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有图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有图

举报
开通vip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有图1. 目前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 总星系 2. 天体系统层次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 3.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太阳; 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月球。 4. 太阳的外部结构 :(由里向外)光球、色球、日冕 5. 太阳活动 :黑子(光球);耀斑、日珥(色球);太阳风(日冕) 6. 太阳活动的标志 :黑子和耀斑。活动周期: 11 年 7. 太阳活动的影响 :干扰无线电、磁暴、极光 8.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太阳(质量大) 9. 九大行星 :水、金、地、火(类地行...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有图
1. 目前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 总星系 2. 天体系统层次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 3.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太阳; 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月球。 4. 太阳的外部结构 :(由里向外)光球、色球、日冕 5. 太阳活动 :黑子(光球);耀斑、日珥(色球);太阳风(日冕) 6. 太阳活动的标志 :黑子和耀斑。活动周期: 11 年 7. 太阳活动的影响 :干扰无线电、磁暴、极光 8.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太阳(质量大) 9. 九大行星 :水、金、地、火(类地行星);木、土、天、海、冥(类木行星) 10.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大小质量适中。 11. 朔望月周期 :新月(初一、大潮,日食)—上弦月(初七、八,小潮)—满月(十五、十六,大潮,月食)—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小潮)—新月。 29.53 日 12. 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 自西向东, 23 小时 56 分 4 秒。 13. 地球自转角速度 除极点外, 15 ? / 小时 每差1?时间相差4分钟; 地球自转线速度 除极点外,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14. 地球物体 水平运动偏向 南左北右赤无。 15. 地球公转周期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 16. 地球自转平面 ——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平面 ——黄道平面。 17. 黄赤交角 目前 23 ? 26 ′,与回归线纬度相同。地轴与赤道夹角 90 ?,地轴与黄道的夹角为 66 ? 34 ′,与极圈的纬度相同。 18.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形成了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年变化,并使地球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作相应的变化。 太阳直射处:正午太阳高度为 90 度。所以: *. 北半球春分日( 3.21 )或秋分日( 9.23 ):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南北降低。 *. 北半球夏至日( 6.22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 *. 北半球冬至日( 12.22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降低。 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太阳直射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9. 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 6.22 达到最大, 12.22 达到最小;南回归线以南的纬度带: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 12.22 达到最大, 6.22 达到最小。 南 . 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带:一年之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可达到两次最大值( 90 ?),回归线上只有 1 次直射,回归线外无直射。 20.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3.21 日及 9.23 日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春分日 - 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愈高,昼愈长夜愈短,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南半球各纬线圈昼短夜长,纬度愈高,昼愈短夜愈长,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其中,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南半球反之。北半球秋分日 - 春分日:反之。其中,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南半球反之。 21. 天文含义上的四季: 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冬季:反之。春秋是冬夏之过渡。 22. 五带的划分 :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到极圈为南、北温带;极圈以内是南、北寒带。 23. 地球的六大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 24. 水圈的特点 :连续、不规则 25. 生物圈的范围 :水圈全部、地壳圈表层、大气圈底层。 26. 地球的内部圈层组成 : 地壳、地幔、地核 。 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 。 27. 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 :莫霍面(地下约 33km 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增加)以上是地壳,莫霍面与古登堡面(地下约 2900km 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之间是地幔,古登堡面以下是地核。 28. 地壳、地幔、地核自上而下,厚度、压力、密度、温度均递增 。 29. 地壳 :固态。 陆厚洋薄 ,岩石组成。可分两层,上层硅铝层(花岗岩,密度小,海洋部分缺失),下层硅镁层(玄武岩,密度大)。 30. 地幔 :呈固态。可分为上地幔与下地幔两层。上地幔上部有软流层,可能是地球海陆热力差异 ( 亚洲东部季风 ) ?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 ( 南亚和我国西南 ) 受季风影响,一年有干湿,雨热同期,易冬旱夏涝 64. 冬夏间亚洲和北太平洋地区气压分布 : 冬季:亚洲大陆——亚洲高压(蒙古高压);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压 夏季:亚洲大陆——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 65. 东亚季风 ——夏季东南风;冬季偏北风。 南亚季风 ——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 66. 高气压——反气旋——下沉气流——北顺南逆——干晴天气(伏旱:副高、寒潮:蒙古高压) 67. 低气压——气旋——上升气流——北逆南顺——阴雨天气(台风) 68. 梅雨——准静止锋 6 、 7 月 69. 水圈的主体——海洋水; 淡水的主体——冰川(南极洲) 70. 水循环的动力 ——太阳辐射 71. 