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

举报
开通vip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 第一章 总则 1.1 为加强和规范全省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下简称《省实施办法》,~以及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结合全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是与《城市规划法》和《省实施办法》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其适用范围同《省实施办法》...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 第一章 总则 1.1 为加强和规范全省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下简称《省实施办法》,~以及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规范~结合全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是与《城市规划法》和《省实施办法》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其适用范围同《省实施办法》。 1.3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河道、管线等适用本规定。 1.4 编制城市规划~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本规定。 第二章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2.1 城市用地分类 2.1.1 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 2.1.2 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众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的水域,~可以计入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2.2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 2.2.1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2.2.2 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小城市,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 2.2.3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规定见表2.2.3。 2.2.4 表2.2.3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其适建性。 2.2.5 需改变经批准的规划用地性质或超出表2.2.3规定的适建范围的~应对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批准后方可实施。 2.2.6 城市新建居住区应按国家和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2.3 建筑基地控制指标 2.3.1 建筑基地最小面积应不低于表2.3.1的规定。 表2.3.1 建设基地面积下限指标 住宅建筑 非住宅建筑 建设项目类型 低层 多层 高层 低层 多层 高层 建设基地面积,平方米, 500 1000 2000 - 1000 3000 2.3.2 建筑基地不足上述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核准建设, 2.3.2.1 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2.3.2.2 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2.3.3 城市规划区内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 2.3.4 城市各类建筑的建筑密度、容积率应不超过表2.3.4的规定。编制特大城市的中心区详细规划、城市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容积率等非强制性指标作适当调整~经规定程序批准后实施。 2.3.5 建筑基地原有的容积率已超过规定值的~不得在该基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 2.3.6 在符合消防、抗震、卫生、交通等有关规定和本规定的前提下~在自身功能需要以外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空间的~可按表2.3.6的规定增加建筑面积~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该建设基地的规定建筑面积的百分之二十,规定建筑面积=建设基地面积×该基地允许建筑容积率,。 表2.3.4 各类建筑密度、容积率上限指标 建筑密度(%) 容积率 新区 旧区 新区 旧区 建设类型 ?类 ?类 ?类 ?类 ?类 ?类 ?类 ?类 气候区 气候区 气候区 气候区 气候区 气候区 气候区 气候区 低层 33 35 35 40 1.0 1.1 1.1 1.2 多层 26 28 28 30 1.6 1.7 1.7 1.8 住宅 建筑 中高层 24 25 25 28 1.9 2.0 2.0 2.2 高层 20 20 20 20 3.5 3.5 3.5 3.5 多层 45 50 2.5 3.0 办公 建筑类 高层 35 40 5.0 6.0 公共多层 55 60 3.5 4.0 建筑 商业 建筑类 高层 50 55 5.5 6.5 低层 45 50 1.0 1.2 工业 建筑类 多层 40 45 2.0 2.5 注:1. 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附录A之A.0.1的规定, 江苏省位于?类气候区的城市包括连云港、徐州的全部辖区~宿迁大部,泗洪除外,~淮安北部,涟水,~盐城北部,滨海、阜宁、射阳,,位于?类气候区的城市包括扬州、泰州、南通、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的全部辖区~盐城大部,滨海、阜宁、射阳除外,~宿迁南部,泗洪,、淮安大部,涟水除外,。 2.城市新区、旧城区范围由城市总体规划确定。 3.表中所列数值以单块筑基地计算~住宅建筑密度和住宅建筑容积率分别是指住宅建筑净密度和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住宅建筑的建设基地达到居住组团及以上规模时~采用居住用地控制上限指标的~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3.0.2.2条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折算。 