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四节东周时期燕国墓葬制度

第四节东周时期燕国墓葬制度

举报
开通vip

第四节东周时期燕国墓葬制度第四节东周燕国墓葬制度 一东周燕墓分类 迄今为止,已经发掘并具体报道资料的东周燕墓约有169座,另外还有少量的瓮棺葬。这些燕墓主要分布于徐水大马各庄(1)、张家口白庙(2)、易县周仁村(3)、天津宝坻牛道口(4)、河北新乐中同村(5)、天津南郊巨葛庄(6)、喀左大城子眉眼沟(7)、天津东郊张贵庄(8)、内蒙古赤峰市(9)、北京丰台区(10)、通县(11)、顺义县(12)、北京怀柔城北(13)、北京昌平(14)、丰宁县凤山镇(15)、易县燕下都(16)、三河大唐迴、双村(17)、唐山贾各庄(18)、承德滦河镇(...

第四节东周时期燕国墓葬制度
第四节东周燕国墓葬制度 一东周燕墓分类 迄今为止,已经发掘并具体报道资料的东周燕墓约有169座,另外还有少量的瓮棺葬。这些燕墓主要分布于徐水大马各庄(1)、张家口白庙(2)、易县周仁村(3)、天津宝坻牛道口(4)、河北新乐中同村(5)、天津南郊巨葛庄(6)、喀左大城子眉眼沟(7)、天津东郊张贵庄(8)、内蒙古赤峰市(9)、北京丰台区(10)、通县(11)、顺义县(12)、北京怀柔城北(13)、北京昌平(14)、丰宁县凤山镇(15)、易县燕下都(16)、三河大唐迴、双村(17)、唐山贾各庄(18)、承德滦河镇(19)、怀来北辛堡(20)。 已发掘的东周燕墓数量较少,而且大型墓葬被盗严重,这些都给我们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困难,这里初步将已发现的东周燕墓分为四类: 第一类,双墓道大型墓,该类墓墓圹面积宏大,从80余平方米至350余平方米。目前,仅见于燕下都,且都被严重盗扰,有车马坑或大量车马器。这类墓见于战国中期和晚期。墓主身份应是高级贵族。 第二类,竖穴土坑铜器墓,墓圹面积相差较大,从3.5平方米至50余平方米,大多在10多平方米左右,年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应为中小贵族墓。 第三类,竖穴土坑陶器及小件器物墓,墓圹面积从不到1平方米至将近15平方米,大多为2平方米左右至4平方米左右,该类墓是东周燕墓主体,墓主应为一般平民,已发掘的这类墓葬年代多见于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 第四类,无随葬品墓,主要见于徐水大马各庄和张家口白庙遗址,墓圹狭小,有的仅有0.7平方米(如:大马各庄M9),多数无葬具,应是赤贫者的墓葬。 〖注释〗 (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 《河北徐水大马各庄春秋墓》,《文物》1990年第3期。 (2)张家口市文物事业管理所:《张家口市白庙遗址清理简报》,《文物》1985年第10期。 (3)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燕下都遗址外围发现战国墓葬群》,《文物》1965年第9期。 (4)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队、宝坻县文化馆:《天津宝坻县牛道口遗址调查发掘简报》,《考古》1991年第7期。 (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新乐中同村发现战国墓》,《文物》1985年第6期。 (6)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队:《天津南郊巨葛庄战国遗址和墓葬》,《考古》1965年第1期。 (7)朝阳地区博物馆、喀左县文化馆:《辽宁喀左大城子眉眼沟战国墓》,《考古》1985年第1期。 (8)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队:《天津东郊张贵庄战国墓第二次发掘》,《考古》1965年第2期。 (9)王兆军:《内蒙古昭盟赤峰市发现战国墓》,《考古》1964年第1期。 (10)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张先得:《北京丰台区出土战国铜器》,《文物》1978年第3期。 (11)程长新:《北京市通县中赵甫出土一组战国青铜器》,《考古》1985年第1期。 (12)程长新:《北京市顺义县龙湾屯出土一组战国青铜器》,《考古》1985年第1期。 (13)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怀柔城北东周两汉墓葬》,《考古》1962年第5期。 (14)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昌平半截塔村东周和两汉墓》,《考古》1963年第3期;苏天钧:《北京昌平区松园村战国墓葬发掘记略》,《文物》1959年第9期。 (15)丰宁县文化馆张汉英:《丰宁县凤山镇发现战国早期墓葬》,《文物资料丛刊》7。 (16)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易县燕下都第十六号墓发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2期;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 31 队:《1964——1965年燕下都墓葬发掘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考古》1965年第11期;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易县燕下都44号墓发掘报告》,《考古》1975年第4期。 (17)廊坊地区文物管理所、三河县文化馆:《河北三河大唐迴、双村战国墓》,《考古》1987年第4期。 (18)安志敏:《河北省唐山市贾各庄发掘报告》,《考古学报》第六册。 (19)承德离宫博物馆:《承德市滦河镇的一座战国墓》,《考古》1961年第5期。 (20)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怀来北辛堡战国墓》,《考古》1966年第5期;敖承隆、李晓东:《河北省怀来县北辛堡出土的燕国铜器》,《文物》1964年第7期。 二主要燕墓地 (一)大马各庄墓地 该墓地位于河北徐水大马各庄村,于1986年发掘,清理墓葬总计37座。大马各庄29座能辨明墓向的春秋燕墓皆属北向,该墓地的春秋燕墓以屈肢葬式居绝对优势,在简报中论及的36座春秋墓中,32座葬式可辨,其中屈肢葬式的有26座,占葬式可辨墓的81.25%,直肢葬6座,占18.75%。大马各庄墓地不同葬式间未见等级差别。该墓地36座春秋墓中有7座墓坑情况不详,其余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最大的墓坑为M28,坑底长1.76米,宽0.7米,深1.5米。墓坑长度一般为1.25米至2米,宽度一般为0.3米至1.3米。在29座墓坑情况可辨墓中,有18座墓有二层台,约占62.07%(17座为熟土,1座为生土),6座墓无土层台,5座墓二层台情况不详。在该墓地,葬具仅见于少部分墓中,在该墓地葬具情况可辨的28座墓中,18座墓无葬具,约占64.29%,有葬具的仅10座墓,约占35.71%,而且都只是单棺,该墓地春秋中期燕国陶器墓(M2、M3、M10、M21、M26、M28)随葬陶器皆为鬲1、罐1,该墓地春秋晚期燕陶器墓仍只随葬鬲、罐。该墓地具体年代明确的墓葬分别属于春秋中期及晚期。 (二)怀柔城北墓地 该墓地位于北京怀柔城北,于1959~1960年发掘,发掘墓葬合计53座,包括23座东周墓,这些东周墓都是中小型墓,墓坑是南北向,头向朝北,所见形制属于土坑竖穴墓。东周墓葬具皆为木质棺椁,除5座棺椁不清者外,13座为一椁一棺,4座为重椁,1座为单棺。葬式分为仰身直肢和侧身屈肢,以仰身直肢居绝大多数。有随葬品的墓葬为18座,出土陶器总计187件,包括鼎、釜、鬲、豆、壶、盘、匜等,另外还有铜帯钩及玛瑙环等。发掘者认为平底红陶鬲及最大腹径靠近底部的圜底红陶鬲要比最大腹径在中部的圜底红陶鬲早。该墓地东周墓被分为四期,从春秋时期至战国晚期。怀柔城北战国早期东周墓,各墓皆有鼎、豆、壶、盘、匜,其基本组合亦如此,战国中期东周墓以鼎、豆、壶、盘、匜为基本组合,至于怀柔城北战国晚期东周墓随葬陶器基本组合为鼎、豆、壶、盘、匜、鬲。 (三)唐山贾各庄墓地 该墓地位于河北唐山市贾各庄,于1952年发掘。该墓地被分为东、西区。在东区发掘出6座瓮棺葬,在西区发掘出2座春秋墓、20座战国墓(1),11座汉墓。发掘者认为战国墓属于战国早期。该墓地22座东周墓皆为南北向之长方形竖穴墓,无墓道。墓坑面积从5米×4.2米,至1.5米×0.5米。