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 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补偿流(秘鲁寒流)。 76. 洋流分布的规律 : 1. 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除北印度洋外),以 副热带海区为中心 的大洋环流, 北顺南逆 。大洋环流东部(大陆西岸)为寒流,西部(大陆东岸)为暖流。 2. 在 北半球中、高纬 海区的大洋环流,呈 逆时针 方向流动。环流东部(大陆西岸)为寒流,西部(大陆东岸)为暖流。 3. 北印度洋 海区的洋流 夏顺冬逆 。 4. 南纬 40 度附近, 西风漂流成为全球性规模洋流的典型 。 77 .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 78. 四大渔场分布 :三个在暖寒流交汇处;秘鲁渔场——秘鲁附近海区的涌升流 79. 暖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盐度偏高;寒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盐度偏低 。 80. 河水的来源称为河水补给。 81 . 雨水是世界上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河水补给 , 雨水补给与降水量季节变化一致 。 82. 我国东北山区的河流就有 春汛 ,以降水补给为主, 积雪融水 为辅。 积雪融水补给径流量季节变化与气温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 。 83 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与气温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 。 84. 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具有稳定和均匀 的特点。 85. 湖泊、沼泽补给的河流 ,径流量季节变化缓慢,湖沼具有 调节作用 。调节量取决于湖沼的面积大小。 86.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潜水和承压地下水 (深层地下水)。 87. 潜水和承压地下水的比较 埋藏条件:潜水埋藏浅,在第一个隔水层以上;承压地下水埋藏深,在两个隔水层之间。 开采条件:潜水方便;承压地下水:困难,但有的可以自流。 水质:潜水易污染;承压地下水水质好。 更新周期:潜水短,承压地下水长。 88. 过量开采地下水的后果 : 地下漏斗区?地面下沉?地上建筑物陷坍,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枯竭,水质变坏?合理利用地下水 89. 要保护承压地下水区的 补给区 的环境(地势高) 90. 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地域差异性 91. 地域差异主要有: 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分异 92. 地带性规律—— 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 93. 纬度地带性:形成受 热量 条件影响为主,主要在 高、低纬度 94. 经度地带性:形成受 水分 条件影响为主,在 中纬度 最明显 95. 垂直地带性:主要受 山地地形 和 海拔高度 的影响, 中低纬度高山 地区明显 96. 非地带性分异:受 地貌 、 海陆分布 、 岩石性质 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侧沿海是干燥的沙漠,同纬度的西侧沿海是多雨的森林;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等;我国塔里木盆地周边的绿洲;赤道附近有企鹅。 97. 地理环境演化的特点: 趋向性和不可逆性 98. 太古代——全球一片海洋;元古代——大气臭氧层已形成。 古生代 :全球陆地基本形成一片,我国东北与华北抬升成陆。早期 三叶虫 ;中期脊椎动物鱼类;后期两栖类,蕨类植物,为 全球最重要的成煤时期 。 中生代 :泛大陆开始解体、分离,环太平洋地壳运动剧烈,火山、岩浆活动广泛而频繁, 恐龙 ,始祖鸟,裸子植物。 重要的成煤时期与石油生成时期 。 新生代 :全球海陆的分布已逐渐与现代与现代状况接近,喜马拉雅山。 第四纪冰期 ,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石油生成时期 。 99. 气候资源是变化最大、最频繁的自然资源 。人类目前利用气候资源的途径, 主要是 趋利避害 。 100. 气候资源的种类:光照、热量、水分、风能 101. 光照资源取决于太阳辐射总量的多少;日照时间的长短 。 光照最丰富 的是——北非的撒哈拉沙漠中部。中国最高值——青藏高原;较少的地区——四川盆地和贵州高原 102. 热量资源的衡量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气温、积温、无霜期 。热量是决定农作物分布和复种指数的重要因素。 103. 水分资源看大气降水(降水量)和地面湿润状况(干燥度) 104. 狭义的水资源—— 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105. 衡量水资源的数量指标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106. 水资源的特点:不可替代性、可再生性、利与害的两重性 107. 径流量最多的大洲——亚洲 ;最少——大洋洲;单位面积径流量最多——南美洲。 108. 径流量最多的国家——巴西;中国——第六 。 109. 我国水资源数量特点—— 总量不少,人均不多 ;空间分布特点——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时间分配特点—— 夏秋多,冬春少,各年之间变率大(年际变化大) 。 110. 世界水资源缺乏的自然原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气候反常。人为原 用水量的剧增;水质污染。 111. 调节水资源时间上的不均衡—— 建立因—— 蓄水工程 ;调节地区间水资源的不平衡—— 修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 112. 上海水资源总量充沛,但水体污染严重,属于 水质型缺水城市 ;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科学用水,节约用水。 113. 我国土地资源特点: 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 。人均 0.08 公顷,是世界平均 1/3 , 地区分布很不平衡。 114. 我国耕地面积仅次于美、印、俄,居第四位 ,但后备资源少。 115. 土地资源 亚洲最多 ; 大洋洲草地多人均多 ; 欧洲耕地比重大,利用率最高 ;非洲旱地比重大发展潜力低;北美洲林地广,主要在美国; 南美洲 人口密度低, 发展潜力较大 。 116. 不合理的灌溉——土地盐碱化,治理措施——排水 117.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118. 森林资源的环保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净化大气。 美化环境(城市广种大树的原因) ,容纳动物。 119. 世界森林的分布很不平衡:现存的主要是热带森林和亚寒带针叶林。 热带森林 :南美洲的 亚马孙平原 、非洲的 刚果盆地 和亚洲的 马来群岛 。 亚寒带针叶林 : 亚欧大陆的北部 和 北美大陆的北部 120. 世界森林面积: 俄罗斯第一,中国第五 。 121. 中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东北林区 122. 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中国 123. 中国造林重点——北方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124. 既有热带草原又有温带草原的大洲—— 南美洲 125. 草场资源——澳大利亚第一; 中国第二 126. 世界三大矿产国—— 俄罗斯、美国、中国 127. 我国铁矿主要分布在 辽宁、河北、四川 128. 我国 钨、锑、钒、钛、稀土 等矿储量居世界首位 129. 能源资源 ?按 能源的形成和来源 分: 第一类是 来自太阳 。如生物能,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化石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沼气。 第二类是 来自地球134. 石油储量产量最大的地区 —— 中东波斯湾地区 。 135. 我国主要油田 —— 大庆(最大) 、胜利、辽河、华北、中原等油田最为重要 136. 西气东输工程是将 新疆 塔里木和长庆气田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输往 上海 的输气工程。 137. 水能蕴藏量取决于水位落差和径流量的大小 138. 我国水能资源世界第一,西南地区水能资源最丰富 139. 世界最大的潮汐发电站——法国朗斯电站;我国最大的潮汐发电站——浙江温岭的江厦潮汐电站 140. 