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举报
开通vip

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三)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核心课程是在若干科目中选择若干重要的学科合并起来,构成一个范围广阔的科目,规定为每一学生所必修,同时尽量使其他学科与之配合;这种课程是要每个学生都掌握的,是需所有学生共同学习的 •外围课程是为不同的学习对象准备的,它不同于照顾大多数学生、面向所有学生的核心课程,而是以学生存在的差异为出发点的;它也不似核心课程那样稳定,而是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年代的不同及其他差异而作出相应的变化。 (三)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主要内容 •二、课程结构 •3(整体...

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三)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 •核心课程是在若干科目中选择若干重要的学科合并起来,构成一个范围广阔的科目,规定为每一学生所必修,同时尽量使其他学科与之配合;这种课程是要每个学生都掌握的,是需所有学生共同学习的 •外围课程是为不同的学习对象准备的,它不同于照顾大多数学生、面向所有学生的核心课程,而是以学生存在的差异为出发点的;它也不似核心课程那样稳定,而是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年代的不同及其他差异而作出相应的变化。 (三)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主要内容 •二、课程结构 •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理, 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 4(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5(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结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并作为必修课。 6、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特征 •第一,提出了课程的“综合性”。首先,课程结构 “综合性”的目的是,打破长期以来的学科本位 ;其次,课程的“综合性”是全球教育观、儿童观、知识观、课程观的一个明显转变。 •第二,提出了课程的“选择性”。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 •第三,提出了课程的“均衡性”。 •(1)对学习领域的规划和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或者对学科与活动的规划和设计必须全面、均衡;(2)对各学习领域,或者学科与活动的课时安排必须均衡;(3)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均衡 (四)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1、定义: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育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2、意义:它体现出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制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它有利保证教学的计划性和质量 •2、课程标准的内容 •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前言部分:说明本课程(学科)的特点、意义,阐明本课程(学科)的基本理念,以及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2)课程目标部分:规定课程的总体目标及各学段(或年级)的具体目标。 (3)内容标准部分:这是课程标准的中心部分或基本部分。结合具体内容,规定教学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通常会以案例的形式给出教学建议。 (4)课程实施建议部分:给出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等等。 (五)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课程资源概念 •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与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传统的课程资源局限于教材、教参,最多扩展到教学挂图、课外读物、录音磁带、幻灯片等。新一轮课程改革突破原有思维的局限,把课程资源的内涵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学生生活),延伸到教师、家长和每个学生个人。包括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 2、分类: •按课程资源的功能划分,有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指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资源指学生学习和收获的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环境等。 •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划分,有校内课程资源、社会课程资源、家庭课程资源。从技术层面看,又有校内信息技术资源和校内外网络资源等。课程资源的分类有多种说法,但总起来讲,只有可以引入课程领域的资源才可视为现实的课程资源。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环境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学生本身也是课程资源。 3、开发利用 •12.教材改革应有利干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干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在开发课程资源,特别是开发素材性课程资源中,必须注意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一般有以下基本途径: •1、开展社会调查,不断跟踪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适应社会需要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及其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生活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课程素材。 •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 •4、研究一般青少年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已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 •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6、建立课程资源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八、教学 (一)教学的意义及任务 •1、定义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2、意义: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学的主要意义是: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作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 •3、任务 • 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学的一般任务如下: 1(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 •1、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又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 1、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辩证统一规律 2、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 3、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辩证统一的规律 4、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规律 (三)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1、定义: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表明了教学原则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 •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巩固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这一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直观的具体手段有以下三种 :实物直观 、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运用要求: •1(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学科不同,教学任务不同,学生年龄特征不同,所需要的直观手段也不同。 •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3(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二)启发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一原则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运用要求: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启发应当选择那些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进行比较复杂的思维活动,但又是他们通过自觉积极的思考能够得到基本正确结果的问题来进行)。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 (三)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 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 •运用要求: •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 •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四)巩固性原则 • 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这 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运用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 •3(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 •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五)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 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 际程度而提出的。 •运用要求: •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六)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 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这一原则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 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运用要求: •1(坚持正确的方向。 •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3(实事求是。 •4(讲究教学艺术。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 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问题而提出的。 •运用要求: •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2(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 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 。 •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八)因材施教原则 • 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 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问题而提出的。 •运用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 •2(尊重学生的差异。 •3(面向每一个学生。 (四)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 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 (1)讲授法 •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讲授法可 以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 ?