4.科研、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等设施的容积率控制指标~应按有关规定执行~但不得超过上表中相应住宅建筑的指标。 5.综合类建筑按不同性质建筑面积比例折算。 6.表中指标不包括地下层建筑面积,但计算各类建筑相关配套设施指标时~地下层建筑面积应计入建筑总面积。 表 2.3.6 开放空间增加建筑面积指标 允许建筑容积率 每提供1平方米有效面积的开放空间~允许增加的建筑面积,平方米, <2 1.5 ?2-<4 2.0 ?4-<6 2.5 ?6 3.0 注:开放空间的条件和计算方法见附表四。 2.3.7 建筑物之间因公共交通需要~架设穿越城市道路的人行通道且符合下列规定的~其建筑面积可不计入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范围。 2.3.7.1 通道内不设置商业设施~通道全天候对公众无偿开放。 2.3.7.2 通道下的净空高度不小于5.0米~但穿越宽度小于16米且不通行公交车辆的城市支路的通道下的净空高度可不小于4.5米。 第三章 建筑管理 3.1 建筑间距 3.1.1 建筑物的间距应符合消防、抗震、安全的要求~并综合考虑采光、通风、环保、视觉卫生、工程管线和文物保护等的要求~同时执行本规定。 3.1.2 住宅建筑的日照一般应通过与其正面相邻建筑的间距控制予以保证。不能通过正面日照满足其日照标准的~对住宅建筑日照间距的控制不应影响周边相邻地块特别是未开发地块的合法权益,主要包括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物退让,。 3.1.3各市、县,市,正南北向住宅建筑日照间距系数低限值按表3.1.3执行。3.1.3.1 住宅建筑的建筑间距按下列公式计算,图示见附录二,: L=L?L 12 L=建筑间距 L=日照间距 1 L=遮挡建筑遮阳点至该建筑背阳面外墙的距离3.1.3.2 住宅建筑的日照间距按下列公式计2 算,图示见附录二,: L=i?H 1 L=日照间距 1 i=日照间距系数 H=建筑的计算高度 3.1.3.3 住宅建筑日照间距可按表3.1.3.3不同方位日照间距折减系数换算。 表 3.1.3.3 不同方位日照间距折减换算表 方位 ,0?--?15? ,15--?60? ,60? 折减值 1.0L 0.9L 0.95L 111 注:1、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2、本表仅适用于无其他日照遮挡的条式住宅之间。 3.1.4 住宅建筑间距非平行布置时~当相互夹角小于等于60º时, 其最窄处建筑间距按平行布置的住宅建筑间距控制,当相互夹角大于60º时, 其最窄处建筑间距按垂直布置的住宅建筑间距控制。方位角计算以被遮挡住宅建筑方位为基准。 3.1.5 低、多层(含中高层) 住宅建筑日照间距: 3.1.5.1 低、多层住宅建筑日照间距~条式建筑按3.1.3条计算确定,点式建筑根据具体情况参照3.1.5.2和附录一第3条计算确定。 3.1.5.2 在南北向住宅建筑南侧,或东西向住宅建筑东西侧,垂直,夹角,60?,布置的低、多层住宅建筑~其建筑日照间距按表3.1.3标准乘以0.9系数控制~当垂直住宅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5米或3幢以上,含3幢,垂直住宅建筑平行布置时~按平行布置住宅建筑控制。 3.1.5.3 住宅建筑地面层为休闲、健身、绿化等用于公益活动的底层架空层~或为层高不大于2.2米的自行车库等附属用房时~可扣除其高度计算日照间距。 沿街多层住宅建筑地面层为非住宅用房时~可扣除其高度计算日照间距。 低、多层住宅建筑地面层为除前两款规定以外的非住宅用房时~视同住宅建筑控制日照间距。 3.1.6 高层住宅建筑日照间距: 3.1.6.1 高层住宅建筑应与受其影响的周边地区统一规划~并应进行日照计算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保证高层住宅建筑之间及受其影响的周边地区住宅建筑的有效日照时间符合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规定。 3.1.6.2 高层住宅建筑之间以及高层住宅建筑与多、低层(含中高层)住宅建筑之间的日照间距~可按3.1.3条计算确定。 3.1.6.3 高层住宅建筑含有非住宅用房的~从其最低住宅层计算日照间距。 3.1.7 住宅建筑山墙非平行布置时~以其最窄处控制山墙间距。 沿街相邻建筑之间~其两侧山墙均无门、窗、阳台时~在满足消防和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其山墙间距可酌情减少或毗邻建造。 3.1.8 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应符合表3.1.8的规定。 表3.1.8 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米, 高层,遮挡, 多层、中高层,遮挡, 低层,遮挡, 山墙 山墙 山墙 平行布垂直平行垂直平行 垂直 两单侧单侧单侧置 布置 布置 布置 布置 布置 两侧 两侧 侧 或无 或无 或无 高层 ,被遮30 25 13 - 18 15 13 - 18 15 13 - 挡, 多层 ,被遮30 20 13 - 12 10 8 - 12 - 6 - 挡, 低层 ,被遮30 20 13 - 12 10 8 - 6 - - - 挡, 注:1、“遮挡”是指平行或垂直布置时~该住宅建筑为遮挡建筑~“被遮挡” 是指平行或垂直布置时~该住宅建筑为被遮挡建筑。 2、“平行布置”包括南北向和东西向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包括南北向和东西向垂直布置。 3、“两侧”是指相对两侧山墙均有窗户、阳台或开门,“单侧或无”是指相对山墙一侧无或两侧都无窗户、阳台或开门。 4、“-”表示按消防和施工安全等控制。如山墙之间有公共道路的~在符合消防和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同时~山墙间距不得小于6米。 3.1.9 非住宅建筑与住宅建筑的间距: 3.1.9.1 非住宅建筑位于住宅建筑南侧或东西侧的~其建筑间距按住宅建筑间距规定控制。 3.1.9. 2 非住宅建筑位于住宅建筑北侧的~其最小间距应符合表3.1.9.2规定。 表3.1.9.2 住宅建筑,南侧,,与非住宅建筑,北侧, 之间的最小间距(米) 高层住宅建筑 多层、中高层住宅建筑 低层住宅建筑 山墙 山墙 山墙 平行垂直平行垂直平行 垂直 两单侧单侧或两单侧布置 布置 布置 布置 布置 布置 两侧 侧 或无 无 侧 或无 高层非住24 20 13 - 15 13 - 12 13 13 - 9 宅建筑 多层非住18 13 9 - 12 9 - 10 6 - 6 - 宅建筑 低层非住9 9 9 - 9 6 6 - 9 - - - 宅建筑 注:独立布置的单层传达室、配电房等附属建,构,筑物在符合消防和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前 提下~其与南侧住宅建筑的最小间距可酌情减少。 3.1.9.3 低层非居住建筑与相邻住宅建筑山墙垂直时~在符合日照、环保、施工、安全、消防和交通等要求的前提下~如山墙无门、窗、阳台~其间距可酌情缩小。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沿街非住宅建筑可与相邻住宅建筑山墙毗邻建造。 