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温病学整理(湿热类)

温病学整理(湿热类)

举报
开通vip

温病学整理(湿热类) 濕熱類溫病 (一) 上焦證治 證 方 藥 記憶法 原文 據方拓展證 辨證要點 濕溫 1. 濕遏衛氣 (濕重於熱) 三仁湯 杏仁 白蔻仁 厚朴 半夏 苡仁 通草 滑石 竹葉 三仁湯用杏薏蔲 通草滑竹夏樸配 宣上暢中又疏下 濕重熱輕濕溫治 《溫病條辨》上焦篇濕溫第43條: 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後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名曰濕溫。 汗之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

温病学整理(湿热类)
濕熱類溫病 (一) 上焦證治 證 方 藥 記憶法 原文 據方拓展證 辨證要點 濕溫 1. 濕遏衛氣 (濕重於熱) 三仁湯 杏仁 白蔻仁 厚朴 半夏 苡仁 通草 滑石 竹葉 三仁湯用杏薏蔲 通草滑竹夏樸配 宣上暢中又疏下 濕重熱輕濕溫治 《溫病條辨》上焦篇濕溫第43條: 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後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名曰濕溫。 汗之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下之則洞泄,潤之則病深不解,長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湯主之。 ①濕熱共有症:苔白膩、胸脘痞滿 ②濕偏重:白膩苔、口不渴、口中粘膩、 口淡等 ③偏於上焦:頭痛惡寒、身重疼痛, 胸悶不饑,午後身熱,狀若陰虛; 或咳嗽、喘等 ④微熱:舌邊尖略紅 葉桂類似醫案的主治證:寒熱,頭脹,身痛肢疼,或胸身重著而痛,胸悶不食,或不饑不食,微嘔,便溺不爽,或溺阻,舌白,脈濡等。 苔白膩,舌質略紅, 脘痞,口淡不知食味 偏於上焦,濕重於熱   濕溫三禁: ①汗法“汗之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濕溫初起多見“頭痛惡寒,身重疼痛”等類似於傷寒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現,易被誤診為太陽病而用麻桂劑發汗 ②下法“下之則洞泄”:濕溫之“胸悶不饑”、脘痞等表現容易被誤診為胃腸積滯內結的陽明腑實證 而用硝黃攻下 ③滋補法“潤之則病深不解”:濕溫“午後身熱”易於被誤認為陰虛而用滋補劑   2. 濕溫發噦 (濕重於熱) 上焦宣痹湯 香豆豉 枇杷葉 鬱金 白通草 射干 上焦宣痹通草輕 射干杷葉豉鬰金 氣分痹鬱而為噦 濕溫上受太陰經 《條辨》上焦篇第46條:太陰濕溫,氣分痹鬱而噦者 (俗名為呃),宣痹湯主之。 吳瑭自注:上焦清陽憤鬱,亦能致噦,治法故以輕宣肺痹為主。 ①濕證:苔膩 ②特有證:噦 (濕熱阻痹上焦,肺胃失於清降) ③擴展證:咳嗽(濕熱鬱閉肺絡)、 咽痛、梅核氣(濕熱鬱阻咽喉) “咽中不爽” “面冷頻呃”                 3. 濕熱壅毒 (濕熱並重) 甘露消毒丹 藿香 白蔻仁 石菖蒲 茵陳 滑石 木通 薄荷 連翹 射干 貝母 黃芩 甘露消毒菖蔲芩 木通射貝薄荷茵 藿香滑石與連翹 濕熱並重記在心 《溫熱經緯·卷五·方論》第95方:王孟英按:“此治濕溫時疫之主方也。《六元正紀》:五運分步,每年春分後十三日交二運,征火旺,天乃漸溫;芒種後十日,交三運,宮土旺,地乃漸濕。溫濕蒸騰,更加烈日之暑,鑠石流金。人在氣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氣,留而不去,乃成濕溫疫癘之病,而為發熱倦怠,胸悶,腹脹,肢痠,咽腫,斑疹,身黃,頤腫,口渴,溺赤,便閉,吐瀉,瘧痢,淋濁,瘡瘍等證,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膩或乾黃者,是暑濕熱疫之邪,尚在氣分,悉以此丹治療立效。並主水土不服諸病”。 ①濕熱共有證:苔黃膩、舌質紅赤 ②本方特有證:咽痛、咳嗽、喘、胸悶 舌紅、苔黃膩、咽喉不利、咳喘、胸悶腹脹。 偏於上焦,濕熱並重     甘露消毒丹制方特點: ①化濕、清熱而清熱之力勝於化濕,適用於濕熱並重而熱毒鬱結偏盛者。 ②三焦分治,但重在清化中、上焦特別是上焦濕熱。 ③薄荷、連翹、射乾、川貝母四藥並用於清化濕熱方中,尤能利咽化痰、開結解毒,形成了本方的標誌性特點。正是由於這一配伍,該方用於治療濕熱邪毒蘊結咽喉、肺絡所致的咽痛、咳喘等證具有特殊的療效。 ④方中重用茵陳至十一兩,是其餘各藥的二至三倍,這正是本方治療濕熱發黃療效卓著的機理之所在。   4. 濕溫邪入心包 (熱重於濕) 清宮湯 去蓮心麥冬 加銀花 赤小豆皮 煎送至寶丹方 犀角 玄參 連翹 竹葉 銀花 赤小豆皮 至寶丹 清宮湯方治昏譫 玄冬翹竹蓮角尖 菖蒲鬰金或可添 《條辨》上焦44條:濕溫邪入心包,神昏肢逆,清宮湯去蓮心、麥冬,加銀花、赤小豆皮, 煎送至寶丹,或紫雪丹亦可。   暑濕 6. 暑濕在衛 新加香薷飲 香薷 厚樸 扁豆花 銀花 連翹 雙花連厚香 《溫病條辨》上焦篇24條: 手太陰暑溫,如上條證,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飲主之 如上條證:指上焦22條:形似傷寒,但右脈洪大而數,左脈反小於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溫,在手太陰,白虎湯主之;脈芤甚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①香薷證:無汗惡寒身痛沉重 如麻黃湯症,兼濕身拘緊 ②脾胃濕證:苔膩、痞脘、不饑不食 ③暑熱證:發熱、口渴、心煩   7. 暑濕並重 白虎加蒼朮湯 石膏 知母 炙甘草 粳米 蒼朮 陽明白虎辨非難 難在陽邪背惡寒 知六膏斤甘二兩 米加六合服之安 《條辨》上焦篇第26條:手太陰暑溫,或已經發汗,或未發汗,而汗不止,煩渴而喘,脈洪大有力者,白虎湯主之;脈洪大而芤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身重者,濕也,白虎加蒼朮湯主之;汗多脈散大,喘喝欲脫者,生脈散主之。                   (二) 中焦證治 證 方 藥 記憶法 原文 據方拓展證 辨證要點 濕溫 1. 濕熱痹阻氣機 三香湯 香豉 黑山梔 瓜蔞皮 桔梗 枳殼 鬰金 降香末 三香降鬱豉梔桔 枳殼簍皮上走邪 濕熱口鼻募原道 揭開機竅納食貼 《溫病條辨·中焦篇》濕溫第55條:濕熱受自口鼻,由募原直走中道,不饑不食,機竅不靈,三香湯主之。 ①梔子豉湯證:熱煩 ②上中焦濕鬱證:不饑不食 ③機竅不利證:神識如蒙 葉氏原醫案證:胸悶不爽,脘痞,胃中嘈雜不舒,腸痹,以及鬱熱濕濁內熏膻中所致的神識如迷等。 不饑不食,胸悶, 心煩,胃脘嘈雜不舒, 苔膩 2. 濕熱閉竅, 泌別失司 安宮牛黃丸加茯苓皮湯 安宮牛黃丸 茯苓皮湯: 茯苓皮 生薏仁 豬苓 大腹皮 白通草 淡竹葉 安宮牛黃開竅方 芩連梔鬰朱雄黃 犀角珍珠冰麝箔 熱閉心包功效良 茯苓皮湯生薏仁 豬苓腹皮通竹滲 《條辨》中焦篇濕溫第56條:吸受穢濕,三焦分佈,熱蒸頭脹,身痛嘔逆,小便不通,神識昏迷, 舌白,渴不多飲,先宜芳香通神利竅,安宮牛黃丸;繼用淡滲分消濁濕,茯苓皮湯。 吳瑭自注:按此證表裏經絡臟腑三焦,俱為濕熱所困,最畏內閉外脫, 故急以牛黃丸宣竅清熱護神明;但牛黃丸不能利濕分消,故繼以茯苓皮湯。   3.   藿香正氣散 大腹皮 白芷 紫蘇 茯苓 半夏曲 白朮 陳皮 厚樸 桔梗 藿香 炙甘草 生薑 大棗 藿香正氣大腹皮 厚樸夏曲茯苓配 梗陳蘇葉與白芷 炙草薑棗白朮齊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傷寒》:治傷寒頭疼,憎寒壯熱,上喘咳嗽,五勞七傷,八般風痰,五般膈氣,心腹冷痛,反胃嘔惡,氣瀉霍亂,臟腑虛鳴,山嵐瘴瘧,遍身虛腫;婦人產前、產後,血氣刺痛;小兒疳傷。並宜治之。   濕鬱中焦, 升降失司 一 加減正氣散 藿梗 厚樸 陳皮 茯苓 杏仁 大腹皮 神曲 麥芽 茵陳   《溫病條辨·中焦篇》濕溫第58條: 三焦濕鬱,升降失司,脘連腹脹,大便不爽, 一加減正氣散主之。 ①吳鞠通:脘連腹脹,大便不爽 ②食滯脘腹脹滿證 脘腹脹悶,大便不爽, 舌苔白膩 濕鬱中焦, 阻滯經絡 二 加減正氣散 藿梗 厚樸 陳皮 茯苓 防己 豆卷 通草 苡仁   《溫病條辨·中焦篇》濕溫第59條: 濕鬰三焦,脘悶,便溏,身痛,舌白,脈象模糊, 二加減正氣散主之。 ①吳鞠通:脘悶,便溏,身痛, 舌白,脈象模糊 ②濕熱痹阻經絡證:身痛   濕鬱化熱, 阻滯氣機 三 加減正氣散 藿梗 厚樸 陳皮 茯苓 杏仁 滑石   《溫病條辨·中焦篇》濕溫第60條: 穢濕著裏,舌黃脘悶,氣機不宣,久則釀熱, 三加減正氣散主之。 吳氏自注:以舌黃之故,預知其內已伏熱,久必化熱, 而身亦熱矣,故加杏仁利肺氣,氣化則濕熱俱化, 滑石辛淡而涼,清濕中之熱,合藿香所以宣氣機之不宣也。 ①吳鞠通:脘悶便溏 ②濕中蘊熱證:小便黃   濕鬱寒化, 寒濕困阻中陽 四 加減正氣散 藿梗 厚樸 陳皮 茯苓 草果 山楂 神曲   《溫病條辨·中焦篇》濕溫第61條: 穢濕著裏,邪阻氣分,舌白滑,脈右緩,四加減正氣散主之。 