评控制策略及水平的操作方法还待进一步完善。就目前来看,基本上仍停留在静态的自我报告水平。如何提高方法的生态效度,以及如何从动态角度考察两种控制的平衡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第三,对文化差异的考察或许应该更加深刻一些,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两种控制过程的相互作用及转化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第四,尽管已有研究表明控制水平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是若以当前的控制水平来建构将来的心理健康状况的预测模式还需要深入的研究。最后,控制理论的一个很显著的优点是它的解释力很强。然而有很多相关概念,如顺应与同化、应对、控制点等经常还是与其纠缠在一起。目前看来,该领域的研究者并未把关注重点放在梳理概念间的关系上,然而这确实是一个必要的、值得投入的工作。理清基本概念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使构建在之上的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学生三: 很多父母从孩子出生伊始遍开始寻找孩子身上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可能的专长发展的潜力,并且在孩子长到稍大一些,但仍然年幼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们的这些所谓的“专长”, 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从钢琴、画画、书法、舞蹈、到各类体育项目,对于这些现象,我想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从专长获得的角度来看,孩子究竟是否能够通过这样的学习获得真正的专长,从毕生发展的角度来看,一旦没有获得专长上的成功;如何来补偿孩子在企图对专长的获得过程中所失去的在其他领域发展的潜力并且优化其以后发展的道路;最后,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看待孩子早期的专长教育在其毕生发展中的作用,下面让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 有些父母从小培养孩子的专长,是希望这种培养对孩子将来在这个领域的职业发展有所帮助。职业专长使个体能够在某一专门领域内表现杰出,如果这样杰出的专长表现与职业领域的价值观相符合就容易获得职业生涯中的成功。专长的获得可能存在着一些遗传和所谓天赋的因素,但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专长的后天的培养和获得,并且从单纯遗传的角度,很难判断儿童将来是否会在某一个领域内有杰出的成就,因此我们在这里暂时撇开遗传的因素造成的个体差异,而强调后天因素的影响。Ericsson(1993)提出“刻意训练理论”,以解释不同领域专长的获得。他认为,基因或天赋不能决定个体一生发展历程中所能获得的最终成就,专家杰出行为的重要特征是通过经验获得的。 “刻意训练活动”是一种领域特殊的、长期的、精心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用以改进当前行为水平的活动,而还存在着另外一种领域相关的活动——“支持性活动”(除刻意训练活动外其他领域相关活动) 加以区分,在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段内考察其作用。Ericsson(1994) 进一步提出“单调收益假设理论”认为,在专长获得过程中刻意训练的时间量决定着个体当前的行为水平,即个体投入刻意训练的时间量与其达到的专长水平单调相关。并且个体在早年进行的刻意训练可以对以后的专长获得有所帮助,从早年训练的这个角度看,一些父母的做法看似是正确的:让孩子 从小开始学习与专长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比如乐器的弹奏,并且进行长时间的训练,这些训练的方式是否是可以帮助专长获得的“刻意训练”呢,很多的对孩子的专长的培训中包含着领域相关的活动,但并不总是符合领域特殊的特点。并且在孩子的训练过程中是否得到了正确的指导也是相当重要的,在专长行为获得的过程中是存在着个体差异的,每个人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去获得专长,因此每个孩子都需要个性化的指导,就像一个专家运动员的成长往往离不开一个懂得因材施教的教练。 从专长获得的角度我们看到,简单的给孩子报这个班那个班去进行专长培养的方式只能给一些领域的专长获得些许启蒙的作用,但是能否对孩子将来能够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造成深远影响的,还是与后天进行的长期的、领域相关并且不断根据当前行动水平的反馈不断调节的训练有关。为了获得专长必须要进行这种刻意训练,势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不是每一个孩子将来都会成长为一个特殊领域的专家,像丁俊晖这样的台球天才的成功培养的案例毕竟之是少数。在进行这种刻意训练之前要进行一种选择,决定是否要在这个领域发展,一旦进行了这种选择,个体生命中的可控制资源就受到了限制,限制了个体在其他领域发展的可能。这就让这个选择有了相当的风险。类似于人生中的一场博弈。 这里对专长获得的探讨涉及到了人的毕生的控制发展的问题,控制的毕生发展理论认为,控制是描绘人类从婴儿期到老年期一生发展的中心主题。其基本假设是:人类总是力求通过行为去制造一个个事件以留下自己生存的印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就会对其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基本的控制。这种控制不是短期的、暂时的,而是贯穿于一生当中。这些基本假设是建构该理论的最重要的基石。控制理论以个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着眼点,试图解释人与环境的适应性。 从毕生发展的观点来看,对控制发展理论做出创新性贡献的是Rothbaum等人。他们把控制看作是包括初级控制(primary control)和次级控制(secondary control) 的双过程结构。初级控制指改变环境的企图,从而满足个体的需要和欲望。次级控制指的是适应环境并“顺应环境”的企图。 人一生的可控制资源受到了.距离死亡所剩时间的制约、与年龄变化相联系的制约以及年龄序列(age-sequential)制约这三种年龄制约的因素,当然不仅受限于此,本人人出生的家庭背景不同,国籍不同,所处在的文化不同,本身已经对个人的控制资源造成了限制,比如世界各地的婴儿均在大致相同年龄开始呀呀语言,而且呀呀语的声音十分相似,而在过了10个月后,不同语言的呀呀语开始出现不同的变化,从控制的角度说,母语的环境限制了个体在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学习其它外语的可能,即限制了个体将来在语言发展上的控制资源,导致将来在学期其他外语的时候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经历,而学习母语的控制资源却在这里得到了最优化。 