利用潮汐一天最多可以发 4 次电 141. 解决能源短缺的根本途径是 开源节流 。 142. 产业部门的分类: 第一产业 ——农业;第二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产业部门结构即三大产业的比重。 143.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划分依据:其生产力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差异很大,其次还表现在 产业部门结构 上:发达国家第一产业比重普遍很低,第三产业比重则很大;发展中国家正相反。 144.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按照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位次靠后,但我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产业结构正在改变,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加快。 145. 狭义的农业——种植业 ;广义——农、林、牧、渔;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 146. 农业生产的特点:?季节性和周期性(不误农时、因时制宜);?地域性(因地制宜) 147. 光热条件影响农作物的复种指数 148. 垦殖指数与地形相关,垦殖指数高——地形平坦;垦殖指数低——地形崎岖。 149. 上海的近郊多肉、禽、蛋等副食品基地—— 经济地理位置 150. 农业主要的两大部门—— 种植业和畜牧业 。 151. 农业的部门结构:发展中国家多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发达国家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辅。 152. 世界谷物产量前四位的国家是 中国、美国、印度和俄罗斯 。 153. 播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 小麦 ;“亚洲的粮食”—— 水稻 ;单产最高—— 玉米 154. 小麦最大生产国—— 中国 ;最大出口国—— 美国 155. 中国春小麦和冬小麦的界线——长城 156. 水稻播种面积最大的国家——印度;最大生产国——中国;最大出口国——泰国 。 157. 玉米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美国 158. 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 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 159. 世界粮食问题的产生—— 各国各地区粮食生产的不平衡 。 160. 畜牧业的分类 : ( 按 发展途径 ) ?改良草地: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 ?剩余粮食:美国、法国。 ?种植业服从于畜牧业:丹麦、比利时。 ?进口饲料:荷兰、日本。 ?天然草场和剩余粮食:中国 美国;人均牛羊头数最多的国家——新西兰 161. 畜牧业产值居首位的国家—— 162. 最大的农业国——中国 163. 世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水田农业、传统旱作农业、粗放畜牧业、地中海型农业、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 164. 水田农业和传统旱作农业我国界线——秦岭 - 淮河;粗放畜牧业——年降水量少于 250mm 地区,我国四大牧区;热带种植园农业——我国海南、广东雷州半岛、云南南部 165. 商品化程度很高,基本上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热带种植园农业 166. 为国际市场提供粮食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 167. 非洲南北两端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地中海型农业 168. 地中海型农业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葡萄、柑橘、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麦类、油橄榄—— 169. 水田农业——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区——东亚、南亚、东南亚——雨热同期。 170. 工业部门分类:重工业、轻工业 171. 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工业 172. 接近原料产地 ——甘蔗、甜菜制糖,水产品和水果等食品罐头。 173. 接近能源供应地 ——炼铝 174. 接近消费市场 ——棉纱织布、石油加工等工业;瓶装饮料等食品工业、家具制造、印刷工业 175. 在矿区和重工业区配置轻纺工业——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 176. 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如化工厂、钢铁厂、火电厂)——应布局在 盛行风(主导风)的下风向 ;季风盛行地区,应布局在 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 177. 有水污染的工厂(如化肥厂、造纸厂、化工厂、电镀厂、印染厂)——应布局在 河流下游 178. 需洁净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厂等)——应布局在 河流上游 179. 需洁净大气环境的工厂(如照相器材厂、仪表厂等)——应布局在 盛行风(主导风)的上风向 180. 装配厂(如电视机装配厂)——应布局在 劳动力充足的地方 181. 能源主要生产国—— 美国、中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 182. 能源消费量最高的国家—— 美国 183. 发达国家能源能自给的国家—— 加拿大、英国 184. 最大的能源进口国—— 日本和美国 。 185. 煤炭产量最大的国家——中国,出口量最大的国家——澳大利亚;最大的煤炭进口国——日本 186. 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日本、美国 187. 最大的石油生产、出口国——沙特 俄罗斯 美国 伊朗中国 188. 电力生产居前四位的国家: 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 。 189. 水力发电量最大的国家—— 美国 ;水电利用率最高的国家—— 法国 ;水电占发电量比率最大的国家—— 巴西 ; 190.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巴西和巴拉圭合建的 伊泰普 水电站 191. 世界在建的最大的水电站——长江 三峡 水电站 192. 核电工业最发达核电发电量最大的国家—— 美国 ;核电占总发电量比率最大的国家—— 法国 193. 我国核电站—— 浙江秦山 、 广东大亚湾 194. 我国的钢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195. 钢铁工业布局有 “煤铁复合体型”和“临海型” 196. “煤铁复合体型”——接近原料地和燃料地——美国的五大湖沿岸、德国的鲁尔区、乌克兰的克里沃伊罗格—顿巴斯,我国的鞍山—本溪。 197. “临海型”是远离原料、燃料地而接近消费市场,如 上海宝山 ,日本的太平洋沿岸 21 个钢铁企业, 法国的敦刻尔克,意大利的塔兰托 。 198. 世界最大的钢铁厂——日本的 福山 199. 工业地域体系和类型:? 工业点或工业小区 - ?工业枢纽 - ?工业区 - ?工业地带 200. 工业地域体系和类型最小的基础单位—— 工业点 201. 中国最大的工业枢纽——上海 202. 工业区按形成条件划分 ?采矿型——鲁尔,加利福尼亚,辽中南;?加工型——日本京滨,沪宁杭;?混合型——京津唐 203. 中国最大的工业区—— 沪宁杭 204. 工业地域体系和类型最大单位—— 工业地带 205. 世界最大最发达的工业地带—— 北美工业地带 206. 工业化最早、经济第二位的工业地带—— 西欧工业地带 207. 资源型的重工业地带—— 东欧工业地带 208. 对外依赖率最高的加工贸易型的临海工业地带——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 209. 我国经济特区深圳(最早、香港、大亚湾)、珠海(澳门)、汕头(北回归线)、厦门(台湾)、海南(最大) 210. 世界最繁忙的航线 ,连接西欧—北美—— 北大西洋航线 ,最繁忙的大洋—— 大西洋 211. 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运输量最大的运输方式—— 海运 ;最快的运输方式—— 航空 ;最灵活的运输方式—— 公路 212. 最大的港口——荷兰 鹿特丹; 中国最大的港口—— 上海 213. 贸易额最大的大洲——欧洲 ,最少的大洲——大洋洲(人口占比重小);非洲较低的原因——经济落后 214. 