吳氏自注:以右脈見緩之故,知氣分之濕阻, 故加草果、楂肉、神曲,急運坤陽。 ①吳鞠通:舌白滑脈右緩 ②苔厚膩如積粉+不食   濕鬱寒化, 寒濕損傷脾陽 五 加減正氣散 藿梗 厚樸 陳皮 茯苓 蒼朮 大腹皮 穀芽   《溫病條辨·中焦篇》濕溫第62條: 穢濕著裏,脘悶便泄,五加減正氣散主之。 吳氏自注:穢濕而致脘悶,故用正氣散之香開; 便泄而致脾胃俱傷,故加大腹運脾氣,穀芽升胃氣也。 ①吳鞠通:脘悶便泄 ②寒濕泄瀉+腹脹     五個加減正氣散比較: ● 五方均以藿香、陳皮、厚樸、茯苓四味藥為基礎, 以藿香梗芳香化濕;陳皮、厚樸苦溫燥濕,茯苓淡滲利濕,從而分消三焦之濕。 ---------------------------------------------------------------------------------------------------------------------------------------------- ● 一加減正氣散症見脘連腹脹,大便不爽,以濕阻氣機為重, 故加杏仁、大腹皮宣通肺與大腸之氣機;神曲、麥芽導滯;茵陳利濕清熱。 ● 二加減正氣散證兼見身痛,為濕滯經絡所致, 故加防己、苡仁、通草、豆卷以宣利經絡濕熱,這是葉氏加減木防己法治療濕熱痹的常用組藥。 ● 三加減正氣散證以舌苔黃為特點,濕已化熱,故加杏仁宣展肺氣以化濕,加滑石清利濕中之熱。 ● 四加減正氣散症見舌白滑,脈右緩,以寒濕阻滯中焦為特點, 故加辛香溫燥,以勝太陰之濕見長的草果,開達脾濕;加炒楂肉、炒神曲開胃導滯。 ● 五加減正氣散症見脘悶便溏,也為寒濕阻遏,中陽不轉, 故加蒼朮,即合入平胃散以燥濕運脾,加穀芽以升發胃氣。 ---------------------------------------------------------------------------------------------------------------------------------------------- ● 一、二、三加減正氣散證以濕重熱微為特點,故治濕之中稍有清熱之用, 如一加減正氣散之茵陳;二加減正氣散之通草、豆卷、苡仁;三加減正氣散之滑石。 ● 四、五加減正氣散證完全是寒濕,故以溫燥脾濕為主, 如四加減正氣散之草果,五加減正氣散之蒼朮。   《溫病條辨》另外兩條加減正氣散方   滑石藿香湯 飛滑石 白通草 豬苓 茯苓皮 藿香梗 厚樸 白蔻仁 廣皮 滑石藿香豬苓配 廣苓皮樸蔻通襄 渴不多飲溲不利 滯下紅白苔灰黃 《溫病條辨·中焦篇》濕溫第91條: 滯下紅白,舌色灰黃,渴不多飲,小溲不利,滑石藿香湯主之。     四苓 合 芩芍湯 蒼朮 豬苓 茯苓 澤瀉 白芍 黃芩 廣皮 厚朴 木香 四苓 五苓散-桂枝 白朮蒼朮 芩芍廣皮樸木香 《溫病條辨·中焦篇》濕溫87條: 自利不爽,欲作滯下,腹中拘急,小便短者,四苓合芩芍湯主之。                   4. 濕熱蘊阻中焦 黃芩滑石湯 白蔻仁 大腹皮 茯苓皮 豬苓 通草 滑石 黃芩 黃芩滑石用豬苓 大腹苓皮白蔻通 脈緩身痛勿發表 舌淡黃滑內忌攻 汗出熱解繼複熱 裏外濕合渴甚輕 徒清此熱濕不退 祛濕熱留熾則凶 《溫病條辨·中焦篇》濕溫第63條: 脈緩身痛,舌淡黃而滑,渴不多飲,或竟不渴,汗出熱解,繼而復熱, 內不能運水穀之濕,外復感時令之濕,發表攻裏,兩不可施,誤認傷寒,必轉壞證,徒清熱則濕不退,徒祛濕則熱愈熾,黃芩滑石湯主之。 