3.1.10 非住宅建筑的间距: 3.1.10.1 非居住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应符合表3.1.10.1的规定。 表 3.1.10.1 非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米) 高层 多层 低层 山墙 山墙 山墙 平行垂直平行垂直平行 垂直 单侧单侧或单侧布置 布置 布置 布置 布置 布置 两侧 两侧 两侧 或无 无 或无 高层 18 15 13 - 13 13 - 9 9 9 - 9 多层 13 13 9 - 12 9 - 6 6 - 6 6 低层 9 9 9 - 6 6 6 - 6 6 - 6 注:1、裙房高度小于10米,含10米,时~按低层间距控制,高度超过10米、小于24米,含24米,时~按多层间距控制, 高度超过24米时~按高层间距控制。 2、独立布置的单层传达室、配电房等附属建,构,筑物在符合消防和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其与非住宅建筑的最小间距可酌情减少。 3.1.11 工业建筑、仓储(库)建筑之间的建筑间距等按相关的消防、安全间距控制。 3.1.12 医院的病房楼、休(疗)养建筑、幼儿园、托儿所的日照间距~大城市按表3.1.3大城市大寒日2小时标准系数增加0.25计算,中小城市按表3.1.3中小城市大寒日3小时标准系数增加0.2计算。 老年人居住建筑和中、小学的教学楼的日照间距~大城市按表3.1.3大城市大寒日2小时标准系数增加0.2计算,中小城市~按表3.1.3中小城市大寒日3小时标准系数增加0.15计算。 学生宿舍按住宅建筑间距控制。 3.2 建筑物退让 3.2.1 沿建设用地边界和沿城市道路、河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保护范围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应符合日照、消防、抗震、安全的要求~并综合考虑采光、通风、环保、视觉卫生、工程管线和文物保护等的要求~同时符合本规定。 3.2.2 建筑物后退建设用地边界距离,建筑物离界距离及主要、次要朝向图示见附录三,: 3.2.2.1 沿建设用地边界一侧的遮挡建筑~其主、次要朝向退让建设用地边界,规划用地红线,的最小距离为0.5L,当沿建设用地边界另一侧被遮挡的建筑为已知非住宅建筑时~遮挡建筑退让建设用地边界,规划用地红线,的最小距离按表3.1.9.2或者表3.1.10.1规定间距的二分之一计算确定。 3.2.2.2 沿建设用地边界一侧的被遮挡的住宅建筑~其主要朝向退让建设用地边界,规划用地红线,的最小距离为0.5L。 沿建设用地边界一侧的被遮挡的非住宅建筑~其主要朝向退让建设用地边界,规划用地红线,的最小距离按表3.1.9.2或表3.1.10.1规定间距的二分之一计算确定。 3.2.2.3 各类建筑的次要朝向,不涉及遮挡关系,~其退让建设用地边界,规划用地红线,的最小距离按表3.1.8、表3.1.9.2或表3.1.10.1规定山墙间距的二分之一计算确定。3.2.2.4 建设用地边界另一侧是城市道路、河道的~应按照退让城市道路、河道的规定执行。离界距离小于消防间距时~应按符合消防间距的要求确定离界距离。 3.2.2.5 3.1.12条所列建筑物按住宅建筑离界距离控制。 3.2.2.6 临道路建筑在符合城市规划以及消防、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相邻基地边界线两边的建筑可毗邻建造。 3.2.2.7 相邻地块~当一方已经退让超过规定距离时~另一方如需减少离界距离~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符合日照、消防、施工、安全等要求。 ,2,取得退让较多方土地使用权和房产权所有者的同意。 3.2.2.8 建筑间距范围内有公共道路的~公共道路部分是否计算在离界距离内~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退让道路红线要求、遮挡方位等因素具体规定。 3.2.2.9 地下建筑物的离界距离~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前提下不小于3米。 3.2.3 建筑物后退城市道路红线距离: 3.2.3.1 沿城市道路的建筑物~应按道路功能、路幅宽度以及建筑物类别、高度~确定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最小后退距离按表3.2.3.1控制。为有利于形成整洁有序的城市界面~同一城市路段同侧建筑物后退城市道路红线的距离应有机组合。 表3.2.3.1 建筑物后退城市道路规划红线最小距离(米) 建筑高度 道路宽度 小于24米 24-50米 大于50米 40米以上 8 12 15 30米以上-40米 6 10 15 20米以上-30米 5 中、小城市10~大城市8 15 20米及以下 3 中、小城市10~大城市8 15 注:1、高低层组合的建筑后退距离按建筑不同高度分别控制。 2、特大城市可参照本表制定规定。 3.2.3.2 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以建筑物地面层最突出的外墙,含柱,边线计算。挑檐、雨蓬等突出部分的设置不得影响道路通行安全和通过能力。建筑物的台阶、平台、窗井、地下建筑及建筑基础和除基地内连接城市管线以外的其他地下管线等不允许突入城市道路红线。 3.2.3.3 沿公路的建筑物~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路段两侧~按后退城市道路红线要求执行,在其余路段两侧~其后退公路两侧边沟(截水沟、坡脚护坡道)外缘~国道不少于20米~省道不少于15米~县道不少于10米~其它道路不少于5米。 3.2.3.4 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如影剧院、展览馆、大型商场、体育馆、游乐场、车站、码头等~其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按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控制~未制定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的~按人、车流集散需要确定~但不应小于8米。 3.2.3.5 道路平面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表3.2.3.1规定数值(由道路规划红线直线段与曲线段的连接点算起)~并应同时满足交叉口行车三角视距控制要求。 3.2.3.6 立体交叉口四周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按详细规划执行或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核定。 3.2.3.7 地下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按3.2.2.9条确定。 3.2.4 铁路沿线建筑物后退铁路临建筑物最近一道轨道中心线的距离按表3.2.4规定的距离控制。 