葬具分为两种情况,即棺椁俱备或有棺无椁。葬式有仰身直肢和侧身屈肢两种。从随葬品来看,有4座铜器墓和18座陶器墓。陶器包括鼎、簋、豆、尊、壶、罐等。铜器包括鼎、簋、敦、豆、盒、壶、盘、匜等。 (四)燕下都墓地 在燕下都城内发现了3个墓区(2),其中九女台墓区(10座墓)及虚粮冢墓区(13座墓)位于东城内西北角,辛庄头墓区(8座墓)地处西城中部辛庄头村一带。九女台墓区16号墓墓室发掘于1964年,车马坑发掘于1977年(3)。作为战国中期带南北墓道的“中”字形大墓(4),燕下都M16墓口长10.4米,宽度为7.7米,四壁经烧烤,墓室下部的二层台是用白灰和蚌壳筑成,颇具特色,亦有椁室的作用(附图二十六)。燕下都M16是一座被盗的大型燕墓,陶器组合以鼎、豆、壶、盘、匜为主。分别发掘于1976年和70年代后期的虚粮冢墓区M8及辛庄头墓区M30都属于战国晚期,且都是“中”字形竖穴土坑墓,方向皆为360度。 虚粮冢墓区M8的6个组成部分包括封土、墓道、墓室、墓坑、车马坑、杂殉坑。墓坑为长方形,墓口南北长度是33米,东西宽度为12米。葬具为四重(二棺二椁),该墓被严重盜扰,未见铜礼器,仅有铜兵器、车马器等,陶容器只有1件残陶釜, 釜颈部发现了“王”字。辛庄头墓区M30的3个组成部分是墓道、墓坑和墓室头箱(附图二十七)。长方形墓坑的上口面积为12米×9.5米,葬具为一棺一椁。该墓虽被盜扰,不过还发现了陶礼器及金银器等。陶器上普遍有彩绘,器形大多仿自同类的铜器。有21件鼎(7件升鼎)、6件簋、5件豆、4件三足壶、方壶和圆壶各3件、1件鉴、2件盘、1件匜、1件方盆、1件仓、13枚甬钟、19枚钮钟、9枚编鎛、42件编磬等。金器有82件饰品,银器为5件饰品。铜器有82件,包括兵器、车马器以及服饰品等。另外还有铁器、铅器、玉、石、骨、蚌器等。 〖注释〗 (1)贾各庄M18、M28作为春秋晚期墓的断代据《商周考古》第258页,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编著,文物出版社1979年1月出版。 (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年。 (3)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易县燕下都第十六号墓发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2期。《燕下都》中关于M16 之年代大约相当于战国中期的说法可信。 (4)根据发掘报告对发掘过程的叙述并结合燕下都其它大墓,如M8和M30的发现,可认定该墓实际上有南北墓道,而且《燕下都》上册第650页亦有“JM16的车马坑位于北墓道东侧……”的字样。 三东周燕墓的形制 (一)春秋燕墓形制 1墓向 河北徐水大马各庄能辨明墓向的春秋燕墓及春秋晚期的唐山贾各庄M18和M28皆为北向(1)。 2葬式 徐水大马各庄春秋燕墓以屈肢葬式居绝对优势,且以仰身葬为主(约占71.88%)。贾各庄墓地的M18和M28中,仅M28葬式清楚,亦为屈肢葬。 3墓坑 以河北徐水大马各庄墓地为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春秋燕墓皆为土坑竖穴墓,大马各庄墓地墓坑中常见二层台,而且基本上是熟土二层台。 4棺椁 春秋燕墓中有棺椁者仅见于铜容器墓(贾各庄M18等),它们皆有棺椁。非铜容器墓未见棺椁俱备者,在只有小型陶器墓的大马各庄墓地,葬具仅见于少部分墓中,而且都只是单棺。 (二)战国燕墓形制 1.墓向 已确认的战国早期燕墓中葬式可辨者有:喀左大城子眉眼沟M1为32度,大唐迴M1为东北西南向,大唐迴北淀M3为15度,大唐迴M1为16度,燕下都M31墓向为30度(2),燕下都周仁村M1为北偏西16度,燕下都周仁村M2为北偏东8度(3),贾各庄墓地的20座战国墓以及怀柔城北第二期东周墓中墓向清楚的4座皆为北向。可见除大唐迴M1之外,皆为北向墓,该墓向约占97%,而居绝对优势。 战国中期燕墓葬式可辨者有怀柔城北第三期东周墓(4座)、天津东郊张贵庄的战国中期墓(9座)、北京昌平松园M1、M2(4)、燕下都M16(5)、燕下都东斗城M29(6)。其中昌平松园的两座墓为南北向,其余皆为北向。 战国晚期燕墓有怀柔城北第四期5座东周墓、燕下都M30、M8(7)、昌平半截塔M24 (8)、天津巨葛庄M3,其中燕下都M8为南北向,天津巨葛庄M3头向东南,其余皆为北向。 可见战国燕墓从早期至晚期,凡能明确辨识墓向者,皆以北向为主,战国燕墓北向的约占91.23%。 2.