最大的贸易集团——欧盟;最大的贸易国家——美国;亚洲最大的贸易国家——日本 215. 国际贸易中首屈一指的贸易商品—— 石油 216. 浦东开发区—— 1990 年成立,上海要成为 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217. 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 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死亡率 218.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 人口的严重老龄化、人口增长极其缓慢,甚至持续衰减 。老龄化问题还带来劳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219. 发达国家的人口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外来移民 220. 老龄化: 65 岁以上的人口比重 7% 为 老龄化, 10% 为 严重老龄化 221. 老年人口的比重最高的国家——瑞典;老年人口的比重最低的国家——孟加拉国 222. 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非洲;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约旦;最低——德国 223. 少年儿童比重最大的国家——肯尼亚 224.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人口年龄构成中少年儿童比重大。 225.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措施:实行或赞同 计划生育 的政策,以期降低过高的人口出生率。 226. 我国的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 人口问题: * 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 * 人口年龄构成轻 。 * 人口的经济结构长期没有改善。 * 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低。 * 人口过多和增长过快,加重了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人口政策: 坚决贯彻计划生育 的基本国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质量,逐步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27. 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 人口密度 (人 / 千米) 228. 人口分布的三趋向: 趋向低平地势;趋向中低纬;趋向沿海 229. 四大人口稠密区: 亚洲东部;南亚、欧洲 60 ? N 以南、北美洲东部 230. 人口密度最大的人口稠密区—— 南亚 231. 人口稀疏区:?寒带(西伯利亚)?热带雨林(亚马孙、刚果)?沙漠(撒哈拉、塔克拉玛干)和干旱草原?高原(青藏高原)、高山 232. 中国人口地理的重要分界线——黑河 - 腾冲线 233. 城市分类:按城市规模:各国的标准不同我国的标准—非农业人口 100 万以上的为特大型城市; 50~100 万的为大城市; 20~50 万的为中等城市; 20 万以下为小城市 234. 城市职能:我国的标准—综合性和专业性。 ?综合性:全国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各特大型城市和主要的大城市。 ?专业性:工矿城市、农林城市、交通枢纽、旅游城市、文化名城、政治职能为主的城市。 235. 城市内部的职能分区—— 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236. 城市化 :是指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大批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37. 城市化的重要标志——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 。 238. 城市化的本质 —— 居民由从事第一产业转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向城市集中 ,是整个社会生活发生根本变革的过程。 239. 城市化中的问题——大量乡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 , 是城市人口增长过快 , 城乡差异过于悬殊。大城市畸形发展,大中小城市比例失调。城市规模过大对城市本身也造成或加剧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240. 解决城市问题的途径: 分散城市职能 ,积极发展中小城镇,并在大城市 周围建设 卫星城 ; 进行城市规划,重视城市立法,加强城市的管理和建设 241. 自然灾害的分类按所在地球圈层及成灾的原因:大气圈的自然灾害:水圈的自然灾害、岩石圈的自然灾害、生物圈的自然灾害: 242. 自然灾害的特性: 突发性、群发性和连发性 243. 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环太平洋灾害带、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 244.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水旱灾害 ;旱涝灾害严重的地区—— 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最为频繁 245. 黄淮海平原治理过程: 淮河——黄河——海河 246. 三北防护林——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大部 ,冬春风沙灾害,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辽宁的鸭绿江口到广西的北仑河口,东部沿海夏秋台风灾害, 247. 海防林 —— 防海岸侵蚀 248.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水土流失严重,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黄土高原 249. 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250. 荒漠、荒漠化最严重地区—— 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大部 251. 荒漠、荒漠化成因:气候变异(干旱)和人类活动(滥垦、滥牧、滥伐) 252. 环境污染 按 环境要素 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按 污染物形态 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 253. 大气有害物质的浓度和危害成正比 。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取决于排放总量、排放源高度、气象条件和地形因素有关。 254. 水体污染类型 按污染物划分 为病原体污染、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石油污染、需氧物质污染等。 按水体类型 可分为河流污染、湖泊污染、海洋污染、地下水污染。 255. 防止富营养化的根本途径——控制营养物质进入水体。治理富营养化水体可采取疏浚底泥、去除水草、人工曝气、 使用无磷洗衣粉 等措施。 256. 国土指一个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陆域、海域、空域的总体及其间的全部资源 。 257. 重点开发区的类型: ? 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京津唐、沪宁杭、辽中南、武汉、哈长、山东半岛 ? 具有全国意义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区 山西、攀西 - 六盘水、红水河、兰州、重庆 - 宜昌兖滕 ? 对外开放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区 珠三角、闽东南、海南岛 ? 资源比较丰富,但经济相对比较薄弱的边远地区 新疆、南岭、澜沧江、乌江 258. 第一个百万人口城市——北京; 1810 年后百万人口城市——伦敦 259. 发达国家的人口分布取决于——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达程度 260. 我国光照和地热资源最多的地区——青藏高原 261. 人类社会对地理环境有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有 反馈 作用 262. 世界水日—— 3.22 ;世界环境日—— 6.5 263. 我国第一条重载铁路——大秦线 264. 