表3.2.4 铁路沿线建筑物后退铁路轨道中心线最小距离,米, 铁路等级 建筑物后退距离,米, 铁路干线 20 铁路支线 15 3.2.5 沿河道两侧新建建筑物~其后退驳岸顶,河道上口线,沿河一侧边线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8米,驳岸延后实施的~后退规划驳岸顶,河道上口线,沿河一侧边线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10米。在设防洪堤河道两侧~建筑物后退蓝线距离还应符合防洪有关规定。城市规划确定的特殊河段~建筑物的后退距离可适当调整~通过编制该河段的详细规划~经规定程序批准后实施。 3.3 建筑物的高度控制 3.3.1 建筑物的高度应符合城市空域、文物保护、建筑间距、风景旅游区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要求。 3.3.2 商业中心区、历史街区和风景名胜区等的建筑高度由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规定确定或根据景观要求制定规定。 3.3.1.2 建筑物临两条以上道路的~按主要朝向的道路规划红线计算控制高度~建筑所临道路的另一侧为广场、河道、电力线保护区的~在计算高度时~广场、河道、电力线保护区的1/2宽度连同道路红线宽度一并计算~但风景旅游区的河道除外。 3 3.4 建筑基地的绿地 3.4.1 各类新建建筑基地内的绿地面积占基地面积的比例(绿地率): 3.4.1.1 居住区绿地率不小于30%。居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其中包括了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 3.4.1.2 工业、商业、金融、仓储、交通枢纽、市政公用设施等单位~绿地率不小于20%。对环境有大气、噪音污染的厂矿单位~绿地率不小于30%。 3.4.1.3 机关团体、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部队等单位~绿地率不小于35%。 3.4.1.4 属于旧城改建的上述项目~绿地率可以降低五个百分点。 3.4.2 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面积指标: 3.4.2.1 组团不小于0.5平方米/人,小区(含组团)不小于1.0平方米/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小于1.5平方米/人~旧区改建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的70%。 3.4.2.2 居住小区内每块公共绿地面积应不小于400平方米~且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绿地面积在规定的建筑日照间距范围之外。公共绿地内的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小于70%。 3.5 建筑基地出入口 3.5.1 与城市道路相交的出入口通道与城市道路应尽量采用正交布置~如斜交则不宜小于75?。 3.5.2 各类建筑基地出入口位置距离城市主干道交叉口不宜小于80米~距离次干道交叉口不宜小于50米~距桥隧坡道的起止线的距离~不宜小于30米。 基地位于两条以上道路交叉口~出入口应设置在级别较低的道路上。 3.5.3 建筑物沿街部分长度超过150米或总长度超过220米时~应设置净高与净宽均不小于4米的消防车道。 3.6 各类建筑配建停车位指标3.6.1 住宅建筑停车位最低控制指标见表3.6.1。 表3.6.1 住宅建筑停车位最低控制指标类别 小汽车自行车一类居住区1辆,户1辆,户 二类居住区0.4辆,户2辆,户 3.6.2 公共建筑停车位控制指标见表3.6.2。 表3.6.2 公共建筑停车位最低控制指标 小汽车 自行车 建筑 车位,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车位,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类别 办公 50 300 商业、金融、服务业、50 750 市场等 文化、娱乐、餐饮 60 500 医 院 30 300 3.6.3 扩建建筑~其扩建部分按表3.6.1、表3.6.2要求配建停车位。原建筑配建不足的~应在扩建的同时补建不足的停车位。 3.6.4 各类停车位面积应根据具体停车方式~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3.6.5 各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结合当地实际~统筹考虑各类建筑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位的最低控制指标~但小汽车的最低控制指标不得低于表3.6.1、表3.6.2的规定。 第四章 市政公用设施与工程管线综合 4.1 给水 4.1.1 城市给水应集中供水~严格控制工业和公共设施自备水源。非居民生活用水尽量不采用地下水。有条件的地区宜采用分质供水。 4.1.2 城市配水管网应逐步形成环状~城郊的村镇应纳入城网统一供水。 4.1.3 用地表水作为城市供水水源~其取水构筑物应选在城市和工业企业的上游清洁河段。必须设置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各水源保护区的具体界限~应在城市总体规划与分区规划中图示。 4.1.4 一级保护区范围以取水口为中心~半径100米。二级保护区范围~为取水口上游1000米、下游200米、陆域200米、一级保护区以外的范围~流速平缓~有倒流、潮汐或河流断面狭窄、河道两端建闸的河流~其下游水域可相应扩大到1000米~有关地区还应考虑潮水顶托或上下游水流方向互换等情况。准保护区范围以污染源不影响流域水质、保证取水口水质的要求划定。各级保护区的有关规定按《江苏省城镇供水资源管理条例》执行。 4.1.5 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的深井周围30米范围内(岩溶水及易受污染的深井可相应扩大)~严禁设置厕所、污水坑、粪坑、渗水坑及垃圾堆等污染源~已建的必须拆除。 4.1.6水厂用地应按规划期给水规模确定~必要时应结合长远发展预留用地。用地控制指标按表4.1.7采用。水厂厂区周围,厂区用地内,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0米的绿化地带。 4.1.7 加压泵站位置宜靠近用水集中地区。泵站用地应按规划期给水规模确定~用地控制指标按表4.1.7采用。泵站周围,泵站用地内,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0米的绿化带。 表4.1.7 水厂及加压泵站用地控制指标 建设规模 地表水水厂 地下水水厂 23?d/m, 加压泵站,m32323,万m/d, ,m?d/m, ,m?d/m, 5,10 0.7,0.50 0.40,0.30 0.25,0.20 10,30 0.50,0.30 0.30,0.20 0.20,0.10 30,50 0.30,0.10 0.20,0.08 0.10,0.03 注:1(建设规模大的取下限~建设规模小的取上限。 2(地表水水厂建设用地按指标适用常规处理工艺~厂内设置预处理或深度处理构筑物以及污泥处理设施时~可相应增加用地。 3(地下水水厂建设用地按指标适用消毒工艺~厂内设置特殊水质处理工艺时~可相应调整用地指标。 4(加压泵站设有大容量的调节水池时~可相应增加用地。 4.2 排水 4.2.1 新建城镇和城市新建区应采用分流制,城市旧城区结合旧城区改造逐步实现分流制。 