教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 • ?注意启发。 • ?讲究语言艺术。 • (2)(谈话法 谈话法又叫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 ?善于提问。 • ?善于启发诱导。 • ?做好归纳、小结。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 ?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 ?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 ?做好讨论小结。 • (4)(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来获得知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方 法。主要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 • ?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 ?加强辅导。 • ?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 心得 信息技术培训心得 下载关于七一讲话心得体会关于国企改革心得体会关于使用希沃白板的心得体会国培计划培训心得体会 。 •(5)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展览馆、大自然和其他社会 场地,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 ?事先做好参观准备工作。 • ?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参观。 • ?做好参观总结工作。 •(6)练习法 练习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 ?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 ?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 ?严格要求。 •(7)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 与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 ?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 ?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和做法,提高学生进行实验的自觉性。 • ?加强实验过程中的指导。 • ?做好实验小结。 •(8)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的场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 行实际操作或其他实践活动,以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 • ?做好实习作业的准备。 • ?做好实习作业的动员。 • ?做好实习作业过程中的指导。 • ?做好实习作业的总结。 •(9)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发现教学、探究教学和问题教学都属于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的基本步骤和过程是:(1)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要解决或研究的课题;(2)学生利用有关材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假设,学生如果有不同观点,可以展开争辩;(4)对结论作出补充、修改和总结。 •基本要求是: • ?正确选择探究课题。 • ?创设进行探究的良好情境。 •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 • ?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的和任务;(2)教学过程的规律和教学原则;(3)本门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4)各种教学方法的功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5)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可接受水平,包括生理、心理和认知等方面;(6)教师本身的素养,包括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7)学校与地方可能提供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物质设备等;(8)教学的时限,包括规定的课时与可利用的时间等。 (六)教学组织形式 • 教学组织形式是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空间,充分发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教学活动方式。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个别教学 • 这是一种由教师分别对一个个学生进行教学的形式。 •2(班级授课制---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课堂教学是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课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有人用班、课、时三个字来概括。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班级授课制使教学获得了较高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 •(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3)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彼此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3)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化。 •(4)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5)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 •3、分组教学 • 分组教学是把学生按能力或学业成绩分为不同的班或组,通过定期测验决定学生升级(组)或降级(组)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作法有两类:一类是把一个班级的学生按能力分为几个组以后,各组以不同的进度学习同样的教材,到学期或学年结束时重新编班。另一类是把一个班级的学生按能力分为几个组以后,各组学习的内容有多有少,有深有浅,但升级时间和结业年限相同。 •4、现场教学 • 所谓现场教学,就是教师结合一定的生产现场和社会生活现场条件,同现场有关人员共同组织的教学。它可以给学生提供直接知识,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对于理论联系实际有着重要的作用。 (七)说课的基本程序与要求 •所谓“说课”就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依据课标和教材,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教师、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向其他人说明本单元或本节课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 。 •说课的内容一般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效果的预测。 一、说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一个基本要素,深入细致地分析教材,把握教材是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基础,是教师能够驾驭教学过程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 说教材主要说明“教什么”的问题和“为什么要教这些”的道理 •说教材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教材简析。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说明教材的地位、作用。 (2)明确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以及重点、难点、关键。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互关联的动作体系。它有多样性、综合性、发展性、可补偿性等特点。教师在说课时要说明选择某种教学方法或综合运用几种教学方法的根据、作用、适用度等,阐明其价值性。因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是教法和学法同步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说课时还要说明怎样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主要是说明“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道理。 •三、说学法 主要说明学生要“怎样学”的问题和“为什么这样学”的道理。要讲清教者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强化学生主动意识的;还要讲出教者是怎样根据年级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运用哪些学习规律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 •四、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 通常,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八)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 • 1.新课程中的教学观应体现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生成性。 2.新课程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新课程教学观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4.新课程教学观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九、教育评价 (一)教育评价的内涵与作用 •1、内涵 •教育评价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社会确定的教育目标和价值标准,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及受教育者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 •教育的评价作用: •一是导向性评价。 •二是诊断作用。 •三是鉴别作用 。 •四是激励作用 。 (二)主要类型和方法 • (一)按功能及用途划分,可将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二)按参照标准划分,可将评价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三)按评价对象的层次、范围划分,可将评价分为宏观评价和微观评价 •(四)按评价主体划分,可将评价分为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 •(五)按评价方法划分,可将评价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教育评价中常用的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和测验法。 •观察法是评价者通过自身的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评价对象的自然活动状态进行系统、深入地观察,以获得评价对象准确客观资料的方法。 •文献是指反映评价对象基本情况和价值程度的书面资料、数据、图表及音像材料等的总称。 • 教育评价文献信息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1(学校有关档案、校历和会议纪实等 • 2(课程计划和教学文案等 • 3(学校各项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及学生管理文案等 • 4(课题及其研究成果。 •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 • 问卷调查法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由评价对象作答的方式进行搜集资料的方法。 •访谈调查法 • 访谈调查法是指评价人员或确定的访谈者与评价对象或访谈对象面对面地交谈,从而了解情况、搜集有关评价资料与信息的方法。 •测验法 • 1(按照测验的性质分,可以分为成就测验和心理测验 • 成就测验即指学业成绩测验,它测量的是经过教育或训练后,学生所具有的知识能力的水平,通过测验了解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和能做什么。 • 心理测验是对人们的心理特征及个别差异进行估测、描述和诊断的一种方法。包括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创造能力测验和能力倾向测验等。 • •2(按测验时机分,可分为准备性测验、形成性测验和终结性测验 • 3(按试题类型分,可分为客观性测验和主观性测验 •4(按解释分数的标准分,可分为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知识点:
本文档为【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7997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5KB
软件:Word
页数:17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1-15
浏览量: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