舌淡黃而滑, 渴不多飲, 脘痞,便溏 熱重於濕, 偏於上中焦   類方比較: 黃芩滑石湯與三仁湯:兩方相似,但前者清熱藥有苦寒瀉火解毒藥之黃芩,後者清熱藥僅僅只有甘寒的竹葉。前者沒有宣開肺氣的杏仁,卻多了滲利濕濁的茯苓皮、豬苓。因此,黃芩滑石湯偏於治療熱重於濕,並能治療下焦之濕;三仁湯偏於治療濕重於熱,並以宣化上焦之濕為長。 黃芩滑石湯與甘露消毒丹:兩方均有黃芩、白蔻仁、滑石、通草。但甘露消毒丹中有薄荷、連翹、貝母、射干,善於清化上焦肺與咽喉的熱結;黃芩滑石湯中有大腹皮、茯苓、豬苓,善於理氣消脹,滲利下焦。因此,黃芩滑石湯以治療濕熱小便不利、便溏等下焦之證為長;甘露消毒丹以治療濕熱咽喉腫痛、咳嗽、哮喘等上焦之證為勝。   5. 濕熱鬰發白疹 薏苡竹葉散 竹葉 連翹 白蔻仁 茯苓 通草 滑石 薏苡 薏苡竹葉散 辛涼淡亦輕 大忌辛走表 純苦熱難平 濕鬱經脈外 身熱並身痛 汗多還自利 白疹腹胸生 內外合邪害 苓翹蔻滑通 《溫病條辨·中焦篇》濕溫第66條: 濕鬱經脈,身熱身痛,汗多自利,胸腹白疹, 內外合邪,純辛走表,純苦清熱,皆在所忌, 辛涼淡法,薏苡竹葉散主之。 葉氏醫案所述證:汗多,身痛, 自利,小溲全無,胸腹白疹 肢體痛,皮膚白疹,舌苔白膩 濕熱並重,偏於上焦 6. 濕熱裏虛邪陷 人參瀉心湯 人參 白芍 乾薑 枳實 黃連 黃芩 人參瀉心神如蒙 乾薑枳芍芩連同 《溫病條辨·中焦篇》濕溫第54條: 濕熱上焦未清,裏虛內陷,神識如蒙,舌滑脈緩,人參瀉心湯加白芍主之。 (半夏瀉心湯去甘草大棗半夏加枳實白芍方) 熱重於濕,偏於中焦,兼氣陰大虛 7.濕熱互結為痞 半夏瀉心湯去人參乾薑大棗甘草加枳實生薑方 半夏 生薑 枳實 黃連 黃芩   《溫病條辨·中焦篇》濕溫64條:陽明濕溫,嘔而不渴者, 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嘔甚而痞者,半夏瀉心湯去人參、 乾薑、大棗、甘草加枳實、生薑主之。 吳鞠通自注:嘔而兼痞,熱邪內陷,與飲相搏,有固結不通之患,故以半夏瀉心,去參、姜、甘、棗之補中, 加枳實、生薑之宣胃也。 舌苔黃白相兼而厚膩,脘痞,嘔、利   8. 暑濕互結為痞 半夏瀉心湯去人參乾薑大棗甘草加枳實杏仁方 半夏 杏仁 枳實 黃連 黃芩   《溫病條辨·中焦篇》暑溫伏暑第39條: 陽明暑溫,脈滑數,不食不饑不便,濁痰凝聚,心下痞者, 半夏瀉心湯去人參、乾薑、大棗、甘草加枳實、杏仁主之。 熱重於濕,偏於中焦 9. 濕熱鬱結少陽 蒿芩清膽湯 青蒿 黃芩 竹茹 半夏 陳皮 枳殼 赤苓 碧玉散 蒿芩清膽碧玉散 夏竹陳皮枳赤苓 碧玉散: 六一散: 滑石 生甘草 +青黛 俞根初《通俗傷寒論·六經方藥》和解劑 (1)作為和解膽經法,用於治療傷寒兼瘧中的暑濕瘧。 俞氏將暑濕瘧分為兩類:“暑必夾濕,當辨其暑重於濕者為暑瘧,濕重於暑者為濕瘧。” 其暑瘧證為:“暑瘧初起,寒輕熱重,口渴引飲,心煩自汗,面垢齒燥,便閉尿熱,或瀉不爽;舌苔黃而糙澀,甚或淡黃而膩,或起芒刺,或起裂紋”;“脈右洪搏數,左弦數”。 