4.2.2 污水处理厂应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位置和范围~按远期规模确定用地面积。污水处理厂周围,厂区用地内,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0米的绿化带。厂址宜选在无洪涝威胁~地质条件较好~地下水位较低~便于排放尾水和消纳污泥~兼顾农田灌溉的城市下游地区。排水口设置应不影响城市集中供水水源地水质~在取水口下游不少于1000米。厂区尽量设在城市生活区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根据规模大小~应与居住区或公共建筑保持不少于100米的卫生防护距离。污水处理厂规划用地指标宜按照表 4.2.2采用。 4.2.3 排水泵站规划用地指标宜按照表4.2.3采用。泵站周围,泵站用地内,宜设置宽度不小于10米的绿化带。 表4.2.2 城市污水处理厂规划用地指标,m??d/m?, 用地指标 建设规模 二级处理 (万m?/d) 一级处理 不含污泥消化 含污泥消化 20以上 0.3-0.5 0.5-0.8 0.6-1.0 10-20 0.4-0.6 0.6-0.9 0.8-1.2 5-10 0.5-0.8 0.8-1.2 1.0-2.5 2-5 0.6-1.0 1.0-1.5 2.5-4.0 1-2 0.6-1.4 1.0-2.0 4.0-6.0 表4.2.3 排水泵站规划用地指标 雨水泵站 污水泵站 建设规模 用地指标 建设规模 用地指标 ,l/s, ,m?.s/l, ,l/s, ,m?.s/l, 20000以上 0.4-0.6 2000以上 1.5-3.0 10000-20000 0.5-0.7 1000-2000 2.0-4.0 5000-10000 0.6-0.8 600-1000 2.5-5.0 1000-5000 0.8-1.1 300-600 3.0-6.0 ---- ---- 100-300 4.0-7.0 注:合流泵站可参考雨水泵站指标。 4.3 城市燃气 4.3.1 城市燃气分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三类。应根据国家能源政策、燃气资源条件与燃气的技术特性~结合城市燃气工程现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近远期发展燃气气源种类。 4.3.2 城市燃气气源厂,门站,应位于城市的下风向并留出必要的卫生、安全防护地带~具有适宜的地形、工程地质等条件,与周围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应符合防火的有关规定。 4.3.3 地下燃气管道不得从建筑物和大型构筑物下穿越~不得在堆积易燃、易爆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和具有腐蚀性液体的场地下穿越,不宜与其他管道或电缆同沟敷设~当需要同沟敷设时必须采取防护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 4.3.4 燃气储配站应远离居民稠密区、大型公共建筑、重要物资仓库以及通信和交通枢纽等重要设施~靠近城市道路~宜在城市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地势平坦~工程地质条件好~地面高出防洪标高。 4.3.5 燃气调压站的设置:一般采用区域调压站。中、低压调压站服务半径500-1000米。应设在用气比较集中的地区~但尽量避开闹市区。调压站与周围建筑物、构筑物的距离应符合表4.3.5规定。 表4.3.5调压站(含调压柜)与其他建筑物、构筑物水平净距,米, 建筑 调压装置入口 建、构筑 重要公共 铁路 电力变配 城镇道路 红线 形式 燃气压力级制 物外墙 建筑外墙 中心线 电柜 高压(A) 18.0 30.0 25.0 5.0 6.0 地上 高压(B) 13.0 25.0 20.0 4.0 6.0 单独 次高压(A) 9.0(7.0) 18.0(14.0) 15.0(12.0) 3.0(2.0) 4.0 次高压(B) 6.0(4.0) 12.0(8.0) 10.0(8.0) 3.0(2.0) 4.0 建筑 中压(A、B) 6.0(4.0) 12.0(8.0) 10.0(8.0) 2.0(1.0) 4.0 地下单 中 压(A、B) 3.0 6.0 6.0 - 3.0 独建筑 注:1.当调压装置露天设置时~则指距离装置的边缘。燃气设计压力,表压,分级,Mpa,:高压,A,2.5 总容积(m) ?50 201-500 200 1000 2500 5000 5000 3序单罐容积(m) 号 防火间距,米, ?20 ?50 ?100 ?200 ?400 ?1000 -- 名称 居住区、村镇、学校、影剧院、1 60 70 90 120 150 180 200 体育馆等人员集中的地区 2 工业区,最外侧建筑物外墙, 50 60 70 90 120 150 180 铁路 国家线 60 70 80 100 3 (中心企业专用线 25 30 35 40 线) 公路 高速、I、?级 20 25 30 4 (路 ?级、?级 15 20 25 肩) 5 架空电力线(中心线) 1.5倍杆高 1.5倍杆高~但35KV以上架空电力线应大于40m 6 I、?级通信线(中心线) 30 40 注:1(防火间距应按本表总容积和单罐容积较大者确定。 2(地下贮罐的防火间距可按本表减少50%。 3(设有防液堤的全冷冻式贮罐的防火间距可按本表规定执行。 4(与本表以外的其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执行。 4.3.8 液化石油气瓶装供应站应选在供应区域的中心附近~靠近道路~供应半径1000米~供应范围5000,10000户。瓶装供应站的瓶库与站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应不小于表4.3.8的规定。 表4.3.8 瓶装供应站的瓶库与站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米, 3 总存瓶容积,m, ?10 ,10 项 目 民用建筑 10 15 重要公共建筑 20 25 主要道路,路肩, 10 10 次要道路,路肩, 5 5 注:1(总存瓶容积按实瓶个数与单瓶容积的乘积计算。 2(瓶库与高层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执行。 4.4 公共交通 4.4.1 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为公交行驶道路、站场设置提供优先条件。 4.4.2 公交首末站 4.4.2.1 首末站的位置应紧靠客流集散点和道路客流主要方向同侧。不应在平交路口附近设置首末站。 4.4.2.2 首末站的用地:规划用地面积宜按每辆标准车用地90-100平方米计算(回车道、候车廊另行计算)。若营运车辆少于10辆~或者用地不够方正、地形高低不平等利用率不高时~用地宜乘1.5的系数。 4.4.3 城市公共电、汽车中途站 4.4.3.1 平均站距宜在500-800米~市中心区宜用下限值~城市边缘区宜用上限值~郊区站距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4.4.3.2 在路段上设置停靠站时~上、下行对称的站点应在道路平面错开~错开距离为车辆前进方向迎面30米。在路段上~应尽量减少同向换乘距离~且不应大于50米~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00米。 