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浅论悲剧快感

浅论悲剧快感

举报
开通vip

浅论悲剧快感浅论悲剧快感 摘要:作为审美形态的一种特殊方式,悲剧审美快感在审美领域引发诸多争辩。普遍的观点认为,悲剧审美快感来源于悲剧痛感,并通过内在机制艺术性地转化为人们乐于接受的形式,从而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实现悲剧痛感转化为审美快感。因此,对悲剧快感的把握必须从悲剧痛感、内在机制的转换、主体情感体验等方面来分析。 关键字:悲剧快感悲剧痛感内在机制主体情感 正文:从美学发展史来看,较早对悲剧快感进行论述的要数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第六章谈到悲剧功用时指出悲剧“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1]“怜悯”...

浅论悲剧快感
浅论悲剧快感 摘要:作为审美形态的一种特殊方式,悲剧审美快感在审美领域引发诸多争辩。普遍的观点认为,悲剧审美快感来源于悲剧痛感,并通过内在机制艺术性地转化为人们乐于接受的形式,从而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实现悲剧痛感转化为审美快感。因此,对悲剧快感的把握必须从悲剧痛感、内在机制的转换、主体情感体验等方面来分析。 关键字:悲剧快感悲剧痛感内在机制主体情感 正文:从美学发展史来看,较早对悲剧快感进行论述的要数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第六章谈到悲剧功用时指出悲剧“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1]“怜悯”主要反映在对悲剧人物的情感认同,只有对悲剧人物行为表示认同,审美主体才有可能对悲剧人物产生怜悯、同情等。伴随着悲剧人物的情感波动,审美主体情感潜在的怜悯逐步转化为与悲剧人物情感体验的“感同身受”,由此所引发的对命运恐惧感使审美主体产生了一种不可名状的痛感,随着情节的深入,这种痛感得到漫延。压抑与堆积的痛感一直持续到文本的末尾,直到悲剧人物完成了他的悲剧使命,为悲剧划上句号。审美主体在此时如释重负,压抑的痛感得到宣泄与升华,由此引申的对悲剧人物命运的思考将其带到一层更高的精神境界,对这种精神境界的解读所引起的审美愉悦,实现了悲剧痛感对悲剧快感的转化。 在亚里士多德之后,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把世界分为表象与意志两个层面,认为生命的本质是痛苦的,悲剧快感是“认识到生命意志的虚幻性而产生的听天由命感”。[2]获得快感即要摆脱意志。尼采强调世界意志的“永恒生命”本质,提出著名的“形而上的慰藉”学说,认为悲剧“用一种形而上的慰藉来解脱我们:不管现象如何变化,事物基础中的生命仍是坚不可摧的和充满欢乐的。”[3]可以说,叔本华和尼采都肯定世界意志不可毁灭的永恒性,两者的不同在于叔本华对生命本质痛苦的扩大化,悲剧仅仅是消极意志的附庸,对痛苦的消极适应延伸出来所谓悲剧的快感。在尼采看来,对生命意志坚不可摧的歌颂一扫叔本华的消极适应观,悲剧的本质不是制造痛苦,而是通过悲剧表象来反映生命意志的永恒,由此生成一种“形而上的慰藉”。 悲剧痛感转化为悲剧快感必然要求审美主体在欣赏悲剧过程中产生两种相对立的情感形态,这两种情感形态的对立构成情感转化的必要条件与根本特征。与其他情感转化有所区别,悲剧审美率先引入的是负面情绪的悲哀、恐惧、怜悯等,在文本情节的推动下,这种负面情绪不断上升,在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达到顶点时出现转折点,并逐渐平复,转化为感动、惊奇甚至快乐。这与中国古代的“物极而反”思想相类似。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悲剧痛感与快感的转化机制可以用地球两极来类比,负面心理相当于向两极中任意 一极靠近,在极点中悲剧达到了顶点,此时,审美主体的负面情绪也达到极限,过极点后审美主体的情绪出现了转折,所产生的悲剧痛感得到释放,由此逐步转化为正面情绪,产生了审美愉悦感,即审美快感。当然,悲剧痛感与快感的转化机制不仅仅依靠心理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也仰赖于生理机制的宣泄。情感的宣泄即神经能量的释放。在现实生活中,审美主体或多或少地郁积着各种痛楚,欣赏悲剧则成为这种痛楚疏导与宣泄的契机,现实的痛楚拉近了审美主体与悲剧主人公的距离,在对悲剧痛苦的宣泄过程中,审美主体一并通过生理的眼泪等机能实现了心灵的净化与对痛楚的清空。 无论是悲剧痛感快感的产生,还是痛快感机制的转换,始终离不开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悲剧首先引发的是人们的怜悯与同情。无论是古希腊流行的“命运说”、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黑格尔的“永恒正义说”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环境说”,悲剧所发挥的第一作用是冲击审美主体的道德感,悲剧主人公在与道德感相左的情境中容易引发审美主体的共鸣,由此引发的怜悯与同情构成审美痛感的基础部分,审美主体的痛感随着悲剧情节的发展不断发酵,到悲剧结尾时达到临界点。此时,审美主体情感的宣泄与转化也面临着一个转折,这种宣泄与转化既包括心理的也包括生理的。用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高峰体验”理论来理解,主要指审美主体在欣赏悲剧时进入一种自我实现和自我超 越的状态,这种状态产生的时空混乱感使审美主体感受到极度的欢乐。在悲剧高潮中,这种欢乐的体验超越了平常的高度,远远超出了现实的维度。 根据“高峰体验”说,悲剧痛感与快感在传统上的表现方式为“如释重负”,即审美主体压抑太多的痛感在瞬间中得到转换,痛感迅速释放,极度快感瞬间产生的过程。其实除了这种极速宣泄与转化过程,悲剧快感的产生也同样依赖于对审美主体对悲剧情节的情感预设,这在中国传统的悲剧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古典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两个情投意合的恋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于受传统伦理道德的 制约,无法结合,遂双双殉情,悲剧在这里可以说达到顶峰,但对审美主体来说,悲剧快感的高潮并不是在这一环节,而是在梁祝双双化蝶之后,这种大团圆的情感预设与情节突转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习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悲剧意味,但其产生的悲剧审美快感远远超出了其他悲剧的快感。 参考书目:[1]《诗学●诗艺》 [2]、[3]《悲剧的诞生》
本文档为【浅论悲剧快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3743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1-22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