葬式 战国早期燕墓中葬式可辨的有喀左大城子眉眼沟、河北三河大唐迴、燕下都东斗城M29、周仁村战国墓和贾各庄战国墓,其中除贾各庄墓地有3座可确认的屈肢葬(在该墓地葬式可辨的战国早期墓中占30%)之外,其余皆为仰身直肢葬。战国中期燕墓葬式可辨者总计9座,其中怀柔城北第三期4座东周墓,天津张贵庄M4、M14,燕下都东斗城M29,皆为仰身直肢葬,只有两座即昌平M1、M2为屈肢葬,屈肢葬占总数的22%;战国晚期燕墓葬式可辨者共计7座,即怀柔城北第四期东周墓及昌平半截塔M5和M24,其葬式皆仰身直肢。所以战国燕墓一直以仰身直肢葬占优势,屈肢葬仅在战国早、中期有少量存在。 3.墓坑 战国早期燕墓以怀柔城北第二期东周墓和贾各庄战国早期墓为代表,皆为竖穴土坑墓,未见二层台及壁龛。战国中期燕墓见于北京怀柔城北(第三期东周墓)和天津东郊张贵庄(第二、三种墓)、燕下都东斗城(M29)、北京昌平松园(M1、M2)等。此期燕墓仍为竖穴土坑墓,其中仅少数墓(北京昌平松园M1、M2)有二层台(9),不过本期燕墓中发现有带南北墓道的“中”字形大墓,即燕下都M16(10),而且该墓墓口长10.4米,宽度为7.7米,四壁经烧烤,墓室下部的“二层台”是用白灰及蚌壳筑成的,颇具特色,亦有椁室的作用。战国晚期燕墓主要分布于北京怀柔城北(第四期东周墓)、昌平半截塔、天津巨葛庄、河北易县燕下都(M8、M30)、其形制亦为土坑竖穴,少数墓有二层台,壁龛仅见于个别墓中,随葬品置于二层台上或壁龛内,带壁龛者既有铜器墓亦有陶器墓。在燕下都发现有2座“中”字形竖穴土坑墓,皆为南北墓道,墓壁经夯筑,有的墓四壁涂白灰面,还出现了墓室头箱。 4.棺椁 贯穿整个战国时期的燕墓墓地是怀柔城北墓地,该墓地战国墓葬具有2座为三重,其余13座皆为二重葬具,其2座三重葬具墓都为陶器墓,分属早、中期。在燕下都战国晚期燕墓(M8)中,发现了四重葬具。出土了33座战国墓的天津东郊张贵庄墓地,除个别墓无葬具外,其余皆为单重葬具,该墓地随葬品较贫乏。葬具级别介于怀柔城北墓地和张贵庄墓地之间的是贾各庄墓地,该墓地战国墓中,单重葬具和双重葬具的皆有,从随葬品来看,则是铜、陶器墓皆有。 〖注释〗 (1) 贾各庄M18、M28的断代据《商周考古》第258页,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编著,文物出版社1979年1月出版。 (2)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64—1965年燕下都墓葬发掘报告》,《考古》1965年第11期。该报告中关于郎井村的M31属战国早期墓的说法可信。 (3)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燕下都遗址外围发现战国墓葬群》,《文物》1965年第9期。 (4)苏天钧:《北京昌平区松园村战国墓葬发掘记略》,《文物》1959年第9期。 (5)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北易县燕下都第十六号墓发掘》,《考古学报》1965年第2期。 (6)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64—1965年燕下都墓葬发掘报告》,《考古》1965年第11期。 (7)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年。 (8)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昌平半截塔村东周和两汉墓》,《考古》1963年第3 期;断代据陈光《东周燕人生活用器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北京建城3040年暨燕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专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3月。 (9)鉴于燕下都第十六号墓的“二层台”是以白灰及蚌壳筑成的,较为特殊,故在下面予以单独叙述。 (10)根据发掘报告对发掘过程的叙述并结合燕下都其它大墓,如M8和M30的发现,可认定该墓实际上有南北墓道,而且《燕下都》上册第650页亦有“JM16的车马坑位于北墓道东侧……”的字样。 四东周燕墓铜、陶器组合特点 这里先叙述东周燕墓的随葬铜器(附图二十八),然后谈春秋战国燕墓的随葬陶器(附图二十九、三十)。 (一)东周燕墓铜器组合特点 1.春秋晚期燕墓铜器组合特点 春秋晚期燕墓常见的铜器组合为鼎、豆。已发现的春秋晚期燕国铜器墓未见列鼎,皆为二鼎以下墓,且绝大部分为一鼎墓,而从墓葬形制来看这些墓规模并不小,如贾各庄M18墓坑面积20平方米。 2.战国早期燕国铜器墓随葬铜器组合特点 从墓坑来看,在这6座墓(贾各庄M5、M16、丰宁凤山战国墓、燕下都M31、大唐迴M1、双村M1)中,除凤山墓外,有5座墓坑面积尚清楚,其中贾各庄M5为中型墓,其余的为小型墓,不过这座唯一的中型墓只随葬了一件铜壶,其随葬铜器还少于同期的燕国小型铜器墓。战国早期的4座燕国小型铜器墓,其基本组合仅为鼎1、豆1。 3.战国中期燕国铜器墓铜器组合特点 该期燕国铜器墓仅见于怀柔城北墓(1)和北京通县中赵甫战国墓,虽然二者的墓坑面积由于被破坏等原因而无从知晓,不过,从这两墓的随葬品情况来看,与燕下都M31相近,所以其墓葬规模似应接近,故暂把这3墓都作为同等规模墓葬来看待,即都属小型墓,中赵甫墓与怀柔城北墓铜器的基本组合为鼎、豆,这与战国早期燕国小型铜器墓的基本组合种类一致。从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燕墓随葬铜器皆有见于中原的食器种类,虽然这未必说明“燕人也是重食的组合”(2),但可以表明二者所蕴涵的内在联系。 (二)东周燕墓随葬陶器特点 1.春秋中、晚期燕陶器墓陶器组合特点 春秋中期燕国陶器墓见于大马各庄(M2、M3、M10、M21、M26、M28)随葬陶器皆为鬲1、罐1。春秋晚期燕陶器墓也以大马各庄墓地为代表,仍只随葬鬲、罐。 2.战国燕陶器墓随葬陶器组合特点 (1).战国早期燕(陶器)墓随葬陶器组合特点 战国早期燕墓以唐山贾各庄战国早期墓和怀柔城北第二期东周墓为代表。在贾各庄18座战国早期陶器墓中,有10座出土有尊,约占56%,而且有3座墓的陶器只有陶尊,在18座墓中,鼎、豆、壶组合仅见于4座墓中,约占22%。同时出土鼎、豆、尊或鼎、豆、尊、罐组合的达4座,亦约占陶器墓总数的22%,另外还有一座墓(M15)的组合为鼎、豆、壶、尊,出鼎的墓仅12座,约占67%。怀柔城北第二期东周墓(M25、M40、M41、M50、M54、M64原简报定),各墓皆有鼎、豆、壶、盘、匜,其基本组合亦如此。 (2).战国中期燕国墓随葬陶器组合特点 此期燕国陶器墓未被盗扰者有燕下都M29和昌平松园M1、M2以及怀柔城北第三期东周墓。燕下都M29和怀柔城北第三期东周墓都以鼎、豆、壶、盘、匜为基本组合,昌平松园 M1、M2,据发掘者所称“两座墓葬出土的器物,大体相仿”(3),其随葬陶器组合亦以鼎、豆、壶、盘、匜为主,此期燕陶器墓陶器中,怀柔城北M4随葬有釜,昌平松园M1、M2和燕下都M29以及怀柔M5、M38都有鬲。另外,在被盗的大型燕墓中,燕下都M16有尊及数量不菲的陶乐器,陶器组合以鼎、豆、壶、盘、匜为主。 (3).战国晚期燕墓随葬陶器组合特点 代表此期燕墓的是燕下都30号大墓和天津巨葛庄的小型土圹墓以及北京怀柔城北第四期东周墓。燕下都30号大墓尽管被盗,但仍出土了大量陶容器。该墓(墓室口部面积30平方米)的随葬陶器组合主要为鼎、豆、壶、盘、匜、鉴,也随葬大量陶乐器。与燕下都30号大 墓不同,天津巨葛庄小型土圹墓出土的陶器组合为鼎、豆、盂或豆、壶。至于怀柔城北第四期东周墓随葬陶器基本组合为鼎、豆、壶、盘、匜、鬲,这与该墓地第三期陶器墓(战国中期)的鼎、豆、壶、盘、匜组合大体相似。 〖注释〗 (1)该墓的情况见赵化成《东周燕代青铜容器的初步分析》,《燕文化研究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赵化成关于该墓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早的说法亦可信。 (2)杜迺松:《论东周燕国青铜器》,《燕文化研究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3)苏天钧:《北京昌平区松园村战国墓葬发掘记略》,《文物》1959年第9期。 36
本文档为【第四节东周时期燕国墓葬制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380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0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19-06-19
浏览量:33