快速路、主干路及郊区的双车道公路应采用港湾式中途站~其他道路的路旁绿带较宽地段宜采用港湾式中途站。 4.4.3.3 在交叉口附近设中途站~应距交叉口边线50米以外。 4.4.4 出租汽车营业站设置~其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米~规划用地宜按150-300平方米控制。 4.4.5 城市公共交通停车场 4.4.5.1 按城市总体规划统一安排停车场用地~均匀地布置在各个区域性线网的重心处。在旧城区、城市主要交通枢纽附近~新建居住区或卫星城~应预留包括停车在内的公交用地。 4.4.5.2 停车场的规划用地宜按每辆标准车用地150平方米计算。在用地特别紧张的大城市~公共交通首末站、停车场、保养场的用地可按每辆标准车用地不小于200平方米综合计算。 4.4.6 城市公共交通车辆保养场、修理厂: 4.4.6.1 车辆保养场布局应使高级保养集中~低级保养分散~并与公交停车场相结合。车辆保养场用地面积指标宜按表4.4.6.1采用。 表4.4.6.1 保养场用地面积指标 2保养场规模 每辆车用地面积,m, ,辆, 单节公共汽车和电车 铰链式公共汽车和电车 出租小汽车 50 220 280 44 100 210 270 42 200 200 260 40 300 190 250 38 400 180 230 36 4.4.6.2 修理厂的规划用地宜按250平方米/标准车~乘以年修理车辆数。 4.5 电力、电信、邮政 4.5.1 火力发电厂宜在三类工业用地内选址~应满足环保要求~地质条件好~水源充足、燃料供应便利~有煤灰场地~有高压架空线出线条件~且有发展余地。热电厂供汽半径一般不超过4000米。 4.5.2 变电所的所址选择应接近负荷中心~进出线方便~无腐蚀变电设备的环境污染~与有关设施(如军事、通讯、机场等)应根据规定保持一定的距离。 4.5.3 35,110KV变电所~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应按户内式设计。城市中心区域110KV变电所在技术经济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合理的条件下~应尽量做成地下式。 4.5.3.1 配电所在市中心地区、住宅小区、高层楼群、旅游网点等区域内应采用户内结构并尽可能设于其他建筑内。 4.5.3.2 高层建筑供电优先考虑在建筑底层或地下层设配电所或开闭所。 4.5.3.3 当城市用地紧张~选址困难或用电容量小而分散的建筑群宜采用箱体移动式配电所。 4.5.3.4 居住小区每个配电所,室,负荷半径不应大于250米~建筑面积30-50平方米。每1.2-2.0万户设一座开闭所~建筑面积200-300平方米~用地面积?500平方米。路灯配电室可与供电配电所合并设在其他建筑内~建筑面积20-40平方米。 4.5.4 市中心地区、高层建筑群区、市区主干路、繁华街道、重要风景旅游景区及新建居住区应采用地下电缆。 4.5.5 邮、电分局应设置于交通便利、运输邮件易于进出的地段。在闹市区、居住区、公共活动场所、大型工矿企业、大专院校以及车站、机场、港口等地方应设邮、电分局或服务点。 4.5.6 市内电话分局用地按城市规划预留。长途通信中心宜在城市中心区外选址~要控制其周围的建筑高度~保证微波传输质量。 4.6 环境卫生 4.6.1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应符合布局合理、美化环境、方便使用、整洁卫生和有利于环境卫生作业要求。 4.6.2 下列范围应设置公共厕所: 广场和主、次干道两侧~商业区、游览区、公园、市场、大型停车场、体育文化场(馆)、车站、码头、展览馆附近及其他公共场所~生活居住区,商服、文化、娱乐、体育、交通等对社会公众开放的公共性建筑内部。设置标准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参照有关标准确定。 4.6.2.1 公共厕所的间距或服务范围: 人流高度密集的街道和商业区间距不超过300米,一般街道宜为500-800米,未改造的老居住区服务半径100~150米,新建居住区服务半径250-400米。 4.6.2.2 公共厕所建筑面积指标: 新建居住区和旧城未改造区为30-60平方米/座,,商业金融区、车站、码头、文化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为50-120平方米/座。 4.6.2.3 公共厕所与民用建筑开窗一侧间距不小于5米~无窗一侧不小于3米。独立式公共厕所上面不得搭建住宅。 4.6.3 生活垃圾收集点应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产生的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要求~位置应固定~既要方便居民使用~又要不影响城市卫生和景观环境~服务半径不大于70米。 4.6.3.1 生活垃圾转运站采用封闭式、便于机械操作的站舍。应按服务范围和最终处置方式决定规模~尽量做到一次转运。 4.6.3.2 生活垃圾转运站数量和标准 采用非机动车收运方式时~生活垃圾转运站服务半径宜为400-1000米,采用小型机动车收运方式时~其服务半径宜为2000-4000米。生活垃圾转运站设置标准见表4.6. 3.2。 表4.6.3.2 生活垃圾转运站设置标准 2转运量,t/d, 用地面积,m, 与相邻建筑间距,m, 绿化隔离带宽度,m, >450 >8000 >30 ?15 >150-450 2500-10000 ?15 ?8 >50-150 800-3000 ?10 ?5 <50 200-1000 ?8 ?3 注:1 表内用地面积不包括垃圾分类和堆放作业用地。 2 用地面积中包括沿周边设置的绿化隔离带用地。 3 当选用的用地指标为两个档次的重合部分时~可采用下档次的绿化隔离带指标。 4.6.3.3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场址应不影响城市环境~在当地夏季主导风向下方~地下水流向的下游地区~距居民居住区、公共场所或人畜供水点500米以外。填埋区与河流或湖泊间距应大于50米。填埋场技术措施应满足当地的大气防护、水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及生态平衡要求。填埋场用地内周边绿化隔离带宽度应?20米。 设计填埋容量必须达到使用期10年以上。 4.7 工程管线综合 4.7.1 城市各类工程管线的建设~应符合城市规划各阶段的工程管线综合规划的要求。遵循先地下后地上、先深埋后浅埋的建设程序~并提倡使用综合管沟。同一类别管线应采用专项管沟敷设。 4.7.2 工程管线应与道路中心线平行敷设~不宜横穿道路~必须横穿道路的管线段应尽量与道路中线垂直。分配管线应敷设在支管线较多的一侧。道路红线宽度超过30米时~宜两侧布置给水配水管和燃气配气管,道路红线宽度小于30米时~宜在道路一侧布置排水管。 4.7.3 主要干管线应优先布置于绿化带、人行道、慢车道下。尽量不将管线布置在主干路的快车道下~地下管线布置次序,从道路红线向道路中心线方向,宜为:电力、电信、燃气配气、给水配水、热力、燃气输气、给水输水、雨水、污水。 4.7.4 应尽量减少道路交叉口中的管线交叉点,各种管线的敷设除交叉处外~不得上下重迭。地下管线交叉时~由上至下的排列顺序宜为:电信、电力、热力、燃气、、给水、雨水、污水。 4.7.5 地下管线交叉处的避让原则为:未建的管线让已建的管线~临时性管线让永久性管线~小口径管线让大口径管线~分支管线让主干管线~压力管让重力流管~易弯曲管让不易弯曲管~技术要求低的管线让技术要求高的。 