對此,“先用蒿芩清膽湯清其暑;暑熱化燥者,則用柴胡白虎湯清其燥”(《通俗·傷寒兼證·傷寒兼瘧·暑濕瘧》)。 (2)用於大傷寒之邪傳少陽腑證。 風寒之邪傳入少陽之腑,症見:“寒輕熱重,口苦膈悶,吐酸苦水,或嘔黃涎而粘,甚則乾嘔呃逆,胸脅脹疼,舌紅苔白,……脈右弦滑,左弦數”,屬於“相火上逆,少陽腑病偏於半裏證”者,“法當和解兼清,蒿芩清膽湯主之” (《通俗·傷寒本證·大傷寒》)。 ①蒿芩證: 外感:往來寒熱 內傷:口苦心煩 ②中焦濕鬱證:脘痞苔膩嘔吐 ③濕熱下焦證:小便不利 寒熱如瘧,胸痞作嘔,舌苔黃 10. 暑濕痹 加減 木防己湯 防己 石膏 桂枝 杏仁 滑石 通草 薏仁 暑濕痹 木防己 肢節疼 杏薏仁 滑石膏 桂通草 《溫病條辨·中焦篇》濕溫第68條: 暑濕痹者,加減木防己湯主之。 風勝則引,引者加桂枝、桑葉; 濕勝則腫,腫者加滑石、萆薢、蒼朮; 寒勝則痛,痛者加防己,桂枝、薑黃、海桐皮; 面赤口涎自出者,重加石膏、知母; 絕無汗者,加羌活,蒼朮; 汗多者,加黃芪、炙甘草; 兼痰飲者,加半夏、厚朴、廣皮。 葉氏原醫案證:一身腫痛、 周身痹痛,舌乾咽燥 臨床適應證:關節腫脹疼痛,活動不利, 晨起僵硬,或者肌肉疼痛, 伴有口乾渴、小便黃, 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等 肢體關節疼痛、腫脹,舌紅,苔黃膩 11. 濕熱痹 中焦宣痹湯 連翹 山梔 半夏 杏仁 滑石 薏苡 蠶砂 防己 赤小豆皮 中宣杏翹己蠶砂 赤豆皮梔薏夏滑 灰苔黃目濕中熱 骨骱煩疼經絡轄 《溫病條辨·中焦篇》濕溫第65條:濕聚熱蒸,蘊於經絡, 寒戰熱熾,骨骱煩疼,舌色灰滯,面目痿黃,病名濕痹, 宣痹湯主之。 臨床適證:咽喉腫痛,胸脘痞滿, 肌膚紅斑也為多見證。 其舌苔除灰滯外,還有舌質紅赤、苔黃膩等。 濕熱痹,關節腫痛,舌紅赤、苔黃膩 三焦濕熱,兼濕熱痹 12. 濕熱瘧 草果知母湯 草果 半夏 薑汁 厚樸 黃芩 知母 天花粉 烏梅 草果知母夏梅芩 花粉姜汁厚樸尋 背寒胸中痞結滿 瘧來日晏漸傷陰 《溫病條辨·中焦篇》濕溫第76條: 背寒,胸中痞結,瘧來日晏,邪漸入陰,草果知母湯主之。 葉氏原案所述證: “脘中痞結不舒”不是“胸中痞結”, “飲水少腹如墜”,背寒,瘧來漸晏 舌苔厚膩,遍佈舌面,脘中痞結不舒 濕重於熱,偏於中焦               13. 邪阻膜原 達原飲 草果 厚樸 檳榔 黃芩 知母 白芍 甘草 達原飲用樸檳芩 白芍甘知草果並 邪伏膜原寒熱作 透邪逐穢此方行 吳又可《溫疫論·溫疫初起》:溫疫初起,先憎寒而後發熱,日後但熱而無憎寒也。初得之二三日,其脈不浮不沉而數,晝夜發熱,日晡益甚,頭疼身痛。其時邪在夾脊之前,腸胃之後,雖有頭疼身痛,此邪熱浮越於經,不可以為傷寒表證,輒用麻黃桂枝之類強發其汗,此邪不在經,汗之徒傷表氣,熱亦不減。又不可下,此邪不在裏,下之徒傷胃氣,其渴愈甚,宜達原飲。 ①濕在膜原症:先憎寒而後發熱, 日後但熱而無憎寒; 舌上苔如積粉、滿布無隙。 ②火熱症:舌絳 ③陰傷症:舌乾     達原飲類方 薛生白 加減達原飲 達原飲 —黃芩 知母 芍藥 甘草 +柴胡 藿香 蒼朮 半夏 乾菖蒲 六一散   薛生白《濕熱病篇》第8條載:濕熱證,寒熱如瘧,濕熱阻遏膜原, 宜柴胡、厚樸、檳榔、草果、藿香、蒼朮、半夏、乾菖蒲、六一散等味 濕熱鬱阻中焦 且濕重熱微 俞根初 柴胡達原飲 達原飲 —知母 芍藥 +柴胡 枳殼 桔梗 青皮 荷葉梗   出俞根初《通俗傷寒論·六經方藥》和解劑,由柴胡錢半、生枳殼錢半、川樸錢半、青皮錢半、 炙草七分、黃芩錢半、苦桔梗一錢、草果六分、檳榔二錢、荷葉梗五寸組成。 治痰瘧:“痰阻膜原者,初起胸膈痞滿,心煩懊惱,頭腦口膩,咯痰不爽,間日發瘧, 舌苔粗如積粉,捫之糙澀”。   雷少逸 宣透膜原法 達原飲 —知母 白芍 +藿香 半夏 生薑   出自雷少逸《時病論·卷之五》組成:厚樸一錢(薑制)、檳榔一錢五分、草果仁八分(煨)、 黃芩一錢(酒炒)、粉甘草五分、藿香葉一錢、半夏一錢五分(薑制)、加生薑三片為引。 主治“治濕瘧寒甚熱微,身痛有汗,肢重脘滿”之證。 濕熱膜原證偏於濕重,脘痞嘔惡明顯 14. 濕熱疸 杏仁石膏湯 杏仁 石膏 半夏 山梔 黃柏 枳實 薑汁 杏仁石膏半柏梔 三焦裏證枳薑汁 黃疸脈沉中痞見 噁心溺赤便結時 《溫病條辨·中焦篇》濕溫第72條:黃疸脈沉,中痞噁心,便結溺赤,病屬三焦裏證,杏仁石膏湯主之。 口渴汗出、喘咳咽痛、心煩懊、中痞噁心、便結尿赤、 舌紅苔黃膩 上焦有熱: ①石膏證 ②麻杏石甘湯證 ③梔子豉證 中焦濕熱: ④變通半夏瀉心湯證四方證並見, 且熱重於濕               暑濕 15. 暑濕結胸 小陷胸 加枳實湯 黃連 半夏 瓜蔞 枳實 連夏蔞 +枳實 《溫病條辨·中焦篇》暑溫伏暑第38條:脈洪滑,面赤身熱頭暈,不惡寒,但惡熱,舌上黃滑苔,渴欲涼飲,飲不解渴,得水則嘔,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閉者,陽明暑溫,水結在胸也,小陷胸加枳實湯主之。 吳瑭自注:暑兼濕熱,熱甚則渴,引水求救; 濕鬰中焦,水不下行,反來上逆,則嘔。 《傷寒論》、葉桂、吳瑭: 脘痞,心下按之痛,或自痛, 苔黃或濁,脈浮滑; 舌上黃滑苔,脈洪滑, 渴欲涼飲,飲不解渴,得水則嘔, 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閉     類方 俞氏 柴胡陷胸湯 柴胡 黃連 半夏 瓜蔞仁 黃芩 桔梗 枳實 生薑汁   出自《通俗傷寒論·六經方藥》和解劑,組成為:柴胡一錢、姜半夏三錢、小川連八分、苦桔梗一錢、黃芩錢半、瓜蔞仁(杵)五錢、小枳實錢半、生薑汁四滴分沖 肝膽鬱熱犯胃,胃失和降, 濕熱或痰熱結聚成痞   16. 暑濕彌漫三焦 三石湯 石膏 寒水石 滑石 金汁 銀花 杏仁 竹茹 通草 暑溫蔓延三焦經 舌滑微黃邪氣生 三石膏滑寒水下 金汁花露杏竹通 《溫病條辨·中焦篇》暑溫伏暑第41條: 暑溫蔓延三焦,舌滑微黃,邪在氣分者,三石湯主之; 邪氣久留,舌絳苔少,熱搏血分者,加味清宮湯主之; 神識不清,熱閉內竅者,先與紫雪丹,再與清宮湯。 ①三石證:口渴心煩、脈滑數 ②銀花暑熱兼毒症:咽喉腫痛、小便短赤 ③濕在三焦症:苔膩脘痞 葉桂所述證: 面赤足冷,上脘痞塞; 下利稀水,用黃連必利甚; 從無汗泄; 咳痰帶血,舌紅赤,不甚渴飲; 耳為失聰等。 