当然除了这种文化背景对个体控制资源的限制之外,个体所出生的环境和家庭也对个体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其中父母也起着不小的作用,在孩子很小并且没有决策能力的时候,往往由父母替孩子做出一些重要的决定。正因为父母有着替孩子做出选择的习惯,他们喜欢为孩子设计所谓发展的“蓝图”,甚至为孩子制定好专长发展的领域和方向,并且让孩子从年幼时就开始进行领域相关的训练。 从要真正获得专长的角度来说,刻意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而刻意训练的长期性的特点又需要一个人能够坚持在特定领域的发展,作为孩子来说,他们必须要有 足够的控制动机资源,才能够长期坚持刻意训练最终达到专长的真正获得,并且在面对失败的时候要有适当的次级控制策略的参与才能消除消极的自我评价对于动机资源的损害。对于一个次级控制策略发展相对成熟的成年人来说,他们有足够的能力来调控自己的情绪来适应失败并且保持自己的初级控制的动机资源,并且继续把控制的资源投入到刻意训练中以使得特殊领域的专长获得最优化。而一个儿童没有如成人那般高度发展的次级控制策略系统,他们需要一个强大的初级控制的动机来源,而这种来源在专长获得的最初就是兴趣。但是很多的家长并不会考虑孩子本身的选择,而是盲目与他人进行比较,从比较和模仿中获得自己对孩子发展的规划,而不是真正的以孩子为主体,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一旦父母设定的专长领域不符合孩子的兴趣,会导致将来孩子的初级控制动机的衰减和丧失,甚至有的孩子以开始就没有在专长上有所获得和发展的控制动机,这势必不利于孩子在这个特定领域的发展,并且当父母和孩子发现这一点后,很有可能为时已晚,从毕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在个体进行了一种选择之后同时会导致相应的丧失,孩子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已经因为在一种选择之后导致他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而兴趣仅仅是一个前提,我们看到,在真正意义上的专长行为出现之前,个体至少要经历十年的时间进行持续的刻意训练。而在这十年中个体可能会经历人生中的很多重大的事件,在领域专长发展的过程中个体也会遭遇失败,所有这些都可能会改变个体当初的选择,这对个体在专长领域的持续发展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此次级控制策略的发展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次级控制存在的必要性始于人类本身有两个固有的局限性:第一个局限是,个体的每个行为不可能总是正确的,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失败的可能性。第二个局限来源于人的本性:人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着选择。而在人发展专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局限性一直在不断影响着人是否继续在专业领域的发展。比如一些幼年就被培养起来的运动员,在青年时期没有达到理想的成绩, 或者认为学习好文化的知识是一条更好的出路,他们就会面临一个选择的问题,而这种选择并不一定是毕生发展中的最优化,首先我们看到在青少年时期也是知识学习的最佳时期,但是由于进行了大量运动的训练所以个体文化知识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而同样的,一个家庭中的孩子从小被逼迫着学习钢琴,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在音乐方面却无杰出的表现,这对一个渴望孩子成功的家庭和对孩子本身来说都算是一种失败的打击。 以上这种专长获得的失败可以通过对目标的价值加以弥补,次级控制的补偿功能在此体现,个体可以重新对目标的价值进行解释,比如一个提早退役的专业运动员可以对从前的经历的目标进行重新的价值解释:从原来的以获得冠军为成功到获得了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磨练了人的意志品质等过程经历为成功。而一个早期专注于音乐训练但却未成为一名音乐家的人可以把音乐训练的目标价值重新解释为提高了自身的修养,陶冶了自己的情操等等。 而在弥补的过程之后。个体需要对发展的道路进行重新的定位和选择,显然在原来的专长发展的道路上已经遭遇了失败,要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并不大,并且既然决定放弃这个不可能达成的目标了,就已经对目标的价值有了重新的正确的理解,并且对失败有了一个正确的归因,对自我的能力也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此时个体要做的就是在已经在原有专业领域失败的基础上进行再次的选择,达到在现有的基础上最优化的目的。 当以上的个体还只儿童的时候,再次的选择和优化并不是一件难事,因为儿童 的初级控制的资源还没有被过多的限制,他们仍然拥有着很大的发展的空间。在这里不得不提及如何定位孩子在获得专长过程中进行的训练的问题,首先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训练并不是指要获得专长所必须的刻意训练,可能只是进行了一小段时间,但已经对个体的可控制资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此时要对儿童在此专业领域的发展有着前瞻的眼光,一旦经过训练发现并没有太大的潜能,就应当适当地进行放弃和适当的弥补,并且不要忘记要让孩子接受和正常的学校教育,这样才能最小限度的制约孩子在其他领域的发展空间。 综观以上这些,孩子的父母希望通过提早的训练来帮助成年后专长的获得,但我们看到家长在帮助还没有决策能力的孩子进行专长发展的抉择时本身就如在玩一场博弈游戏,而对于孩子的发展前途来说,这样的游戏是输不起的,领域发展的过于专一会导致孩子初级控制资源的部分丧失,限制了孩子在其他领域发展的可能性,因此不应该过早得替孩子决定要发展的方向,首先应该让孩子接受普通的、来源广泛的知识教育,而就算当孩子表现出了某方面的才能时,也应当尊重孩子自身的选择,孩子的兴趣是初级控制的动机的主要来源,尊重了孩子的兴趣才能保护和维持这种动机的来源,使得孩子不断有兴趣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探索和发现,不断付出努力,达到特定领域内的专家水平。而对于那些已经体验了专长培养失败的孩子来说,对于个体过去目标的重新解释和对新目标的选择是在此基础进行毕生发展最优化的关键。
本文档为【毕生发展控制理论的探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7997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1-12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