4.7.6 管线穿越河道时~埋深不应妨碍河道的通航、整治、泄洪、引水~并保证管线的安全。管线跨越河道~其净空高度须符合防洪和航运要求。 4.7.7 在桥梁上敷设管线应符合市政工程管理部门的规定。设计桥梁应根据管线综合规划预留管线通过位置。 4.7.8 应根据土壤冰冻深度、土壤性质、路面结构和承受荷载的大小确定管线的覆土深度~一般情况下~应符合表4.7.8的规定。当不能满足表4.7.8要求时~应采取工程加固措施。有防冻要求的管线除满足表4.7.8的要求外~同时应满足防冻覆土深度的要求。 表4.7.8 工程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米) 序号 1 2 3 4 5 6 7 电力管线 电信管线 热力管线 燃气 给水 雨水 污水 管线名称 管线 管线 管线 管线 直埋 管沟 直埋 管沟 直埋 管沟 人行道0.50 0.40 0.70 0.40 0.50 0.20 0.60 0.60 0.60 0.60 最小下 覆土车行道深度 0.70 0.50 0.80 0.70 0.70 0.20 0.90 0.70 0.70 0.70 下 注:10kv以上直埋电力电缆管线的覆土深度不应小于1.0m。 4.7.9 工程管线在交叉点的高程应根据重力流排水管线的高程确定。工程管线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应符合4.7.9的规定。 表4.7.9 工程管线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米) 序 下面的管 1 2 3 4 5 6 线名称 电信管线 电力管线 净 燃气 号 距 给水污、雨水热力 管管 管线 排水管线 管线 直埋 管块 直埋 管线 沟 上面的 管线名称 1 给水管线 0.15 2 污、雨水排水管线 0.40 0.15 3 热力管线 0.15 0.15 0.15 4 燃气管线 0.15 0.15 0.15 0.15 直埋 0.50 0.50 0.15 0.50 0.25 0.25 电信 5 管线 管块 0.15 0.15 0.15 0.15 0.25 0.25 直埋 0.15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电力 6 管线 管沟 0.15 0.50 0.50 0.15 0.50 0.50 0.50 0.50 7 沟渠(基础底)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0.50 8 涵洞(基础底) 0.15 0.15 0.15 0.15 0.20 0.25 0.50 0.50 9 电车(轨底)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 铁路(轨底) 1.00 1.20 1.20 1.20 1.00 1.00 1.00 1.00 注:1、大于35KV直埋电力电缆与热力管线最小垂直净距应为1.00m。 2、燃气管线与电力和电信电缆在导管内敷设时的最小垂直净距为0.15m。 4.7.10 工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应符合表4.7.10的规定。 当受道路宽度、断面以及现状工程管线位置等因素限制难以满足要求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安全措施并征得主管部门同意后减少其最小水平净距。 4.7.11 电力架空杆线与电信架空杆线宜分别架设在道路两侧~且与同类地下电缆位于同侧。同一性质的工程管线宜合杆架设。线杆宜设置在人行道上距路缘石不大于1米的位置,有分车带的道路~线杆宜布置在分车带内。 4.7.12 架空管线与建,构,筑物的最小水平净距应符合表4.7.12的规定。 表4.7.12 架空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米) 建筑物 道路 铁路 名 称 热力管线 (凸出部分) (路缘石) (轨道中心) 10KV边导线 2.0 0.5 杆高加3.0 2.0 电 35KV边导线 3.0 0.5 杆高加3.0 4.0 力 110KV边导线 4.0 0.5 杆高加3.0 4.0 电信杆线 2.0 0.5 4/3杆高 1.5 热力管线 1.0 1.5 3.0 — 4.7.13 架空管线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应符合表4.7.13的规定。 表4.7.13 架空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米) 电 信 线 建筑物 道路 铁路 热力 名 称 电力线有 电力线无 (顶端) (地面) (轨顶) 管线 防雷装置 防雷装置 10KV及以下 3.0 7.0 7.5 2.0 4.0 2.0 电力 线 35-110KV 4.0 7.0 7.5 3.0 5.0 3.0 电信线 1.5 4.5 7.0 0.6 0.6 1.0 热力管线 0.6 4.5 6.0 1.0 1.0 0.25 注:横跨道路或与无轨电车馈电线平行的架空电力线距地面应大于9m。 第五章 城市景观与环境 5.1 城市景观规划 5.1.1 编制各个阶段的城市规划均应重视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城市总体规划应确定城市的景观体系~包括主要的景观地区、景观地带和景观结点~城市的轮廓线~制高点、视线通道、城市标志物、城市雕塑设置地以及视线通道等景观要素。 5.1.2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重要地区应专门编制城市景观规划。 5.1.3 编制景观规划地区内的各项建设均需符合景观规划有关要求~不需专门编制景观规划地区的建设~在提供规划设计条件和技术审查中应充分重视城市景观因素。 5.1.4 城市景观要注重城市的整体效果~提高城市整体环境质量,要注重形成城市景观的地方特色和各类功能区的特色。除历史文化保护地区外~要体现时代的特征。 5.1.5 城市景观规划应对景观地区、地带、景观保护范围、节点的建筑物、构筑物、城市小品等的体量、形式、风格、高度、色彩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技术要求。 5.2 居住建筑景观 5.2.1 新建住宅建筑应成片规划~形成居住小区或居住组团~尽量避免零星插建。 5.2.2 同一住宅建筑群体的风格、造型、色彩宜协调统一~并在此基础上~体现单幢住宅建筑的标识性。 5.2.3 涉及已建住宅建筑外部造型、色彩的改变~必须以楼幢为单位整体规划设计~并应保持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 5.2.4 封闭阳台~空调室外机、太阳能热水器、防盗铁栅等户外设施的安装~宜以楼幢为单位统一进行~不得影响城市景观。 5.3 城市干道两侧建筑景观: 5.3.1 沿街的立面和空间造型设计应符合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确定的原则~未制定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的~沿街建筑的建筑红线在符合有关退让规定的前提下~努力形成整洁有序的城市界面~并注意在形成城市界面的基础上结合交通、绿化和人流集散需要~变化街道空间~丰富城市景观。 5.3.2 沿街建筑红线与城市道路红线之间要合理布置绿化、城市小品。不得随意安排建设锅炉房、厨房间、污水池、化粪池等有碍城市景观、市容卫生的附属设施。。 