神舟 5 号——杨利伟(中国第一位宇航员) 265. 西气东输(新疆—上海)、西电东送(北、中、南三通道)、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三峡工程、嫦娥计划(登月) 266. GPS ——全球定位系统(至少 3 颗卫星定位) ; GIS ——地理信息系统 267. 我国三大卫星发射中心:甘肃酒泉、山西太原、四川西昌 268. 第二亚欧大陆桥——中国连云港到荷兰鹿特丹 269. 东海大桥,大、小洋山港,海港新城(芦潮港)——物流业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 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 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 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 同一时刻, 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低纬度环流: ?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 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中纬度环流: ?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高纬环流: ?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水循环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洋流: (,)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影响:?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 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必修2 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 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促进民族融合 ?加强文化交流 ?减轻迁出地的 (1)利:?加强民族团结, 人口压力 ?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 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 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 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 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 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 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 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典型地域:亚洲 区位条件: 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特点:小农经营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机械化水平低,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科技水平低,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混合农业 (1)主要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 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人工培育良种;?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 ?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四、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 ,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动密集型工业) 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业布局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风向 ?水源 ?离城市距离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原料指向型: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接近原料产地,如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动力指向型:需消耗大量能源,接近能源基地 如有色金属冶炼厂 市场指向型: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 如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劳动力指向型:需投入大量劳动力: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如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 工业等 技术指向型:技术要求高,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如集成电路、精密仪器等 五、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 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 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 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 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2)工业分散的条件:?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 ? 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六、传统工业区 1、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传统工业区多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鞍钢发展的条件: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我国宝钢发展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进口) 2、存在的问题:? 以重工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 ? 原料、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经济效益下滑; ? 环境污染严重等。 3、解决措施(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1)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和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发展科技:发展科技,促进旅游,繁荣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3)优化环境:消除污染,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4、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区)的转型: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资源(无论是矿产、土地和人力资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条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经济转型。如山西大同转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游、煤炭的深加工和新兴工业,河南平顶山的转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发展盐化工。 