小便短赤不利, 心煩,脘痞, 舌紅苔黃滑膩               (三) 下焦證治 證 方 藥 記憶法 原文 據方拓展證 辨證要點 濕溫 1. 濕阻腸腑,傳導失司 宣清導濁湯 豬苓 茯苓 晚蠶砂 皂莢子 寒水石 宣清導濁二苓寒 皂莢蠶砂治便難 又化三焦濕彌漫 竅阻神昏少腹堅 《溫病條辨·下焦篇》濕溫第55條:濕溫久羈,三焦彌漫,神昏竅阻,少腹硬滿,大便不下,宣清導濁湯主之。 葉桂所述證: 小便不利,小腹硬滿,大便不下,神昏等。 二便不通、舌苔滑膩               (四) 濕從寒化為寒濕傷陽證治 證 方 藥 記憶法 原文 據方拓展證 辨證要點 濕溫 1. 寒濕傷陽 朮附湯 人參 乾薑 附子 蒼朮 厚樸 陳皮 附子理中湯去甘草加厚朴廣皮湯 各藥用量比朮附湯輕 朮附姜陳厚樸參 濁濕留久注肛門 穀道墜痛因氣閉 舌苔白腐不食臨 《溫病條辨·下焦篇》濕溫第57條:濁濕久留,下注於肛,氣閉肛門墜痛,胃不喜食,舌苔腐白,朮附湯主之。 自注:此濁濕久留腸胃,致腎陽亦困,而肛門墜痛也。肛門之脈曰尻,腎虛則痛,氣結亦痛。但氣結之痛有二:寒濕、熱濕也。熱濕氣實之墜痛,如滯下門中用黃連、檳榔之證是也。此則氣虛而為寒濕所閉,故用參、附峻補腎中元陽之氣,薑、朮補脾中健運之氣,樸、橘行濁濕之滯氣,俾虛者充,閉者通,濁者行,而墜痛自止,胃開進食矣。 ①理中湯的證:胃虛寒,嘔逆,吐涎沫, 小便數等甘草乾薑湯證 兼下利,心下痞 ②附子理中湯證:理中湯症見有腹滿, 胃腹疼痛,吐利更甚 ③朮附湯證 舌苔白腐, 肛墜痛,便溏不爽,不喜食,脘痞,腹脹 附子理中 去甘草 加廣皮厚樸湯 《溫病條辨·中焦篇》寒濕第49條:陽明寒濕,舌白腐,肛墜痛,便不爽,不喜食,附子理中去甘草加廣皮厚樸湯主之。 吳瑭自注:九竅不和,皆屬胃病。胃受寒濕所傷,故肛門墜痛而便不爽;陽明失闔,故不喜食。 加減 附子理中湯 (朮附薑苓 加厚樸湯) 白朮 附子 乾薑 茯苓 厚樸   《溫病條辨·中焦篇》濕溫第94條: 自利腹滿,小便清長,脈濡而小, 病在太陰,法當溫臟,勿事通腑,加減附子理中湯主之。 以腹滿、下利為特點, 也可治療肢體肌肉痹痛證   扶陽逐濕湯 人參 白朮 附子 茯苓 益智仁 扶陽逐濕參朮苓 附子益智寒濕清 《濕熱病篇》第25條,薛氏原條文: 濕熱證,身冷脈細,汗泄胸痞,口渴舌白,濕中少陰之陽,宜人參、白朮、附子、茯苓、益智仁等味。 薛氏自注:此條濕邪傷陽,理合扶陽逐濕,口渴為少陰證,烏得妄用寒涼耶。 王士雄:此為濕熱證之類證,乃寒濕也,故傷人之陽氣。或濕熱證,治不如法,但與清熱,失於化濕,亦有此變。章虛穀:渴者,濕遏陽氣,不化津液以上升,非熱也。 ①真武湯證 ②寒濕證 身冷,汗出, 胸悶脘痞,便溏, 苔白膩滑              
本文档为【温病学整理(湿热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7495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9KB
软件:Word
页数:33
分类:小学体育
上传时间:2019-01-16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