配、变电室、泵房一般宜布置在地下室或底层~确需独立设置的~要根据消防、噪音、间距等规定进行布置~其外部形象应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协调~进出线路应埋入地下。 5.3.3 沿街建筑立面上设置烟囱、烧火道、垃圾道、空调室外机等设施时~应对上述设施进行隐蔽或美化。 缓冲带内不应建造任何永久性设施~不应作为单位内部职工停车用地。 5.3.4 沿街不宜设置实体围墙。确需砌筑的实体围墙~形式要美化~与周围景观协调~高度不宜超过2.2米。 5.4 沿街建筑室外装修 5.4.1 沿街建筑立面装修不应增设突出建筑红线的立柱、台阶等。。 5.4.2 最大沿街悬挑宽度:建筑红线至规划道路红线距离的1/3。沿街悬挑部分以下的净空高度应不小于3米。 5.4.3 建筑沿街立面装修不应增设突出原建筑红线的立柱、台阶。 5.4.4 高层建筑消防登高面上不应作悬挑装修。 5.4.5 室外装修不应增加使用面积~屋顶装修应符合有关间距、景观等的规定。 5.5 城市雕塑和建筑小品 5.5.1 设置城市雕塑要按照城市规划实施~雕塑选址应不影响城市交通和交通视线~方便公众观赏。 交通性广场不宜设置城市雕塑。 5.5.2 雕塑和小品应内容健康、造型优美~其设计应考虑设置环境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尺度、色彩、质感等因素。 5.6 户外广告、招牌、指示牌、公用电话等 5.6.1 设置广告、招牌、指示牌应当遵循安全、美观的原则~并应符合建筑物交通、消防、通风、采光安全等的要求~空间造型应与环境相宜。 5.6.2 建筑物在道路红线内悬挑的灯箱、广告、招牌与人行道的净空不小于3米。 与人行道垂直方向立柱布置的~其净空高度不小于2.5米~总高度不大于3.7米,不得侵入车道,立柱不得影响行人交通。 5.6.3 沿道路布置的落地灯箱、广告、指示牌~一般宜沿道路侧面平行布置~并尽量压缩占道路横断面的宽度。上述物体的尺寸、面积等允许范围由各市、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当地和设置点具体情况另行规定。 5.6.4 在道路交叉口和绿化隔离带内不应设置影响交通视线的灯箱、广告、招牌、指示牌。主、次干道两侧不应设置影响行车安全的闪烁照明。。 5.6.5 风景游览区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域内设置广告、招牌、指示牌等~其形式应与所处的环境相协调。 5.6.6 城市纪念性建筑、教育文化设施、政府行政用地、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范围内~ 不应设置商业性广告。 5.6.7 高层建筑的消防登高面不应设置广告构筑物,高层建筑的裙房屋顶不应设置破坏建筑空间格局的广告构筑物。 5.6.8 设置户外公用电话要按建筑小品要求设计~其位置不应影响行人交通~并不应在道路交叉口影响交通视线处设置。 5.6.9 住宅建筑上不得设置广告牌等设施。 第六章 城市空域保护和地下空间利用 6.1 城市空域保护 6.1.1 为保证城市空中微波通道和飞行航线等的畅通~应对相应空域划定保护范围~采取保护措施~控制建(构)筑物高度。 6.1.2 凡需防止电磁波干扰或设置产生电磁辐射设备的建设项目选址时~建设单位必须提供有关技术资料(防干扰或产生辐射的范围等)。 6.1.3 申请无线电通讯工程项目选址时~应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绘制微波通道走向及范围图~提出具体的空域保护要求及保护期限等。 6.1.4 微波站址与机场、大型桥梁及重要军事设施的距离不少于5公里~距离铁路不少于1公里。 6.1.5 在城市规划区内设机场的航空部门~应根据使用飞机的特性和助航设备性能~对机场及其附近一定范围~规定净空障碍物限制面的平面、斜面~绘制净空保护范围图~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航空,机场,主管部门审查认可后实施。凡在机场净空保护范围内~新建或改建建(构)筑物的高度必须符合机场飞行区技术标准规定的净空保护要求。 6.2 地下空间利用 6.2.1 地下空间利用应与地面建筑、人防工程、地下交通、管网、地下文物及其它地下构筑物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同一街区内公共建筑的地下空间应按规划进行互通设计。 6.2.2 市区新建民用建筑十层以上(含十层)或基础埋深在三米以上(含三米)的应配建满堂红防空地下室,市区新建九层以下(含九层)或基础埋深小于三米的民用建筑~不论是一次修建或分期建设的~按不小于地面总建筑面积的百分之三配建防空地下室,新建居住区、小区按不小于地面总建筑面积的百分之三~统一规划建设防空地下室。 6.2.3 地下人防工事与地面应有便捷的交通联系。独立的防空地下室应设置两个以上出入口~主要出入口应设置在城市支路附近。防空地下室的出入口、进排风口、排烟口、防爆口等~应结合地面建筑物和周围环境条件合理布置~有利于防空、排水和隐蔽伪装。 6.2.4 凡与防空地下室无关的管道~不宜穿过其围护结构。如因条件限制~允许管径小于70毫米的供水、采暖管道穿越~并应采取防渗漏措施。 6.2.5 地下通道的设计应与地上、地下建筑物密切配合~出入口应安排人流集散用地~其面积不小于50平方米。 6.2.6 建设地下铁路应与地下空间利用统筹安排。地铁等应与城市地面交通有便捷联系~主要出入口应设置在城市主干道附近~并规划人流集散用地~配足停车场地。 第七章 附 则 7.1 市、县(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城乡个人修、建自住的低层独立或半独立式住房由市、县,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规定。 7.2 本规定由江苏省建设厅负责解释。 附录一 计算规则 1、建筑面积计算 按国家有关建筑面积计算规则计算。 2、建筑基地面积计算 建筑基地面积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划定的用地范围计算~但城市道路规划红线和河道蓝线内的面积不计入。 3、建筑间距计算 (1)建筑间距为相邻两栋建筑外墙之间最小垂直距离~外墙有凸出,局部凸出的结构柱除外,时~按凸面外缘计算。 (2)建筑物北侧遮挡阳光的局部出挑(如阳台、楼梯平台、挑廊等)、局部突出部分的总长超过相应建筑边长二分之一的应从突出部分垂直投影线计算。少于二分之一的可不计入~但突出部分连续长度超过8米的~按突出部分垂直投影线计算。 4、建筑的计算高度 在计算建筑日照间距时~建筑高度按下列规定计算: (1)从北侧建筑地面层,计算层,窗台面,距室内地坪0.9m高,起算~到南侧建筑顶部遮阳线的高度。 (2)建筑物局部出挑遮挡阳光的~计算高度部分同3-(2)。 (3)水箱、楼梯间、电梯间、机械房等突出屋面的附属设施~其高度在6米以内~且水平面积之和不超过屋面面积八分之一的,遮挡阳光面宽度不超过建筑物遮挡阳光面总宽度二分之一~且连续长度不超过8米的~不计入建筑计算高度。 附录二 建筑间距计算图示 附录三 建筑物离界距离图示
本文档为【《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2985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7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18
浏览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