5、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辽中南地区:重工业基地,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水资源缺乏 京津唐地区: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丰富的铁、石油、海盐资源,便利的交通,靠近山西能源基地,统一 的电网,水资源缺乏 沪宁杭地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雄厚的技术力量;丰富的资源, 常规能源资源缺乏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靠近港澳,侨乡,易吸引外资;经济特区开发早,有技术和 管理优势;劳动力丰富,常规能源资源缺乏 七、新兴工业区 1、主要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 2、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科技发达、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机场)、环境优美 八、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大气的影响: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 (1)全球气候变暖: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使大气中CO2浓度升高 (2)酸雨:燃烧煤炭排出大量SO2所致。我国——硫酸型酸雨,发达国家——硝酸型酸雨 (3)臭氧层破坏:厂矿企业、家庭等使用冰箱、制冷设备等,排出大量氟氯烃。 (4)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排放出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 ? 治理思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 改善能源消费构成:开发利用水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 ?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 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寻找替代品 2、水污染: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造成水体污染——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富营养化 3、固体废弃物污染 九、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包括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 1、重要性:沟通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动。 ?政治意义——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 ?经济意义——促进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促进经济发展。 2、主要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 3、通信:包括邮政(传递信件、物品等)和电信(传递声、像、图等,包括电报、电话、互联网)。 4、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稳定的商品来源区,?稳定的销售区,?交通发达。 十、交通运输布局 1、主要区位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技术因素 ? 线路的总体走向决定于经济因素,而某一段的具体走向可能取决于地形、地质或技术条件。 2、区位因素变化:过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 4、机场建设:?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要避开低湿地点;?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用地广、城市有烟幕等。 5、公路建设:?平原地区: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十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不同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 ?不同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 ?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 (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运输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 ?随着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等。 ?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人们出行范围扩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 ?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得到发展。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 ?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全球气候变暖—— ?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酸雨(雾、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臭氧层破坏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播疾病 ?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种锐减 ?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生物的作用:?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 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 ?生态方面— ?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 ?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 (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湿地的作用: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 (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4)土地荒漠化 ?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西北沙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疏松;多风(暴雨、鼠害等) ?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导致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防治的主要措施: ?(控制人口数量: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 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和建设: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风固沙 ?绿洲地区:封沙育草(外围);植树造林(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 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 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4)清洁生产: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 庞大的人口压力: ? 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大、经济迅速发展和资源利用率低。 ? 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从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仍在扩大。生态极危机区分布于东部地区,这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人类活动频繁。 2、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 3、 生态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的措施: ? 调整农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调整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 开展综合利用:以农畜产品为中心,发展饲料加工厂和食品加工厂。 ? 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沼气的利用——原料来源于秸秆、人畜粪尿,沼液、沼渣还田或养鱼。(理 解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图) 地理必修3 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区域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地理位置差异:长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差异:长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土地条件差异:长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矿产资源贫乏,松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对农业:长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长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对商业:长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农业社会: ?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遥感 RS,主要是获取,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 ?传感器(最重要)? 遥感地面系统 ? 成果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全球定位系统 GPS,主要是定位,在全球范围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地理信息系统 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优点:?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功能强大;?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我国西北地区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 塔里木盆地南缘,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 ——内蒙古东南部,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 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控制人口增长 森林分布 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相逢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 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亚马孙开发计划 ? 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 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移民亚马孙平原 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雨林的保护 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三、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两类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 市场广阔 ? 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能源基地建设 ? 扩大煤炭开采量 ?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 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 煤—焦—化 煤—铁—钢 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 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调整产业结构;? “三废”的治理 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尼罗河文明 两河文明 黄河——长江文明 印度河——恒河文明 田纳西河 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 流程 快递问题件怎么处理流程河南自建厂房流程下载关于规范招聘需求审批流程制作流程表下载邮件下载流程设计 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 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护 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 气候:亚热带地区,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 1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 19世纪后期 :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流域的综合开发 TVA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 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 大规模的火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 流域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 ?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地区专业化生产 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山区农业 :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 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 ? 发 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工业?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 市场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欧、北美是日本农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20世纪末,东亚和东南亚因经济增长强劲、市场需求大而成为日本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并成为日本企业主要投资地区。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如日本; 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本文档为【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有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5632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7KB
软件:Word
页数:46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07
浏览量: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